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小说牲畜林、半张纸教学设计
外国小说《牲畜林》《半张纸》教学设计
一财产, 本来就已十分穷困, 一旦失去这点财产, 生活将更加悲惨。
小母牛花大姐倔强地不听德国兵的使唤, 反而领着他进入密林深处, 使他(包括后面悄悄跟着的朱阿)鼻子被荆棘划破, 双脚陷入小溪。而朱阿则是思前虑后, 本来就双手发抖, 瞄不准, 现在又如此激动……他使劲瞄准, 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从山洞里跑出的一只小羊, 被德国兵抓住之后, 则是声嘶力竭叫唤着。出来恳求朱阿瞄准点的是二位白胡子的老牧羊人。而朱阿被恳求之后, 简直给搞糊涂了, 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 ——对于朱阿的犹豫和颤抖, 纸条, 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 作家笔锋陡转, 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 吻了吻, 仔细地将它折好, 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 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 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 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 他不能抛弃它, 不能忘却它, 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 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 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 不垂头丧气, 不徘徊惆怅, 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 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 可惜, 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 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 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 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 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 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 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 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 通过半张纸被注意, 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 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 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 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 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 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 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 也许更深的, 还是对这里的眷恋, 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 说没有, 没有什么东西遗漏, 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 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 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 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 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 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 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 往事就像元孔不入的空气, 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 用一个但是, 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 表面上波澜不惊 , 而内里却意义摇曳, 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 作家却不惜笔墨, 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 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 这样, 半张纸便凸现出来, 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剌激着, 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 痛之愈深, 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 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 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 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 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 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1、试用 100——300 字描述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的结构。
