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39: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第一篇: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

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

教学目标

1、了解记叙文阅读常见题型。

2、掌握并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技巧,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阅读方法

难点:运用阅读方法、技巧解答常见的中考阅读题。教学流程

一、师导入:记叙文的阅读我们已经训练有一段时间了,从同学们交上的作业中、从和大家的交流中以及在对大家进行的问卷调查中我发现了大家在做题时所犯的一些共性错误,为了解决好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再一次一起商讨研究记叙文的一些常见题型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我们来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齐读

二、展示教学目标(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师:针对目标,结合同学们的具体情况,我们总结了以下这几种中考常见题型。一起来看看:

三、展示中考常见的题型

1、概括一篇文章、几段文字、一个片段的主要内容,弄清楚文章的主旨。

2、品析句子,有自己的见解。

3、联系上下文理解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用想象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5、谈自己的阅读看法和体会。

四、结合例文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技巧。

师:下面我们结合例文,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记叙文阅读的方法技巧。请同学们阅读短文,并思考文后的问题。

《妈妈是我心中的一团火》 当我刚呱呱出生时,护士就不让妈妈见到我,悄悄地把我抱到哺婴室去。医生 轻轻地告诉她,我的左肘以下没有手。

有一天,7岁的我走出厨房嘀咕道:“妈妈,我不会削土豆皮,我只有一只手。”妈妈在做针线活,她头也不抬地说:“你回厨房去削土豆皮,今后再也不许用这个借口拒绝干活了。”我当然能削土豆皮,用我的右手持刀削皮,左上臂帮着托一下就行了。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

在我读小学二年级时,一天,老师要求我们从猴架这边荡到那边去。轮到我时,我摇头示意不会荡。有些孩子在背后笑我,我哭着回家。当晚,我告诉了妈妈。她拥抱我一下,并做出“让我想想办法”的表情。第二天下午她下班后,把我带回到学校去。她教我先用右手抓住杠棒,用力引体向上,再用左上臂夹住杠棒。当我费力地照她说的做时,她始终站在一边鼓励我。以后每天她都带我去练习。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第二次把我们全体同学带到猴架处的情景。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

如今当我有不顺心的事时,总感到妈妈仍在我身旁,仍在对我说:勇敢地面对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1、概括本文主要内容及中心。

师:请同学们说说概括主要内容及中心的方法。

说得很好,跟着老师,我们一起再来回顾一下。边看边理解边记。

一、明确题干的要求。(从答题范围来说,要清楚题目要求概括的是文章哪些段所叙述的事件;从答题语言来说,看清楚题目要求中有没有对字数或者句式的要求。)

二、具体的答题方法:

1、理清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提取文中的中心句、主旨句、结论句。

3、看题目找线索,组合文中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

4、一般陈述的格式为:谁+什么情况+事+结果。其中“人”,特指主人公。

5、用凝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中心,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描写)„„,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妈妈知道办法总会有的,她常说:“只要你尽最大的努力,就没有你不会做的事。”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师:某某同学你来回答,回答得不错,说说你的方法。我们一起总结回顾,加深印象。

分析一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构方面要看句子在文章中的具体位置。

1、句子在开头的作用:

⑴开篇点题。⑵引起下文。⑶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地点。⑷渲染气氛。⑸总领下文。⑹为下文做铺垫,埋下伏笔。⑺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⑻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等。

2、句子在文章中间的作用:

⑴点名事件的意义。⑵抒发作者的情感。⑶承上启下。⑷照应题目、开头及前文。⑸强调的作用等。

3、句子在文章末尾的作用:

⑴画龙点睛,点明中心。深化主题。⑵言有尽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⑶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⑷总结全文。⑸照应题目,首尾呼应,使结构完整等。

句子在内容上的作用:要紧密联系文章中心分析,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写出了人物怎样的精神品质和性格特征。结尾的抒情议论句还起到点明中心,深化主旨的作用。

3、本文语言朴实却耐人寻味,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简要赏析。师:谁来说说赏析句子赏析语言的方法技巧。说的不错,看大屏幕。品析句子的应对策略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和情感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2)品味句子和关键词。

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4、“我在猴架上熟练地荡来荡去,曾经取笑过我的孩子们都目瞪口呆。”运用联想写出此刻作者的内心想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类题时,应该注意什么?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1).必须用第一人称;(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5、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读完这篇短文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教育。师:这类题的方法技巧是什么? 谈阅读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五、当堂检测:

本节课大家掌握得怎样呢?请同学们打开《渔夫阅读》第60 页,这是我们本堂课的当堂检测题。

六、大家还有哪些问题,说出来,请同学老师帮忙解决。

七、谢谢指导。

第二篇:《中考记叙文复习指导》教学设计

《中考记叙文复习指导》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把记叙文的要素作为知识切入点,结合中考典型范例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二、教材分析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结合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题,在记叙文阅读方面主要考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等。基于此点考虑,特选取中考语段《第二次冒险》这篇文章,因为它的隐含信息点比较突出,所以学习此文就用寻找隐含信息的方法寻找本文的六要素,进而概括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分析文章写作特点等,那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问题就都迎刃而解。

三、学情分析

初四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淀,也有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但他们在记叙文阅读中往往失分很多,究其原因,主要缺少阅读技巧方面的指导,只有通过对学生不断的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文阅读技法,学生才能够在解答上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即使学生做上千上万道题,也可能事倍功半,收效甚微。所以,本节课想从学生认为很简单但又很重要的六要素入手,教给学生阅读技巧,提升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

四、教学设计: 知识能力目标:

①理清文章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②用概括内容或寻找隐含信息的方法找出文中的六要素

③由六要素切入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感情,分析人物性格及写作手法等

教学重点:记叙文的六要素

教学难点:

1、学会找寻文中的隐含信息

2、学会从六要素切入概括文章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1、讨论点拨法

2、品读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学步骤:

一、导入: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们很快就要迈进中考的考场,但很多同学都有这样的烦恼:“怎么我的语文成绩总也不见提高?我的语文总会在阅读上丢很多分?”有这种烦恼的向老师示意一下,(有很多同学举手),那么同学们想不想摸索阅读技巧,找寻阅读规律,来尽可能快的提升你们的阅读分析能力呢?(同学点头示意)今天我们师生合作由记叙文的六要素作为切入点对记叙文阅读分析做一尝试。

二、教师讲述:如何寻找记叙文的六要素呢?同学们会认为这个问题非常简单,甚至不值得一提,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做下面的练习。

(一)六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

1、请你说出朱自清《背影》中“父亲爬过铁道买桔子”一段的六要素。同学回答,最后明

确。

时间:开车前 地点:月台上 人物:父亲和我

起因:父亲怕我途中口渴 经过:父亲爬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结果:我和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分别 教师归纳:这篇文章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在文中是找不到原话的,它需要我们根据文章内容自己去概括。这是第一种情况。(多媒体展示:用自己的话去概括)

2、第二种情况:时间、地点、人物需要我们寻找文中的隐含信息(多媒体展示)那么如何

去寻找呢?

