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康爱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品味散文精妙的语言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
1、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语言
2、情感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相亲相爱》及温馨的亲情画面 温情导入:
家,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亲情和感动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四口之家,去感受祖孙三代间浓浓的亲情。(板书:散步 莫怀戚)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出示要求,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以下四个问题,伴着优美的配乐朗读,再一次走进课文吧。(出示投影)
第一问题: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 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第三个问题:最后结果是看样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谁的权力最大?(放朗读录音)
师:大家可以边听边思考勾划,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小声跟着读。
(二).交流探究,分享感受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听得都非常仔细,圈点勾画也很认真,这种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发扬啊!那么,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听读的感受。
1、解决第一个问题: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出示投影)师问:现在谁来告诉我第一个问题?为何出去散步?也就是说,“我们”出去散步是出于什么考虑?(生答)
师:有同学答是为了母亲,她老了,多出去走走对身体有好处。那母亲为什么“本不愿意出来呢”?既然如此,那“我”就带着老婆、儿子出去好了,让母亲就在家里休息。这样好不好?(生答)
师:有同学说,母亲之所以不愿出去,一是身体不好,二是怕拖累别人。多么体谅儿女的老人啊!但“我”为什么坚持让母亲出去呢?母亲又为什么“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呢?从这个细节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呢?(生答)
师:的确,这是一个家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关心、和谐亲昵、母慈子孝的家庭。而且这种关系已经延续了几十年。
在许多人看来,没有老人的拖累,更自在,更开心。殊不知,老人在家多么孤单、凄惨!那儿子坚持要母亲出去散步,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答: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
师:外边的景色美吗?文中有描述吗?让我们齐读出来好吗?(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这一切都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这段文字你喜欢吗?我也特别喜欢这段文字,却找不出喜欢的理由,你能帮老师找找吗?(生答)
师:那么你能不能通过朗读来让全班同学感受到:那春天太美了,应该带着母亲去散步?(生读)
师:大家来给她的朗读作个简单的点评,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生点评,然后再指定一个同学读或女生朗读)。
师:刚才大家也读了也点评了,那么这一段写景的文字在文中仅仅只是表现景色的美吗?还有没有其它的深意在里面呢?
(生:这一段写的很美,写了初春的美景,展现了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使人联想到了生命。)
师:通过景物的美,使人想起人的生命。老师要问你为什么由景物的美能想到生命?
(生:初春的田野生机勃勃。)
师:很好!大自然也象一切生命一样,经过一个冬天的修整,焕发出勃勃生机。春天的万物就是那样的充满着活力,就像我们的生命。老母亲“熬”过一个冬天,一个“熬”字,写出母亲身体的衰弱和生命的顽强。看到满目春光时,怎能不让人想起生命的可贵!这么美的景色,我硬是要妈妈跟着出去散步,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生:“我”对母亲非常的孝顺。“我”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师:所以文中的“我”就总是劝母亲一句话“正因为如此,也该多出去走走啦”(出示投影)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请结合课文内容,以儿子的口吻说一说。注意进入角色,你现在就是儿子,你要劝说母亲出去散步。(生答,如:“生命在于运动。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呀,不出去走走多可惜呀,你该出去走走啦”)师评价:多懂事的儿子!很会劝人的!)
2、解决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师:你看,在你们这个当儿子的劝说下,妈还是忍不住跟你们一起出去散步了,一家人有说有笑的出去了,可是,这个时候,分歧出现了,出现了什么分歧?谁来告诉我?(出示投影)(生:我的儿子要走小路,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师:好,我们看原文,一起来把这句话读读。
(生齐读: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出示投影)小路有意思,真的有意思吗?文章中写没写?怎么写的?
