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教师招聘《初中语文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二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
语文学科的特岗招聘考试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各主干课程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为主,考试范围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文学概论、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外国文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等课程,考试重点为担任中学语文教学必备的汉语、文学基础知识和从事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的能力。
考试内容
Ⅴ.中国现当代文学
1.20年代文学:了解五四文学运动的兴起及其历史意义,理解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鲁迅的《呐喊》 《彷徨》,郭沫若的《女神》以及徐志摩、闻一多的新诗,朱自清的散文,田汉的戏剧作品;2.30年代文学:了解30年代文艺思想的论争,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茅盾的《子夜》,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沈从文的《边城》,曹禺的《雷雨》、《日出》以及戴望舒、卞之琳的新诗;3.40年代文学:了解关于抗战文学的争论,理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重大意义,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郭沫若的《屈原》等历史剧,艾青的新诗,钱钟书《围城》以及赵树理、孙犁等解放区的作家作品;4.50~60年代文学:了解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等批判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学的摧残,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重大意义,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柳青的《创业史》,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斌的《红旗谱》,老舍的《茶馆》,田汉的《关汉卿》以及郭小川、贺敬之、闻捷的新诗、杨朔、秦牧的散文;5.70~80年代文学:了解对人性、人道主义、异化以及文学主体性的讨论,理解新时期文艺复苏的背景和意义,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王蒙、刘心武、高晓声、谌容、张贤亮、贾平凹的小说,舒婷、顾城等的新诗,沙叶新、高行健的戏剧,巴金的《随想录》,徐迟的报告文学;6.90年代文学:了解“新写实”小说思潮,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王朔等人的“新写实”小说,王安忆等人的女性小说,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李瑛等的新诗,汪增祺、余秋雨等的散文。
Ⅵ.中国古代文学
1.先秦文学:了解中国神话及其蕴涵的民族精神,理解先秦文学对后世文学的巨大影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诗经》,屈原的《离骚》,《论语》、《庄子》、《孟子》等先秦诸子散文,《春秋》、《左传》等叙事散文;2.秦汉文学:了解汉乐府的设置和赋的形成发展过程,理解《史记》的叙事艺术和历史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除了司马迁的《史记》外,还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孔雀东南飞》等乐府诗和吕不韦的《吕氏春秋》;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微信号:jsjsksw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
3.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走向自觉的重要时期,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文论著作,陶渊明的田园诗和《桃花源记》,曹操、曹丕、曹植父子的诗作和谢灵运的山水诗,志怪小说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志人小说,郦道元的《水经注》等;4.隋唐五代文学:了解唐代古文运动的意义和唐传奇的嬗变,理解以李、杜为代表的唐诗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以及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高适、岑参、李贺、杜牧、李商隐等诗人诗作,韩愈、柳宗元等古文大师的散文,《李娃传》、《莺莺传》、《霍小玉传》等唐传奇作品;5.宋代文学:了解宋词兴起的背景及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柳永、苏轼、李清照、陆游、辛弃疾等词人词作,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人的散文;6.元代文学:了解话本小说兴起的原因,理解元曲在中国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高明的《琵琶记》和四大南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记》、《杀狗记》;
7、明代文学:了解李贽的“童心说“和袁宏道的“性灵说“等文学新观念出现的意义,理解长篇章回小说的重大成就,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的“二拍"以及汤显祖的戏剧作品《牡丹亭》;8.清代文学:理解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除了《红楼梦》以外,还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小说和洪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戏剧作品。
Ⅶ.外国文学
1.欧美文学:了解古希腊古罗马文学在欧洲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文艺复兴的产生,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理解1 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重大业绩,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谈》,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莫里哀的《伪君子》,歌德的《浮土德》,雨果的《悲惨世界》,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果戈理的《死魂灵》、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契诃夫的短篇小说,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多夫》,海明威的《老人与海》,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卡夫卡的《变形记》,乔伊斯的《尤利西斯》,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2.亚非文学:了解东方三大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要求重点掌握的作家作品是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以及迦梨陀娑的《沙恭达罗》、紫式部的《源氏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微信号:jsjsksw
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
物语》、阿拉伯民间文学《一千零一夜》、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川端康成的《雪国》、泰戈尔的《吉檀迦利》。
Ⅷ.中学语文教学法
1.了解语文课程发展演变的过程以及语文的含义和定名的由来,熟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弄清工具性生-bASc性的关系,掌握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并能够用新课标指导教学;2.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语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具备语文教学设计的能力,能够撰写符合规范的教案,并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简明、醒目的板书。
3.掌握阅读教学的规律和分析文章的多种方法,在阅读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并且能够突破课文分析的单一模式,根据课文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文章。
4.明确写作教学的性质、内容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拟定写作训练目标和设计写作教学计划,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学要求命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掌握作文批改的方法,能够写出简明扼要的眉批和总批并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评讲方式。
本文来自:江苏教师招聘考试网http://js.zgjsks.com/ 南京市白下区中山南路8号苏豪大厦22层
微信号:jsjsksw
第二篇: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化学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大纲体现大学本科化学、化学教育及相近专业的水平。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应考人员备考的依据。
编写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应考人员了解考试的内容,为应考提供复习范围和备考的水准及要求,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服务。
二、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大学本科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生产、生活、实验和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化学知识非常丰富庞大,为了帮助应试人员更好的复习、了解考试内容,特指定化学学科考试范围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技能(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为了便于考生参考、复习,本大纲分上述三科编写。
三、考试内容 1.无机化学
(一)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1.了解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资料来源: http://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题(音 体 美)语 数 外 文科 理科 教育学 心理学 各科试题齐全。
取(5)重结晶与过滤 Ⅲ.化学教育教学技能
1.认识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3.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4.了解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思考题:
1.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晓这些特征对教学有何益处? 2.试就某个教学原则,谈谈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落实。
四、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参考书目】 1.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版,上、下册. 3.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版,上、下册.
4.曾昭琼主编,东北师大等五院校合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版.
5.尹冬冬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无机化学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3版。2.孟庆珍等编:《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三篇: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 《初中化学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招聘初中化学教师的考试属选拔性质的考试。考试大纲体现大学本科化学、化学教育及相近专业的水平。大纲是考试命题和应考人员备考的依据。
编写的目的和任务是为了帮助应考人员了解考试的内容,为应考提供复习范围和备考的水准及要求,为选拔合格的初中化学教师服务。
二、考试范围
化学学科试题主要测试考生对大学本科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教学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用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去观察、分析并解决生产、生活、实验和化学教学中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大学本科化学知识非常丰富庞大,为了帮助应试人员更好的复习、了解考试内容,特指定化学学科考试范围主要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学科教育教学技能(中学化学教材教法)。为了便于考生参考、复习,本大纲分上述三科编写。
三、考试内容 1.无机化学
(一)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和定律
1.了解有关化学基本概念(原子、分子、元素、核素、同位素、相对原子质量……)。
(5)重结晶与过滤
Ⅲ.化学教育教学技能
1.认识化学教学的原理和方法。
2.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3.了解中学化学教学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4.了解中学化学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思考题:
1.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晓这些特征对教学有何益处? 2.试就某个教学原则,谈谈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落实。
四、参考书目
【有机化学参考书目】
1.汪小兰.《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4版.
2.胡宏纹.《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2版,上、下册. 3.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2版,上、下册.
4.曾昭琼主编,东北师大等五院校合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第3版.
