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30: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篇: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

新课程高中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关于阅读鉴赏的基本要求高&考%资(源#网 阅读能力

1、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2、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4、注重个性化阅读。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方法

1、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2、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

二、阅读鉴赏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三维目标”的把握问题

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三维目标”是国家课程标准。课程不等于教材,更不等于教学。因此,不能把“三维目标”直接当做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在三维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所拟定的具体的教学标准。教学目标是三维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化。“三维目标”在实际教学中还有显性和隐性的变化,在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其呈现的情况是不同的。要防止教学目标虚化的情况出现。

②“三维目标”不是彼此独立的“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有区别,但更有联系,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就不可能脱离知识的学习、技能的锻炼和方法的掌握而独立实现,它只能是在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的过程中以渗透感染的方式实现。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和依托。所以,语文教学只能在语言的学习运用中去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否则只会缘木求鱼了。“三维目标”与单维目标相比,它突出了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问题(1)、个性化阅读的几种偏向:a、在学习方式上,个性化阅读被误当做个人化阅读。b、在学习内容上,失去具体目标变得虚泛化。c、在学习表现上,缺乏深入思考显得肤浅化。

(2)、如何理解个性化阅读教学?a、个性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显示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性格差别,它“带有一定的社会文化内涵”。阅读就是一种对话交流,对话交流的过程就是与他人、与社会沟通融合社

3、预设与生成的问题

有人认为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不应该有预设,老师的预设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自我生成问题的教学。语文教学是要开展个性化阅读,但怎样真正实现阅读的个性化呢?不要教师的预设,学生的阅读就个性化了吗?其实,预设与生成并不是二元对立的,科学合理的预设是有利于学生问题的生成的。关键要把握二点:第一,预设什么。教师所预设的应该是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小火星,预设的是锻炼学生能力的平台,而不是等着学生回答的不可变更的答案甚至思维的陷阱。预设的目的是以一定的预设来唤起学生广泛的生成,不是以预设来达到预设。第二,怎样预设?最好的预设是在教学活动中相机而行的,不

用心

爱心

专心

想情感(对刘和珍等死难烈士的悲悼赞扬,对段祺瑞执政府及其走狗文人的愤怒控诉)

3、给各节加上小标题(示例:

一、悼念死者。

六、血的代价)。

(方法)

1、通读

2、提问

3、讨论

4、点拨

5、归纳

1、介绍作者在文革中所受的迫害。

2、讨论包弟是一条怎样的狗(外貌:干净。本领:作揖。性情:忠诚,通人气)

3、分析概括包弟在我家的经历和“我”的感情变化(初到我家(高兴)----七年相处(快乐)-----成为包袱(忧虑)----送去解剖(歉疚))。

(方法)

1、通读

2、提问

3、讨论

4、点拨

5、归纳

1、介绍梁启超在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地位影响。

2、讨论文章的思路(简述演讲的背景(第1段)------描述这次演讲的情况(第2至9段)-----点明梁启超作为学者的特点(第10段))

3、学生交流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方法)

1、通读

2、提问

3、讨论

4、归纳

文句赏析

1、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它们”指什么人?“快意于我的苦痛”怎么理解?)。

2、真的猛士,-----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指什么?“惨淡的人生”是什么意思?“哀痛者和幸福者”分别指什么人?)

3、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那时是欣然前往的(一句三逗,气断声吞,声声泣血,字字含悲。“欣然前往”,说明她并非“被人利用”。)

4、当三个女子------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用中外杀人者的凶残卑劣来反衬三个女子的临危不惧,从容沉勇)(方法):

1、品读

2、批注

3、提问

4、讨论

5、点拨

6、归纳

1、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我”心灵上的剖析透视)

2、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瞧不起自己”“不能原谅自己”,口语化,不作任何修饰润色,表现出情感的真实质朴。)

3、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对自我人格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由人变成了狗,没有了人的尊严,任人摆布)

(方法):

1、品读

2、批注

3、提问

4、讨论

5、点拨

6、归纳

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由身材、肖像、衣着写到精神气质,实写中带夸饰)

2、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紧张处”即高潮关键处。“表演”是说他的演讲不枯燥,不呆板,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3、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作用)