①多媒体展示中考语段《秋天的怀念》

文段⑴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是根据哪些语句判断的?

同学回答,最后明确:春天。(根据文中的两个句子判断出来的。)

1、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2、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

人们的常识:秋天大雁南飞,本文开花的季节、北归的雁阵就表明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春天。

②多媒体展示第二个中考语段《华老师,你在哪里》 这是一篇写实性的文章,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 同学回答,最后明确王蒙(文中学生的名字叫王蒙)

③结合中考篇目《第二次冒险》回答:第(10)段“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中“当时的情况”是指什么?同学研读,师生互动,最后明确:

①那时差不多天亮了(时间)。②唯一的农舍外是一片田野(地点)。③德国兵有条不紊地搜索着(人物)。

教师总结:这个题是寻找文中的三个隐含信息——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这个题的训练,同学们会发现原来寻找记叙文的要素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师讲述:

(二)起因:不同于背景;

举两位同学因前后座位大小的问题打架的例子来区分。

打架的起因:前后座位大小的问题; 打架的背景:两位同学原来就有矛盾 经过:人物+事件(语言精练即可);

结果:分为两种情况

1、叙事类文章:只要事情的结果。如: 2003年河北省中考题《木笛》事情的结果:朱丹

被音乐大师录用。

2、感悟类文章:事情的结果+感悟 如:举《中考复习指导》的一篇,文章《种一片树叶》为例,事情的结果:我知道我的梦想不可能实现,(即树叶长不出大树)但我为我拥有的这

份童心感到骄傲和自豪。

(三)结合教师讲述学生归纳《第二次冒险》的六要素:最后明确,多媒体展示:

时间:1944年春(或大规模反攻的前夜)

地点:法国诺曼底地区

人物:六个德国冲锋队员、安道特、法国一家人

起因:德国兵搜捕安道特。

经过:安道特向法国一家人求助,结果法国妇人的丈夫被击毙,安道特逃脱后又再次向法国

妇人求助。结果:安道特获救。

三、教师讲述:寻找文章的六要素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这个阅读题,我们会发现,找到了六要素会为你读这篇文章开启一扇门。比如,我们发现,记叙文阅读经常考查的第一个题是:

1、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述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即概括文章内容)。那么如何概括呢? 老师在这里不妨教给你们一个公式:主人公谁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即:

人物+时间+事件+结果

结合公式,学生归纳,教师明确答案:安道特在德国兵搜捕时两次冒险向法国妇人求助,最

后安道特顺利获救。

2、“从当时的情况看来,逃跑几乎是没有希望的”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教师启发:在当时根本没有逃生希望的情况下,安道特却得以逃生,谁的功劳?法国妇人。

明确:本文从一个侧面表现女主人的崇高品质。(提炼中心)

3、为什么“言语不多”的安道特谈及他1944年春的“那回遭遇”就会激动得“滔滔不绝”? 教师启发:老师想问为什么一个普通的法国农妇会奋不顾身甚至牺牲一家人的幸福去救一个陌生的美国兵呢?这还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二战时期,法国人民深受德国法西斯暴行的蹂躏,而美国是法国的同盟国,法国妇人不止代表他们自己,代表的是法国人民,他们是法

国人民的杰出代表。

明确:法国人民反法西斯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使安道特深受感动。(把握思想感情)

4、你认为女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塑造女主人这个形象运用了什么法?同学讨论明确:

性格特征:镇定、坚强、勇敢、善良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语言、动作、外貌

5、你是如何理解题目“第二次冒险”的含义的?(题目的双重含义)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1)安道特在女主人家被捕出逃之后,又一次冒险到女主人家避难;(2)女主人在救助安道特、丈夫遭枪杀之后,又一次冒险把安道特藏了起来。

6、本文运用第几人称及作用? 教师讲述:阅读中人称及作用

第一人称:读起来亲切自然、真实可信。第三人称:写起来自由开阔,不受任何限制。

本文运用第三人称。

7、本文写作顺序及作用?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倒叙。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文中有两个“推进”,但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他们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语境辨析词语的含义)学生品读回答,教师明确:文中有两个“推进”,但感情色彩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推进”表现了对法国农夫毫不犹豫行动果断的赞美。第二个“推进”表现了对德国法西斯野蛮行为的憎恨。

9、“他刚才的到来,使她失去了丈夫,孩子们失去了父亲。”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学生

品读,最后归纳:

(1)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残暴。(2)进一步突出了法国妇人的崇高品质。(6—9题可根据学生实际及教学时间灵活处理)

四、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结合《第二次冒险》进行了阅读分析,不仅找出了文章的六要素,而且以它为切入点引发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概括人物性格、分析写作特点等。找准了切入点,就为你的阅读开启了一扇门,运用这种方法,当我们读到《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里面的好文章时,不但能读出很多信息而且还可以编出一些题来,这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就更加深入,阅读分析能力提升会更快,找到了阅读规律,就为你的中考开启了一扇成功之门,相

