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说》课例研修报告1
《马说》课例研修报告1 衡水市饶阳县尹村镇中学 宋璞玉
摘要:研究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序化是一个通病,与之相伴的是课堂目标不明晰、教学结构紊乱、教学效果低效。而“板块式”教学思路是余映潮老师的首创,是余映潮老师教学艺术主导的风格特征之一,能有效地解决长期困扰语文课堂繁杂无序的问题。《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韩愈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准确到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本节课既落实了文言文知识学习目标,培养了诵读文言文能力、口头翻译文言文能力,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方面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本节课紧密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紧凑,步步落实,步步深入。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深入地达到了跨越式教学目标对课标的深化、拓展、贯彻深入。尤其是学生情感目标方面,教师不是在教学中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情感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然后,将这种思想认识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研究的主要内容:余映潮老师“板块式”教学在《马说》中的运用 研究的主要方法: 文献查阅法 分析法 概括法 录音整理研究法 表格量化研究法
总研究结果和结论:板块式教学“既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一种手段。”板块式教学"其核心是学生主体理念得到全方位的落实;设计的教学过程与方法坚持了简洁实用的原则;设计思路追求的境界是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合乎语文素质养成的要求。
关键词:板块式教学
教学环节
课堂节奏
引言:本研究旨在研究余老师“板块式”教学思想的真谛,以及“板块式”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收益性。研究范围是“板块式”教学思想及其在《马说》一课中的运用。我们做的相关的前期工作有:小组讨论研修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制作相关观测量表、整理录音记录、写文献综述等。我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新课标》文言文教学内容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法。
预期结果和意义: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2)研究过程:
A.文言文教学设计的要求
a.文言文教学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文言文教学目标必须认识文言文教学目标系统,把握其中的基本精神。文言文教学目标体现文言文教学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整个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三个维度,这是隐性线索,引导文言文教学: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横向是字词积累、字句翻译、写作特色、主旨背景等领域,这是显性呈现,引导语文教学。文言文教学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所以,明确文言文教学目标就应该突出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突出现代社会对文言文能力的新要求,突出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认真落实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目标。b.文言文教学设计要熟悉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熟悉一切语文资源,开发和利用一切语文资源。
B.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文言文教学设计中,目标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涉及到把握文言文教学规律、树立语文课程新理念等问题,而且涉及到语言的运用问题。文言文教学目标的表述需注意以下问题。
a.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一般情况下,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b.目标表述的基本方式。
c.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教学成功与否,教学效益高低,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无具体的进步,而不是教师是否完成任务。因此,文言文教学目标表述必须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尽管有时作为主体的“学生”没有出现,但也必须是隐含着的。
C.预想教学过程,制订最优策略
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一系列行为,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过去那种具有严格的规则、程式化步骤的文言文教学过程已经不符合当前的要求。
a.教学设计要预想教学过程。要根据学生的问题和需求,安排施教的程序,然而更重要的是预想每个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学生会有怎样的反应,可能出现哪些问题,并对此制定预案。教师设计的某一项教学活动,未必全体学生有相同的反应,而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却是很正常的。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要多想可能出现的不相同、不一致、不一样的情况,并对此有所准备,才能够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b.教学设计要制订最优策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文言文教学过程施加了积极的影响,语文教师应制订最优教育策略,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播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文言文到底教什么?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提效的第一要素。(一)在字词的诵读中激起美感,引发兴趣1.在诵读中感受音韵美。2.在诵读中感受意境美。3.在诵读中感受文势美
(二)在词句的疏通中探究字词,几种探究的方法1.温故知新