(方法):

1、品读

2、批注

3、提问

4、讨论

5、点拨

6、归纳

问题探究

1、作者为什么一方面说“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一方面又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怀念警醒与愤激痛恨)

2、能不能把第一、二节移到第五节后,文章从第三节开始,按时间顺序来写?(否。因为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不仅是怀念烈士,而且是警醒人们要不忘血债。从惨案发生后的动态和作者的感情历程写起给文章提供了巨大的抒情议论空间。)(方法):

1、提问

2、浏览

3、讨论

4、归纳

1、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这场灾难?(以小见大,一条小狗都难逃劫难,足见“文革”时代生命受侵害的现实。)

2、作者认为自己对包弟犯了错误,他到底错在哪里?

3、我们如何评价作者的歉疚自责。(敢于自我反省,解剖灵魂,这是高贵人格的体现。呼唤

用心

爱心

专心

在这里惨遭杀害。1945年德国法西斯投降奥斯维辛获得解。(方法):多媒体介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相关资料

1、包身工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制度,被贩卖的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外国人开办的工厂做工,没有人身自由,工钱也归承包人所有。

2、夏衍及报告文学(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方法):讲授 笔记

整体把握

1、了解新闻(消息)及其结构(标题 导语 主体)

2、分析梳理出本文的结构内容。

(方法)讲授 通读 提问 讨论 归纳 从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作者在写这些参观者的表情变化前写了一些什么?

(方法)通读 勾划 讨论 点拨 归纳

1、通读全文,划分出层次。

2、梳理出包身工一天的生活情况,并作评价说明。(四点一刻:起床情形 居住拥挤。-----)(方法)通读 提问 讨论 点拨 归纳

文句赏析

1、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对比手法,表明这次升旗是具有标志性的,象征英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

2、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当年耀武扬威的来,而今灰溜溜去。对比中有嘲讽有自豪)

(方法):品读 批注 提问 讨论 点拨 归纳

1、对另外一些人来说,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既揭露了法西斯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毁灭不了的,当年的邪恶之地也能开出正义之花、胜利之花。)

2、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集中营中数以千计的充满绝望的照片中,竟然还有着这样一张照片,它让人们看到,还在充满梦想的生命转瞬就化为了焚尸炉中的灰烬。它胜过千言万语的控诉,给人以巨大震撼。)(方法):品读 批注 提问 讨论 点拨 归纳

1、上午四点过一刻,晓星才从慢慢地推移者的淡云里消去,蜂房般的格子铺里的生物已经在蠕动了(表明她们没有人的生活,没有人的尊严。)

2、打哈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细节描写,表现包身工们的非人生活,她们已被摧残成没有知觉的“生物”了。)

用心

爱心

专心

适气氛的手段。要引导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读中议,读中写,读中记。要善于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如朗读与默读,听读与仿读,品读与演读,齐读与点读等等。

用心

爱心专心

第二篇: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

(以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第三单元(中国戏曲)为例)

北京市东城教师研修中心

夏宇

【编者按】

2007年7月16日—7月29日,北京市教委对新高一有关学科的教师进行了新课程标准的培训。在这次培训中,各学科的专家、教学研究人员、一线优秀教师为参加培训的老师作了辅导报告,他们从理论上、实践上对新课程标准作了准确精辟、实事求是的解说,对参加培训的老师们帮助很大。本期《教学通讯》选登了东城教师研修中心的夏宇老师所作的《高中语文模块单元教学设计》报告的一部分,供老师们学习参考。本刊还将陆续刊登这些辅导报告的有关内容。

一、了解本模块及本单元的编写意图

1、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的学习内容和编写意图

语文学习是不断地、广泛地阅读各类优秀作品,积极地表达、交流,建构言语经验的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认识,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按照文体组建单元,每个单元内部,“教学建议”“精读课文”“泛读导引”“单元作业”四个板块的单元结构,为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活动搭建平台。

必修二模块(北京版教材)重视学生对诗歌、戏曲等文学体裁的感知、体悟,安排了古代诗歌、现代诗歌、戏曲这三个单元,力求提高学生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基本水平,为学生相关模块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同时,有选择地安排了多元化写作(阅读写作、探究写作和命题作文),以提高学生表达和交流水平。