信同学们在中考中一定会取得好成绩。

五、延伸拓展,布置作业:结合2007年河南省中考题《让我看着你》试着用六要素这个切

入点来进行阅读分析。

教学反思 初四的同学很快就要迈进中考考场,在毕业复习这有限的时间里,怎么样为他们的阅读点睛,一方面引起他们对阅读的重视,一方面又不至于陷入题海战术,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多年的毕业班教学我一直在做这样的尝试,这节课就是其中的一节,本节课以几个中考语段为典型范例,以六要素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进而概括内容,提炼中心,把握感情,分析人物等,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教学环节紧凑,课堂气氛轻松活跃,调动了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学生学到了阅读的技法,但这节课还是有些地方开掘的不够,比如提炼中心,还可结合卒章显志、首尾提示、分析归纳、依托背景等多种方法加强训练,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办法把它展开,没有讲深讲透,再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也影响了一些课堂效果,这些在以后的教学中要不断改进,不断

完善,更大限度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附板书设计: 概括 文章内容 提炼中心 把握感情 人物性格 题目含义 分析 写作特点 点评

复习课很难上,讲此课往往无头绪,尤其是记叙文阅读课知识点很多,切入点很难找。如果一着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这节课由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涵盖了寻找隐含信息、归纳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中心、把握思想感情、分析人物性格等中考热点信息及题型,期间又穿插了大量的中考记叙文阅读篇目,看出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课堂上理性认识与感性训练结合,学生乐此不疲、学有所获。短短45分钟,记叙文的六要素一线贯穿,课堂上亮点迭起,六要素又似一把钥匙为学生打开了记叙文阅读之门,教学设计新颖,有梯度,学生接受却无难度,实为一节效果颇佳的记叙文阅读引领课。教学设计非常成功。

第三篇:2018届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技巧(整合)

记叙文阅读技巧

【概念】

一、表达方式:

A.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C.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等主观感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D.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二.记叙文

1.记叙文概念:记叙文以写人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记叙为主)。2.分类: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3.记叙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起因 经过 结果)4.记叙顺序及作用

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三.小说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1)自然环境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渲染了……的气氛。(2)社会环境

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四.散文

1.散文概念: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2.散文特点

形散:

1、取材自由:写人,记事,绘景,状物

2、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象征、衬托、对比、3、表达方式不拘一格:往往以抒情为主,把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炉。神聚:主题集中鲜明 3.散文的分类

①抒情散文(托物言志或写景抒情类)②记叙散文(叙事散文)③议论散文(哲理散文)4.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

象征 衬托 对比 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咏物寄情 寓理于事 融情于事 先抑后扬 以小见大 5.散文的主题

散文的主题归根结底就是作者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感悟,把握住了作者融会在文章内容中的主观感受,就能挖掘出文章的深刻意义。

6.散文的语言 ①质朴、自然② 生动、形象③深刻、隽永 【记叙性文章阅读考点及技巧】 一.修辞手法(两个字)及作用: 1.概念

①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②拟人: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③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④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⑤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⑥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

⑦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⑧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⑨引用:直接引用原文要加引号,概述大意的不能加引号。用来加强真实性,丰富文章内容,帮助说明论理,增强表现力,说服力。

⑩反语:使用与本意相反的话语来表达本意。多数是用来表示讽刺嘲弄的。

⑾借代:不直接把人或事物的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名称或它本身的某种属性来代替。作用是使语言多变,丰富多彩,具体形象,揭示出人与物的特征,并引发读者联想。

2.修辞赏析格式 ①比喻:“……”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②拟人:“……”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词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或思想、感情、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夸张:“……”一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表达作

者……的感情。④排比:“……”一句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条理清晰,突出……(事物)的……特点,强烈抒发作者……的感情,读起来节奏鲜明,语气强烈。⑤对偶:“……”一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形式优美,突出……(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读起来音韵和谐。⑥反复:“……”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的意思,突出文章……主题。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设问:“……”一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自问自答,强调……的意思,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⑧反问:“……”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态度鲜明,强调……的意思,语气强烈,抒发……的感情。⑨引用:“……”一句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准确地突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⑩反语:“……”一句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强烈讽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3.从语言角度赏析:

先举含修辞的例句再赏析其修辞“……”一句运用……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写出……的道理)。

二、语段、句子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1.形式

①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②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写景方法)

③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环境描写)

④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人物描写方法)⑤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⑥细节描写(环境、景物、动作、外貌、神态)2.答题格式

①运用了以动衬静的写景方法,赋予……(事物)以动感,写出它……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

②运用了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的写景方法,正面写……(事物)侧面写……(事物),写出……(事物)的……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③人物描写语句的赏析

a“……”一句运用了外貌(肖像)描写的方法,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思想性格等情况。

b“……”一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或神态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c“……”一句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方法,形象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④环境描写a自然环境(景物)描写句的作用: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人物)的……形象(或心情、感情)、预示……(人物)的……命运

b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的社会现实。

三、句子、词语含义或作用

考试题型1.理解词语、句子的含义(言外之意)及表达效果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或比喻义,结合上下文理解表达效果。答题套路:“X X”一词原意是……,这里意思是……,写出……(景物)……特点或表达……(人)对……(事物)的……感情。

考试题型2.文段中指示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⑴.常考的指示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⑵.在指示代词前后找,或根据上下文概括。

⑶.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示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考试题型3.某句话(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能。原句(词语)的意思是……,去掉就没有这些表达效果。考试题型4.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结构和内容)? 答题格式:⑴.结构上从以下几点分析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②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为……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③文末:总结全文,深化……中心;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

⑵.内容上:此句表现的……的意思,点明……主题(深化……主题)。考试题型5.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①比较词义,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②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考试题型6.分析记叙文语段中一句话

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答题格式:渲染……的气氛,表达了……感情,突出……(人物)……特点 考试题型7.某句话中某个词(句)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答题格式:不行。因为该词(句)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的……,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不行,因为该词(句)比另一词(句)的……感情更强烈(或更突出对象的……性格特征)。考试题型8.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或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或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考试题型

9、评价、赏析一句话

思路: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再评思想内涵 答题格式:用了……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语言生动(或优美、讲求对称、准确严密),表达了……观点,给人……感受(启迪、教育)考试题型10.关键句子的理解

⑴关键句子的种类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 ⑵理解关键句子

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答题格式:表达了作者……感情(或思想),在文中起……作用。

