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反思(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2 12:50:2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散步》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散步》教学反思》。

第一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愚公乡第一中学侯礼文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一直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我的教学重点是什么?我的这堂课能给学生的是什么?无论是前期的教学设计,还是课堂的具体实施,这都成为困惑我、让我纠结的一大难题。

课后,我对于这堂感觉很糟糕,前松后紧的教学,让我的课堂一直在赶,根本谈不上我设计时的想法-----如行云流水般美好。如惯例我参加了集体评课,虽然大家肯定了我的许多做法,但也询问了这个纠结的问题,我这堂课给了学生什么?是语文姓“练”还是姓“法”,还是都能一起“姓”。

是呀,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我们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于是方法呀、训练呀、讨论呀、合作呀统统在课堂上出现了。却忽视了一堂语文课的时间只有40分钟,在这40分钟内,我们是恶魔还是天使,我们是领导还是下属,都取决了我们的心态,取决于我们能帮助学生学到什么。

好的方法,一种就好,好的习惯,坚持就好,不必贪多,贪多嚼不烂;不必超速,欲速则不达,这些道理人人明白,但是做起来却很难很难。

其实,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有效的办法很简单:搞清楚我们的学生究竟要什么? 然后,为他们服务、全心全意就好。

第二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1

《散步》是一篇溢满了浓浓的亲情的文章,作者笔下一家四口的互敬互爱、其乐融融如春阳般暖透人心。准备这堂课前,我给自己的目标是能通过这篇文章触碰到孩子内心的柔软,让他们在品读课文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爱和亲情的温暖,从而发自内心地想去爱自己的亲人,让亲情离他们近一点、再近一点。上完这堂课,我想我的目标基本达到了。

这堂课,我选择了在自己的班——七04班,虽然4班是平行班,孩子们的基础不是很好,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理由放弃他们,我也相信平日里这群善良灵气的孩子在我的语文课上是自信的、优秀的,哪怕是公开课。

4班的孩子跟所有初一的学生一样,已经基本上有了通过解读文章内容来感知文章情感的能力,但是由于年龄和身心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大部分孩子都比较爱闹,静不下来,性情上也不可避免的被家长宠坏了,被这个社会的冷漠影响了,再加上这个班的学生有很多都是离异家庭子女,许多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家庭亲情的温暖,于是在集体生活中也表现出了许多冷漠和自私。所以,这堂课我把重点放在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品析文章对人物的塑造等来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感受爱和亲情的温度。

为 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的细节有深刻的体会,能够对文章的情感产生共鸣,这堂课中,我除了在启发学生品析文章的细节内容时进行了适度一些适度讲解,同时也穿插了一些我自己的'内心体会和感受,随机讲了一些身边的例子和故事。这堂课我也设计了许多“读”的环节,无论是我的范读、品读,还是学生的朗读,动情或稚嫩萦绕了整个课堂。用读来加深记忆,用读来帮助学生理解,用读来让学生把握内容和感情,用读来营造氛围、升华情感……当情感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发了芽的时候,我让孩子们进行了小组合作探讨,他们用他们热烈的探讨,稚嫩的声音表达内心的感动和爱时,整个课堂都暖了。

下课的时候,我看到几个小丫头的眼眶红了,我笑了,因为我知道她们摸到了文字的温度。

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这堂课还是不尽完美的:音响突然的不给力,再加上讲公开课的次数不多,所以我还是没有放得很开,表现力也不够,课堂环节的设计也还需要完善,对孩子们思维的启发和深挖还要下功夫等等。虽然不够完美,但是这一切过去了的都成为了我教学时光里美好的回忆。用郎老师赠予我的话来说就是,遗憾也是一种美丽。我想,正因为有遗憾,以后才会更想好好地教好我爱的语文,教给我爱的孩子们文字的温度。

《散步》教学反思2

对于七年级xxxx年语文新教材的教学,早已经过了半个学期了,七年级新生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对于自己来说,作为新的教师,站在教师的立场上,也渐习惯了这部新的教材(其实是无选择地以之教学,因而也就无所谓什么新老教材教学过程中的矛盾问题了)。

然而,不得不承认的是,对于这部新教材的教学实施过后所获得的反思,却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鉴于这部教材是一部国家级课程教材,其编写自然也是以我国初中学生的整体水平为着眼点,无法考虑到各地区的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距,倒也无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诸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家的课程纲要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现实的学生素质所决定的教学目标完成度可就有些两样了,而且往往表现为前者目标过高或后者完成度过低。

且就课本中本人已教过的莫怀戚的《散步》为例。新教材的预习目标如下:

课文说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琐事,内容好像比较浅,但仔细品味,会感觉到正是这平常生活中流淌着的亲情,滋润着家人的心灵,承托起一个温暖的家。你的身边一定不乏这样的温馨场景,回忆一下,感受其中的温情。

这所谓“温情”也者,即强调学生关注本课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情味。这是本课文在人文性方面对学生的学习度提出的初级要求。

在当下学生的认知水平与认知度来说,达到“品味温情”这一程度,对学生来说其实是比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学纲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练习却都将要求上升到了另一个层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轻一代人在赡养上一代以及抚养下一代的'过程中所承担的家庭责任”。这自然是对《散步》这篇文章的最好解读,但窃以为却并非是对《散步》这篇课文的最好解读。何也?究其原因,正在这两个层次的要求的创设者所考虑到的对象即学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认为,后者过于拔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后者的创设其实是来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画龙点睛的一笔: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于是乎,学生也不得不随着老师去深究其中的“深层意蕴”,而其本身却只能达到“品味温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师的教学工作也就陷入了尴尬境地。

这尴尬便来自教学目标在理念与实践中的反差。教学目标的设立当然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但同时却又不得不深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得教学工作处于两难的境地。更何况当现实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时,这其间的反差就更加的明显,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师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这对于一个职初教师来说,如何尽量解决这反差带来的诸多问题甚是重要。

《散步》教学反思3

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品悟,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 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没能很好地拓展。第三环节是进行语言赏析,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脉脉亲情。

总之,此文环环相扣,缓缓流淌,虽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环节,但也不失清新之美。别有一般滋味在其中。

《散步》教学反思4

师:(导入)看这幅画面,给这两幅画面起名或用一句简短的话作概括。(老师用多媒体出示画面,手指画面,示意学生看图做答。)

生(甲):是描述了一位小朋友在与他的老爸亲吻,体现出了浓浓的亲情。它可用两个名称作图片的标题:一是亲吻,二是亲情,我觉得这两个标题比较合适。

(同学们做评价,结果都认为他回答的不错。)

生(乙):老师我想做补充,我认为这幅画表现了一位军人回家与自己的儿子见面的亲吻,也是亲情的最好体现。

生(丙)我想用“离别后的相见”为题目,写出父子间离别后非常想念对方,相见时抱在了一起亲吻,体现了他们间的亲情如蜜般的甜美。

师:好!同学们的表达很精彩,我们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好,再来看一张。

出示画面:

师:谁来描述这幅画面。

生(甲):晚上灯下的妈妈在陪同他的孩子做作业,其乐融融。也体现了亲情。

生(乙):昏黄的灯光下,亲爱的妈妈在看着他的孩子们做着作业,有时还向妈妈提出了些问题,真好。我从这幅画面里,感到暖暖的。我想用“亲情”两个字作这幅画面的标题。

师:好,同学们回答得真好。是啊生活中现出浓浓亲情的画面还少吗?同学们还想看吗?

生:想!(热情很高)

师:进入下一张空白幻灯片。(画面没有了,学生没的看了,发出了嘘声。)

师:好,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特别的礼物,那就是用文字写成的画面。──莫怀戚的《散步》,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快速地翻到课本123页,看一看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读时,用圆珠笔或铅笔划出自己不认识到的生字词,好不好?(学生读课文,教师板书并巡回指导。)(3~5分钟)

师:(读书完了。问学生:有不认识的或拿不准字义或字音的字吗?(学生没有疑问,因为生字词不多学生基本都会。))

师:谁来读一读125页上的字词,来验证一下自己读音。

生:(读)“信服”“嫩芽”“霎时”“拆散”“委屈”“水波粼粼”“各得其所”

(两名学生起来大声的读,没有错误,学生评价很好。)

师:刚才老师说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文字写成的画面。你们能来描述一下吗,再看看课本想一想老师送给了大家怎样的美好礼物?(老师提示)我们读后有什么印象?问:散步时在什么地点?

生:(齐答):田野。

师:还有什么?

生:(齐答):嫩芽、水泡、菜花、桑树、鱼塘?……老师提出建议:我们边说边看文章边画怎么样。(学生热情很高地边画边寻找画面中的事物。)(学生展示画面,大部分没有画上小草。)

师:(引导)此时除了上边找到的还有什么景物?可提示学生“还有什么植物,我们经常见的”

生:小草。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中的“新绿”可见是小草,一大片一小片的,“新绿”可见小草的嫩绿。

师:还有一个词也可见小草是嫩绿的?注意特点:“嫩”。

生:思考?(回答不出来)

师:要求同桌间讨论。

生:举手示意能答:“铺”

师:为什么?

生:(讨论思考2分钟后,回答不出来。)

老师提示:我们经常铺什么,铺地毯(学生可能跟着说),地毯踩上去会有什么感觉?柔软,对软绵绵的。说明这草是新发的芽,很嫩。所以作者用了一个“铺”子来写出了小草的嫩。用得很好,我们来读一读,品味一下!学生反复品读。

指导学生:这句话要读得轻快些,对于“新绿”“铺着”“浓”“淡”“密”“咕咕”要重读,并带有喜爱的感情。

(学生齐读课文,一遍后老师不满意,再读;最后点一名同学读)

师:这么好的优美句子我们要不要背过?

生:要!(齐声,声音很大。)

师:好!那就看谁背的最快。

生:背课文中的这句话。(2分钟就有许多背过的了,并背得很好,很轻快,重读的字也表达的很好。)

师:画面中除了这些还有什么?

生:还有“人”。

师:有哪些人?