引导: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结构的要点,其次要看它的结构是否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还是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牲畜林》《半张纸》教学设计
第二篇:《半张纸》教学设计
《半张纸》 教学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株洲附属学校 熊海生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
2.理解本小说结构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主人公的情感体验中品味作者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理。教学难点:理解本小说结构的特点及其作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
拿一张纸,撕开成两半。
同学们,半张纸和一张纸的区别大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小说《半张纸》,学完之后你就会知道半张纸和一张纸的区别了。二.学生自读《半张纸》,回答问题。
从这“半张纸”记录的东西里概括男主人公的经历。恋爱 → 工作(有—无—有)→ 订婚 → 搬家 → 新婚 → 婚后(幸福生活,一个朋友)→ 妻子怀孕 → 妻儿离世
三、主旨的多元解读。
回忆的过程总共只经历了两分钟但是却涵盖两年的生活经历,那么说明小说的语言是有丰富的内涵的,那么接下来就请大家好好品味小说平淡简洁的语言背后丰富的内涵。五分钟以后我请同学就小说中让你感悟最深的句子来跟大家交流交流。
1.“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真正宝贵的是生命中的亲人、亲情…… 2.工作(有—无—有),朋友(飞黄腾达—潦倒到无可救药)
人生的无常、幸福的易逝,让我们深深地懂得了幸福于人的意义(真爱、真情)。3.“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幸福的时光虽然很短暂,但是却是一生的温暖,永远慰藉着孤独的心灵------4.“决定再也不去想”“决心要忘却”→
“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他走出去的时候并不是垂头丧气的。” 情感的变化:(痛苦、悲伤 → 顿悟、满足)
5.“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与人的最大幸福。”
曾经拥有过,经历过就是幸福的。对于过去的一切,美好的,我们会珍惜;不幸的,我们任它随时光流逝,更重要的是把握现在拥有的,去开拓更美好的未来。
6.岳母“一直小心的躲开,不来打扰着新婚的一对。但现在她……很快乐的来了,因为他们需要她。”
不管母亲是“躲开”还是“快乐的来”,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母爱是真正的伟大。
7.“埋葬了,再也没有什么了。一切都归于泥土,这是一切肉体的归宿。”
肉体可以消失,但是人的精神却可以永存的。8.字的颜色,笔迹。
“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和蓝铅笔草草写成的。” “以后是用红蓝铅笔写的项目。”
这时候字迹是“草草”的,说明女主人现在的状况已经开始不好了,暗示着后面悲剧的发生。
9.淡黄色的,有光泽的小纸
“淡黄色”“有光泽”带着太阳的光辉,照亮了陷入黑暗的主人公。
小结:通过大家刚才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这篇小说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包括了“爱情”“亲情”“友情”,同时还包括了生命的追求,生存的意义,生活的无常等等,我们也可以看出男主人公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他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就像上课之前老师撕的那半张纸一样。(题目)那么在面对这种残缺的,不完美的人生,我们该怎样去做呢?当然要像男主人公那样学会在困境中去超越自己,在困境中去追求幸福。
四、探究结构的特点及作用。
1.一千多的文字中容纳了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作者到底是怎样做到的呢?这就是小说结构艺术的探讨了,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来说说小说在谋篇布局上有哪些特点。
2.看小说后面的《话题:结构》。“一个好的结构是一个合适的容器”
“让它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展示其丰富的姿态”。
3、归纳总结。
(1)线索:半张纸片,引出回忆→进入回忆,连缀片段→走出回忆,珍藏小纸(2)倒叙(区别“插叙”)
(3)以小容大(“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有一座天堂”)
(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男人搬离住所之前,发现了半张 小纸,引起了他对两年往事的回忆……两分钟后,他高抬着头走了出去……)(4)连缀片段
五、比较阅读。
《丈夫支出账本中的一页》 马克〃吐温 招聘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提前一星期预付其薪水........(支出金额)
购买赠给女打字员的花束......(同上)
同女打字员共进晚餐..........(同上)
给夫人买衣服................(一大笔开支)
为岳母买大衣................(一大笔开支)
招聘中年女打字员的广告费....(支出金额)
问:这篇小说在结构上和《半张纸》有什么相似之处?
六、小结
读完《半张纸》我们不得不被斯特林堡征服,半张纸,小小的容器,承载了人生的悲
欢,推动了生命的奋进,见证了生命的自我超越,这就是结构上的艺术,精妙的处理带给我们无穷的艺术魅力。
(两分钟,两年事,两人世界;纸半张,纸中情,纸里乾坤。)
七、课后作业:
请你也选择一个“小容器“,来承载你的一段人生经历。(字数:300左右)
八、板书
有限的空间(半张纸)
丰富的姿态
(生活经历)→ 3
现实:(沉痛、悲伤)
现实:(顿悟、幸福)
→—回忆
第三篇:《半张纸》教学设计
《半张纸》教学设计
一、导入
由《墙上的斑点》导入。
二、阅读话题内容:
要求学生结合学过的小说来分析结构的内容。
三、分析小说:
1、主题:
写一位刚刚失去妻子和孩子的丈夫在搬离过去的住所之前对生活的一些追忆,表达了对人世无常、幸福易逝的感叹,但同时又积极地表达了幸福对人的意义,肯定了人在命运无常之中对幸福的指著追求。
