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言文断句技巧(超实用教案)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情分析】
14年的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文断句成为了一个考点。然而,学生对于如何断句并不太熟悉,不懂得断句的一些基本的规律。加上12级学生的文言基础本来就不扎实,比较难读懂文言文,断句就更加成了一个难点。如果能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断句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对于学生的断句水平的提高会有比较大的帮助。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1.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2.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3.有这样一个笑话:古时候,有一个赖汉,由于娶老婆心切,屡屡上当受骗。有一天又有人给他提亲,媒人写信告诉他要给他介绍这样一个姑娘: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赖汉很高兴,脑中立刻浮现出一个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淑女形象。赖汉急于想见到这位姑娘,便给了媒人很多钱和东西。等媒人把人带到赖汉眼前时,他才傻了眼:眼前那里是他想象中的淑女,而是一个大脚丫子,一脸麻子,没有头发的丑婆子。赖汉很生气,说媒人骗了他,要索回钱物。媒人说:我并没有骗你呀!一开始我就告诉你她:“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吗?这位聪明的骗子的骗术就是玩弄了一个标点符号的游戏,使赖汉哑吧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4.清朝末年掌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请一个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那位书法家一时疏忽,写时竟漏了个“间”字,慈禧看了大怒,认为是故意欺骗她没有学识,把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书法家急中生智,忙解释道:“老佛爷息怒,这是用的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即又重新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姜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无言以对,只好赐银压惊。且看,标点的作用可谓大矣,大得救了一条人命。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高考考断句的省份和试题在增多,北大、清华、复旦等名校的自主招生考试也纷纷采用这种方式。
(注:14年高考考察文言断句的:新课标一卷、新课标二卷、北京卷、广东卷、湖南卷、浙江卷等)高考考查的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2.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答案】 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通读此短文,大致了解整个语段的内容。其次,借助“之”“乎”“又”“斯”等标志词断开一些比较明确的地方,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再次,注意文中有几个相同句式,如: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这样就可以顺利得出正确答案了。【参考译文】
在饥荒之年,乞讨的人很多,县里没有房子来让他们居住,常常在严寒的冬天遭受风霜雨雪的侵袭,冻饿交加而死的人在道路两旁到处都是。州县如果能给他们几间房来安身,难道不比建造亭台、扩建园林来作为没有用处的观赏更有好处吗?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答案 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参考译文
我听说:廉洁的官员,是百姓的表率;贪污的官僚,是百姓的祸害。现在国家郡县分布十分广泛,官员小吏众多,受贿贪污被揭发的情况可以说没有一天没有。等到整理成案卷呈送上来,有的枉法宽赦使犯罪的人能保住性命活下来;有的施与个人的恩德,消除犯罪人的罪名;虽然有处罚严厉的法律,却如同一纸空文,那些贪婪猥琐之人,一点也不感到害怕。以前两汉时因为贪赃而招致犯罪的,都要禁止或限制他们的子孙做官,更何况他们自己犯罪呢!„„只有这样,廉洁的官吏才能明白该怎样勉励自己,贪赃的官吏才能知道该畏惧什么。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答案 浩如江河之停蓄/其发于外者/烂如日星之光辉/其清音幽韵/凄如飘风急雨之骤至/其雄辞闳辩/快如轻车骏马之奔驰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答案 以专门之攻习/犹未达古人之精微/况泛览所及/爱憎由己耶/夫不传者/有部目空存之慨/其传者 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_不_能_以_喻_臣_之_子_臣_之_子_亦_不_能_受_之_于_臣_是_以_行_年_七_十_而_老_斫_轮_古_之_人_与_其_不_可_传_也_死_矣_然_则_君_之_所_读_者_古_人_之_糟_粕_已_夫!”