生: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是啊,在这优美的初春世界里,出来散散步,该多惬意!我们把这幅画画出来好吗?

师:板书。(画画面,学生自己也画。)

师:同学们,散步人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下,会有各式各样的活动,我们细细品味写这些活动的语言,会有新的发现,我们再细读其中的句子,读时应进行思考,并且将不懂的句子或一些问题的用笔画出,同桌商议,解决不了的,待会儿我们共同解决好吗?好,我们读课文。(6~8分钟之后,进入学生质疑解疑阶段:学生提问题,学生作答,师作纠正或补充。)

生:“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中的“生命”有什么含义?

师:谁来回答?

生答:前面写“春天来了”,它充满了活力,给人以生命之力。

师:还有其它要补充的吗?

生:没有。

师点拔:这里还应该考虑到人?这个人是谁?

生:母亲?

师:对,为什么会考虑到母亲?生:“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字是说它母亲因身体不好艰苦地度过了冬天,自己还能度过这样的几个春秋呢?春来后,对生命格外地珍爱。师做总结:是啊,这里不仅有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生命的热爱与珍爱。

师:还有问题或不懂之处吗?

生:为什么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哪位同学给他作答?(1分钟思考后还没有作答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师:咱们同桌两个商议一下,讨论!(无结果)

师:提示:整个世界指的是什么?

生:指全部?

师:全部什么?

生:全部人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说?

生:人类按年龄可分为中年人(青年人),老年人和少年三段。(解决了什么是“整个世界)

师:这个地方最感人的,最美丽的一幕不是“整个世界”指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哪个细节?(旁征博引)

生:找,巡。

(学生答不出,老师作为学生的一员,作答:是“背”这个镜头。谁知道为什么老师选择了这个词?)

生:(讨论思考作答)因为“背”,说明我们走小路时有一段不好走,妈妈年纪大了,怕摔着。所以……

生:起了长辈,也背了下一代,中年人起到了中间作用和支柱作用。他们责任很大。因为“背”,不仅“背”起了年迈的母亲,也“背”起了“幼小的儿子”,他是下一代的代表,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所以是感人的,是美的。

师:我们给这一感人的一幕,起个什么样的名字,让它印记在我们的头脑中呢?

生:“三代”

生:“母亲和儿子”

生:“背‘世界’”

师:我们用哪一个?

生:用“背‘世界’”

师:(板书)“背‘世界’”三个字。(气氛达到了高潮)

师:这个“背”字,写得很好,它充分地表露出了三代人之间的浓浓的情。我们读一读好吗?(品读,试着让学生读好“慢慢地,稳稳地,很仔细”)

生:起来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得太快。)

师:应这样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语速放慢,小心,生怕肩上老人掉下来,也怕孩子受伤的样子。读出来。

师:作示范。

生:再读,还不到位。

师:再示范,“慢──慢地”第一个“慢”要读时低沉小心,声间拉长,“慢地”中“地”要轻读。“稳稳地”也一个样。“很”要认真地读。来再试一遍。

生:读“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读出了味道。

师:谁来说说他读得如何?

生1:读出了责任。

生2:读出了小心。

生3:读出了幸福。

师:还有问题吗?

生:“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为什么这么说?说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师:谁来帮助这位同学解决这个问题。

生:答不上来。(师点拔:在这儿作者特意点出这个原因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生:伴老母亲的时日短。

生:老母亲拉扯自己一生不容易,现在她病危了,该多为她着想,体现了我更加对母亲的照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敬老年人方面,“我”做得很好。

生:如果现在不好好爱母亲,时间就不多了,而自己的儿子,日子还长。所以才特意地点出“决定委屈”儿子是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

师:同学们,画面是富有想象的,画面中没有向我们展示出当“我”作出了“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和儿子的各自的心理变化和活动。我们是否给写一写。

生:(大声高喊,兴致很高)好!

生:(拿出笔,写自己想象中的此时此刻的母亲与儿子的内心活动)。

师:(3分钟后)谁来读一读?

生1:母亲:心里总想着去疼自己的孙子,便对儿子说,“我的孙子还小,还是依他的吧。儿子:心里不是很高兴。

生2:母亲:暗自欣喜,心里暖暖的,“唉,儿子真懂事,没白养。”儿子:心里当然没刚才那股劲,有些不太愿意,但很快他又跑到奶奶身边牵着奶奶的衣角“奶奶,走大路吧,省得你还得让老爸背着走。”

生3:母亲:很平静,有些沉默,一会儿便说“走小路吧!”儿子:也很平静,一会儿跑到奶奶身边说“奶奶,走大路平坦!”

师:是啊,同学们想象的都非常合理,都道出了三代人之间的相互的理解,他们之间的和睦,道出了人间亲情有永恒之魅力。

师:同学们分析的都很精彩。谁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生:老师,为什么说“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为什么说有的浓,有的淡?也就是“浓”和“淡”是什么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谁来帮这位同学分析一下。

生:“‘有的浓’,是说这个地方的草一大片,一大片,‘有的淡’则相反”

生:不,是说有的地方的草密集,就显得“浓”了,那些疏散的地方,就“淡”了。

师:他们谁说得更合理些?

生: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二名同学的。

师:我也有同感!好我们继续来把自己的问题摆出来,共同解决。

(学生没有再提问题的了)

师:同学们,我们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来谈谈自己认为最有感人的地方。

生:爸爸最感人。

师:为什么?

生:他在儿子和母亲发生分歧的时候,做出了“放便”老人的路“走大路”,这三个字,我读来,觉得爸爸的形象高大了。

师:你从高大的爸爸的形象中,能联想到现在社会中的哪些人?

生:太娇惯自己儿子而不顾老人感觉的爸爸们。

生:想到了“小皇帝”的产生根基。

师:同学们想的非常深刻。还有谁来发表自己的感受?

生:爸爸的形象高大,除了他“背”母亲,“依”母亲“走大路”外,我觉得他还特别地注意与母亲交流。

师:好,你说的那个“‘依’母亲”很好,是不是依母亲走大路?(生点头)那好我写下来。(板书:“‘依’母亲)

师:(继续问这位同学)“与母亲交流什么?”

生:“第二段中的‘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说明爸爸时常挂心母亲。

师:如果他不来约母亲会怎样?

生:(还是这位同学)母亲会感到寂寞,得不到快乐。

生:(另外)如果不来,母亲嘴里虽不说,但心里会不快。

师:同学们,我们身边的许多爸爸妈妈是这样来照顾老人的吗?

生:不,许多的年轻人,他们结了婚就不与老人住在一起了,远离了长辈。

师:你打算对这些人说些什么?

生:我想告诉这些人,老人养育了我们,我们应从感恩的角度来爱他们,爱他们就是爱自己。因为我们的行为也为后辈们做出了表率啊!

师:同学们,这一个美丽的镜头我们该用什么名字来叫它呢?

生:“约”母亲。

生:“邀”母亲。

师:好,我写下来,你们都说得很好。(板书)“‘邀’母亲”

还有谁想回答,生:“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儿子。”

现出了小孩的稚气,同时句子工整,我觉得很好。

生:“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中的“摸摸”很好,它体现了母亲对孙儿的关心和亲昵。体现了亲情。

生:我觉得“妻子”很美。因为她在外面,总是听我的。

生:我觉得“我”的儿子很可爱,他自己在没有得到自己的愿意“走小路”的愿望时,并没有像现实中的一些小孩子那样,而是很疼爱奶奶地样子顺从了奶奶。

师:好,太好了。

(他喜爱,疼爱孙子──“摸脑瓜”“改主意”可体现出来。)

老师也想说一处:就是这美丽初春,太美了。它让这浓浓的亲情更加丰满和充实了。要不大家来读读课本的“124页”的林文煌写的《三代》。

(进入比较阅读阶段:完成美景“衬托”美丽的人生主题的语文能力。)

生:初读正音,学生品读。

生问:“步履蹒跚”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生答:读出读音,解释:是走路不稳当的意思。

生问:讷讷不知的“讷讷”怎么读?是什么意思?

师:谁知道读什么?是什么意思?(生没有举手的)好,运用我们的工具书查出来。

生:(作答)读nè,意思是:形容说话迟钝。

师:这些文章与《散步》都体现了亲情,但也有不同,谁能找出来。

生:《散步》篇幅长,《三代》短。

生:《散步》有美丽的春初作衬托,而《三代》没有用环境描写作衬托。

生:《三代》只给我们留下了“先生为了家人的安全而迎车而上的”镜头,而《散步》则镜头更多更丰富。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是啊,三代人间的纯朴的亲情是人间最真挚的感情。我们把臧克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三代》小诗背诵一下好吗?

(生:进入背诵阶段:背诵“臧克家的《三代》”体味亲情。3分钟后,学生起来背诵。学生背得很快很好。)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深深的沉浸在浓浓的亲情里面,但我们不能过于陶醉而认为我们周边所有的家庭里都充满着“亲情”,是啊,作者写这篇文章《散步》的真正目的是在呼唤那些还存在“距离”的家庭走近亲情。刚才同学们所举出的“老年没人管,自己过起了幸福的小日子”便是很好的一个例子。特别是“婆媳”关系的处理可谓是老大难,这一点我深有感触。我的嫂子与我母亲关系一直不好,他们在泰安工作,过年已经4年没有来家过了。看到《三代》《散步》这一幅幅美丽的亲情画面的时候,我多想让他们看看,可是他们远在泰安,不能看到这篇文章,唉,就让陈红的“常回家看看”传达我及我的家人的心声吧!同时,我也借此机会把这首歌送给在座的同学与那些仍存在着“分歧”的家人,亲人们。希望我们都像一家人。(播放课件“常回家看看”)

播放余,师要求同学们拿出纸和笔,将欣赏《散步》这幅画面的感爱或反思写在纸上。大约150字至200之间。(5分钟)

生:(起来读自己的感受或反思)亲情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了神州大地,注入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去感受这温暖如光的亲情呢!虽然如此,可是我们周边的许多家庭仍然存在着分歧或感情上的隔阂,有产是婆媳不和,有的儿子不孝,有的是长辈过于苛求……于是我们很想拿出莫怀戚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劝导他们,让他们的内心生出宽容和谅解,因为他们、我们永远是一家人,还有什么比一家人的情怀更温暖呢?……

生:(对这位同学的反思或感受作评价)这位同学的感受很真切,既能从本节课中的画面上欣赏到美的“亲情”又能联系身边的“不和”家庭来劝慰,考虑周到;另外就是语言很流畅,感情也很恰当。很好。

师:好,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一说一评,为我们上了很好的反思课。谢谢。那么我们现在在这回味之中,来总结一下这堂课你自己的收获如何?可以是文章上的,可以是做人上的,可以是生活中的……(同学思考2分钟,然后口头做总结)

生1:(课堂小节)这堂课我学会了关注人间的亲情,也学会了如何在家里做好我自己。

生2:(课堂小节)我学到了怎样恰如其分的运用“环境”作衬托来表现主题。同时还掌了怎样去读关键性的表现人物品质与性格的句子。如“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学生读出了真感情,很棒!)