(生答第七段)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顺从儿子走小路,可是文中的“我”有没有这么草率? 一加思索之后便依从母亲走大路。你觉得作者作这个决定容易吗?结合课文说说。
(生答:手心手背都是肉。不管选择哪个决定都会伤害一个人)师:文中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觉到“我”的为难?我们来读一读,看大家能不能把那种为难的心情读出来。
(出示投影)大家来看这两句,句式上有没有相同点?读一读!(生答:形式整齐匀称,读起来有音韵感,用词很准确)师:像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没有?大家来找找看。并且仔细品味一下。
(生读: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师评:找得也很准确,读得很有感情,品得很有味道。
句子很多,下面我们一起来把这些句子朗读一遍,(出示投影)但是我们要找一个人来领读,谁来?。(生读)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对称句究竟好在哪儿?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两个句子看来熟悉的字眼很多:无非就是“前面”“后面”,“妈妈”“儿子”,读来却能撩起几多思绪,几多羡慕:慈母与孝子爱的深沉,和睦家庭的宁静温馨„„羡慕之余却又悟出:生命原本这样,代代相因,生生不息。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一个“平顺”,一个“有意思”,这分明是描摹母亲和儿子的口吻,加之运用顶真辞格,读时格外真切,琅琅上口,富有韵感。
“我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一“老”一“小”,一个看为“强壮”,一个视为“高大”,这种回环复沓的句式和遣词的变化即使句子饶有趣味,又很好地表现了“我”复杂的心理。“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此种对举在文中是常见的,它构成了句式的对称美,同时也为文章的内容服务,作者站在人生的中点上,一边是长辈,一边是后代,也处在生命之链的关节上,这里既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
像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它可以为你的文章增添不少的亮点。好啦,我们再次进入课文。
3、解决第三个问题
(出示投影)我顺从了母亲走大路,但是问题是不是就此就得到解决了呢?最后是怎样得到解决的?
师:母亲怎么样处理的?有一个细节描写大家找出来。哪句话?哪个词语?对,是“摸”。尝试做这个动作!来,读一读!感觉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生读)
师:你觉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了吗?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奶奶?(慈祥的、和蔼的)好,再来读一下试试!
4、解决第四个问题
师:(出示投影)到底走哪儿,最终有了一个完美的解决,我们再回过头来思考一下,在这个过程中,谁的权力最大?(生可能答儿子、母亲或“我”)
师:看来意见很不统一,我都被搅糊涂了,哪个同学来帮我清理一下,到底谁的权力最大?(生答:一样的)
师:这是一种循环关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一种亲情链,它始终是链在一起的,确确实实。一个家庭不存在权力的大小,他们的互相尊重互相关爱,才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家庭。
课文最后一段就是这样一幅感人的画面。(出示投影)只要我们带着情感去读,或许我们会被感动得流泪。我希望大家在读这段的时候,去想想你和家人的点点滴滴。(生读)
师:其实,孝顺父母是古来有之,(出示投影)孟子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英国学者培根也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大家读一遍(生读)
我听出来了,大家在读最后一句的时候,是充满了一种自豪感!一个外国人,如此地欣赏我们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把“尊老爱幼”的美德继承和发扬下去。
三、点拨技法,抒写亲情
大家想,散步本就是一件极其微小的家庭小事,一家人在田野上散步,真的很平常。老人和小孩在选择道路时有了分歧,也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可作者却有一双慧眼,从这平凡的小事中看到了一家三代人和谐美好的感情,并由此推及尊老爱幼的中华美德。文中处处流露着浓浓的亲情:它是一幅温馨的亲情图,是一首欢快的亲情曲,是一篇美妙的亲情诗。品着这至臻至美的散文,我们不能不为这至善至美的亲情而感动,不能不被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以小见大的手法而叹服。其实,我们身边到处都充满了感动,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领悟,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而表达一个大的主题,也不一定非得气势恢宏,以小见大的手法,往往能达到以四两拔千斤的效果。
今天我们就练习一下以小见大的手法。大家利用课外时间,回忆一下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感人故事,运用这种手法,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好吗?你还可以尝试运用前面赏析过的整句格式。老师相信,明天我们一定会收获更多的感动!
四、真诚行动,建设亲情。(出示投影)
其实,亲情不单单是寒冷时父亲为你披上的一件外套,它也不单单是深夜里母亲亲手为你冲的一杯牛奶;亲情应该是你柔嫩的小手为父亲擦去额上的汗珠,应该是母亲疲惫时你递上的椅子。亲情不单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也是妈妈的唠叨爸爸的责备。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的片刻时间来领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仅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它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亲情不能只靠父母的殷切期望,它更应是儿女无言的回报。家的温馨与和睦靠大家,家的亲情建设我们也应尽一份力量。那么,亲爱的同学们,你做得怎样呢?
