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3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你又看到了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追随林黛玉的脚步走进贾府,走近“红楼”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

二、整体感知,搭建平台、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让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搜集整理有关《红楼梦》和曹雪芹的相关知识。、多媒体展示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学生抢答判词所对应的人物。

(以上教学环节设计在于提高学生对《红楼梦》的阅读兴趣和增强对《红楼梦》的了解,在学习课文前建立起全局观念,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学生自读课文,在下列三道研究性题目中任选一题,四人一组合作完成。

A、画出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

B、画出贾府的人物关系图。

C、以导游的身份,介绍林黛玉一天的行程。

(阅读能力的基础性要求,就是“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此教学环节在于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小说情节。)

三、鉴赏研究,感悟艺术特性 1、在黛玉的“耳目”中鉴赏

《林黛玉进贾府》中,由于作者巧妙地选择了叙述角度(从林黛玉的角度),而将纷繁的头绪、众多的人物、复杂的环境,表述的井井有条,眉目清楚,繁简得当,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效果。(1)林黛玉作为文中的聚焦者,她用的聚焦方式是“听”和“见”。我们就一起通过林黛玉的耳朵和眼睛,读一读文章,在她聚焦的范围内,她是如何“见”贾府的?她“见”到的贾府环境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点拨:A通过人物聚焦来展示贾府环境,很讲究分寸,这分寸就是对贾府环境不在一次写尽,而是一点点补充完整。所以林黛玉眼睛“见到”的贾府环境一次主要有荣府、宁府、从荣府角门到贾母居处、贾赦居处、贾政居处等。B荣府宁府大门显现了贾府建筑宏伟的外观,也暗示了贾府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贾母和贾赦居处讲究的布局,“荣禧堂”华贵的陈设都显示着主人的富贵豪华。贾府中不光主子们打扮得彩绣辉煌,贾政居处的丫环们装饰衣裙、举止行动、吃穿用度也是不凡,都显示了贾府豪华的气派。甚至用饭也有一套繁文缛节,显示了这个封建大家庭的森严等级。)

(2)同是借黛玉得“耳目”出场的小说主要人物,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有什么不同?作者介绍这两个人物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分小组讨论研究)

参考意见:

两人的出场都借林黛玉的“目”对人物的衣饰进行了精雕细刻,以突出两人在贾府的独特地位。

不同之处在于王熙凤采用了先声夺人的表现手法。“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她一出场就引起林黛玉的特殊感觉:“这些人个个敛声屏气,公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荡无礼?”显示了王熙凤在贾府中深受老祖宗宠爱的特殊身份及其泼辣、张扬的个性。

而贾宝玉出场之前,通过林黛玉的“耳”所听进行大量笔墨渲染铺垫(侧面描写)。王夫人:“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黛玉之母:“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两位长辈的评语不仅引起了黛玉的好奇“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正当黛玉心中想着“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时,那宝玉就出场了。

讨论:王熙凤和贾宝玉出场可谓各有特色,那其他人又是怎样安排出场的呢?

参考意见:作者有详写,有略写,有实写,有虚写,有单独写,有集体介绍。作者写每个人物的出场都是匠心独运。

(一颗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去端详,就会呈现不同的光彩;一个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去叙述,就会有不同的效果。合适的视角就是恰当的切入点,能使小说的内容表达得深入透彻,形式上达到自然完美。此教学环节紧紧抓住本文特殊的叙事角度,从林黛玉的“耳目”中自然带出环境描写,并且鉴赏学习小说精彩的出场描写。)、“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府管家——王熙凤

播放电视《红楼梦》王熙凤出场的片段,留心观察王熙凤的言谈举止。

教师指导学生从王熙凤的出场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中分析王熙凤的人物形象。(给予学生充分地时间分组讨论,鼓励学生从课外找出例证来佐证自己的分析结论)

参考意见:

出场描写:个性的张狂、泼辣,深受贾母宠爱,地位特殊。浓妆艳抹遍体锦绣的服饰打扮显示出了她的贪婪、俗气、奢侈。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表现了王熙凤美丽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威不露笑先闻可见其面善心狠。王熙凤见黛玉 和回王 夫人的举止言谈充分展示了她的机变逢迎、八面玲珑和作为管家媳妇的果断能干。(例证:毒设相思局、计逼尤二姐、铁槛寺弄权等等)、“无材可去补苍天”的荣府继承人——贾宝玉

播放电视《红楼梦》宝黛初会的片段,留心观察宝玉初见黛玉时的视线。

(1)分组操作。A组找肖像、出场;B组找语言描写、出场前的侧面勾勒;CD组分析《西江月》二词。(2)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提问:为什么别人眼中的宝玉顽劣异常?黛玉眼中的宝玉又是什么形象?如何评判《西江月》二词?

