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古诗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9:03: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上古诗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上古诗教学设计》。

第一篇:四上古诗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1、学会“缘”字。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在三年级时,我们学了一篇庐山的文章,一首庐山的诗,还记得吗?《庐山的云雾》、《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和它有关的古诗,齐读课题。《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大家对苏轼了解吗?(介绍的不错,和老师找到的资料不谋而合。我们再来熟悉一下。老师这有一段介绍,谁愿意来为我们读一下。)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人称苏东坡。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歌善于从常见的事物中揭示深刻的道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文学家苏轼写的《题西林壁》。

请大家再来读一读题目,看看你有什么疑问吗?生质疑。(一些问题我们理解完题目你就能知道,还有些问题要等我们学完全诗,我相信你会找到答案)师解释。西林就是西林寺,在江西庐山。这 “题”字就是书写,题写的意思。全题就是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的意思。

我们知道古人都爱游山玩水,看到祖国大好河山,常常诗性大发,一些名篇佳作也就由此诞生。他们常常走到哪写到哪,于是,山川上,寺庙的墙壁上,甚至岩洞中都留下了不少优秀的古诗,《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呢?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老师有个要求:读清字音,读顺句子。读完后可以读给同桌听。请一位同学给我们读一下。(读得很流利,字音也都读准确了,谁再来读,他读的怎么样?同学们看这是七言,老师发现他还注意了节奏,就像音乐课打拍子那样,哒哒、哒哒、哒、哒哒,要有停顿,不错!谁还想来试试。咱们女同学读一遍,来开始。)2.抓字眼,明大意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看看我们跟着苏轼游览庐山时都看到了些什么? 自己再来读读,边读边想古诗的意思,老师把一些难理解的词意都打在了屏幕上,可以参考一下,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句意: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又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看过去,所在的位置不同,庐山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1)谁首先来带我们欣赏一下庐山的风貌。读一读,解释一下。(大体说对了,它横看和侧看解释的不错,谁再来交流一下你的理解。谁还有补充,从正面看到的是怎样的山岭,给他个形容词。)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词表达,谁还来说说。

你们的朗读仿佛让我看到这样的画面。看图。都是庐山的图片,却让我们看到了它不同的样子,真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啊。理解了意思,谁能把它读美了,指导朗读(节奏、慢、气势,真有气势,我仿佛看到那直插云霄的高峰。)。庐山不仅横看侧看不同,接下来诗人又有发现。

(2)第二行谁来读一读,并解释一下。(看到什么不同,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大胆的把你的理解说出来。)诗人观察庐山的位置变了,看到的是各不相同的景色,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句诗的意思表现出来。(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那形态不一的庐山美景。听了你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千姿百态的庐山美景。)(3)庐山因为它的起伏变化而迷人,读古诗同样如此,抑扬顿挫才好听。咱们再来感受一遍,把两行连起来自己读读,师给配乐。请生来读。庐山真雄伟啊,真秀美啊,我听出了它的形态不一。你们读的真好,谢谢你们把这么美好的感觉带给大家,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段庐山风景VCD,一起来欣赏一下。(4)千姿万态的庐山美吗?再来读读那两句。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的看到的景色,所见,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们看到的是千姿百态,各不相同的庐山呢?古诗的最后两行给了我们答案。

(5)是什么原因呢?谁来说说,用你自己的话说说。是啊,谁再来说说?诗人处在庐山之中,视野被局限了,看到的都是庐山的局部。这是诗人由所见发出的感想,这是诗人所感。3.想意境,悟诗情

(1)哦,诗人最后恍然大悟,发出了感叹,齐读最后两行。苏轼明白了什么,(解释全诗)你又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体会到什么?自己把全诗连起来读一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2)生读全诗,谈体会。诗人为什么说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呢?结合这首诗说说。说具体点,说概括些。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是陡峭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都不相同。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板书)每个角度,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让我们伴着优美的庐山风光,用心来体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千古名句蕴含的道理吧。

看山如此,看事和看人也一样。我们要明白读板书,所以看问题要全面,不能片面。我们可不能犯了《盲人摸象》故事中,几个盲人的错误。他们错就错在把大象身体的各个部分当作了整体,好在我们的大诗人没有被各个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不同风貌所迷惑,因为他清晰的知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道理。最后让我们带着感情,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齐读全诗。听大家读诗真是种享受,我相信一定有同学已经能背出来了,背诗。

游山西村(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 学 目 的

1、知 识: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能 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