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 别忘了,在他们为你庆祝生日时,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忘了,在他们淡忘的节日里,送上你最真诚的祝福„„
五、结束语:让我们沐浴在亲情的阳光里,把更多的爱心撒遍人间!(在“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的歌曲中结束学习。)
<<散步>>教案反思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一支感人肺腑的歌。读这篇文章的历程,是人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它更是一部生动丰富的社会教科书,读这样的文章,我们获得的不仅是心灵的熏陶,还有写作技法的导引。
正因如此,教学这篇文章,我把重点放在感悟亲情、剖析人性、感激生命的层面,其间穿插语言的赏析、朗读的训练、口语交际的练习、写作技法的运用等,以增加课堂的厚度,也是对八年级学生过去积累的检阅,未来高度的铺垫。事实证明,效果很好。
这篇例案,最大的特点就是浑然一体。在整体感知课文的主线指引下,融合了语文领域中众多的知识技能训练,脉络清晰,枝叶繁茂。
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很多学习目标是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的,所以操作时一定要把握主线,步步为营,以防杂乱无章,一盘散沙。
《散步》教学案例及
反思
吴村中学
康
爱
萍
2009.5
第二篇:《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1、教材分析: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情感温馨的美文。作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娓娓道来,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着对亲人的关爱,对家庭的责任,对亲情的赞美,焕发出亮丽多彩的人性美,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典范作品。文章语言平易朴实、简洁,但内涵丰富,教学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学生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农村的学生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更缺乏用语言表达体验的能力,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有些学生甚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不能深层次领悟文章意境,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圈点勾画、自主探究及小组讨论等,使其在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了解的同时,更能深入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及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积累语言;锻炼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自主、合作、探究,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思路
通过品味文章语言美的特点,感受课文浓浓的亲情,学习表达生活之美。进一步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实录
主要有如下六个环节:一导入;二感知;三探究;四感悟;五拓展
(一)导入
播放《给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视频。
根据看到的画面,在下面横线上加上你认为恰当的修饰语:妈妈 地笑了
生甲:会心 生乙:高兴
其他答案有:欣慰 灿烂 愉悦 天真 “ 傻傻” …… 师激情导入:
是啊,仅仅是孩子端来的一盆水,生活中多不起眼的一个寻常细
节呀,然而它却不仅仅缓解了妈妈一天忙碌的疲劳,更让妈妈从心底感到了由衷的幸福与安慰,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散文,也是从一件寻常小事中去感受一个家庭生活的和谐与温馨(板书:课题 作者)
(二)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然后说说文章讲述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
(三)合作探究
1、朗读课文,然后用不同的表述介绍课文中的人物 生
1、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生
2、祖孙三代人
生
3、老年人,中年人,小孩……
2、捕捉细节,深入探究课文
(1)分析人物:这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提醒:请关注细节,让细节说话。圈点勾画。)生
1、“母亲”——温和慈爱;
生
2、“儿子”——伶俐聪明,善于观察,懂事; 生
3、“我”——稳重,孝顺,温和。
“妻子”——温柔贤惠、善于给丈夫面子(2)探讨景物描写的意味所在。
(1)师: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和“散步”的主题并无关联吗?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
生
1、这些景物透露出生机勃勃的春的气息。春天来了,新的一年开始了,天地间充满了新的希望。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几乎所有的人都欢迎春天的到来,作者的喜悦更是格外强烈。
生
2、作者满怀对生命的珍惜和感谢,满怀对母亲健康长寿的祝愿。
3、讨论
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学生小组合作解决。生
1、“尊老爱幼” 生
2、“对家人的爱” 生
3、“体谅”“尊重”“信任”
生
4、“为他人着想”“不斤斤计较”“学着勉强自己”等
4、品词句----语言学习
1.用圈点法圈出你认为文中精美的句子。
生
1、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生
2、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这段用浓淡的田野来预示生命的珍贵,看着满树的嫩芽,我倍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生
3、文章的开头很美,美在开门见山,美在一开始就是“我们在田野散步”这个有诗意的镜头
生
4、“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
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这几句显现出来了母亲的老迈、顺从,儿子的诚恳、孝敬。
生
5、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这几句话有对称美,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四)感悟体验
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含义。
“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生
