第一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一、情境导入
导语:播放导入视频,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女作家马丽华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板书课题)二、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疏通字词,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标画出你觉得重要的词语或者是不懂的词语,待会儿我们互相交流一下;还有一个阅读任务,就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文章内容。(生读 概括全文 师评价总结)
明确: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文中记述了游览见闻,描摹了山水风光,抒发了作者的情思。我们把这类文章称之为游记。一般而言,游记包括三个要素:所至(作者的游踪);所见(作者在游程中目睹的风貌);所感(作者由所见所闻而引发的所思所想)(板书三要素)
五、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来游览各拉丹东雪山的奇美风貌。那么同学们,我们首先要梳理一下,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标画有关时间推移、地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进而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是以“我”的游踪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哪些词可以告诉我们作者的游览路线? 山脚冰塔林——草坝子——海拔接近六千米—— 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第二天,进入冰塔林(移步换景,定点观察)
2、作者在游览的过程中身体状态怎么样?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侧面写出了格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格拉丹东的感受与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写法,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乐观与坚强,也让文章显得更亲切、真实、可信)
六、合作品读,赏析语句
1、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分组合作品读课文,找出描写各拉丹冬雪山景物的语句,挑选最打动你的反复有感情地朗读,要求把握景物的特点,学习写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学生代表朗读,师生评价;赏析景物的特点,语句的写法。)(板书景物特征 写景手法)
2、过渡: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作者在写景时,自然而然的产生了想象联想,同学们继续回归文本,标画出作者想象联想的句子加以赏析。
①“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感觉到自己或周围的东西在旋转,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令人不知道看什么;“卖弄”原指有意显示、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格拉丹东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基于人与自然的对比而产生的对自然的敬畏)
②“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③“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皱褶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皱褶想象成树的年轮,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大自然的漫长、反复的变化,由此认识到,这冰山、冰川其实是大自然历史的一部分。)④“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坚冰之下”写出了长江水的顽强,“一刻不停”体现的是它生生不息,“从……”告诉我们的是长江的不畏艰险。这里是长江生命的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作者在锤炼语言方面很下功夫,用语精简而准确,形象性强,如同印象派的画作,同时又包含着自然地哲理和对自然地敬仰,除此之外,文中还有不少幽默的句子,例如……这些精彩的描写句、精炼的哲思句、幽默的点染句在文中俯拾皆是,值得我们细细体会和揣摩。
七、积累拓展
文章结尾写道:“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这句话具有怎样的内涵?
这段话一方面表明了各拉丹冬作为长江之源的重要,另一方面表达了对滴水汇成浩荡长江这种自然伟力的赞美和敬畏;作者更想借此表达自己对于那些用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改造自然,创造了各种可歌可泣故事的英雄的景仰!
八、教师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写景,抓住景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了长江源头各拉丹东雪山的神奇美丽,并赋予雪山以生命,写景中蕴含着作者对雪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九、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十、布置作业
拓展阅读马丽华的《藏北游历》全书,增进对藏北、西藏的认识,并将读后的感受写在我们的“五个一”笔记本上。
板书设计
游记三要素:所至 所见 所感 景物特点 写景手法 神奇美丽——崇敬赞美
第二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感知课文,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情感目标:
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体会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以及作者介绍长江源头的顺序与进程。
2.感受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延伸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展示各拉丹东雪域高原美景图片。
2.导语: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各拉丹冬”,藏语为“高高尖尖的山峰”,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充满未知与挑战,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长江的源头去探险吧!
二 作者介绍
马丽华,当代女作家,山东济南人,中共党员。长期从事《西藏文学》编辑工作。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曾于1992年、2001年两次获得西藏珠穆朗玛文艺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
三背景资料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四 正音
裸露 lù黧lí黑
砾lì石劲jìng旅腈jīng纶熠熠yì
演绎yì
五释义
1、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非常雄伟浩大。
2、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3、历历在目: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
4、蠕动:指爬行的昆虫;泛指像虫类爬行的样子。
5、熠熠:闪烁的样子。
六 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注意字的准确读音,并考虑课文大意。)
2、学生朗读。(边读边整体感知本文的层次结构)
划分结构: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板书: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1-3段)交代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介绍当地的概况,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段)介绍冰塔林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
第三部分(7—13段)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
第四部分(14、15段)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滋养了人类。
七、再读课文,理清情节
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理清文章的脉络,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八、研读课文,合作讨论。
1、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由远及近,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现了冰塔林神奇、壮美的特点。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坚冰丛莽”“巨大的冰谷”“冰雪劲旅”“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琼瑶仙境”这些句子都表现了冰塔林奇美的特点。)
2、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是为了反衬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更好地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九、小结
这篇游记,作者采用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源头的见闻和感受,我们领略了壮美景色的同时,也感受了雪域高原的巨大威力,作者的体验更强烈显示了爱国的思想感情。
十、布置作业
《综合练习》同步习题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内容及字词
二、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此长眠吧”中“我”的心态?