2、触类旁通3。知人论字4.反用其意(三)在人事的体验中活化人物、丰富故事1.情感体验,使人物更丰满
2、情景描述3.情意感悟,使意蕴更深远(四)在德智的延伸中开阔视野,丰润生命1.比较赏析,深化认识2.续写后记,活跃思维。冯军霞(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蓬第一初级中学 311200)参考文献:
初中文言文教学目标 在教授文言文中,首先解决读懂的问题。其次,从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来看。初中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是让学生感知文言词汇的魅力,它的遣词造句,它的言简意赅,它的朗朗上口,对语言美的体会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和词汇积累来完成的。最后,我们在对待不同文体的时候应该采取西方的一句俗语: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当然,注重朗读和词汇的积累也是有方法的,并不是干巴巴告知某个词的意思。让最难引起学生兴趣的枯燥的文言词汇有趣起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一、选择此案例的理由
就文言文教学来说,很多节课都是满堂讲,一节课下来,教师感觉尚且不说,学生的学习效果实在是差强人意。探求原因,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学习,虽然教师讲解详细、细致,但是学生只是机械地听,在听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积极参与,因此,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都停留在表面。在这节课中,我看见了余映潮先生授课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了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有机结合。
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板块教学艺术,除了表现为板块突破的艺术,还表现为教学板块组合的艺术。对板块的艺术组合,是板块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些教师课堂教学中往往都追求新颖,其实所谓的„新‟,并没有新的材料,而只有新的组合,新的方式。正因为组合方式的新,才使课堂整体显示出质的变异。”板块组合分为外在的组合和内在的组合。外在的组合是一种有形的组合,具体表现几个教学板块之间的有机组合以及由此呈现出的造型。这样的设计在余映潮老师的教学设计中随处可见。对《马说》一文的教学板块设计:
一、序曲── 导入课文(3分钟)
二、第一个教学板块──辨读文词(15分钟)1、初读课文,要求对下面的词义进行理解。骈、称、或、粟、石、且、安、道、执、临
2、请同学们就“一词多义”现象在课文中进行“寻找”,以此为手段,解决词义的问题。
3、学生朗读课文,老师指导朗读。要求
一、在体会文中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要读得较为流畅。要求
二、注意读音正确,不读破句,不读错句。
三、第二个教学板块〗──析读课文(14分钟)1、请同学们自读自讲课文内容。2、教师提问,学生抢答…… 3、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
一、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要求
二、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
四、第三个教学板块──品读文情(12分钟)
1、请同学们讨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是哪些。2、疏理──全文三个段末的三个“也”字。
3、疏理──第一段中有两个“不”,第二段中有五个“不”,第三段中有四个“不”。4、听读、演读、体会文中“也”和“不”字所表达出来的感情。5、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
要求:要读得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尾声──总结学法(1分钟)
《马说》一文的三个教学板块,从辨读文词到理解文意,再到体会文情,鲜明的外现为一种整齐的造型美。这是课堂教学美的氛围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而美的氛围有助于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乐学不疲。教学板块的内在组合,主要表现在教学板块所承载的教学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它主要包括板块的并列式逻辑关系和板块的层进式逻辑关系。板块的并列式逻辑关系,余映潮老师已有详述(参2000年《语文教学通讯》第7期),这里不再展开。纵观余映潮老师的板块教学设计,不难发现,他所设计的板块之间,更多的是层进式的逻辑关系。层进式板块教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体现出组合的科学性。就以上面《马说》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它的三个板块之间就是一个典型的层进式逻辑关系。三个教学板块都突出了对“读”的训练,而这个“读”不是简单的复读,而是由“辨读”到“析读”,再到“品读”的逐渐深入课文的读。这就使得三个板块之间呈现出循序渐进的思维坡度,具有鲜明的教学层次和节奏的美。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对《回忆我的母亲》一文的教学设计:第一个板块:整体感知课文(20分钟)第二个板块:整体理解课文(20分钟)第三个板块:整体赏析课文(40分钟)(详案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年第12期)。三个板块从感知到理解,再到赏析,也是一个层进式的逻辑关系。
二、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师活动
《马说》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言文,韩愈的名篇,也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准确到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方面,本节课既落实了文言文知识学习目标,培养了诵读文言文能力、口头翻译文言文能力,又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认识方面的情感教育,教学目标的设定与实施,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认识。本节课紧密围绕设定的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教学环节紧凑,步步落实,步步深入。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深入地达到了跨越式教学目标对课标的深化、拓展、贯彻深入。尤其是学生情感目标方面,教师不是在教学中空洞说教,而是通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其中,将情感教育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然后,将这种思想认识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际应用功能,又落实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在本节课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疏通文义中,学生两人小组互译文章,每个学生均开口翻译课文,参与率达到100%,在知识的落实方面,通过学生的质疑、解疑过程,完成基础知识的落实。在主题讨论环节中,依然是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总而言之,学生的主体性在本节课得到了充分体现,正是基于学生的主体活动充分到位,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才令人满意。
