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yan苏教版语文教案___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__古诗两首_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课时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教学进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注意停顿)
3、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解疑:“醉书”,在似醉非醉的情况下写的诗。
5、介绍作者。
你们的描述已经让我陶醉了。在大诗人苏轼的笔下,又会给我们展示出一幅怎样的风景图画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诗人所营造的自然世界吧!
二、自由阅读,理解诗意
1、自读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2、解疑、教学生字:翻墨——像黑墨一样的翻滚
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3、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1)天空中的乌云,想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2)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3)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的无影无踪。(4)望湖楼下的水颜色和蓝天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位,体会感情
1、思考并讨论: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已经读了这么多遍,再通过自己的想象,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创作年代毕竟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有些字词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涵,需要我们细细品味。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2)我们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
2、师:你读懂了哪些字的内涵?还有什么问题? 品读、交流:
2、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3、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观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第二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理解中国部分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理解诗意,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通过预习你发现这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点,不同呢?)1.今天,我们要学的是苏轼写的——揭示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这个诗题很长,谁来读?指名读。(预设:我发现你读得很有节奏,你是怎么读的,你为什么这么读?)
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读着读着你知道了什么?)A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正值什么季节? B地点:“望湖搂”在那里?
C“醉书”:喝酒有了醉意之后写的。书原来是词性?在这里呢?这是古文里经常出现的名作动词文学方式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当时他一共写了五首,这首诗第一首,也是最著名的,想读他的这首醉书吗?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好
1、出示古诗,自由读,读出节奏,读出点诗的韵味就更好了
2、指名再读(关注节奏韵味)预设:你来试试,注意停顿。——齐读。我们发现每行的最后一个字押“an”韵
三、再读古诗,释词解句
1、古诗不仅要能读好,而且还要能读懂,通过预习你已经理解了那些字词的意思?或者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在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交流——集体反馈
A翻墨:像墨汁一样的黑云在天上翻滚 B遮:遮盖、掩盖 C跳珠:形容雨点像珍珠一样跳入水中 D卷地而来的大风
F白雨:雨很大,看上去白花花的一片 G水如天: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把它们放到古诗中,连起来说说你知道了哪句话的意思? 自由说——同桌说——指名说 齐读古诗
四、品词品句,感受雨景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就将夏天西湖的这场雨,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了我们的眼前,你觉得这场雨怎么样?
自己再读读诗,从哪里感受出来的? 学生自学自悟 大:黑云翻墨 指名说,预设:
①打翻的墨汁在你的脑海中是什么样的? 联系一下生活,有过这样的时候吗?说说看?
②你用的是 “如墨”作者用的是“翻”,你觉得那个好?为什么?(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方法小结:瞧,我们刚才利用生活经验读懂了这句诗,真了不起!出示图片指名读句子,指导感情朗读
白雨跳珠
这样的雨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白”雨珠大,“跳”反弹力量大,“乱”肆意的,活泼可爱的
看着这样的雨打在苏轼坐在船上,你看到了—— 这样的雨泼在了西湖的湖面上—— 这样的雨打在了长长的苏堤上—— 你还看到雨打在了—— 这个时候的天空你还会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天地之间只留下一片雨声
一个白雨跳珠给了我们如此多的遐想,送到诗里去读:指名读————齐读 过渡:这真是一场又急又大的雨啊。请你来读,指名读,男生读 读着读着,你还发现雨什么特点? 快:前:未遮山 读句子 指读
这个时候你想说的是什么?(震撼!激动!振奋!惊叹!)指名读 多种方式读
方法小结:刚才我们抓住诗中的关键词,通过想象画面,读出雨的特点。按照这样的方法我们接下去学习指名读第三行
忽吹散 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这句话只写了风吗?你看到了风的特点,那么此时的云,雨呢?(雨消云散)方法提示:作者实写了风,暗写了云和雨
前三行诗连起来让我们想到了一个词?(疾风骤雨)
水如天 大雨之后,此时作者站在望湖楼上,会看到什么?深呼吸,会觉得?读句子 过渡: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一场——指名说(来去匆匆的骤雨),诗人苏轼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相机板书:雨前,雨中,雨后),读出雨的变化画面,齐读全诗。
五、拓展延伸,走进经典
1、出示诗人简介。苏轼曾两次到杭州做官,为杭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造福一方。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也留下了千古名篇如《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为人豁达,多次遭受贬谪,却都能从大自然中得以解脱和看穿,如游览庐山吟诵《题西林壁》。人们敬仰他的才情,折服于他不泯的诗情,江泽民到南开大学视察时,也曾吟诵苏轼《水调歌头中秋》,让我们再一次轻轻捧起语文书,走进六月二十七日——师引读.此时的“醉”还仅仅是喝醉酒吗?——(把话说完整)
2、拓展《有美堂暴雨》学习方法迁移。这场雨又是怎样的?