1、中年人的重大责任感,他们既要好好承担老人的幸福,赡养老人,还要好好照顾孩子的生活。
师:这正是中年一代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有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
使命感
承前
启后 生
2、“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是因为这两个部分代表着人类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生命之火不熄,爱与责任就在一代代人心中郑重传递。
生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画面
2.指导朗读:这一段应该读得庄严、凝重、深沉,有一种沉甸甸 的感觉。生齐读
3.结合课文,畅谈自己幸福家庭生活中感受到的爱。生
1、每天回家,母亲做好饭等候。
生
2、每个家人过生日,大家都互送礼物和祝福。围在一起唱生日歌。
生
3、奶奶过八十大寿,热闹,人多,全家照相等等。
(五)拓展延伸
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同学们,学过这一课之后,你想用怎样的语言表述“家”呢?请你也试着说说吧。
屏幕显示一组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背景音乐柔和优美。生
1、家是我们永远的港湾,永远的栖息地,永远的暖巢。生
2、家是温暖的,是亲切的,是可靠的,生
3、家是我们所离不开的,给我们温暖,给我们幸福,给我们欢乐……
教师不插嘴打断,使之成为一首连贯完整的长诗。
(二)归结所得,深刻领悟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我们应该牢记,亲情不仅是声情并茂的述说,更应该是落到实处的行动;不只是父母殷切的希望,更应是儿女无言的
回报;亲情不单是今天课堂上的片刻领会,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感悟,去实践。
(六)作业——用行动表达爱
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照照镜子,感受一下他们的背和你的背有什么不同。虔诚地做完这些事,然后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五、案例评析:
我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的内心感悟、情感教育。特别是在课堂的尾声,将学生的情感教育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以学定教,是现代教学思想的重要体现。在《散步》的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我都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紧紧围绕学生的感悟,品味,欣赏以及对自己体验的表达来展开。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触。
常言道:文章不是无情物,一篇好素材,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是巨大的。当前农村教育是个难题题。语文教学中如果能有效的挖掘文本的情感教育,将全面培养学生的情感情感。在感悟体验和拓展延伸这两个教学环节中,同学们在感悟到文中亲情的美的基础上,又从自己生活中发现了美,各自的情感也肯定会有一个升华。
六、教学反思
在《散步》教学过程中我真正感受到了在自主空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积极探究的实践中,我也感受到了他们自主学习探究获得的愉快,也感受到了作为引导者的自豪和快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设计自主探究的情境,创设自主探究的氛围,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表达兴趣。教师还应善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使用最佳的教学艺术,为学生自主表达、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束缚,使学生想说、能说、敢说。
在本课学习中,我深深地体会到学生不是没有真切的体会感受,而是平时农村学生多数比较内向,不善表达,缺少激发表达欲望的气氛。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创造这样的机会锻炼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成为他们飞扬情思的平台,放飞理想的起点。
第三篇:《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彬县新民中学
胡元平
设计说明:本篇教学设计分五部分,第一部分为情景导入,创设情境。第二部分为师生互动,学习新课。第三部分为学生表演,激发兴趣。第四部分为课外延伸,激发情感。第五部分为发挥想象,动手创作。本篇教学设计贯彻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互组、合作、交流、探究的精神和理念,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着力培养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通过教师的设计突出学生情感的培养。
《散步》 是一篇秀美隽永、内涵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文章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这样一件非常平常的事情。但就是在这平常的家庭琐事的叙述和描写中,作品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人间亲情。但是,这篇文章是以成人的角度来思考和叙述的,展现的是家庭中的母子之情、父子之情、祖孙之情,平时,初中学生对这样的情景虽时而所见,却不一定具备情感上的深处体验。那么,怎样上好这堂课呢?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案例描述
一、情景导入: 播放音乐《让爱住我家》
师:听着这温馨和谐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感到家的温暖和舒适。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家人在一起都喜欢做哪些事情呢? 生1:一起去散步。生2:看电视。生3:去公园玩。生4:去逛市场。
生5:八月十五吃月饼,过年放礼花,吃好东西„„ 生6:去看各地的名山奇水,感受自然之美。(笑)
师:哇,好惬意。看来你和家人在一起真是自由自在的。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投影出示课题并介绍作者)同学声朗读全文,带着问题思考:(1)“我”为什么要出来散步?(2)散步时谁和谁发生了什么矛盾?(3)这矛盾又是如何解决这矛盾的?(学生自由放声朗读全文并思考)
师:谁来说说“我”提出散步的原因也就是我出于什么考虑? 生 1:为了年老体弱的母亲,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生2:外面的空气很清新,景色优美。比如课文中说“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师;在这里生命是什么意义呢?
生2:生命指“新绿”、“嫩芽”、“咕咕地起着水泡的冬水”,这些都显示着春天所特有的勃勃生机,充满着希望和憧憬。师:你来读读,试着读出这勃勃生机来。(生2读)师:读得怎样?
