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熟读并背诵这首词,了解苏轼的生平事迹以及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和背景,体会作者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引导学生体会词中的“画面美”,品味苏词的豪迈、雄浑、壮阔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词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苏轼,感受他即使面对打击、身临困境,也能保持豁达、超然、洒脱、乐观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面对困难保持乐观通达的精神状态。【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通过景物描写与人物形象塑造来抒情表意的写作方法。
2.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学后所得导入。
二、诵读
1.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讲解。2.点评背诵并范读。
3.根据提示再次诵读,边诵边在脑海中勾勒词所描绘的场景。
三、赏析
以本词所描绘的情境为线索,借助学生自绘场景图片,结合文本中东坡的形象,进行具体赏析。
1.场景形成的重要条件:雨。由雨引出小序的讲解。从小序中能得到的信息: 时间 :1082年3月7日 地点 :沙湖道中 人物 :同行、余 感觉 :狼狈、不觉 事件 :遇雨、已而遂晴
2.展示学生课前所绘场景,引出抒情主人公。
问:大家在绘图时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主人公呢?为什么?
3.讲解学生遗漏的地方。答案设定: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词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他在面对逆境时仍泰然处之,由此可见其胸怀的开阔和气度的从容。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中“轻胜马”有着更深的含义,马一般是达官贵人骑的,所以这句话包含着两种生活方式的比较:即竹杖芒鞋的平常生活与高官厚禄的华贵生活。词人认为,平凡人的生活自有其悠闲和潇洒,并不比轻车肥马的富贵生活差,平平淡淡才是真。
(3)“一蓑烟雨任平生。”以一件蓑衣抵挡自然界和人生旅途的凄风苦雨。“任”有任凭、无所畏惧、顺其自然的意思。这里的“一蓑”不仅是遇雨时身上所披的蓑衣,而且是作者的人生态度,即使在狂风暴雨的困境中,词人也要坦然面对、从容度过。
(4)“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既点明了时间,又描绘了雨后清新的风光。既是写景,也寄寓了作者的人生体验。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但无论怎样,在逆境中会有希望,在寒冷中会有温暖,在忧患中会有喜悦。
(5)“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头去看刚才下雨刮风的地方,云开雾散,太阳落山,风雨和阳光都消失了,整个世界恢复了平静、正常,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实则是指词人对于人生的沉浮变换、喜乐哀愁已全不放在心上,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宠辱不惊、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
4.小结
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皆狼狈的状况下,独苏轼坦然面对、泰然处之,可见其豁达洒脱。
四、写法借鉴
词人在表达其人生态度的时候,其写法值得我们借鉴。1.运用一语双关的手法,将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相类比。
2.以小见大,以生活中遇雨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3.情景交融,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
五、课堂小结
《定**》中我们见到了一个洒脱旷达的苏轼,进一步领略了他的豪放词风。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通过这节课,我们便领略到了其词的豪放,也知苏轼的豪放在于其胸怀。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苏轼词两首。2.预习辛弃疾词两首。
第二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定**》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定**》词人以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因此淋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淡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必修1已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在本课之前又学过柳永的《望海潮》和《雨霖铃》以及苏轼本人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对苏轼本人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已有初步感受。但对词的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学策略】
通过听读和朗读来感受该词优美的语言和意境,通过问题探究来体会该词所饱含的思想情感以及词人旷达的胸襟。【教学目的】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教学重点和难点】
1、理解作品思想内容及词中所抒发的旷达胸襟。
2、领会词中抒情特点及从生活小事去领悟人生哲理及隐喻手法运用。【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苏轼那首需要关东大汉执铜板铁琶放能演唱的“大江东去,浪淘尽”领略了苏轼的豪放。但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仅有他的豪放,还有他的顽强,用同学们的话来说他简直就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当他被贬黄州时,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当他被贬惠州时,他又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当他被贬儋州时,他还说“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情怀使得他在经历了种种挫折之后仍然能够从容淡定,笑对人生?今天让我们一起从他的《定**》中一探究竟。(教师在导入完毕后向学生展示黄州、惠州、儋州三个地方的图片。)
二、复习作者简介