这篇小说虽短,主题却比较复杂和微妙。半张纸在作品中,不仅是年轻房客两分钟内情绪发生转换的契机,也对主题的深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主人公未注意到电话机旁墙上的半张纸以前,面对空空的房间,想到就要离开这里,一种人去楼空的失落感袭上心头,他徘徊着,顾盼着,寻觅着,给作品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愁,这种哀愁使主人公决心再也不去回想他在这寓所中所遭遇的一切,他决心要忘却这一切。但是,当他发现了这张纸条,取下纸条,只用了两分钟就读完半张纸上的十几个电话号码一一重又度过他一生中的两年之后,作家笔锋陡转,作了这样的描述他拿起这淡黄色的小纸,吻了吻,仔细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此时这张险些丢弃的半张纸,竟成了年轻房客弥足珍重的纪念物。他吻着这淡黄的小纸,实际上是吻着他的爱人和婴儿;是吻着逝去的生活。半张纸给了他那么多的人生欢乐,给了他那么多精神慰藉,他不能抛弃它,不能忘却它,他要把它深藏在心底。他将带着半张纸给他的人生启迪,去开拓新的人生之路。正因为这一个原因,他才能在离开公寓时,不垂头丧气,不徘徊惆怅,而是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的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能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这精妙的结尾,不但与开头呼应,而且一扫两分钟前的哀愁,半张纸使得主人公以一种更为积极的人生态度,奋然前行。
2、结构分析:
1)学生分析,师生共同讨论。
2)明确:小说《半张纸》结构艺术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家紧紧围绕半张纸进行布局选材。作品先以半张纸引出主人公对往事的回忆,接着又以半张纸连缀起回忆中一个个生活片段,最后又通过半张纸表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深化作品的主题。半张纸成了小说中贯穿始终的结构线索,成了小说的灵魂。
作品采用倒叙的手法,通过半张纸被注意,引出了主人公对以往两年间全部悲欢离合的回忆,使得小说的布局别具一格,饶有新意。小说开始于搬家车辆的离去,男主人公被独立留在曾经的家里,作最后的一瞥。作家以哀婉平缓的笔调,描写主人公即将离开这居住两年的房间时的复杂心情:哀婉留恋,若有所失。它给读者造成一个悬念。男主人公看看是否有什么东西遗漏了——仅仅是如此吗?也许更深的,还是对这里的眷恋,故意找个借口再待一会儿;马上一转,说没有,没有什么东西遗漏,没有什么了——连续重复,暗示主人公的故作镇定,这是写浅层心理;接下去,叙述他决定再也不去回想在这里的往事决定一词,更是显露出他心理上的脆弱,如果真的可以不去回想,还需要如此郑重其事地决定吗?往事就像元孔不入的空气,又岂是一个所谓决定能够阻挡得了的;下面,用一个但是,把镜头转向我们更本质的主人公那半张记录电话的纸条。这样简单的几句话,表面上波澜不惊,而内里却意义摇曳,语言非常有层次感。
在只有一千多字的小说中,作家却不惜笔墨,精细地描绘了半张纸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甚至连纸上的字迹也一一作了说明,这样,半张纸便凸现出来,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强烈地吸引着读者。而主人公也被这小小的纸头强烈剌激着,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因为那上面浓缩了他一生中两年里的最美好的时光。然而爱之愈切,痛之愈深,竟然使他决定要忘却。
3、讨论练习三: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持续了多长时间?这种安排有什么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半张纸作为结构的要点,使得小说的叙述时间和主人公的记忆闪回时间发生较大的交错,从而得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半张纸》所记述的故事从外部而言只持续了几分钟的时间,但是从内部深层而言,持续了两年的时间。这使得人生如梦、人世无常的主题得到有效表达。
四、作业:
1、试用100——300字描述自己最喜爱的一部中长篇小说的结构。
引导:指导学生首先要抓住结构的要点,其次要看它的结构是否依赖情节的力量而构成,还是通过情绪的勾连、材料的组织等来构成。
2、完成练习册的相关内容。
第四篇:教案外国小说欣赏牲畜林
《牲畜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脉络,体会小说所表现的乐观精神。
2、体会平时但又隐含幽默的语言。
3、认识与理解本小说层层推进的结构。【教学重点】
小说故事情节的概括及轻松幽默的艺术笔法。【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和作者简介
同学们已经预习过小说了,你们觉得这篇小说的主题属于哪个母题下面的? 明确:战争与和平。
这是一篇写战争的小说,但是我们从小说里却感觉不到硝烟的味道,反倒觉得轻松幽默有趣,这正是这篇小说的作者独有的特色,他的小说几乎都富有寓言式童话般的色彩。曹文轩说“卡尔维诺是天堂里的作家”,还有人说他是“一位一只脚跨进幻想世界,另一只脚留在客观现实之中”的作家。
卡尔维诺,意大利人,当代作家。在四十年的创作实践中,力求以最贴切的方法和形式表现当今的社会和现代人的精神,以及他对人生的感悟和信念。在他绚烂多变的小说后面是一片温暖而明亮的阳光,幻想、宇宙、无限、时间、欢笑或者悲怆就在这片阳光中静静地蔓延。
卡尔维诺是一位有着富于幻想,具有童话气质的作家,同时又是一位有着宇宙和科学的背景,耽于哲思和无限探索的作家。
处女作:《通向蜘蛛巢的小路》(又译《蛛巢小径》)。代表作:小说《命运交织的城堡》《寒冬夜行人》《我们的先人(三部曲)》(包括《分为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不存在的骑士》)《宇宙谐趣》《看不见的城市》《寒冬夜行人》。
20世纪小说经典理论著作:《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又译《美国讲稿》)。编著童话集《意大利童话》。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读完全文,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可能说的答案:鬼子最后和野猫同归于尽,大快人心;朱阿每次举枪射击却屡次不成功,他的枪法太拙劣了;朱阿和鬼子都太傻了等等。
2、朱阿的确很滑稽,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说中对他的外貌描写。生齐读,然后说说对朱阿的印象。
明确:朱阿是个矮胖子,还戴圆锥形毡帽,身着大圆点衬衣,用一条带圆点的红围巾系住了打满蓝色补丁的裤子,毫无审美观念,像个小丑。
3、朱阿活像个小丑,看这篇小说,好像在看朱阿表演马戏。小说给人的感觉轻松幽默,但一般战争给人恐怖、残酷、死亡等感觉,那么这篇小说想表达什么呢?
