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想品德教案
我的一家教案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设计
我的一家
目标要求:
1、自介绍家庭成员、回忆甜蜜往事的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家庭生活的欢乐与幸福,激发学生爱亲敬长、热爱家庭生活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2、通过开展生活小故事的讲述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初步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逐步培养良好的家庭生活习惯。
3、初步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家庭成员的年龄、属相、兴趣爱好;初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获取信息、团结合作、表达情感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个学生准备一张家庭生活照。
2、《可爱的家》歌曲磁带。
3、课文插图。活动过程:
一、介绍自己的家
1、播放歌曲《可爱的家》,学生边听边介绍自己的家。
2、揭示活动主题:我的一家。
二、了解长辈、爱长辈
1、看课文插图,讨论他们在干什么,说什么。
2、老师引导学生介绍佳人的生日、属相、长相、职业、爱好、品质及自己的感受等。
3、亲子活动。
三、欢乐家庭故事多
1、老师介绍一个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小故事。
2、学生说一说自己家庭中的欢乐故事。
四、亲亲热热一家人
1、以小组为单位,家长与孩子一起布置展板。
2、自由参观,相互交流。
3、老师总结。学会和谐相处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
设计
第三课学会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懂得设身处地地替对方着想和顾及他人的感觉是与人和谐相处的首要原则,懂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道理。
2、懂得与人交往时发生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初步掌握化解冲突和矛盾的方法。
3、懂得在与长辈发生分歧时,要善于沟通,并学习以平和的态度解决分歧。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打交道。我们在家、在学校、在公共场所,与他人相处也并不是总是和谐的,会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呢?这就要我们学会和谐相处。(板书课题)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与他人相处的黄金规则
1、阅读教材P14中的两个案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他们对这种现象的看法。
(1)站在强迫别人玩和上前就插话的人的角度,设想他们当时的心态和这样做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这两个同学虽不是有意强迫别人服从自己,但在行动中只顾自己的意愿,没有顾及他人的意愿和感受,从而引起了别人的反感和不快。
(2)站在被强迫和被打扰同学的角度,分析他们为什么会对这种行为感到不快和反感。使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意愿和想法,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的存在和选择。
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他们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有没有令他们或他们令别人不愉快或者不舒服的经历,并着重谈一谈自己当时的感受和事后的看法。
3、引导并理解孔子的名言和课前搜集的有关与人交往的格言警句,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与人交往?与人交往应遵循怎样的准则?
4、试着用名言提示的方法填一填课本P15的表格。并交流他们填写的情况。引导学生从交流中得到感悟,然后进一步交流各自独特的与人交往的秘诀。
活动二:发生冲突怎么办
1、阅读课本P16的范例,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江周或子豪,你的心情会怎样?态度如何?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旁观者,你的心情会怎样?态度如何?会怎么做?
2、引导学生填写课本P17的表格,然后交流。
3、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展开研讨:
(1)我与最要好的朋友因意见不一致而发生冲突,我该怎么办?
(2)我热心帮助同学,主动管理班级,但有些同学却不领情,还说我多管闲事,想表现自己。我该怎么办?
4、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历许多不如意的事情,只有对人友善、宽容,与人和谐相处,才会更加快乐;发生冲突时,只要我们换个角度想一想,讲究说话的技巧,采取恰当的方法,就一定能化解矛盾。
5、让学生说一说他们知道的人们成功化解社会交往中的矛盾的故事。
活动三:演一演、议一议
1、让学生不记名写下自己与家长之间的矛盾,并投入“悄悄话”信箱,然后让学生选取两个最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情景再现。
2、全班进行评价:你最喜欢哪种与长辈交往的方式?你最不喜欢哪种方式?谈一谈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围绕教材P18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寻找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3、教师趁机引出教材中小光的事例,组织学生展开讨论:
(1)你认为小光的爸爸看到这封信后会怎样做?
(2)你觉得用写信的方法解决与他人之间的矛盾可行吗?