因为在上一篇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已经对苏轼做过介绍,此处只做复习。(在电子白板上将苏轼简介呈现出来,并利用电子白板放大镜功能依次对以下用红色呈现的重点内容加以凸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是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嘉祐元年(1056),苏轼首次赴京应举,次年与弟苏辙同榜进士。嘉祐六年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其间因与王安石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至元丰初期,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因所谓以诗文诽谤朝廷罪,即“乌台诗案”下狱,被释后,谪贬黄州。(一起一落)元祐元年(1086)旧党执政,苏轼调回京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但在罢废免役法问题上与旧党发生分歧,元祐四年,出知杭州。(二起二落),六年召回,贾易等人寻隙诬告,苏轼请求外任,先后被派颖州、扬州、定州。这期间,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不断革新。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苏轼这次一贬再贬,由英州、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三起三落)。直到宋徽宗继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苏轼坎坷的一生有这样两句诗形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是有多方面的创作才能的大家,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有独到的成就。今存有他的诗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在北宋词坛上,他一改词坛婉约之风,把游仙、咏史、宴赏、登临、悼亡、哲理探讨等写进诗词里。扩大词境,对词起到开疆拓土的作用。对散文也有很大贡献,他发展了欧阳修平易舒缓的文风,为散文创作开拓了新天地,尤其以叙事记游的散文艺术价值最高,前后《赤壁赋》是他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除诗词文赋而外,他对书法很擅长,书法同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总之,苏轼学识广博、才华横溢。文、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是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不过,苏轼的人生经历了许多波折,但并没因此而否定人生,而是力求自我超脱,始终保持顽强乐观的信念和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如《定**》
三、听读这首词
(播放《定**》的音频文件)提醒: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四、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老师点评。
五、文本欣赏
1、写作背景介绍,梳理行文思路。(在对行文思路进行梳理时,将小序内容:遇雨,同行狼狈,余独不觉,转晴纵式排列,用白板中的幕布功能逐一呈现)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2、文本梳理(在内容梳理完毕后利用白板的翻页功能对重点内容做回顾)上片:(“莫听”~“任平生”)开篇连用“莫听”“何妨”“且”三个词,使一个在雨中长啸,从容闲雅,且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自我形象跃然纸上。
从“莫听~徐行”意思是: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主人公既有的步伐,“我”依然一边吟诗长啸,一边缓步前行,视风雨为无物,表现得镇静、潇洒。“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意思是竹杖芒鞋不可怕,只要你以此为乐,一样可以轻松胜过骑马,表现出几分倔强,几分抗争。当然这里的“轻”字另有含义,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也未可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不是写眼前景,而是写心中事。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这里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意思是不怕自然风雨,听任自然的生活态度,同时也暗含能顶得住人生风雨,说明他自然、旷达。
下片:表现作者心境恬静,听任自然,旷达乐观的胸襟。
“料峭~却相迎”: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山头斜照、气候不定,隐隐地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不管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回头看看刚刚遇雨之处,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呢?只有坦然面对。一个字“归”此时的主人公只想着“归去”,这里也许表现的是苏轼的忧乐两忘,祸福不惊的旷达,但也许表现了他身上的道家意向:退隐和逃离。因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崇尚老庄哲学、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然而苏轼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儒家的思想观念,他的归隐,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里宽慰,表达他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综上所述: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表达了作者洒脱,旷达的性格和胸襟。
需要提醒的是:全词从表面上好像是写自然风雨,但仔细体味,这里写的己经不是自然界的风雨,而是人生旅途中的风雨,怎样对待这旅途中的风雨人生,应该说我们从这首词里找到了答案。当然,苏轼的旷达胸怀,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他在《临江仙》中写的“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这一名句,在这首《定**》之前,可见在被贬黄州这段时期内,归隐的思想在他思想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3、问题探究(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将学生的答案重点写在白板上以供分析)有人认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归去”是陶渊明式的“归隐”之意,词人被贬黄州日久,产生归隐想法。以上看法你认同吗?对此有什么感悟?
