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中学教学楼工程基础变更设计的会议纪要(修改)
× ×教学楼工程基础变更设计的会议纪要
会议地点:× ×中学会议室 会议时间:2012年12月10日
会议内容:× ×中学教学楼工程基础变更设计等问题 参会人员:详见会议签到表 内容:
我校教学楼工程系2012年校安工程,该项目为五层框架结构,独立柱基础,建设面积为× ×㎡。2012年10月27日经公开招标,由泉州市福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施工单位在12月8日进行基础土方开挖,开挖至原设计标高发现基础持力未进入设计要求的粉质粘土层,我校于12月10日组织设计、勘察、监理、施工单位,并邀请区校安办人员对现场进行勘测,最后确定按设计说明要求继续开挖至进入持力层500mm,底层柱及钢筋须加大处理。
× ×中学
2012年12月14日
第二篇:工程变更会议纪要
区第二职高:
2007年6月26日下午,区农业局主持召开了关于区第二职高跑道等变更事项的会议,区发改局、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审计局等部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工程变更会议纪要。与会人员首先听取了区第二职高关于学校迁建工程进展情况、跑道等变更项目的理由和方案及涉及有关问题的汇报,并就变更事项碰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进行了讨论研究。现将会议明确的有关事项纪要如下:
一、会议认为
区第二职高学校迁建是余杭镇塔山主题公园建设规划和余杭组团发展需要的配合工程,2006年7月24日立项(余发改
第三篇:工程变更申报办法(修改)
广西灵峰(桂粤界)至八步公路项目
工 程 变 更 申 报 办 法
为了规范变更申报管理,提高变更申报质量与申报效率在严格遵循《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实施细则》基础上,对细则中未明确的变更申报划分及注意事项作出如下规定:
一、变更工程申报依据、原则及计量:
1、工程变更以施工图及修编清单为平台办理变更,可计量工程数量与施工图工程数量(包括勘误)、施工图(包括勘误)工程数量与修编清单工程数量不一致的均需办理变更,其中修编清单中漏项单价以集团审核批复的单价为准。
2、变更可采用集中分批办理与申报的原则进行;每份变更资料附件应当齐全,不需要附变更设计联系函,变更编号可按变更资料申报顺序编排不要求与《变更/完善设计现场处理会议纪要》编号相同。
3、全合同段办理了实际完成工程数量针对原设计施工图(含补充图)的同类变更后,如原设计图工程量由于后续勘误、补充或其它原因导致与修编清单工程量存在差别,再针对修编清单进行修编或对施工图办理一份变更。
4、对变更工程中有新增单价的由承包人将相关工程数量进行统计附上相关图纸或相关会议纪要,按合同专用条款第52.1条确定的单价资料上报到监理工程师复核、确认,然后报业主审批后再报正式变更申请报告。对于无信息价的材料单价由业主经过市场询价后直接给出合理的材料预算单价,承包人所附的材料付款收据或发票可作为材料价格参考资料。
5、工程变更申请报告批复流程完毕后(各全同段先在HCS系统中形成变更报告资料,但不上传,具体见业主下发的专项通知),承包人将变更净增减数量录入HCS变更模块中进行计量(不需要驻地高监签发工程变更令),相关操作在业主组织下东方思维公司有关人员对监理、承包人等进行培训。
6、对于图纸中有、原合同清单及修编清单中均没有量与价、且不属于路基工程施工的施工图设计项目由业主下发文件统一予以取消,此部分不办理变更。
7、对于已实施工程由于变更导致报废的,可通过申请工程索赔处理。
8、变更工程需注意与以后绘制竣工图位置与数量的一致性。
二、变更报告的分类:
(一)路基工程 变更工程中路基工程需按分项清单中不同项次(主线路基、交叉工程、其它沿线工程清淤换填、防护排水、路基土石方、绿化)分别办理变更。
1、清理现场宽度为路基填方段内按设计排水沟砌体外侧内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挖方段以设计(包括变更设计)开挖线内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应扣除软基清淤换填所占的面积,并经监理工程师确认。涵洞工程所占的面积不扣除,桥梁处算至路基与桥的分界桩号。全合同段以实际发生量对应原施工图办理一份变更。
2、拆除旧路面、拆除结构物分别以路基范围内全合同段实际发生量,经监理工程师现场确认后与施工图办理变更。
3、砍树挖根,全合同段统一办理变更;补征地的砍树挖根需按合同条款要求对数量进行确认,对主线设计范围内砍树挖根数量有变化的,办理变更时需有全线相关数量现场确认单。
4、填前碾压面积与现场清理中的填方位置处的清理面积相对应;以现场实际量按不同项次分别对施工图办理变更但应当扣除清淤换填面积。
5、改河改路工程(包括涵洞口改路、改沟挖填土石方、浆砌排水等)原则上以全合同段实际发生量与施工图办理一份变更,如改河改路工程中发生增加石方工程,工程数量要进行现场确认否则一律按土方计价。
6、路基范围内软基处理全合同段按不同分项清单项次(主线或交叉等)分别进行清理,若变更增减金额不超过200万元,可以全合同段按不同项次各办一份变更;变更增减金额超过200万元,则可以分段办理,其中场地清理数量、填前碾压变化不在此变更中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全合同段的路基软基处理有量的变化,有位置变化,有填筑材料发生变化等,变更资料中的变更后数量按换填确认书中注明的计量材料、工程数量与现场实际发生工程对应的原设计量办理变更,并要体现与土方填筑之间的逻辑关系。变更需附软基处理工程数量现场确认书(确认书上需附平面图并注明换填面积);有会议纪要的要注意纪要与工程数量确认书范围一致性。对原设计为清淤换填,实际被取消及原设计没有但实际新增的部分,要附相关会议纪要。路基范围内软基处理工程数量确认时应扣除相关段落内结构物的相关工程数量。
7、路基超挖回填:若处理部位较施工图发生变化,需换填其它材料,则挖方按路基挖土方计价,换填按不同材料分别计价,但要附相关会议纪要与三方确认工程数量。
8、路基排水工程(含边沟、排水沟、截水沟、急流槽,不含改河改路浆砌排水沟等线外工程)以本合同段不同项次下以实际发生量统一与施工图办理变更;设计变更新增的排水盲沟以全合同段不同项次下发生量汇总后统一与施工图办理变更。线内排水工程数量以实际现场计量数量,经监理工程师确认,不需要附会议纪要。
9、上边坡工程(包括浆砌工程、锚杆锚索、框架梁、种草、铺草皮、三维植被网、喷混植草、土石方开挖等),原则上按一坡办理一份变更(也可按连续桩号几坡合办一份变更),有变更图的以变更图为基础确定工程数量,无变更图纸的以现场三方确认数量为准。对边坡已部分或全部施工完成,但由于设计或地质原因造成垮塌产生的变更,原施工的部分费用施工单位可以向业主索赔。
10、下边坡防护工程(包括浆砌工程、种草、铺草皮、三维植被网等)可按连续自然段对原施工图纸办理变更,但不同项次要分列;下边坡工程数量根据实际施工情况算到路床顶或路基工程填方路基路肩上边缘(路基、路面填方段原施工图设计中,边坡斜面防护工程全部算到路基工程中,路肩顶平面算到路面工程中)。