3.挑战一下。默写,师生共同校对、订正。全对的举手。(没举手的:你哪儿错了?)相机指导生字
教后反思:
这首诗描写了杭州西湖夏天雨前雨后的变化情景。诗人善于捕捉瞬间变化的情景,像高明的摄影师一样,拍下湖水、墨云、雨珠、风吹等景象,绘声绘色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本课的教学教者尝试通过文本细读,抓关键词,品味,想象,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本诗的教学中,我主要从三方面来谈:
1.读准、读通、读懂古诗,是古诗教学最基本的要求。但作为高年级的古诗教学,与低中年段的区别就是一定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学习,学会学古诗的方法,并能举一反三,运用学到的方法学习其他同类型的古诗。
2.品味词语的精妙是学习古诗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作者用词的精妙,体会古诗的巧妙,更一步加深了对古诗的欣赏。
3.古诗教学最难的就是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教学中致力于联系生活经验,产生丰富的联想,将学生引入情境,直面美景,从而入情入境,熟读成诵,水到渠成。
4.拓展环节通过学生对苏轼作品的诵读,加深了对诗人的了解,走进诗人内心,从而深入体会诗人写诗的内心世界。
最后在课堂的尾声之处设置默写环节,对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当堂检测,以巩固所学。
第三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案
课型:阅读课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知道诗的大致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感受作者对西湖忽雨忽晴的景色赞赏之意;
4、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学重点:读懂诗句,体会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古诗的理解,表达出诗的意境。课前准备:
1、生收集西湖的资料,预习古诗;
2、师准备相关课件。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1、提问:你们见过夏天的阵雨吗?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让学生从风、云、雨等方面来说)
2、引入诗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诗人苏轼写的一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看看他是怎样写夏日忽雨忽晴的天气的。(板书并领读课题,提醒学生注意停顿: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3、师:读了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知道“六月二十七日”是写这首诗的时间,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经常会有阵雨或雷雨出现。地点在望湖楼。
4、介绍作者。苏轼,宋代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诗词书画也都很有名。
二、自由阅读,释疑解惑
1、投影揭示: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2、各自朗读,读准字音,提出疑问。
3、解惑、教学生字词:
翻墨(像黑墨一样翻滚)、跳珠(活蹦乱跳的珠子)。
4、学生尝试理解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天空中的乌云,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地散开来,还没有把整座山遮住。
白雨跳珠乱入船:白色的大雨点像珠子一样,胡乱地往船上直溅直跳。卷地风来忽吹散:忽然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乌云吹得无影无踪。望湖楼下水如天:望湖楼下水的颜色和蓝天的颜色一样。
三、细读品味,体会感情
1、细读古诗,处理好停顿。
2、思考并讨论:
(1)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写的是什么?(望湖楼的夏日天气变化很快。)(2)我们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云未遮山,雨已入船。风吹云散,水天一色。)(3)这首诗哪些地方用了比喻?(黑云翻墨、白雨如珠、水如天)
3、诵读全诗,体会天气变化这快。
(语速较快,重音落在“未、乱、忽、水如天”等词语上)
4、设想当时情景,当一回诗人,吟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四、看图说意,加深感悟
1、仔细看插图,思考:图上画的是雨前、雨中还是雨后?(右上角插图画的是雨中,下方插图画的是雨后)