六、再次朗读这首词
七、作业布置
1、联系苏轼的一生探究他的旷达胸襟及超脱性格的由来,并讨论从他身上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什么(和学生互动)。
苏轼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鬓微霜,又何妨„„”说明他是多以的渴望建功立业。《江城子》;“大江东去,浪淘尽„„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他在壮志难酬时还有许多感概。但宦海的**,仕途的坎坷使他不得不希望获得精神解脱,“归去”,可见也是自我慰藉的最好方式,“旷达”“超脱”的性格来自于“政治风雨”来自于对人生空漠的看透和体验。从他身上应该学习他对待人生的旷达胸襟,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2、背诵这首词
八、教学反思
把过多时间花费在了对文本的翻译上,应该多启发学生领会该词哲理思想。
第三篇:《定**》教学设计
《定**》教学设计
主讲人:尹涛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理解作品思想内容,把握词中抒发作者的豁达胸襟。
2、体会词中包含的人性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理解苏轼抒发的旷达胸襟。
2、从词句入手,体会练字练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引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初中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句进行理解的。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学
1、注音
同行()吟啸()一蓑烟雨()料峭()
2、字词释义
芒鞋: 吟啸: 料峭:
补充注释: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下贱的标志。骑“马”则是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之列。向来:刚才,方才之意。如“失向来之烟霞”。
3、自行翻译词前小序(在课本上做记录)。
4、反复诵读,尝试背诵
(二)教学活动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上课之前先来认识一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人公,一位既熟悉又陌生的诗人,说他熟悉是因为我们学过很多他的诗文,说陌生是因为他生活在距离我们900多年前的一个时代,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一些线索猜一猜他到底是谁。
学生分组,游戏展示(白板课件)。
2、研究文本,掌握内容
第一环节: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教师强调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
(3)音频示范朗读
(白板课间展示)
第二环节:了解背景,走近作者
被贬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被贬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被贬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这几年,他内心当然有痛苦的一面,但他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定**》这首词是借“道中遇雨”一事来抒写作者的心境。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1)在小序中,你认为哪个词最能表现苏轼遇雨时的心情?
明确:“不觉”
(2)那么,在疾风骤雨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老师已经将上片所有的词拆开,请同学们分为两组比赛找出所有能表现苏轼情感的词。
(白板课件展示)
明确:“何妨”“且”“吟啸”“莫听”“徐行”“轻”“任”“谁怕”
分析:“竹杖芒鞋”表明自己被贬谪的处境,可是却比骑马轻快。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旷达超脱的智者襟怀。“任”表现出其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而“谁怕”,用反诘的语气突出强调了“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宣言。告诉了我们面对人生风雨时,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坦然处之。
小结:上片: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3)雨过天晴,苏轼有何感触,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境界?
分析:“料峭”、“微冷”理解为料峭的春风几丝寒冷,气候不定,隐透露出作者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寒冷。但无论天气是阴是晴,政治风雨是寒是冷都听任自然勇敢面对。“回首向来萧瑟处”回首的是自己的曾经过往(这里应该说是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语双关,表面是说自然气侯,实则说,人生风雨不定,政治风雨不测,但他淡化了甚至无视所有风雨,无视处境好坏,无视官职升降,地位得失等,表现了他随缘自适、心境恬静、超凡脱俗的心态。
小结:下片: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第四环节:结合词句,赏析技巧
1、找出作品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明确:这首词记叙的是主人公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和感悟。用暗喻的手法将自然界风雨比作人生中的遇到的磨难和挫折。
2、写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结合表达技巧进行赏析。
四、联想体验,品味心境
课堂上播放三首跟“风雨境界”有关的歌曲,轻同学们比较体会,哪一首营造的意境与苏轼的心境最为契合?
分析:这三首歌曲都跟“风雨”有关,但却传达着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首《冰雨》这首歌的情绪在凄风苦雨中显得悲观、抑郁、沉沦;
第二首《水手》这首歌宣泄情绪嘶声力竭,少了些沉稳与内蕴;
第三首《雨的印记》这首歌舒缓细腻,表现出一种沉静、洒脱的情趣。
五、总结概括,温馨寄语
苏轼如同一块兀立不动的基石,支撑着中国文学史,他用自己的人生轨迹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人生之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我们明白了只有宠辱不惊,人生再多的风雨,才能终将变成一片晴空。
我不去想是否能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身后是否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汪国真《风雨兼程》
六、作业巩固,回归课本
假如苏轼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请你结合他一生的所作所为,为他写一段优美的颁奖词。
七、板书设计
定**
雨中的东坡——笑对风雨的达者
雨后的东坡——看淡风雨的智者
第四篇:定**教学设计
此心安处是归乡
---苏轼《定**》
科目 语文
教学对象 高一五 时间 5月9日星期二第三节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杨露露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熟读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引导法 【教学过程】
一、以词导入(导入之前播放张学友的歌曲《定**》带学生进入状态)
1、《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以同为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作该词导入。)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先让学生读一遍,感受情感基调。问这首词是谁的呢?生(苏轼)那这首词写些什么?
疏桐缺月,夜深人静,幽人,孤鸿,寂冷的沙洲
从这些语句里我们能感受到词人心中的那些情感呢?