生3:我认为还要突出“初春”、“浓”、“淡”“密”这些词,才能使人感到春天景色的美丽。
师:那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生3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谢谢你的朗读,我好象也置身于这美丽的春色中去了。“我”最希望谁能呼吸到这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这春天当中的生机? 生(齐声):母——亲——
师:看来“我”出来散步主要是为了母亲,可是母亲本身体不好,不愿出来,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同时荧幕出示与课文描写极一致的南方初春田野的风光图,体绘奏优美的风光)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与荧幕展示的图片来说
生1:妈妈,你看,外面的景色多美,空气多新鲜,让我们一起出去散散步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我的身体也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不想出去。
生1:妈妈,正因为你身体不好,才要出来走走,舒活舒活筋骨,对你的身体有好处的,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吗?
师(学母亲的口吻):那好吧,我听你的。(大家笑)谁再来劝说劝说? 生2:妈妈,你看,外面田里的油菜花开了,池塘里的水满了,空气很清新,你这一个冬天身体都不好,也没出来走走,趁今天天气好,我们出去散散心吧。
师(学母亲的口吻):好,好,我去拿件衣服就跟你出来。师:看来同学们还挺会劝说人的。我们知道文中的景物描写也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它包含了我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一片孝心。现在再请同学们一起来朗读,欣赏这南国初春美丽的田野风光,感受作者的浓浓孝心。(学生齐声朗读)
师:于是一家人有说有笑地散着步,可是发生了矛盾,什么矛盾呀? 生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他认为小路有意思。
师:小路真的那么有意思?
生1: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师:你来读读,可要读出有趣味和有意思的那种语气来哟。(生1读)师:这样美丽的景色,我们要读出缓慢、抒情的语调。同桌生2:我来读读。
师:那你就来抒情一下吧。(生2读)
师:我真的好象看到那池塘里有小鱼悠闲地游来游去呢,让我们一起照着这样的语调来抒情一下吧!(师生齐读)师:既然这么有意思,“我”是否就选择走了小路呢?
生:没有,“我”选择走了大路。因为“我”担心母亲身体,担心小路不好走,她会摔倒。
师: “我”做这个决定为难吗? 生1:为难。因为文中说“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生2:为难,因为一家人都听我的。文中说“ 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 到了责任的重大”。
师:你们能理解文中“作者”作出的决定吗?你觉得“我”是不是个合格的父亲吗?
生1:我能理解,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与母亲在一起的日子不多了,所以先要考虑母亲。
生2:其实“我”也很爱儿子的,文中说“委屈”了儿子,可见他知道儿子的心情,也很心疼儿子。
师:是啊,作为一个中年人,他上有父母要照顾,下有孩子要抚养,他的担子确实很重很重,同学们的理解也表明了你们很懂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朗读一下这一段,体会一下父母这一辈人的沉重负担。(学生集体朗读)
师:矛盾是否因“我”的决定而解决了吗?
生:不,奶奶为了孙子,走了小路。文中说“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师:这是个怎么样的奶奶?你准备怎么读?
生:慈祥和蔼。要突出“摸摸”这个词,还有奶奶的话要慢些并温和些。(学生朗读)师:看来这一家人,又敬老又爱幼,过得很和睦。下面有个非常感人的画面,同学们找找看,试着读读,读出感情,最好是让人感动。1:(朗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师:真的非常感人,你是怎么做的?
生1:“我”关心母亲,妻子疼爱孩子。认为“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要读慢、轻、沉。
师:生2:(朗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这里“蹲”、“背”“高大”瘦“胖”“幼小”给人以画面感,情景很感人。
师:那好,老师来读一下,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感受这一感人至深的温馨画面。(师范读)(然后学生齐读)
师: “整个世界”在这里该怎么理解?
生1:“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中可见母亲、我和妻子、儿子加起来是一个世界,我和妻子做的最多,承担的最多。
生2:“整个世界”可以理解为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而文中的“我”觉得过去的,也就是母亲是很重要的。文章也是在告诉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只看将来的。
师:是啊,“整个世界”是由上一代,中年一代,下一代组成,而中年一代不仅要承担抚养下一代的责任,更要承担赡养上一辈的责任。
三、学生表演、激发兴趣:
文中这一家子过得乐融融,奶奶慈爱、孙子活泼可爱、妻子贤惠,而我更是孝敬母亲,叫上母亲,出来散步;为了母亲,选择大路;背着母亲,走过小路;那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学生互相说话,准备练习说话)
生1:我要送给文中的 “我”,因为他很孝顺,母亲身体虚,他为了让母亲锻炼一下身体,配着一起出去散步,散步时,儿子要走小路,觉得有意思些,但他为了母亲,选择了走大路,后来母亲见孙子很想走小路,就走了小路,在走小路时,一些地方很难走,他还背着母亲呢,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很难能可贵啊!