答案 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_所_以_读_书_学_问_本_欲_开_心_明_目_利_於_行_耳_未_知_养_亲_者_欲_其_观_古_人_之_先_意_承_颜_怕_声_下_气_不_惮_的_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答案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於行耳/未知养亲者/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怕声下气/不惮的劳
参考译文
所以要读书做学问,本意在于使心胸开阔使眼睛明亮,以有利于做实事。不懂得奉养双亲的,要他看到古人的探知父母的心意,顺受父母的脸色,和声下气,不怕劳苦,弄来甜美软和的东西,于是谨慎戒惧,起而照办。
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答案 学者之于古人/必始而遇其粗/中而遇其精/终则御其精者而遗其粗者/文士之效法古人/莫善于退之/尽变古人之形貌
参考译文
神、理、气、味,是文章的精神;格、律、声、色,是文章的形式。但是如果舍弃文章的形式,那么文章的精神又依靠什么来寄托呢?学写文章的人对古人(的文章),一定先掌握它的形式,再掌握它的精神,最后就能灵活驾驭这些精神,并舍弃这些形式。文人学习古人,没有比韩愈更出色的了。他完全改变了古人(文章)的形式,虽然有模仿,却无法找到它的(模仿的)痕迹。其他虽然在学习古人方面非常擅长,但痕迹却不能抹却。扬雄、柳宗元在这方面尤其突出,因为他们文章的形式在模拟古人方面有些拘泥过头。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_以_两_计_然_其_所_以_自_喜_者_又_必_用_竹_之_盘_根_错_节_以_不_事_刀_斧_为_奇_则_是_经_其_手_略_刮_磨_之_而_遂_得_重_价_真_不_可_解_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答案 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
参考译文
南京的濮仲谦,拥有古朴的容貌、不同凡俗的思想,柔弱的形象像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然而他的雕刻技艺高超,巧夺天工。他雕刻竹器,一帚、一刷,竹片只是方寸而已,他在上面雕刻数刀,价值立即以两倍计算。然而,他自己最喜欢的,一定是用盘根错节的竹子,不用刀砍斧削就能出奇,竹子经过他自己的手略微刮磨一下,就能获得高的价钱,真不可思议。三山街因为通过仲谦的手修饰的工艺品而获利的有数十人,然而仲谦自己却赤贫自如。在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就立即自己动手雕刻起来。然而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即使以势压人、以利诱人,终究得不到他的作品。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分析讲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不理解就点不好。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
2.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3.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样会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比如:“„„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是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是被动句式。
还有固定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固定句式。
6.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很多句子在形式上往往是前后对照或对称的,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巩固练习
《一年高考一年模拟》中相关试题。
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学案)
【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况„„乎”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其积于中者,浩_如_江_河_之_停_蓄_其_发_于_外_者_烂_如_日_星_之_光_辉_其_清_音_幽_韵_凄_如_飘_风_急_雨_之_骤_至_其_雄_辞_闳_辩_快_如_轻_车_骏_马_之_奔_驰。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
(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欧阳修尝慨《七略》四部,目存书亡,以谓其人之不幸,盖伤文章之不足恃也……然读《史》《汉》之书,而察徐广、裴因、服虔、应劭诸家之注释,其间不得迁、固之意者,十常四五焉。以_专_门_之_攻_习_犹_未_达_古_人_之_精_微_况_泛_览_所_及_爱_憎_由_己_耶_夫_不_传_者_有_部_目_空_存_之_慨_其_传_者,又有推求失旨之病,与爱憎不齐之数。
节选自《文史通义》)2.抓住最关键的一至两处。断句时大部分能断对,只有一两处是难点。在这点细心了,就能得满分。【演练体悟3】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_不_能_以_喻_臣_之_子_臣_之_子_亦_不_能_受_之_于_臣_是_以_行_年_七_十_而_老_斫_轮_古_之_人_与_其_不_可_传_也_死_矣_然_则_君_之_所_读_者_古_人_之_糟_粕_已_夫!”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夫_所_以_读_书_学_问_本_欲_开_心_明_目_利_於_行_耳_未_知_养_亲_者_欲_其_观_古_人_之_先_意_承_颜_怕_声_下_气_不_惮_的_劳,以致甘膜,惕然惭惧,起而行之也。
(《颜氏家训·勉学篇》)3.做后检查,最好小声朗读一遍。其拗口之处,往往就是断错之处。再者还可检查文意是否通顺等。【演练体悟4】
(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然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学_者_之_于_古_人_必_始_而_遇_其_粗_中_而_遇_其_精_终_则_御_其_精_者_而_遗_其_粗_者_文_士_之_效_法_古_人_莫_善_于_退_之_尽_变_古_人_之_形_貌,虽有摹拟,不可得而寻其迹也。其他虽工于学古而迹不能忘,扬子云、柳子厚于斯盖尤甚焉,以其形貌之过于似古人也。
(选自姚鼐《古文辞类纂·序》)(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南京濮仲谦,古貌古心,粥粥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_以_两_计_然_其_所_以_自_喜_者_又_必_用_竹_之_盘_根_错_节_以_不_事_刀_斧_为_奇_则_是_经_其_手_略_刮_磨_之_而_遂_得_重_价_真_不_可_解_也。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张岱《陶庵梦忆》)【断句口诀】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 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第二篇:文言文断句方法技巧
文言文断句专题复习
(一):方法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断句的重要性,掌握断句的基本方法并学会灵活运用。