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借孤鸿来表达无人理解的忧愤,借咏雁来抒发个人幽愤寂苦之情。这只孤鸿就是作者自己,这首词正是苏轼初贬黄州时的心情与处境的写照。我们前面两节课还一同学习了苏轼的另一首名篇《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个感叹自己华发早生,老之将至却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苏轼。老师想问问大家,难道,人们口中的苏轼苏东坡就只是这样一个,一个在如画的赤壁江上面前感叹自己如梦的人生,一个在被贬之后对着疏桐缺月,心怀幽愤的咀嚼命运给他带来的一大箩筐苦果吗。生(不是)我想也不是,否则余秋雨不会在《东坡突围》里说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难能可贵的一个高贵,可爱,充满魅力的灵魂。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东坡先生的另一首作于被贬黄州将近三年时期的佳作《定**》,来认识我们不一样的苏东坡先生。
二、初读词作,整体感知
1、引导朗读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2)读出节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老师先范读一遍,引导学生进入感觉。再让学生读一遍。读的时候带着一个小问题: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师:评析更正舒缓轻重。我想,通过这节课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对苏轼更深入的认识。我们一定可以更好的把握朗读的节奏与情感。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哪里可以知道呢?(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3、现在谁可以根据小序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学生回答。
明确:苏轼在友人陪同下往沙湖买田,道中遇雨,雨过天晴后有感而发。(小序中交代)。提醒生读词不可抛却小序和注释。
三、再读词作,深入体味
1、从刚刚的小序当中我们得知,这首小词是因为词人买田途中遇雨,有感而发的情况下催生的。那我们不妨抓住“雨”来解读欣赏这首词作。现在请大家动笔画出词中关于雨的词句。
明确: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也无风雨也无晴
2、穿林打叶声。穿,打,什么样的雨才会有穿透力,拍打叶子才会比较有力?
明确:雨大的时候。绵绵小雨细细下,不会有这样的穿林打叶声,而且,同行皆狼狈,说明这时候雨还挺大。很可能是一场瓢泼大雨。
3、那么在这场大雨中,我们从小序中知道同行的人要么带着雨具赶紧找个地儿躲雨去了,要么显得进退两难,十分狼狈。那么苏东坡呢?雨中的苏东坡什么模样? 明确:装备:竹杖,草鞋,行动:徐行,吟啸
心情:莫听,何妨----轻松悠闲,从容平静
我们看到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长啸的洒脱旷达的苏东坡。他看起来丝毫不受风雨影响,既然疾风骤雨来了,又何必跑,又何须躲。不如干脆在雨中畅快自如的吟诗慢步,岂不乐得自在。
4、竹杖芒鞋轻胜马
联系李白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与“眼边无俗物,多病也身轻”(杜甫《漫成二首》之一)中的“轻”字学生更容易体会。
作者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泥泞中行走,怎么能比“骑马”还“轻”呢?独立思考,请学生回答。明确:“轻”,并不是他“身轻”,而是他的“心轻”,是他乐观精神的一种体现。“竹杖芒鞋”本是草野百姓的装束,也是苏轼在黄州“半是闲人半是罪人”处境的体现。而“骑马”,是官者的形象,所以这一句,大有“无官一身轻”之意,鲜明的表现了被贬苏轼的精神境界是超然物外的。
5、同学们,刚刚我们从第一处写雨的词句中看见了这个平静从容的雨中苏东坡形象,那么第二处,作者写到:一蓑烟雨任平生。
(1)不过这句话老师有很多疑惑,一蓑,蓑衣不是“雨具先去“了吗,何来蓑衣?岂不自 相矛盾?
明确:读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这首小词看来不仅仅是记叙一场小小的大自然的天气变故。这场雨和词人的人生是有所联系的。蓑衣不是实指。那是指什么?心境,人生态度。(2)烟雨,平生?作者究竟经历了些什么呢?引导生了解回顾写作背景,使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词句意思。
生基本能说出乌台诗案相关来: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师补充:一群挤眉弄眼,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这些人里面甚至有苏轼的朋友,有一个大家知道,《梦溪笔谈》的作者北宋时期的科学家沈括,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造诣成就非常高。他也加入陷害苏东坡的队伍中,他曾经是苏东坡的朋友。也在这场起哄式的贬低当中向苏东坡泼了一盆冷冰冰的脏水。这些可耻的文人在苏轼诗词的意象词句作上纲上线的推断和诠释,比如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兴冲冲去看钱塘潮,回来写了咏弄潮儿的诗“吴儿生长狎涛渊”,小人们便指责这诗句是在影射皇帝兴修水利!试想,把皇帝说成“吴儿”,把兴修水利说成玩水,而且在看钱塘潮时竟一心想着写反诗,东坡还能无罪?