模块二的基本编写意图如下:

①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会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②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提高对文学作品语言的感受力。在阅读中,提升审美境界,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③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④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2、必修二模块第三单元(中国戏曲)的编写意图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窦娥冤》《牡丹亭》《杨门女将》《红灯记》(四篇课文均为节选)。戏曲文学作品的传统文化底蕴丰厚,表演属性突出。学习本单元,意在增加学生的语文学习参与空间,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把握本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戏曲的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戏曲文学作品。围绕戏曲的基本体裁特点及主要表现手法,反复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文学史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或从揣摩戏文入手,或从欣赏表演入手,或从表演实践入手,为生动、活泼、主动的语文学习创造条件。在多样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落实对鉴赏能力的培养。

3、阅读戏曲作品,品味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建构言语经验,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提高对戏曲文学语言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的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

4、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使其能够流畅地朗读剧本,恰当地表达出作品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通过阅读和鉴赏戏曲作品,体会戏曲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三、实施本单元教学的几点建议

以下建议针对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从学习过程的角度来描述。

1、丰富背景知识,调动参与热情

文学作品的阅读是以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为基础获得独特感受和体验的阅读。缩小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时空距离和情感距离,才能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和探究能力。《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因此,建议参考教材中的“单元教学建议”中的“过程建议1、2”和“准备建议”,也可播放戏曲元素丰富的电影、曲艺等文艺作品片断,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戏曲的认识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打通学生对中国戏曲的隔膜。引导学生接触戏曲时,不能只识记一些枯燥的概念,要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熟悉戏曲文学特定的言语模式,引导学生发现中国戏曲中的美,进而感悟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

2、强调诵读,揣摩语言,获得体验

据调查分析,目前从小学到高中整个教育阶段中,学生的诵读能力并没有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得到质的提升,相反,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诵读能力以及兴趣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这一现状,与高中生应有的素养水平相差悬殊。巢宗祺先生曾指出,《课标》的实施关键在于继承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能力、阅读与诵读,广泛阅读与精读。其中,诵读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通过诵读,(1)可以记住语言材料(2)可以记住词、句、篇的框架模型(3)可以形成、强化语言的反应机制(4)可以加强文化与审美的情感熏陶。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目标中特别强调阅读与鉴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这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多诵读,在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文言文的学习也应当从感性着手„„”“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活动应该落实到语言层面,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二是教师的分析讲解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独立阅读;三是要尊重学生新鲜或不成熟的阅读感受,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理解,有意识激发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和发散性思维;四是教师对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出现的某些认识偏差,要随时给予引导和纠正。”

戏曲的诵读,则特别要注意京白、本白、吟诵、唱词等剧本要素的不同特点,引导、鼓励学生结合语境,体会戏曲语言的鲜明、生动、准确,使戏曲文本在学生头脑中的反复再现,有助于理解、记忆,进而有效地建构学生的相关言语经验。

3、突出戏曲特色,增加参与空间

学习戏曲文学,当然离不开对剧本的精读。但仅有文本的阅读并不能构成阅读戏文的完整过程。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应该更多关注阅读行为在生活情境中的应用。文本是表演所用,读剧本、赏戏剧、参与实践都应该注意这一特点。对于戏曲单元的学习者来说,欣赏、参与表演被看作学习戏曲文学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实际表演,强化学生对戏曲文本的学习效果,使其尽量做到融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深化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具体做法,可参考教材“单元教学建议”中的“方法建议”。

4、读写结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指出:“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必须以理解性阅读为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学习戏曲单元,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采取读写结合的形式,以写促读,通过表达和交流,发表见解独特、个性鲜明的观点。例如:改写剧本,给作者写信„„

关于本单元练习,注意《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模块学习要求》中提到的“多元评价原则”(p33)。