11、挡土墙工程以设计施工图划分段落或新增段落为单位,以现场确认量或变更设计图与原设计办理变更;全线可按不同项次(主线或交叉工程)一起办理一份变更。
12、土工格栅:高填方土工格栅、填挖交界土工格栅可分段、按不同项次统一办理变更。如实际按原设计或设计变更图施工的,且数量和范围与图纸一致的,不需要现场确单;对于设计变更图有施工方案无具体工程数量的,办理变更时应有三方现场确认单,(要注意确认单的合理性),而且确认单上要注明是铺设第几层铺设层的标高、桩号,并附上该段路基横断面图。办理此类变更时每层不需要会议纪要,如有业主下发的相关变更文件,按相关变更文件办理。
13、弃土(渣)场恢复工程量(含挡土墙、浆砌片石水沟、人工种植乔木、复耕)、按现场实际确认量汇总后统一与原施工图变更,新增的工程数量事先要征得业主同意,其中隧道工程的相关工程量不得超过修编工程量清单中列明的总数量。
14、路基土、石方工程变更原则上以全合同按挖方(含挖土方、挖石方)、填方(含利用土方、利用石方、借土填方)分两大块在不同项次下分别与原施工图工程量办理变更,如变更数量过大,变更金额超过200万,则可按自然段或按两桥头之间单元办理变更。如土石比与施工图相比发生变化,则需附发生变化段落相关试验结果及相关的会议纪要;若原设计为利用方,则相关填土(石)方数量也要调整。
产生借土方的取土资源费包括合法取得借土场及借土场中非适用材料的挖除、弃运及借土资源费、场地清理、地貌恢复、施工便道便桥修建与养护、临时排水与防护等一切费用;一般情况下不发生借石方工程数量。
路基涵洞台背回填及基础挖方与路基土方石交叉部分不予扣除,但桥梁台背回填与路基土石方交叉部分要扣除。
15、如无特殊情况,服务区、停车区、收费站内的相关工程变更纳入其它沿线工程内单独办理一份变更。
16、对可进行保险索赔的工程变更(如高边坡滑塌)处理,各合同段有义务处理好各自保险事件报告与索赔工作。
(二)、桥涵工程
1、桥梁工程存在局部变更的
大桥以桥为单位,分基础部分(桩基、承台、桩顶系梁、桥台基础及基础挖土方);下部结构(墩柱、柱间系梁、盖梁、桥台、耳背墙);上部结构(预制梁板、现浇梁、支座、调平及预埋钢板);附属及其它工程(桥面铺装、伸缩缝、护栏、桥头搭板、枕梁、抗震挡块、支座垫石及预埋钢板、桥台浆砌、桥梁台背回填、桥梁锥坡、桥面排水等项目)四部分以实际发生量与原设计量办理变更;中小桥以桥为单位,以实际发生量与原设计办理变更。
2、对于整座桥梁由于调跨(如石寨大桥)或结构形式(如和平大桥)发生变化的不论费用变化情况均属于重大变更。根据《变更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由施工单位按下发的变更图相对原设计图,对整座桥上报变更意向,报请业主与集团审批。全桥施工完成后根据施工中发生工程变化的有效依据与变更设计图一起对原设计施工图办理正式变更。如桥长发生变化,则路基土石方及防护等相关工程数量同时发生变化,相关变更一并办理。
3、桥梁中分带若因敷设管道或绿化工程需增加盖板、托架或土方,以桥为单位另行办理一份变更(如有)。如完工后数量不大,也或可放在桥梁附属工程中办理(大桥)或放在整座桥内办理(中、小桥)。
4、涉及到在桥梁工程施工中预埋(如照明)工程,但工程数量与施工图在隧道交通工程预埋中的工程量在修编清单500章中体现,其计量与变更均纳入500章中办理。
5、桥梁桩长发生改变的需附有相关的纪要或设计、监理相关的确认证明,无论 4 桩基长度是否发生变化,桩基变更均需附桩基终孔后灌注前检验报告单。
6、涵洞工程以每座为单位(包括涵洞所有工序,可不含涵洞口线外改路、改沟所发生的工程量,但如果涵洞变更纪要中体现了线外工程,也可以与涵洞一起办理变更),以变更后工程量与原设计(包括勘误)办理变更;涵洞软基处理要附触探资料,对于因移位或新增加的涵洞,在施工过程中又与变更后的设计图工程量不一致的,以该座涵洞最终发生量与原设计办理变更,新增加涵洞原设计为零。
对于部分涵洞工程挖基后再移位变更,原涵洞挖基及处理可与变更后的涵洞同时办理变更;相关处理方法要以纪要形式进行明确,增加的工程量要进行确认。换填按不同换填材料分别计价,填土按路基填土方(204-1-b)计价。
部分涵洞盖板由预制改为现浇,需增加部分钢筋,涵洞盖板仍以工程量清单计价,增加的钢筋不办理变更。
7、所有因施工工艺发生变化而致使原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及标号发生变更的不予办理变更。
(三)隧道工程
隧道工程分别按①洞口(分进口与出口:包括洞口外防水与排水、洞口坡面防护与挡土墙、洞门建筑、仰坡处理、洞顶回填)②洞身主体(含明洞、洞身开挖、初支、二衬、中隔墙、侧导洞)③路内路面(含主洞、人行横洞、车行横洞的调平层及砼路面)④洞内附属(含边沟、电缆沟、排水沟、洞内防水与排水)⑤预留洞室及交通工程预埋⑥洞内装饰工程⑦弃碴工程(含弃碴用地、浆砌防护、碴场绿化)⑧隧道景观等八部分分别与原设计工程量办理变更;分离式隧道分左右幅,连拱隧道可不分左右幅。如洞身主体变更金额过大,超过200万,以两连续桩号为单元上报变更。
办理变更时,隧道内喷涂、贴瓷工程量只扣除车行与人行横洞口的工程量预留洞室相应处的装饰、初支、二衬不需扣减。
如因地质变化,致使围岩等级及支护、衬砌类型与原设计不一致的,办理变更时需附现场办公会议纪要、设计变更图、工程量的三方现场确认单(如变更设计中无法确定数量)。
三、书写格式及注意事项
1、变更申报尽可能按同一类型集中申报。编号顺序以变更申报的先后顺序编排,与现场会议纪要编号及联系函编号没有关系;编号格式应为GH0x-BGxxx,不用写成 5 “第xxx”,名称应注明变更的里程桩号及变更工程项目名称。
3、工程变更性质为“一般”、“较大”、“重大”。变更资料中的合同依据为通用条款:变更“51.1”条,如有新增单价,增加“52.1”条。变更设计原因应注明根据xx号会议纪要,第xx条,并对该项目变更原因进行简要描述;如一个会议纪要中有多项变更内容,变更中被引用的部分下面打上横线。
4、原我司下发的《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实施细则》中的部分用表已作部分修改,均在HCS系统内完成,其中原BG-04表表名改为“变更设计申请报告增减费用计算汇总表”;原BG-05表表名改为“变更设计申请报告增减费用计算分项表”,此表属于新增表格,填写完此表后系统自动生成BG-04表;原BG-05表变更为BG-06表。所有表格以系统所设表格为准。
5、BG-03表中变更工程造价增减金额(元)栏对应填写 “增加”或“减少”xxx元。工程数量采用“四舍五入”,统一保留两位小数。BG-05表中的增(+)减(-)栏中金额为增减工程数量与单价的乘积,而不是用变更前后增减金额的差值,金额保留到“元”。
6、BG-05表为工程变更分项计算表,按计量同样的方法录入。
7、BG-06表中计算式及相关简图栏中尽量采用文字与计算式叙述每一工程项目工程量变化及计算过程;BG-04与BG-05表中任何工程数量(包括其组成)均可以此表中找到根据;BG-06表可多页。清单编号以下发的修编清单编号为准。
8、变更资料装订顺序为:《工程设计变更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所附的表格(在系统中下载)→现场会议纪要→现场确认单(含详图、测量资料)→工程量清单→新增单价分析表(或业主单价批文)→设计施工图及其它资料(含原设计、变更后图纸及其它资料如触探资料);如所附的图纸缩小复印则必须能看清相关数据以及图号与日期,并可在相关图的右下角注明“原设计”“变更设计”字样。