四、线索及作用

1.线索①核心人物②核心事物③核心事件 ④时间⑤地点⑥作者的情感 2.找线索的方法:

①文章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②各段反复出现的事物 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⑤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3.作用: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五.标题作用

题型1.分析标题的含义

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指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变色龙》的标题“变色龙”就不是写善于变色的蜥蜴,而是比喻像变色龙一样的主人公奥楚蔑洛夫。

题型2.分析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作用主要有:贯穿全文线索(2011年《洁净之莲》);表明写作对象(《藤野先生》);关联主要情节(《智取生辰纲》);象征比喻(《海燕》);透露情感主旨(《心声》);引起读者兴趣、制造悬念、烘托、形象生动性等。

一般题型:文章以“ ”为题有什么好处?例1:漳州市2010年市质检:文章以《江南 江南》为题有什么好处?【解析】结合标题做出分析:

1、标题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富有文学性,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是文章的行文线索。

3、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眷恋之情。

例2:福建省2017年中考:文章以“一颗小白杨”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概述。(6分)【解析】本题考查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这样的题目关键要理解文章内容。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的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还可能赋予它深层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文章内容、主旨进行挖掘。解答:从表面意思来看,一颗小白杨指的是塔斯提哨所(边种的一棵小白杨);结合文章内容来看,白杨树也象征着像王克怀这样的边防战士;结合文章主旨来看,它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一种不畏艰难、默默无闻的守边精神。

题型3.如何给文章取个合适的标题.要给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不妨从标题的作用入手:以贯穿文章的线索为题,以写作对象(即关键的人、物)为题,以文章的主旨为题,以主要情节为题等。拟题时一定要注意标题的特点,要做到紧扣文本、言简意赅。题型4.为什么以此为标题

要完成此类题目,必须在把握文章内容、主旨和情感的基础上,从标题的含义和作用两个方面来答。

总之,标题是文章的标志,它常常透露出作者的观点或感情倾向,暗示文章的主旨,串连文章的结构,起到揭示主旨和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只要走进文本,细细揣摩,看清要求,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六.内容、情节概括分析

1.主要内容或事例或段意的概括:格式(一句话):(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结果怎样)2.故事情节作用(“情节构思是为表现人物服务”)①创造悬念,引人入胜;②前后照应、埋下伏笔;③侧面衬托,突出主体;④总结上文、点明题意;⑤贯穿全文、线索作用。

最后根据题目的要求,结合原文作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情节(事物)为下文的……埋下伏笔;与文中……相照应,突出了……,点明了…… 3.限字概括情节

一般用“动词+名词”格式,从语段中提取有概括力的词语,某人+某时+做某事。4.划分层次

①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②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③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④总分总(掐头去尾)

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之类的题,是阅读写作中我们经常失分的题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什么是写作手法、什么是表现手法不清楚,不明白,因而在做题的时候觉得无从下手。

七、表现手法

1.概念①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答题格式:把……(物)比作……(人),表现……(人)的……精神(品质),突出……的主题。②衬托: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同类事物衬托是“正衬”,相反事物衬托是“反衬”。

答题格式: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③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答题格式:把……与……对比,突出……(物)的……特点。

④扬抑: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答题格式: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 ……(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⑤铺垫伏笔:(语句不在最后)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答题格式: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渲染……环境(情绪、气氛)伏笔:在文章的开篇将下文要表现的人或事预先作出暗示,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⑥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答题格式: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更突出。

⑦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答题格式:正面直接描写……(描写对象);或侧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描写对象)……特点更鲜明、⑧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答题格式:通过……小事中来反映……主题,以小见大,突出中心。

⑨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

⑩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答题格式:通过描写……(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⑾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答题格式:把……感情寓于……的(自然景色)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

⑿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意象

答题格式:虚写……,实写……,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⒀意象: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意,指心意;象,指物象 答题格式:借助……(意象),表达作者……感情,表现……主题。⒁意境: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事、物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是构成意境的基本因素,但意境中的情须是蕴理之情,是特定时代精神的折射;而景也不仅仅是一般的自然景观,同时也包括著能够触动人们情怀,引起生活回忆的场合、环境、人物和事件,这样才能使作品的意境在欣赏过程中得到社会心理上的认同和感情上的共鸣。

八、归纳人物形象、景色特点、景物特征 1.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①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就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描写方法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 ②从侧面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如《我的叔叔于勒》关于于勒的叙述和结尾景物描写,都属于侧面描写。③.从细节描写入手。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意细节的真实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是否具

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如《故乡》一文中对闰土和杨二嫂的肖像描写和《范进中举》中的语言、动作描写,实际也都是出色的细节描写。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这些词语不仅是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也直接展示了人物的性格。

3.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有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九.归纳主题 1.找主题句

①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②找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

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2.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十.拓展开放题

1、开放性阅读试题题型:

这类试题实际就是要考查学生对选文内容或重要句子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把阅读与生活、阅读与写作、阅读与学习方法、阅读与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求根据选文材料谈看法、感受和启示; ②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③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④根据生活、学习经验,判断优劣,对选文材料谈自己独到的见解; ⑤联系实际对文中说明的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设想;

⑥调动知识的积累,考查选文材料由内向外的延伸和课本外与内的联系(如理解选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作品中的文学典型、名句等); ⑦发挥联想、想像补写有关内容;

⑧对文中的艺术手法或美点进行赏析。2.答题套路:

这一类型的题目它都会要求考生“谈谈你的看法”,“你认为……”只要符合文题要求,所谈内容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①表达时最好要有标志性语言。在答题时可以用“我认为……。比如……”这样的标志性语言。先用“我认为……。”言简意赅地表明自己的观点。②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这样,不仅给阅卷老师留下观点鲜明之感,而且给人以条理清楚,论证有力的良好印象。③表达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生活实际。④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⑤语言要通顺,表达要流畅

3.问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一定要用典型事例证明。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按总分总的顺序答题:

A、指出本文蕴含着的思想意义以及你从文中得到的收获、体会、明白的道理,可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回答。

B、结合文中和生活中具体的事例、材料加以举例说明,阐明理由 C、所以我们应该怎样。

4.评价、鉴赏人物、文章主旨(谈谈自己对人物、主题的认识)