(1.作者在《藏北游历》序言中说,自己对于这片雪原高原,“是一个逗留太久,热情也持续得太久”的人。在西藏期间,“足迹和心迹都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她和这块大陆感情至深,已和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死亡何尝不是一种回归?这时死亡也没有了恐怖色彩)
(2.各拉丹冬,给人一种从未有过的心灵震撼,有一种吸引力,在它面前,人浑然忘我。在这种忘我的精神境界中,作者感悟到生命是一种永恒,也是一种不朽,从而能坦然面对死亡)
三、赏读品析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思考并回答下列的问题。想一想,这些句子在表达方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这里的“眩晕”和“卖弄”是什么意思?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眩晕”指美景多得让人目不暇接,令人陶醉的意思。“卖弄”指故意展现。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自己的强烈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2.“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删去后,不能表现大自然的风是亘古存在的,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作者采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描写大自然的形成之前,引发人们思考生存和意义。)
四、写作特色
1.议论抒情写感受,给读者以强烈的共鸣。
游记要写出游览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其中还会渗透作者的感情。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给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2.移步换景巧观察,避免平铺直叙
本文采用“移步换景”来观察描写景物,如“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在各拉丹冬以东……草坝子上”“我们把车停在冰河上”“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等,移步换景,思路清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五、主题归纳
读了这篇游记你有什么样的感悟?
感悟(1)各拉丹冬终年冰雪覆盖,是长江的源头,景色神奇、壮美。各拉丹冬孕育了长江,是生命之源。读后,我们心中不由产生了对它的向往、崇拜、热爱之情。
感悟(2)各拉丹冬雪山圣洁、坦荡,读文如临其境,身心豁然圣洁,灵魂也得到了升华,是内在体验的深化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六、拓展延伸
观看纪录片《话说长江》《再说长江》,从多个角度了解长江壮丽的自然景象和多彩的人文景观。
七、布置作业
采用“移步换景” 的写法,以“我们的校园”为主要内容,写一段话,介绍校园的情况。
板书设计
一、交代时间、介绍概况
二、介绍冰塔林景色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
壮美景色、神奇伟力
三、“我”受伤后的经历
四、孕育长江、滋养人类
第三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反思
听了梁老师的汇报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深感梁老师教学技艺高超,课堂把控能力强,教学设计合理,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首先选用歌曲导入课文,营造了轻松的课堂氛围,自然而然过渡到课题。字词学习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预习效果显著。通过学过的古代游记引出现代游记,强调了游记的`三要素,“所至”,”所见”,”所感”,并以此为线索,理清文章脉络,层次清晰。
让学生充分朗读,大声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必不可少的途径。由学生朗读,慢慢呈现出作者行踪。大胆取舍,只重点研读“冰塔林”部分,要求学生勾画作者所见所闻所思的句子,在学生赏析语句的过程中,老师适时点拨,修辞、长短句、重点词语等,准确地把握了教学目标。
最后,同学们分享提前写好的导游词,由于时间关系,只有一位同学展示。整个课堂过程,教师语言优美,节奏合理,提问得当,堪称成功的汇报课。
同组教师评课,主要提到一些建议。鉴于时间有限,大容量课程需浓缩,可省略字词和作者简介,改为随文讲;对于长短句这一考点学生初见,需讲深入些,从内容和结构都要把握到;导游词不必面面俱到,抓住一个景点,训练完整的要素;对教材还可再细致解读,可围绕“壮美”来开展教学,细节把握还需加强。
不论是听课还是评课,都让我们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长江歌教学反思
2.剪拉花教学反思
3.多彩的拉花教学反思
4.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5.《长江之歌》教学反思
6.《长江之歌》教学思路、反思
7.《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
8.长江之歌的教学反思
9.《拉库卡拉查》的教学反思
第四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范文)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游记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2.感受冰塔林的壮美,了解藏北高原的风土人情和山川地貌。3.感受作者热爱西藏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西藏,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爱国情怀。
理解句子含义的几种方法:
①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②联系上下文来理解。③联系实际,进行联想来理解。④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⑤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一、字词知识
请在书本上给生字词注音,并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查找新学词语的解释
二、整体感知
1.整体把握课文,填写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1-3)交代作者到达各拉丹冬的时间以及介绍当地的地貌、海拔、气候条件,说明对“我”来说,这将是一次艰苦的旅行。
第二部分(4-6)介绍各拉丹东的景色和“我”摔跤的遭遇。第三部分(7-13)写“我”受伤后,在各拉丹冬的经历。第四部分(14)各拉丹冬蕴育了长江,潺潺的流水给作者的旅行带来一丝神圣的色彩。2.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记下在长江之源格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述各拉丹冬壮美景色和自己在那里的经历的?