5.尹冬冬主编.《有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版 【无机化学参考书目】
1.北京师范大学等校编:《无机化学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2、3版。2.孟庆珍等编:《无机化学上下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语文说课稿
1-1乡愁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们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__《乡愁》____________,下面我从五个方面说这堂课的设计: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说板书。
一、教材分析:
《乡愁》是语文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的两首诗都是现代诗歌中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抒发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
了解了教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学生的学情:《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基于此,对整首诗的教学设计上我推出了这样一条主线: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美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
这___3____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训练重点是一二点,难点是第三点。
二、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具体做法如下:
1欣赏法:通过欣赏歌曲《乡愁四韵》和配乐诗《乡愁》,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诵读法:这是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诵读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节奏美
3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4联想法: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其中诵读法最基本的方法。指导好学生的诵读,不仅可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是 解决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一把金钥匙。
三、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很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听读——朗读——品味——迁移
听——美美的听
读——美美的读
品——美美的品
迁移——美美的说
三、教学程序:
(一)导入
音乐家陈刚说的好:“乐为心声。”所以音乐比其他语言更容易沟通人的心灵。因此在本篇文章导入的时候,我选取播放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湘潭祭祖时的录像片段并配以罗大佑演唱的歌曲《乡愁四韵》,通过音与画结合,引导学生感受思乡之情、欣赏乡愁之美。然后再简要介绍一下余光中的经历及其作品,总结出来余光中的作品的主题就是:乡愁。
在听这个环节上,要让学生听的引人入胜:播放配乐诗朗诵《乡愁》,让学生仔细聆听。
第一遍听,要求学生感受诗中的真情,边听边想象诗句呈现的画面;第二遍听,要让学生注意听朗诵的技巧。听是为了读,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读,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是本课的重点,可以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比如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相结合,可以给学生做一个示例:如诗歌的第一个章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比如,让学生通过重音、语调、语速、节奏等方面来进行指导。
在第一层次的要求上,一是声音层面上要求,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二是感情层次上的要求,把感情加进去。
三是在二读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争取读得更美
接下来是品,让学生品头论足,从语言、节奏、情感品评诗歌的句子。最后是说,让学生试着说一两句富有诗意的句子。仿照乡愁是„„的句式来造句。比如:乡愁是天边那轮圆圆的月亮,我走到哪,它便伴随我到哪„„乡愁是那根细细的丝线,捻的越细越长越牵肠„„
从内容、语言、音韵等方面引导,鼓励学生对课文作小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最后再以朗读结束课堂。
接下来是拓展与实践环节:可以从背诵、搜集古代有关乡愁的诗歌,还有发展想象补全诗歌这三个方面进行练习。
最后是我的板书设计。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1-2《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它在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称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学理念
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
1、课文简介: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
《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成就(目的:扩充文学基础知识)
方法:组合学生课下搜集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2、写作背景简介(重点)
目的:便于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迅速把握主题
方法:组织学生课下搜集的有关抗日战争的影象材料,创设课前爱国情境
3、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重点、难点)
目的:提高诗歌理解能力
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理解文中意象
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握诗歌的主题。(难点)
目的:学习朗诵方法,培养爱国情感
方法:教师指导朗诵,学生练习朗读
4、能力目标
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
目的:在精彩赏析中,激发学生探究兴趣、陶冶性情。
方法:采用整体感知、揣摩诗句、扩展评价
5、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 : 通过感情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如: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七
教学过程(附:教学设计)
《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韵美与节奏美,通过小组品读欣赏诗歌的意境美,通过讨论析读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和真挚深沉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投影一则网友留言:“打台湾,我捐一个月工资;打美国,我捐献一年工资;打日本,我捐献我的生命 ”话虽有些偏激,但字里行间却也饱满充实着一种爱国激情。
引导学生漫谈什么是爱国主义。
教师总结:不错,爱国就是热爱祖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每一寸土地。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35年出狱次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第一步:听录音范读;用符号划分诗歌的停顿和重读的字词
第二步:学生自由朗读
第三步;指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第四步:全班同学集体朗读
(四)研读诗歌,理解主旨:
1、学生在熟读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并谈谈理由。
2、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这样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
3、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学生再次朗读,体会表达效果,并尝试背诵。
4、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5、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全班再次朗读、背诵。
(五)拓展学习:
写一写: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学生动手写,展示。
(六)布置作业:
将所仿写诗歌修改润色并工整的抄写在作业本上。
(七)板书设计:
我爱这土地
艾青
鸟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河流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风
黎明
我常含泪水
(八)在歌曲《我的中国心》中结束本课。
2《我用残损的手掌》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上午好!非常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来听我说课。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用残损的手掌》。下面,我将从教材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个方面陈述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编排在人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的一首现代诗歌。它是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是诗人坚贞不屈意志的写照。
诗歌一方面从实处着笔,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在感情的哀怨与欢快上完美统一,抒情风格变幻多姿。诗歌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
学习本课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深对祖国和家乡的感情。
二、说教学目标
1、理清诗歌思路,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2、通过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感受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他们对戴望舒那一辈人对祖国的深情未必能真正从内心深处引起共鸣,对诗中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也较难理解,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确定如下: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深入体会诗人内心的情感。
2、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四、说教法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联想想象欣赏法、研讨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情绪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我还采用了以多媒体为教学手段的情景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三分诗七分读”。教师的用流利的普通话声情并茂的范读更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读解的“催化剂”,它能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感受作者的心绪,甚至与作者脉搏合而为一,教师通过绘声绘色,神形兼备的朗读,就能面对面对传递给学生,使他们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进而感悟作品中所具有的自然美,艺术美及其他社会美。诗人艾青在《诗论》中说“诗是艺术的语言,最高级的语言,最纯粹的语言。”也就点明了诗歌是诗人用精炼的语言和富有韵律美的语言来承载思想和感情的艺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这类现代诗歌课文,应把注重朗读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把它作为教学的重点。
2.联想想象欣赏法
引领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解读文学作品,特别是具有跳跃性的诗歌,需要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神游冥索,去迎寻作者所暗示的境界、情调。正如苏联作家别林斯基所说:“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的确,想象能突破时空的限制,能使情节更完整,形象更丰满。
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只有努力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讨论,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觉学习,让学生身、心一同参与到古诗词的鉴赏来,把诗中的意境转化为自己脑中的具体形象,最终形成一幅分明而有序的直观画面,如耳闻,如目睹,身临其境,从而品味到诗中作者的感情,达到与之共鸣,并转化成一种精神的力量,获得审美感受。这不仅使学生把握一首诗的主旨,也能使他们举一反三,培养他们自学诗的能力。
3.研讨点拨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结合对研究性理论和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认识,本课堂采用研讨点拨法进行教学。以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加与到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说学法
我们的学生距课文所叙述的年代较远,加之学生的经历有限,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的情感调动是学习本文的前提,有感情的朗读,细心地品读是教学的关键。爱国这一主题对于当代初二的学生来说,理解还不够深刻。但在平时的学习中,对古诗中爱国的名句有一些积累,应该能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
一位好老师应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这节课我还要采取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情境,营造氛围
请同学们欣赏屈辱时代的悲歌——《松花江上》。
美丽的松花江,肥沃的黑土地,被无情践踏,无尽的宝藏被疯狂的掠夺!日本帝国主义越来越疯狂,不仅仅是东北,整个中华大地都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中华民族被肆意蹂躏,中国人民像蝼蚁一样被残杀!中华大地,伤痕累累,满目疮痍,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戴望舒“残损的手掌”去触摸那个时代的中国。【音乐是没有国界,没有时代限制的,是跨越时空的,是最能打动人心的,以歌曲导入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的弦,让他们很快进入到《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的情境中去。】
(二)吟诵——入诗
1.教师音乐声中范读,学生设身处地地倾听诗人内心深处的声音。
2.请同学自由吟诵两遍,然后大声读两遍;读后请学生说说最想问的问题是什么,或者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在其中老师穿插讲述“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三个“那里”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提问手掌为什么“残损”的?讲解时穿插时代背景,简单介绍戴望舒的,并予以评价。
[本环节初步感知课文,以朗读为主,进入诗歌。对于诗歌,首先要有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才能上升到理性的分析,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感受,提最想提的问题,重视他们对诗歌的最初的直觉,由于文章写作时间离我们比较久远,学生对时代背景不是很熟悉,而诗歌赏析需要知人论世,因此我穿插介绍时代背景以及戴望舒的生平,并拓展结合他的《等待(二)》一诗,让学生了解戴望舒对那段牢狱生活的深切感触,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体会本诗所表达的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三)对话——入情
让学生找出到底是哪些诗句带给我们如此强烈地感受?然后紧紧地抓住它,轻轻地读一读,细细地品一品。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反复读找到的句子,用声音告诉我们,告诉所有人,自己愤怒了!自己激动了!自己被深深地打动了!在此基础上顺势提问: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 然后趁热打铁,引用与戴望舒同时代的东北作家端木蕻良,流亡关内,拖着疲惫的身体还嘶哑地歌唱自己的家乡的《土地的誓言》中的段落,在大屏幕上显示,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接着教师总结过度,“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诗人的内心充溢着切肤的沦亡之痛。但是诗人的情感又不是直接明白地说出来,而是寄托在一个个鲜明的形象上,这就是诗歌“用形象说话”的特点。诗人自己也说:“诗是一种吞吞吐吐的东西,动机在表现自己跟隐藏自己之间。” 在那个以狂暴的吼叫代替艺术的凝想的年代里,这首诗显得难能可贵。然后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探讨。【本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对于诗歌的赏析不能脱离诗歌文本,不然所谓的赏析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让学生找句子,反复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要想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靠近作者的心灵,设身处地,达到不知何者是诗人,何者是我,我和诗人相融为一,同喜同悲,同痛同怒,于是在反复朗读,激起学生内心情感时立即抛出“侵略军蹂躏了你的家乡,让你国破家亡,你是什么心情”的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深切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同时引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激活学生的学过的知识,让他们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戴望舒那个时代的爱国者的内心世界。在充分体会作者情感之时,提问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进入到诗歌艺术形象的分析,这个时候,学生的情绪应该是高涨的,思维是高度集中的,他们内心对于这首诗已有自己的很深的感悟,有很多话要说,这时让他们小组讨论,交流意见,效果应该甚佳。】
(四)收束——入境
老师总结陈词,并引用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投放于大屏幕,先教师充满深情的配乐朗读,然后学生齐读。结合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5周年,也是戴望舒先生诞辰105周年。为了再次感受诗人那切肤的沦亡之痛和深沉的爱国之情,请两位同学来朗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这首诗。朗读分工:① 3-14行;② 15-26行;③其他的由老师读)齐背17-26行!