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答案可以这样组成:由文中××(言或行)表现该人物××的精神(品质 性格 思想 个性)。一般地说,答案由三部分组成:

A、前半部分简要概括文章内容,可以这样表述:①文章通过……的叙述

B、第二部分概括文章内容中蕴含着的思想意义, 可以这样表述:表现了/揭示了/批判了/赞美了/劝诫……(某种思想道理)。有时题目就可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而且是必须的内容。C、陈述同意哪种观点,并阐明理由。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找出文中能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和文章主题的句子,联系具体材料展开回答。

十一、记叙文中议论抒情:

1.记叙文中议论是以记叙为基础,对记叙的内容进行分析或评论。“叙”主体,“议”是附属成分,不可本末倒置;“议”是“叙”的自然发生,并不是强加上去的。“议”宜短不宜长,点到为止,不可以“议”代“叙”。

记叙文的议论有三种方式: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

作用:可起到承上启下;统领全文; 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2.记叙文中抒情: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或主人公直接倾吐内心感受的抒情发式;

间接抒情是指寄情于景,融情于物,感情流露于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的字里行间的抒情方式。

注意:阅读散文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的特点。

作用: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十二.记叙的人称及作用 ①第一人称:“我”是作者本人、作品中的一个角色

作用:便于直抒胸臆,读来有亲切感和真实感。

②第三人称:以第三者的地位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件、场景等。作用: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能够从多方面自由叙述。③第二人称:

作用:拉近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使文章表达更加亲切、自然,感情抒发更直接

十三、语言赏析:

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指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答题范例1:这个句子运用了xx的修辞手法,把xx写(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物xx的特点,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答题范例2:这个句子运用了“xx”、“ xx”等(动)词,准确具体地写出了xx的姿态、动作,表达了作者xx的情感。

第四篇:中考复习之记叙文阅读3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A.我市短小精悍的民俗节目《鼓盆歌》,在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上亮相。

B.当西方世界还在经济危机的迷雾中彷徨,生机勃勃的华夏大地,首先传导出经济复苏妙手回春的强烈信号。C.登上市郊真武山,举目远眺,只见青山如屏,绿水如带,令人心旷神怡。

D.在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的时节,泛舟风光旖旎,美不胜收的襄阳古护城河,那真是惬意无比啊!

2、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人间四月天,麻城看杜鹃”,2010年4月25日至5月10日麻城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麻城杜鹃旅游文化节”的活动,使“杜鹃花城”的名声响彻云霄。

B、马的颚骨虽然很长,它却没有如驴的那副蠢相,如牛的那副呆相。相反地,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各得其所。

C、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一旦产生小的灵感,就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D、玉树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3.结合语境,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我们希望看到一个落英缤纷、屋舍俨然、民风淳朴的都市桃花源。(俨然:形容庄严。)B.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温总理的话语像和煦的春风温暖了人们的心。(和煦:温暖。)C.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创意:创造性的见解或意见。)D.教育要得到长足的发展,一方面需要各级领导的重视,全社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教育部门加强内部改革,增强造血功能。(造血:比喻部门、组织、单位等从内部挖掘潜力,增强自身的实力。)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2009年11月26日,中国正式对外宣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我们相信,通过大家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能转变发展方式,过上低碳生活。

B.在雷鸣般的掌声与欢呼中,李锐同学首当其冲,率先跑到终点,为我班赢得了荣誉。

C.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是摆在娄底人民面前的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D.现代文明固然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是不是应该给原始的纯自然的美留下一席之地呢?

5.下列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2分)A.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B.周道如砥:原意是用来形容周朝的政治清明,平均如一。课文中形容公路的平坦,畅通无阻。

C.恻隐:对受苦难的人表示同情。

D.素材:指经过提炼和加工后的典型材料。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句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B.一丈青大娘折断了一颗茶碗口粗细的河柳,带着呼呼风声挥舞起来,把这几个纤夫扫下河去,就像正月十五煮元宵,纷纷落水。

C.容易固然容易,但是这么“依样画葫芦”,终究缺乏画意,不过好玩罢了。D.陕西剪纸粗犷朴实,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7.下列语句中空缺处应填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青春的舞蹈就是宣告: 的青春是死水,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萎靡,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敌人,我们不要; 的青春是堕落,我们不要。

A.停滞 单调 偏激 无梦 B.单调 无梦 偏激 停滞 C.停滞 无梦 单调 偏激 D.单调 停滞 无梦 偏激

记叙文阅读3 【复习要点】:读懂人物,把握形象

人物的性格是指记叙类作品中所描写的各种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独有的思想、品质、行为、习惯等特征。人物的性格一般有温柔、野蛮、泼辣、阴险、稳重、幼稚、暴躁、内向、开朗、善良、风趣幽默、洒脱等。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或同一阶级但处于不同社会环境中和具有不同生活经历的人,其性格特征决不相同。不同性格特点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和处理方法也不同。所以,我们要了解人物就必须把握其性格。怎样多角度、多侧面地把握作品中人物的性格?

一、深入剖析事件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通常是靠事件来表现的。通过事件,可以看出人物的职业和身份。这是分析人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分析人物的性格时,尤其要抓住文章中特殊的事件来看,因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在一个特殊事件里能得到充分的表现。

二、品味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物是靠各种描写来表现的。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可以把握作者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外貌能说明人物的处境、身份和职业等特征,个性化的语言、动作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心理描写则能直接反映人物的特点。例如都德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作家对韩麦尔先生的外貌、语言、动作、细节等描写,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就很好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三、通过环境背景分析人物的性格 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故事也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展开。因此人物的性格或情节的发展必然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为了更好地揭示人物的性格,必须准确地把握各种环境描写。

自然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的客观环境;同时也渲染、烘托气氛,抒发或寄托作者和人物的感情。社会环境描写不仅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对人物的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重要的影响,使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切合时代。

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所处的环境,可以剖析人物的性格。

四、通过场面分析人物的性格

记叙类作品常常通过若干场面描写,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在脑中勾画出人物的形象。所以通过剖析场面描写能探究人物的性格。