(3)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像小光那样,当与长辈发生冲突时,首先应该尊重并理解他们,并想方设法与他们沟通。
4、活动延伸。就你和父母之间的冲突或矛盾,用你认为合适的方法与父母进行沟通,如给父母写一封信等。
三、教学总结。(略)
四、作业设计:
1、搜集有关与他人交往的格言警句。
2、你与父母或其他长辈发生过冲突吗?你是如何解决的?如果你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僵,学了本课之后,你想用什么方式来沟通呢?
3、你和他人交往的原则是什么?
第二篇:思想品德教案
分享的快乐
李河中心小学
朱遂合
教学目标
1、体会与他人分享的快乐和自我满足感,愿意与他人分享。
2、实际参与合作,体验来自合作和分享的成就感。
3、明白分享也是献出关爱,相互帮助体现了一种生存的道德智慧。
教学过程
一、我们的“分享日”
1、问题导入:教师提议大家为本班挑选一个“分享日”。
2、课前准备:让每个学生自愿根据自己的兴趣、愿望等,把一两样自己喜爱的东西带到教室。
3、展开活动:学生把自己携带的物品进行分类,并分成几个活动角。由物品的主人扮演讲解员,介绍自己的东西。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观察、欣赏别人带来的物品。可以设计以下活动角。
● 收藏角:里面有的同学们的集邮册、集报册、集门票册、钱币册等,以及它们的文字介绍。
● 科技角:里面有的同学们制作的车摸、船模、航模等科技作品,也有同学们自己拿来心爱的玩具。● 生物角:同学们在课余种植的花、草或是无土栽培的植物。
4、小组讨论:当别人欣赏你带来的东西时,你有什么感受?你欣赏了别人的东西,有什么收获?在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感受的基础上,在理解“五角星”里的话语提示。
二、我们一起享用
1、体验
每组分一个橘子或其他可以拆分的物品,明确写给一个同学。看看这个同学或组里其他同学的反应。如果这个同学把橘子分给了别人,问问他为什么要分给别人。如果这个同学自己吃了,问问他吃的时候的感觉及其他人的感觉。以此让学生体验好东西仅仅自己享用,并不一定快乐,大家一起享用更快乐。
2、以课本第33页所举事例为例,引导学生回想在现实生活中,当你有了困难,别人帮助了你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一个快乐拿出来与人分享,就变成了两个快乐。
3、活动延伸:教师可举例一些有难度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领会和应用道德智慧,在生活中互相帮助。比如:“下雨了,有的同学没有带伞,而且他家离学校很近,小明该怎么办?”教师对学生从以下几种选择判断,旨在让学生明白根据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更为合适的帮助方式。
●小明把伞供给其它同学,自己冒雨回家。●小明让另一个同学在学校等他,他回家再取一把伞.●小明把与自己同路的同学送回家后再回家.
第三篇:思想品德教案
依法促进科技的发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
2、文字的出现为科技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科技事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说一说:如果完全失去了现代科技,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二、讲授新课。
师: 展示两组材料:
(1)名人名言:
1、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
2、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革命的力量。(恩格斯)
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
材料:据说,人类迄今为止拥有的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足以将自己毁灭22次以上!核威胁的论调,已不是一朝一夕了。再往前看,一次比一次规模更大,一次比一次死亡人数更多的世界性战争,至今回忆起来,仍叫人毛骨悚然。试想,没有现代高科技在其中发挥作用,其杀伤力会如此巨大吗? 思考:这两组材料说明什么?
【生】明确: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说明每一次科技革命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负作用。【师】以上高度概括了科技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阶梯和标志,每一次科技革命都给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了解科技发展的足迹吧!