[本环节是诗歌教学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我始终以多种形式的“读”来贯穿,在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引入戴望舒的《狱中题壁》一诗,在绝大多数中国人都甘心做奴才、受压迫的阴霾时代,一个怀着信念和先进理想、为民族觉醒而奔走呼号最后献身的形象显得尤为鲜明动人,荡气回肠。诗的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 真切地传达出诗人面临死亡时的心情, 并以一个个体的境遇与心情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这样一来,气氛的渲染达到了高潮,学生的体验与感悟也与之加深,紧接着,再分工读《我用残损的手掌》,让每一位同学明白我、你、他,我们大家都是中国人,中国的荣辱与我们息息相关。]
(五)拓展延伸
仿写《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自己对祖国的深情,并请几位同学读一读,大家一起来评一评。然后教师评,结束本课。
【学生在前几环节结束后,情感已经达到高潮,需要一条宣泄的途径,而仿写无疑是不错的选择,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可以激起学生写诗的兴趣,慢慢让学生养成写诗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恨—爱
悲—怜 愁苦—希望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说课稿
一、说教材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和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中丰富的意象,优美的意境及诗人抒发的真挚感情,注意诗中意象的运用,揣摩诗歌形象,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中国近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诗中所抒发的是作者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小诗。
二、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标》中的要求: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我确定本课的目标为: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人铿锵有力的节奏美。
2、初步感知诗歌中的意象特征。
3、体会诗人在诗中所抒发的真挚爱国情。
4、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5、指导学生创作小诗。
6、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又因为《新课标》中要求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定为:反复朗读,体会诗人真挚的爱国情;理解诗歌的意象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借鉴本诗的写法创作小诗。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的突破我则主要运用诵读法、品读法、欣赏法、评价法来进行解决。
三、说教法
1、诵读法。鉴赏诗歌的第一步就是诵读法。因为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反复诵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法,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感,让学生体会诗的感情基调,朗读节奏,朗读重音,然后由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2、讨论归纳法。对诗歌中选取的众多意象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及主题的表达采用讨论法来加以理解,在此基础上再加以归纳、小结,得出诗歌是要用形象来说话的。
3、写作训练法。本诗之所以作者表达的情感如此饱满是因为她选择了恰当的意象,在欣赏作者写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创作小诗。
4、迁移训练法。补充舒婷的《思念》一诗,让学生与自己的诗句对比、鉴赏,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学法
1、新课标中指出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初中活动,从而培养学生抛售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诗人及其所生活的时代。理解诗人的情感,这样才能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
2、诗歌的鉴赏离不开朗读,有感情的朗读,是学会鉴赏诗歌的主要方法。而新课标中也指出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及审美情趣。所以学习本诗的主要方法则是诵读、品味、悟情。
3、诗歌中情感的表达,都借助了许多准确恰当的意象。因此理解诗的情感一定要揣摩好诗的意象。于是在鉴赏本首诗时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时代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高涨的激情,从而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4、利用已学知识即兴选取恰当意象表达“思念”。然后再出示诗人舒婷的《思念》。二者对比,让学生进行鉴赏。再次培养学生借助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新旧知识联系,引入新课
让学生背诵有关爱国的古诗词,从而点出爱国是个古老的话题。它贯穿中国诗坛,然后引入当代诗人舒婷的作品《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2、资料交流平台
交待了解作者及时代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所以先让学生介绍人作者及时代,对于学生没介绍到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
3、整体感知
在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完全诗后学生自由读。然后谈对整首诗的感受。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打开思维的窗口,为后面的鉴赏奠定基础。
4、品味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清楚诗歌中意象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个:诗人在诗的四个小节中各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诗人情感的变化。第二个问题:是作者为表达这种情感都选取了哪些意象?为什么选取这些?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诗人为表达自己的情感,都要选择恰当的意象。第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对这些意象的理解及各节诗后“祖国啊”国句话的情感揣摩作者的情感,自由朗读诗歌。这中间我则用小黑板以诗的第三节为例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因为朗读是理解文学作品的种非常有效的方法,而且《新课标》中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即使是初三,但在读这个环节上也不能放松。
5、拓展延伸
这小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所学为所用。在鉴赏诗歌得出意象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关键所在之后,也让学生试着模仿诗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表达“思念”。学生先作诗然后再与舒婷的《思念》,让学生将二者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印证本课的难点所在。
6、小结
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进行重申,激发学生课后继续读诗、作诗。
7、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我是在学生概括完各小节诗的情感时标出“苦难、渺茫、希望、宣言”四个词语。然后在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时在黑板的左侧写出“意象”,紧着当学生说意象时就相应的填到每小节的情感所对应的前面,最后用大括号括起来。
外国诗两首
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的《祖国》一诗,发表于1841年4月号的《祖国纪事》杂志。诗歌把两种爱国主义的观点对照得十分鲜明,一种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深入人心的,一种是虚伪的、华而不实的、脱离人民的。诗人说,“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奇异”就表现为不同于统治阶级的传统说教,明确否定沙皇统治集团所宣扬的那种虚伪的甚至反动的爱国主义。诗歌通过令人感动也令人信服的形象描写,指明了真正的爱国主义是同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诗人用一幅一幅的历史图画,把我们的思想带到了绵邈的人类的洪荒时代,让我们感到了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黑人民族的伟大作用。把抽象的哲理,完全融会于形象的诗句之中。以不可遏止之势,把诗人胸中的郁积宣泄出来。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二)学法引导
由于两首诗歌都是外国人抒发爱国思乡情怀的,因而有必要对两位诗人各自国家和种族特点进行一些课外的阅读,这样才能帮助理解诗歌的意象和思想感情。尤其是,要抓住关键语句仔细品味。
(三)审美鉴赏
1、平实中见真情
《祖国》这首诗,诗人描画了一幅幅俄罗斯人民生活的风俗画:打谷场上堆满了丰收的谷物,农家的茅舍覆盖着稻草,还有小窗上的浮雕窗板;更有节日的夜晚,农人醉酒笑谈,尽情舞蹈的场面。所有这些诗人无不感到亲切和愉快,他“可以直看到夜半更深”,满怀兴致,不知疲倦。画面背后,深藏着的是诗人对祖国人民及其生活的热爱,这还包括他们的生活环境在内,即诗人所说的“奇异的爱情”。
2、深邃中显自豪
《黑人谈河流》短短的几行诗,诗人的思想超越了久远的时代,回溯了人类的历史;跨过了广漠的空间,履及亚洲、非洲和美洲。但仔细分析诗歌表象,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我认识河流”这一句诗的象外之旨,就是我认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诗人是借遍布世界的大大小小的河流,歌唱人类精神与物质文明的发祥地。歌颂黑人曾经作出过的杰出贡献,表达对美国当时社会种族歧视政策的蔑视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祖国》这首诗中,诗人是通过描写什么来抒发爱国之情的?说说用这样的方法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效果?
[析]设置此题本质上还是要我们理解诗歌要借助形象抒情言志的特点。完成这道题,有助于理解这首诗的主题,了解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情,而是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抒写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情景,以此来表情达意的。诗人让自己的爱国情感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缓缓释放出来,这种爱真实、本色,易于感染读者。
2、《黑人谈河流》一诗中,诗人写到了亚洲的幼发拉底河、非洲的刚果河、美洲的密西西比河等多条河流。想一想,诗人借谈论河流来表达什么思想感情?
[析]河流只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的对应物,透过事物的表象分析其实质,才能真正领略作者的写作意图。这道题意在让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核心对象,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参考答案] 《黑人谈河流》一诗中,“河流”只是个高度凝练的意象,“黑人”也不是单一的个体。我们可以将“河流”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黑人。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他们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二、自学阶梯评估 达标训练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虔()信 颤()抖 镶嵌()深邃()晨曦()河畔()瞰()望 黝()黑
2、《祖国》一诗的作者是(国别)诗人(姓名);《黑人谈河流》一诗的作者是美国黑人文艺运动的领袖(姓名),被誉为“ ”
3、如何理解《祖国》这首诗中“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奇异”的含义?
4、请从我国古代诗歌中,摘出两句抒发爱国情怀的诗句,并注明作者。(1)
(2)能力提高
阅读《黑人谈河流》,完成练习。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晨曦中我在幼发底河沐浴。在刚果河畔我盖了一间茅舍,河水潺潺催我入眠。我瞰望尼罗河,在河畔建造了金字塔。当林肯去新奥尔良时,我听到密西西比河的歌声,我瞧见它那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下闪耀金光。我了解河流:古老的黝黑的河流。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
1、依次写出诗歌中出现的下列河流,分别位于哪个大洲。刚果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
2、中华文明发祥地所在的大河是。
3、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4、“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这句诗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在诗歌中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开放探究
阅读席慕容《成熟》,回答问题。
成熟 童年的梦幻褪色了,不再是 只愿做一只,长了翅膀的小精灵,有月亮的晚上,倚在窗前的,是渐呈修长的双手,将火热的颊贴在石栏上,在古长春藤的阴里,有萤火在游,不再写流水帐似的日记了,换成了密密的,模糊的字迹,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
1、作者说“童年的梦幻褪色了”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诗歌中“修长的双手”代指什么?
3、“流水帐似的日记”是否代表童年的时光?
4、你认为“在一页页深蓝浅蓝的泪痕里有着谁都不知道的语句”这两句诗应该怎样理解?