9、零费用变更按照正常变更程序申报。
10、监理工程师对变更的合法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对变更的量与价是否已核实、是否同意变更要明确表述意见,不可只签名字;要求经监理工程师审批后的增减费用与各环节最终批准的增减费用相比不得超过10%;各审批环节中对变更修改的地方加盖修改章;各份变更资料审批完毕后要注意加盖单位公章。
11、按上述变更申报划分原则办理变更时,承包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并。
12、上报变更必须用订书机竖向装订(订两处),同份变更用夹子夹在一起传送,没有按要求装订的变更资料一律不予受理。
13、各合同段要做好各环节变更资料递交的登记与签收工作;对已申报与已批复的变更资料要分别建立好台帐,高监办可定期对该项工作进行检查。
第四篇:某中学教学楼设计
题目:某中学教学楼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的课程设计,是通过在老师的指导下,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项民用建筑工程的设计任务,熟悉建筑设计的基本过程及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构造方法,研究确定建筑方案,完成建筑设计的平、立、剖面及细部构造图的绘制,并编写设计说明,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和加深理解所学专业课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巧,培养和锻炼学生设计、绘图、编写说明和表达设计总图的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学习其他课程,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题目要求:
1、工程名称:某中学教学楼
2、工程地点:郑州市拟建位置详见附图
3、建筑面积及层次:4000-5000m2,层次为4-5间,局部可为6层,层高为3.4-3.6m,底层可为3.9-4.2m,阶梯教室层高4.6-4.8m。
4、功能要求:教学楼主要由教室和实验室组成,教室的采光要均匀,通风要好,教室与教室间、教室与走廊间要有良好的隔声条件,对音乐教室的隔声要求尤其要高,多功能大教室可考虑按电化教室及职工会议室设计,试验室地面要耐酸碱,墙面要做1.2-1.5m高的墙裙,室内有上下水管、污水槽及洗手盆;接电源,并设有准备室。
(1)标准班教室:以三开间为一单元(一个教室)18个,每个50人(65-72m2)。
(2)实验室:以三开间为一单元5个(72-96m2)。
(3)电教室:以三开间为一单元4个(72-96m2)。
(4)阶梯教室(兼电教室)约150-200座1个。
(5)音乐教室:约100座1-2个。
(6)图书资料室:约80-100m2,3个(包括书库)。
(7)教研室:单开间或二开间,每层设2-3个。(8)各层设男女卫生间各一个,卫生间设前室,面积及数量按国家规范确定。
(9)底层设大厅,面积按规范规定,其他层设过厅,门卫值班设在大厅内,可设阅报栏。
(10)屋面为上人屋面。
(11)结构形式:框架或混合结构。
(12)建筑设计时,应重视防火问题。
教学楼是建在330×450m的新建校园内,建筑立面造型及外装修力求朴素大方、活泼开朗,明快富有生机。
(三)生活服务设施:
由于场地比较开阔,考虑生活设施,要求在适当位置设计面积为350-400m2的餐厅,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或部分框架结构,横向总跨为15-24m,纵向总长为20-30m,并设餐厅、厨房、库房、锅炉房等。
(四)建筑标准:
1、建筑等级Ⅱ级。
2、防火等级Ⅱ级。
3、采光等级Ⅱ级。
(五)设计任务与要求:
1.设计任务
①总平面布置:安排主入口、道路、消防车道及场地内拟建建筑物的位置,体育场地、绿地和景点布置等。
②底层、标准层平面图,比例1∶100、1∶150、1∶200。
③楼梯剖面图(要求剖到主要楼梯)比例1∶100、1∶150。
④正立面图、侧立面图比例1∶100、1∶150、1∶200。
⑤详图:外墙身剖面详图,楼梯平面图,扶手及踏步详图比例,1∶15、1∶20或自定,并说明各部分构造做法。
⑥屋面排水组织设计图及有关节点详图比例1∶100、1∶15、1∶20。⑦教室与实验室平面布置图(包括阶梯教室)。
⑧列门窗表。
2、设计说明书
①简要说明工程性质、用途。
②经济指标:总建筑面积、总使用面积,使用面积系数K值。
③建筑物的设计特点、设计构思、疏散组织、平面组合、建筑造型。
④图纸规格:1#图、要求铅笔绘制,所设计内容达到施工图深度。
3、参考资料:
①房屋建筑学(教材)
②建筑构造
③民用建筑防火规范及设计规范
④建筑制图标准(GBJ104-87)
⑤建筑设计标准图集
⑥教学建筑设计规范(JBJ67-89)
⑦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BJ37-87)
⑧建筑设计资料集(2-3)
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⑩其它有关法规、条例等
(六)严格遵守国家现行建筑设计规范
(七)设计资料
1、水文资料:常年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以下8m处,水质对砼无侵蚀作用。
2、地质条件:
①建筑场地平坦,地质构造简单,属亚粘土,地耐力可按15t/m2考虑。
②属6°地震区,但要求按7°抗震设防烈度构造设防。
3、气象资料: ①冬季取暖、室外计算温度-9℃。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31℃,最热月平均气温27℃,最低月平均气温-2℃。
②全年主采导向为东地风,夏季为北风,冬季平均风速为3.5m/s,夏季为2.8m/s,风荷载为350N/m2。
③年降雨量为631.8mm,日最大降雨量为109.6mm,小时最大降雨量为79mm。
④室外相对温度,冬季为49%,夏季为56%。
⑤土壤最大冻结深度为180mm,最大积雪厚度为200mm,雪荷载为250N/m2。
第五篇:中学教学楼设计指导书
设计指导书
一、学校规模及班级人数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部分学生继续上高中。在正常情况下,小学以12—24个班的规模为宜(农村可有6个班或更小规模);中学根据需要可有两种:一种为完全中学型,即该校设有初中班及高中班,其中初中、高中班数应按需要设置,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另一种形式则是全部初中或高中。这两种形式的规模以18~24个班为宜,大中城市人口密集地区,也可设规模为30个班的学校。
