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图片、视频素材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政治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2.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由《梅岭三章》导入,同学们畅言对陈毅的印象,讲述小故事,突出其睿智、风趣、豪爽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上马制军方面)。
2.师补充: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与化学家齐仰之先生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下马制民。
3.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学院校长。代表作品:《尊严》《耶酥 孔子 披头士列侬》《陈毅市长》
(三)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八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
(四)剧情分析
1.一张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这张字条表明了宅主人鲜明的个性:非常珍惜时间,不尚空谈,潜心科研。这张字条在本文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开场时“醒目”,终场时被“撕得粉碎”,使结构显得紧凑而有层次。
2.两个人物--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性格--幽默诙谐 谈吐--妙语连珠 作风--平易近人 工作--尊重人才
爱国科学家齐仰之:态度:先:固执、急躁、清高 后:热情、诚恳、随和
戏中的两个人物的“不打不相识”,尤其是齐仰之态度的转变反衬出了陈毅市长的光辉形象。
3.三次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作者在本文安排了三个回合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三个回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1)第一次冲突--突破不接待防线: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一开始就碰出火花: 来访者--礼贤下士,做思想工作,性格直率、自信、泼辣 室主人--与政治绝缘,脾气急躁、固执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决不多加打扰”
(2)第二次冲突--突破“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防线 来访者--有备而来 主动 室主人--接待来宾 被动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巧用激将法“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3)第三次冲突--突破“与政治绝缘”的最后防线 来访者--知己知彼,论辩有力 室主人--产生感慨共鸣,接受邀请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激起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四个特点
(1)完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清晰的结构--以字条的“醒目”与被撕反映冲突的引发与解决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3)个性化的语言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
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1)恰当使用修辞手法。2)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
3)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4)注意前后照应。
5)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4)陪衬的手法--以齐先生的转变衬陈毅市长的睿智。(五)联想、演练
学生读全文,选取精彩片段,揣摩人物性格、心理,登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六)当堂训练:
1.陈毅说自己为请齐仰之出山,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言下之意,是把齐仰之当成()式的人物来尊重,这里用了()的典故。这样说,一来显示了陈毅的();二来显示了他对齐的()。
2.P36:“先生此言差矣。”一段台词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何谓“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 ?
4.陈毅为何能礼贤下士?齐仰之为何能欣然从命?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三顾茅庐 尊重人才、自身修养 尊重
2.以齐仰之遭冷遇为例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
3.是说社会变化之学而非科学技术之学。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4.陈毅深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懂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意相邀。
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同时又被陈毅的诚意、尊重知识分子、风趣睿智的谈吐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教学反思: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4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14/ggxx_0806/10526.html
第二篇: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导读】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2014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欢迎加入安徽教师考试交流群:92091184。更多信息请关注安徽人事考试网http://wuhu.offcn.com 推荐阅读: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网校课程 不过退费有保障 2014安徽中小学教师招聘面试面授课程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图片、视频素材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政治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2.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
1.由《梅岭三章》导入,同学们畅言对陈毅的印象,讲述小故事,突出其睿智、风趣、豪爽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上马制军方面)。
2.师补充: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与化学家齐仰之先生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下马制民。3.出示学习目标:(二)作者、作品简介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学院校长。代表作品:《尊严》《耶酥 孔子 披头士列侬》《陈毅市长》(三)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八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page](四)剧情分析
1.一张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这张字条表明了宅主人鲜明的个性:非常珍惜时间,不尚空谈,潜心科研。
这张字条在本文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开场时“醒目”,终场时被“撕得粉碎”,使结构显得紧凑而有层次。
2.两个人物--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性格--幽默诙谐 谈吐--妙语连珠 作风--平易近人 工作--尊重人才