2.过程和方法:通过做练习与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古代的优秀文化,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消除对文言文断句的恐惧心理,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
【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故事引入,了解断句的重要性
二、考点解读
1.考点讲解
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前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在一句话的末了用小圆圈(“。”)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一个顿号(“、”)断开,叫“读”。
句读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会断句,就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而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
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它所选的材料篇幅不长,较浅易;考查形式只是要求用“/”标出停顿的地方即可,不需要标上具体的标点。
但是,它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要先通读几遍,弄清楚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句式特点(如判断句和对称句),还应注意文体的语言风格;最后,断好之后,再回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起来有“拗口”之感,再审查。一般说来,断句主要难在一两个句子甚至一两个词上,突破这一两个难点后,其余的就迎刃而解了。
断句真正的基础在于平时加强对文言文的诵读,增强语感,提高能力。
2.真题回做
(2013·四川)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限划9处)因 民 之 所 利 而 利 之 斯 不 亦 惠 而 不 费 乎 择 可 劳 而 劳 之 又 谁 怨 欲 仁 而 得 仁 又 焉 贪 君 子 无 众 寡 无 小 大 无 敢 慢 斯 不 亦 泰 而 不 骄 乎
(《论语·尧曰》)
三、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一)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
1.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
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嗟乎、呜呼、嘻、且夫、今夫,等等。
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有顷,等等。
③谦词:下官、窃、寡人、妾、愚,等等。
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女(汝)、彼、此,等等。
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焉、奚,等等。
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何以、得无、大抵、何其等。
(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
(3)句尾标志词 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焉、与(欤)、耶(邪)等。
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云尔、云云等。
(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
2.从特殊文言语句切入
(1)明句式,助断句
借助文言文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帮助断句。如判断句:“…者,…也”等。反问句:“不亦…乎”“安…哉”等。被动句:“为…所…“见…于…”等。固定结构:“如……何”“何其…也”等。这些句式和固定结构都表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可以帮助断句。
(2)修辞句,找特点
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些句式整齐、结构鲜明的修辞句,如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顶真句及骈文常见的四六句等,断句时可以根据修辞句在结构与句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然后按句子特点来断句。
(3)审关系,明结构
有些要求断句的文段在结构上存在较明显的结构关系:或并列关系,语句间无明显的主次之分;或总分关系,语句间会有中心句与支撑句,在支撑句的展开上一般也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或转折关系,语句间的转折会从语意上体现出来,有时也会有鲜明的词语提示(如“而”“然”“然则”等);或因果关系,语句间会有隐含的因果联系,在表因与果的语句间,一般是要停顿的。把握了语段内容后,参考语段的结构与逻辑关系,可以断开句读。
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断句方法——利用对称(偶)句式断句法。古人写作,常常喜欢“对举成文”,即两个句子成对称(偶)形式,这给断句提供了重要依据,应高度重视。
【演练体悟1】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至众,而赃污擿发,无日无之。洎 具 案 来 上 或 横 贷 以 全 其 生 或 推 恩 以 除 其 衅 虽 有 重 律 仅 同 空 文 贪 猥 之 徒 殊 无 畏 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如此,则廉吏知所劝,贪夫知所惧矣。
(选自包拯《乞不用赃吏》,有删节)
(二)熟悉断句的几个小技巧
1.关注断句文字与前后文字的联系。断句文字不一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语义表达,最好要看断句文字前或后的标点符号。如果是逗号,说明断句文字只是前面文意表达的开始,或者,断句最后文字只是后面文意表达的开始。
【演练体悟2】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以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
四、巧妙断句——断句口诀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助判断;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
答案: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解析】让百姓们去做对他们有利的事,这不就是对百姓有利而不掏自己的腰包嘛!选择可以让百姓劳作的时间和事情让百姓去做。这又有谁会怨恨呢?自己要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又还有什么可贪的呢?君子对人,无论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他们,这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
第三篇:2018年高考文言文断句技巧
文言文断句技巧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 读者。”断句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在一句话的末端用句号断开,叫“句”;在一句以内口气中止的本地用逗号断开,叫“读”(dòu)。高三的学习,各种题型的技巧和方法都经过全面训练,特别是文言断句这种“有法可依”的考点,大致总结了对话标志、虚词标志、固定结构、特殊句式、修辞技巧、词性标志等比较实用的方法技巧。但是在做题时学生仍然存在普遍容易丢分的地方,下面一起了看看这些易错点。