生3:(课堂小节)这想说这么一句话“山再美,水再美,也有及人的心美。”

生4:(课堂小节)我学到了在表现主题时,应善于去抓人物的细节动作或语言如:奶奶的“摸”!“摸”字为全文的“温暖的亲情”这一主题注入了力量。

师:(总结)同学们都能从这节课中学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很满意,希望这些对你今后的学习起到更大的帮助。……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了“亲情”这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体味了“亲情”的魅力,感觉很好。愿“亲情”永驻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后反思:这节课以“画面”为导线,展示了五幅画面:“亲吻”“灯下”“散步”“三代”“三代(臧克家的诗)”使整个课堂的容量充足,学生们无不浸入到这浓浓的亲情中去感受亲情的温暖与魅力。其中“后三幅画”都是以文字来呈现的,教师以“散步”为主,以“三代”与“三代(诗)”为比较与拓展,较好地挖掘了教材,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了写作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欣赏美。教师的组织恰到好处,于能导处才导,于不用导处决不干预学生的思维及他们自己部的合作探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的自主活动。教师将自己置于学生之地位,拉近了师生间的关系,作为一个参与者来与同学们共同欣赏了这五幅画面,也是组成“合作”的一个成员,为这节课留下了一道永远亮丽的“教”姿之景。整堂课老师没发一个问题,这也是一个亮点,充分展现了变“讲堂”为“学堂”的新课改理念。同时,板书设计与幼灯片所示的两幅画形成了相互的连接与照应。听完此课,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画的世界,趣味性增强了。同学们把身边的“距离”家庭摆了出来,使他们自己明白了文章写作的另一个目的。同学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独到的思维以及评说能力,也是这节课的呈彩之处。

附板书:

编辑短评:这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一是重视基础,听说读写到位,二是对课文主旨解读到位,三是教学方法得当,启发式教学尤其给人深刻印象,四是语文课程三个维度的目标高度统一,五是有适当的延伸拓展却不喧宾夺主。一节好课。(温立三)

《散步》教学反思5

时下,语文教学改革正推崇探究式教学。它要求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崇高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以及积极的人文价值观。这种导向性给予学生的学习更为自由的空间,同时对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去探究呢?借精品课程建设的契机,我结合莫怀戚的散文《散步》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

《散步》的最后一段中有这么一句话:“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笔者认为这就是一处很好的探究点。这句话编者将其编入课后练习,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多有提问。对此处疑问的解释通常为:1.世界上所有家庭都是由这种承继性的三代组成的,这一家三代仿佛就是整个世界的缩影,我和妻子背起祖孙两人象征着中年人肩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责任。2.作品中“我”的全部责任在于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儿女,整个世界就在这种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美德中延续下去。第二种解释虽也很合理,却没有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讲得通透彻底。

在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整个世界”的疑问后,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主讨论并得出文章前面提到的两种解释。在学生认同这种解释后,教师通过介绍提出孔子理想式的郊游与文中散步的'比较,让学生思考这种现象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并达成一个共识:文中的“散步”与古圣人孔子的郊游形式虽不是完全一样的,本质上却是相通的,都是儒家文化范畴、和平宁静的生活景象。它表明文中的“我”所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淡泊宁静,家庭生活的和睦融洽,社会生活的安定繁荣。作为东方君子,他除了追求个人及家庭的幸福之外,他一定会想到普天下其他人的幸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至理名言也一定铭记在他心中。我认为这样的研讨,不仅使学生在辨析中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历史源流,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努力推广应用的。也只有培养出大量有这种文化价值取向的人,社会上那些追求无限财富的物欲者才能大量减少。因此,为百年计,我们不仅要推广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要以此为手段为祖国培养人才。

《散步》教学反思6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时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能在设想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3.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7

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品悟,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 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没能很好地拓展。第三环节是进行语言赏析,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脉脉亲情。

总之,此文环环相扣,缓缓流淌,虽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环节,但也不失清新之美。别有一般滋味在其中。

《散步》教学反思8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提升学习力。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于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方法

品读法、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尽情的享受着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我想请问同学们,在这三种感情里,哪一种感情将伴随着我们从呱呱落地的婴孩至白发斑斑的老人呢?(亲情)对,亲情,亲情是我们人类世界中最丰富、最动人的情感之一,不少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读过关于亲情的文章吗?(生答)

师:很好,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咱们学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将一同用心灵去聆听一首亲情、人性和生命的赞歌,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营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营造的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第二是学会筛选信息复述课文内容。

(通过听觉刺激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学会筛选并整理信息。)

(三)人物性格分析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

母 亲:疼爱孙子

妻 子:贤惠、孝顺、善良

儿 子:天真、活泼

(教会学生从文本入手,快速完成人物性格分析,达成教学目标)

(四)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提问。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一块讨论解决。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来概括。

(六)情感体验

1.情境假设,引发思考

假设你们一家人在看电视,在只有一台电视的情况下,爷爷想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你要看动画片。此时遥控器在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

2.讲述亲情故事,激发感情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年仅两岁的`女儿。有一天,妈妈趁女儿熟睡的时候外出买菜。这个时候女儿醒了,找不到妈妈,于是她爬上了桌子,爬到了窗户边。就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楼下买菜归来的母亲。她向妈妈伸出了双手,从楼上扑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妈妈冲到了楼下,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这位年轻的母亲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消防队员们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同样的距离,同等的高度,还有一个同等重量的沙袋,可测试的结果却是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接住沙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消防队员接的是没有生命的沙袋,而母亲接的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情。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心血甚至是生命!

3.朗诵本班同学习作《我的母亲》,引起共鸣。

(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七)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讲述你的亲情世界里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幕,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作文训练。较好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法上,我有意识地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3.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4.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我有意识地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不足

1.后半部分,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读的机会太少,而且疏忽了朗读指导。

2.我的情感有些强加给学生了,应该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地感悟文本,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3.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

《散步》教学反思9

今天,我们七年级语文组继续开展同课异构的公开课《散步》。

下午第一节由我主演,我提前到教室做准备。孩子们一下子围上来,叽叽喳喳乱成一团。

“老师,我们讲哪一课?”

“老师,你会紧张吗?我们数学老师紧张的满脸通红。”

“老师你讲课的时候可不要叫我回答问题呀。”

“老师,叫我叫我。”

上课前,我已经了解到学生上公开课的状态——既兴奋又紧张。

本节课我精于设计,以“亲情”贯穿整个课堂。设计了五个板块:听读课文,感知亲情。读文分析,理解亲情。美句赏读,感悟亲情。拓展延伸,抒写亲情。真诚行动,拥抱亲情。

教学内容就显得清晰有条理。

在讲课的过程当中,充分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首先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接着大声朗读,让学生读出感情。在品味语句中又让学生默读,在默读中思考。在拓展延伸中,又让学生写对爸爸妈妈的心里话。在每个板块中都有学生的展示,突出了说的能力。

在讲课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讲课前事先与学生们约好:这节课谁如果回答问题积极,我就奖励一个本儿。八九名同学一直争着回答问题,避免了课堂上老师提问的冷场。特别是在听读写的过程当中,每个同学都积极的参与到了活动当中来,面向了全体学生。让学生都徜徉于亲情的散步之旅。

当然。细细反思,课堂上有许多不足。首先,板书设计虽然重点突出,但没有新意,也不美观。其次,学生没有形成学习小组,没有进行激烈的讨论。学生回答问题时没有很好的鼓励学生。第三,课堂上自己的语言不简洁。有些啰嗦。引导和方法性的语言太少。第四是课堂临结束时没有对本课内容进行有效的小结,整个课堂的课堂氛围不太活跃。

《散步》教学反思10

活动目标:

1、根据故事中的标志联想故事的情节,引导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述。

2、感受故事的趣味激发幼儿的想象,并引发幼儿对生活中标志的关注。

活动准备:ppt课件、图书中的十一个标志。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尝试着根据事物的主要特征想象标志的意思。 ①教师提问:“这是谁的家?你怎么知道的?”(原来房子的门上有兔子的标志)

②出示兔子标志:“他是兔子,他戴着红色和黑色条纹的领带,我们就叫他兔子先生!”

(2)分段欣赏故事

①播放课件第一部分

教师:“这一天,兔子先生出门去散步,什么叫散步?”(到外面走走)“兔子先生从家里出来,要到外面去走走。一出门就看到一个标志,是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小结:“噢!这是往前走的标志。”

教师:“咦!这又有一个什么标志?”(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嘿!真是楼梯的标志,孩子们真聪明!如果是楼梯的标志,那么他会去哪呢?”

教师:“这个标志有点看不懂呀!(幼儿观察讲述)

教师:“恩!是桥的标志呀!你们真棒!”