五、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的性格 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要靠人物和事件来表现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联系作品的主题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反推人物的性格。【答题技巧】: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2 语言特色? 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下列语句中选择: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诙谐幽默。必须结合具体语句分析。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

3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想象、联想、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设置悬念、象征、借景抒情、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首尾呼应、铺垫映衬、一线串珠、明线暗线等。常用具体如下:

(1)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5)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或描写对象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和正面描写。以次要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7)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和先扬后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10)设置悬念能引起读者注意,引出文章的说明内容等。

(11)文章开篇的写作手法有:

A、可以用诗经里的赋比兴手法。比如说,兴,是先言他物的。

B、也可以用引用的手法。如名句、箴言之类的

C、也可以先声夺人,用一系列的排比句,气势强烈„„

D、或是采用题记的方法。显得隽永深刻,又有文采

E、开头用景物描写也不错,渲染你所需要的气氛和基调。

F、开门见山。

G、倒叙

【典型试题】:

盲人看(毕淑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着盲杖,一同横穿过马路。

多年前,这肓人常蹲在马路边,用二胡演奏着很悲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肓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着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那肓人,就气哼哼的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什么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儿也不亮,小得像萤火虫尾巴。他愣愣的把塌陷的眼睛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有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的指责他,我好悔。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是多少钱啊?我说,50元。他说,我从开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儿,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从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长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妇想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吧!

盲妻不服气的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声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睛,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叶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人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了,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穿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以走、、、终于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穿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1 文章题目为“盲人看”,你是怎样理解“盲人看”的内涵的?

文中的盲人为了谋生,先后变换了哪几份工作?写盲人工作的不断变换,直至最后娶妻生子,旨在表现什么? 3 作者对盲人的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试概括作者通过哪些事了解了盲人的哪些方面?

“我知道自己又错了”,是作者意识到自己对盲人的两次误解,作者两次误解了盲人什么?

在你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有哪一部是描写主人公遭遇困境而不懈努力的?请填写下列空格。书名:

作者: 主人公:

主人公所遭遇的不幸:

痴 心 石 三毛

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的看。树太大了,不好整棵的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我鼓足勇气,很不好意思的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主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我说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

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我的父母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可是他们包涵。我也并不想父母能够了解我对于美这种主观事物的看法,只要他们不干涉,我就心安。

有一次,答应了跟父母和小弟全家去海边。结果前一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去。

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艰难。半醒了,只挥一下手,说:“不去。”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中午起床,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的。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

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捧着两块石头。

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我挑挑拣栋,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说完把石头递给了我。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

看着比我还要瘦小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上的、世间最朴素的石头,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

我将那两块石头放在客厅里,跟在妈妈身后进了厨房,然后,三个人一起用饭,饭后爸爸看的“电视新闻”开始了,妈妈在打电话。我回到父母家也是属于我的小房间里去,赫然发现,父亲已将这两块石头,移放在我的一部书籍上,那套书,正是庚辰本《脂砚齐重评石头记》。6.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道题。(5分)

(1)小时候,为什么“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

(2)“我”希望父母了解吗?为什么?

7.从“我”没有与家人一起去海滩的这件事中,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出三个特点。(6分)8.请从下面三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具体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5分)

①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②爸爸说:“你看,我给你拣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 ③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9.作者为什么用“痴心石”作为文章的题目?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10.阅读拓展(4分)

(1)下面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些名言,请你选出与本文主题一致的一项。A.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B.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C.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有读者在评论三毛《痴心石》的时候,引用了这样的诗句:“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请参看文末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说出以上诗句出自中国哪部古典文学名著? 【巩固练习】:

偷父 刘心武

我到家已临近午夜,进门后按亮厅里的灯,立刻感觉到不对劲儿,难道……我快步走到 各处,一一按亮灯,到卫生间一仰头,o就猛地往下一沉——浴盆上面那扇透气窗被撬开 了!这时,忽然听见卧室床下有动静。我左手从衣兜掏出手机,准备拨110报警,右手操起 窗帘叉子,朝床下喊:“出来!放下手里的东西!只要你不伤人,咱们好商量!”

一个瘦小的少年从床底下爬出来了,剃着光头,穿一件黑底子的T恤。我用窗帘又指 着他:“你偷了些什么?把东西掏出来!”

(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他那一副“久经沙场”、处变不惊的模样,倒弄得我哭笑不得。我命令他跟我来到门厅里,开始询问。

他今年14岁,家在离我们这个城市很远的地方。他只上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一年 前开始了流浪生活,现在靠结伙偷窃为生。

我望着这个瘦骨嶙峋、满脸大汗的少年,问他:“饿吧?”他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我为他泡了一碗方便面,端到他面前。

我决心放他去,对他说:“我的话你未必肯听,但是我还是要跟你说,不要再干这种违 法的事,你应该走正路。”他点头。

我给他开门时,他居然说:“我还不想走。”

我大吃一惊:“为什么?”

他回答的声音很小,我听来却像一声惊雷:“我爸在床底下呢……”

天哪!原来还有个大活人在卧室床底下。我慌忙将窗帘又抢到手里,准备拨ll0。这工 夫,那少年却已经转身进了卧室,麻利地爬进了床底下。我惊魂未定,他却又爬了出来,回 到了门厅。我这才看清,他手里捧着一幅油画。我正想嚷,他对我说:(2)“我要……我要 爸……求您了。”

那幅油画,是我临摹凡•高的自画像,这幅自画像里,人物显得特别憔悴,眼神饱含忧 郁,胡子拉碴的。

少年告诉我,他负责踩点的时候,从我家窗外隔着铁栅看见了这幅画,一看就觉得是他 爸,总想偷走它。今天,他好不容易钻了进来,取下这幅画,偏巧我回来了……

我细问他:“你爸现在在哪儿呢?你妈妈呢?”