2、用自己的话讲述全诗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我”正在望湖楼小憩。突然,从北方刮来的黑云,就像泼翻了的黑墨水一样排空而至。一座山还没全部遮住,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那白色的雨点就像跳动着的珠子往船里直打。不料这时又刮来一阵大风,把满天的黑云吹得一干二净,望湖楼下的湖面上映出水天一色的美丽风光。)
附板书: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雨 风 水
第四篇: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改写《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月二十七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苏轼来到望湖楼上欣赏风景,希望在这里能消除一点忧虑。远方的三峦犹如亲兄弟一样一个挨着一个,淡淡的白云仿佛给他们戴上了一顶帽子。望着西湖就仿佛望见了西施,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美丽动人。
好景不长,老天爷翻脸比翻书还快。乌云密布,像打翻了墨水一样,笼罩了一大片天空,没等乌云遮住山峦顶上的天空。淘气的雨水已经迫不及待地来到了人间,落进了湖中都会漾起一圈一圈的水纹,好像弹奏着欢乐的歌曲,很块山峦上的“帽子”被染成了黑色,看不出来戴还是没戴。
忽然,从地上卷起一阵风,犹如一块抹布把天空打翻的墨水擦的一干二净。才解决掉乌云,白雾笼罩了整个西湖,仿佛它们俩已经串通好了一样。白雾的到来就像给西湖蒙上了神秘的面纱,隐约能看见湖水,让人感觉白雾后面会走出一位西施呢!渐渐的,从西湖到山峦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若隐若现,却十分美丽。不知什么时候太阳公公爬上了山顶,白雾立刻就散了好像在说:
“太阳来了,我闪!”太阳出来了,西湖美丽的一面清晰的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啊,真美!苏轼不禁赞叹道,他端起酒杯大喝了几口,灵感突发写下了:“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看样子,苏轼已经把忧虑抛到九霄云外了呢!
温州育英国际实验学校五年级:杨伊凡
第五篇:《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朵奇葩。许多诗人都曾写诗赞美西湖。请看——(课件出示四首古诗)抽生读,齐读。
(设计意图:以描写西湖的诗引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简介作者
(1)关于苏轼,你了解多少,说一说。
(2)出示课件,简介苏轼。
3、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另外一首写西湖的诗——读课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抽生再读课题,说说你为什么这么读?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时间:六月二十七日,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的六月二十七日。
地点:望湖楼。又名“看经楼”,五代时越王所建,在今杭州西湖边昭庆寺前。
事情:醉书。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从课题入手,初步了解本首诗写作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这也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抽生朗读、齐读古诗,读出节奏。
2、听教师朗读,说说你从诗中初步了解到了什么。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作者是怎样描写西湖的雨的?我们一起共同探讨。
2、学习第一二句:(出示诗句)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1)指名读诗句。
(2)你怎么理解“黑云翻墨”“白雨跳珠”的?
A、出示“黑云翻墨”图片,指名说“黑云翻墨”的意思。
黑云翻墨: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黑云压城 重云如盖 黑云压顶 乌云密布 彤云密布 阴云密布
浓云密布 乌云滚滚 乌云翻滚 雷电交加 电闪雷鸣
B、出示“白雨跳珠”图片,指名说“白雨跳珠”的意思。
白雨跳珠:形容白花花的雨点像珍珠一样在船中跳动。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师:此时的景象又可以用哪个词语来形容呢?指名说,再出示词语读一读:
倾盆大雨 滂沱大雨 瓢泼大雨 大雨如注 狂风暴雨
暴风骤雨 狂风骤雨 暴风疾雨 风雨交加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词语意思。)
(3)能说说你对这两行诗的理解吗?