(一)、混淆语气停顿和句读 正例:天人之理一也。误断:天人之理 / 一也。
此例中学生将主语和谓语断开,这是语气的停顿而非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通常是无须断开的。
为了纠正这个易错点,应该多练习从词性和句子成分进行分析。和现代汉语一样,古文中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作句子的谓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或者找准动词,就基本可以推断出句子的断句位置而断出句读了。例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黑泥)/与之俱 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xiǔ,臭水)/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 /所 渐 者 然 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
在以上括号内语段中先划出名词和代词,基本可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和宾语,从而为断句提供便利,也可作为检查验证的一个标准。例
2、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在这个句子中学生亦有在“入”字后断开而发生错误的情况。此句除了可以从语意上分辨外,也可依据动词“入”来找到它的宾语“胡”而避免发生这种句子不完整的错误。
(二)、误用对话标志
正例: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听 之/ 问 曰/解 否/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则 又 复 易 之。
误断:乐 天 每 作 诗/ 令 一 老 妪 听 之/ 问 曰/解 否/ 曰/ 解/ 则 录 之/ 不 解/则 又 复 易 之。
此例中学生在所有“曰”的对话标志后均断开而发生错误。
纠正这个易错点,应强调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道”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在对话体中应该断开,而在转述及引用情况下可以不断开。例
1、齐 威 王 魏 惠 王 会 畋 于 郊/ 惠 王 曰 /齐 亦 有 宝 乎 /威 王 曰 /无 有。整个语段皆为对话体,所以“曰”后均需断开。
例
2、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论语选读》 此段中两个“曰”后皆为转述或引用的情况,因此不该断开。
(三)、误断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语意关系
例1:太 宗 谓 太 子 少 师 萧 瑀 曰/ 朕 少 好 弓 矢/ 得 良 弓 十 数/ 自 谓 无 以 加 /近以 示 弓 工/ 乃 曰 /皆 非 良 材/ 朕 问 其 故/ 工 曰 /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北京2007年高考)
部分学生将最后一句断为:“木 心 不 直 则 脉 理 皆 邪/ 弓 虽 劲 而 发 矢 不 直。”因少断两处而丢分。而实际上在文言文中,当句中有顺承、转折、并列、递进等关系时,的确有时断开,有时又不断开。比如:
例2: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未尝投药石而责命于天,其可乎?《论语选读》 此句中两个“而”字均未断开。在这些情况下,学生极易犯难。
对策:练习要有采分点的意识。在各省市的高考断句题中,一般都明确“限断几处”,即使没有这个要求的,赋分一般都是一处0.5分,可以根据此题分数判断应该断几处,然后再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去处理。
当然,这些学生在断句题中容易出现的错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文言知识未消化、未掌握,缺乏基本的语感。此外,文言基础知识也非常重要。建议 01 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学习文言文离不开诵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加强课内文言文的诵读,培养学生语感,增强对文言句读的感知能力,也有助于文本的学习和记忆。02 依据课本、触类旁通
必修教材和《论语选读》就是文言文知识的原始积累素材,几乎所有的文言知识都囊括在内。要持之以恒、一如既往地巩固这些知识点,才能触类旁通,才能理解、消化、掌握做题技巧和规律。03 强化训练、查漏补缺
备考经验告诉我们,知识点的落实,必须做到加强训练,天天见面。训练的形式并不是将断句孤立起来,可以放在文言文整体训练中,练习和检测交叉进行。内容可将课内课外素材进行整合。
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附: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细心揣摩只寻常。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要害。内容粗心全了解,始可着手把句断。联络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辩。紧紧捉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象征,更有规矩供参看。习气句式把握住,固定构造莫离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构造协助判。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供给好条件; 一样词语紧相连,通常基地要害断。标题做完回头看,依据恳求细查验。打牢根底看讲义,培育语感读经典; 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习。口诀详解
1、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要害。内容粗心全了解,始可着手把句断。
大多数同学在给白话文断句时,常犯的缺点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完毕了,待回头查看时,又觉得有很多不当的本地,正本这种“一步到位”的办法是行不通的。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有有关的,熟读精思、了解粗心是精确断句的条件,由于读不了解就点不断,不了解就点欠好。
敷衍了事不可,似懂非懂不可,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可。
当拿到一篇没有标点符号的古文,首要要通读,重复研讨,然后依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层次,把有把握的本地断开。
2、联络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辩
咱们能够在大致把握了文章的意思往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渐减小方案,然后再会集剖析难断的语句。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办法。比方能够依据一些显着的象征(如下面讲到的虚词、对话等),把简略分辩的语句先断开。
别的还要有全文知道,对不易断开的本地,要联络上下文的意思,细心琢磨,在恰当的本地断句。
3、紧紧捉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白话文在叙说人物的对话时,常常用“曰”“云”“言”等字,这为精确断句,供给了便利。遇到“曰”“云”“言”等字,咱们很简略依据上下文判别出说话人以及所说的内容。
4、常用虚词是象征,更有规矩供参看
白话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分外多,虚词的首要效果是标明语法联络和口气,通常是明辨句读的首要象征。