三、资料
1、“有我”才能不盲从――读莱蒙托夫《祖国》有感
俄国大诗人莱蒙托夫在1841年写下了抒发自己对祖国“奇异的爱情”的《祖国》。诗人借对俄国大地上最普通的,像草原、森林、河流、白桦、夜色,像灯火、马队、打谷场、草房、舞蹈等风土人情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崇高的、纯洁的、非功利的、发自内心的、最本质的、“不知为什么”的热爱。这是一种真爱。如不联系创作背景,读者只会感到诗人对祖国的爱是热忱的,真挚的,还会感到诗的第一节诗人对“鲜血换来的光荣”“充满了高傲的虔信的宁静”,“远古时代的神圣的语言”的否定是极难理解的。
《祖国》创作的具体动机,教材已交代的很清楚:“1839年有位诗人(斯拉夫派诗人霍米亚柯夫)发表一首《祖国》的诗(“一首”后恐漏“名为”等同类词语),他认为俄罗斯的伟大就在于俄罗斯人民的温顺和对东正教①的虔信。沙皇集团的御用文人也曾借爱国主义来炫耀他们的文治武功,”(教材注①,引文中括号内文字为笔者所加。)由此,我们感到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与沙皇政府宣传、称榜的“正统”的爱国主义是格格不入的,是截然相反的,何以至此?缘于莱蒙托夫在对爱国主义的认识上做到了“有我”。
所谓“有我”,就是指观察,认识和评价事物依自己的世界观而行,有独立而清醒的观点和见解,不盲从于他人。就莱蒙托夫而言,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俄国解放运动的第一个阶段――贵族时期(1825-1861)。沙皇统治虽然很严酷,十二月党人运动②被镇压,但十二月党的影响却在不断扩大。莱蒙托夫作为一个正直、善良的贵族青年,热情澎湃的诗人,像他崇拜的普希金一样,思想上是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的。他反对沙皇的专制暴政,渴望自由,同情人民。同时,他借作品反映自己的思想。
莱蒙托夫因为“有我”而写出了不朽的《祖国》,我们现在诵读这首诗,为其中的艺术之美所熏陶,为其中的爱国热情所活动,除此之外,不更应学习莱蒙托夫的“有我”来读《祖国》,来理解我们现今的爱国主义吗?换言之,莱蒙托夫没有盲从他那个时代“正统”的爱国主义,我们也不能盲从莱蒙托夫的爱国主义,而要站在我们时代,社会的立场上去认识、理解爱国主义,做到“有我”。
[注]①东正教:亦称“正教”。与天主教、新教并称为基都教三大派别。后正教分别为东西两派,东派在十六世纪末于莫斯科设立大主教后,逐渐形成了使用南斯拉夫语的俄罗斯正教,受沙皇控制利用,成为沙皇俄国对内统治压迫人民,对外进行侵略渗透的工具。
②十二月党运动:1825年12月(俄历)俄国一部分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启蒙的贵族青年,由于不满沙皇的残酷统治,而发动了反对专制制度的武装起义,终被沙皇镇压,但对俄国解放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解放运动的起点。
2、兰斯顿•休斯与他的《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1902—1967)是著名的黑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和政论家。他是20世纪20年代哈莱姆文艺复兴的杰出代表,被誉为“黑人桂冠诗人”。
从总的倾向来说,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休斯的创作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国黑人的社会生活,倾诉了他们的苦难与辛酸、欢乐与希望,以及对自由、民主的追求与渴望。
休斯的诗歌从黑人的音乐和民歌中汲取营养,把爵士乐的节奏融入于自由诗中,因而他的诗开阔,舒展,节奏热情得像爵士乐那样强烈。他的诗格调清新,意境深远,具有震撼人心的感人力量,对美国现代黑人文学与非洲黑人诗歌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黑人谈河流》这首诗是休斯乘车去墨西哥的旅途中一气呵成的,他自己说“用了十分钟至一刻钟时间”。诗人在谈到这首诗的写作过程时,从他父亲对自己同胞的那种“奇怪的厌恶感”,说到他不理解父亲的想法,因为“我是个黑人,我非常喜欢黑人”。接着,诗人谈到列车缓缓从密西西比河上的铁桥上驶过,他由这条古老的河想到黑人的命运,想到林肯总统为了废除奴隶制,亲自乘木筏沿着密西西比河顺流而下到新奥尔良,他又想到黑人过去生活中的其他河流——非洲的刚果河、尼日尔河和尼罗河。诗就这样产生了。读完全诗,不难看出,诗人叙说了美国黑人从“盘古开天”、非洲祖先,一直到成为美国黑人的全部文明史。黑人是一个古老的种族,他们在大地上辛勤劳动,对人类历史也作出过贡献。这首诗虽然没有直接描写黑人的苦难和斗争,但却可以激起黑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可以唤起他们争取自由的热望,可以增强他们为美好未来而斗争的信心。充分地体现了热爱自己的民族,为自己种族的文明和尊严而骄傲的感情,这首诗写得凝练、深沉,节奏徐缓,但却蕴含着深不可测的力量。(选自《美国文学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学后记: 5《孔乙己》说课稿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是人教版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第二单元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的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孔乙己》这篇小说不算长,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从民众这一方面看,小说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小说运用侧面描写、正面描写,通过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小说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小说,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
2、学习目标和重、难点的确立:
小说的欣赏,主要是使学生了解欣赏小说的意义,提高欣赏小说的兴趣,初步学会欣赏小说的基本方法,从而培养和提高他们对小说的欣赏能力,为今后更好地阅读和欣赏小说打下基础。鲁迅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使之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画廊里很突出的一个人物形象,同时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黑暗。可以这样说,只要成功地解读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欣赏《孔乙己》这篇小说的目的就能达成。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⑴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
(培养学生评价和欣赏小说能力。)
⑵ 深刻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深刻理解文意和归纳思维能力。)
⑶ 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了解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为自己提供了教学中人物分析及评价的方向,另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欣赏小说方法和途径。因此,对孔乙己性格特点的分析,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是教学中的重点,而由于学生对小说的背景和小说所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实缺乏较多的了解与较深的认识,于是我把分析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定为教学难点。
【说教法】
1、教学方法:
小说的鉴赏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精神活动。教学中始终将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设计主要问题勾联有关内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充分的交流,在课堂中形成全方位的“立体交流”,调动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抓住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这一关键,进行如下教学安排及学法指导:
⑴ 朗读法: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深刻理解人物形象,整体把握内容。
⑵ 矛盾分析法: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必须理解他性格中的矛盾性,把握人物形象,深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
⑶ 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和思考小说人物思想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⑷ 比较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比较,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2、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孔乙己画像和“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
【说学法】
一个好的老师不能只会奉献,而应该交给学生怎样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找出反映孔乙己性格的关键语句。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文中感受人物留给我们的印象。
3、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挖掘文本意义。
【说教学设计】
配合上述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设计上我作了如下安排:
一、激情导入
1、(出示孔乙己图片、咸亨酒店图片)
由名家对《孔乙己》的评价导入(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2、(多媒体展示文题、作者)
3、(多媒体展示《孔乙己》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
2、概括孔乙己的六个生片断,说说孔乙己的身世和遭遇。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是为了使学生对孔乙己这个人物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三、问题探讨,分析孔乙己的形象,深刻理解文章的主题
1、四人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
可笑的性格、孤独的人生、残酷的命运。
⑴ 填写句子,探究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⑵ 孔乙己的一生是孤独的,他为什么不与人交流?别人为什么笑他?
⑶ 文中从哪些方面揭示孔乙己残酷的命运?