【师】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文字出现以前,人们用什么方式来记事?你知道哪几种古代文字? 【生】明确:象形文字、甲骨文、楔形文字等。【师】每天我们都要和汉字打交道,那么你知道它们是怎样演变来的吗?它们又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
【师】讲一讲古代科技:例:近代科技的纪念碑——埃及金字塔
(2)国家以法律形式确认科技事业的战略重要地位,为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提供法律保障。
(3)国家建立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对于在科技事业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个人和集体,法律明确规定给予奖励。(4)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
三、总结:
依法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我国法律规定的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能结合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有法律保障发表看法。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法律惩治制作、传播文化垃圾的犯罪分子的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哪些行为是要受到禁止和制裁的,这些行为要受到何种制裁,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加强自身修养。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是本框的重点。因为,从教材的要求看,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有利于规范文化市场,净化社会风气,遏制文化垃圾滋长蔓延,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从学生行为看,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对一些事物缺乏辨别能力,但是又十分好奇,这种好奇心容易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行为。因此,重点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别能力,减少错误行为的发生。教法建议:
利用事例、漫画等资料,采用分析、讨论等活动,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导入新课:
法律不仅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及其主要内容做了明确规定,还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做了明确规定。
法律对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做了明确规定(板书)
(一)法律规定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板书)
1、指引性措施(板书)
(1)思想道德建设方面:
(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
教材上的这部分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单单听老师讲解学生也会觉得枯燥。因此,对这部分的处理宜以学生活动、学生参与为主。
想一想:在学校应该遵守的各项纪律,已经学过的一些法律知识。国家为什么要对大家进行这样的教育?希望工程的意义何在?
通过以上活动,总结出:宪法规定国家通过普及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等教育;通过在城乡不同范围的群众中制定和各种守则、公约等途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宪法还规定国家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这些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法律对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
2、鼓励性措施(板书)
对于这部分的讲解,主要采取列举实例的方法。(详细事例见扩展资料)
(1)江泽民看望人民科学家钱学森
(2)李国安:转战戈壁的模范给水团长
(3)徐虎:在平凡岗位上温暖千万家
(4)王选、黄昆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5)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学生分析:我国法律为什么要规定给予这些人鼓励或奖励?
总结出:我国法律法规作出的这些规定,对于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社会风气,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板书)
学生根据上节课的安排,列举实例。教师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实例见扩展资料)
学生对这些行为进行分析评论,总结出这些行为损害了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接受法律的制裁。事实也证明,充分发挥我国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行为的功能,反对迷信,崇尚科学,净化社会风气,遏制文化垃圾滋长蔓延,能够为精神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发展。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法律规定建设精神文明的基本措施,法律禁止和制裁损害精神文明建设的行为。下面请同学们看看教材上的“阅读与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环境问题危害大 教学目标
了解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了解人类对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对人类生存的严重危害。
通过对全球性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培养分析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认识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及严峻性,增强对环境问题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及产生原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 教学方法
将学生分成4个研究小组,探究当前世界存在的环境问题。分组讨论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在分类整理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全球主要环境问题进行系统归纳。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二、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小结 活动(课前)将学生分为4个研究小组,分别探究当前世界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的结果,给出环境问题的概念:环境问题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遭到破坏,从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甚至人类生存的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人类生活同环境的关系密切。
接着分析环境问题的实质。给学生展示多幅图表,数据和漫画,设问:“图中所揭示的环境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注重加强训练学生分析材料并从中归纳总结的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这节课我们应该了解到环境问题“是什么”,“分几类”,“有哪些”,“怎么办”。
请同学们讨论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如何从我做起保护身边的环境。
依法保护土地和海洋
[教学目标 ]
1.知识目标
⑴识记:我国几个主要的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⑵理解:①简要说明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②列举实例,表明依法治理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⑶活动:①根据各自的体验,分析一个自己感触最深的环境问题,对国家和个人应如何依法保护环境发表看法。
