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共)
《答谢中书书》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徽的一封回信,此封书信被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集万物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结构之美、文字之美于一身,从多角度把这“美”的立体感跃于纸上。《答谢中书书》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虽然没有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
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到了八年级,但文言文基础较薄弱,阅读能力偏低,思维能力、审美能力不高,因此在教学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意并积累重点词语,在理解感知的基础上悬着恰当的角度对诗歌进行赏析,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操。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学生诵读能力。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3、通过自主、合作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写作方法的独特,语言的精练及优美的意境,4、发挥学生的语言创造力,表达心中之美。
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以及写作的特点;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理解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
教法: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第一板块:赏美
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丽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那神奇如画的风光无不让人心动神摇。现在,我们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感受大自然的震撼。(演示)
看:
1、大自然的神秘
2、大自然的宁静 听:
3、鸟叫的声音
4、瀑布声
欣赏了自然美景,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大声说出来。
是的,大自然如此之美,古人不仅陶醉其中,还描山绘水,表明所好。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再一次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板书课题 作者)
2、题解: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作者简介: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 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 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4、作品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5、文体常识:山水小品文是散文品种之一。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叙事、描写、议论、抒情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书写零碎的感想、片段的见闻和点滴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
第二板块:品美
二、朗读——感受文章的节奏韵律之美
1、教师范读(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朗读(要求:感受字音、语感、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品味四字句的节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
2、一个学生表情朗读
3、小组读
4、男女生分开读(男同学读抒情的句子,女同学读写景的句子。)
5、学生配乐齐读
板书:节奏韵律美
三、自主译文---感受文章的画面之美(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自由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理解。
【全文翻译】: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四、品析表达——感受文章的结构写作形式之美
1、构思精美,理清思路
明确:从结构划分,全文可分三部分。
(一)、“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
(二)具体写山川之美
(三)、结尾以感叹总括前文,首尾呼应
板书:结构形式美
2、这篇文章如此之美,读起来让人心驰神往,得益于作者描写景物时选取了较美的多角度来描写,现在我们一起来探讨。带着美去分析美
a、老师引导学生从视觉变化角度去分析
仰视“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青林翠竹”写出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山水映衬之美
b、色彩配合之美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夕日欲颓
c、老师引导学生从作者写景注意动静相衬描写角度去分析“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形体的动和静:高峰为动,流水为静
光色的动与静:五色交辉为动,青林翠竹为静 声响的动与静:晓雾将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
夕日欲颓为静,沉鳞竞跃为动
d、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小结:文章写景,没有停留在景物的本身,而是抓住了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变化视觉听觉的主观感受,多角度写出了江南之美,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卷。
板书:写作角度美
3、由此看来,全文抓住哪个字来写的?将景写得如此之美,作者要表达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美”。
板书:美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文章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直抒胸臆的句子。文章开头写道:“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个“美”字,流露出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实欲界之仙都”,表露了在山水之中飘飘欲仙的自得之态。“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总之,全文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板书:爱
第三板块、说美
五、任选文中写景的句子进行描绘。
六、美文需要背诵,试着背诵课文,表达心中之美。
第四板块:寻美(拓展延伸)
七、请说说诗中“山”“水”: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次北固山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八、欣赏吴均的《与朱元思书》片段,欣赏小品文写景之美。