学生可能说的答案:讽刺战争,尤其是侵略性战争;表现人们已经习惯了战争,人们对战争麻木了(师:朱阿为何回村去?为“花大姐”,可见人们并不麻木);表现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森林中的牲畜就好比人,牲畜们一个接一个出场,把鬼子弄得晕头转向,使鬼子误把野猫当家猫,最后和野猫一同滚下了山崖,表现了齐心协力战胜敌人的主题。
三、具体赏析课文
1、小说到底想表达什么呢?下面我们通过具体分析来了解。表现战争主题可写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择牲畜林这个特殊的地方呢?你对林子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明确:林子内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林子就像诺亚方舟,林子内宁静安详,生机勃勃,没有血腥,没有恐惧,是战争的避难所。
2、作者选牲畜林这个地点有什么用意?
明确:一是和林子外的村子被扫荡后的狼藉形成对比,二是多岔路多荆棘迷宫般的森林为朱阿和鬼子的较量(情节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舞台。
3、鬼子抢走了朱阿在世上唯一的财产,朱阿像抢回来。但是每次当朱阿举枪射击时,就会被阻止,朱阿一共举了几次枪?找出来齐读并分析朱阿举枪时的表现和人们的反应。
明确:第一次:“他使劲瞄准,但颤抖的双手使枪口不停地在空中转动”,用较多笔墨直接描写。第二次:“朱阿手中的枪跳起了塔兰泰拉舞”;这是借喻,孩子说你把我们的猪打死了,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了,侧面反映战争的残酷。第三次:“朱阿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是夸张。第四次:姑娘的话和朱阿眼中像烤肉的铁叉一样的猎枪暗示了乐观精神对战争阴霾的反抗。第五次:小姑娘宁愿失去财产,也不忍心看到兔子丧命,可见她淳朴善良,热爱生命。第六次:朱阿终于射击成功,可惜没打到鬼子,反倒把可怜的吉鲁米娜的老母鸡给打死了。
4、朱阿一共六次举枪射击,其中五次准备射击却因各种原因而没有发射,直到第六次才发射,这样的设计在情节上称之为什么?在结构上又称之为什么?
明确:在情节上称为“摇摆”,在结构上称为“延迟”。“延迟”时层层推进结构中的一种手法,就是指在小说的进程过程中,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进展设置障碍。(详见书本78页)比如去寻宝或者救人的英雄,前面几个(或者几次)总是不成功,这在文学心理学中,是很有意思的话题。一次成功,会使作品显得过于简单容易。
5、“延迟”法的使用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延迟法的反复使用,使得各种牲畜(只有最后的野猫不是家畜)接连出场,成为故事的真正主角。牲畜们可不管你是德国兵还是什么,它们只管在林子中间跑啊、跳啊,仿佛这是一场盛大的狂欢节。正是这种欢乐的景象所蕴涵的精神,把严酷的战争这一“历史真实”融化到自然和谐的“文学真实”中来。其次,战争的严酷性也仍然从中显露出来。朱阿一想到他在世上惟一的财产花大姐要被带走,便不寒而栗,同样,那头粉红色的小猪是那两个小孩的惟一财产,那只“光秃秃没剩几根毛的母鸡”也是老太婆吉鲁米娜的惟一财产,本来就已十分穷困,一旦失去这点财产,生活将更加悲惨。第三,这样的“延迟”使得原本紧张激烈的情节节奏舒缓下来,牲畜林里的各种动物可以自由地登台表演,战争的阴影被更有生命力的和谐自然挤到一边。
6、前面人的乞求,朱阿都同意了,吉鲁米娜十分穷苦,一旦失去老母鸡,生活将更加悲惨,那么朱阿为什么鼓足勇气开枪了呢?