搞了半天连神宗皇帝也不太相信,可惜在专制制度下的统治者也常常会摆出一种重视舆论的姿态,(有时甚至还专门设立谏官,来充当朝廷的耳目和喉舌,这些人专门在各级官员中找岔子、寻毛病。这些具有舆论形象的谏官所说的话,别人无法声辨,一切都要赖仗于他们的私人品质。)为了维护自己尊重舆论的形象,宋神宗只好在将信将疑之间几乎不得已地判了苏东坡的罪。
弟弟苏辙说“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然后你一拳我一脚地糟践。
一开始,全天下都知道东坡无罪,一开始全天下都不敢站出来说东坡无罪。
直到后来,他的读者们慢慢抬起了头,要说几句对得起自己内心的话了。杭州的父老百姓想起他在当地做官时的种种美好行迹,求告神明保佑他;狱卒知道他是大文豪,在审问人员离开时尽力照顾每晚都为他备下热水洗脚;他的政敌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礼也仗义执言,最有趣的是宋神宗的祖母光献太皇太后,她病得奄奄一息,神宗皇帝想大赦犯人来为她求寿,她竟说,用不着大赦天下,放了苏东坡一人足矣。
对这些人,我们都要深深感谢。他们比研究者们更懂得苏东坡的价值,我想就连那盆洗脚水在历史的长廊里都将永远的被人们记住,都将永远的温热。
6、好了,聊了那么多苏东坡的故事,我想我们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苏东坡的“烟雨人生”,由一件生活小事联想到漫漫人生路。这是我们认识的哪种表现手法呢?
明确:以小见大。由买田途中遇雨这件小事而对人生大哲理有所感有所悟。表现词人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7、我们接着看。第三次写到雨的“山头斜照却相迎(雨过天晴)。
明确:略带寒意的春风一吹之后,酒醒了,这时身上微微感到有些寒冷,刚刚自己还在瓢泼大雨中悠闲地走着,现在迎着的却是山头的斜阳了。大雨已经停歇了,天放晴了。
8、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最后一次写雨。从字面上似乎是说再看路经之地,既非风雨交加,也无朗朗晴空;可是刚刚不才见:山头斜照迎面来吗?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苏东坡的心中早已宠辱皆忘,早已对世事无常,人生艰难放下了。所以更觉竹杖芒鞋轻胜马(再次提高轻字的深入理解。)
9、归去,归往何处去?写下来(看课堂时间取舍)
明确:苏轼的360首词中,归出现了100多次。“归去”不是指想回到朝中,是归于心。他知道,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他都无处躲藏。因为“前方亦雨”他频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此心安处是归乡。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我想,这是一种人生通达而超然的觉悟。归,归往我心,风雨无惧。
四:小结课堂
就以“归”做结。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他都无处躲藏。因为“前方亦雨”他频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此心安处是归乡。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我想,这是一种人生通达而超然的觉悟。归,归往我心,风雨无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阅读有关写苏轼的作品。推荐篇目:余秋雨《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六、板书设计
装备:竹杖,草鞋,行动:徐行,吟啸
心情:莫听,何妨----轻松悠闲,从容平静 蓑???
第五篇:定**教学设计
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公开课
《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诗词。2.赏析词句,把握人物形象。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4.拓展阅读,深入体会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
【教学方法】诵读法、小组讨论法、互动探究法、拓展阅读法、写作练习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堂
方案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林语堂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轼。
屡遭贬谪,一生历任八州,他却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他却说:“九死蛮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是旷达的。《定**》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精神特质。板书:《定**》苏轼
方案二:请同学们谈谈你所认识的苏轼,说说他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们会很积极活跃,背出苏轼的许多诗词、赋文,对他的评价也是丰富多彩: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有才华;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多情;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爱国;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伤感;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乐观; „„
师:是啊,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有魅力的人。千百年来,人们陶醉在他的才情里,更折服于他于困苦艰难中的旷达的人生智慧里。《定**》正充分体现了他这一人生智慧。板书:《定**》苏轼
二、反复诵读,读出“旷达”。
(一)学生自由读,学生点评,提出自己的诵读建议。
教师指导诵读:如: “谁怕?”应该读降调;“归去”中“归”应该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的“任” 应该读得豪迈; “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两个“无”要读的洒脱;朗读时应该注意轻重缓急,抑扬顿挫。
(二)名家诵读(也可教师示范诵读)。
【多媒体展示】 定**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三)学生分小组自由诵读,并选出小组中的优秀诵读代表。
(四)学生代表深情诵读(配乐),小组之间竞赛。
(五)学生齐读(配乐),再次感受诗词的情感。
【设计意图】诗歌重在朗诵,通过充满感情地朗读,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学生在朗诵中自觉地整体把握词意,感悟词作意境,为下面对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分析打下情感基础。这是发挥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学生应该是喜欢的。
三、鉴赏品味诗词,把握人物形象。
【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讨论,结合具体词句谈一谈:你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用一个或两个词概括,并说明你的理由。
要求: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先板书词语,然后解释原因)——全班分享。
学生展示如下:
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可见作者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莫听” “何妨”也能看出作者的从容不迫。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从“轻胜马”“谁怕?”看出作者的乐观旷达的心态。
教师追问:“竹杖芒鞋”与“马”各自代表怎样的生活?