九、美与我们近在咫尺,我们要有双发现的眼睛。在生活中选一景物,抓住景物特点写一段200字的小文,把它的美跃现纸上。(课后作业)
十、总结全文(教师寄语):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答谢中书书》,我们一起赏美、品美、说美、寻美,有了美的感受。其实美离我们的距离很近很近。我们可以去拥抱清风,去聆听雨声,去沐浴阳光;我们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诉说,可以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沉醉,大自然永远都会展开双臂等待我们的探访!孩子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美、欣赏美、创造美,我们的阳光将会变得更加的灿烂,我们的生活将会变得无限的美好。
板书: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节奏韵律美
结构形式美
美
爱
写作角度美
第二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答谢中书书》,掌握作家陶弘景的文学常识及“书”的文体知识。
2.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3.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能够准确翻译课文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优美的意境。
2.了解文章的意境,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正如现代人出去旅游,遇见美景,首先拍照,发个朋友圈,抒发自己的喜悦情感一样。今天我们来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知识链接】
1.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2.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3.背景介绍:本文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反映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此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
三、【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2遍,特别读准课文下面的字、词有注音的字。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与其奇者()
2.师范读一遍,生齐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朗读节奏:(生在书上标注节奏)
3.生尝试背诵课文(5分钟),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总写的句子:
↓
四季之景:
分写
{
晨昏之景:
↓
总写
抒怀:
4、文言词语解释:
(1)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2)四时俱备:时:
俱:
(3)晓雾将歇:
(4)夕日欲颓:形容词用作动词,(5)沉鳞竞跃:
(鳞:用鱼身的一部分代替鱼这个整体,属借代修辞手法)
(6)与其奇者:
四、【合作探究】
1.组内合作,结合注释口头翻译全文。
2.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六、【赏析探究】
(1)语言美:四字骈句、整饬生动、清丽明朗(再朗读一遍课文)
1.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从什么角度描写出怎样的景象?
明确:对偶。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山林的一日之美。
(2)结构美: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首尾两层有什么作用?
明确:第一层(第一句),总起句,以感慨发端。
第二层(从“高峰人云”到“沉鳞竞跃”),描写大自然中的景之美。
第三层(最后两句话),感慨自然之美景。
首句中的“美”字,统领全文。使文章形成“总-分-总”的结构。
(3)意境美:作者是怎样描绘秀美的山川景色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赏析:写景的角度、境界的特点、点睛之词)
明确:1.山水相映之美(仰视、俯视)
2.色彩配合之美
3.晨昏变化之美(由早到晚,一句一景,次第井然。)
4.动静相衬之美
(4)情感美:哪些句子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感。
教师点拨: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由衷赞叹和热爱;能与谢灵运这样的林泉高士有志同道合之处,生发出无比的自豪感;同时传达出作者归隐林泉的人生志趣。
七、【本课小结】
本文通过对景物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写,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让我们再次美美的诵读课文。
八、【作业布置】
板书:
第三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花园九年制学校
卜俊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2.掌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3.赏析景物描写,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培养文言文的语感 2.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通过揣摩 ﹑品读,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作者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2、培养热爱自然欣赏自然品味山水之美的高雅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优美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大自然的美,理解作者写景的巧妙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点拨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录音。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很美的山水小品文,篇幅短小却很有意蕴。对于学生来说也很好理解,文章的重点在于美字,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去品味美。在课前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并自主的理解课文大意,这样在理解课文上就变得简单一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识陶弘景
1、导入
孔子曾经说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游山玩水,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诗文。今天,我们要走进的这篇文章,更是被称为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既像画又是诗,那会是一篇怎么样的文章呢?我们一起来感受和学习这篇《答谢中书书》。
2、走进作者陶弘景