为保证教学质量,中小学校的每班人数不宜太多。根据原国家教委规定,如表2-1中小学校的班级人数为:小学每班近期45人,远期40人;中学每班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
二、学校校址选择
在进行学校的建筑设计时,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在总体环境的规划布置上,还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选择一个理想的校址,为办好学校、培养人才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学校校址选择的基本条件应符合以下几点:
(1)学校应有良好的日照、采光及通风条件。
(2)学校应设在无污染的地段,周围环境良好。
(3)学校应位于交通较为方便,学生就学路线便捷,且能确保学生安全上下学的位置。
(4)学校应设在地势较高、排水通;畅的地段,且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地的条件。
(5)学校应有较完备的城市公用设施。
三、学校总平面设计
学校总平面设计,必须依据学校规模、功能特点、所属地区的自然条件、学校用地的周围环境、地形、地貌的现状等客观条件,以及当地城市规划对学校建筑的要求等进行,从而使学校的用地得到充分而合理的利用,并对学校的各种场地、道路和绿化进行全面合理的规划。在进行总平面设计时,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问题,即:总平面设计与单体建筑的关系;教学楼与体育活动场地的关系;教学楼的基本体型、位置、朝向和出人口的相对关系等。然后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比较,从整体出发,反复推敲并及时修改和调整,创造一个使用方便、整齐卫生、安静优美的室内外学习及活动空间。
(一)总平面的组成
根据学校的使用要求,学校用地一般分为四类,如下图。
中小学平面功能关系图
1.建筑用地
建筑用地是指规划和建造学校各种用房所占用的地段。包括教室、办公室、辅助用房、校园(含校前区)、道路等。建筑用地面积一般占学校总用地面积的40%一50%,其中建筑物首层所占用面积约为学校用地的10%—13%,;其余建筑用地面积为建筑物周边空地、道路及附属庭院等。
校园中的道路是联系学校中各种建筑物和各种场地间的脉络,校内道路按消防要求,一般宽度不小于2m,入口道路为一般车行道时宽度不小于3.5m,学校内最宽的道路为双车道,一般不宜超过7m。道路设计走向宜便捷、自然和通畅。建筑物靠近界墙时,应留有一定距离,其宽度应视建筑物的高度而定,最小应保持,既要满足消防车通行,又不能造成界墙两面建筑物的相互遮挡。
2.运动场地
运动场地是指用于全校师生体育活动、集会等活动的场所,包括上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的整片场地。
根据学校的使用特点,运动场地应能容纳全校学生同时做课间操之用。小学不宜小于2.3m2/每生;中学不宜小于3.3m2/每生。
根据有关定额规定,学校运动场设计应满足:中学宜设置250~400m环形跑道(附100m直跑道)的田径场一个;小学宜设置200m环形跑道的田径场一个。此外,根据学校规模情况,还可设置一定数量的篮、排球场和器械用地,一般每6个班应有一个篮球场或排球场。
在总平面设计时,必须在布置教学楼的同时,合理地安排体育场与教学搂的相对位置,尽量开辟出较为完整的大片面积作为体育活动区,并尽可能地将各种体育场地及体育器材室集中到田径场的周围,从而减轻体育场地对教学区的干扰。
为避免在体育活动或比赛时的眩光,体育场地的朝向,一般以长轴为南北向设置。体育场地的位置应设置在向阳处,使一年四季都能受到阳光的照射,尤其在北方地区,不宜将体育场布置在阴影区内,以免长期积雪、结冻而影响使用,场内地势应有一定坡度,以利排除积水。
3.绿化及室外科学园地
绿化及室外科学园地是指为改善校园环境或结合中小学校的生物课、自然课的教学,以及开展学生课外科学小组的活动而设置的,包括成片绿地,种植、饲养、天文和气象观测等用地,一般根据学校规模情况适当设置。
4.其他用地
其他用地包括总务、后勤和校办工厂等。总务等用房一般要求功能合理、使用方便;校办工厂要求独立性强,位置、形式满足生产要求。二者对环境均有较大影响,宜单独设置。
(二)总平面的功能分区 在进行学校总平面设计时,应结合学校用地现状,探索学校中各个单体建筑、各种室外活动空间及场地组合的合理性;认真研究动与静在环境上的要求、高与低在层数与部位上的要求、独用与公用的要求、相互关系的聚集与分隔的要求、室内与室外在结合与环境上的要求;此外在使用上应考虑流线组织、使用顺序的要求等。
学校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关系图
上图为学校总平面布置的功能关系图,图中各圆构成了各自独立的功能区。图中两
圆搭接表示相互关系比较密切,在功能上有可能布置在一起或靠近布置。教室、实验室、阅
览室等组成教学区,教学区要求安静、朝向好。而此区的音乐教室由于声音干扰,宜和其他
教室有所分离。教师办公和行政办公组成学校办公区,该区与教学区联系密切,可与教学区
靠近布置或布置在一栋建筑物内,同时该区与校外联系较多,应设置在靠近出入口的位置。
食堂、单身宿舍等为生活辅助部分,一般分散在使用方便又较为隐蔽区域。
(三)建筑的朝向和间距
1.朝向 在确定建筑物的朝向时,必须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和建筑功能等综合考虑。一般北方地区,主要考虑冬季室内应获得较多的日照时间和室内日照面积;夏季炎热地区,则
要考虑争取房间的自然通风,同时也要考虑防止太阳直射,防止夏季暴雨袭击;对于我国中
部地区,夏季热而冬天冷,既要考虑夏季的通风顺畅,也要考虑冬季的日照充足。根据我国
所处地理位置,建筑物的朝向宜为南向、南偏东或南偏西少许角度。
2.间距
在进行学校总平面设计时,应考虑相邻建筑物之间、同一建筑物的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间距过大,不利于节约用地;间距过小,不能满足日照、卫生、防火、抗震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应选择适宜的间距。在学校建筑设计中,日照间距和防火间距是确定房屋间距的主要依据。
日照间距主要从日照需要出发;对于成排布置的学校建筑,应满足在冬至日正午时满窗日照,或全日有3—4小时的日照时间,因此学校建筑物之间应留有适当间距,通常情况下当建筑物朝向为正南时,相邻建筑物的日照间距大小上一般在1.0H~1.8H之间,H为南向前排房屋檐口至后排房屋底层窗台的高度。参见表2-2。
防火间距是建筑物之间防火疏散的安全距离,其间距大小应满足表2—3的要求。
注:1.防火间距应按相邻建筑外墙的最近距离计算,如外墙有凸出的燃烧构件,则应从其凸出部分外缘算起;
2.两座建筑相邻甫茼的外墙为非燃烧体且无门窗洞口、无外露的燃烧体屋檐时,其防火间距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小于3.5m;
3.两座建筑物相邻较高一面的外墙如防火墙时,其防火间距不限;