三、信息技术的使用及启示 在这节课中,余老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引导学生广泛浏览阅读大量的课程相关资料,既丰富了知识,又为学生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而且借此成为学生当堂写作的触发点。同时,对学生有效、健康上网也是一种引导。
四、课堂教学优点
1、教学目标分析把握准确深入,教学目标设计有层次
教学目标是决定一节课成败的关键。目标定的过高会使课堂压抑,教师的课堂进行受阻,学生思维受限,完不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而目标过低则会使学生的认知活动在低水平上重复,达不到学生思维的有效训练。在余老师的“板块式”课堂教学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知识技能目标的理解透彻,学生在原有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能在教师的点拨下进行综合的分析,灵活的运用,并对古今人生观进行了有个性的评价。可以说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教学目标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螺旋式上升,从而保证了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教学活动,在较高认知层面进行了情感体验,使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
2、教学过程有条不紊,轻松和谐
余老师的课堂从开始就渗透了轻松、和谐的理念。学生的积累背诵,同学间的互问互答,师生间的交流感悟等多向交往,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乐于主动建构知识,才乐于动脑动口,敞开心扉。
在课堂中,师生间的交流频繁,教和学和思路清晰,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很强。虽然有的同学的答题思路离题较远,但余老师都能亲切的给予指导,尤其在课的后半部分论述作者的人生观时,学生表现的更为活跃,学习欲望也更为强烈,发言的渴望溢于言表,这时学生的思维才是最活跃的,学习效率也是最高的。这样的课堂表现是教师的教学思想的集中反映,师生间的平等对话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如涓涓细流浸人心脾。
3、教师教学理念先进,创新意识较强
听余老师的课让人感觉轻松、愉悦,与学生的交流和蔼亲切,能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贯穿课堂始终。教学方法多样,讨论、交流、探究、合作等方式互相交融,既新颖多样又环环相扣,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严谨,又有活泼的音符流淌其中。
余老师的课堂用语规范、简洁而不失幽默,教学思想、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语言融于一体,呈现出鲜明的教学风格。
4、教材挖掘透彻,选材恰当
正值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养成之际,选取《马说》一文有极强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比古今两种不同的人才观后树立了远大的学习目标,有了“毛遂自荐”的激情与豪迈,使情感体验得到升华。这都体现出彭老师选取的教学内容恰当、合理,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本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纵观课的始终发现余老师的课堂清新、自然、新颖、端庄,真是课如其人。
五、教学启示 我在教本课时基本采用的是较传统的教法,今后可以借鉴余老师拓展和写作两环节的教学方法,尽管条件有限,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让自己的教学丰富起来。
结论: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参考文献:程海宾《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32期
李杰明《名作欣赏》1989年03期 唐必成《第二课堂》2005年22期 万易《南京大学学学报》1989年01期
卢长根《语文建设》2005年01期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马说》课堂教学设计
作者:韩愈 指教:余映潮
教学创意:听记 朗读 积累
1、把《马说》读给老师听一下。
2、读背景材料: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孟县人,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2)《马说》大约作于韩愈初登仕途之际,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后相继依附于别人幕下,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3、他不说为什么不用他,而是写千里马的遭遇,这就叫文学。
第一板块:听记
1、“说”: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马说”就是“说说马的事,议论马的事。”
2、“故虽有名马”的“虽”:即使,“虽有名马”——即使有名马。
3、“奴隶人”:指的是下等人,仆人,仆役。
4、“不以千里称也”的“以”:因为;不因为能日行千里而著称。
5、“马之千里者”的“之”:有强调的意味,实际上这五个字就是“千里马”。
6、“是马也”的“是”:这。
7、“且欲与常马等”的“等”:相同、一样。
8、“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前一个“其”:可理解为“难道”,第二个“其”:可理解为“其实”、“那是”。
9、《马说》的写法:托物寄意,以良马喻英雄,写知遇之难。写事喻理,手法优美。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叹息与感慨。
第二板块:朗读
1、自由朗读,自读自讲。
2、接受老师的朗读训练。(朗读要有味道。)
一读:读出全文感慨的语气。
步骤:
(1)教师示范,提醒节奏。
(2)学生读全文(齐读)。(师:有进步,但语速过快。)
(3)教师再次示范,学生再读。
二读:读好11个“不”字。
步骤:
(1)学生读第二段。
(2)教师指导。(师:如果把“才”“美”读得更清晰一点,把“不”读得更重一点,就更有味道了。)
(3)学生再读第二段。(齐读——自由读)
三读:读出3处“也”的语气。
步骤:
(1)教师指导:读出愤慨
(2)学生读3处含“也”的句子。
(3)全班齐读全诗。
四读:读出第三段的味道。
步骤:
(1)教师指导:读出很糊涂的味道。
(2)教师示范。
(3)学生读出糊涂、醉酒的味道。
第三板块:积累
1、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就“一词多义”现象在课文中进行辨析,每位同学至少积累一组。
2、教师举例:
举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3、学生积累。(自己在课文中找一词多义的句子。)
4、相互交流。
5、学生汇报。
6、教师给出9组一词多义的句子,学生齐读。
食: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
能:虽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策: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尽: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常:千里马常有 常马
者:马之千里者 食马者
而:而伯乐不常有 执策而临之
以: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之:执策而临之 辱于奴隶人之手
7、学生齐读《马说》译文。
《马说》文献综述
2012年4月15日我点击河北师大图书馆中国知网,跨库搜索初级检索输入关键词“马说”共出现相关65条目录,其中与本文教学有关的46条。现分类如下: 一.教材教法
教例《马说》教学设计本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寓意深刻。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不仅易读懂且较爱读,据此设计如下:
1、强调预习与积累。课前明确预习的任务与预习方法,安排学生整理文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虚词的用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上一节真正的能释疑解惑的“有意义”的语文课。
2、依托活动展开合作探究,营造互动高效的学习氛围。其一,以读激趣活动。针对初二学生 “爱听故事”的年龄特点,用说故事的方法引入新课、创造性地翻译课文、体会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其二,比读悟情活动。通过对比阅读法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进而在教师的协助下解决问题,领悟作者所要传达的情感。【课前预习】
1、自读原文,用圈点法勾出不会读写的生字词以及不理解其意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句式。
2、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自行解疑。带着剩下的问题走进课堂。程海宾《语文教学通讯》2005年32期 二.课文赏析
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利用三个自然段简单明白地表明了三层意思:‟一是慨叹伯乐的罕有,二是描述了未以千里称的骏马的悲惨境地,三是对于那些阻塞贤路的昏庸之辈表示了极大的义愤。全文虽不长,但其中有慨叹,有讽刺,有设问,有怒斥,具有七并八合之变与百转千流之态。开篇第一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便以其内在的深刻逻辑性紧紧地扣住了唐必成《第二课堂》2005年22期
读者的心扉。其原因就在于这出语不凡的开篇并不是那样“一夜北风起”式的长诗之平起,而是一篇论文的提纲掣领之言。人们一般的认识,是千里马并不因为伯乐的出现与否而决定其有无,而伯乐之所以重要则是因为他可以发现千里马并使之为世所用。这里,作者有意避开了这种叙述方式,却从斜刺里猛地杀出这样一句,从而把伯乐强调到了舍之其催的重要地 位。如此,则既实现了引人入胜的行文目的,又从正面推出了作者名为论马,实则论人的真正用意。再读至“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读者心中便豁然开朗了。原来作者是在阐明一个道理,即必须先有能够识别千里马的人,然后才能在万千的马匹中鉴别出日行千里的良驹。否则,即便有了这种好马,还不是等于无吗?韩愈的这篇《马说》之所以具有广泛的 影响,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韩愈在写作技巧上所取得的极大成功。本文的逻辑性很强,一环紧扣一环,而且是一波三折,反复论证,具有明显的雄辩家的风格。李杰明《名作欣赏》1989年03期
三.字词赏析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中,“也”字用得多且用得妙的,当推韩愈的《马说》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也”是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大多数情况下放在句子的末尾表示解释或判断语气,还可表示感叹、祈使、疑问或反洁等语气。比较这两篇文章,“也”字的用法貌似相似,作者都用它煞句表示语气,并融入自己的情绪,若仔细玩味,还是有所不同的。首先,由于两位作者所处时代不同,个人遭遇迥异,其思想感情的差异,必将影响到作者的遣词造句倾向,甚至影晌到表达语气的虚词的使用。(马说》大约作于唐贞元十一至十六年间(795~800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颇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攫用,“而志不得通”。英雄无用武之地,郁郁不乐,故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段末的三个“也”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这种怀才不遇的强烈感情。《醉翁亭记》作于庆历六年(1以6年),其时作者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被贬为滁州太守。作者借醉翁亭的秀丽景色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与民同乐”的图画,实际上蕴含着他滴居滁州时的抑郁情怀,寄托着他的政治理想,因而连用21个“也”字,造成咏叹句调,一唱三叹,余音绕梁。其次,由于两篇文章内容不同,“也”字传出的情意也就大不一样。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往往取决于某一句甚至某一个段落的具体内容,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到作者在描写叙述这些内容时的感情色彩。唐必成《第二课堂》2005年22期
四.标点符号研究
初中语文课本第四册选了韩愈的《马说》,其末尾几句,作如下标点:“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作者感到,这种标法,不太妥当。从文章整体上看,《马说》以“千里马”为中心,探讨伯乐与千里马之间的关系,感叹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世乏伯乐,致使许多千里马被埋没了。甚而至于千里马近在咫尺,竟然“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末尾几句,全是缘此而发。所以是并列选择问句,而不是自问自答的设问句。就语势而论,呜呼”之叹,上承不识马而谓无马而发,下继之以选择问句,表面上不置可否,实际上答案已包孕其中,而更显得意味深长因此,作者认为,《马说》末尾的标点应该是:“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教材之所以发生误解,推其原因,大体是因为“也”字多用于陈述句尾,表示陈述或判断,而忽.略了“也”的疑问语气词用法。万易《南京大学学学报》1989年01期 五.朗读