(通过合作探究,弄清孔乙己这个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
6《蒲柳人家》
一、说教材
《蒲柳人家》是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要求学生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蒲柳人家》是当代作家刘绍棠的代表作,它继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许多表现技巧和艺术手法,通过几户普通农家的故事,表现了京东运河边农民的独特风貌,充满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课文节选的是小说的前两节,它浓墨重彩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机灵玩皮、充满稚气的六岁男孩何满子,奶奶一丈青大娘和爷爷何大学问。本文篇幅很长,教学时不可能面面俱到,我选择了欣赏人物形象作为本文学习的突破点。教学目标
1、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2、欣赏文中刻画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3、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4、感受小说中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教学重点 目标2与3 教学难点:品味形象生动、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二、说教材
朗读法 讨论探究法 比较品析法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那些侠肝义胆嫉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及时雨”宋江、“黑旋风”李逵、“一丈青”扈三娘。今天,我们学习的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一篇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形成独特风格的乡土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近他笔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二)检查预习
本文篇幅较长,因此课前指导学生进行了充分预习。首先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简介课前查到的有关刘刘绍棠的资料,接着让同学们展示给课文两个部分拟的小标题。
第一节 何满子被栓葡萄架
一丈青迷信绣肚兜
一丈青大闹运河滩 一丈青百般疼孙子 第二节 大学问威震古北口
大学问仗义轻财
大学问请师教孙子
(通过检查预习让同学们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情节,并初步了解了人物形象,又考查了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感悟形象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勾画出描写人物肖像、语言动作的语句,外号的由来的句子等,加以朗读,结合这些语句,说说在这几个人物中,你最喜欢哪一个?为什么?(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推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深入领悟文中表现出来的人情美、人性美)
2、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老师觉得小说中的这一家子,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喜爱,我们如果非要找一个最喜爱的也许太难,那么我们来找一找这一家子人身上的共同点。
淳朴善良多情重义,爽朗豪放,这也正是古运河两岸劳动人民共同的品质,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就是为古运河边的父老乡亲画像,为他们美德立碑,他说过:“他们尽管性格不同,却都是好人,他们没有出人意外的新思想,却有传统美德的闪光。只要有他们,生活就充满美好的希望”,从他们的身上,不仅展现运河两岸人民的精神风采,还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农民质朴的人情美,人性美。难怪刘绍棠说,“我要一生一世讴歌生我养我劳动人民。”
(四)品味语言,体会风情
跳读课文,找出喜欢的句子,仔细品味,说说喜欢理由。
(这一环节,教师适时点拨,出示例句,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民间口语与俗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句式的选用入手,充分品味形象生动,充满乡土气息的语言。
本环节以语言教学为立足点,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提高欣赏和评价能力。)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请你模仿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你熟悉的一位同学或老师。(不写姓名)
(本环节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课内到课外,充分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兴趣盎然,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
(六)说板书设计
我的设计简单明了,突出了本节课重点。
蒲柳人家
刘绍棠
一丈青
人情美
人性美 何大学问
7《变色龙》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谭文秋,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变色龙》(板书课题、作者刘梦熊),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变色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3篇课文。课文通过“我们”发现变色龙,端详变色龙,放回变色龙的过程,展示了变色龙的特点,从而提醒人们保护动物。本文的写作手法很有特色,作者以趣味性的故事展开,巧妙的将他儿童国叙事的形式展示出来,告诉学生打开自然的方法(——观察、如何观察,并要保护大自然)。写得生动有趣,为解读课文找到了门径。
(新课标中对五六年级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速度;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体会作者思想情感,初步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敢于提出自己看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和初步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本课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学习基础。)但受年龄限制,阅历浅、实践少,认知水平和能力仍有限,对变色龙缺乏感性认识。
结合本文特点和5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基础,依据新课标对本学段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
3、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学会观察的特点。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探索的兴趣和热爱。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变色龙的外形特点及其生活习性等,爱护小动物。教学难点是:学习课文的写作顺序和观察方法。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法是话题设置法、指导阅读法,媒体演示法,拓展迁移法。在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发现法、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四大板块展开。分别是: 板块1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以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生物活动情景图,非常醒目。
2、让学生通过找动物,发现有些动物与环境颜色一致,很难发现;而有些动物的体色却很鲜艳,一 目了然,旨在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初步感知保护色、警戒色等。
3、提出导语:今天我们所学习的变色龙就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就如它的名字一样能随时变成不同 的颜色。如此神奇,我们赶快来了解一下。
板块2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理解。扫清文本障碍,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工 具性的特征。
2、检查学生的生字词的识记情况,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字词进行指导。
字音易错的字,如椭、伺、刹。字形易错的字,如腹、蕉。
让学生用钢笔描红,然后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练一练。
3、指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帮助纠正出错字音,了解学生读文情况。
4、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几部分内容?然后相互交流,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板块3 细读探究,体悟情感
教师出示主话题:课文的表达顺序是什么?分别讲了什么内容?学生默读课文,讨论回答。
1、指名学生说一说哪一部分给他的印象最深,并说出原因。
2、第二部分“我们”细细端详着变色龙。让学生解释“端详”,知道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端详”
变色龙的(外形、捕食、变色)各有什么特点(怪、快、多)。
3、借助多媒体,出示变色龙捕食和变色的图片或短片,帮助学生理解变色龙的特点。
4、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加深印象。
5、小组交流汇报:谈一谈观察小动物后获得的启发。教师指导总结描写动物的方法:仔细观察,抓
住其特点来写,注意按一定顺序来写。
6、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即最后一段,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体会作者保护动物的情感意识。板块4拓展延伸,活跃课堂
由于课前我安排了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有关变色龙的资料,在这里,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学生可以把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和老师同学共享,给学生创造了交流、获取新知的机会。
这一环节的设计,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变色龙有多层面地了解,学习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三、说板书设计
变色龙 刘梦熊 发现
外形
怪
端详
捕食
快
变色
多
放回
此板书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8《热爱生命》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热爱生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自读课文。它是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的著名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雄健粗犷的笔触,记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人性的伟大和坚强。小说把人物置于近乎残忍的恶劣环境之中,让主人公在与寒冷、饥饿、伤病和野兽的抗争中,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充分展现出人性深处闪光的东西,生动逼真地描写出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故事情节的传奇性与具体细节的逼真性的高度统一,是这篇小说的最大特色。在写法上,引导学生了解小说心里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追求。
2、教学目标的确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和情意之间以及知识、能力和情意之间的联系”。因此,结合本课的内容,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了解杰克伦敦的人生及创作;把握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情节结构。(2)能力目标:体会小说细腻的心理描写和逼真的细节描写,并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及其象征意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小说主人公坚韧顽强、不畏艰险的性格特征,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的意识。
3、学习重点:诵读,领会主人公的精神魅力。体会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作用;
4、学习难点:体会小说的象征意义。
二、说教法
《热爱生命》其文风干净利落,健康乐观。本着课程标准中 “培养学生自主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论指导,设计此课。为达到以上标准要求,我设计了几个主要环节,有初读感知、品味赏析、研读领悟等。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4、研讨探究法—— 引导学生研讨探究,理解小说的象征意味,激发积极有为的人生理想。
三、说学情
学生学习文本,是一个动态生成、自我建构的过程,初三的学生在这些方面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积累。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在形象思维丰富的同时,抽象思维有了较深层次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他们在合作中更深刻的理解文本。
四、说学法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是由浅入深、不断积累、不断体验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文学的欣赏不仅仅停留于感性体验而且具有了理性的分析与较高层次的审美。正是基于这一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完成自身的意义建构。结合本课特点,就学法而言,主要采用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批注法,等等。
五、说教学过程
(1)导语设计:我们为什么要热爱生命?砖缝里,小小的瓜子冲破坚硬的外壳,昂然挺立;山涧中,悲壮的羚羊用生命架起一道求生的彩虹;荒岛上,鲁滨逊以惊人的毅力与困难作战。在所有生命的抗争与搏斗中,人的意志和力量超越极限,今天我们将借助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来领悟生命的意义。(板书课题)[设计说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检查预习:
吹毛求疵:故意挑毛病,找差错。疵,缺点,毛病。学生介绍作者
杰克伦敦,美国小说家。共创作约50卷作品,最为著名的《荒野的呼唤》《海浪》等,大多探讨生死问题,强调人性的尊严与正直,除写作外还喜欢冒险,后来阿拉斯加淘金热的影响,加入淘金热的行列,却因病空手而归,但却带回了故事的丰富素材,比如说今天的这篇《热爱生命》。(设计说明: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提前预习可以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知识目标的完成。)
(3)初读感知(读书方法指导:在短时间内阅读长篇文章,我们通常采用快速阅读法,阅读的同时请同学们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提炼对回答问题有用的信息)。
1、下面看看同学们能否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谁来说说小说情节?
明确:一个美国淘金者在返回途中被朋友抛弃了,他独自跋涉在广袤的荒原上,冬天逼近,没有食物,腿受了伤,非常艰难的前行,就在身体虚弱的时候,他遇到一匹狼跟在他身后尾随着他,两个濒临死亡的生灵拖着垂死的躯壳在互相猎取对方,为了活着回来,为了战胜让他作呕的病狼,最终人获胜。
2、下面同学们就以小组讨论地形式,采用圈点勾划的方法,找出主人公所遇到的困难。(每种困难都请用一个简洁的词语来概括)
(总结)困难:有孤独、寒冷、饥饿、疲劳、病狼.......(教师板书)
(设计说明: 学生在预习文章的基础之上,再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新时期阅读教学,应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同时需要无比丰富的课程资源作依托、作支撑,让学生在这一环节更进一步熟悉文本)
(4)品味赏析
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用意志战胜了种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却是令人震撼,文章又是怎样表现这一惊心动魄的一幕呢?下面我们对一些精彩语段品味赏析。学生讨论,体会心里、细节描写的细腻、逼真。(让学生做批注)明确1:“他紧紧咬紧骨头,使劲的嚼,有时她咬碎了一点骨头,有时却咬碎了自己的牙。”这是细节描写,一个“嚼”字,写出他咬的力度,而咬碎的有骨头也有自己的牙,说明他意志坚强。明确2:“生命就是这样吗,呃?真是一种空虚、转瞬即逝的东西、、、、、、”这是心理描写,体现出生的艰难痛苦,而死才是解脱,是最容易的。表明他的内心也在斗争,最后他选择艰难的生。明确3: “命运对他实在太苛刻了,然而,尽管奄奄一息,他还是不情愿死。也许、、、、、反抗它,不肯死。”心理描写,表现他顽强的意志和斗争精神,让人敬佩,让人震撼,这就是生命的力量。明确4:“他转生就走开了。不错,比尔抛弃了他;、、、、、、比尔也许会做得出来的”这一段也是心理活动。他没有因为比尔抛弃了自己而怨恨他,反而宽恕了他。两个人的不同做法显示出不同的价值判断,他不仅有意志的坚强,更有人格的尊严和高尚。明确5:“于是,慢慢地就在狼无力地挣扎着,他的手无力地掐着的时候,他的另一只手已经慢慢摸过来,一手把狼抓住。”这是一个细节描写,“无力”的狼“无力”的手,形象的写出了狼与人当时的境况,而“慢慢地”“一下”却又写出了人的智慧,预示了人的最终获胜。: 总结:是的,人生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做人要坚守自己的道德良知。视生命为拼搏的过程;是困难为磨炼意志的基石,视友谊为相互之间的扶持与信任,人之为人的价值体现在这里。
我国的古典小说常用语言和行动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而西方小说常用心理和细节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他的坚忍顽强、不畏艰险的硬汉性格打动着我们,文中又是怎样不断强化这种硬汉精神。请大家拿狼和他比较,进行讨论。(导入到研读领悟)(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批注是阅读理解的一大关键手段。在勾画圈点中品读美文,筛选捕捉重要信息,概括分析文章内容,创造性地理解文章。因此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但要言之有据,推理严密,培养学生赏析美文语言的能力。)(5)研读领悟:
1、请学生比较一下狼与人的相同和不同。
2、狼起到了衬托作用,狼的求生越强烈,越有耐性,喘息声越逼近,越能体现他对险恶环境的抗争和不屈的意志,在仔细看,这个硬汉没有姓名,那么其中隐含作者怎样的用意?