师:嗯!说的非常好!看来你以后也会是一个孝顺的好孩子!生2:我要献花给妻子,因为她贤惠善良!生3:我要献花给儿子,因为他天真活泼可爱!„„
师:看来大家都很有心,希望我们在生活中也能做一个有心的人!
四、课外延伸,激发情感:
师:文中的儿子“我”做了很多,承担的也很多。(你的感悟: 在你的家里,谁的担子最重?为什么?(生稍作考虑)
生1:我的爸爸,我爸爸是做生意的。有时为了一个买卖,他出差好几天,没好好吃一顿饭,进货、运货、推销货,都是他一个人的事,回家还要辅导我学习,很忙很忙,特别辛苦。
生2:我的爸爸,我爸爸是做小工的。每天他都要很早出去做工,很晚才回家,还要煮饭,洗地,洗衣服„„,我的衣服都是他洗的,晚上还帮我辅导功课,从不怕麻烦„„他太辛苦了,他的担子真的太重了。(小女孩眼睛里充满眼泪,其他学生叫起“你妈妈呢,妈妈哪里去了”)(这是一个父母离异、跟着父亲生活的小女孩)
师:我想你的父亲听到你的这番话,一定很高兴,你是这样的理解他。生3:我认为我们家我的担子最重。我的学习压力很重,我一定要读好书,将来才能挣更多的钱养好我的爸爸妈妈,才能报答他们。师:你爸爸妈妈从事什么工作? 生3:他们都是老师。
师:现在你总不用照顾他们吧!你爸爸妈妈有哪些担子要挑? 生3:要把书教好;要照顾爷爷奶奶,还有照顾我。(声音越来越低)师:你呢?几副担子? 生3:一副,好好读书。
师:现在你给想一想,谁的担子重? 生3:爸爸妈妈的担子要重些。
师:其实我也很理解你的学习上有些困难,你改变一下学习方法,学起来会轻松些。
师读:(荧幕出示:作为年幼的一代,我们又该怎么做呢?)生1:我爸爸妈妈说了,我只有读书在社会上才能被别人看起,我要好好读书,考最好的高中、大学,考硕士、博士。(大家笑)生2:我们应该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的担子。生3: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减轻父母的思想的压力。师:你看问题独特,你说说你打算怎么做呢?
生3:我们做什么事都要考虑一下父母是否会生气,会担心,做任何事考虑他们的感受,一定要让他们开心,只要他们开心了,那么他们即使累些也会很愿意去做的。同时我们要把学习上的事做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来减轻父母的负担。五,发挥想象,动手创作:
师:看来同学们很会关心人,懂得如何孝顺父母,我为同学们有这样的认识而高兴。虽然我们同学还年幼,不能做得很多,但是孝心是无价的,请看视频。(投影出示: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同学们,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学生齐读,同时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师:上课前同学们说了很多关于一家人在一起的所过的快乐事情,请同学们把这些事写下来,写出温馨,写出温暖,写出温情
结束语: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教后反思: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在于我能运用最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努力做到了“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八个字。最大的创新在于我对课文进行了精心剪辑,把课文最精彩的的部分让学生进行朗读,从而加深对课文的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给我留下了以下几点启示:
1、教师的思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的思维可能会超越教师、超越教材,出现新颖、独特的想法呵护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就要提前预见并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意外,以做到适时引导,有效控制
2、学生的创造需要有教师的及时调控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我尝试、自我发现、自我评价和选择为依托;需要有教师为其提供的心灵上的自由、教学上的民主做后盾只有具备了民主、平等、开放的教学空气和土壤,自由的心灵才能够呼吸、生存,创造的种子才能够生根、发芽、破土成长!
第四篇:《散步》教学案例
让思维的火花碰撞
——《散步》课堂教学案例
怀仁四中
赵国海
【案例背景】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做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真笨”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案例描述】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停顿片刻)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主动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 „„ 【案例反思】
多有意义的一堂课,通过课堂,师生彼此走进对付的心灵。课堂的精彩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收起了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课堂上,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心与心的碰撞、爱与爱的交流、情与情的融汇;课堂上,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意味着孩子思维的自由、还孩子表达的自由、还孩子心灵的自由;意味着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标新立异的青睐。用心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充分肯定孩子们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 3
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
第五篇:《散步》教学案例
弦 外 之 音 ——《散步》教学案例
许霞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语文教学最习惯、最常用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
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生1:这个作者真笨!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学生们:你快说呀!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 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 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