②对学校周边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并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建议。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初步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环境问题,用联系的观点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用发展的观点理解依法保护环境的极端重要性;初步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以及对它们处罚的不同,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学习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其参与环保活动的能力。3.思想觉悟目标
要求通过有关环境知识的学习,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通过对有关环保法律的学习,增强其依法治理环境的法律意识;通过对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要求培养初步的在环境问题上的学以致用、知行统一的意识。[教学重点] 1.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2.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青少年应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教学难点 ] 依法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导入新课] 阅读的要求是粗读,即只读课题、框题、目题。(阅读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右上角列出本课的知识总体框架结构。)请同学们阅读下列材料,了解人类环境的状况。
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设计此问题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对环境问题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上述材料说明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之一,引起当代人的深思,究竟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最终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这正是本节课我们要搞清楚的问题。
一、人类面临严惩的环境问题(板书)1.人类环境(板书)
⑴环境的含义及环境要素的内容(板书)
提问:环境是指什么?环境要素主要包括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理解这里的环境,要掌握三层意思:①以人类为中心,指人类周围的情况和条件;②它指人类周围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其范围是很广泛的;③它主要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要素,这些要素中,既包括天然的,也包括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要素。地球是人类生命的摇篮,人类又是自然环境的利用者和改造者,人的活动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导致当代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2.环境问题(板书)
⑴环境问题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板书)(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它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指向自然环境任意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二是不适当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环境。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环境问题在我国同样严重存在。提问: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材料说明:我国森林减少,沙化面积、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退化、大气污染、水污梁现象十分严重。总之,我国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破坏必须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危害。
⑵环境问题的危害(板书)第一,威胁生态平衡(板书)
提问:这段资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讲解。)说明了人类破坏环境已威胁到生态平衡。生态系统是由人类、环境中的无生命要素、生物要素构成。生态平衡是指生物与环境在长期适应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和功能牌相对稳定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类组成、数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空气、阳光、水等生物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提问:请同学们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森林资源减少的严重后果是什么?
材料说明:环境污染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的环境污染也同样十分严重,环境污染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第二、危害人类的健康。(板书)
提问:你生活的地区有环境污染吗?请同学们举例说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综上所述,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致使人们呼吸被污染的空气,饮用被污染的水,吃被污染的瓜果蔬菜,遭受噪音的折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第三、直接制约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板书)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初步掌握了环境的含义,环境要素的内容,环境问题的含义、表现以及危害。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同学们要深刻认识我国环境形势的严峻性以及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紧迫性。[课后作业 ] 调查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设计一些好的措施。
依法保护人类环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我国法律规定的对违反环境法行为的制裁方法,以及中学生自觉履行保护环境义务的努力方向。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对比的方法理解环境违法与环境犯罪的区别,提高辨析能力;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认识环境问题,提高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依法治理环境的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在环境问题上的权利义务观念,加强学以致用的环保意识。
重点、难点与疑点分析
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是本框重点也全课的落脚点,给青少年提出努力方向。包括提高环保意识,要求头脑中牢树环保观念;增强法制观念,要求在环保方面知法、懂法、护法;落实环保行动,要求学生能为环保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重点要给学生以正确的行动指导和激励。
教法建议:
1.利用教材上的案例,采取对比或图表的方法,让学生分清违反环境法者为什么要给予行政处罚、要承担民事责任、要追究刑事责任。
2.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系列的环保活动,学生可以以个人、小组、集体为单位,也可以自由组合。系列活动如下:学生走出课堂观察校内外的环境问题,了解国家、个人是如何依法保护环境的;学生调查的环境问题,以各种形式交流后,一起研究活动方案,做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学生发现的有些环境问题,可向有关部门反映或提出治理建议;学生可为家庭、学校、家乡做一件保护环境的事。教学过程:第一步:通过提问复习导入新课:
(1)说出我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2)简述我国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同学通过回顾旧知识,回答以上问题,教师适时引入本节新课。第二步:介绍有关对违反环境法者的制裁手段
提问:如果有不遵守环境法律制度,违反环保法规的单位、个人,我们应该怎么办?