在学习中了解各类多见虚词的用法,格外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方位有助于断句:
①句首的口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
②句末口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算了”等后边可断句;
③有些常用在句首的有关词,如“苟”“纵”“是故”“所以”“向使”“但是”“不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能够断句;
④常在句首的时刻词,如“顷之”“向之”“不多”“已而”“斯须”“既而”“许久”等,也能够协助断句。当然,在抓虚词象征断句时,也要留心灵敏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然后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口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5、分外句式把握住,固定构造莫离散
记住下面几种白话文的习气句式,如:“何……之有”;“如……何”; “唯……是……”;“非唯……抑亦……”;“不亦……乎”“何……之为”;“无乃……乎;“可得……欤”;“得无……乎”等,能够协助断句。
记住白话文习气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离散,能够削减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认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故”“所以”“然则”等。
6、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构造协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构造,仅仅凭着含糊的语感去断句。咱们能够运用语法常识,对白话文的语句进行语法剖析,依据语法剖析判定该怎样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仍是属下,有时难以判定,而当运用语法常识区别主、谓、宾时,则简略处理。
同现代汉语一样,白话文中主语和宾语通常由名词或代词充任,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任,而谓语又是构成语句的基地,咱们只需捉住谓语动词,依据动词方位及和前后词语联络,进行揣度,就能行进断句精确率。
别的,白话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根柢一样,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通常在基地词前。如把握了白话语序规矩,就会为精确标点白话文奠定根底。
7、排比对偶与重复,修辞供给好条件;一样词语紧相连,通常基地要害断
古人写文章,非常考究对仗整齐,考究对应,考究相互照顾,好用对偶句、排比句、重复句,这也为咱们精确断句供给了条件。咱们运用这一特征进行断句,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
古文中两个一样词语连用,假设不归于描写词、名词的堆叠办法,通常来说,它们分属两句话,应当从基地断开。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量匮也。”
8、标题做完回头看,依据恳求细查验
标题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剖析或凭仗语感,依据白话文断句的根柢恳求,来查验断句是不是精确合理。
白话断句的根柢恳求,即应作为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假设有的语句讲不通,那就或许有断句差错的本地;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契合道理、契合逻辑。假设内容不合道理,就有或许点错。
9、打牢根底看讲义,培育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习以讲义为本,把握常用实词、虚词、句法和词法,培育厚实的白话功底;
第四篇:文言文断句
文言文断句
[教学目标]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如何抓标志断句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研讨法、讲练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内容]
一、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所以用标点符号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试题形式:
(1)用“/”断开(2)加标点
二.课前激趣:◇一次会上,郭沫若拿出一张字条,上有一段古文,他请在座的朋友标点。这段文字很简单:“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在座的朋友提供了四种答案:
一、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二、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三、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四、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
这段话到底该如何标点?(贡树铭《郭沫若的试题》,载2001年第4期《咬文嚼字》)[评介:原文出自《孟子·滕文公上》。作者给出的参考答案是第四种。意思是:“舜是什么?是人;我是什么?是人。有作为者也应该像他那样。”古文没有标点,读古书首先要学句读。句读不通,难解真意。何以见得?此例可证。] ◇「石室诗史」 赵元任
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施拾是十狮尸,适施石室。石室湿,施拭室。施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试释是事。
三.断句,总结方法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2分)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共有四处应该停顿的地方,断对2-3处给1分,4处都对给2分)小结1:抓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然后前后追问,进行推断。
注意:抓主谓宾进行断句。我们知道,文章中有一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例: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朝臣”是“论”的宾语,当属上,不能作“观”的主语,即此处标点应为“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而不能断成“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另如: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
“方且图之”的“之”,是属上还是属下?按现代汉语习惯,容易把“之”和“后”连起来读。但这里“之”是图的宾语,应属上,即此处应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而不能断为“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练习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答案: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料想)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亦无所施欤!