四、本单元教学设计示例

《窦娥冤》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戏曲文学的了解是有限的,大部分学生对古代戏曲比较陌生,也没有过相关的阅读鉴赏经历,对戏曲文学的兴趣也不浓。根据对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学生的戏剧文学知识比较贫乏,认读能力也较差。学生基本上都知道《窦娥冤》这部作品,然而这种了解却很肤浅,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够讲述《窦娥冤》的故事情节。学生对作者关汉卿的了解很少,仅限于听说过这个人物,对作者的其它作品一无所知。就具体文本而言,调查《滚绣球》的阅读情况时,绝大部分学生在没有任何注释的情况下都能比较准确地把握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本课的文本部分并不存在太多的语言障碍。因此,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作者关汉卿,了解、积累元杂剧的相关文学常识。阅读杂剧剧本,认识古代戏曲这种文学形式。

2、阅读文本,把握本剧的矛盾冲突及人物形象。帮助学生走进剧中人物内心世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窦娥的反抗精神。

3、诵读曲词,欣赏杂剧曲词的艺术之美,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窦娥冤》设计示例一

这一设计更多采用传统教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在此基础上,实现其他的教学目标。

1、课文预习。分组收集相关材料,由同学介绍戏曲及元杂剧的相关知识,介绍本课的作家作品情况,老师总结。从普及知识的角度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戏曲单元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积累基本字词。

3、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4、再读课文,精读三桩誓愿显灵的情节,了解《窦娥冤》的人物命运和思想价值。用心体会课文中悲愤情绪的精彩表达。

5、品读第三部分,赏析本剧的浪漫主义色彩。布置诵读比赛,品味本剧的本色语言。探讨词句的切分,有所发现。可以采取重点诵读、齐读、分角色朗读或分段轮读等形式。(如有条件表演,可以借此确定表演人选)

6、从文学作品如何能够“感天动地”,打动人心的角度,探讨本课“三桩誓愿”的审美价值。

7、品味本剧的“本色”的语言、“当行”的性格刻画。如:唱词“枉将他气杀也么哥,枉将他气杀也么哥!告哥哥,临危好与人行方便。”“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念窦娥身首不完全,念窦娥从前已往干家缘”„„

8、争取当堂背诵《滚绣球》一曲。

9、切身体验:观看演出或视频文件,写评论性文章,丰富学生感受,发展想象力。体现本单元的学习特点。《窦娥冤》设计示例二 前3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4、再读课文,深入理解。教师介绍诵读曲词与宾白的注意事项与要求(参考课后“思考练习一”),分配三到四人,分角色流畅地朗诵课文。

5、品读第三部分,这一环节,可与“示例1”基本一致。

6、曲词的推敲与鉴赏。(可参考教材中“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7、戏曲实践:任务驱动,写表演辅导词,补充表演情境。请几个同学分角色上台吟诵曲词,表演本折情节。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强化学生对文本中的唱词的印象,体会唱词的表现力。

8、交流学习体会、表演体会,比较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比较并评价不同剧本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窦娥冤》设计示例三

建议以教材第66页“探究提示”第2至第5题的问题为中心,设计具体的教学环节。

《牡丹亭》

通过事前的学生情况调查可以发现:就本课来说,大致知道《牡丹亭》的剧情的学生寥寥无几,对于本课“构成学习困难的因素”,第一是词句意思难懂,第二是不能把握戏曲特有的表达方式(白、科介)是如何表现思想感情的。因此,本课重在落实“积累整合”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

1、了解汤显祖及其《牡丹亭》,积累有关知识,培养学生对戏曲文学的喜爱之情。

2、品味戏曲语言,体会人物珍惜青春、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鉴赏戏曲的能力。《牡丹亭》设计示例一

传统方法: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1、落实课文预习的相关任务。

2、简要介绍“东方的莎士比亚”汤显祖、《牡丹亭》全本的情节及社会影响,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结合课文注释帮助学生扫清文字障碍,分小组,准备对六段曲子的鉴赏。

4、通过揣摩极富诗情画意的曲词,把握主人公细腻的心理活动以及含蓄复杂的思想感情。对曲词的表达特点和它们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作小组交流。指导交流时要注意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如有分歧,重在自圆其说。

5、配乐配画,组织诵读。对曲词部分反复诵读,要求达到流畅朗诵的程度。鼓励学生尽量背诵其中的著名唱词。

6、利用多媒体技术,观赏昆曲《游园》(段落),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曲词中的密集意象所传达出的动人画面和浓厚的抒情气氛。