3、狼隐含怎样的意义?
明确:象征着困难和险恶的环境。
总结:文中的他还有着硬汉精神,硬汉精神也指人类面对险恶环境时所显示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同学们,在你们的发言中,老师看到了大家对文本细腻的品味和深入的思考。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执行主任费立鹏博士介绍:在中国,自杀已成为中国人的第五大死因,是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在中国每两分钟有1人自杀死亡,8人自杀未遂;目前,我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听了这些材料大家的心中一定有很多想法要表达,下面我们来一起表达我们对生命的感受。板书第4个问题:面对_________“他”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学生在本子上写答案)
(设计说明:此环节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这样能促进学生对“这个人”品质的理解。同时在活动中“超越文本”。旨在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适度回归文本,是对课堂起始环节的一种照应,对文本解读的一种强化,对学生情感体验的一种升华。)
(6)作业:
请学生写写你对硬汉形象的体会。(设计说明: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既能延续学生被激发的兴趣,又是对学生更大的触动。)
(7)板书
我的板书重在列出主人公遇到的困难,还有人物的形象。情节分析:
困难 怎样克服(相关语句)克服的动力
极度寒冷 用白铁罐子烧热水 坚韧顽强,不
畏艰难险阻,对生命的热爱。极度饥饿 砸鹿剩骨、鲦鱼、吃沼泽浆果,草 体力虚弱 内在的生命逼着他向前爬 伤困难病 撕衬衫来垫 野兽威胁 时昏时醒,努力提防 „„ „„
人物形象:
塑造了“这个人”坚韧顽强,不惧艰难险阻的硬汉形象。(设计说明:我的表格式板书将在初读感知环节和研读领悟环节展现。突出课时重点,总结课时探究要点,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的掌握。)
9《谈生命》说课稿
引言:各位领导、老师,你们好,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冰心老人的《谈生命》。
一、说教材:
(1)《谈生命》是世纪老人冰心的一篇运用比喻、象征,带有哲理意蕴的“生命体验”散文,它不仅哲思深邃,宏阔形象,鲜明活泼,而且文字明朗、灵动,韵味深刻,像一篇精美的散文诗。
全文为一整段,一气呵成,且思路清晰,章法严整。开篇引出话题,接下来描写“一江春水”“一棵绿树”的生命历程。最后直抒胸臆,升华哲理,说出了作者历经百年沧桑,备尝酸甜苦辣的生命“体验”。文章揭示了生命由生长到壮大再到衰弱的过程和一般规律,以及生命中的苦痛与幸福相生相伴的共同法则,表达了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意志和豁达乐观的精神。
初三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太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感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己的情感体验,学过之后,相信学生都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新的感悟,不论粗糙或细腻,都是学生自己独特的、有创意的和富有个性的见解。
同时,《谈生命》还是一则极好的朗读材料。
(2)说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作者与词语,分析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体会文中优美形象的语言。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像,感受文中鲜活生动的形象,揣摩文中蕴含的生命哲理。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对生命现象和规律进行思考,感受和借鉴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3)说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感受文中鲜活的形象。
2.揣摩文章重要的语句或段落,理解其哲理意蕴。
二、说教法、学法
遵循“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原则,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点,我采用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
诵 读 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散文,读出韵味,领悟散文形象化的语言及其象征意义。
问题研究法——对重点语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句子引导学生鉴赏评述,并能从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中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
学法:
自主学习——解决字词、作者,结构层次等浅层问题。
合作交流——运用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学习方式,体味语言,感受形象,激发想象,学习深层问题。
探究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朗读,感受散文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深化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三、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让学生伸出双手,紧紧地贴在自己的胸口,感受自己的心跳.看图片,听音乐。
通过学生的触觉、听觉、视觉,让学生谈对生命种种现象的感受。(一是导入新课,二是了解学生对生命的感知水平)
(2)初读课文 识记积累
一是关于作者冰心 二是字词 学生自主学习后,老师做检查总结
(3)范读课文 整体感知
由老师和几个朗读水平较好的同学阅读课文,并且运用音乐、画面等多媒体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阅读后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以及朗读的语调。
(4)精读课文 合作交流
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分析、理解以下问题:
1.文章的层次 2.重点词语的作用 3.写作特色 4.语言特色 5.主题思想
(5)品读课文 探究感悟
通过对重点句子的分析,培养学生独特的、个性的、富有创新的思维
(6)想象联想 拓展延伸
作三个练习:1句子仿写 2.联系生活谈体会 3.名言积累
最后在贝多芬《生命交响曲》的伴奏下,学生齐读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结束本课。
四、说板书
板书设计主要突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复杂内容简单化;抽象思维具体化;把感性认识理性化,使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归纳、感悟的能力。
结束语:各位领导老师,我今年四十四岁了,借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话说,能与各位年轻的教师同场竞技,表明我还不落后时代,我真诚地希望能够得到广大老师的帮助指正,我将活到老,教到老,学到老,在初中语文教学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撒播辛勤的汗水和心血,收获人生的幸福和乐趣。
为了表达我真诚的谢意,送给大家两朵玫瑰。
10《那树》说 课 稿
各位专家评委,各位老师,您们好!我叫杨淑芳,来自武当中学.很高兴能参加这次优质课竞赛,并得到您们的指导。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0课《那树》。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这五个方面把我的理解和认识作一个说明。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曾得到许多专家的好评,而且这篇散文丰富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值得我们认真揣摩品味、欣赏。本文不仅是一篇非常好的语文学习材料,同时也是一篇认识自然、透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教科书,其中的思想价值、情感价值、审美价值、文学价值等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运用发挥。
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的感慨。文章写作思路清晰、明澈,语言生动、老练、简洁,描写性和形象性很强,语言富有表现力,感染力,感情色彩强烈,表情达意含蓄,使文章意味深长,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大树的同情以及对人类罪恶行径的批判与憎恶。本文在语言、写作思路等方面都值得学生品味学习,其中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意义尤为深远。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 “确定目标要有科学性,要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提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依据九年级学生认知规律我确立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1. 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及其命运,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2.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2. 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3.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托物寓意的创作手法,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并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的分析 根据本文的内容与《新课标》要求,我把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理解分析能力、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妙处同时揣摩语言,正确认识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作为文章的教学重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揣摩关键语句,体味作者痛苦、悲悯、愤激的情感,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作为文章的教学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1、教法:《新课标》教学建议指出:“要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过程”。我利用富有感染性的语言、图片以及歌曲创设情境。(1)用情境激趣法激活学生的情感。例如在课前:用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鲜活的大树将学生引入情境中去。(2)朗读教学法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获得的体验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我采用了朗读教学法,重点语句要多读,从而获得深刻理解,如朗读大树被杀戮的的精彩语句时,重点让学生体味“咬”、“嚼碎”等词语所渗透的作者的思想情感。(3)对话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从而起到桥梁的作用,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步步深入课文,由整体感知到引发深入思考。如:你认为那是一棵怎样的树?他有怎样的特点和品格?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文说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如: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如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思维。
2、学法:《语文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的学习,让学生会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的学法指导,如朗读指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习方式的指导,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在讨论交流中获得知识,得到审美体验的同时提高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分为新奇导入,赏析课文,布置作业三部分完成,赏析课文又通过“那树”(老树的价值,品格)
“那命运”(对树不公的判决)
“那人”(人的残忍)
“那情”(感受老树命运的悲剧色彩)
“那未来”(美好的展望)逐步归结文章主旨。教学过程可总结为新奇导入,激活感点;夯实基础,文海拾贝;合作探究,见仁见智;实战演习,学以致用四点。
(一)新奇导入,激活感点
音乐最能扯出人普遍的情感体验,所以上课伊始我利用课件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和一幅茂盛的大树图片,同时用“绿色象征着生命”,使学生能立刻投入到课堂。把课文内容情节以消息形式呈现给学生并提出问题,既新颖使讲析课文层次清晰又创设悬念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夯实基础,文海拾贝 首先,从那是一棵怎样的树,因为第几段写到什么?这一问题中把握树的价值、品格到得出“树为人奉献”,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归纳能力,激发学生无限的审美意识。再次,在人是如何屠杀树的?屠杀是如何进行的?一系列问题中通过找重点词语并积累,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妙处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夯实基础,避免看似一节很成功的课堂却导致一部分学生连基础的都没有掌握的后果。之后,自己学生深情的阅读激活学生体验,在美文中感受语言的魅力。让学生有意识的注意散文体裁的语言美,品析鉴赏本文的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
(三)合作探究,见仁见智
通过屠杀者对树的残忍,分几个步骤进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一问题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重在培养学生对树的悲剧的个性感悟基础上的个性表达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我注重延伸拓展设计如果你是那位交通专家你会怎样做?这一问题的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最后,为揣摩文章的主旨播放四幅环境被破坏的图片加上“人类仅仅毁掉的是一棵树吗?”的问题,发人深省在学生各抒己见后归结文章主旨。
(四)实战演习,学以致用
在学生感受到王鼎钧散文艺术魅力的同时,选择啊,呀,哦,哎,喂等词写几句话,此重在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理解能力基础上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归结文章主旨,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关注身边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结合现实阐述社会发展的同时,我们人类到底该怎样处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让我们和大自然和谐共处。
(五)板书设计:
要让学生对一堂课的结构和内容及主题思想有一个明确扎实的印象,我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新颖,令学生一目了然又铭记于心。
(六)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评价延续,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总之,在《那树》课堂教学中,我依照《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科学有效的贯彻到实际教学活动中去,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采用朗读法、讨论法,点评法,注重合作探究,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掌握知识和提高语文素养能力,认识生命与自然等方面都有所收获。
谢谢大家!11地下森林断想
各位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地下森林断想》
一、说教材
本文紧扣题目中的“断想”,从作者的“所见、所想、所感”三个方面来组织材料,从而引发出对顽强生命“绝不屈服、永远向上”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讴歌,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二、说目标
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以及火山爆发、地下森林等相关的资料。
2、品味本文充满激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加以运用。
3、体会作品揭示的深刻哲理,培养学生面对灾难的积极的态度。
三、说重点:
1.学习本文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2.品味作品精炼、优美、富含哲理的语言,并学会运用。
3、注重发掘课文的人文精神资源,体会深刻而普遍的哲理意蕴。
生命是一个抽象的话题,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和感悟生命的内涵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四、说教法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学习本文。
①课前让学生搜集地下森林和火山爆发的资料,指导学生充分的预习课文。
②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内容更形象直观,增大课堂容量。
③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方法的引导,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的展示平台,让学生多角度的交流感悟 ④从课堂走向生活,调动学生的课外积累和情感体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说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整体感知。
1、出示地下森林图片,播放《森林狂想曲》。
2、说作者:
张抗抗,浙江杭州人。1972年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1986年出版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示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心路历程。
3.说基础知识:
瘠薄(jī bó):土地缺少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水分。
沉湎(miǎn):深深地迷恋着,不能自拔。
孱(chán)弱:软弱无能。
浩瀚无垠:形容广大;繁多。
隐姓埋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
愤懑(mân):气愤,抑郁不平。
环节二:研读课文,揭示主题。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步骤:
(一)教师提问:文章的题目是《地下森林断想》,“断想”是什么意思?作者主要想像了哪几幅画面?