②播放课件第二部分

教师:“下面的标志可有点奇怪!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回应:“兔子先生瞧都没有瞧。结果摔了下来,哎呀呀呀,疼死我了!原来是小心斜坡的标志。”

教师:“兔子先生摔疼了,小熊医生取来了医药箱为他包扎伤口,看看兔子先生的脸上,原来是眼泪汪汪的标志。”

教师:“摔疼了是回家去,还是继续往前走。(幼儿辨别)如果继续往前走,你要告诉

他什么?(一路顺风、小心当心??)

教师:“兔子先生说‘是是是知道啦!’他看都没有看接下来的标志,是什么意思?”

(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唉呀呀呀!原来是小心坑洞啊!兔子先生瞧都不瞧,,你真是粗心,刚才摔了,现在又掉洞里了。”

③播放课件第三部分

教师:“掉到洞里,会碰到谁?”(幼儿发散想象)

教师:“来到了谁的家?”(小老鼠的家)

教师:“兔子先生来到了小老鼠的'家,哥俩一起高高兴兴地出海啦!这个吗?就是哥俩好的标志。”

(3)续编故事

教师:“兔子先生和小老鼠还或发生什么事呢?”(引导幼儿续编故事)

(4)说说生活中发现的标志(文学作品回归生活)

真有意思,兔子先生碰到了那么多有趣的标志,你们在家里、幼儿园或者马路上有没有看到过标志呢?

小结:原来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标志啊,有些我们熟悉,有些还没注意到,可没有它们还真不行呢!这些标志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回家再找找这样的图象标志好吗? (延伸活动:寻找生活中的标志、马路上的标志、设计标志等等)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用一个故事引导孩子了解标志对生活的作用,很能吸引 孩子,标志也是用孩子

最喜欢的图画语言来表示,孩子们在猜猜讲讲中感受标志语言的魅力,也为孩子观察生活中的标志打下基础。 活动中,完整欣赏故事的时候,由于孩子阅读的机会较少,所以孩子对故事的结局猜测的不多,缺乏一种文学的想象能力,这时教师的语言引导在多些也许会更好,例如:有谁是住在洞里的?掉下去会不会有惊喜呢?等等,把孩子的思维引一引。 在续编故事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常见图标,对幼儿在续编过程中没有起到提示作用,反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

《散步》教学反思11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这节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点追踪时,学生思维很广,比如,有的同学除了能欣赏到美的情、美的景、美的.语言还能欣赏到词的美,如:新绿、水波粼粼等。就我而言,比较满意的是在处理美点时,我原来的想法是每个小组一一展示,可实际操作时,我发现可能时间不够,于是,我就临时决定,第一组具体说,其他组说出不同的和没有的,这样既保证了时间又避免了重复,课堂的完整性体现的很好。课堂教学真是一门艺术啊!我喜欢音乐,所以选了几首乐曲,理查德的《给妈妈的信》、《常回家看看》、《让爱住我家》效果很好,学生很容易被带入情境。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改对一个老师的多元要求,我要学的东西还很多。

《散步》教学反思12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当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寻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的承前启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爱幼这一亘古常新的伦理问题,还有如何享受家庭亲情等。或以品味《散步》优美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或以挖掘本文的主题为重点,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

教学本课原本是这样设计的:一是理解文意;二是朗读课文;三是品味语言。后来一想,这样安排是不是太陈旧了、太呆板了些?于是我在想能不能“去繁存简,去难存易”呢?于是采用新的形式:由文学评论之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切入,让学生谈阅读感悟,放开条条框框;激起学生的思想火花,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结束课堂。

《散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意蕴丰富,耐人寻味。篇幅虽短小,情节虽简单却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静静地闪着粼光。应该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学生喜欢《散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散步》就不那么容易,想要将《散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逐渐内化为自己的个性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因此,对于这节课,我希望将浅文深教,让学生自己的“悟”贯穿始终。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个性表达,又有探讨论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聆听、有画面、有声响……所有的手段,都为促进学生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里。

首先确定文章的主旨,再认真解读文本,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作为教师,要教会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就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己、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在学习中,要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并学习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文章通过“我”劝母亲去散步,以及母亲对儿子的依赖,我仿佛看到几十年前听话懂事的我,善良温和的母亲。如今,母亲老了,她信任、顺从自己的孩子,儿子也十分关心自己的母亲。几十年的生活使他们积淀了怎样的一份情。平常的一次散步,作者却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他用景的形式在文中告诉了我们,眼前的这一切,大块小块的新绿,密密的嫩芽,咕咕的冬水,无一不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严冬过去,生机勃勃的春天来了。新老交替是生命无法抗拒的规律,它让人们充满了期待,又充满了感慨。

在有了分歧时,作者一边是给予自己生命的母亲,一边是流着自己血液的孩子,他们在作者的心中都是沉甸甸的。作者尊重了年迈的母亲,而读者也更能理解他深情的选择。

中年人,正处于生命长河的中间,他们肩负的不仅是老人和孩子,还是过去和将来,他们责无旁贷地承担着家庭的重担。而一个“背”字,背出了责任,背出了使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年人肩上沉重的担子以及神圣感。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衰老的生命,还是幼小的生命,都需要用亲情去呵护,用责任来维护,这样,才能让生命之河源远流长!

基于以上对文本的解读,我设计这节课以“情”贯穿全文,通过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们切实感受到亲情的价值、生命的可贵。但情境是需要师生共同创造的,尤其是教师要引导,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去阅读、欣赏文章。

对文章的阅读,本身就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它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因而,我不想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指挥学生,不想让他们成为游离于“情”之外的观众,而是想让大家共同成为课堂这个小舞台中的一员,演绎出最真实、最精彩的一幕。所以,我注重构建自主的课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具有浓浓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利用学生生活体验,感受亲情。尊重语言教学规律,朗读贯穿了教学始终,由易而难,培养学生语感,真正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明确了我们是“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课文内容不难,指导学生在理解深刻的内涵基础上拓展延伸,注重文本解读又不拘于文本,既完成了本课目标,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训练。

当然,由于课时及师生能力的限制,在有些教学环节中不能品足“味道”;在朗读指导中缺乏做适当的示范朗读;学生对主旨的理解不明确;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到思想方面的引申这一环节不连贯;小组合作探究有些形式化。这都是以后教学中需要注意和改进的。

《散步》教学反思13

根据学校的要求上新课前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独自学习。做导学案前,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难点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导学案做出来了。导学案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质疑有声,需要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老实说,我对学生没有多大的把握,我不知道他们能不能达到我预设的教学目的。在检查导学案时,我很惊喜,因为在质疑有声这个部分,学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课文重点或者难点的地方:比如对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分析,对文章最后一段的分析(这是文章的中心)等等。

我对这些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预备他们答不出来,亲自出马以显示老师的地位。

可是没有想到,在小组讨论后他们把每一道题都探究的非常到位,并且不少学生的理解符合文本又很有自己的个性。可以说对问题的理解分析非常准确深刻。

比如谭小雨就谈到对文句“整个世界”理解,她认为现在很多人的生活世界里只有金钱名誉地位,他们勾心斗角,没有兄弟姐妹之情没有孝顺之心没有夫妻之情更有甚者不抚养子女。而文中的我的世界里却有这么和谐温暖的家庭,他重视爱母亲儿子妻子,他重视亲情,所以“我”很了不起。还有同学质疑文中的孙子的行为,他认为孙子肯定应该知道奶奶生病了,他应该顺从奶奶走大路。

讨论后又有同学质疑文中“我”处理问题的方式,他觉得“在到底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分歧前,“我”不应该擅作主张,我完全可以跟孙子沟通:奶奶生病了,我们应该照顾奶奶。而文中的“我”完全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的典型,妈妈听我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所以解决分歧时,“我”一个人说了算。如果有了沟通就会更加和谐,而且这样既是抓住了教育的一个契机,也告诉我们家庭出现了矛盾有了分歧,应该依靠相互的理解和沟通来解决,而不是家长一方的主观愿望。这是文章的败笔。

学生能够这样深入的理解文章,并大胆提出自己的个性化的创意的理解,这在我的意料之外。我第一次觉得上语文课做语文老师原来也可以这样的常兴奋和激动,当然我也感觉到了压力。不过有压力才有动力,有动力才会大踏步的前进。我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认真认真的备好每一节课,否则就不会有进步,否则就要落在学生之后了。

《散步》教学反思14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

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莫怀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学们都认为I这篇文章很简单,只不过讲了一家人散步,发生分歧,解决分歧。歌颂父母的敬老爱幼品质。但当我问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时,同学们都傻了。我告诉同学们,文章要学到里面去。文章中说自己在解决分歧时,就感到责任的重大,小词大用,以含深意。进而,作者着意刻画了背的细节,并感受到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文章的深意就更明显了。老、中、幼组成一个家庭。家庭、国家、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是在告诉我们,青年人要肩负起敬老爱幼的`责任,并要把这种优良的美德代代相传。这样一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层。同时,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也牢牢的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了。

《散步》教学反思15

一、整体反思

我设计的教学时间是45分钟,教学的重点是:人物语言中流露出来的爱,教学难点是:以小见大,通过生活小事反映出传统美德--尊老爱幼;教学目标分别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尊老爱幼的情感;2.体会情感,使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趣味得到感染和熏陶;过程与方法:1.设置“悬念”,让学生自由猜摩,深化课文的主题;2.查找质疑,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理解和感悟,挖掘本文的主旨;知识与技能:1.闭上眼睛听读,感知课文部分内容,对下一部分内容进行猜想。2.快速阅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与“猜想”内容进行比较。

优点:1、能结合学生实际及教材的内容确定教学的重难点;

2、教学时间设置合理,用45分钟的时间,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确定合理;

缺点:1、教学目标设置过多;

2、知识与技能目标设置欠合理,像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过程设计反思

教学过程的第一步是导入语,我设计的是播放《跪羊图》这首歌,主要是营造气氛,播放结束后就以“香九龄,能温席”的故事引入课文;

教学的第二步是“猜摩”教学:听朗诵,当读到“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停止播放,让学生来讨论“我和妻子该怎么办?”有那些方案?