《马说》采用什么方法呢?我的主张就是用普通话的语音、语气、语调朗谈也就是象读白话文一样.《马说》就是这种读法的示例.这样读,能给值死的文字增加活力.古文(诗词)中的多数单音节词能借轻重音,长短音组织起来;特殊的句式也得到语音的处理.能让学生按现代语言的规律领会,以更容易理解.而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利用朗读中不同的语气、语调、语速等,理解文意,把握作品的语言逻辑,体味作品的艺术特色。总之二这样朗读,能缩小山汉语与现代汉语间的距离,寄易理解,容易学习。缪金兴《语文教学与研究》1986年Z2期 六.教学反思 新课标所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方向。卢长根《语文建设》2005年01期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观察量表授课人 课题 学校 年级 日期 观察员 教学环节形式默读学生学习行为朗读思考或品析回答问题讨论交流听讲或动笔其他教学环节形式默读学生学习行为朗读思考或品析回答问题讨论交流顺序用时次数效果顺序用时次数效果
第二篇:课例研修报告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课例研修报告
★邓宇香
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园丁工程的学员,在这次研修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语文S“电话留言”。
一、研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百花园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积少成多”,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所以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期中期末检测中“口语交际”部分几乎很难过关,可想而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二、研修的方法与过程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
是第一轮上课,导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一)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1、由于是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肆无忌惮,我没有在上课前强调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只注重强调“说”,忽略了“听”和“评”;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3、创设的四个非常好的情境给学生,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
5是不能乱打的。
导师们还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2、因为上课开始引导比较到位,我自己本身很投入,所以学生也自然投入。第二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我非常惊喜的是:我在巡堂时,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向我提问,甚至主动让我参与其中,一反以往老师引导学生乖乖照办的常态,学生的主体性上升到主动性,而老师的主导性变成了学生主动的需求,作为老师,岂不快哉?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5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电话的漫画,还有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三、研修的总结和体会
这一次研修,我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收获颇丰。今后我要让我的教学和研修融为一体,成为我平时的工作常态。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在主动参与研修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发展的趋势。
2012/3/15
2012年恭城瑶族自治县青年教师 园丁工程学员基地学校研修
课
例
研
报
告
学员:邓宇香
研修时间:2012.3.12-2012.3.16 研修地点:县城中心小学
研修主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活动探究
第三篇:课例研修报告
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第三届数学课例研究研修日志
课例研修的战场,教师、学生每个人都是无畏的战士,谁制定战略,谁提供子弹,谁负责射击,谁收拾最后的战场,所有的角色都在这次严肃、认真的战争中一一登场,实现了各自的价值。
本应该的双赢的战局,我在庆幸自己收获颇丰的同时,也有些些迷茫。
(一)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是老师,教育是有规律可以探寻,将真实课例的每一个环节曝光,再进行彻底的研修,可以将我们教书的盲点和缺点扫除和修正,那么我就可以在前进中更加强大!所以即使我迷茫了,我可以就地而起,反抗我自己旧的教育模式,反抗我自己不合理的设计,通过课例研究等这一类的方式逐步达成我的目标。
(二)如果迷茫,可以反抗!
我看到的高中学生,还是比较低调的,可能是年龄的原因,所以对于任何的场面,他们都是淡然的适应着;也或许是习惯了这样的被“监视”被“调查”,所以还是很配合我们对他们课堂作品的研究;但是当我最后看着他们离开的背影,我还是隐隐感觉到他们某些人的迷茫。
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优化我们的课堂,使我们的课堂结构、设计、知识达标都更加的高效!我问自己:课例研究的受益人是谁?是不是应该教师和学生双赢,我们当然应该很用心的解决我们教师层面的问题,我们优化了课堂,学生可以直接受益,那我们是否想过我们课例研修的过程中,为什么只能是老师努力的改变,教案不妥我们改,观察角度不对我们换,上课模式不好我们再来,换一个时间,换一个班级,然后一大群老师继续前测、中间观察、后测、总结、探究。我们教师该做的,我们会很认真的去做好!那这个双赢的局面的主动权为什么必须只能掌控在老师手上?学生可以参与吗?---他们可能会说:我们自己的学习模式,我们自己可以设计量化成表格进行自查吗?我们也可以自己分组研修啊!学生甚至可以反抗吗?他们可能会说:课例研究,老师们在改进,我们也可以改啊,用同一个班来研修,我们把第一轮出现的问题,比如--我们为什么不能回答出老师的问题?我们做作业的方式是否太单一了?我们是不是每次真正在讨论?这个题目需要我们讨论吗?然后下来讨论之后改进了,再给老师协作上一次,看看我们改进的效果,对课例研究的影响情况。学生或许会反抗:老师们,课例研究为什么我们只是过客?你们为什么不给我们也参与研修的机会?
所以课例研修,我们现在处于的阶段,还是教师修,教师改!少了学生的主体。当然,我们会认为学生在上课时就应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而不该也不能分心完成其他的,有道理,但是当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包括研究的主体之后,那么我们的课堂会发生更加有趣的化学反应!