3、德 育:陶冶美的情操。

4、重点目标:背诵此诗。

5、目标难点:理解诗的意境。

二、教 学 过 程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

爱国诗人陆游在政治斗争中,屡受统治集团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他坚持抗金主张,始终不渝。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居山阴(今绍兴)镜湖之三山村。这道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二)理解诗的意境:

1、“莫笑农家腊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农家热情、淳朴、热情好客,以丰馔款待客人的情况。“足鸡豚”,形容菜肴很丰盛。“足”,“足够”。“豚”,小猪,这里泛指猪。

2、“山重水复疑无踟,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联描绘了山水复杂纡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重重叠叠的山岭,弯弯曲曲的流水,远远望去好象前面已经无路可通了,可是,走到近前,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突然又出现了一带村庄。

两句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生意不绝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所以被人们传诵不衰。

3、“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前一联写村外风光,这一联转为写村中所见所闻。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农家的穿载简洁朴素,还保留着古代的风俗习尚。这二句勾勒出一幅纯真明快的农村风俗画。

4、“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意思是说,从今以后,假如你们允许我在空闲的时候趁着晚上的月色前来访问的话,那么,我会随时在夜间拄着杖叩启你们的家门的。这里,不仅说明了陆游与当地农民相处得多么融洽,也充分表露了诗人对山西村和山西农民无限喜爱的真挚情感。

(三)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是否遇到过与亲人或与小朋友分别的情形呢?如果有,那么你们当时的感觉是怎样的?(学生自由的说)下面我们来看看伟大诗人李白送别友人孟浩然时的情形是怎样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解题:

①学生读题,让学生先自己理解题目。

②引导学生理解: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之”的意思是去、往;“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

题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三、预习检查:

让学生读准下列五个字的读音、记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辞(cí)、唯(wèi)。

四、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唐代著名的诗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五、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或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①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1个学生讲解古诗

②教师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诗意:老朋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花红柳绿的三月去扬州。你乘坐的船儿越行越远,驶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长江水,还在向天边奔流。)

六、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结合末两句体会诗人的感情)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七、能力训练:我们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

1.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设计这分别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物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选也最佳表演小组。

3.根据表演效果,再看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诗句的意境。

八、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体会朋友之间的友情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3.结合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词典,体会诗句的含义,体会诗的意境。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送元二使安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知道“折柳送别”、“客中送客”。

3、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

一、诵古诗,初读解题。

1、和着《阳关三叠》,大屏幕出示诗文。读题导入:运用组词,归类法教学“使”。

2、元二谁?他与王维的关系?教学“故人”。

3、元二出使至哪儿?(安西)解读“安西”。生找资料明确地点。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诗意。

1、找出诗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词。(渭城、阳关)

2、探究以上两地点具体位置。生找资料——师补充——课件地图明确地点。

3、课件同时出示标有三地名的地图:用上三个地名,再说说题意。(渭城——阳关——安西)

4、路程,体会离情:看地图,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诗配画,领会诗旨。

过渡:王维不仅是伟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有名的画家。如果你就是王维,你若给自己的这首诗,配上一幅画,该画上些什么?需要强调些什么,并说说根据。(小组讨论——交流——点拨)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维是山西人,在陕西送别,倍感神伤。)

3、柳:“留”。古人折柳赠别。

4、酒:美酒?千杯万盏?借酒饯行。„„

四、明古风,体味别意。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别董大》《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吟诵。

五、悉评价,赏读古诗。

1、前人对此古诗的评价。“后之咏别者,众有千言万语,贻不出其意之外。”

2、此诗的别名:《渭城曲》、《阳关三叠》。

3、欣赏并咏唱跟据此诗创作的古曲《阳关三叠》。

六、写回信,拓展延伸。

据说,元二来到安西一年后,曾给王维写过一封信,(课件出示:王维兄:展信问安!记得去年今日„„)但由于年代的久远,这封信已残缺不全,聪明的你,能根据今天这堂课,补全这封信吗?

示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理解诗句

3.习本课生字新词。

4.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重点

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心情格外欢快的原因。

2.理解诗句

三、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生词卡片。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板书课题

宋代大诗人陆游一生创作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他在临终前作了一首诗《示儿》。示:把事情摆出来让人知道。“示儿”在这里指对儿孙们有个交代,相当于遗嘱。陆游在临死之前最牵挂的是什么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示儿)

二、预习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三、指导学习《示儿》

1.指名读课文。(重点提示:“祭”的读音)

2.“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是什么意思?