学生思考回答:“竹杖芒鞋”代表隐士般自由自在纵情山水的生活;“马”代表身心都受束缚的官场生活。
3.“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说“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个“任”极有表现力突出了作者乐观自信、洒脱豁达的态度和无惧风雨,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学生总结苏轼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见板书:
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自信洒脱、无惧无畏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适时的启发性问题,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 识,让“学”的活动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生生之间的互动得到了凸现,学习的自主性得到了体现。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促成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感悟。及时归纳学习方法,以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主动运用。学生能谈得很好,总结出了苏轼的人物形象——旷达,就是本课的亮点。
四、探究诗词的“风雨”与“晴”的含义,进一步深入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1.小组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其中“风雨”与“晴”的含义是怎样的?谈谈自己的理解。
背景提示: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偏居荒野,躬耕自乐。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学生回答:“晴”喻人生顺境,“风雨”喻人生逆境。
2.学生独立思考: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学生回答: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学生独立思考: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学生展示:(答“任”“无”的,只要言之成理就好)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4.学生独立思考:“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1)陶渊明。“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2)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3)宦海沉浮,却并未真正退隐,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5.学生谈人生感悟: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学生展示示例: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庄子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也可拓展到“直面挫折”的话题,让学生谈谈那些典型的人和事及感悟)
【设计意图】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引导学生深入发掘文本。
五、再读诗词,体悟旷达情怀,感受词人人格魅力。(小组之间,比赛背诵)
六、重温苏轼的豪放旷达,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壮志难酬的悲愤,但豪放不消极)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 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美好祝愿,乐观情怀)
中国古代最可爱,最高贵,最有魅力的文人。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七、当堂训练: 【多媒体展示】
东坡①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②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这首诗叙写了什么事?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答案参考: 记叙了作者在清明幽静的雨后东坡悠然自得行吟一事。抒发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名利的不屑,洋溢着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2.“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与《定**》中那些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参考: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与《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谓异曲同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拓展阅读,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八、作业:拓展写作。
【多媒体展示】以“旷达”为话题,以苏轼为论据,写一段不少于60字的片段,谈谈你对苏轼人生的感悟。写作片段示例:
1.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2.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3.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4.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5.一枝一叶一世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片段写作,进一步感受苏轼那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观照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能增强文字表达能力。
《定**》教学反思
教授苏轼的词,最重要的是在鉴赏的基础上理解苏轼旷达的情怀。
通过品词品句,完成对苏轼词的鉴赏后,我就带领学生了解理解苏轼的豪迈。我先教授的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后教《定**》。在上《定**》之前,我让学生总结苏轼豪放词在写景、抒情上都有什么特点?的特点,师生统一认识:一开头,词人便以千钧之力,大笔挥洒,只用“大江东去”四个字,便绘画出万里长江波澜壮阔、浩浩东去的雄伟气魄,然后用“乱”、“拍”、“卷”等字,有声有色地描绘出一幅雄壮奇美的江山画卷。苏轼描写周瑜的建功立业,发出功业难成、花发早生的喟叹,但这不是哀婉细腻的抒情,而是壮怀激烈的感慨。从而得出结论:写景:博大壮阔、气象恢弘;抒情:豪迈奔放。正所谓苏轼的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这首词的出现,对于盛行着缠绵悱恻之调的北宋词坛,起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告诉学生,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于是我引导学生一起来鉴赏一首并没有博大壮阔的写景,也没有豪迈奔放的抒情,但却充满着词人豪放情怀的词——《定**》。通过品词,改写,学生很好地理解了《定**》的内涵。
通过苏轼词两首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