指名说,再出示诗意读一读:
乌黑的云像打翻的墨汁从远处涌来,还没完全把山遮挡住,白花花的雨点就像珍珠一般倾泻而下,在船上蹦蹦跳跳。
(4)你发现这两行诗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对偶)把什么比作什么?对偶,黑云翻墨对——白雨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还有哪些诗句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生举例说说。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C.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E.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哪些诗句用了对偶的手法。)
(5)通过这两行诗,你发现这夏天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吗?(急、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3、学习第三四句,(出示诗句):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A、指名读诗句。
B、当人们还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
是什么让乌云暴雨一下子就不见了的?(卷地风)
卷地风怎么理解?(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
C、一阵大风从地面卷来,把乌云和暴雨都吹散了,这雨有什么特点?(去得快)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出示图片,抽生描绘画面。
这样美的画面可以用诗中哪个词来形容?(水如天)水如天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D、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出示:忽然一阵大风从地面卷起,一下子吹散了乌云和暴雨。雨过天晴,望湖楼下水面平静如镜,空气清新,远远望去,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其实苏轼六月二十七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了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西湖很美)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题目中“醉”字下面加三角符号)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设计意图:拓展知识,了解苏轼还写了哪些关于西湖的诗,从而进一步感受西湖的美丽,让诗人不禁沉醉其中,突出了重点——对“醉”字的理解,“醉”不仅仅是指诗人喝醉了酒。)
3、出示古诗,齐读。
五、总结全诗,升华情感
1、这首诗主要写的是西湖的雨,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这样的雨我们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来去匆匆
雨中 白雨跳珠 来去匆匆
雨后 水如天
2、古人还写了许多和“雨”相关的诗句,这些雨又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诗句,读一读,说说雨的特点。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好)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细)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纷纷扬扬)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酥油一般的雨)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急)
(设计意图:进一步了解雨的特点。)
3、出示本首诗
除了写雨,还写了——云、风、山、船......这些都是景物,但是诗人仅仅是在写景吗?(还在写他的心情)
师;苏轼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六月二十七日。那一年,苏轼在朝廷为官,是一位正直、果敢的大臣。因得罪于小人,遭小人们诬告,被贬到杭州做太守。他就在杭州这个地方,在望湖楼旁边写下了这一首诗。
当他遭小人诬告被贬时,心情就像——(黑云翻墨),你们有没有“黑云翻墨”一样的心情?抽生说。
诗人的心情是一直这样吗?(不是)最后他的心情是怎样的?(板书:开阔、豁达、豪放)用诗中的话来说,就是“望湖楼下水如天”
师: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乌云,遇到人生中不如意的事情,可是最终都会“卷地风来忽吹散”,最终“望湖楼下水如天”。
(设计意图:由景及情,情景结合,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播放本诗歌曲,学一学,唱一唱,体会诗人的豁达豪放。
5、再次诵读古诗。
六、小练笔
1、展开想象,把《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所描绘的画面用一段话写下来。
2、评议。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
雨中 白雨跳珠 来去匆匆
雨后 水如天
(开阔、豁达、豪放)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反思:
整个课堂设计围绕重点,循序渐进。诵读环节,既注意整体效果又能兼顾个体的个性朗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既有一个字的提炼训练,又有四字词语的积累学习,还有相关诗句的关联学习。遵循先扶后放的指导思想,在三、四句的学习上让学生自主学习,举一反三。另外,描写西湖的诗句比较多,倘若放任自流,势必在课堂上形成知识的堆积,大量的知识堆积既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又很难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知识的系统,不利于消化、吸收。所以在处理这部分时从小处开口,紧扣作者苏轼与西湖的一些诗句,让学生体会苏轼对西湖的感情,在课外作业中要求学生搜集西湖的诗句,扩大了范围,课内与课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当然这节课的设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在过渡与教师语言的精炼上还要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