(学生讲错的地方互相订正,教师相机指导)

(“元”,同“原”,“元知”,本来就知道;“但”,只是的意思;“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九州”,指全国,“同”,统一,这句诗的意思是: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看不到中国统一的悲伤之情。)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元忘告乃翁”是什么意思?(学生讲后,教师加以归纳)

(“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的意思;“中原”,这里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家祭”,祭把祖宗)“元”,同勿;“乃”,你的,“翁”,父亲。这句话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把祖宗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们的父亲J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4.练读课文。(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

5.说说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来回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答出:这首诗通过写诗人毕生的心事和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五、各自背诵课文

六、指导学习生字

“乃”的左边是一撇,注意不要写错。

七、默写这首诗。(学生互相检查)

八、预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板书:

元知

临终所议

但悲(生)

示儿 渴望统一

九州所盼北定

告翁(死)

第二篇:四上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家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

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五、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六、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谁来背一背? 2.师:谁来说说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4.师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2.读诗句,明诗意。3.入诗境,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生:王维师:谁了解王维?(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2.读诗句,明诗意。(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舍更尽

(3)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4)汇报。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旅店。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3.入诗境,悟诗情 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⑥、指名朗读一二句诗。⑦、齐读一二句诗。

⑧、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预设二:美酒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③、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指导朗读。

⑤、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作业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板书:景:朝雨客舍柳色

情:依依不舍

第三篇:四上古诗

古诗二首

《百忧集行》、《浪淘沙》其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两首诗中所描写的不同意境。

3、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即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故事,背诵古诗,理解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实物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读准字音。二,学习第一首《百忧集行》

1、介绍诗人:杜甫有“诗圣”的美名。

2、学习古诗

“百忧集行”哪句能直接点明了诗圣在会议年少之时? 最能体现杜甫在年少之时体魄强健的诗是哪一句?

“庭前八月梨枣熟”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景呢? “一日上树能千回”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充分表现了诗人年轻时的精力充沛。

三、学习第二首《浪淘沙》其二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海吗?在你的印象当中大海是什么样子的?(生畅所欲言)出示大海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大海的辽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看看大诗人笔下的大海是怎样一种景致。板书课题: 浪淘沙

1、学习古诗

同学们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抽学生朗读古诗,学生相互评议,读准字音。

2、再次的朗读古诗,体会诗句的意思,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交流。交流诗句的意思,教师适时进行引导点播,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体会古诗所描写的意境。

师:首句“白浪茫茫与海连”,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浩大雄浑的意境当中:一望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白色的浪花一朵连着一朵,翻滚着澎湃着,举目望去,海的近处是天,天的近处是海,海天连成一片,令人心境开阔。仅仅七个字就刻画出如此博大壮美的画面。

生反复朗读体会,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中所表达的意境。

“平沙浩浩四无边”这句诗是说水中间的田地十分辽阔,也是看不到尽头。此句与首句呼应,令人心中更觉宽阔。“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海水每天从朝霞升起至夜幕降落都不停的推涌着大地,就致使浩瀚无际的东海变成令人赞叹的桑田。

学生自由学习古诗,朗读古诗,在学习小组中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把这首诗和以前学过的有关水的古诗相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从而让学生感受《浪淘沙》所表达的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到诗句文字的美感,诗文的前两句意境雄浑,对仗工整,读起来气势磅礴,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4、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浪淘沙》,生动地再现了波涛汹涌、辽阔壮观的大海景致,同时我们也要学习作者用描写景物或事物,来表达自己要说明的道理的这种写作方法。

第三单元古诗

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

2、诵读诗句,并能正确理解诗句。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2)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

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

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

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背诵这首诗。

二、学习《从军行》

1谈话引入课题,出示课题。(1)理解“从军”板书:从军(2)解诗题,知诗人。

《从军行》即从军歌,是乐府诗题,这类诗大多描写边疆军事生活。标题有的加上“歌”、“引”、“曲”、“吟”、“歌行”等,都属于乐府诗。

2、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3、同学们刚才在王昌龄的引领下,到唐朝的边塞转了一圈,看见了哪些景物?

4、多媒体出示古战场图

“黄沙”、“百战”、“穿金甲”说明了什么?