明确:因为这次射击时朱阿是躲在他自己临时堆砌的掩体后面。“现在他可以毫无顾忌地开枪了,就算把那没毛的母鸡打死,也没什么关系。”这句话暴露出朱阿更深层的心理活动前面不开枪,不仅是因为怕误伤那些牲畜,而且也是怕没有
打中德国兵,反被对方开枪还击。
7、朱阿终于开了枪,结果是什么都打到了,就是没打中鬼子。请你结合小说前面的情节,说说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明确:朱阿的射击本领,前文有充分的渲染:他“从来瞄不准”,“他会把铁砂粒打到同伴的屁股上”。当他试图瞄准鬼子使眼前却总是出现晃动的牛屁股。而此后那些牲畜主人不断给他施加压力,使他的猎枪晃动得更厉害,“连扳机在什么地方也不知道了”。这样的枪法和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射中目标。
8、小说最后的结局——鬼子与野猫在打斗中坠下石崖,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并且意味深长。请你品味其中的意味,从鬼子的性格和其他情节分析这个结局的合理性。
明确:鬼子的贪婪、愚蠢,造成他在森林里迷路,而在转悠时看到的奇特景象,让他产生“诺亚方舟”的幻觉。所以,当他最后面对凶恶的野猫时,也“已毫不奇怪了”;朱阿胡乱开枪给他造成了惊吓,使他产生要主动上前抱住那只“家猫”欲“聊以自慰”的念头,最终他把增加送下了石崖。可见,最终的偶然其实时事出有因的,是情节发展的必然。
9、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让野猫和鬼子在打斗中坠下石崖,有什么用意呢?
明确:作家把最后的任务交给一只凶恶的野猫,它不是牲畜,反而算得上是牲畜的敌人(专门捕食飞禽,有时甚至到村子里偷鸡吃),它和德国兵在厮打中一起掉下了石崖。是想表现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吧?
总结:小说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连“可怜的吉鲁米娜”也获得了补偿。纵观全文,只有这个“游击队员”和小说开头的“扫荡”两个词透露出抵抗的色彩,其余的,好像是那么自然而然。“牲畜林”这个充满自然和谐的地方,似乎拥有自净能力,经过一番小风浪,它就又回到生活本来的轨道中去。它也正是以它这种民间故事般的神奇,成为这篇小说结构和主题上双重的要点。小说借“牲畜林”这个意象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和让邪恶与邪恶同归于尽,善良的人连手都不要弄脏的理想。
四、作业
1、阅读话题:结构
2、阅读《半张纸》
第五篇:半张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知识。
2、探究小说结构特点及其在表达主题过程中的作用。
3、拓展鉴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对小说结构的把握及拓展分析。
【教学难点】
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法
【教学准备】
布置预习
【教学指导思想】
本单元阅读侧重小说结构问题。结构为表达主题服务,因此理解小说主题是理解结构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以赏析小说结构为重点目标,在对主题进行挖掘探索过程中赏析结构妙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询问了解学生预习感受,引出作者介绍。
幻灯展示:
1936年,瑞典学院的评奖委员和院士们把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美国著名的现代剧作家,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尤金奥尼尔。他在“受奖演说”中高度评价了瑞典剧作家奥古斯特斯特林堡对他的影响:“我的工作受惠于一切现代戏剧家中最伟大的天才——你们的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奥尼尔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为什么要给予他如此高的评价呢?
二、幻灯展示作者相关知识。
瑞典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朱丽小姐》《到大马士革去》《一出梦的戏剧》《鬼魂奏鸣曲》,小说《红房间》等。
这些都是享誉世界的作品,这篇世界著名的微型小说《半张纸》肯定也不是随意之作。
三、探究小说结构和主题
(一)、检查预习
用简要的语言复述小说情节。
开头“房客”即将离开、用倒叙的手法借助纸片上号码回忆刻骨铭心的两年生活。
提示: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我们称之倒叙。
问:如果这里先叙述所有故事,再写主人公的离开好不好?