4.耐火等级低于四级的原有建筑物,其防火间距可按四级考虐。
此外,在学校建筑中为防止视线干扰,当两排教室的长边相对时,其间距不宜小于25m,教室的长边与运动场的间距不宜小于25m等。
(四)学校出入口设计;
出人口是学生上学、放学时大量集散场所,其位置的确定直接影响到学校总平面布置的灵活性。出人口的设置一般应满足以下要求:(1)出入口应设于靠近主要干道的小巷内或次要街道上。
(2)出入口位置应交通方便,上下学不需跨越主要道路,行走安全。
(3)出入口位置应使学生能直接到达教学楼,不应横跨体育场场地及绿化区。
(4)出入口位置应有利于学校总平面的合理布局及功能分区,能以简短的道路连通总平面的各组成部分。
(五)总平面布置方式
根据学校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结合学校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学校用地的地形条件、学校出入口的位置,教学用房及体育活动场地的相对位置关系一般有以下几种布置形式:
教学用房围绕体育场地布置;教学楼与体育场地前后布置;教学楼与体育场地平行布置;教学楼与体育场地各据一角的布置。
四、学校教学楼设计
学校教学楼是由教学部分、办公部分和辅助部分组成。教学部分一般包括若干个普通教室、专用教室(实验室、音乐教室等)、图书阅览室、科技活动室等;办公部分包括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辅助部分则是包括交通联系、厕所、储藏室等。在进行学校的建筑设计时,除了要遵守国家有关定额、指标、规范和标准外;还应结合总体环境的规划要求,对以上各部分的大小、体形、朝向、室内设施、结构形式及房间组合等方面进行充分考虑,恰当地处理好功能、技术与艺术三者的关系。
(一)普通教室设计
教室设计应有足够的面积、合理的体型及尺寸;视听良好,采光均匀;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1.教室的面积
教室的使用面积由三部分组成:家具、设备占用面积;学生使用活动面积;室内行走所需交通面积。所需面积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教室容纳的人数、活动特点以及课桌椅的尺寸和布置等因素。根据规范要求,中学每班近期为50人,远期为45人,使用面积为1.12m2/每生;小学每班近期45人,远期40人,使用面积为1.10m2/每生。2.教室布置与尺寸
根据目前我国中小学校的教学方式,普通教室主要以教师面向全班讲课、学生集中听讲为主,因此,在教室的平面设计中;为确实保证学生上课时的视听质量要求,对桌椅的选择和布置应满足以下要求:
(1)桌椅尺寸:应结合学生的身高及各部分尺度关系选择适宜的桌椅尺寸。
(2)视距要求:为避免前排学生近视或粉笔灰尘对学生健康的影响,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mm;为避免眩光影响,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º;为保证最后一排座位同学在正常照度及正常视力情况下看清黑板字迹,最后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宜大于8000mm;中学不宜大于8500mm。此外,为保证前排同学看黑板自然、舒适,第一排学生看黑板顶端视线与黑板所夹垂直视角应不小于45º。
(3)桌椅布置:教室韵桌椅布置应满足学生的视听及书写要求;并便于通行及就座。座位的排列,每行不宜多于两个座位,行间距、排距尺寸参见下图。
教室布置及有关尺寸
3.教室的平面形状 确定教室的平面形状,除了应满足视听要求外,还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组织以及结构形式等方面的问题。常见的平面形式有:矩形、方形和多边形等。
矩形平面便于家具布置,能提高房间韵利用率,平面组合方便灵活,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有利于建筑构件标准化;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例一般以不超过1:2为宜。根据桌椅的排列方式不同,平面轴线尺寸可采用:中学:9000×7200,9000×6900,9000×6600,9000×6300,8400×7200;小学:8100×6600,8400×6900,8400×6600,8400×6300,9000×6300等。
方形平面教室短,最远视距较近,讲课省力,视听条件好,但因其进探较大,每排布置座位数较多,为满足水平视角要求,前部两侧座位区难以利用,与矩形教室相比有效面积利用率相对较低,同时由于增大了教室进探,离窗远的学生桌面照度差,因此方形教室在平面组合时不宜采用单侧采光的内廊式组合,可以采用外廊式组合形式。
多边形教室常见的有五边形和六边形平面,该形式采光、通风良好,座位排列灵活,但在容纳同样人数的情况下较上述形式所需面积较大,同时结构、施工均较复杂。
4.教室的层高
教室的层高主要根据使用人数、卫生标准、采光通风要求、结构形式及空间比例等因素
来确定。学校教室由于使用人数较多、房间面积较大,从空间比例方面分析,其高度应为跨
度的1/1.5—1/3之间较适宜。为保证教室有较好的卫生条件,除应组织好通风外,还应考虑教室内正常的空气容量。一般每个学生韵空气容量为3—5m3,人数越多,要求空气容量
标准越高,要求房间的层高就越大一些。因此,教室的净高一般不小于3.4m,层高取3.6—3.9m为宜。
5.教室的门窗设计
(1)门的设计:门主要是作为交通并兼通风之用。门的设计应考虑出入便捷、疏散迅速、开启灵活。门的数量和宽度应考虑学校的使用特点,通常一间普通教室设置两个门,且应放在教室内纵墙的前后两端,并距墙角为240mm。门的宽度一般取900—1000mm,为考虑室内通风和增加黑板面的垂直照度,门的上部应设置亮子,因此,门的总高度一般为:2400—2700mm。学校教室为保证防火疏散要求,门一般应向外开启,但在走廊式组合形式中,为方便走廊内人流活动,也可以采用内开门。
(2)窗的设计:教室窗的设计,要有利于采光通风;并便于开启。窗内开时,不应影响室内学生听课;窗外开时;应保证擦洗安全。因此可适当选用推拉式窗。
窗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室内的采光要求,对于学校教室通常采用宙地面积比的方法,估算窗的面积大小。窗地面积比是指窗的透光面积与房间地板面积之比。根据规范规定,教室、办公室的窗地面积比一般取1/4—1/6,通常教室的窗宽为1500—2400mm;高为2100—2700mm。
为了获得良好的均匀照度,光线应由学生左侧射人室内,并且窗的上口要尽可能抬高,通常窗洞上口高度取为教室进深的1/2(单侧采光)或1/4(双侧采光)。窗台高一般为900一1000mm。
窗的平面位置为使室内照度均匀,窗宜布置在房间或房间开间的中部,如图2—14所示。另外,为使结构受力合理,教室平面中两窗间的窗间墙要有一定宽度,且窗洞上方不宜有较大的集中荷载(如进深梁)。对于内廊式组合的教室,一般在教室内纵墙上开设高窗,以改善室内通风并为走廊内部采光创造条件。高窗底边应距地面2m以上。
6.教室的结构布置