5、体会意境

三、品悟诗情

1、读了这首诗,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2、同学们,这就是王昌龄给我们留下的边塞诗。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3、从这个字体会到了什么?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乐 游原》、《赠花卿》

【教学目标】

1、熟读古诗并背诵

2、初步理解《乐游原》、《赠花卿》的意思,体会诗意。【教学重难点】熟读古诗并能背诵。【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学习古诗《乐游原》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1.释题,简介作者。

李商隐:晚唐时代有成就的一位诗人。2.初读

(二)再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请学生再读这首古诗,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2.教师点拨

3.再读古诗,说说你的理解

前两句“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是说:傍晚时分我心情悒郁,驾着车登上古老的郊原。“向晚”指天色快黑了,“不适”指不悦。诗人心情忧郁,为了解闷,就驾着车子外出眺望风景。“古原”就是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地势较高,是唐代的游览胜地。这两句,点明登古原的时间和原因。

后两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说: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可惜已接近黄昏。“无限好”是对夕阳下的景象热烈赞美。然而“只是”二字,笔锋一转,转到深深的哀伤之中。这是诗人无力挽留美好事物所发出深长的慨叹。这两句近于格言式的慨叹涵义是十分深的,它不仅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其中也富有爱惜光阴的积极意义。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二、学习古诗《赠花卿》

(一)、初读古诗,正确流利,1、释题,简介作者。

(二)理解诗意

1、出示: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2、生交流理解。

3、出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4、生交流理解。(天上的仙乐,人间当然难得一闻)

5、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度。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1.感悟韵律 2.感悟诗意

3、尝试背诵

古诗诵读 《宿建德江》《墨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

3、感受诗画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歌内容。教学难点:感受诗画的意境,体会诗人感情 教学准备: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习《宿建德江》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二)赏析诗歌

1、初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准字音。如:渚zhǔ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品味诗句。(1)词语解释:

泊:停船靠岸。旷:空阔远大。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烟渚:烟渚,指烟雾迷漫的小沙洲。渚,江中的小沙洲。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洲边。“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3)思考讨论:诗中点题兼写环境的诗句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三)背诵古诗

二、学习《墨梅》

(一)导入新课: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欣赏王冕的千古佳作《墨梅》

(二)读诗:七言绝句的节奏一般是××/××/×××

(三)品诗

1、品“淡墨”

①王冕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你什么样的印象?

②出示《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

2、品“清气”

①“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

②正如诗中所说:“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3、品读

(四)品诗人

1、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

2、师小结:对呀!王冕曾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

板书设计:

墨梅

墨梅———借物喻人———王冕

淡墨———借物言志———不与世俗

清气

同流合污

暮江吟

秋夕

教学目标:

1、在古诗的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暮”、“瑟”。

2、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大自然的诗情画意,感受秋得魅力。

3、有感情地吟诵、背诵古诗。教学过程:

一、诗句接龙,揭示课题。

1、导入:秋天,天高气爽,凉爽宜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一起走进那绚丽多彩的秋天。

2、揭题

二、学习古诗《暮江吟》。

1、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暮:傍晚

吟:吟诵

2、读通古诗。

3、理解古诗。

(1)出示重点词语的解释——

残阳:夕阳

铺:照射

瑟瑟:碧绿色

可怜:可爱

似:像

真珠:珍珠

(2)对照解释,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品读悟诗境。

(1)轻读、交流:你认为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儿?

重点理解:

①“铺”的妙处。把“铺”换成“照”、“射”可不可以?(2)听配乐朗诵,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5、拓展欣赏。

三、学习古诗《秋夕》

1、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读题,解题。(秋天的夜晚)

(2)介绍有关秋夕(七月初七)的传说。

2、初读感知

(1)出示学习要求

①将这首诗读给同桌听,要求读准、读通。

②借助所给词语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意思。

③将自学中不懂得地方标出来或写下来。

3、交流

4、品读悟情。(针对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悟情。)

(1)质疑交流

预设:“冷画屏”什么含义?“冷”什么意思?

秋天来了扇子本不要用了,为什么宫女用罗扇扑打“流萤”?

(2)老师补充介绍古代深宫中的宫女的生活。

(3)讨论

“冷画屏”的“冷”指什么?(深宫的冷清,宫女生活的孤寂无聊。)

“轻罗小扇扑流萤”体现了宫女怎样的生活?

(4)想象说话:此时宫女们会想些什么?