爱国科学家齐仰之:态度:先:固执、急躁、清高 后:热情、诚恳、随和 戏中的两个人物的“不打不相识”,尤其是齐仰之态度的转变反衬出了陈毅市长的光辉形象。3.三次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作者在本文安排了三个回合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三个回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1)第一次冲突--突破不接待防线: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一开始就碰出火花: 来访者--礼贤下士,做思想工作,性格直率、自信、泼辣 室主人--与政治绝缘,脾气急躁、固执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决不多加打扰”
(2)第二次冲突--突破“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防线 来访者--有备而来 主动 室主人--接待来宾 被动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巧用激将法“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3)第三次冲突--突破“与政治绝缘”的最后防线 来访者--知己知彼,论辩有力 室主人--产生感慨共鸣,接受邀请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激起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四个特点
(1)完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清晰的结构--以字条的“醒目”与被撕反映冲突的引发与解决(3)个性化的语言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page] 1)恰当使用修辞手法。2)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
3)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4)注意前后照应。
5)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4)陪衬的手法--以齐先生的转变衬陈毅市长的睿智。(五)联想、演练
学生读全文,选取精彩片段,揣摩人物性格、心理,登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六)当堂训练:
1.陈毅说自己为请齐仰之出山,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言下之意,是把齐仰之当成()式的人物来尊重,这里用了()的典故。这样说,一来显示了陈毅的();二来显示了他对齐的()。
2.P36:“先生此言差矣。”一段台词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何谓“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 ? 4.陈毅为何能礼贤下士?齐仰之为何能欣然从命?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三顾茅庐 尊重人才、自身修养 尊重
2.以齐仰之遭冷遇为例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3.是说社会变化之学而非科学技术之学。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4.陈毅深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懂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意相邀。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同时又被陈毅的诚意、尊重知识分子、风趣睿智的谈吐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教学反思:
更多内容请查看:安徽人事考试网、芜湖人事考试网、安徽公务员考试网、安徽教师招聘考试网
第三篇:漳州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漳州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语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陈毅市长>选场》的矛盾冲突。
2.学习剧作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过程与方法
1.分角色有表情地朗读剧本,尝试进行舞台表演。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运用图片、视频素材等多种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陈毅市长政治家的胸怀和人格魅力。
二、教学重点:
把握剧情的矛盾冲突,欣赏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人之间矛盾冲突的转化过程;咀嚼其中蕴涵丰富的语句。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准备:
1.课前充分预习,解决生字词。2.熟读课文。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课文
1.由《梅岭三章》导入,同学们畅言对陈毅的印象,讲述小故事,突出其睿智、风趣、豪爽的性格特点(主要是上马制军方面)。
2.师补充: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期间与化学家齐仰之先生之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即下马制民。
漳州中公教育:漳州市南昌中路58号丽园君悦1栋1502室
电话:0596-2961010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3.出示学习目标:
(二)作者、作品简介
沙叶新,当代剧作家,现任上海人民艺术学院校长。代表作品:《尊严》《耶酥 孔子 披头士列侬》《陈毅市长》
(三)全剧简介。
《陈毅市长》是十场话剧剧本。第一场以陈毅同志在率领解放军进入上海之前的一次讲演作为开端,提出了“到了上海之后,究竟是上海把我陈毅染黑了,还是我陈毅把上海染成红彤彤的”问题。然后以此作为全剧动作的贯穿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有典型意义的场面里,展开了一系列思想矛盾冲突。中间八场戏,写了陈毅同志怎样依靠工人阶级,教育资本家,恢复和发展生产;怎样团结知识分子,发展文化和科学事业;怎样整顿包括自己在内的政府和党的作风,等等,通过描写陈毅一些日常生活和工作片段,通过他与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接触以及发生的冲突,多侧面的展示了陈毅鲜明、生动的性格特征。
前一场陈毅视察百货商店,发现盘尼西林短缺,不法商贩趁机抬价,百姓无力购买。于是陈毅决定要办药厂,从而引出“夜访齐仰之”这场戏。
(四)剧情分析
1.一张字条--“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
这张字条表明了宅主人鲜明的个性:非常珍惜时间,不尚空谈,潜心科研。
这张字条在本文矛盾冲突中贯穿始终,开场时“醒目”,终场时被“撕得粉碎”,使结构显得紧凑而有层次。
2.两个人物--这场戏成功地塑造了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性格--幽默诙谐 谈吐--妙语连珠 作风--平易近人 工作--尊重人才
爱国科学家齐仰之:态度:先:固执、急躁、清高 后:热情、诚恳、随和
戏中的两个人物的“不打不相识”,尤其是齐仰之态度的转变反衬出了陈毅市长的光辉形象。3.三次冲突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作者在本文安排了三个回合的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起伏,引人入胜,三个回合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漳州中公教育:漳州市南昌中路58号丽园君悦1栋1502室
电话:0596-2961010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第一次冲突--突破不接待防线: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一开始就碰出火花: 来访者--礼贤下士,做思想工作,性格直率、自信、泼辣 室主人--与政治绝缘,脾气急躁、固执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决不多加打扰”
(2)第二次冲突--突破“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防线 来访者--有备而来 主动 室主人--接待来宾 被动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巧用激将法“有一门化学,齐先生也许一窍不通”(3)第三次冲突--突破“与政治绝缘”的最后防线 来访者--知己知彼,论辩有力 室主人--产生感慨共鸣,接受邀请 结果:突破成功
成功原因:激起齐仰之的爱国热情,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4.四个特点