1、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板书)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追究他们的法律责任?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我国环保法律具有国家的强制性,只有追究违反环境法者的法律责任,给予必要的惩罚,才能保证环境法规的贯彻实施,才能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和人民的环境权益不受侵害,否则,环保法律、法规将是一纸空文。
3、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板书)
教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类似此类现象你见到过吗?你在环境保护方面是怎样做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当代中学生不仅要成为祖国未来的合格建设者,而且应当成为现在和未来的合格的环境保护者。为了更好的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青少年学生应从以下三方面来努力。第一,提高环保意识
第二,增强法制观念
第三,落实环保行动
讨论: 结合你周围环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说说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第三步:教师简单归纳并概括本节课知识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基本制度,追究违反环境法者法律责任的必要性以及处罚的种类,加深了对依法治理环境、保护环境重要性的理解,懂得了要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成为环境的保护者。探究活动:结合你周围环境方面存在的实际问题,说说我们能为保护环境做些什么?
l、收集问题。
2、列出有关单位或部门是怎样宣传环保知识和解决环境污染问题的?
3、出主意,说说你能为环保做些什么?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未成年人的涵义;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掌握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个人的亲身感受、所见所闻、或利用在课前的探究活动中调查了解到的典型事例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特别是对“我国颁布实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必要性和 教学过程:
第一组:文字资料:“弱智儿遭虐待死亡”(见扩展资料)
第二组:图文资料“老师打学生耳光”
学生分析,老师归纳,说明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造成的身心伤害。学生分组讨论: 还有哪些损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现象?如何才能有效制止这些现象?
小组代表发言,总结本组讨论结果,老师适当补充。包括如下内容:家长、监护人对孩子粗暴对待,甚至虐待,强迫孩子辍学、早婚等;学校忽略学生安全措施,酿成事故,老师教法不当,体罚或变相体罚,使学生身心受挫;社会上一些不法之徒为谋求经济利益,雇佣童工,兜售不健康的图书、音像制品,用游戏厅、网吧诱惑青少年。而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各方面都不成熟,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因此,如果要制止这些现象,必须通过立法,用法律防止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保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板书)
一、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需要法律给予特殊保护(板书)
案例分析:他们竟向同学连捅70多刀(见扩展资料)
学生分析:和大家一样的中学生,为什么会如此凶残?
分析方向:社会的不良影响;自身的抵抗力弱,法律意识淡薄。
现在请同学们谈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与国家的利益有什么关系?
(同学发言后,教师归纳。)
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给予特殊关注(板书)
三、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法律(板书)
(1)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板书)
(2)保护未成年人工作的基本原则。(板书)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道理: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必要性。两个具体知识: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的对象;四项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基本原则。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含义、内容、作用,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能力目标:在明确讲述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思想觉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点: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小刚流入社会、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父母离异,双方推卸对小刚抚养、教育的责任,使小刚失去了正常的家庭保护,可见家庭保护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多么重要。今天我们就学习:
二、家庭保护和学校保护(板书)
1、家庭保护(板书)
(1)家庭保护的重要性。(板书)(2)家庭保护的含义。(板书)
家庭保护是指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监护和教育的义务及其职责。(板书)
(3)家庭保护的作用。(板书)
①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免受来自家庭方面的侵害。
②为未成年人提供适宜的家庭环境。(4)家庭保护的基本要求(板书)
(先请学生看书,说出教材从几方面阐述了家庭保护的要求,第一方面是什么,学生说,教师板书。)
第一、要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板书)
第二、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板书)
第三、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板书)
第四、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了家庭保护中应采取的积极措施(板书)
2、学校保护(板书)
(1)学校保护的作用(板书)
学校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方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板书)(2)学校保护的含义(板书)
学校保护,是指学校、幼儿园及其他教育机构依照法律的规定,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并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实施保护。(3)学校保护的内容(板书)