译文: 有个妇女把二个小孩放在沙滩上自己在水边洗衣服.有只老虎从山上跑下来,妇女急忙跳到水中躲避老虎,两个小孩却仍在沙滩上嬉戏,老虎看了很久,甚至用头去触碰小孩子,大概是老虎害怕了吧,而小孩子懵懂无知,竟然不以为怪.我想老虎吃人一定要先用虎威震慑,可是遇到不怕老虎的人威无处施加.
○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
答案:人之生斯世也,但知以已死者为鬼,而未知未死者亦鬼也。酒罂饭囊,或醉或梦,块然(无知无觉的样子)泥土者,则其人虽生,与死之鬼何异?余尝见未死之鬼吊已死之鬼,未之思也,特一间耳。小结2:找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那么,就要在它前面断开。“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断句。“故”,“岂”、“微”、“若夫”、“且夫”“今夫”“嗟夫”“愚以为”“然则”“是故”“得无”“是时”“昔者”“既而”“俄而”“乃今”等词也多用于句首。
小结3:看对话、引文标志:“曰”
“言”
“云”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练习: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答案: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
“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
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小结4:观句式。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练习: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案:及(接触)之而后知,履(实践)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翻阅)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走一步);谈沧溟之广以为知海,不如估(通“贾”,来往于海上的商人)客之一瞥;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古文中有一些常见的倒装结构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和词类活用等等,在理解划分句子结构时尤其需要注意。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犬”不是后一句的主语,而是“坐”的状语,意为“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前面”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四.检查断句是否合理
可以用翻译和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例如:
1、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龙者,鳞虫之长。王府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2、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论语》十则)。
(“焉”字在这里是疑问副词,当“如何”讲,应属下。误以为它是句末语气词而属上,就断错了)
3、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垓下之战》)。
(“辟易”是连绵词,当退避讲,不能拆开。这里却误为单音词,将其理解为受惊逃避的意思,并把“易”字属下就错了)断句步骤总结:
1、通读全文,弄懂大意,凭语感断,先易后难(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
2、抓词语.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 “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 “曰”
“言”
“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句式:对偶句、对举句(对称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利用上下文内容的关连、呼应断句。
5、通读全文,进行检查。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断句后,意思是否讲得通,内容是否合理。课堂练习: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四)子产之从政也择能而使之冯简子能断大事子太叔美秀而文公孙挥能知四国之为而辨于其大夫之族姓班位贵贱能否而又善于辞令裨谌能谋谋于野则获谋于邑则否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是以鲜有败事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庄宗怒曰孤为效命者设食都不自由其河北三镇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礼记 檀弓下》)(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 之 于 齐 楚 扞 蔽 也 犹 齿 之 有 唇 也 唇 亡 则 齿 寒 今 日 亡 赵 明 日 患 及 齐 楚 矣
且 救 赵 高 义 也 却 秦 师 显 名 也 不 务为 此 而 爱 粟 为 国 计 者 过 矣。
(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九)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选自《白居易•草堂记》)
文言文断句练习题参考答案
(一)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锄菜园子,掘出了一块金子,管宁如同没见到一样,照常干活;华歆将金子拿到手里看了看,然后扔掉了。管宁和华歆一起同席读书,门外边有官员的仪仗喧哗而来,管宁听而不闻照样念书,华歆则放下书跑出去看热闹去了。等华歆回来,管宁已经将坐席割开,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二)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地的边防官请求会见孔子,说:“君子们的到了这地方啊,我没有曾不相见的啊。”从学生处见到了孔子。出来了说:“你们几位为何担忧失去官职呢?天下的无道也很久了啊,上天将要用夫子来做人们的导师。”
(三)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译文:君子的一句话就可以表现他的智识,一句话也可以表现他的不智,所以说话不可以不慎重。夫子的高不可及,正像天是不能够顺着梯子爬上去一样。夫子如果得国而为诸侯或得到采邑而为卿大夫,那就会像人们说的那样,教百姓立于礼,百姓就会立于礼;要引导百姓,百姓就会跟着走;安抚百姓,百姓就会归顺;调动百姓,百姓就会和谐。(夫子)活着是十分荣耀的,(夫子)死了被人哀悼。我怎么能赶得上他呢?”