(1)完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清晰的结构--以字条的“醒目”与被撕反映冲突的引发与解决(3)个性化的语言
陈毅用什么方法来说服齐仰之--他先引用孟子的话,既而借用齐仰之自己的话,最后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了这位特殊的化学家。
同学可品味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酸性”,这里指迂腐,不适应新时代;“化学变化”,指的是齐仰之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我们不仅会为陈毅的博学、坦诚与热情所折服,也能为齐仰之的质朴、求真与自省所感动。
找出最能表现(陈毅)个性的语言。说说好在哪里?表现了人物什么思想性格? 漳州中公教育:漳州市南昌中路58号丽园君悦1栋1502室
电话:0596-2961010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陈毅:直率、幽默、英睿、坚毅顽强、坦诚爽朗 问题探究:
作者如何增强语言(人物台词)的表现力? 1)恰当使用修辞手法。2)注意人物的身份、学识。
3)注意根据人物性格设计语言,人物语言体现性格。4)注意前后照应。
5)有广博的知识,掌握丰富的语汇。
(4)陪衬的手法--以齐先生的转变衬陈毅市长的睿智。(五)联想、演练
学生读全文,选取精彩片段,揣摩人物性格、心理,登台表演,其他同学评议。(六)当堂训练:
1.陈毅说自己为请齐仰之出山,才亲顾茅庐,“如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言下之意,是把齐仰之当成()式的人物来尊重,这里用了()的典故。这样说,一来显示了陈毅的();二来显示了他对齐的()。
2.P36:“先生此言差矣。”一段台词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3.何谓“共产党人的革命化学” ?
4.陈毅为何能礼贤下士?齐仰之为何能欣然从命? 参考答案:
1.诸葛亮 三顾茅庐 尊重人才、自身修养 尊重
2.以齐仰之遭冷遇为例说明“社会若不起革命变化,实验室里也无法进行化学变化”的道理。3.是说社会变化之学而非科学技术之学。把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传统压迫的旧中国变化成为民主、自由、繁荣、富强的新中国。
4.陈毅深知新中国的建设离不开懂得科学技术的知识分子,因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诚意相邀。
漳州中公教育:漳州市南昌中路58号丽园君悦1栋1502室
电话:0596-2961010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齐仰之是一位爱国科学家,同时又被陈毅的诚意、尊重知识分子、风趣睿智的谈吐等崇高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更多漳州教师招考招考信息请加群:325413286 更多漳州教师招考考试题库:http://zhangzhou.offcn.com/html/guojiagongwuyuan/ 更多漳州教师招考复习资料: http://zhangzhou.offcn.com/
漳州事业单位招聘面试辅导简章:http://kc.offcn.com/general/70/1195/
漳州中公教育:漳州市南昌中路58号丽园君悦1栋1502室电话:0596-2961010
第四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1.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
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
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
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
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
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
(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
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布置作业
第五篇: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教师招聘考试:面试教案材料之初中历史
相关推荐:教师招聘考试题库 辽宁教师招聘公告信息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一课程标准
知道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意义,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内容,知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简述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通过辩论,培养辩论能力和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联系社会主义制度,认识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通过新中国前后外交状况变化的对比,认识新中国在外交方面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社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周恩来在万隆会议的外交政策,了解周总理高超的外交艺术,逐步培养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和对历史的理解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1954年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学习,认识政治和经济是密切相关的,以法治国、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完善。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万隆会议的学习,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是以热爱和平而又不畏强暴的崭新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及其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万隆会议的史实。
(二)难点:如何采取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对宪法、原则、会议这些枯燥、理性的知识产生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四、教学准备
教师和学生共同搜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影视资料,制作有关课件。搜集整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外交状况和万隆会议的相关资料,模拟万隆会议辩论会。
五、教学方法
比较法、模拟场景法、讨论法、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法、学生自主学习法、质疑法。
六、板书设计
第3课 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一、新中国的内政: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颁布,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二、新中国的外交: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万隆会议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新中国的内政
教师请学生们观看多媒体(或录像)播放的有关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通过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纪录片片段。
学生观看录像,了解会议的大概内容,感受会场的气氛,提起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相关的问题,学生通过快速抢答等形式,将从纪录片中所获得的信息说出来,如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出席会议的主要领导人以及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时间、名称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进一步质疑):大家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什么没有马上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颁布宪法呢?