教学的第三步是课文研究: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朗读的方式进行快速阅读并以四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找出不明白的词语和句子,并生生、师生解决。

教学的第四步是深挖主题:围绕“文中谁的`权力大?”来展开讨论。

教学的第五步是归纳总结并展示“板书”。

以上五个步骤,我认为设计得好的有

1、第二步“猜摩”教学,学生闭上眼睛仔细听朗读,听到有“分歧”的地方,教师让学生进行猜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主题的理解埋下伏笔。

2、第四步深挖主题,教师只设计了一个问题“文中谁的权力大?”展开讨论。其实教师出示的是一个错误的结论,让学生进行圈套,学生通过争论才发现这样一个家庭是没有权力之分的,这时才明白教师的良苦用心,是用来挖掘主题的。

不足之处:1、导入语重复,一首歌、一个故事显得多余,二者只能取一。

2、教学的第三步,交待不清楚,教师的引导没有设置进去,随意性强,可以分段进行布置任务,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对主要问题的质疑。

3、板书设计标识性不强,不美观,应改为箭头可能要直观些,更容易体现主题。

三、教学技能与教学策略反思

1、对比教学设计不错,学生“猜想”的与作者写的进行对比,加深理解,深化主题。

2、阅读指导到位,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3、教学策略、教学组织形式恰当,能够较好的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足之处:1、学生自主学习时没有设计教师的引导,没有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合理的筛选,应学会筛选有价值的问题,有意义的问题。

2、教学第三步未能充分考虑和体现学生要求,没有划定范围,使学生漫无边际,要分段布置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

第三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篇一: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的教学工作已完成,给我留下太多的思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

一、设计思路

在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学生实际情况,紧扣单元主题和阅读要求,设计出散文《散步》的教学思路:以“亲情”为主线,关注文章的>故事美和情感美,注重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并行发展;学生在阅读的情境中进入文本的探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美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因此,《散步》这节课的教学,我围绕着“亲情”展开:整体朗读,感知亲情;合作探究,品析亲情;小结课文,升华亲情;敞开心扉,抒写亲情。进而设计了“朗读感知”、“品析情感”、“文章回顾”、“创新表达”四个环节,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文本理解能力,语言概括及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时让学生在文本中感受浓浓的亲情,体悟生命与责任。

二、《散步》教学的完成情况

(一)教学目标顺利完成,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由于对教材的分析较为透彻,学生学情的定位比较准确,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本课的教学中得以很好地贯穿,实施得也较为理想,三维目标的达成还是令人满意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完成较好,囿于学生现阶段的生活体验,学生对中年人的深沉情感和家庭责任能有所理解,但没有亲身感悟,因而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从珍爱亲情,珍爱生命,明确自己现阶段责任并力争做有责任意识的人做起。、学生在本节课的朗读较为到位,所有学生用心用情地朗读课文,为感知故事内容做了很好的铺垫。我深感到七年级学生的纯真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有信心让他们的朗读水平日渐提高。、解读文本归根结底就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较大程度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发言积极、较为到位,加之理解后再朗读感悟,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就更为深刻了。、学生在学习文章后能同教师一起对文章内容进行回顾,对文章思路的梳理完成得相当出色。、在“创新表达”环节,学生生成在预设之内,基本能按照“以小见大”的写法完成仿写练习,多数同学能围绕主题,通过生活中的小场景的叙述,感受家庭中浓浓的亲情。个别同学存在句式问题需教师加以点拨引导。

(二)我认为还有一些遗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朗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学工作,本节课学生集体朗读情况较好,但缺少朗读技法的指导。如果本节课选用范读,学生朗读技法的欠缺就会突显出来。、在分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动起来了,分工也较为细致,但交流的气氛不够浓烈,小组对个别学生的关注度不够。、“创新表达”环节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完成,缺少创新的仿写。但不能就此否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教学引发的现阶段>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

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注重在多形式的阅读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朗读氛围,让学生愿读,乐读,为不同层面的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同时努力做到“以读促学,以读促思”,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学、有所思。、语文教学要关注课堂、关注文本、关注学生。

语文课堂的主导是教师,主体是学生,文本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纽带。作为主导者的教师,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语文教学要注重知识与素养并重,关注学生长足发展。

老师不断丰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就会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丰富学生文化知识,影响学生精神世界,进而让学生有长足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经常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是教师实现自身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且行且思且珍惜,我会“以思促教”,让教学因反思更为出色。

篇二: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作家莫怀戚的—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美文,是一篇是让学生通过探索、质疑、讨论来理解家庭中的尊老爱幼及生命的生生不息的作品。本节课的重点就是采取探究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课本的基本知识与考试的基本技能,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尊老爱幼。

学习这个课例,有两点感受强烈地触动着我:一是散文教学要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悟生活。这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是溢于言表的,课堂教学过程的四个板块教师都能紧扣文本进行教学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具体文段语句的诵读、思考、联想、感悟,披文入情,联通生活,触发共鸣,几次在教师的语言表达的设计中一吐为快,酣畅淋漓。这就是文学与生活的沟通,文本形象与学习感悟的沟通,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沟通。此非形式的浅薄与热闹,而是认识的感同与升华。第二点感触是美文就应当美教。这篇散文是文质兼美的,所以教者就不能简单粗陋地处理。这节课的四块设计都是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情感、和谐的节奏来组织的,学生在丰富动人的开场白中进入学习情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移步换景似的品味一个个真情场景,学生们一次次诵读、一次次联想、一次次感动,文理、情理、心理达到了高度的感同与升华。美在文本、美在教学过程、美在课堂上的听说读写、美在学生精神上的陶冶与指引。

篇三: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当代作家莫怀戚的一篇优美散文,它篇幅短小,语言隽永,但又情意浓浓。主要通过写一家三代四口人外出散步的经过,表达了浓浓亲情以及强烈的生活责任感。文章虽只有580字,读来却意蕴深长,让人回味无穷。所以历来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也常常成为语文老师上公开课的选择对象。

打算上《散步》一课时,其实一直在犹豫:那么多人上过这篇课文,包括我本人也在几年前作为公开课上过,怎样才能上出新意呢?于是,我仔细阅读了单元提示及课文,课文文字较少,且内容简单,编者的要求也不高。当我读到课后练习题时,引起了我的注意。课后一共设置了三道题目:一是为课文该换标题,意在把握课文内容;二是研读课文最后两句话,意在把握文章的主题;三是比较阅读作家林文煌的《三代》,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及鉴赏能力。于是,一个大胆的思路便形成了,我何不围绕三个题目来设计教学呢?针对三个题目我设置了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故事三个教学环节,后来,我又加入读出感悟的环节,作为前三个环节的补充,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同时,这节课我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不让学生带课本进教室,更不准带教辅资料,只准带新华字典、笔、本子。这样做的目的,只想让孩子们去思考,而不是做一名搬运工。把资料书上别人整理好的答案搬到书上,然后再进行所谓的交流,这种做法学生获得的阅读感悟是极少的,因为,他们根本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根本没有去思考。我一直认为,现在的孩子很懒,不是手脚懒,而是大脑懒,不愿多用脑,倒是愿意动手抄,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提高的很慢很慢的。我也一直认为,学生的语文能力是需要训练的,朗读、写作、交流表达等等,都需要在老师的示范、引导下来训练提高。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基本上还是可以的,七年级的小孩毕竟还小,思维、表达的能力还有限。虽然分析肤浅,但有真意;表达生涩,但有真情。我相信,通过长期的熏陶、训练,他们的阅读、表达、思考、写作的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纵观整节课,最大的失误应该是似乎与课改的距离很远,严格的说教学的理念距离课改不远,但形式却远离了轨道,这也是我上语文课的最大痛苦。如何把自己教学的理念和课改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应该是我今后课堂教学努力的方向。现在课堂教学很流行一个词语:高效,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高效的?也许很多人都没有科学的答案。市教科所沈老师来我校调研时,我特意请教了这个问题,他说高效的课堂不是指你的课堂容量有多大,不是学生做对了多少题,而应该指学生思维的容量有多大。他说,他也不能做出多么完整的科学的解释。但他的这句话却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课堂一定要让学生去思考,否则,无论多热闹的课题,学生的>收获都不大。

语文教学永无止境,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的课上的非常好,我感觉他的教学之路会越来越窄,因为已经没有提升的空间。我一直认为我是语文教学道路上一名学习者、探索者,“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愿与从事语文教学的同事们,在语文教学之路上共同成长。

第四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1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理解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一)整体感知,共赏亲情。

通过集体朗读、自由朗读相结合的手法,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浓浓亲情。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讲述了怎样一个故事(归纳时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②以课文为依据,说说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提示:可用短语、一句话等形式作答)?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感悟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重点品读:文中一家人的浓浓的亲情是如何体现的?勾画出文中饱含浓浓亲情的词语和句子,读出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内容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合作探究,体验亲情

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

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

(四)敞开心扉,抒写亲情

设计目的是借助文本激发学生与心灵对话,与生活对话,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设计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和语文基础的差异,我让学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续写,能仿写多少就写多少,然后交流。

①亲情是饥饿时的一碗米饭,……

②亲情是爸爸严厉的批评与责骂,……

③亲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劳碌,……

(五)小结课文,升华亲情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我们离不开亲情,让我们敞开胸怀,伸出双臂,去感悟亲情,去拥抱亲情,去珍爱亲情,去创造亲情!