(5)轻声吟诵,将感受读出来。师播放音乐。

5、配乐朗诵及背诵

6、拓展延伸

将自己喜欢的诗句抄写在积累本上。

鸟鸣涧

采莲曲二首(其二)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2.多种方式理解古诗的意思。

3.能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进行赏析。【教学过程】

一、吟诵古诗,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欢古诗吗?想必大家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读背首古诗给大家听听?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古诗,读读古诗名和作者,你发现了什么?(1)作者都是唐朝诗人。

(2)解释古诗题目。

“鸟鸣涧”是一个地名,为云溪风景之一。

王昌龄的采莲曲共写了两首,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的第二首。

二、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1.根据古诗的韵律节奏再读古诗。

2.各种方式吟诵古诗(男女生、小组赛读)

三、理解古诗,感情朗诵。

1.轻声读读古诗,说说你理解了哪些诗句的意思,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以下字词的含义。

鸟鸣涧

(1)闲:悠闲,寂静。这里含有人声静寂的意思。桂花:木犀的通称。有的春天开花,有的秋天开花。

(2)空:空虚。这时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3)惊:惊动,惊扰。(4)时鸣:不时地鸣叫。(5)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采莲曲二首(其二)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闻:听见。(1)连起来说说古诗的意思。

四、感受异同,进行赏析。

1.两首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五、根据画面,指导背诵。

1.人们经常形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果你是一位画家,请你根据古诗的内容,说说你准备画些什么?

夏日绝句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人杰”,“鬼雄”,明白古诗大意。

2、能感受项羽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体会“生当人杰,死为鬼雄”的人生价值。教学过程

一、读古诗,有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夏日绝句》。(板书:读古诗)

二、知作者,解诗题。

1、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

2、明诗意,悟诗情。明诗意。(1)、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2)、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3)、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师:同学们,这首诗中李清照用了两个词语赞颂项羽的英雄气概,找到了吗?师:读了这两个成语,联系前两句诗,你对项羽有何感慨?(4)指名读前两句诗。

(5)学习“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江东,是指江南到东部,咱们这儿就属于江东,江东是项羽到老家。当年,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转战中原,项羽成了江东到骄傲!江东到父老兄弟都盼着项羽胜利归来!可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呢?咱们来看一段悲壮到历史:

(6)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到意思讲一讲。

2、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情)。(1)、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到。你还要怎样学?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到意境。

(2)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3)“至今思项羽”,宋朝女词人李清照为什么要去追思一位一千多年前失败的英雄呢?(交流:一是因为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英雄气概;二是因为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到豪言壮语。)

(4)结合李清照生活到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们所体会到那样,诗人把满腔到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到意思读给大家吗?

你是怎么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

品味来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到情感?

三、总结学业,作业延伸。

1、把这首诗有感情地背诵给父母听。

2、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读懂古诗,想象古诗所描绘到景色,体会作者对洞庭湖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使学生受到美到熏陶。教学重点和难点

1、想象这首诗描绘到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

2、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到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

2、交流所了解到刘禹锡和洞庭湖。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2、凭借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诉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到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故事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青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到君山,清澈到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3、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到意境。

三、对比读,深化美。

1、多媒体出示:

2、对比读,比较内容到不同,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桌交流。

4、指名汇报。

5、再读原诗,深化美。

四、选择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到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到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

独坐敬亭山

别董大

教学目标

1、能在诵读的过程中读准“曛”,并在语言环境中认清字形。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根据画面、注释,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等方法了解诗句到大意。

4、学习《独坐敬亭山》,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学习《别董大》,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感情变化。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人,揭示课题。

二、学习《独坐敬亭山》

(1)根据学生诵读,随机点拨。

《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

(2)解题。敬亭山:山名,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独自对坐。

(3)整体诵读,初步感受。(4)自读自悟,感受诗情。(1)学习诗的一、二两句:

谁愿意把诗的第一、二句所描绘的内容画在黑板上。A、指名画简笔,画出自己感受到的诗中画面。B、请大家根据诗句的意思评价。C、师小结: D、品读一、二句。

原本陪伴在身边的景物都远去了,李白的心情会怎么样?板书:孤独(2)学习诗的第三、四句: A、师生评议: “相看”互相看。“厌”:满足。“不厌”不满足。这里到“相看两不厌”,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足呢? B、播放FLASH,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诗意: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凝望着,互相看也看不厌。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C、品读。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朋友,李白还孤独吗?怀着愉悦的心情诵读后两句诗。(3)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通过解诗题——议诗意——品诗情——诵诗文的方式来学习的。

三、学习《别董大》。

1指名读诗题,初步感受。2学习生字:曛

3齐读古诗,初步感受意境。4自读自悟,感受诗情。A、这首诗前两句写的是分别时的环境。这两句诗中涉及到的一些景物。你能找出来吗? 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

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凄凉、寒冷、空旷)B、这首诗后两句是高适对董大临行前说的赠言。