不好,这样叙述形式过于单调。倒叙手法可以使情节悬念顿生,引人入胜。
(二)、对“半张纸”的探究
1、形象感知“半张纸”外形等特点
问:本文名字是《半张纸》,那我们就从这“半张纸”入手,来欣赏这篇小说。这“半张纸”是一张怎样的纸?
用文中的话填写下列表格:
色泽
大小
字迹
内容
“但是在墙上,在电话机旁,有一张涂满字迹的小纸头。上面所记的字是好多种笔迹写的,有些很容易辨认,是用黑黑的墨水写的,有些是用黑、红、蓝铅笔草草写成的。这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他决心要忘却的一切都记录在这张纸上——半张小纸上的一段人生事迹。”
“这是一张淡黄色有光泽的便条纸。”
问:这是“半张小纸头” 纸很小,可内容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涂满字迹”说明纸头上已经记的条目很多,非常丰富。“记录了短短两年间全部美丽的罗曼史”说明其包含的内容不但丰富而且时间跨度很长。
问:纸头上笔迹有很多种,有的写得很工整,有得是草草写成的,颜色也不一样,由此能看出什么?
纸头的内容在不同时候写成,写字的人也不一样,因而它就记录了不同时候发生的故事,也从侧面反应其内容丰富。
2、深入探讨“半张纸”上的内容
学生三分钟默读中间部分。
默读要求:一边默读,一边在课本上划出“半张纸”上所记录的内容。
请一个学生将自己划的部分读出来。其他学生补充。
幻灯展示:
艾丽斯
银行
出租马车行
鲜花店
……
问:第三段写的艾丽丝是谁?为什么名字“最美丽”?
真心相爱,三个字充满了浓浓的爱意。流露出相恋时的甜蜜。
问:新婚后的蜜月生活如何?
“他们新婚,星期日夜晚常去看歌剧。在那里度过的时光是最愉快的,他们静静地坐着,心灵沉醉在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
说明他们新婚非常幸福。
讨论分析“常”“最”“静静地”“沉醉”:
“常”写他们可以经常去看戏,长久地停留在幸福之中;“最”字突出了那时主人公的幸福;“静静地”是他们在享受这惬意而幸福的一刻;“沉醉”,沉浸在舞台上神话境域的美及和谐里,醉在这如梦般柔美的爱河中。
问:故事继续发展,发生了什么事情?
需要找女仆来照顾,去药房买药,订消毒牛奶,用电话解决家务事,这些是因为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这个年轻的房客快要当父亲了。内心应该感到喜悦。再后来发生什么事情?
“一个大的和一个小的棺材”说明艾丽丝和肚中的孩子都不幸失去了生命。
问:为什么都失去生命了?知道原因吗?
活动设计:同组探讨这个问题,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大家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能力,说得很有道理。假如作者就按照某位同学的推理,清楚明白地告诉大家妻儿的死因,这样好吗?
作采取素描式勾勒方式,点到为止。篇幅虽小,却留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
问:大家可以告诉我当时年轻房客回忆到这里的感受吗?
“他眼前一切都模糊了,就像溺死的人透过海水看到的那样”表现出回忆到这一幕人生不幸,悲痛欲绝。
讨论分析“溺死之人”:把自己看成将死之人,体现出对生活的悲观绝望。
幻灯展示:
相爱的甜蜜
蜜月的幸福
为父的喜悦
失亲的悲恸
总结:作者享受过爱情的甜蜜和即将当父亲的喜悦,也承受了妻儿丧亡的不幸。
问:纸头上还写了银行,这是他工作的地方,银行是他生活的基础,那银行倒闭意味着什么?
经济来源的丧失,生活漂泊不定。
问:没钱怎么娶妻呢?
“他后来找到一份新的工作”“手头很宽裕”。
问:现在呢?
搬出房子,可能意味着生活的困顿。
总结:除了爱情不幸,生活上也起伏不定。
问:纸头上还写到了朋友,这个朋友有什么样的经历?