这堂课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学生从“自主品读课文,赏析语言,谈对文中最打动自己心弦的语句感受和体会”,到“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再到“抒写自己对亲情的理解,启迪学生主动的去创造亲情”,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获,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激发创作热情。我想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受用的。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都深知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根本。阅读教学过程归根结底就是老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对文本个性化的解读与思考。

散步教学反思2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因此,我想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3

本课课前进行了精心地准备,安排了一整体感知,二朗读感悟,三美语品悟,将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在完成第一环节后,感到还满意,初读整体感知,学生简短的语句概括了本文讲了什么事?(一家四口,在春天的田野上散步。)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均有。

紧接着让学生说出“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家庭?”(用词语)学生很踊跃,纷纷举手:和美、和美、温馨、尊老爱幼、互相体谅、宽容忍让,我肯定了同学们的感受, 随后是主体讲解“分歧”,解决分歧,所得感悟。(就同学们所说的和美,和睦,温馨顺势而引。)就是这么温馨的家庭也有分歧,那么分歧是什么?又是怎样解决的?从解决的过程中尼感悟到什么?(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很认真地读书去找寻答案。)这些都不难,很快解决了。但仍是孤立地解读文本,没能很好地拓展。第三环节是进行语言赏析,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文中的脉脉亲情。

总之,此文环环相扣,缓缓流淌,虽没有跌宕起伏的高潮环节,但也不失清新之美。别有一般滋味在其中。

散步教学反思4

《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级语文第五单元,现在改到七年级语文第一篇。文章我讲过两三遍,总觉得没有把握住要点。

再读这篇文章,我感觉文章不能只考虑到结尾对尊老爱幼主题的揭示,而是要让刚入初中的学生感觉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写得最美的段落应该是第四段,这一段描写了春天充满生机的景物,色调明朗,感情愉悦,既表现了对初春到来的欣喜,又体现了母亲熬过严冬恢复健康作者内心的喜悦。

我听了第一课时的讲解,觉得没有体现出文章所具有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我负责讲第二课时,就改变了教学设计,第一个环节着重在创设情境,回顾课文内容;第二个环节着重在朗读课文,赏析语言;第三个环节是学生提出问题,深化理解;第四个环节是仿写几个句子。

预设的前两个情境都完成得比较好,学生的兴趣也比较浓。赏析句子时学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见解,当没有人举手时,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说话,要给学生时间。在这种沉静的氛围里,学生的思考就比较充分了,对文章一些句子的赏析也比较深刻。

我感觉到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忍住了,少说话,不再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

还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呢?赏析时间太长,应该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来。最后一段的赏析还没有突破,应该点明一下。仿写句子没有时间读,应该把这个环节去掉。

散步教学反思5

教学成功之处: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则电视公益广告(为妈妈洗脚)作为“导入”,很快进入课文情境,也利于启发学生关注身边体现亲情的镜头。

2、教学过程按照我们读文的思维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后的“课堂延伸” ,让学生有课堂再到现实生活,使学生“学以致用”。

3、教学之时,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作为参与者、合作者、引导者,必要时加以点拨、指导。以突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教学不足之处: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堂的气氛有些紧张。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学年新学期伊始师生之间了解还不够,配合不够默契。

2、第一个班教学中对教学节奏掌控不够,一节的内容没完成,应该在以后的课堂上把握好时间,以保证一堂课的完整性。

散步教学反思6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这是一个开放的、生动的、以学生为主的、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令人回味的教学案例。本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者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对每一名学生的发言给以积极评价,既紧紧结合教材,又适当向生活延伸,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珍视他们在研讨与探究过程中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反思本节课,以下几点值得今后继续发扬: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学生充分地读、思考、交流,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①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读,解决字词,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处于阅读思考状态。

②研读课文,让学生在书上做旁批,然后小组交流质疑。

③品读课文,带着个性体验,美美地读文。

整节课,学生活动占主位,老师只是适时地启发、引导、点拨。

2、对学生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尤其是指导学生朗读时,结合内容,从重音、停顿、语调等方面详细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学生读出了语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注重了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例如标段序的习惯、圈点勾画生字词的习惯、作批注的习惯、质疑的习惯等。

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虽然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但大多却认为理所当然,很少真切的来体验一下父母的拳拳爱子之情。这样,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多加强感情渲染的力度。

散步教学反思7

这一周,学校安排同课异构,我们年级报的篇目是自读课文《散步》。同课异构前几年在南方一些名校很是火爆,似乎也起到了一些作用。但是近几年由于一些教学专家和一线老师的质疑,这种教研模式渐渐的退了潮。去年听余映潮老师的讲座,他对同课异构就颇有微词。余老师认为教学是个人行为,与其搞什么同课异构,还不如静下心来搞一课多案。毕竟别人的东西只适合别人,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你无法拷贝别人的教学模式。我当时对余老师的观点还体会不深,这次亲自参与同课异构,对他的观点有了更深的体会。我也开始理解余老师的良苦用心。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来教,以期寻求最佳的讲授模式和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相互学习。面对同样的教学材料,每一个老师的理解角度和处理方式都有所不同。尤其是语文课,对同样的课文,每一个老师的解读方式都有所区别,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也多少有些出入。

这次我们讲的是一篇现代散文《散步》,八个老师参与同课异构,每一个人的处理文章内容的方式都不一样。听完别人的讲述,我感觉如入迷宫,完全迷失了自我。有的老师多媒体课件极为绚丽,有的老师的板书颇为精彩,也有的老师的点拨入情入理。以下我分别来谈各个环节给我的印象:

首先来说导入。在这几课中,我对其中一位同事的导入感受很深。他以自身的生活经历来切入对散文的讲述,显得水到渠成,不着痕迹。课文的导入是一门很深的学问,有些人舍本逐末,把导入设计得天花乱坠,让人眼花缭乱,他们的导入在语言的泥沼中愈陷愈深;有些人开门见山,丢掉了导入,大刀阔斧,直面主题,他们的讲授过于生硬,让学生疲于应对;有些人巧妙化用所学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新旧知识巧妙的贯通,让学生喜闻乐见。而这一次几位老师的导入基本上都拒绝了生硬与死板,尤其是我所提到的这位男老师,他在联系自身生活经历的同时更是将很多历史名人的散步巧妙的引入到他的导语设计中来。如:“散步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如果没有苏轼的散步,就不会有《记承天寺夜游》;如果没有朱自清的散步,就不有《荷塘月色》;如果没有莫怀戚的散步,也就没有今天我们要学的《散步》。”这是多么富有智慧的知识整合,学生在老师营造的诗一样的语境中走进新课,其乐融融。

接下来说对文章主题的确定。这一课是一篇书写亲情的美文,文中人少事小,却意味隽永,可读性极强,历来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学习散文的范文。关于这篇美文的主题,历来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对孝道的歌颂与弘扬;第二种观点认为这一课的主题是歌颂尊老爱幼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三种观点认为这一刻的主题是对生命的赞颂和珍重。这次讲课,几位老师基本上都把文章的主题落到了对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的赞颂,还有几位老师把主题确定为中年人在一个家庭中所负的重要责任,而对文章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赞颂和珍重却几乎没有涉及。这给我们思考本课的解读渠道又多了一些借鉴。

另外,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也大相径庭。有人以这一课为材料,教学生如何在写作中正确运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如何正确运用细节描写;有人将这一课与这一单元其他篇目进行比较,对课文中出现的独到的写作手法进行梳理;而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浓浓的亲情美和独具匠心的语言美。这可以说是两种流派,前者直接与中考对接,课堂就是考前训练营,课文成了一些生硬的语文知识的拼图。而后者虽努力给学生以精神的濡养,但是却与应试教育背道而驰,学生的成绩自然不见起色。这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远的痛呀。

我该牺牲语文的魅力去迎合应试的妩媚,还是在夹缝中寻求语文教学的春天,这实在是我应该正确面对,冷静思考的大问题。

散步教学反思8

一、说理念

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遁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语文课程还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根据以上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动情朗读,探究内涵,体情悟道。

二、说教材

1.教材简析。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2.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①知识与能力: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揣摩词句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人情美。

②过程与方法: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阅读,理解,品味一篇美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用心发现亲情,感受亲情并珍爱亲情,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

3.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重点为:

①揣摩精美词句,在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人情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至于教学难点,即学生经过预习,还存有疑问,理解还存在困难的地方。确定教学难点为:理解“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难点突破:通过反复诵读这句话,教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白“母亲”代表老一辈,“儿子”是年幼的一代。“我和妻子”正是人生的中年,要背负起赡养老人,抚养下一代的责任。家庭是社会的缩影,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三、教学创意

本文通过生活小事和细节体现亲情美,学习本文正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感悟亲情的一次极好的机缘。所以我确定课堂结构以情感为线索,贯穿对文本的品味,使学生能真正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内心有所触动,从而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

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1.美读引路,涵泳亲情。这篇散文,虽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因而,要让学生品出其中的语言美、人情美,采用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听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

2.以写促读,深化感情。《散步》之美就在于以小见大,反映出尊老爱幼的社会美德。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要让学生接受灵魂的洗礼,懂得家庭成员之间要互相谦让,互相体贴,互敬互爱,这样才能使家庭稳定幸福。在触动学生内心情感,激发其写作欲望的前提下,要求他们为亲人写一张贺卡。

3.媒体辅助,增色课堂。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增强直观性,适时给予友情提示(朗读、品味方法的指导),体现人文性。

学法指导:

1.圈点勾画。让学生勤动笔墨,养成良好习惯。

2.朗读感悟。抓住关键语句反复朗读,从中体会思想感情。

四、说教学程序

1.营造氛围,谈论亲情。播放歌曲《我爱我家》,通过优美的旋律和诗化的歌词,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从而架起文本与生活有效沟通的桥梁。然后请学生自由发言,畅谈对“家”的理解。

2.初读课文,认识亲情。

①听课文录音,学生跟读,整体感知文本,用简练的语言讲述散步过程,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②设计一些较简单的问题,快速抢答。

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读能力、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品读课文,享受亲情。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自己认为最美最能表现亲情最有深意的句子,并加以品析,说说它美在哪里。

②有感情地朗读喜欢的语句,交流心得。在合作与品味中挖掘尊老的内涵,以突出重点。

③教师范读精美语句,适当指导,学生齐读。

④指名朗读文章最后一段,教师点拨,以理解主旨,突破难点,并体会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语言品析,玩味,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的愉悦。在探究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给学生充分自主的空间,让他们去圈点勾画,去品味语言的精妙,感悟人性的淳美,感受亲情的温馨,探究生命的真谛,从而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4.拓展延伸,拥抱亲情。幸福家庭是美好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它不仅在莫怀戚家中,也在我们每个人家里。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家里的亲情故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语文教学要联系生活,学生与教师的经历体验就是课程,社会生活就是课程。设计讲述亲情故事,就是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亲情的体验中加深对文本的解读,形成他们对社会、人生的双向理解,获得对生命意义和生命本质的认识,并进而形成自己健康的个性。