学校保护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发展、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的维护、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第一、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培养各种人才。第二、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三、保护未成年学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具体要求是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学设施中活动;组织未成年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他们健康成长,要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四、“工读学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板书)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对未成年人的两个保护:一个是家庭保护;一个是学校保护。要着重掌握含义、基本要求。
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含义、内容。增强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能力目标:在明确讲述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涵义、内容和作用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几个典型的相关案例,由学生进行个案分析,加深对以上内容的理解。思想觉悟目标:引导学生珍惜和运用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学生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教学重点: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是本框的教学重点。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板书)
1、社会保护(板书)
(1)社会保护的重要性(板书)
青少年不仅生活在家庭中、学校里,还经常接触社会,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而社会环境中既有先进模范人物、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富有教育意义的公共场所等积极因素,也有品行不良的人、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等消极因素,这些都会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影响。缺少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合法权益就会在社会环境中受到损害。社会保护是未成年人保护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社会保护的含义(板书)
社会保护,是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保护。(板书)
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于家庭环境,也不同于学校环境,社会保护是特指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3)社会保护的作用和内容(板书)
社会保护归根到底是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具体来说,就是要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安全和身体健康;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心理和思想健康;有利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文化保护、身体健康保护、劳动保护、自由权和精神权的保护等五方面。(4)社会保护的基本要求(板书)
第一、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并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第二、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2、司法保护(板书)(1)司法保护的含义(板书)
司法保护,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以及司法行政部门等国家司法机关通过依法履行职责,对未成年人实施的一种专门保护措施。(2)司法保护的基本要求(板书)
第一、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实行有别于审理成年人犯罪案件的特殊制度。第二、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尊重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引导学生看书,分清:对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实行什么方针,坚持什么原则,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改造方式)
第三、对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应做好安置工作,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第四、人民法院处理继承案件、离婚案件,要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受抚养权。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个基本知识: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和基本要求。同学们要着重掌握它们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宪法关于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规定是
什么;对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有充分、准确的认识;知道我国现行宪法是1982年宪法。
2.能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上,说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
大法;能在 宪法和普通法律的对比中、在对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充
分理解和认识了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和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基础
上,能正确理解为什么宪法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3通过对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这个问题的初步探究,在思想上能树
立依法治 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的观念。进而能产生进一步学习宪法的愿望,增强宪法至上的观念。导入新课:
毛泽东同志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
就是一个总 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那么,为什么 说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总章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呢?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
一、宪法为什么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板书)
1、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题(板书)
(2)同宪法相比较,普通法律只规定刑事、民事、经济、行政等国家生活中某一方面。