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3、写作背景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本文是作者 写给谢中书 的一封信,写的是江南山水之美,是六朝山水小品的名作。
二 初读课文,走进美文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学生画出自己读不准的字。)颓(tuí)
歇(xiē)
鳞(lín)
与(yù)2.、听课文录音 a.四字句两两停顿
b.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学生齐读。
4、学生个别读。(教师做适当点评)
设计意图:朗读,也是理解文意、品味语言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不仅能掌握文章的字词及停顿,同时能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注意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句子和词语,然后提问
1、重点字词:
四时(四季)歇(消散)鳞(鱼)自(从);复(再);与(参与,这里是欣赏)。
2、小组合作解释划线的字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翻译下列句子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利用教材提供的注释,进行自主合作学习,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同时学生自己找问题共同解决的方法,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老师一人讲解的效果要好。
四、与陶弘景一起赏景 欣赏图片朗读课文,品味山水之美
(1)这篇文章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哪一个字总领全文? 明确:美。这个字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2)这个字所在的这句话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明确:统领全文。
(3)全文为了说明这个“美”字作者写了什么时候的景物? 明确:四季,晨昏。
(4)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有山、水、石壁、鱼、树木、猿鸟、夕阳、雾.(5)这些景物是杂乱无章的吗?作者按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 明确:不是。由仰视到俯视再到平视。由早到晚。
教师小结:作者依次向展现了山川四时的美景,和一天中晨昏景色的变化,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灵活现、趣味盎然的山林世界。2 短文中的山水之美,美不胜收,你脑海中出现怎样的画面?用“这里有__之美,你看____”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明确:这里有山水相映之美,你看峻峭的山峰直入云霄,哗哗的流水澄澈清明。尤其是“入”字用得好,(体现出一种向上的气势)。
这里有色彩搭配之美,你看山青水绿,石壁五色交辉。尤其是“交辉”用得好,(交相辉映,共增山色)。
这里有晨昏变化之美,你看早晨白雾缭绕,猿啼鸟鸣;傍晚红日西沉,沉鱼竞跃。尤其是“将歇”、“将颓”用得好,(展示出慢慢消失的过程,不乏拟人化色彩)。
这里有动静相衬之美,你看高峰的静,流水的动;你看青林翠竹的静,五色交辉的动;你看晓雾将歇的静,猿鸟乱鸣的动。尤其是“乱鸣”、“竞跃”用得好,(再现一种生机和活力,营造热闹的气氛)。
教师小结:全文短短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全文无一字之虚,无一字之冗。体会感情
最能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什么?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明确:自豪,得意之情。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大自然的热爱。作者用诗一样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美不胜收的大好风光,这里有着无处不在的美,这里无处不在的流露着作者对这片美景的由衷赞叹和热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感受文中所描绘的美景,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所以所设置的问题很关键。我所设置的问题连贯,由浅到深,循序渐进,让每一学生都能理解 动以学生为主体,设置了一个情境,让学生自主发言,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背诵课文
现在,你就是作者陶弘景,站在美丽的江南,体验着大自然的美好,放情歌颂山川之美,咱们一起背诵《答谢中书书》。设计意图:为学生创设背诵的情境,再次体会文中美景,及作者志趣,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七、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随着陶弘景走进了一个美丽的世界,倾听着他为谢征描绘的江南美好山水风光,跟着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我们感受到了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所难以感受的纯净和平和。这是一篇集语言美、结构美、意境美、内容美的文章,读完让我们齿间留香,这是一篇深情满满的文章,读完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动,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爱上了我们祖国大地的大好河山。让我们为这份无尽的美丽而陶醉、而感动吧。请记住:如果你歌颂美,即使你在沙漠的中心,你也会有听众。
设计意图:小结时再一次概括了文章的主要特点,并对学生进行了情感培养。
八、作业
学习本文的写作特点及语言,描绘自己认为最美的一处景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学以致用,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来发现美,描绘美。
九、板书:
答谢中书书
仰视:高峰入云 山水相映之美 俯视:清流见底 四季 色彩搭配之美平视:两岸石壁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
动静相衬之美 夕日欲颓
得意,自豪之情
热爱大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设计意图:简洁明了的板书让学生对课文有清晰完整的印象。
第四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疏通文意,理清课文结构,背诵全文。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体会文中蕴含的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亲近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虚词 教学难点:品味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方法:引导法、示范法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朗读感悟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南北朝时期,在一个日暮黄昏的时候,曲山脚下,翠竹掩映下的茅屋中走出一位白衣老者就是时人谓之“山中宰相”的南朝齐梁时期的陶弘景。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被称为“流动的山水诗”的小品文《答谢中书书》。
二、探究新课:
(一)解题
1.题目中的“答”是什么意思?两个“书”各是何意思?这题目是又是什么意思?