5.动情落笔,抒写亲情。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庭生活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看到别人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想必同学们心中感情的弦也被拨动了,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请以“亲情”为主题,写一段50字以内的温馨短语,写在贺卡上送给亲人。

6.总结全文,表达祝福。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下面是老师在资料中看到的由本课生发的一副对联。

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

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

横批:相亲相爱

把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散步教学反思9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写身边小事、诉心中真情,学生们读起来并无难度。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结合学生的学情和本单元教学主体,我将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现浓浓的亲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体会文中的那份浓浓亲情,从而激发学生去感悟亲情,拥抱亲情,珍爱亲情,创造亲情。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珍爱亲情、创造亲情的情感。另外,通过品味揣摩文本中能体现三代人浓浓亲情的语句,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挚爱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首先,我要求学生自己预习课文,并动手查阅工具书弄清读音。让学生在白板上展示结果,找人改错,领读,齐读。通过引导学生对主旨句的准确理解,并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来体验亲情的美好和珍贵。重点扣住这几个问题:①在散步过程中“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为什么感到责任的重大?通过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如何理解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结合亲身经历谈谈你体会到的浓浓的亲情,并说说如何去呵护这份亲情?在这一环节学生对最后一句“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理解很有难度。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不足之处是,和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大多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应多设计一些互动环节。

散步教学反思10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现将它们总结如下:

《散步》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体现着浓浓亲情的课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可以是一个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话,只要读出感情),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没和内涵美。例如:

在品读环节中,课文第三段中的语句“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太迟了,有些老人挺不住”。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到第二个“太迟了”要重读,以此表现作者对春天的渴望之情,其实这句话中还有对春天的埋怨之情;“有些老人挺不住”这句时,学生都重读了“挺”字,像是在喊口号,我指出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有些老人去世了,所以朗读时虽是重音,但应该轻读。怎样做才是重音轻读,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这时我示范朗读一下,读出重音轻读的韵味,一字一句读的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这样不但可以起到感染学生作用,更能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的取得的效果会更好。

在研读过程中,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教学思路:以“亲情”为线索,按照“感受亲情”——“感悟亲情”——“感念亲情”——“感恩亲情”的教学思路,让学生体验亲情的珍贵与美好。

这节课就三维目标来说完成的很好,学生不但能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主题,还能领悟到中年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我没有预见到的,对于难点的突破而也很顺利。可见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很强,挖掘的潜力也很大。

教学艺术是不完美的艺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1.课时设想不太充分,各种情况考虑的不太足,以至于时间把握不太好,没能在设想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

2.是学生的竞争机制没有有效的发挥,比如小组打分不及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这可能是我在实行课改上的一个缺失。

3.学生在谈感想时,很多同学语言苍白,不够深刻。鉴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总之,在这节课中,我有过很多“错过”但我会认真品味它,尽可能的不让它成为“过错”。针对教学情况对本节课有如下思考:

1.紧紧突出课堂主题——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目标之一。《散步》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优美文章。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突出了运用“以读带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活动的有效性这个小专题”,以读贯穿全节课,从一开始的师生互助配乐朗读到浏览课文,品读情感和景物之美、研读主旨。

2.注意切入点选择——周密,教学思路清晰。

切入点使整个朗读教学环节目的明确,思路清晰,课堂效果极为明显,学生在美读的过程中的优秀表现就是证明。

3.在朗读指导中教师要做适当的示范朗读,不可仅仅依靠多媒体教学手段,要让学生有教师语言的潜移默化。

4.要注意调动全体学生参与,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不但要适当的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读;更应该为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因此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让他们读的尽兴,读出文章的意韵,让学生多一份参与的积极性,多一些课堂上被关注的机会,多一些训练的次数,多一些单独指导的时间,多一些成功的喜悦,提高他们的朗读的积极性和参与课堂的激情,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更促进了他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散步教学反思11

语文教学,落入窠臼。每个语文教师既怕又无可奈何。

交给学生,会怎么样呢?

授课之前,文本读了三四遍,参照参考书,教案,几趟下来,头脑愈加昏沉,知识点越积越多,教授课程并没有增加自信,它们在大脑里形成一股乱流,找不出头绪。

参考书中一篇朗读的教学实录给了我灵感,看着满满厚厚的教案与教材,各式解读与知识点,我选择我不做一个只传授与填鸭的传声筒。

从朗读开始。

整个七年级课文从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教参一直强调朗读。言为心声,朗读是再创造,相信每一个能够认真朗读的孩子。

从早自习开始,我有意无意训练孩子们的朗读能力,我不要求孩子们背诵,我发现只要是要求背诵,孩子们会不由自主加快语速,跑马观花,他们根本没有心思细细体味语言,欣赏文本,而是被迫进训练场,进行竞技比赛。

如今早自习,二十分钟不再是学生随意朗读。很多时候早自习被白白浪费掉了,我们选择让孩子自习,他们往往并没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而这非一日之功。教育功利化的时代,精致利已主义盛行,学校是最后一方净土,当教师的永远要守护好这片家园。

如今我会尝试帮他们定树立目标,一刻钟之后检测。走进学生,争取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在我面前朗读一次,增强他们信心,教授他们朗读技巧。

到了这堂课,我心里有了底气。

上课前,我让孩子们随意朗读几分钟,将整篇文章读顺读通畅。读完之后,我不进行先入为主的导语绑架,只有一个问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有一个词语,是整篇文章的内核,或是文章的灵魂,大家适着找找吧?

我的要求是,不论你找出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并找出证据。

孩子们高兴极了,纷纷拿起笔重新阅读起来。这个时候,我想即便找不出,也不打紧,能够沉浸在阅读中也是最大的收获。

不一会儿,有些同学开始举手,我示意他们站起来回答。

A说“生命”,(这个小家伙特别激灵,每次总能给人出乎意料的答案。)为了鼓励他们的自信心,我态度中立。

我说:“很好,请你找出理由哦!”

A点点头,先坐了下来。

B站起来,说:“老师,我发现的不是一个词语,而是好几个。”他试探着问我。我说:“当然可以。”

他说:“老了”、”挺不住“、“熬”……

同学们听他这一说,都大笑起来。

C说:“责任,孝顺……”

同学们还是有笑,他们既表示认可,又觉得好像不够。

他们在等,习惯性的等待我给予他们肯定。

我让他们继续思考理由,而不是轻意决定谁对谁错。

A再次站起来罗列他的理由,诸如环境描写段落——”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他说这一切都是生命的象征,而他母亲的衰老正是生命的一个过程,是大自然自然规律,所以我们要孝顺父母。

他的理由,同学们纷纷鼓掌给予肯定。

其它同学有赞同C的”责任、孝顺“关键词的也纷纷起来回答。

如——“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及文章最后一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同学们又附和这个说法,觉得有道理。

大家一致认为,作品既有生命的领悟,又说责任的韵味。

至此,我觉得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差不多了,而我要做的是规范他们的语言表达,尝试赏析文本。而这些是参考书具备的内容。

一篇文章教法多样,知识点永远抠不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是能够让孩子们深入阅读,给他们领悟的空间,这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散步教学反思12

对于亲情,很多洋浦的学生不太注重,这或许与地方风俗有关,而今天学习《散步》是一篇情浓境美的文章,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在文章中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情景,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因此我希望能够通过今天的学习让学生真正懂得亲情,学会感恩。同时,也以其清新淡雅的语言营造出了一种春意盎然、家庭和和美美的意境。

本来一开始我想《散步》这篇课文应以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但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水平以及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我还是以点拨的方式进行文本解读,我也思索着是否向以前一样以教师的讲授为主,通过字、词、句、段的讲析,品味《散步》优雅朴实而内蕴丰富的语言为重点,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取独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认为这正好体现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所在。所以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应该以教会学生质疑为目标的基本教学设计方向,所以在这堂课我采取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解读文本。

在教学设计中,我有针对性设计三个环节:首先,“写什么”针对课文内容提问,学会从概括段落、辨析人物、归纳事件提出细节问题。其次,“为什么写”针对课文的主题提问,学会通过对字、词、句、段的品析,体会文章的语言和情感;“怎样写”针对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问。课堂上上还让学生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感受,学到什么,有什么启发,用这样的问题设计让学生把握主题,课后,我认真分析学生的“问题”作业,多数同学基本都学会如何有针对性提出问题,但依旧缺乏有创造性的问题。看来,改变学生学习习惯不是一节课能解决,这是一场持久战。

反思这堂课,我更深体会到孔子所言:学而不思则罔。学起与思,思源与疑。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到释疑是思维练习的基本手段,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和技能,这才能真正落实自主学习的理念。我们平时的课堂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设计问题,学生不过是按部就班的回答这些问题。学生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中,长期没有疑问可质,对什么结论都深信不疑,慢慢也就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质疑,成为课堂教学过程的创造者;当然假如一味让学生质疑,学生由于受知识的局限,往往提不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会偏离主题。所以在放手之前,需教会他们科学的、有效的、创造性的质疑方法。通过学习本篇文章,让学生学习到如何享受亲情、尊老爱幼,使学生感受人生的责任及亲情的可贵,这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

散步教学反思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法和圈点勾画法提升学习力。

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质疑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亲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体味浓浓的亲情,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三、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于潜移默化中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四、教学方法

品读法、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情感体验法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时数

1课时

七、教学流程

(一)情境渲染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人类拥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这个丰富的情感世界里,我们尽情的享受着亲情、友情甚至于爱情。我想请问同学们,在这三种感情里,哪一种感情将伴随着我们从呱呱落地的婴孩至白发斑斑的老人呢?(亲情)对,亲情,亲情是我们人类世界中最丰富、最动人的情感之一,不少的文人墨客对它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你们能不能说一说你们读过关于亲情的文章吗?(生答)

师:很好,我记得小学的时候咱们学过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学生齐背)。今天,我们将一同用心灵去聆听一首亲情、人性和生命的赞歌,走进莫怀戚的《散步》。

(营造氛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共鸣,帮助学生尽快走进课文营造的人性美)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两个问题,第一是注意字的正确读音,第二是学会筛选信息复述课文内容。

(通过听觉刺激完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学会筛选并整理信息。)

(三)人物性格分析

请同学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合作探究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我”:孝顺

母 亲:疼爱孙子

妻 子:贤惠、孝顺、善良

儿 子:天真、活泼

(教会学生从文本入手,快速完成人物性格分析,达成教学目标)

(四)自学质疑、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提问。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把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疑问说出来和大家一块讨论解决。

(“学贵有疑”,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的能力。)

(五)课堂小结

师: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家庭?请你用一个词语或一个成语来概括。

(六)情感体验

1.情境假设,引发思考

假设你们一家人在看电视,在只有一台电视的情况下,爷爷想看戏曲节目,爸爸妈妈要看新闻,你要看动画片。此时遥控器在你的手上,你会怎么做?