7、以戏曲或流行歌曲的曲调演唱本课曲词,要求所选曲调能与主人公思想感情一致。选出最适合演唱的同学,全组合作,制作一段音频。

鼓励部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剧场,接触戏曲,感受有声有色的戏剧表演。充分理解曲词含蓄优美的风格,感受中国戏曲的魅力。《牡丹亭》设计示例二

前2个环节,可与“示例一”基本一致

3、本课曲词的推敲与鉴赏(揣摩戏文)。(参考“单元作业”的“语言推敲”部分)

4、学习曲词的鉴赏方法。印发关于本课的专家赏析文章,引导学生体会鉴赏曲词的方法。

5、曲词鉴赏拓展。提供(或学生自行搜索)一篇课外曲词(如《单刀会》《西厢记》《桃花扇》中的曲词),写一篇鉴赏文章。

6、学生互相批注、修改。

《杨门女将》

教学目标

1、阅读文本,体会京剧人物的唱、白在展开戏剧冲突、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

2、感受中华民族不畏强寇、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实施过程

1、对照课本看视频,熟悉文本,了解全剧剧情,积累词语。

2、再读课文,深入理解。了解这场戏怎样通过人物唱、白推动情节发展。这些唱白表现了剧中佘太君、寇准、王辉三个人物怎样的身份、立场和性格特征(扣住具体唱白答)。

3、探讨寇准的欲进先退、佘太君的激将法等吸引人的情节,或京剧的语言特色等。

4、欣赏《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李陵碑》等京剧片段,更全面地了解杨家将的故事,更加深入地了解京剧。鼓励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片断并作表演。

五、相关资料

北京版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实验”资源库(光盘)《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京剧、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的《窦娥冤》片段 昆曲、京剧、黄梅戏、越剧等剧种的《游园》片段 京剧《杨门女将》 现代京剧《红灯记》

第三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甘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当然围绕艺术手法,也会有一些更具体的提问方式。问题越具体,相对而言,回答越容易。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赏析诗歌的语言特色 命题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语言艺术)。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沉郁顿挫、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5.赏析诗歌的思想情感 命题方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命题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主旨或对于本诗内涵,你是如何理解的。解答分析:这种题型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情感或某句诗的含义(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如语境含义、意境含义)。能用来答题的词语一般有:壮志未酬、报国无门、闺中怨恨、念远思家、忠贞爱国等。盘点知识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花草类(1)菊:隐逸、高洁、脱俗(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3)兰:高洁(4)牡丹:富贵、美好(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活的轨迹就是一个永恒的圆,终点也就是起点。关心如火把,上进心像梯子,责任心是勇气的指向标。树木类(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5)竹:气节、积极向上(6)梧桐:凄苦(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1)海浪:人生的起伏(2)东风:春天、美好(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1)子规:悲惨、凄惨(2)鱼:自由、惬意(3)鸿鹄:理想、追求(4)猿猴:哀伤、凄厉(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6)沙鸥:飘零、伤感(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1)玉:高洁、脱俗(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1)白:纯洁无瑕、丧事(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3)绿:希望、活力、和平(4)蓝:高雅、忧郁(5)黄:温暖、平和(6)紫:高贵、利国利民(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其他类(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9)破晓:初现希望(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语言 这部分涉及的考点有炼字、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简繁、用典等。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1.炼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有“诗眼”“词眼”之说。一般指五言之中第三字,七言之中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动词、形容词等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其他一些词语如名词(意象名词、表颜色的词)、副词、数量词也常常耐人寻味。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2.炼篇。对于绝大多数的诗,炼字只是其锤炼语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强调炼字,就会使诗歌陷于“有句无篇”的误区,所以诗人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篇”的锤炼,即应包括格律的锤炼与总体语言风格的把握。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清新、简洁、明快、自然、飘逸、清幽、雄奇、豪放、浑厚、旷达、悲慨、苍凉、沉郁、低沉、舒缓、洗练等。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诗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3.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把握词性的改变,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了解诗歌组织语言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如果别人给我一枚枫叶,我将还他整片枫林。今天你抛弃时间,明天你将被时间抛弃。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四、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走到花儿跟前,给它一滴水,它将会绽放得更美丽。今天燃起信念之火,明日定能铸就辉煌。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2.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第四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本文出自:

第五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步骤

1,抓住诗歌的感情

首先了解诗歌的情感才可能读懂诗,才知道每句诗的重点 1)诗歌的情感类型

诗歌一般表现出来的情感有:

忧国忧民、建功报国、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长亭送别、思乡念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等。

2)抓住诗歌情感的方法

从内容和意境来体味诗歌情感

诗中有事也直接突出情感,如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但要分清该词是不是诗人的情感。

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的情感总是通过一定的形象,营造某种意境来表达出来的。因此,在阅读古诗时,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画面的色调,来体味其情感。诗歌以景传情,情景交融,一般情况下,乐景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但有时也用反衬的手法,以乐景衬哀情或以哀景衬乐情。

固定的意象包含着固定的情感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有些特定的意象包含的情感有一定的固定性。比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如:“楼兰”。《汉书》载;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来傅介子被派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为国立功。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这些常用典故还用化碧、鸿雁、长亭等等。

2.形象分析

把握诗词的形象是感受诗情、领悟诗意的基本途径。形象可以是人物形象。包括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如《赤壁怀古》中的周瑜)、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情主人公,如《雨霖铃》中的“我”)、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事象(动作形象,如《约客》中的“敲棋子落灯花”)、物象(事物形象,如《蝉》中的蝉)、景象(景物形象,如“大漠孤烟直”“千树万树梨花开”)。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关键所在。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中所描绘的“孤帆”“远影”这一形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所传达出来的伤别情怀等等。

3.评价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古典诗歌的写作技巧一般侧重于从以下方面进行: 体会各种修辞方法的作用; 分析诗歌采用的表达方式; 分析诗歌的结构技巧; 分析其写作技巧。

4.表现方式

1)修辞方法: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铺陈、反复、顶针、衬托、反问

(赋比兴、象征)

2)表达方式:叙述、描述、议论、抒情

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 | 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结构技巧: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

4)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语序倒置等。

5)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用典:一般是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想象:更开阔,别出心裁

衬托或烘托:又分正衬和反衬,借。。突出。。渲染: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象征:表达相近或相似的概念、思想、特征 抑扬:突出于强调

白描:简练的笔墨,刻画鲜明生动的形象

5.强化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的训练要求就是卷面清爽、表述严密、条例清晰、逻辑合理。

表述严密,指的是在行文中注意表述的严密性,无论是前后的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能有所注意,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前后抵牾。

条理清晰,是结构方面的要求。一般来说,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等标志明显的样式,往往会得到条理清晰的评价。

逻辑合理,指的是即便你的见解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高论,也应当能够自圆其说。

6.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范式 1.分析意境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解题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范式:描图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情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

双调•清江引(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意境。

答案:(步骤一)这首诗取西风、雁啼、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步骤二)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萧瑟中带着热烈,(步骤三)抒发了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浓烈的感情。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3年全国卷第三世界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中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呤,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含义,描景象)。“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了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情境)

5.一词(句)统领全诗型

提问方式:某词(句)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解答分析:古诗(词)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字、一词或一句就能成为全诗的线索,构成全诗的感情基调,抓住它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范式:思结构(它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虑主旨(它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2006年辽宁卷第16题)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头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荦头:山多大石貌。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答案: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的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思结构),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虑主旨)

6.观点不同型

提问方式:有人这样认为,有人那样认为,你觉得呢?