第五篇:长江教案
地理教案
学校:狮市中学
姓名:柳 娟
课题: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上课类型:新课
上课教师:狮市中学 柳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目标:
1、了解长江水系概况,知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
2、学会分析并掌握长江各段的水文特征;
3、了解长江开发利用的现状及潜力,治理保护的首要任务。☆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长江水系和干流剖面图,培养学生从图上获得河流水文特征的初步能力;
2、长江上、中、下游不同的水系水文特征,是由于处在不同的地形和气候、植被等条件下形成的,通过鲜明的对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地理要素之间制约和依存的辩证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长江是世界著名大河及其流域丰富的水利资源,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加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与积极性;
2、通过讲述长江解放后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通过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的了解分析,针对长江含沙量有增长趋势的事实,唤起学生保护长江流域生态平衡的主人翁责任感。教学重点:
1、长江概况及各段的水文特征;
2、长江的开发利用及治理保护。教学难点:
1、河流特征与地形、气候、植被关系的分析;
2、读、析长江干流剖面图。
教学方法:读图法、合作讨论法、教师讲述法。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师歌唱《长江之歌》引入课题。同学们听了这支歌曲,有什么感受? 学生:谈论对长江的了解。板书课题 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教师讲述: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河流的概况、各河段水文特征、人河关系等。
〔转入一〕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母亲河的概况。伟大的母亲河——长江,像一条巨龙镶嵌在祖国的南部,源远流长。请同学们打开书本P31读“长江水系图”。
〔学生活动1〕请同学们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干流,找出它的发源地、注入地、流经的省市区、地形区。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板书:
一、河流概况
1、发源地
2、注入地
3、长度
4、流经省区
5、流经地形区 〔学生活动2〕请用蓝色笔描出长江的八大支流(或编号1——8,从北到南,自西向东。)注意北岸支流分别在哪四个城市汇入长江干流?南岸的沅江、湘江和赣江经什么湖汇入呢?
转问:为什么说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五个“最”:长度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支流最多、年径流量最大、流经省区最多的河流,所以说,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河流。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第三大河: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亚马孙河。流量仅次于亚马孙河、刚果河。)提问:为什么长江的水量这么大? 学生讨论:略。
教师小结:长江流域大部分处在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长,降水丰沛,可见气候对河流影响很大。
教师补充:长江所在南方地区的外流河有什么共同特征?(流量大、汛期长、无冰期、含沙量小)。
<转入二>:学习一条河流,除了要了解其源头与河口、流
经地区外,还应知道各河段的划分及其水文特征,以及对人类的利与弊。
过渡:那么,长江上中下游各段又有哪些特征呢?对人们有哪些贡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学生活动3〕请描出上中下游的分段地点:宜昌、湖口两个分段城市。
环节一:读“长江干流剖面图”
(1)在图中指出各河段落差多少?长江干流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段在哪儿?丰富的原因?
集体回答:源头至宜宾所在的上游,地处地势、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有6000多米。
(2)此段流经哪些地形区?水流有何特征?
集体回答: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多急流、峡谷。(虎跳峡、三峡)
(3)假如你是一个水电站建设专家,你应该把水电站建在哪里,才能充分发挥长江的水能资源?(学生活动各抒己见)[教师活动]结合“长江流域水系图”,让学生从地图上找出长江的主要水电站,印证学生的结论。重点讲述长江三峡水电站(位置、地位、功能)
板书上游水文特征:多峡谷、落差大、水能宝库——被誉为巨大的“水能宝库”。
〔转入〕到中游后主要流经什么地形区?水流特点会怎样?
学生活动:请看中游干流的放大形状,看“九曲回肠”——“多曲流”
提问:为什么会形成“曲流”? 学生发言后老师讲解。提问:这样弯曲的河道对航运,对洪水的分洪有何影响? 学生讨论老师补充:不利于航行,水流不畅,极易泛滥成灾,因此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
总结板书中游水文特征:多支流,水量大,地势低多湖泊,多曲流。
环节二:提问:长江中下游流经什么地区?水流特征如何?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板书:长江进入湖口以下,完全处于下游平原和河口三角洲上。
(过渡)长江中下游的特征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益处呢? 板书:江阔水深,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阅读课本文字,思考:从通航里程、货运量等方面理解长江为什么有“黄金水道”之称?
教师总结长江作为“黄金水道”水运的自然条件和航运特点。(转入三)长江给我们带来了贡献,但是也给流域两岸的人们带来的沉重的灾难!
思考问题(1)长江洪水威胁最严重地区?
(2)长江形成洪水威胁的原因?
(3)我国在综合治理长江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阅读33页课文及案例
一、案例二;小组讨论交流要点;各组代表发言:略。
教师小结:长江不仅是洪灾频繁的地区,也是旱灾严重的地区,这是由于夏季风进退没有规律所致。课堂小结:请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作业布置:练习册内容
板书设计 我国最大的河流——长江
一、长江的概况
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各拉丹东雪峰 注入地:东海 长度:6300多千米
流经省区:简称(青、藏、川、云、渝、鄂、湘、赣、皖、苏、沪11个省市区)。
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流平原。
二、上中下游特征
上游:落差大、多峡谷、水能丰富; 中游:多支流、多曲流、多湖泊; 下游:江阔水深、“黄金水道”。
三、长江的奉献:水能、供水、航运
四、长江的灾害:洪灾、旱灾。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