学生活动:看图:教材中的“法律体系金字塔”;查阅宪法、刑法、兵役法、环境保护
法等的相关条款。
学生归纳:
依据宪法第 18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依据宪法第 103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 依据宪法第 11条的规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等。得出结论: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板书)其内涵是:
(1)普通法律是根据宪法制定的,是宪法的具体化。(2)普通法律不能和宪法相抵触,否则要被撤消和宣布无效。
组同学互相讨论马克思的话“宪法是法律的法律”再次体会为什么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教师设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宪法规定着我们国家生活中的根本问
题,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应该如何保证宪法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法律地位呢?如果朝令夕
改,又会怎么样?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查阅宪法中有关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的规定。)归纳出:
3、宪法制定和修改程序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板书)
学生比较: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宪法的制定和修改从中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从内容规定、法律效力、制定和修改程序方面阐述了宪法 的特征,明确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希望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开始逐步树立宪法至上 的观念,主动学习宪法、自觉维护宪法的尊严。
第四篇:思想品德教案
【教材分析】
《朋友之间》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主题“你我同行”中的第2课,这课主要的话题有“我和朋友”“友谊树”。
1.“我和朋友”这个话题是让学生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教材通过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朋友,引导学生在友谊的故事中感受朋友的重要性,并通过用诗歌和图画来表现友谊,激发情感体验,更好地感悟朋友的内涵。
2.“友谊树”是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列举有利于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不同行为,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真实的、健康的、积极的、愉悦的、纯真的等。【学情分析】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人是群居生活,几乎人人都有朋友。小学生,特别是现代社会的小学生,他们大都是独生子女,茁壮成长过程中更需要朋友的陪伴和扶持。而他们的交际范围除了父母、亲戚、老师,就是同伴了。他们往往会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年龄、兴趣、习惯、性格和经历相近的人做朋友。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慢慢地磨合中彼此接受,彼此影响,有了一定的友谊基础。但是,他们还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和认识所限,他们还无法全面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和可贵性,还无法正确地维护彼此之间的友谊,更还没有透彻领悟 “朋友”的真谛,这些都给本课教学提供了极好的教育契机。【设计思路】
教学活动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要回归生活,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体现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儿童在活动中交流、探究、感悟是本课的设计理念。因此,创设适合于学生的有效活动,将激起学生的情感,增强对事物的认识。
在本课设计中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交流、观察、讨论等形式参与活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学有所获,终身受益。通过让学生回顾“我和朋友”,在友谊的故事中感受幸福和快乐;通过用诗歌和图画来表现友谊,懂得珍视友谊;“友谊树”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明确各种不同行为对友谊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并认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活动目标】
⒈学生说一说朋友间的故事,玩一玩小游戏,感受朋友给彼此带来的快乐和帮助,认识到友谊的重要性,学会珍视朋友之间的友谊。⒉学生会判断哪些行为和做法是有益于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哪些行为和做法会损害朋友之间的友谊,并懂得朋友之间要建立健康的友谊。
⒊学生根据生活情境,合作探究,讨论讨论怎么做才真的够朋友,懂得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真诚、关爱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友谊的快乐与重要性,懂得珍视友谊。
2.难点:真正领悟什么是健康纯正的友谊,学会如何在生活中善待朋友,和朋友真诚相处。【教学准备】《朋友之间》相关课件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学
1.课前热身“我演你猜”:师出示词语,学生一个扮演一个猜。词语:嫦娥、字典、电视、大象、朋友„„ 2.今天也让我们走向朋友,共同探讨这个话题。3.理解什么是“朋友”。4.过渡:“朋”的由来。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听歌形式引入教学,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既明确本课的学习内容,又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我和朋友”
⒈过渡:引见朋友。
2.老师出示图片,介绍自己小时候与好朋友的故事。
3.学生思考、回忆、讲述自己与好友之间难忘的故事,自主交流介绍。(多种形式:展示照片、展示互赠的礼品等再现朋友情深情景。)
〔设计意图:品社课程的最大特点之一是活动性,要让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与好朋友交往中的快乐和难忘的事情,进而感受朋友的重要性。并让学生把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共同分享朋友之间的快乐时光。借助学生已有的体验,帮助学生提升对友谊的理解。〕 4.游戏“我问你答”,考验默契。
指名两个学生,一对好朋友上台,把老师提问的问题答案分别写在黑板上。
如:你知道其中一个朋友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你知道他(她)最喜欢的一种颜色是什么吗?„„
〔设计意图:表演、游戏是儿童有效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儿童积极的参与,使其加深了对教学内容的领悟。让学生通过“我演你猜”的活动感受浓浓的朋友情,沉浸在朋友心灵相通的感动和快乐中。〕 4.过渡:朋友让我们收获快乐,有时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
活动二:“友谊树”