(二)梳理地下森林形成的漫长过程
1、找出表时间以及事物变化的关键词句,作上批注。
2、先自主归纳、整理成一段完整的话,再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设计意图:根据新课标的理念,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再进行感情朗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地下森林形成过程的漫长与艰辛,并为其精神品质而感染。
环节三:说段意: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日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教师小结: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环节四:感悟精神品格,揭示本文的主题
这是本课的难点,我打算用两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悟读课文,完成这一任务。问题1:你认为地下森林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结合文中相关的句段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紧扣文本,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归纳出地下森林的品格。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揣摩13、20、24段。
问题2:同学们,你觉得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在赞美地下森林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问题
3、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教师总结: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自恃有才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环节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一)总结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在人生的征途中,只有矢志不渝的开拓,才能赢得光辉的未来。说课外延伸:
将课文与下面的短文比较一下,想一想:同是写地下森林,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以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说明不同?
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胡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得狭长地带上共有10个。他们得直径在400只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溶洞。溶洞内气温反常,酷热有薄冰,严冬有清泉。地下森林中蕴藏着丰富资源,有红松、黄花落叶松、紫椴、水曲柳、黄菠萝等名贵木材;有人参、黄芩、三七、五味子等名贵药材;有木耳、榛蘑、蕨菜等名贵山珍。
地下森林中有许多动物,鸟、蛇、兔、鼠等小动物穿行于树林草丛中,马鹿、野猪、黑熊等大动物也时隐时现,连罕见的国家保护动物青羊也经常出没其间。布置作业
考注音、考书写、考修辞、考成语
六、以读导写,学语习文
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仅靠课内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我根据本课的特点设计了如下以读导写,学语习文的训练:
介绍张抗抗及其作品简介以及有关网址,《地下森林断想》赏析一篇,以供有兴趣的同学参考。
结束语:以上是教学的主要过程,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习,“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以上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对教学的理解。让同学感受语文魅力,让课堂鲜活。以上的说课有不当之处望评委批评指正。谢谢!
人
生
从容说课
《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概述四个场面,分析三大人群的特点;探究主旨,明白作者的创作意图;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激发写作热情。另外还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课堂教学应采用品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教学方法,注重深入探究,学以致用,除了进行必要的语文基本训练以外,还要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学方法
1.品读法
2.讨论点拨法
3.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沧海横流,名垂青史。古往今宋。许多大师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zhān)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juã)取:掠夺。
臆(yì)测:主观的推测。
馈(kuì)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文章的感受。
生1:作者能把“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四个毫不相干的事物连缀成文,并和“人生”联系起来,这是我不曾想到的。
生2:有些语句比较深奥,我不太能读懂。
生3:全篇都在探讨人生问题,使我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
生4:文章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人的活动景象,我觉得还应该有更多的场面和更多人的形象。
„„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1.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生1:我觉得非常恰当。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现在正在攀登这座高塔的阶梯。
生2:我同意这种观点。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所以“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生3:我觉得人生就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生4: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一般,还有许多别出心裁的比喻,比如冰心把人生比作一江春水、一棵小树,就很新颖。
„„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1.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生1:意思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的各种事物都似曾“相识”。
生2:我不同意作者的观点。老年人更留恋生命,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黑格尔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生:它指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之类的东西不会改变。
(3)“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生1:联系上下文,“一只可爱的手”是不是指上文提到的“一切亲切的思想”呢?
生2:我觉得它指的是思想馈赠给他的东西。
生3: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它指的是忘记了时间忘我工作,所以好像延长了。
生4:我认为它指的是在同一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很多事情。而别人只能做一件,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文章,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板书设计 13《威尼斯商人》说课稿
一
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我所说的是《威尼斯商人》的第一课时。《威尼斯商人》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本课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代表作。第一单元是戏剧单元,通过学习、理解戏剧的情节、人物和戏剧冲突,学习戏剧鉴赏的基本方法。课文节选的是《威尼斯商人》第四幕第一场,是全剧的高潮。这场戏描写了威尼斯法庭审判“割一磅肉”的契约纠纷案件的经过,以鲍西亚上场为转机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场主要是夏洛克的戏,后半场主要是鲍西娅的戏。第一单元要求学习的读书方法是“比较与辨微”。
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在戏剧冲突中认识双方的性格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这场戏,在戏剧活动中增进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戏剧特点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夏洛克是一个集贪婪、奸诈、残忍于一身的高利贷者形象和鲍西娅是一个自信、富有同情心的人文主义理想女性形象。
3、教材处理
教学重点:分析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作者的人文主义理想。
这是基于本课是莎士比亚的经典喜剧,歌颂了仁爱、友谊和爱情,表现了作者人文主义理想目的而制定的。
4、教学设想
在苏教版教材所配光盘上有关于本课的剧情片断,可组织学生提前观看,留下初步印象。或者让学生先上网搜集作者和本课的相关内容。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标:“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和我市语文教学“四读”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我的教学方法确定为“四读导学、小组分角色朗读、合作探究人物性格”的方法。
戏剧选场中,中心人物二个:夏洛克和鲍西娅,次要人物六个。通过分角色朗读,使学生对语言文
字有形象直观的感受,思维活跃,为分析人物性格打下基础。
三.说教学过程
(一)人们常说,一个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有人说:“要真正理解莎士比亚,不应该只看有关他的评论,而应该读莎士比亚的原著。”今天,我们有幸走进在世界著名戏剧大师威廉•莎士比亚的喜剧世界,走进他的《威尼斯商人》,感受戏剧冲突,了解人物形象,体会剧中散发的人文主义光辉。
(二)介绍作者及戏剧常识
课件出示。此程序是针对学生初次接触戏剧,对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应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讲授新课
(本课是莎士比亚著名的早期喜剧作品,艺术形式上又属于话剧,戏剧冲突紧张激烈,所以应把“读”放在第一位,用形式多样的“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问读课文
在快速浏览课文及分角色朗读之后,概述故事情节、列举人物表、找出矛盾冲突。
2.导读课文
在理解戏剧冲突的基础上,划分课文层次。
3.品读课文
通过多种形式品好段、品好句,旨在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感悟出作品人物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读中悟、悟后读,并逐步养成这样的读书习惯。4.评读台词
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对学生的朗读情况及课堂表现进行评价。
5.课堂小结
通过学生谈收获,教师重点谈莎士比亚的语言风格。
6.布置作业
讨论课后练习四,进一步分析夏洛克的心理和性格。
四
说板书设计
善--鲍西亚
对比→人文主义理想
恶--夏洛克
剧本突出的特点是对比鲜明,并由此形成激烈的矛盾冲突,归纳出作者的理想寄托。
14《变脸》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变脸》是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变脸》是我国新时期文学中一部优秀的戏曲作品。川剧剧本《变脸》是作者于1997年,根据他先前创作的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改编而成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故事的时代背景是我国上世纪20年代,人物活动的地点是当时的川江沿岸一带。剧本描写的是,流浪女孩狗娃被人贩子装扮成男孩,被身怀“变脸”绝技、孤身闯荡江湖的老艺人水上漂买下,收为自己的孙子,二人之间,就此发生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命运纠葛。这场戏,情节起伏跌宕,人物形象鲜明,给人以强烈的情感震荡和精神冲击;戏曲语言既高度个性化,又高度生活化,唱词真切动人,对白自然流畅;思想上注重破除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引发人们对造成剧中人物悲剧命运根源的深层思考。以上这些都体现了作者戏曲创作的深邃的人文思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力。根据课标要求,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戏剧剧本和影视剧本,了解戏剧文学和影视文学的一些特点,更好地欣赏戏剧和影视,丰富对生活的艺术感受,进一步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据此我制定以下几点学习目标:
1、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揣摩剧中人物形象,深刻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戏曲唱词和说白的语言特色,初步培养学生的戏曲鉴赏能力。