中小学校普遍采用砖混结构,由普通砖墙和钢筋混凝土梁、板组成。教室的结构布置一般要求结构简单,安全可靠,楼板规格类型少,符合建筑模数要求,施工方便和造价经济。
根据墙体受力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横墙承重、纵墙承重、纵横墙混合承重几种方式。教室的平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方形等,对于矩形平面,多采用纵横墙承重和纵墙承重方案。一种是将楼板直接铺设在纵墙上成为纵墙承重方案。该方案室内空间完整,采光通风较好,但板较长,重量大,因此适用于其跨度尺寸不宜过大的房间中,一般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板跨为6000—6300m。另一种是楼板支承在横墙和梁上,梁支承在纵墙上构成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该方案楼板跨度小、重量轻,便于运输和安装,目前在平面尺寸较大的房间中普遍采用;粱可采用预制或现浇形式,其房间平面布置灵活,但大梁祼露在板下,观感效果需特殊处理。该方案的楼板结构布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教室平面采用三个开间两根矩形粱形式,二是教室平面采用两个开间一根矩形梁形式。
对于方形教室多采用纵横墙混合承重方案,一种是将大粱架设在横墙上,利于纵墙开设较大窗口;纵向刚度较好;另一种是将大梁架设在纵墙上,利于设置悬挑式外廊结构。
教室平面选用外廊式组合形式时,其外廊结构布置多采用设置柱廊或教室内大梁悬挑形式;如图2-17所示。教室的墙体厚度应由结构计算确定,一般三层以下为240mm,四—五层的底层墙为。当教室梁跨大于6m时,若墙厚采用240mm,则应在梁支承处的墙体内加设壁柱或设置构造柱。
7.教室的内部设施
为创造良好的教学和生活环境,在教室内常设置:黑板、讲台、学习园地、清洁柜、挂衣钩、电源插座等。
(1)黑板:黑板是教室内主要的固定教具,其位置设于教室前方,面对学生,一般要求板面易于书写,便于观看。
黑板应有适宜的尺度:高度不应小于1000mm;宽度:小学不宜小于3600mm,中学不宜小于4000mm;黑板下沿与讲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宜为800—900mm,中学宜为1000一ll00mm。
为了避免产生眩光,前墙黑板宜采用耐磨和无光泽的材料,如磨砂玻璃黑板等。后墙黑板通常用作学习园地及布告栏。
(2)讲台:为使教室后排学生不受前排遮挡并便于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应在教室前方黑板下部设置讲台;讲台高度一般为180—200mm;宽度以650—750mm为宜;长度应满足宽出黑板长向每边不少于200mm;同时讲台的设置还应考虑教室的前部应留有适当的横向通行宽度。
8.教室的内部装修
为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美观的学习环境,教室的顶棚、内墙、地面、课桌椅等的材料做法及色彩选择应满足使用功能和观感上的要求,适宜的色彩可提高室内照度,减少学生的视觉疲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专用教室设计 中小学教学楼设计中,除普通教室外,根据不同学科在教学环节上的特殊要求及为提高该学科的教学效果而需设置适量的专用教室,如音乐教室、实验室;语言教室、图书阅览室、多功能大教室等。专用教室与普通教室的设计原则、所需考虑的因素基本相同,只不过在位置、桌椅尺寸及布置、室内设施等方面均有特殊要事求。
1.实验室设计
实验室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和自然课实验室等。根据使用情况,实验室可分为边讲边试实验室、分组实验室及演示室三种类型。
实验室的数量和大小主要取决于学校规模、使用人数、家具设备形状和尺寸以及设备布置方式等因素。实验室的基本设备为实验台;演示桌;讲台、黑板等。中学实验室的教室面积约为70—90m2。每个实验室为方便实验准备工作、存放仪器和药品,一般均需设置一间准备室。准备室内一般有办公桌、工作台、仪器与药品柜等,其面积约为30—50m2。同时实验室与准备室靠近布置并应有门相连通。
实验室内一般需设黑板,实验桌通常平行黑板布置。第一排实验桌前沿距黑板不应小于2.5m;最后一排实验桌后沿距黑板不应大于11m,距后墙不应小于1.2m;实验桌排距不应小于1.2m;实验台间纵向走道宽度应根据实验台的尺寸、排列人数及方式确定。其最小值不应小于60Omm。此外,实验室端部与墙面(或突出墙面的壁柱及设备管道)的净距离均不应小于550mm。
实验室设计中应考虑适宜的朝向、良好的通风,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功能要求,合理布
置上下水管道及水盆设施、供电与排风系统、煤气管道及防火措施。
2.音乐教室设计
中小学音乐教室设计可与普通教室相同,若考虑兼作文娱排练和其它用途时,面积可适
当加大。一般情况下音乐教室宜设计成一间较大的音乐欣赏室(考虑音响设计),并附设乐
器室,两者紧密相连,并设门相通,面积相当实验室大小,通常为70—75m2。
由于音乐教室使用中发出的声响会干扰其它教室上课,因此教学楼内的音乐教室最好
设置在尽端或顶层;并将窗子开向不致干扰其它房间的方向。当条件允许时最好把音乐教
室单独设置与教学区分开。为创造轻快、活泼的气氛,音乐教室的平面形式常设计成三角形、多边形、扇形、正方形等几种。为改善室内的声环境,常把音乐教室的墙面、顶棚装修成波形反射面和适当的吸声面。
3.语言教室设计
语言教室是利用电教手段、装备有声响器械进行语言课教学的专用房间。一般全校设置一个。
语言教室的位置,应选择在教学楼中安静并便于管理和使用的地方。语言教室的容量应按一个班人数设计,其面积大小应按教室的使用人数、学习桌尺寸、座位布置形式及学生就座方便程度等因素确定。语言教室的座位布置近似普通教室,座位布置应便于学生就座及离座,以采用双人连桌且两侧有纵向过道为宜。当条件不足时也可采用3人或4人连桌的布置形式。
语言教室设有控制台,控制台可设于教室的讲台上或设于独立的控制室内。控制室一般设置在教室前部,面向学生;也可设于教室后部的邻室内,背向学生;还可设于教室的侧面并面向学生。
4.多功能大教室设计
多功能大教室是供两个班以上或全年级上合班课的教室,也可兼作视听教室或集会使用。全校一般设一个,教室内通常装备有电化教学设备,宜设置辑影器、幻灯机、电视机、录放像机和小型电影放映机等,多功能大教室的规模大小应根据学校的教学需要和现行面积、定额标准等要求确定。一般情况下,18个班中学校多功能大教室面积可按150人规模设置,每座使用面积为1.0m2。另外,考虑到教师的观摩教学及进修人员听课的需要,设计时应适当增加10—20人的容量。多功能大教室的座位布置应满足每个座位均有良好的视角范围,通常应满足以下要求:
(1)教室的课桌椅宜采用固定式,坐椅宜采用翻板椅。
(2)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5OOmm;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应大于18000mm。