“答”是“回复”的意思。“中书”是个官名,“谢中书”,就是一个姓谢的官员。最后一个“书”是指信,题目的意思是 “回复给谢中书的信”。我们学过的诗文中还有哪个“书”是“信”的意思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二)朗读正音,自读自讲
1.大家一定想知道这封信里写的是什么内容吧, PPT显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配乐朗读)2.从作者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出他写的是哪里的山水吗?学生齐读课文思考。(江南)何以见得?(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教师补充重点字词,提醒学生圈画补充笔记
交辉:交相辉映 颓:坠落 歇:消散 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 时:季节 俱:全都 欲界:人间 仙都:神仙生活的美好世界或指天堂。4.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①自己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句意。②小组交流成果,讨论不理解的句子。
③派代表提出解决不了的句子,师生共同研讨。
5、全班交流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实在是人间的仙境。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能欣赏这奇异景色的人了。
6、翻译重点是课文最后一个句子: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7、小结翻译方法:用组词的方法翻译,注意斟酌词句,符合文章的意境
(三)分析式朗读——把课文变为三部分
1.翻译的很美,似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人间仙境当中,下面做一个小练习,我们是否可以将课文进行小变形,大家尝试看看是否可以把一段文字根据内容变成多段。2.指导朗读时三段的停顿方法
(四)体味式朗读——语言欣赏
1.再读课文,读出景色的壮丽与秀美,读出陶醉感,读出赞叹感
重点指导“高峰入云”(仰视)“清流见底”(俯视)的读法
重点指导后两句的陶醉感和赞叹感。2.背诵练习
3.通过朗读和译读,你一定对山川之美有了更具体的体会,请你用“我从——句中读出了——美。作者从——角度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这样的句式在小组间交流。每个组员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从不同的角度来赏析。例如,甲可能选择动静的结合,乙可能选择视觉听觉的运用。
示例如下:
我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一句读出了山水相映之美。作者从仰视和俯视的角度,先写山高“入云 ”,后写水清“见底”,山伟岸、水柔美,山静默,水灵动,共同构成了山水相映之美。”
我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一句读出了“色彩斑斓之美”。作者从色彩的角度写出了山水给人的视觉享受。
我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一句读出了生机勃勃之美。作者从鱼和鸟的活动,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山林的热闹。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屏幕显示描写的角度和描写方法: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仰视)(静)清流(俯视)(动)色彩斑斓之美:石壁(平视)青林 翠竹(色彩)晨昏变化之美:晓雾猿鸟(动)夕日沉鳞(静)5.你们读出了自己的山水图。将山水之美写的如画、如诗、如人间仙境,真是山水的知音、是作者的知音啊~ 那么,作者的知音还有谁呢, 生:文中的康乐公。
生:收到这封信的谢中书。他们都是醉情山水的人。作者写这封信就是想和谢中书共同分享山水之乐。6.小结赏析美句的方法
(五)思考探究 深入理解 讨论探究:
1、本文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个?(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全文围绕哪个字展开?(美)
2、画出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
生:“实是欲界之仙都” 这一句,是作者对自然的由衷赞叹。
生:“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流落出作者与谢公比肩,与古今知音共赏山水的得意与自豪。还透露出自己想归隐山林的想法。
三、拓展延伸
1.总结:这节课,我们朗读了一篇美的文章,品析了一些美的字词,感受了一个美的意境,实在是美不——(“胜收”)。2.布置作业
一、解释加点字
1.五色交辉()..2.四时俱备()()...3.晓雾将歇().4.夕阳欲颓().5.沉鳞竞跃()()...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二、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境界清新的句子是:
3.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第五篇:答谢中书书教学设计
《答谢中书书》――夏灿君
教学背景:
八年级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文言文学习,已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和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讨论、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但由于本单元文言文采用的是集中编排的方式,且多数课文有背诵要求,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疲倦感,因此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必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收获知识和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培养美好情操是必然。