(四)郑国将有诸侯之事∕子产乃问四国之为于子羽∕且使多为辞令∕与裨谌乘以适野∕使谋可否∕而告冯简子∕使断之∕事成∕乃授子太叔使行之∕以应对宾客。
译文:郑国将有诸侯之间重大政治活动的时候,子产就向子羽询问四周邻国所做的事情,并让他多参加谈判等交涉的活动。然后和裨谌一同乘车去到郊外,让他谋划怎样做可行,怎样做不行。然后把计划告诉冯简子,让他参与决断。一切准备妥当,就交给子太叔让他去执行,来应对各国宾客。
(五)庄宗与梁军夹河对垒/一日/郭崇韬以诸校伴食数多/主者不办/请少罢减。
(六)乐广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晋书》)
译文:乐广有一个好朋友,好久没有来了,乐广去问原因。朋友回答说:“以前在你办公的地方坐着,蒙你给酒我喝。我刚刚要喝酒,看见杯子里有一条蛇。我感到很恶心,喝了酒之后,就病了,就好久没有拜访你。”当时,河南官府办公的地方,墙上挂着一张用牛角装饰的弓,弓上用漆画着蛇。乐广猜想他杯子里的蛇是弓的影子,就请朋友再来原来的地方摆酒,对朋友说:“酒礼貌是不是又出现了蛇?”朋友回答说:“跟以前见的一样。”乐广把原因告诉了他。朋友顿时明白了,病一下子就好了。
(七)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辑履,贸然而来。黔敖左 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礼记 檀弓下》)
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上放了食物,等待饥民来,给他们吃。有个人饿得很厉害,用衣袖蒙着脸面,拖着鞋子,踉踉跄跄地走来。黔敖见了,左手拿着饭菜,右手端着汤,吆喝道:“喂!快来吃吧?”那饥民抬眼望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吆喝来的饭菜才饿到这个地步的。”黔敖跟在后面表示歉意,但是这个人始终不肯吃,便活活饿死了。
(八)(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评分标准] ①//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②/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③“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④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九)【解析】答案: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草堂 第一段,“甲天下山”处的断句若在“甲天下”后断似乎也可以,而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说法是学生们很熟悉的;但是,如果这样断,下文的“山山”连用就无法说通。实际上,第一个“山”字属于前句,第二个“山”字属于后一句;所以,断在“天下山”后才妥当。“曰香炉”处的断句,按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断在“香炉峰”后较顺口,但是下文的“北寺”就显得很突兀,其实这两句话的结构和内容(交代位置和名称)都较为相似,这样看来断在“香炉”后更为合理。另外,在古诗文中一些专用名词的中心词往往不出现,如“自古图牒,未有雁荡”中的雁荡山,就只用了“雁荡”二字,又如“天姥连天向天横”中的天姥山,就只用了“天姥”二字。“曰遗爱寺”处的断句,如果把上文的两句话当成对偶句处理,断到“遗爱”后,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是这样一来,下文就成了“寺介峰寺间”,与上下文不搭调,因此断在“遗爱寺”后才合理。本段中的两个“曰”字也颇具干扰性,文言文中“曰”字后常常有停顿,这时“曰”字往往译为“说”,可是这里的“曰”是“叫”的意思(与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中的“曰”字用法相同),断在“曰”后把动宾拆开,显然不妥。
第二段的陈述对象较为明确——“太原人曰乐天”,断句的关键是弄清句意,弄清陈述对象。“见而爱之”处的断句较好确认,由于“而”这个承接虚词,将“见”和“爱”两个动词紧密连接在一起,“之”字是它们共同的宾语。“恋恋不能去”处的断句,由于陈述部分动词较多,谓语动词不易确认,但虚词“因”字提示了前后两部分是顺承关系,“不能去”后的断点就较好判断。
完成这道题,考生如果单纯以某些固定程式(如“桂林山水甲天下”、“曰”字后多要停顿等)作为标志,而忽略断句的主要依据是理解文意,显然不妥。必须以读懂语句为根本,才可能断对。
第五篇:文言文 断句
文言断句
一、什么叫断句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
二、文言断句方原则法
一般来说,断句主要依据以下三项原则:一是诵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二是要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是要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全文,加上正确的标点。
给文言文断句的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的停顿,不必苦思。但断句也应讲求一定的方法。
三、断句的基本方法
(一)名词断句法
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1、人称代词
①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②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③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④“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 ⑤“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⑥“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资治通鉴》)
解析:通观全句,共有三个名词:湖阳公主、帝、朝臣。意思是,湖阳公主刚死了丈夫,皇帝要为她物色一个丈夫,想要了解她本人的意思。由此可以判定本局标点如下:湖阳公主 1
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
练习1:汉 六 年 正 月 封 功臣 良未 尝 有 战 斗 功 高 帝 曰 运 筹 策 帷 帐 中 决 胜 千 里 外 子 房 功 也 自 择 齐 三 万 户 良 曰 始 臣 起 下 邳 与 上 会 留 此 天 以 臣 授 陛 下 陛 下 用 臣 计幸 而时 中 臣 愿 封 留 足 矣 敢 当 三 万户 乃 封 张 良 为 留 侯 与 萧 何 等 俱 封
断句1: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翻译2:汉六年(前201)正月,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功,高帝说:“出谋划策于营帐之中,决定胜负在千里之外,这就是子房的功劳。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择三万户作为封邑。”张良说:“当初我在下邳起事,与主上会合在留县,这是上天把我交给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谋,幸而经常生效,我只愿受封留县就足够了,不敢承受三万户。”于是封张良为留侯,同萧何等人一起受封。
(二)对话标志断句法
文言文在叙述人物的对话时,经常用“曰”“云”“言”等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例2:庞 葱 与 太 子 质 于 邯 郸 谓 魏 王 曰 今 一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否 二 人 言 市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疑 之 矣 三 人 言 市 有 虎 王 信 之 乎 王 曰 寡 人 信 之 矣