⒈过渡:在朋友交往中是否存在烦恼、困扰呢?朋友之间的友谊如同一棵友谊树。有些行为像阳光雨露一样,滋润着友谊之树茁壮成长,使它枝繁叶茂,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而有些行为则像毛毛虫一样,侵蚀着我们的友谊树。
〔设计意图:呈现了朋友相互交往时容易发生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困惑,以此作为引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认识和理解友谊,并引出后面的活动。〕
2.课件出示案例“关于朋友间抄袭作业”。3.学生讨论解决:“怎么做才是真正的好朋友?” 4.学生说说自己的小烦恼。5.学生判断解决。
4.课件出示另一个案例:“关于朋友过生日是否必送贵重礼物不可?” 5.学生讨论解决:“真正的友谊该用什么来衡量呢?”——真诚的心 6.课件出示富兰克林格言,理解。
〔设计意图:“友谊树”填空活动,承接前面的活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列举有利于增进友谊和侵蚀友谊的不同行为,以及让他们通过案例判断、讨论、交流、分析、思考,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友谊。〕 7.交流古今中外关于朋友的名言警句。8.交流古今中外“朋友情深”故事、感受 9.写朋友,画朋友:
有人说:“朋友是我们疲惫时依靠的一棵大树;朋友是我们搏击海浪时的一叶扁舟;朋友是我们登高远眺时的一架云梯;朋友是我们卧病在床时的一声问候„„”
在你的心目中,朋友是什么呢?学生写一写,画一画,然后交流。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明理”。通过诗歌和图画,以比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悟朋友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引导学生用有形的物质把无形的友谊再现出来,从而吐露自己心中对朋友的理解和期望。〕 10.小结。
三、教学总结
1.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对朋友的理解。2.师总结。(听《朋友》歌曲)
〔设计意图:进一步深化本课的主要内容,又能从课堂自然过渡向生活,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并得到升华。〕
四、作业:
善待朋友,珍视友谊。
第五篇: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案
课题:第4课 人格不可辱 我们的姓名和名誉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尊重他人的姓名、名誉,学会平等地对待他人。
2、珍惜自己的名誉,不做有损人格的事;提高公民素养,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展现人格的力量。【知识与能力】
知道姓名权、名誉权是一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知道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教学重点与难点:法律对姓名权和名誉权的有关规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方法:课堂自学、合作交流、讨论质疑、探究总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情检查:
(一)复习提问:为什么立身需要自尊?自尊与虚荣、自傲有什么不同?
(二)导入新课:生活在线——“喊绰号”。有人认为喊绰号表明彼此关系亲近。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二、合作交流:
(一)出示自学思考题,明确自学的时间和要求:
1、我国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2、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什么?
3、如何珍惜名誉?(基本要求)
附上述问题的答案:
1、(1)姓名权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重要内容。(2)民法通则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3)婚姻法规定„„P32
2、实质是取笑别人,是一种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
3、基本要求是:(1)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2)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
(二)自学检查:(要求学生先在课本中找出答案,并强化记忆)
1、(1)姓名权、名誉权是公民______的重要内容。(2)__________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__________________,禁止他人____________。
2、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不分场合随意喊别人的绰号,其实质是______,是一种_______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______。
3、珍惜名誉的基本要求是:(1)首先____________;(2)还要_____________。
(三)师生研讨:
1、活动一:姓名权
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寿生渐渐的长大,18岁的他来到了省城读高中,他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提问: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 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19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生化专业。大四时,他以秦天的网名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的网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
提问: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总结:“民法通则”第九十九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十四条规定,夫妻双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权利;第二十二条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可以随母姓。
2、活动二:青天公断
讨论:下列属于侵犯公民姓名权的有(多选)(通过独立训练考察学生本节课对姓名权的理解)
3、活动三:辩一辩
播放视频《女明星们的绰号》引出讨论:取绰号是好?是坏?(通过P33阅读,小组讨论,有针对性的启发学生回答问题)辩论总结:绰号并非都具有侮辱性,但故意给人取不雅的绰号,并不分场合随意喊,其实是取笑别人,是不尊重人的表现,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活动四:讨论:CD**。思考回答问题:(1)你对小吴和小白的言行有什么看法?
(他们的言行都是错误的,小白借别人的东西故意不还,有损自己的名誉,而小吴在小白故意不还自己的东西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要回自己的物品,反而在网上侮辱小白,损害了他人的名誉。)(2)如果你是小吴,会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要回自己的CD机?(请求老师或家长帮助要回自己的物品)
(3)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名誉?(首先自己要爱惜和尊重自己的名誉;还要学会尊重他人的名誉)
讨论:P34案例,虞孚为什么会沦为乞丐?列举现实生活中有类似的例子,通过“心灵导航”使学生明确“誉从信中来”的道理,懂得“诚信”的重要性。
三、巩固训练: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要求整理知识点,既要准确,又要全面。书写规范认真)
1、我国法律如何保护公民的姓名权?
2、如何珍惜名誉?(基本要求)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