2.讲述亲情故事,激发感情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和她年仅两岁的女儿。有一天,妈妈趁女儿熟睡的时候外出买菜。这个时候女儿醒了,找不到妈妈,于是她爬上了桌子,爬到了窗户边。就在这个时候,她看到了楼下买菜归来的母亲。她向妈妈伸出了双手,从楼上扑了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妈妈冲到了楼下,用双手接住了孩子,而这位年轻的母亲却因为心脏病突发而永远离开了人世。事后,消防队员们做了这样一个测试,同样的距离,同等的高度,还有一个同等重量的沙袋,可测试的结果却是没有一个消防队员能接住沙袋。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消防队员接的是没有生命的沙袋,而母亲接的是自己的孩子。这就是爱吧,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亲情。我们每天都沐浴在爱的阳光中,我们的父母为我们付出了多少的精力、心血甚至是生命!

3.朗诵本班同学习作《我的母亲》,引起共鸣。

(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潜移默化中进行德育教育,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七)迁移拓展

请同学们以口头作文的方式讲述你的亲情世界里发生的你最难忘的一幕,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既是情感教育,也是作文训练。较好实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七、教学反思

(一)优点

1.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借助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提高教学效率。

2.在教学方法上,我有意识地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

3.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有意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4.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时,我有意识地借助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用孩子们身边的例子激发其情感,引起其共鸣,使整堂课进入情感的高潮,在课堂上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进而突破教学难点。

(二)不足

1.后半部分,由于时间问题,给学生读的机会太少,而且疏忽了朗读指导。

2.我的情感有些强加给学生了,应该教会学生从多个角度地感悟文本,多元化地解读文本。

3.在备课过程中,对《散步》这文本剖析得不够透彻,文中的有些语句还是可以挖掘得更为深入的。

散步教学反思14

《散步》一课,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这个侧面,生动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一篇散文,内容也很简单,根据课题组研究的内容、方向,我把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个板块,体现一课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体感悟,自主探究。

本篇课文,我从《子路孝母》《孟母三迁》两个故事导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亲情。课文内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设置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感知课文。

1、文中描写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谁?

2、文中散步的季节、地点?

3、一家人为什么散步?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事情是怎样解决的?如果是你,你会怎样解决?

四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时明白散文的特点:形散神聚。课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孙情,但同时回归一个主题—浓浓的亲情。整体感悟环节,让学生明白散文的写法、特点,体现我们一课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同时第四个问题,让学生明白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师,言传不如身教,让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识的深化延伸。

二、深入研读,合作探讨。

为什么说“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对于这一问题,七年级的学生要回答出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第二个板块,我设计了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团队的力量,探讨未知的问题。经过讨论合作,还是解决了问题,只是学生表达欠佳,由老师稍做点拨、总结即可。依托板块式教学,让学生明白两个知识点,那就是“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以及细节描写对表现中心的作用。这是散文常用的写作手法,体现一课一得。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第三个板块,主要让学生灵活运用今天所学、所得知识,达到拓展延伸。作业布置:学习本文写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达孝心的事,并写出来。

依托板块式教学,实现一课一得的教研理论,在本节课,得到了很好的实施。这种教学模式,使课堂思路清晰,知识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我认为很好。在下来的课题深入研究中,我会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散步教学反思15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清新优美、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歌颂真善美的颂歌。读完这篇文章,有如接受了一次道德的洗礼,其过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所以本次课堂教学比赛,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篇文章。

一节课的教学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反复研读课文之后,我把教学的重点定为两个方面:一是理解文中景色描写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诗意美;二是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之美。并在赏析句子和分析人物形象的同时,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此外,散文的教学朗读不可缺少,只有让学生读、悟,才能品出其中的味道来。具体的授课过程及反思如下:

一、听读课文,感受家庭的和谐美。

通过聊天导入新课之后,我的做法是首先由我来配乐朗读课文。伴随着优美、和谐的乐曲,再加上我深情的朗读,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感悟其中的内容,看看学生能从中感悟到一个怎样的家庭。此环节的设计意在渲染一种和谐的氛围,把学生融入到这浓浓的家庭亲情当中去。听读之后,学生们都畅所欲言,谈及自己的感受,也能够概括出文中所描写的事件。但感到不足的地方是给学生感悟的时间还不够。

二、自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这篇文章除了叙述事件以外,还有对景物进行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在这轻描淡写之中却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和背景。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针对景色描写提出质疑,有的同学甚至能提到:“本文不是写散步一事吗,为什么要写景呢?”针对这一问题,我让学生找出你最喜欢的写景句子进行分析,提示要抓住一些词语来加以分析,如“熬、铺、生命”等,从而让学生理解到,作者不仅是写景,更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这是对生命的高歌,对生命力的礼赞。

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亲情之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想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而且这也是本文的重点。授课过程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整个散步的过程中,你认为谁做得最好?请用下列的句式来阐述。(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我认为 做得最好,因为从 这句话中可看出 。

此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合作讨论,不管是哪个人物,他们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而且能够找到相关的人物刻画的语句来说明,即回到了文本,又理解了文章的主题。即从一家人的具体表现中体现了中国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以小事到反映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引出“以小见大”这一写作手法。

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生活中的哪些小事让你感受到亲情的所在。”一是想要让学生体验亲情,二是想要让学生留意生活当中的小事,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觉得不足之处是,如果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把口头表达转为书面表达的开式会更好,这样既能做到读,又能做到练。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有一些可许的地方,但还有很多的不足,如学生的朗读不够,字词的落实不到位,还有阅读教学中,我们往住只注重读和理解,而忽略了课堂的练笔,没有做到读写相结合。今后,我将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第五篇: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三十六中学

裴君

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处上质的飞跃。

古人说:“画虎画皮难画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这堂课上,学生小组讨论热烈,同学们的参与意识强,发言踊跃,回答老师不仅给予了肯定,整节课围绕它进行,而且在本课结束的时候,联系生活,谈生活。学生们更是夸夸其谈,把自己所感受的亲情,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

通过这篇课文的讲授,使我感受到教师应有独特的个人阅读体验和独立的思维习惯。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有导读,有教参评点,有各种辅助参考资料。但作为教师要勇于打破这些先入为主的框框,第一个身份应是一个普通的阅读者。要独立自主地阅读文章,注意从三个维度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味文章的独特内涵,把握作品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对作者人生经历与写作经历,以及作者写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独立思维,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独特的阅读体验。

《散步》一文作者莫怀戚,文章通过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来表现,家庭的和睦、美满。以及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即以孝为先。“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而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说,只有教师真正读懂了课文,放开了思维,学生才可能真正发挥自主性、合作性,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会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点就是正确对待教学参考资料的问题。无可否认,教学参考资料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大大节省了我们查阅资料的时间,帮助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相关资料的补充。但我们应当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参考就不能是标准,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实际教学的指挥棒,更不能将之奉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论的文字的摆弄,而疏于对文章本身的独立思维。正确运用教学参考资料,应是在教师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价值,体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观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选择地使用,见解不同或是考虑不周的地方,进一步的思考,触发新思维,得到新教训,也可以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使用内容提出预设,再考虑教学,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师也应培养人文精神。新课标重点强调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深透一点看,也就是说教师如果少有人文意识.人文修养教养.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识文化修养上的与时俱进,怎么来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自主创新精神的培养?因而新世纪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当更广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单学科的,而应是多学科的网络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多样性文化的融会贯通,丰富自身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使自己在新的时空观中获得更清晰的时空感和条理感,这样就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老师内心知识与内心精神的不断丰盈,就会以宽容博大的胸怀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会“润物细无声”地用丰富的人文内涵感染学生的精神领域,自然增长他们的人文素养。

《散步》教学反思

三十六中学

裴 君

下载《散步》教学反思(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散步》教学反思(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散步》教学反思。这......

    《散步》教学反思

    根据学校的要求上新课前要用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独自学习。做导学案前,我对课文内容、理解的重点难点做了很全面的分析,花了两个晚上才把导学案做出来了。导学案分两部分:第一部......

    《散步》教学反思大全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是一篇歌颂亲情的文章,子女对长辈的敬爱、长辈对儿孙的疼爱、浓浓的亲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亲情是人间永恒的主题,最能打动人心。本文文本短小,......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求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促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又有不尽......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教学反思 《散步》这节课虽然讲完了,但这节课留给我的思索却远远没有结束,它促人奋进,令人深思,使人产生许多感慨。现在静下心来反思这节课,既有设计的合理之处,也有一些......

    散步教学反思(精选54篇)

    篇1:《散步》教学反思《散步》教学反思《散步》体现着浓浓亲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康爱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品味散文精妙的语言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

    《散步》教学反思(大全5篇)

    《散步》教学反思 高力板中学徐春红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不仅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陈旧的教学思想与理念进行一次艰苦的蜕变,这个蜕变不仅是外表形式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