(3)前排边座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
(4)座拉排距:小学不应小于800mm,中学不应习小于850mm。(5)走道宽度:纵、横向走道的净宽度不应小于900mm;靠墙纵向走道宽度不应小于550mm。
(6)座位宽度不应小于450—500mm。
阶梯教室平面布置与阶梯升高图
上图为阶梯教室平面布置举例。
为了保证每排座位不被遮挡,对于容纳200人以下的教室,可做成阶梯教室,一般前3—5排可做成平地,后部可按每两排升高一阶,每阶可升高80一lOOmm,如图2-30所示;容纳200人以上的教室,宜经过计算确定地面升高及视点、视线的升高值。
多功能大教室应设置一个电教器材贮存修理兼放映的房间,与教室紧密相连。放映室的净宽度宜为教堂长度的1/4—1/2,放映孔底面的标高与最后排座位的地面标高的高差不宜小于1800mm。通常有前放式和后放式两种,如图2-31所示。多功能大教室的平面形式一般有矩形、方形、多边形、扇形等。多功能大教室的面积较大,根据防火规范要求,教室的疏散门不应少于2个,容量大的教室应将其疏散门分散设置在教室的前部和后部。教室门的宽度总和不应小于0.65m/100人。
5.阅览室设计
中小学校的阅览室和书库应设在教学楼僻静的位置或顶层。书库设计要求具有良好的采光、通风、干燥及防火等条件,为避免阳光直射室内,窗于宜朝北,其它朝向的窗应增设遮阳设施。书库的面积主要取决于藏书量,中学藏书量宜按每学生30—40册计算;每平方米藏书量宜为500—600册。因此,18班中学的书库约相当于一间教室面积。
阅览室应设于与教学用房联系方便的位置。教师阅览与学生阅览应分开设置,教师阅览室座位数宜为全校教师人数的1/3;学生阅览座位数:小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20;中学宜为全校学生人数的1/1l,图2-33为阅览室主要家具尺寸。每个座位所占面积:中学为1.5m2;小学为1.2m2。教师为满足阅览兼备课功能;一般每座为2.5—3.5m2。
书库和阅览室应紧密相连、有门相通。阅览室人口处应设有书包存放桌(架),门外应设有专用洗手水龙头或洗脸盆。
(三)办公、生活、辅助用房设计
1.办公用房设计
中小学校的办公用房分为教学办公和行政办公两部分。教学办公要求与教室联系方便,环境安静;行政办公要求对内、对外联系都方便,以对外为主。因此教学办公用房多设在教学楼内,行政办公用房独立设置,宜位于学校校门附近。办公用房若设在教学楼内时,宜集中布置在教学楼一端,此时教学办公用房可组合在行政办公用房之上,从而构成教学楼的办公区;另外也可将办公用房统一布置在教学楼的底层。
中小学教师的数量,一般根据学校规模和实际需要确定。一般小学大约每班平均两名教师,每人约占使用面积3.5m2;中学大约每班3名教师,每人约占4.0m2。根据教学组织和人数确定每间办公室的面积;办公室的面积一般有三种:16—18m2的为小型办公室;26—30m2的为中型办公室;40—60m2的为大型办公室。办公室的平面尺寸取决于桌椅、家具的尺寸及排列形式,图2-34为教师备课用桌尺寸和相互间距。因此办公室的常用开间为:3300—3600mm;进深为:4800—6600mm。如图2-35所示。层高一般为3000—3600mm。
在非采暖地区,办公用房应布置在南向房间,以避免冬季温度过低。
2.厕所设计
厕所有一定的固定卫生设备,主要包括大便器、小便器、洗手盆和洗涤池等。在教学楼设计时,厕所大便器多选择蹲式或集中冲洗的大便槽,小便器有小便斗和小便槽两种。下图为厕所平面组合的基本尺寸。
公共厕所平面组合的基本尺寸
学生使用厕所多集中在课间休息时,因此必须有足够数量的设备,一般中小学男女生比例各按一半计算。
厕所的位置一般不宜设在主楼梯旁及人流集中的地方,通常设于走廊的尽端及两排楼中间的连接处等,教师厕所与学生厕所宜分开设置,一般可设在办公用房附近。厕所应有自然采光和通风,它可设在教学楼的北面或西面,以保证主要房间有较好的朝向。室内厕所位置既要方便使用,又应当尽可能隐蔽。通常厕所都设有前室,并设置双重门。前室的深度一般不小于1500-2000mm,门的位置和开启方向要注意既要遮挡外面视线,又不宜过于曲折。在前室内布置洗手盆和洗涤池。厕所地坪标高一般比其它地面低20—30mm,并应设地漏。
为了节省管道,减少立管,男女厕所一般并排布置,且卫生设备为背靠背布置,通常设备沿横墙排列。
(四)交通联系部分设计
1.门厅
门厅是教学楼接纳、分配人流的交通枢纽,也是用来布置板报、宣传栏和供学生活动的地方。在设计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门厅内的人流路线应简捷、通畅;
(2)门厅应具有良好的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3)门厅内的人流路线应尽量避免交叉、迂回;
(4)门厅人口处应有较大的雨篷,作为出入教学楼的缓冲停留空间。
门厅的面积应根据学校规模、质量标准等因素确定,中学一般为0.06—0.08m2每生;小学一般为0.04—0.06m2/每生。当教学楼为内廊式时面积宜大些,若为外廊式时其面积可适当小一些,甚至不设门厅。
门厅的宽度一般为4.5—9m,按防火规范的要求,门厅对外出人口的宽度不得小于通向该门的走道、楼掸等琉散宽度的总和。
在寒冷地区或门朝北时,为了门厅的保温、防寒,应在门厅入口处设置进深≥1.5m的门斗,如下图。门厅的布置方式有对称式和非对称式两种。对称式有明显的轴线关系;常用于对称的建筑平面中;非对称式平面布置灵活,便于按不同的使用部分组织人流,常位于几个体部的衔接处或主要体部的一端。
门斗形式
2.走道
走道起着连接伺层各个房闻的水平交通作用。走道的布局应直接了当,不要多变曲折,走道本身应有足够的宽度;合适的长度及较好的自然采光。
走道有的纯属交通联系,有的兼有其它功能。
走道的宽度应根据功能使用要求、人流疏散、门的开启方向和空间处理等因素来确定。
按照人流通行要求,公共走道最小净宽应满足两股人流的宽度;考虑房间门的开向问题,当
房间的门开向室外,即开向走廊时,走道的宽度必须加大,以增加门前的缓冲宽度。因此,中小学教室的门多设计成向内开启的门;此外,中小学校走道还兼做学生课间休息活动的场
所,因此走道宽度应适当地扩大。一般学校内走道为2.1—3.Om;外走道为1.5—2.4m。
走道的长度决定于采光口、楼梯口或出人口之间的距离,以使它不超过最大的防火距
离,避免过长的袋形走道(即过道的一端无出口)。表2—7为教学楼房间门至外出口或楼梯间的最大允许距离。
走道的形式有内走道和外走道之分。
内走道式节省交通面积,但其通风、采光较差,因此,为了使用安全、方便,走道应保证良好的采光,改进措施有:走道尽端开窗;走道两侧房间门上设亮子;走道内纵墙上开高窗;走道两侧设开敞式半开敞式房间。同时,为保证走道上的紧急疏散,走道地坪应避免突然的高低变化。当必须设高差时,可做成坡道;若设踏步,不宜少于三级,且应处于光线较好的位置。走道两侧墙面不应有突出的墙垛。
外走道式各房间之间干扰较少,通风、采光效果均好,但交通面积相对地增加。为保证安全,外栏杆的高度应满足:小学≥1.0m,中学≥1.1m,且采用实心栏板或垂直栏杆以避免攀登。同时,为使走道及时排除雨水,走道地面比室内地面略低20mm,坡度向外。
3.楼梯
楼梯是多层建筑常用的垂直交通设施。楼梯设计主要应根据使用要求、人流通行及防火规范要求等综合确定楼梯的位置、数量、宽度及形式等。