他执拗地告诉我,他没有妈。他妈在他还不记事的时候,嫌他爸穷,跟别人跑了。他记 得他爸,那扎人的胡子茬儿,那熏鼻子的汗昧加烟味加酒味……不记得是哪一天,忽然说他 们那村,I-AAT有黑金子,大家就挖了起来,他爸爸也去挖。去年一天半夜里,村子忽然闹 嚷起来,跟着有呜哇呜哇的汽车警笛声,他揉着眼睛出了屋……简单地说,村外的小煤窑出 事故了,他爸,还有别的许多孩子的爸,给埋井底下了……

少年说这些事情的时候,眼里没有一点泪光。我听这孩子讲他爸遇难,也就是鼻子酸了 酸,但是,当我听清这孩子今天钻进我的屋子,为的只是偷这幅他自以为是他父亲的画像 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溢出了眼角。

我把画送给了他。他也不懂得道谢。我把门打开,他闪了出去。

关上门以后,我若有所失,又出门一溜烟跑下楼梯,气喘吁吁地冲出楼门,四面张望。

只有树影在月光下朦胧地闪动,一派寂静笼罩着我。

——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选自2005年12月25日《文学故事报》,有删改)15.简要分析“偷父”少年的人物形象。(4分)

16.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语言。(4分)(1)他把两手伸进裤兜,麻利地将兜翻掏出来,又把手摊开说:“啥也没拿啊!”

(2)“我要„„我要我爸„„求您了。”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偷父”少年“眯眼看我,仿佛我是个怪物”。请揣摩少年此时的心理活动,并用第一人称描写出来。(3分)18.文章末尾,“我是想追上去叮嘱他:‘孩子,你以后可以来按我的门铃,从正门进来!”’

请结合全文分析,这表露出“我”的什么情感愿望?(4分)

第五篇: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中考总复习记叙文阅读的复习指导

语段阅读是中考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考查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阅读理解。近几年,很多省市只选择两种文体加以考查,其中必考的一种文体就是记叙文。同时,由于记叙文阅读综合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因此难度大,大多数学生此项内容丢分较多。可见记叙文阅读练习在复习备考中是十分重要的。

一、记叙文的分类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二、记叙文的知识点

1、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有些记叙文还要注意对环境的分析。分析清楚每个要素的作用,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2、线索。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3记叙顺序。常见记叙顺序有三类:一是按时间顺序安排情节,包括顺叙、倒叙、叙等;二是按空间顺序安排内容;三是按材料不同而分门别类叙述内容。分析记叙的顺序,可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条理、层次,体会不同的叙述方式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4、记叙中的描写。阅读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5、记叙文中的议论和抒情。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助益。

6、生动、有力的词语,品味记叙文的语言,特别要注意分析各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7、记叙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照、衬托等)和修辞方法(比喻、拟人、排比等)。

三、考查要点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序。

2.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写、略写与中心的关系,归纳中心意思。

3.找出重点段落、关键语句、中心句,理解其在文中的作用,理解一些语句的深层含义,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

4.区别认识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几种不同的表达方式,理解其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5.阅读小说,能把握人物的性格,分析描写人物的方众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分析写作方法,明确作者的意图及感情,并进行初步的评价和赏析。

四、题型特点

以主观题为主的综合题型,多数题目的答案要用文字来表述,答案不追求唯一性和标准性,要求“意思对即可”;同时各地的开放性试题也日益增多,成为一种新颖的题型,也越来越被重视。

五、题型归类

1、基础知识类

例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例2.加线词语“情不自尽”中的错别字是什么?正确的写法是什么?

例3.文中多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来描绘鸟的鸣叫声,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2、整体感知类

例1.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

例2.从全文看,点明“心存感激”深刻内涵的一句话是什么?

例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例4.文章是如何围绕中心展开叙述的?请作简要分析。

例5.全文以竹笛为线索,叙述了作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

例6.本文主要表达了我对奶奶的什么感情?

例7.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人物?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例8.初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从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或其他方面选择一个角度,对作品进行分析点评。

例9.本文没有结尾,文中的“我”经历生活的磨炼,在父亲的引导下,后来取得了怎样的成功与人生感悟?请联系上文,展开想像,续写一个结尾。(不超过60字)

3、语言感受类

①分析词句含义:

例1.揣摩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它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例2.第六段“安徒生童话历久而弥新”中“历久而弥新”的意思是什么?安徒生童话为什么会“历久而弥新”?

②句子赏析:

例1.文章后三段的议论抒情部分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精彩语句。请摘录一句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抄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写出你的心得体会。

4、评说类

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答案多元化,一般不设唯一答案,允许和提倡答题者有个性化的认知。

①要注意把握正确的观点。即尽量客观地看待事物,实事求是地评价其作用和影响。注意运用辩证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本质、主流。

②注意抓住要点,讲清主要观点即可,这样会显示思路的清晰;不必面面俱到,尤其是脱离重点的泛泛而论。一般来讲,评论不宜过长,要考虑篇幅等因素。

③语言表述要准确、简明,不必刻意追求文采。

5、心得体会类

这类试题的解答,要注意命题者所设定的具体要求,然后紧密结合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谈体会,谈所受到的启示。这样,才会避免出现“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问题。另外要注意确定切入点、即在要求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体会真切、认识深刻的一点来谈。

6、联想、想像类

这类试题值得注意的是,其主观性极强,但是无论是联想还是想像,都应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即合于情理。出人意料,但也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7、知识迁延类

这类试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知识、生活积累的综合运用能力,考查他们的语言表述能力等。要注意知识的准确性。

如:考查课外名著阅读积累和语言表述的试题、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考查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水平和语言表达的试题等均属于这类题型。

8、探究问题类

这类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在这里指的就是思考。解答这类问题,首先是要注意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感知和准确把握。其次,探究的结果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一味追求新奇而失去其可信度。

9、比较类

这类试题是近年来出现的比较新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也需要注意整体感知,除此之外,要注意比较的“点”,即从哪些方面作比较。有的试题对此有明确的规定,有的则需要自己去确定。

记叙文阅读复习指导和训练

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基本知识及做题技巧,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提高对现代文知识的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提高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归纳复习

(一)、识记、理解记叙文体常识

1、记叙文的概念:

作者主要运用记叙、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进行叙事、写人、写景状物,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

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2、记叙文的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3、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4、记叙文的角度: 直接(正面)、间接(侧面)