断句: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练习:或 谓 郊 岛 孰 贫 曰 岛 为 甚 也 曰 何 以 知 之 以 其 诗 知 之 郊 曰 种 稻 耕 白 水 负 薪 斫 青 山 岛 曰 市 中 有 樵 山 客 舍 寒 无 烟 井 底 有 甘 泉 釜 中 常 苦 干 孟 氏 薪 米 自 足 而 岛 家 俱 无 以 是 知 之 耳
断句:或谓:“郊岛谁贫?”曰:“岛为甚也。”曰:“何以知之?”“以其诗知之。郊曰:‘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岛曰:‘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尝苦干。’孟氏薪米自足,而岛家俱无,以是知之耳。”
翻译:有人评论孟郊和贾岛谁更贫困。一个人说:“贾岛更贫困。”另一个人就问:“你怎麼知道的?”他说:“根据他们的诗知道的。孟郊的诗说:‘种稻耕白水,负薪斫青山。’(在那清澈的水中耕田种稻,在青山上砍柴然后背回家中)贾岛的诗说:‘市中有樵山,客舍寒无烟;井底有甘泉,釜中常苦干。’(市场上柴草堆积如山,家中寒冷没有炊烟;井裏有甘甜的泉水,锅裏常常没米做饭)孟郊家柴米自足,可是贾岛家柴米全都没有,根据这个知道贾岛家更贫困。”
(三)虚词断句法
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
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
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
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例3: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断句: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
解析: 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夫;分句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1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练习: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断句: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解析: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固定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据这一特点,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翻译: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做了,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做,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人们做学问有困难与容易的之分吗?去学,那么困难也变得容易;不学,那么容易也变得困难。
我天资愚笨,赶不上别人;我才能平庸,赶不上别人。我每天持之以恒地提高自己,(也可翻译为:每天不停地学习,)等到学成了,也就不知道自己愚笨与平庸了。我天资聪明,超过别人;能力也超过别人,却不努力去发挥,即与普通人无异。孔子的学问最终是靠不怎么聪明的曾参传下来的。如此看来聪明愚笨,难道是一成不变的吗?
(四)修辞方法断句法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好用对偶、排比、反复、对比、顶真等常用文言文辞格,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4: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偶)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顶针)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排比)
练习: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译文: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得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了。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五)总分关系断句法
依总分,定句读。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例5: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断句: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学记》)
译文:学习的人有四种过失容易犯,教导的老师一定要知道。人在学习的时候,或有贪多而不求甚解的毛病,或有得少为足的毛病(知道一些就满足了),或有认为太容易,生起轻忽,不认真学习的毛病,或有自我设限,不求进步的毛病。这四种心理都不相同,必须先明白这些心理,然后才能挽救这些缺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增长优点挽救过失的。
练习:
1、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翻译: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解析: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练习2: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孙子兵法·谋攻篇》)
翻译: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练习
3、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断句: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六)语序句式断句法
文言文中,有很多特殊的“句式”,如感叹句、骈偶句、问答句、对应句等,利用它们,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正确断句,从而理解句意。①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等特殊句式。
“„„者,„„也”是典型判断句式;
“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 “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 “何„„之有” “唯„„是„„”等宾语前置句式。②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如„„何”“况„„乎”“何(以)„„为” “无乃„„乎”“得无„„乎”等。③还有“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 “何以”“于是”“然则”这些复音虚词,记住这些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翻译: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七)、再回首,细检验——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八)、重平时,需勤练——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