楼梯的位置要求明显、突出,路线通畅且光线充足,能起到引导人流的作用。楼梯按性质分有主要楼梯、辅助楼梯、专用楼梯和消防楼梯。主要楼梯一般与主要出入口相连,位置明显,在设计时要避免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交接处拥挤堵塞,在各层楼梯口处应设一定的缓冲地带。
为了保证主要房间好的朝向,楼梯间多半置于朝向较差的一面,或设在建筑物的转角处,此外,楼梯间尽量靠外墙布置,以便直接采光。
楼梯的形式主要有直跑、平行双跑、三跑、弧形、螺旋式和剪刀式等多种形式。根据中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为保证安全,中小学校不宜采用有梯井的三跑楼梯或剪刀式楼梯,而最好采用普通的折跑楼梯(直角的或平行双跑等);或设有中间休息平台的直跑楼梯。
学校建筑的主楼梯不宜是全开敞的室外楼梯,以避免人流密集时发生事故。
学校楼梯间靠墙的二面也应该设有扶手,以保证疏散安全。顶层的水平安全栏杆应加高至1.10—1.20m,或做成花饰直通顶棚。
楼梯的宽度和走道的宽度相类似。主要根据使用性质、人流股数和防火规范来确定。依据防火规范要求,楼梯宽度可按表2-8来计算后选用。每跑楼梯的最大净宽度—般不应超过2.2m(四股人流),疏散楼梯每跑的净宽度不应小于1.10m(两股人流)。注:①每层疏散楼梯的总宽度应按本表规定计算。当每层人数不等时,其总宽度可分层计算,下层楼梯的总宽度按其上层人数最多一层的人数计算。
②每层疏散门和走道的总宽度应按本表规定计算。
③底层外门的总宽度应按该层或该层以上人数最多的一层人数计算,不供楼上人员疏散的外门,可按本层人数计算。
教学楼中常用楼梯间的开间为2700、3300、3600、3900、4200mm,多为平行双跑楼梯。当开间超过4500mm时,多为双分式或双合式楼梯。
楼梯的数量应根据使用要求和防火要求确定,对于使用人数少且面积不大的建筑,在不影响使用的情况下,并符合表2-9的条件时,可以只设一部楼梯。通常情况下,公共建筑至少应设两部或两部以上楼梯。
楼梯的踏步尺寸,一般采用踏步高为140—160mm,踏步宽为260—280mm,室内栏杆的高度不应小于900mm,楼梯坡度不应大于30º。
(五)平面组合设计
组合设计的任务是将教学楼的各个房间及交通联系部分按照一定规律及形式连接成一个整体,使之达到功能合理、使用方便、结构安全、设备布置简捷、造价经济以及造型美观等目的。
1.组合设计的原则
(1)教学用房大部分要有合适的朝向和良好的通风条件,朝向以南向和东南向为主。
(2)各类不同性质的用房应分区设置,既要功能分区合理,又要联系方便。
(3)建筑空间布置紧凑,注意节约用地、节约能源。
(4)合理组织交通路线,避免人流交叉,保证疏散畅通、防火安全。
(5)教学楼应选择合理的结构型式及最佳的开间、进深尺寸。
2.教学楼功能分析及组合关系
教学楼的各组成部分应构成一有机整体。根据各部分使用性质和联系程度不同,学校建筑可以将普通教室、实验室、语音教室等组成教学活动区域;将行政办公室、教师办公室组成办公区域;食堂、宿舍、锅炉房定为附属建筑;另外还有室外活动区域。在进行平面组合设计时,通常用简单的功能分析图进行概括,以便于进一步确定活动分区及各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围绕功能分区图,对教学楼进行组合设计时,对各部分的组成及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主次关系:教学楼的教室、实验室是主要房间;行政、教师办公室、厕所是次要房间。在平面组合设计时,一般将主要房间布置在朝向好、靠近主要出入口;并有良好采光通风条件的位置,次要房间则可布置在较差位置,使主次分明,使用方便。
(2)内外关系:教学楼的行政办公室、后勤管理办公室的设计既要便于对内联系又应便于对外的接洽,因此在平面组合时,通常将其与教学区分开设置,一般可设于教学楼的底层,或设于教学楼的一端,或设于两部分教学用房之间的门厅附近等。
图2-41,音乐教室在教学楼一端
1—普通教室;2—音乐教室;3—乐器室
(3)联系与分隔:教学楼中的普通教室和音乐教室虽同属教学用房,二者联系密切,但为避免噪声干扰,又要保持适当的距离。一般可将音乐教室组合在教学楼的一端。也可作为突出部分毗连在一侧,或独立设置并以较长的走廊连接,另外还可以将音乐教室设置在教学楼顶层。
此外,教室与办公室之间要求联系方便;但为了避免课间学生在走廊上活动时影响教师工作,因此在乎面组合时也需适当隔开。
(4)流线组织:教学楼的组合设计应充分考虑人流活动的密集性,人流方向、密度和时间的关系,使教学楼内部各种用房之间、普通教室与其他教学用房之间布置适当,交通空间设置合理;从而满足流线简捷,通道光线充足,不仅在人流密集时交通顺畅,同时又能满足紧急疏散时的要求。
3.教学楼的组合形式
平面组合形式有多种,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走道式组合:利用走道将各房间连接起来,各房间沿走道一侧或两侧布置,具有使用房间与交通联系明确分开、保持各房间在使用上的独立性的特点。通常按走道的位置不同分为:内廊式、外廊式和内外廊组合式等。(2)大厅式组合:将教学区和办公区围绕一个大厅布置,大厅可作为公共活动用房。这种组合具有平面紧凑、联系方便等特点,但相互间干扰大,教学楼中较少采用,(3)单元式组合:将几间教室合在一起并配备相应辅助房间组成一个独立的整体,称为单元,再将几个单元用楼梯或走道重复组合成为完整的教学楼。该组合功能分区明确,各单元相对独立,平面布置和立面造型有韵律感,同时还可简化设计、生产和施工工作等。
除了以上几种形式外,还有套间式、天井式、混合式等组合形式。图2-47为天井式组合。在各种组合中,除了注意解决好各部分的功能关系外,还应处理好各种教学用房之间。
教学与办公用房之间的高差关系。当相邻部分层高变化时,常在交接处设置踏步或坡道在走道上连接。
(六)教学楼的体型、立面设计
不同功能要求的建筑类型,具有不同的内部空间组合特点;建筑的外部体型和立面应该正确表现这些建筑类型的特征,如建筑体型的大小,高低、体型组合酌简单或复杂、墙面门窗位置的安排以及大小和形式等。采用适当的建筑艺术处理方法来强调建筑的个性,使其更为鲜明、突出,有效地区荆:手其他建筑。
中小学教学楼的体型及立面设计要反映学校的性格与特征,建筑形象应该明朗、轻快、坚实、整洁、富有美感,表现出青少年健康、向上、求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楼由于采光要求较高,人流出入多,在立面上常形成高大明快、成组排列的窗户和宽敞的人口,给人以开朗、活泼、亲切和愉快的感觉。
在教学楼体型及立面设计中,除了从功能要求、技术经济条件及总体规划和基地环境等因素考虑外,还要符合一些建筑美学原则,如统一、稳定、均衡、对比、韵律、比例、尺度等。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尽管建筑形式千差万别,尽管人们的审美观各不相同,但这些建筑美的法则都是一致的,在设计中应遵循这些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创造出完美的建筑体型与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