第四篇: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影响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
一、设计背景
本节教材教材选取了生活中接触最多,最熟悉的的两个气候要素作为学习气候的切入点。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判读分析世界气温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能力。本节的学习将对后面学习影响气候的因素以及气候的分布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所要达到的三维目标都对后面的学习至关重要。
二、研究问题:影响全球气温分布规律的因素有哪些?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强化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利用教科书中全球气温分布图及一些著名的诗句和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等,创设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展现地理的生活性和实用性,使我们的地理知识生动鲜活起来,以利于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同时更好的掌握地理知识。
(一)、课标要求
⒈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⒉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图说出气温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生知道气温及测定方法;
2、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等温线的含义,初步学会阅读等温线分布图,并能总结出世界气温地区分布、时间分布的规律;
3、学生能根据气温的数字资料,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并能根据气温资料分析某地气温特点;
4、学生学会计算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初步学会阅读气温分布图,初步学会阅读和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加强学生读图、析图能力的训练;
2、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观察分析推理和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体会感悟气温差异以及与生产、生活的关系,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2、学生感受地理课程的实用性,提高利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生活问题的意识能力;
(三)教学重点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深刻理解并说出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
(四)教学难点
1、有关气温的计算;
2、等温线图的判读;
3、判读绘制气温变化曲线图;
4、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
(五)教学方法
结合生活体验,对比、推理、图表分析为主.(六)教学准备
1、学生小组实验:将同样分量的水和沙子盛在同样质地的容器里,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感受气温的变化差异。
2、教具:温度计;当地夏季景观图;当地月平均气温统计表;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世界地形图;坐标纸;地球仪;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约5分钟)【课件展示】或挂图展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看图描述世界气温空间分布的三条规律。
【承转】前面我们通过读图分析了世界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世界气温时间分布的规律。
二、【新课学习】
【设疑思考】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当地气温一日变化规律和一年的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一日之中,一般最高温出现在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之中,本地最高气温出现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板书】世界气温的时间分布;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承转】本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1月和7月的平均气温分布图也反映了世界绝大部分陆地在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分布情况。下面我们就用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进一步来探究世界气温分布的时间规律。
【课件展示】世界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或黑板展示挂图)【小组活动】讨论完成p63页活动题并交流┄┄┄┄┄┄┄┄┄┄┄┄┄┄┄(约12分钟)(教师巡回指导,根据学生交流活动1题,板书结论)【板书结论】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简要指导】(利用地球仪)由于地球形状与地球运动的关系,一年之中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来回移动,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南半球最低;1月太阳直射南半球,南半球得到光热多,气温最高,北半球最低。
【承转】1月和7月海陆气温一样吗?
(学生读图得出规律交流,教师板书归纳)
【板书结论】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设疑思考】想想这是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下水和沙子的实验,得出结论:水与沙子的热力差异,然后再结合夏天游泳的凉快,引导理解海洋与陆地的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课件展示列表】教师简要指导
海洋 陆地 导致结果
1月 放热慢,降温慢
放热快,降温快 陆地低海洋高 7月 吸热慢,升温慢 吸热快,升温快 陆地高海洋低
【点评说明】这里让学生理解海陆热力差异导致的气温差异比较困难,为了突破难点,事先布置了科学小实验,先使学生通过水与沙子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认识不同事物热力性质不同,再分析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学生就容易理解了。同时,课下实验也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归纳的能力。【承转】我们除了通过等温线图来了解各地气温,我们还可以通过气温年变化曲线来了解某地每个月的气温变化情况。
【课件展示】某地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约5分钟)【学生活动】观察上图回答问题:
1、该地最高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2、该地最低气温为多少?出现在几月?
3、年温度差为多少?
4、该地位于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为什么?气温曲线呈什么形状?南半球气温曲线应为什么形状?
【教师指导】如何观察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一是找极值及最高温和最低温;二是看弯曲程度的大小;三是分析气温变化总结气温特点。
【承转】了解了世界气温的分布,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家乡的气温情况。【学生活动】┄┄┄┄┄┄┄┄┄┄┄┄┄┄┄(约15分钟)
1、在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上查找宁夏的年平均气温;(0℃到10℃)
2、在世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0℃到-20℃)
3、在世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查找宁夏平均气温并选择一个词来描述;(20℃到30℃)
【承转】那么宁夏每个月的气温情况如何呢?