解答分析:依据原诗(词)作答,一定要从原诗(词)中找到理由、原因。

答题范式:找要点(找到原诗句中的关键点)+分条述(用翻译的形式)

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示例: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2004年浙江卷第16卷题)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是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游子思乡归:

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已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找要点,分条述)。

思妇盼归人:上片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高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找要点,分条述)。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重点概念阐释

1.烘托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可以是烘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的美貌。也可以是烘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更多的是以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再如“桃花潭水深千尺”形象而鲜明地烘托了汪伦对诗人的浓厚感情。2.用典

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古诗很讲究用典,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这些典故都是京口这个地方的历史掌故,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另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3.虚实

这是古人论述文章时常用的概念,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眼前为实,想象为虚„„诗歌常用这一手法,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铃》,眼前作别为实,别后想象为虚,虚实相生,产生无穷的余味。又如李煜的《虞美人》,前六句一实一虚,即“春花秋月何时了(实),往事知多少(虚)。小楼昨夜又东风(实),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虚)。雕栏玉砌应犹在(实),只是朱颜改(虚)”,虚实相济,寄托了自己故国的哀思。再如姜夔的《扬州慢》,眼前衰败不堪的景为实,假设的想象为虚。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可使作品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大大增加作品的容量。

高考古诗词鉴赏突破八法 1.从诗词的标题突破

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例如: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标题中的“闻风”二字是全诗的线索,也是理解全诗内涵的关键。首、颔两联写临风而思友、闻风而疑友来;颈联写风吹叶动,露滴沾苔,用意还是写风;尾联入幌拂埃,也是说风,是遐想,期望风至寄思友之意。可见,全篇紧紧围绕“闻风”进行艺术构思,通过微风形象,表现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思念故人的情怀。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突破

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词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这首诗中的写景主要是在二、三联,诗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幽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你看,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燕子在微风的吹拂下轻盈地飞翔,多么欢快、多么自由啊!诗人正是通过绘制这样的“暖”色之景,抒发了一种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突破

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我们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例如: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诗中首句用“梧桐”、“秋叶”这些带有凄凉悲伤的意象来渲染萧瑟冷寂的气氛,第三句中的“熏笼”又进一步烘托了深宫寒夜的环境。结合末句便知,这是由于诗人心境凄清、愁恨难眠,才感到来自南宫(皇帝的居处)的漏声凄清、漫长。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突破

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该诗词的钥匙。

例如: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

首句中一个“思”字奠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成为我们窥视诗人内心世界的窗口。诗人为何而“思”?思的对象又是什么?联系下文方知,诗人是由于见到与去年相似的景物而触发了对友人的思念。

5.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突破

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例如: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诗中的第三联描写生动,“落”“明”二字精练传神,是该联的诗眼。“落”给“泗水”以动感,好像从天上落下一般,使静态的形象动态化;“明”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动感,不说徂徕山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联系全诗,不难发现诗人把山水写得如此隽美、秀丽,是为了衬托他与友人的情谊纯洁无邪。

8.从诗词的注解突破

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例如: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此诗写于李白流放途中遇赦之后的秋季,夏十二,李白的朋友,排行十二。

诗后注解提供了该诗的写作背景,从“流放途中遇赦”这几个字可以想见,诗人应是带着轻快的心情写作此诗的。因此诗人笔下的自然万物好象被赋予了生命: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好月。这样的有情有意之景便衬托出诗人遇赦后极其欢快的心情。

下载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 阅读鉴赏单元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中,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艺术手法鉴赏这一部分。这些问题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一是学生不知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二是不同术语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古......

    高中语文选修小说鉴赏第二单元教案

    选修《中国小说鉴赏》第二单元教案 【单元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言笔记体“志怪小说”和白话章回体“神魔小说”的特点、表现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有关文学常识。培养学生......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 郭彦丽 一、本单元地位分析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 本单元为议论文,体现了以文体为线索编排教材的特点。了解和......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大全五篇)

    高中语文散文单元教学设计思考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时,应改变教学中机械、呆板、繁琐的教学方式,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位,灵活运用教材,让教......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10变形记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教学目标: 1.细致体会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2.通过了解背景、分析情节去把握小说的主题。 3.通过分析情......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豪放派词的兴起发展,以及代表词人和作品 一:课程说明 (1):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对豪放派词产生兴趣;了解豪放派词产生的背景与形成过程; 了解豪放派词的特点......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教学设计:高中语文 拿来主义(汤成慧) 教学目标: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 2、把握文中的比喻、讽刺、反语和特定语境中词语的含义,实现学以致用......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巧设凤头展才情——议论文开篇三法”教学设计 信宜市第三中学 杨日俏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评价,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议论文开篇方面存在的不足,同时明确议论文开篇的要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