教学内容: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答谢中书书》 教材分析: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散文,它“犹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全文共68个字,但在这短短的68个字中蕴涵着清远的意境,突现了山川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尽情欣赏这种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深入体会作者的感情。学好本课,对学习本单元的文言文及古诗文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培养学生查找、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大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赏析景物描写,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4、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学生感悟文章意境的能力。过程与方法:
5、品味文章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1、布置预习,让学生解决生字,记下文中难点,然后进行讲解。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点拔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短文,体会文章意境及作者情感;
2、学习文中写景状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赏析景物描写方法,品味优美语言,体验归隐情趣。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品析法、讨论与点拔相结合法。教学准备: 电脑课件
查阅关于作者或写作背景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句。
(2)小组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并向全班质疑问难。(3)多媒体显示下列词句,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重点测试)
A、四时俱备:俱,全都。晓雾/将歇:歇,消散。夕日/欲颓: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跃;争着跃出水面。
B、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与:参与,文中指欣赏。译为:就再不也没有有能够欣赏到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学生准确流畅地同桌互译课文。(多媒体出示译文)译文:
山河的壮美,是自古以来人们共同谈赏的。这里的高峰插入云霄,清流澄澈见底,河流两岸悬崖峭壁,在阳光下各种光彩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一年四季常青葱翠。每当早晨,夜雾将要消歇,可听到猿猴长啸,鸟雀乱鸣;每当傍晚,夕阳将落,可见到水中的鱼儿竞相跳跃。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之后,还没有人能置身这佳美的山水之中。
(5)指导学生背诵课文,理清背诵思路。(介绍你背诵的窍门)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各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请结合上面的思路分析,大家自己背诵,然后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背诵竞赛,看谁背得又快又准确。
五、精读探究,赏析写景,体验感情。
1、学生自由精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想像文中的画面,用“这里有——之美,你看——”的句式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在四人小组内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脑海中出现的画面,其余同学补充、评价。
2、师生互动,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
让我们走出文本,对照老师找的几幅画面,看山川之美,你领会到了哪些美?
(1)多媒体依次显示山水相映图,石壁翠竹图、晨晖、夕照,激发学生想像。(2)请一小组再次描述画面,围绕山川之美评析课文。深入领会文章的诗情画意。
(3)请学生归纳赏析,进行文字整理,写成赏析短文。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
明确赏析:
作品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味盎然。
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锻上缀以碧玉翡翠。
第三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的是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幅多么热
教学反思:
一、本文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六朝山水名作。在此教学设计中最突出的亮点是突出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1、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我不但设计了语文知识目标和语文技能目标,更强调了学生合作能力目标的设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目标的设计,还强调了培养大语文的教学观,紧贴了教学大纲和新课改。
2、在教学内容上,我不论在课前的预习,还是在课堂上的探讨,还是在课后的作业,都已经延伸到课文文本之外,很好的贯彻了大语文的教学观。
3、教学过程多变却又层次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的调动,这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观。
4、在教学形式上,情境创设调动了学生兴趣,查找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培养了学生热爱我国悠久的古典文化的兴趣,朗读的指导和训练很到位,学生的合作学习已经走进了文本中,学生自己去感受文句中的美,再和多媒体出示的画面两厢比较,学生对山川之美不仅有了形象生动的感受,在自己的描述中,学生也对文章的优美意境、缜密的结构、凝练的语言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最后的拓展迁移,又让学生回到大语文中去,在比较中既培养了自己的文言文素养,又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的品质,这些都归功于整个课堂上教学方法的多变。
二、在设计时我抓住了此文的一个关键词语:“美”,几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让学生理解“美”、赏析“美”而激趣,多媒体的运用、资料的查找、小组学习的贯彻,无一不是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成为学生学习的正确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