【课件展示数据】宁夏月平均气温资料表(单位:℃)
【教师指导绘图】下面就让我们用这组数据绘制一幅宁夏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 【课件展示步骤】(注意联系学生学习折线图的已有经验)
1、绘出横坐标轴,平均分成12段,逐段标上月份;(注意把握图幅的大小,横坐标轴不能太长太短)
2、绘出纵坐标轴,按相等温度差标上气温刻度;(注意把握温度差不能太大或太小,并要根据月均温最高值和最低值,确定和标注气温刻度)
3、画出4、7、10月与横坐标轴垂线,以及各气温刻度与纵坐标的垂线;
4、将表中各月气温数据用点表示出来;
5、将各点平滑的连成一条曲线;(注意画曲线时,既要平滑,又要让线经过每个点的中央)【教师引导分析】
由数据可以看出我们宁夏的气温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炎热,年温差大。【课堂测评】┄┄┄┄┄┄┄┄┄┄┄┄┄┄┄(约3分钟)
1、气温变化曲线图上,曲线弯曲度大,则说明:()a、气温年温差大 b、气温年温差小
2、澳大利亚大陆,一年中最高温和最低温分别出现在:()a、2月和8月 b、1月和7月 c、7月和1月
3、以下关于世界气温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a、冬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陆地的气温高 b、同纬度地带内,高山、高原较平原气温高
c、气温从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d、夏季同纬度的陆地和海洋相比,海洋的气温高(测评题可根据教学时间安排,当堂测评或留作作业)
【设计说明】此处的设计由世界走进家乡,通过家乡的气温数据,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绘制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初步分析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选择语言描述气候特点,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为后面学习世界降水的分布,阅读降水量逐月图奠定基础。一方面使学生能简单了解家乡的气候特点,从而使学生感受地理知识、能力的实用性。【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一、气温
概念:大气的温度 单位:摄氏度 ℃ 测量工具:温度计
二、世界气温的分布 地区分布规律1:气温从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2:同纬度地区海陆气温不同 3:同纬度陆地,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时间分布规律
1、气温的日变化:最高温中午2点左右,最低温日出前后
2、气温的年变化:北半球最高温7月,最低温1月,南半球相反 3、7月陆地高海洋低,1月陆地低海洋高
【点评】:
程玲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注重体现了地理课中地图的重要性,教学始终围绕读图进行,使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分析地图,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学始终紧密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感受地理课的实用性。渗透:“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教学中教师为引导者,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教学中注重联系家乡的地理情况进行教学,渗透乡土地理教学。
不足之处:
1、要进一步加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使他们能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
2、时间没有把握好;有待对知识点的落实。
总而言之,加强地理课堂中的练习,降低学生学习地理的难度,扎实基础,培养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益。
初中地理课例研修报告心得体会
自贡二十三中 程玲
我是研修网自贡国培地理二班的学员。为期两个月的远程培训即将结束,回顾这段参加国培远程学习的日子,有些许艰辛,但是更多的还是收获。在网校上,专家们讲的课内容丰富、生动、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实用性,这些优秀的经验引导着自己不断思考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我从这次国培中受益良多,下面就自己的心得体会简单谈一谈。
一、学习内容:
从2010年11月10日到2011年1月10日完成,学习共计两个阶段,即学思阶段和知行阶段。每一个模块学习情况具体如下: 模块一:课改热点、难点问题讲座研讨(48学时)
1080 模块二:【初中地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
1080
分钟分钟 模块三:【初中地理】人教版教材与课例分析 【知行阶段】在岗实践指导课
二、学习态度:
1080 1080
分钟 分钟
每天除教学工作外,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国培学习中,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在电脑前收看视频材料,做好学习笔记,有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有时自己谈一谈培训学习感受、教学思考、在课程页面发起话题、课程留言、参与班级沙龙讨论和参加学科组讨论等等。最后认真完成每个模块的作业,并进行学后反思。
三、学习收获:
1、这次国培给我们地处农村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学习的平台。无论是关于专题的讲解还是对初中地理学习方式的改变和教学的评价,讲的最多的是老师怎么教,教什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怎样做好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怎么学,学什么以及如何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等等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无疑给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说明了老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出一批优秀的学生。这样教师只有具备了专业地理知识的储备才能为教学过程的完成提供最基础的条件。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么做人,做什么样的人。
2、在学习过程中我不断与自己过去的教学工作进行比较,在二者的比较中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并及时改正,争取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发展和提高,多向专家和一线讲课的老师学习。只有这样,我才可能取得更加优异的成果。
3、平时应该积极参加、多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课例研修活动等,积极与同学科以及不同学科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探究,多向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学习,寻找灵感,学习新的、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
4、积极探求新的、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大胆实践,在课标的要求指导下,最大限度的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同时,多与后进生进行交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促进他们的转化。
总之,我认为这次国培对我们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的,让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种种不足。在讲课专家的指点下,我们得以及时的改正这些错误,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为使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更加辉煌而尽绵薄之力。我很幸运有机会参加这次国培,它让我们农村教师与专家团队有交流和学习的机会,也给我们一线教师之间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第五篇:课例研修报告