根据文本特点我把把握剧情,理解水上漂与狗娃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体会剧中的细节刻画、心理刻画,理解它们所表达的人物的思想感情作为教学重点。
根据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感知规律,把正确认识水上漂重男轻女的世俗观念作为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戏剧文学的教学特点,我准备采取演读法、讨论法、美点寻踪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来实现学习目标,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演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深入理解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讨论法和美点寻踪法,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情节美、形象美以及语言美,并通过讨论来引发思考、强化重点、突破难点。在演读和讨论中,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之下,充分感受到戏剧文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说教学过程
我将《变脸》的教学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导入新课、作者简介、演读课文、品析课文、拓展积累、作业布置。
一、引情激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绚丽的“变脸”图片,并辅以对“变脸”的语言介绍,从而引出课题。
二、简介作者
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魏明伦,然后由我补充相关资料。
三、读读品品,赏析课文
赏析课文是我教学过程的主环节,在这一环节,我准备分三步进行。第一步,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行积累词语。然后让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用一句话概括剧情。之后让学生思考:水上漂和狗娃之间有什么矛盾?矛盾冲突的高潮在什么地方?以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情节和戏剧冲突。第二步,演读课文,让学生自由组合,自选片断,分角色表情朗读。其余学生以“导演”的身份点评。
教师以记者的身份请几位“水上漂”“狗娃”谈谈对角色的理解,并选相关片断加以佐证。
第三步,研读课文,赏析剧本。
这一步是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对本课进行美点寻踪。从以下三个方面让学生去讨论去感受文本的独特魅力。让感受本文的起伏跌宕的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生动形象的语言。
(一)情节美:让学生用“《变脸》情节美,美在„„”的句式说话,领略情节的起伏跌宕,曲折有致、暗示与铺垫的巧妙设置以及矛盾冲突的多重设置等特点。
(二)形象美
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特点以及文本塑造人物的细腻笔法。让学生理解到,狗娃和水上漂都生活在社会底层,都是善良而不幸的人。这一老一少在苦难的命运中结下不解之缘,他们的遭遇所显现的人生磨难,他们的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给人以灵魂的震撼。
(三)语言美
通过诵读和讨论,让学生体会本文的戏曲语言清新质朴、通俗浅显、明白如话、富有情味,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拓展积累
为了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现实,拓展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
老艺人水上漂最大的缺点是重男轻女,这种思想在我国一直是根深蒂固。联系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谈谈个人的看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让学生了解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我设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题:
剧中“帮腔人”由幕后唱到台前,替狗娃向水上漂求情。请你以”帮腔人”的口吻,再写几句劝说水上漂的唱词。
四、说板书设计
我对这节课的板书设计是这样的:
这样设计板书是为了清晰地显示剧本的主要情节、主要人物水上漂和狗娃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所在,这正是剧本所要揭示的主旨。
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实现,但我知道,课堂教学实际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肯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变化。我会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随时调整,灵活地、创造性地准备应变方法,以争取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15《枣儿》说课稿
高素萍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枣儿》。
一、说教材
《枣儿》是一个话剧小品,它是新时期戏剧百花园中一朵盛开的小花。全剧运用象征手法,围绕“枣儿”展开情节,描写了老人和男孩之间的一段亲切交往,表现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切亲情,反映了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变迁。全剧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的象征性。因此,教读这个话剧小品,重在领悟其中蕴含的象征意义,体会作品的象征手法,理解作品的 主题。
二、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依据我对教材的解读,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为本课拟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目标
1.了解剧情,了解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变化。
2.了解现代戏剧艺术中常用的象征手法。
3.能力目标
1,熟悉剧情,领悟剧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揣摩情节、语言,理解作品的象征意义,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状况,正确认识和适应时代发展带来的变化,走出封闭,走出传统,迈进现代社会的新生活。
教学重点
第五篇:2012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英语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2012年云南省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初中英语教师专业课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本考试属于招聘初中英语专业教师的选拔考试,以招聘初中英语教师上岗为目的,着重考察考生的英语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本考试大纲主要为教师命题和考生备考提供依据和参考。本大纲作为招聘特岗教师的指导用书,也可以作为一般中学招聘初中英语教师的指导用书。
为了有效地考核考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能力,既兼顾考试的科学性、客观性,又考虑到考试的可行性以及英语专业知识评估的特点,本考试采用多种试题形式,以保证考试的效度和信度。
二、考试范围
考试范围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英语教学技能,考核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英语教学技能的主要内容有:词汇与语法、阅读理解、人文知识、短文改错、翻译、书面表达(教法技能)、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试卷题型包括选择题、短文改错题、段落翻译题和书面表达等题型。
三、考试内容
本考试共有七个部分:Ⅰ.词汇与语法25%;Ⅱ.阅读理解20%;Ⅲ.人文知识5%;Ⅳ.短文改错1O%;Ⅴ.翻译1O%;Ⅵ.书面表达(英语教学技能)1O%;Ⅶ.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20%。整个考试需时150分钟,总分1OO分。
Ⅰ.词汇与语法(Ⅰ.Vocabulary and Grammar 25%)
(1)考试要求:
掌握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认知词汇(5500—8000),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其中3000—4000个单词及其基本的搭配。
掌握大学英语专业基础阶段的英语语法知识:能识别词类;
区分名词的可数性和不可数性、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基本掌握各种代词的形式与用法、基数词和序数词、常用介词和连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句法功能、比较级和最高级的构成及基本句型、冠词的一般用法;了解动词的主要种类、时态及不定式和分词的基本用法、句子种类、基本句型和基本构词法;掌握主谓一致关系、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定语从句、主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等句型;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用法、动词不定式和分词的用法、各种时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构词法。熟练掌握倒装句和各种条件句;初步掌握句子之间和段落之间的衔接手段。
(2)考试形式:
本部分采用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共25道题,每小题1分。
(3)考试目的:
测试考生掌握词汇、短语及基本语法概念的熟练程度。
Ⅱ.阅读理解(Ⅱ.Reading Comprehension 20%)
(1)考试要求:
能读懂英美国家出版的中等偏容易难度的文章和书面材料。能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了解说明主旨大意的事实和细节;既理解字面意义,又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既理解个别句子的意义,也理解上下文的逻辑关系。能在阅读中根据需要自觉调节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阅读速度为每分钟约120—l50个单词。
(2)考试形式:
本部分采用选择题,有两篇阅读材料组成,每篇材料后有五道小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从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共1 O道题,每题2分。
(3)考试目的:
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有关信息的能力,考核考生掌握相关阅读策略和技巧的程度,既要求准确性,也要求一定的速度。
(3)选材原则:
(a)题材广泛,包括社会、科技、文化、经济、日常知识、人物传记等。
(b)题裁多样,包括记叙文、描写文、说明文、议论文、说明书等。
(c)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中等,高于英语专业四级阅读水平低于八级阅读水平。
Ⅲ.人文知识(Ⅲ.General Knowledge 5%)
(1)考试要求:
能基本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制度、文化传统等;能初步了解英美文学的基础知识,尤其要了解英美两国的情况。
(2)考试形式:
本部分采用选择题,每小题有四个选项,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共5道题,每小题1分。
(3)考试目的:
测试考生对英语国家概况的基本了解程度。
Ⅳ.短文改错(Ⅳ.Proofreading 10%)
(1)考试要求:
能运用语法、词汇等语言知识识别所给短文的语病并提出改正方法o
(2)考试形式:
本部分采用一篇短文,短文中有1O行标有题号。该1O行中均含有一个语误。要求考生根据“增添”、“删除”、或“改变其中的某一单词或短语”三种方法的一种改正语误。本部分为主观试题,共lO道题,每小题1分。(3)考试目的:
测试考生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
Ⅴ.翻译(Ⅴ.rranslaltion 10%)
(1)考试要求:
能翻译普通刊物的文章,尤其是英语教育方面的文章,要求理解正确,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2)考试形式:
本部分为主观试题,有两种考试形式:汉译英、英译汉。每次考试只采用两种当中的一种形式,都是段落翻译。
(3)考试目的:
要求考生具有汉译英和英译汉翻译的基本能力。
Ⅵ.书面表达(Ⅵ.Writing 10%)
(1)考试要求:
能根据所给题目,写一篇l50—l80个单词左右的作文。能做到内容切题、完整,条理清楚,结构严谨,语法正确,语言通顺,表达得体。
(2)考试形式:
考试形式为主观试题,为命题写作,例如:就某一个英语语言点,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教案,或者就某个问题展开讨论,写一篇议论文或说明文。
(3)考试目的:
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英语书面表达能力,同时还具有英语教学技能方面的能力。
Ⅶ.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本部分有统一要求。
四、参考书
大学英语教材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