引导学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处境,三大改造是否完成,国家正由新民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等方面来思考回答。(注意不宜过多地解释,点到为止,避免难繁)
同时要学生明确:尽管没能马上颁布《宪法》,但通过了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联系已有的知识,温故知新)
教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同学们已有了初步的了解,不过,大家一定还想做更深入的探讨,现在就请同学们打开思路,提出你们自己想进一步了解的问题来。
学生:思考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后的成功感,培养主动探求知识的意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课堂具有开放性)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所查阅的资料,同学之间互相回答所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参与其中,穿插引导,纠正错误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同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课程标准进行问答,不能远离教学重点,并且要调控课堂秩序,把握时间)
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的颁布有什么意义”。(该问题学生难以理解,故做进一步的分析)
学生:可围绕分析社会主义有哪些基本特征,归纳分析《中华人民共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是人民权利最重要的法律保障等。新中国的外交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不但完善了社会主义法治,而且在外交上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学习本目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提出几个问题,然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所搜集的资料一起来解决。教师屏幕展示问题:
1.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怎样??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
学生:(对于难以解决的问题,分组进行讨论,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讨论后,小组代表发言。学生分小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适当的组合:如默默无闻型和社交型的分配在一起,厌学型和努力学习型的分配在一起,效果会好些,同时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关于新中国成立前的外交状况,通过学生介绍自己所搜集并整理好的资料,师生一起进行对比并得出结论: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倒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迅速肃清了帝国主义的在华特权,把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一扫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而光。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就有苏联等17个国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通过介绍和对比,学生深切感受到新中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可以从建国之初面临的国际环境和新中国开展外交工作的目的进行分析。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内容,可利用竞赛等方式,使学生尽快掌握。(不能忽视重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
关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什么影响,学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万隆会议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模拟万隆会议场景,展开辩论。辩论会可由六名同学组成,其中一名同学做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周恩来,两名同学代表亚洲政府首脑,另两名同学代表非洲政府首脑。学生通过课前搜集、查阅的资料,根据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举行小型辩论会,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辩论过程中,要求学生辩之有理,辩之有据,不要使用过激语言。辩论之后,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主要围绕: 1.万隆会议是在什么情况下召开的?有哪些代表参加?
(学生要认识到万隆会议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者参加,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2.在这次会议中,他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3.在会议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周恩来是怎样解决的?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4.周恩来创造性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请问“同”指什么?“异”指什么?
(通过解答,学生在兴趣中将万隆会议的主要内容理顺出来,教师要注意引导和提炼)在解决了一系列万隆会议的知识点之后,教师可继续提出问题:你从周恩来身上能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中体验周恩来的超群智慧和争取和平的勇气和胆识。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不同意见的能力,从而不断地提高自我,完善自我。
教师:由于中国政府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外交上所取得的成就举不胜举。请同学们举出你所知道的事例来加以说明。学生:举例。可举出如:
1.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反映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实力。
2.中国申奥成功,说明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我国举办奥运会将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增进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交往,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
3.2003年7月第五届亚欧经济部长会议在大连召开,一方面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通过举例,联系现实,更能深刻体验到中国在国际地位上的不断提高。引导学生注意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关注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关注国家、人类和世界的命运,在互动交流中,增强自强自立、勤奋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学习和建设祖国的使命感)课堂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谈本课的收获和启示。教学评价
学生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评。
全班可以选出(屏幕显示)最佳合作小组奖、最佳发言奖、最佳搜集资料奖、最佳辩论奖等。对于所选结果教师要做好记录。课堂练习
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问题,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布置作业
2014辽宁教师招聘考试公告汇总
http://ln.zgjsks.com/html/2014/ggxx_0806/10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