你能从诗中找到根据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是高适对董大说的? C、再看题目,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 D、回复全诗,朗读提升。5结合生活,提升境界。

第四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苏教版 四上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含板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说说对刘禹锡的了解: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其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

2、揭题,介绍洞庭湖:位于湖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湖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结合资料谈谈、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尝试理解词语:相、和、磨、遥望。(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中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多音字组词。(3)指名读古诗。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有重点)

/ 4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遥望:远望。

理解诗句的意思: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拭的铜镜一样。远远望去,那在月光辉映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自由说 指名说

2、思考讨论

(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想象诗的意境:(1)看图读课文

(2)教师描述:一个秋天的深夜,诗人行经洞庭湖。他被奇妙的美景迷住了。洞庭湖里的水清清的、绿绿的,河面平静得像镜子一样,天空中一轮明月洒下一片银光。月光倒映在水中,湖水闪烁着银色,这是多美的一幅“秋月照镜图”!更妙的是,远望那洞庭的山和水,在这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融为一体,多么像那银盘里放着一个小小的青螺呀,这简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4、指导朗读、背诵。(1)指导停顿和重音。(2)范读 练读 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螺: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左边的“虫”不能写得太下,右边的“累”起笔与“虫”一样高,写紧凑些。板书设计:

望洞庭

/ 4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理解诗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收集有关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2、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3、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5、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二、初读课文

1、提自学要求

(1)借助课文注音把古诗读正确。

(2)把生字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尝试理解词义、句意。

2、检查自学情况(1)认读生字词(2)指名读古诗

三、介绍几处地名,学生自学古诗,讨论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四、疏通诗句

1、理解“半轮”(看图):我们平常都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说是“半轮“?

/ 4

影:指月影

秋:为了押韵而倒置句末,形容秋天月色之美。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想象诗的意境:观察图上清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给你什么感觉?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他会怎么想,他的表情会是什么样。

4、看图读课文

5、教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指导朗读,读出思念之情,语调低缓:范读 指名读 指导背诵

五、小练笔:《洞庭美景》

/ 4

第五篇:西城区 四上 古诗

1、念昔游三首(其三)

唐·杜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

2、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3、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5、送魏万之京

唐·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度河。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6、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健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7、望蓟门

唐·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8、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0、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1、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2、登岳阳楼

唐·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3、黄鹤楼

唐·崔颢(hào)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4、淮上喜会凉州故人

唐·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15、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16、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7、渭城曲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8、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9、关山月

唐·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20、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2、楚江怀古

唐·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23、览镜书怀

唐·李白

得道无古今,失道还衰老。

自笑镜中人,白发如霜草。

扪心空叹息,问影何枯槁。

桃李竟何言,终成南山皓。

24、望庐山五老峰

唐·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25、焦山望松寥山

唐·李白

石壁望松寥,宛然在碧霄。

安得五彩虹,驾天作长桥。

仙人如爱我,举手来相招。

26、宿巫山下

唐·李白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27、夜下征虏亭

唐·李白

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萤。

28、乌夜啼

唐·李白

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

机中织锦秦川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空房泪如雨。

29、苏武  唐·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30、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唐·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31、黄鹤楼对联

其一

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

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

其二

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

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

其三

何时黄鹤重来,且自把金樽;

看洲渚千年芳草;

今日白云尚在,问谁吹玉笛,落江城五月梅花!

其四

心远天地宽,把酒凭栏,听玉笛梅花,此时落否?

我辞江汉去,推窗寄概,问仙人黄鹤,何日归来?

32、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3、蜀先主庙

唐·刘禹锡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34、杂诗

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35、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6、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3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督户铁衣冷难着。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8、晓征

明·戚继光

霜溪区曲转旌旗,几许沙鸥睡未知。

笳鼓声高寒吹起,深山惊杀老阇黎。

下载四上古诗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上古诗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上平均数教学设计[模版]

    四上平均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9-51页例3、练一练、练习八第1-4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 并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

    四上《九寨沟》教学设计

    10《九寨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状物的课文,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优美的语言将奇异的景观准确而又形象的写了出来,赞美了泉水的奇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

    四上习作教学设计

    习作1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

    苏教版语文四上 古诗两首2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小儿垂钓》 课时目标: 1.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古诗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设计15篇 古诗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教具准......

    古诗教学设计

    2.《四时田园杂兴》 侯丽 一、教材分析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古诗教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结合图画,体会“无穷碧”和“别样红......

    古诗教学设计

    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2、背诵古诗。 重点: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万物苏醒,充满生机与活力,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