课例研修报告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朵基完小研修小组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口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多的数学知识,因此它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内容。口算教学所占的课时时间有一定的程度,足以说明口算教学的重要性。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口算题,口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我们发现,学生在计算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我们重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相互合作,关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良好口算习惯的养成以及实际计算能力的提高,或者说在口算教学这一块花的力气小了,导致学生在口算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和计算器的逐步普及,数与计算中那些大多数人最常用的基础的知识也在发生着变化。为此,了解和研究这种变化,重新审视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从事了十多年的数学教学,我们发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口算能力普遍较差,是数学成绩提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完小的所有班级,无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我们都致力于口算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借课例研修的东风,确立本主题,旨在研究新课程背景下,通过探求切实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训练学生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关注学生的未来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在加强口算训练、优化口算方法、培养口算能力的基础上,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的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课例研修的过程与方法1第一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一次备课教案,讨论记录,观课表设计)。第一次课之前,我完小全全体数学教师聚集在一起,讨论自己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教学的几点看法。面对大家的质疑与困惑,我们上网查阅各种有关于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教学资料,并一起研读、讨论,虽然在理论上,我们的头脑逐渐清晰,但是,谈到课堂实践,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做不到胸有成竹。我们就决定上一节研讨课。我们挑选了一节五年级的数学《长方体的表面积》一课,课后大家对这节课展开了评论。
(1)、整堂课因为创设的情境、动手操作的机会过少,使本节课教学活动重点、难点不够突出。
(2)、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老师有些要求没有讲清,学生合作时出现了乱、散现象,有的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到里面,教师应该事先安排好,做到小组之内责任制,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做。
(3)、有些环节过于拖沓,影响了整个教学进度,时间过长。
于是我们结合大家的教学建议,认真进行反思,结合新的教学理念,悉心钻研教材,研究学生特点,我们发现数口算教学,应当体现以下三个方面价值:
○能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数学课堂感兴趣,才能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才能为学习数学知识作好充分的准备。因此,作为一般形式的数学课,都是从口算着手来展开教学的,如果在课的开始阶段能一下子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他们进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无疑这样的口算教学是有价值的。
○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
我们每节数学课,都有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必须完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所以我们的口算设计必须为教学的内容服务,围绕教学内容来设计,而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
○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作为数学课本身,他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教学的任务,所以一个有价值的口算练习的设计,他应当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着眼于数学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最近发展区。2第二次备课,说课,上课要点和关于研修主题的反思,讨论情况记录。(附件:第二次备课修改教案,说课讨论记录,观课表修改)
当前学生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五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而且学生迫切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乐于通过图形观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有趣的活动来解决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所以要建立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就要创设有效而有趣的活动使其有所体验,所以我们又精心修改教学设计,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们是这样设计这节课教学的: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们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就设计了一些对于例题有关的口算练习,使其掌握的跟牢固,再让学生动手拆实物图,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特点,一方面此活动直观、简便,利于学生操作,另一方面在轻松愉悦的口算氛围下也可以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一些常见图形和物体内化表面积的概念,此环节我们首先出示长方体实物图让学生说一说长方体的表面积是那些,再引导学生找一找,摸一摸物体的表面,层层递进的活动使学生体验表面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3)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在计算表面积的活动中,如果单凭学生个人逐一地去计算每一个面,那所需的时间无疑是漫长的,所以我们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这样还能靠集体的智慧算出六个面的表面积总和的简便途径,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务实的学生基本功。在自主探究长方体表面积含义与合作学习计算方法的基础之上,利用测量水池让学生独立完成长方体表面积计算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设计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敢于实践的精神。
(附件;第二次教案设计)
通过前一次的修改和经验的总结,这节课我们上的很成功,得到了教师的一致好评。通过本次活动,我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这一理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三研修结果陈述 《新标准》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口算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你都发现了哪些好的方法?”课堂上,我们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开展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操作、去观察、去交流、去实践、去创新,让学生在“口算”中感知, 在“找”中理解,在“做”中内化,在“算”中巩固,在“比”中升华,从而真正在经历求知过程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长方体
表面积的含义,使学生在具体的口算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学会从多种角度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建立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本节课我们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计算活动,其中有规则图形表面积的计算,如烟囱,水池,布衣柜,教室等;使每个计算活动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需要动脑的全新的探索活动,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较大的探索空间。学生在合作探究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简便方法时,教师鼓励学生归类,例如“除了长方体有六个面的物体,还有哪些图形不需要计算六个面的”学生想到了水沟等,这都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开放性。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只有它们和谐统一,才会让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本节课我们不失时机的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例如“你的做法真是与众不同啊。”“看看谁有一双机灵的眼睛,”“你真是一个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孩子,希望其他同学也能向他多多学习。”“这与你们的团结合作是分不开的,祝贺你们!”等等这些充满激励与鼓舞的话语使课堂充满了人文气息,还有在课堂的最后,我们还鼓励学生们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真正的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促进了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