5、记叙文的顺序: 顺叙、倒叙、插叙

6、记叙文的段落层次: 根据具体文章作分析

7、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表现人物思想性格和道德风尚、揭示人生哲理和社会本质、反映自然规律等所作的文章

8、记叙文的描写对象: 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细节描写

9、记叙文的描写方法: 外貌(肖像)描写、语言(对话、独白)描写、神态(神情)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心理描写

10、记叙文的记叙线索: 叙事线索、抒情线索

11、记叙文的剪裁: 详写、略写

二、阅读方法与技巧

(一)表达方式: 主要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渗透其中 记叙: 体现在事件的叙述中,揭示事理,反映人物思想性格

描写: 体现在人物或环境的描摹中,表现人物形象、渲染气氛、衬托情感、推动情节发展

抒情: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感悟、体验而表达出的喜、怒、哀、愁等爱憎感情,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之别

说明: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个别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说明,使记叙内容更详尽充实

议论: 体现在叙事过程中,对人物形象、事件所内含的意义进行哲理性分析表述,深化文章主题

(二)记叙范围: 主要是叙述事件、刻画人物形象、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面貌

(三)记叙主题: 主要包括人物的思想性格、道德风尚、自然规律、人生哲理、社会本质意义

(四)辨析要素、人称、角度、顺序、线索

1、要素: 通常在行文中直接找出或从文中找出关键字词归纳概括 时间、地点: 文中表示具体时空的词句

物: 一般把握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及次要人物的衬托作用

事件的起因: 在掌握主要事件基础上以“为什么发生这件事”提问解答 事件的经过: 一般是主要事件的具体化,以“发生了什么事”示问解答 事件的结果:

事件的结束,以“这件事最后怎么样”示问解答

2、人

称:

通过辨析相关标志,予以确定

第一人称: 通常以“我、我们”的身份或语气叙述事件,使文章内容更真实确凿 第二人称: 通常以“你、你们”的称谓来叙述事件,使文章的情感表达更亲切感人 第三人称: 通常以“他、他们”的称谓或直接出现人物姓名来叙述有关第三者的事件

3、角

度: 站在作者或文章内容中出现的人物的方位上予以辨析 直接(正面):直入正题,以当事人的身份描述人物或事件 间接(侧面):以第三者的身份对人物或事件进行描述

4、顺序: 按照叙事的先后过程,予以确定

顺叙: 以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先始后终地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倒叙: 以回忆的形式,先叙述发生过的时间或事件的结果,然后承接上文,再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或事件的起因

插叙: 在顺叙事件的过程中,中间插入与正文事件密切相关的内容,对正文内容作出必要的补充

5、线索: 行文中,串联起各个事件或贯穿全文始终的事物或作者的情感 物线: 在文中多次提及或重复出现的事物

情线: 作者在叙事过程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及其变化

(五)掌握方法,灵活运用

1、快速阅读全文,大致把握文章内容

2、审清文题,明确所问

3、回顾所学,正确解答

4、辨清题型,文章答案文章找

可找答案的题型有:记叙要素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要素;照应内容;指代内容,只要对照题目从文中找出相应词句即可。

例:鲁迅《社戏》“夏夜看戏” 时

间:夏夜

点:去赵庄的船上 人

物:我和小伙伴们 照应的内容:“似乎听到歌吹了”照应“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婉转、悠扬” 指代的内容:“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中的“这里”指代“鲁镇的平桥村”

5、紧扣中心,深入理解,归纳概括

二、具体阅读方法训练

①如何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分析人物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外貌、动作、神态、心理特征 例: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第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景” 外

貌: 贫困潦倒、好逸恶劳 语

言: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神

态:死要面子、掩饰不安 动

作:穷酸、显示是个规矩人

理解具体事件,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我的老师》“排除小纠纷”

反映了蔡老师公正、善良、热爱学生的精神品质,也表现了“我”热爱、赞颂老师的思想感情,从叙述角度了解人物形象 例: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松骨峰战斗”

直接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松骨峰与敌人激战的情景,反映了志愿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并通过营长述说战后的情景间接表现了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②如何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一般由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和事件意义组成,所以可按照“本文通过某人做某事反映了什么意义(人物性格、作者感情、人生哲理、自然规律、社会本质等)”的模式予以概括。

例:《我的叔叔于勒》

本文通过叙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惟利是图的思想性格,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③怎样确定剪裁的详略?

联系记叙中心,与中心关系密切的事件需详写;与中心关系不大的事件略写。

下载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总复习之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总复习之字音b

    字音 考点分析 语言是语音和语义的结合体。人们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就是语音。人们可以利用各种语言表达各种不同的意思。初中生应该讲普通话,学会说标准的汉语。因此,掌......

    中考总复习之初中化学复习资料

    中考复习之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实验完毕,先移酒精灯,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使水倒流,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没有将试管夹夹......

    中考语文复习之记叙文写作指导(范文大全)

    中考语文复习——记叙文写作指导 人们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不错。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初中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知识,有步骤 地进行写作训练,这对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

    【冲刺中考】语文中考总复习专题13-记叙文阅读

    2015届中考语文考点专题集训专题十三:记叙文阅读 一、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我的母亲 母亲生在农家,勤俭诚实。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大家洗衣服,缝补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中考专题复习记叙文写作 审题 中考审题的难度已经大大降低,但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审题或淡化审题。审题是写好命题作文的第一步,决定着文章的成败。 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对命题......

    中考专题之记叙文阅读

    中考专题之记叙文阅读 一、方法指导: (一)什么是记叙文: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一种文体。记叙文的特点是以情感人。 (二)阅读记叙文的方......

    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授课班级:九年级3班 授课内容:语文中考总复习之现代文复习教案 第一讲:记叙文阅读专题指导 (4课时) 一、中考记叙文考点分解: 1.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清记叙文的要素、人称、顺......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词语读音

    中考语文总复习之词语读音(初一年级上册) 闷热(mēnrè)啜泣(chuòqì) 头晕目眩(tóuyūnmùxuàn) 小憩(xiǎoqì)伫立(zhùlì)鹤(hè)唳(lì) 盘(pán)虬(qiú)卧(wò)龙(lóng) 沟壑(gōuhè) 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