曾经飞黄腾达,后来穷困潦倒。“荣华富贵不过是过眼烟云罢了”。
问:大家看看,黑板上展示的这三方面回忆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自由回答,预计能说到此类观点:“人生变幻莫测”“生活总是起伏不定”等。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到作者的人生感慨。
问:“过眼云烟”我觉得意思是“眼前如云烟一样迷惘”,对吗?
意思是“从眼前飘过的云烟”。
也就意味着曾经见过现在却消逝了,主人公也是从享受幸福到失去幸福。
我觉得作者要表达的就是失去幸福后的痛苦,你是否同意我的观点?
眷恋当然是有的,但这一切都表明一个生活常态:“有”终究会变为“无”,好景不常在。用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个意思,就是“人生无常”。
既然“有”终究会变为“无”,我不由得感到一种悲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话更让我觉得生活没有意义。
展示幻灯片
“人生如同上好发条的钟,盲目地走,一切只听命于生存意志的摆布,追求人生目的和价值是毫无意义的。”
“人的生存就是一场痛苦的斗争,生命的每一秒钟都在为抵抗死亡而斗争,而这是一种注定要失败的斗争。”
——叔本华
思考:如果你是斯特林堡,你怎么回复叔本华的观点。
学生思考发言
分析:
“但是他走出去时并不是垂头丧气的。相反地,他高高地抬起了头,像是个骄傲快乐的人。因为他知道他已经尝到一些生活所赐予人的最大的幸福。有很多人,可惜,连这一点也没有得到过。”
“他拿起这淡黄的小纸,吻了吻,小心地将它折好,放进胸前的衣袋里。”
作者情感并未消极下去,相反更加昂扬,“吻了吻”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尊重和直面现实的生活态度。
展示作者一段原话与学生发言进行比较:
人活着必遭蹂躏。天堂和地狱在他看来并不是虚无的存在,而是都会在现实中得到兑现。当我们欢乐的时候,我们就生活在天堂里;当我们痛苦时,我们就在地狱。但谁又能说痛苦不是另一种欢乐呢?
——奥古斯特斯特林堡
分析:他既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体现出的奋发向上的力量,则是他区别于其他悲观主义者的地方,也是他精神品质宝贵之处。
(三)、水到渠成总结结构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问:我们理解了小说主题,那我们回头思考一个问题,小说的线索是什么?为什么要用“半张纸”作为线索呢?
因为两年刻骨铭心经历的回忆都是用这张记录了各种电话号码的纸联系起来。原本杂乱的回忆,通过这个故事的焦点,巧妙地将人生变迁的喜乐悲愁维系在一起,浓缩的“半张纸”上,杂而不乱,承载起表达主题的任务。
提升:有些小说采取的是层层推进的结构,情节随着时间或空间转换而发展,每一步都扣人心弦。而《半张纸》则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借助“半张纸”以小切口,做出大文章。情节简单,却含义丰富。
四、能力拓展
德军剩下来的东西
[法] 哈巴特霍利
战争结束了,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他匆匆忙忙地在路灯昏黄的街上走着。一个女人捉住他的手,用吃醉了酒似的口气和他讲:“到哪儿去?是不是上我那里?”
他笑笑,说:“不,不上你那里——我找我的情妇。”他回头看了女人一下。他们两个人走到路灯下。
女人突然嚷了起来:“啊!”
他也不由抓住了女人的肩头,迎着灯光。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他们的眼睛闪着光,他喊着:“约安!”把女人抱起来了。
能力拓展:试用100-200字,从小说结构的角度给下面一则短评加一个结尾。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战争结束了,主人公“他”回到了从德军手里夺回来的故乡,在路灯昏黄的街上,“他”与沦为娼妓的“情妇”邂逅相遇。
结尾出人意料。经历了战争的残酷洗礼后的人,生死、名利、荣辱恩宠似乎都已经看透,人也似乎变得透明而单纯,当苦苦思念的人儿就在眼前又怎能不让人激动?“他不由自主地抓住了女人的肩头……他的手指嵌进了女人的肉里”“眼里放光”“把女人抱起来了”。
五、作业
课后“思考与实践”栏目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