(3)教师小结:贾宝玉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她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反抗。《西江月》二词似贬实褒,表面上用世俗的观念批判贾宝玉,而实际上却是贾宝玉叛逆性格的写照。

(语文教师应努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人物分析环节我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影视引入学习过程,有利于体会、领会和品味,希望学生能够感到学习是一种享受。)

四、拓展延伸,走近黛玉、“世外仙姝寂寞林”的寄居篱下者——林黛玉(1)他人眼中的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当她在用眼观察各色人等时,别人也以审视的目光去看她,找出描写他人眼中黛玉形象的文字?

(方法指导:作者用不同人物的眼光,很有层次地刻画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使黛玉形象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把众人眼中的黛玉、熙凤眼中的黛玉、宝玉眼中的黛玉,三处描写放在一起,加以比较。)

众人眼中的黛玉:“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有不足之症。”教师点评:只作初步勾画,言谈不俗、体质病弱。

熙凤眼中的黛玉:“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教师点评:描写进了一层,突出黛玉容貌的标致和气派的不凡。凤姐见多识广,“‘真有这样的人物’出自凤口,黛玉风姿可见,宜作史笔看”(脂砚斋批语)。

宝玉眼中的黛玉:“厮见毕归坐„„病如西子胜三分。”教师点评:经过两处铺垫,第三处借宝玉之眼浓墨重彩地描写黛玉。五个对偶句抓住黛玉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工笔细描,细致地表现了黛玉无与伦比的姿容、神韵和风采,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风流俊逸的病美人图。

小结:三处描写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林黛玉的音容笑貌、神态风度,写意和工笔两种手法交替使用,既有朦胧的美感,又有清晰的美感。

(2)黛玉的心态

林黛玉进贾府时抱着何种心态走进贾家的大门的?(心里提醒自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由此可推断出林黛玉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表现了一个寄居者的敏感、脆弱的内心世界,由此表现出的外部性格特征是谨小慎微。)

具体表现在哪些言谈举止上?(婉拒吃饭、讲究座次、吃茶时小心留意、细心应对贾母和宝玉“刚念了《四书》,些须认得几个字”)

(3)学生归结林黛玉的形象特点:敏感多思、言谈不俗、气质超凡、聪颖灵秀。、拓展练习

一个人的性格是多方面的。通过《林黛玉进贾府》我们初识黛玉,但要真正走近黛玉恐怕还有赖于同学们自己去阅读原著,品味鉴赏。下面是我从《红楼梦》中截选的几段描写林黛玉的文字,读一读,议一议,林黛玉还有哪些性格特点?

A.(黛玉)因问宝玉:“打哪里来?”宝玉便说:“打宝姐姐那里来。”„„黛玉赌气回房了。„„没两盏茶时,宝玉仍来了。„„只听黛玉先说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会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哄着你。你又来作什么呢?”

B.黛玉听说,回手向书架上把个玻璃绣球灯拿下来,命点一支小蜡儿来,递与宝玉,道:“这个比那个亮,正是雨里点的。”宝玉道:“我也有这么一个,怕他们失脚滑倒了打破了,所以没点来。”黛玉道:“跌了灯值钱呢,是跌了人值钱?„„怎么忽然又变出这剖腹藏珠的脾气来?” C.一日,黛玉方梳洗完了,只见香菱笑吟吟地送了书来,又要换杜律。黛玉笑道:“共记得多少首?”香菱笑道:“凡红圈选的我尽读了。”黛玉道:“可领略了写滋味没有?”香菱笑道:“领略了些滋味,不知可是不是,说与你听听。”黛玉笑道:“正要讲究讨论,方能长进。你且说来我听。”

点拨:A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敏感多疑甚至有些尖刻的特点。B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的体贴入微、温柔贤惠的特点。C则材料显示了黛玉热情诚恳、助人为乐的特点。

(此处拓展练习的设计一方面引导学生阅读原著,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黛玉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在于锻炼学生的语文综合应用能力。)、课外练笔

(1)替林黛玉写一则进贾府的日记

提示:如果你是林黛玉,你第一次进贾府目睹耳闻了些什么?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的内心又怎样的感受?要求不必面面俱到,巨细必录,突出印象、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即可。

(设计意图:学生替林黛玉写日记的体会,评价交流日记,话题涉及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以及课文的整体意义等等。通过这一整合,同学们对课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了理性,完成了解读课文的全程。)

(2)《红楼梦》中有四百多个人物,每位同学写一篇有关《红楼梦》人物赏析的文章。除了上课分析的三人外,其他都可以写,上至主人,下至丫鬟。即使写同一个人,我们写的也不一样,因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写出你自己喜欢的、值得写的人物。

第二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读书与教研中成长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后反思

高一语文组 贾丽

作为一位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更是要过硬。“要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选择讲《红楼梦》的有关课文去讲授,确实也较为不易。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教学经验有限,我先从学习入手。我自己认为对《红楼梦》的研读很浅,要想讲好这一课,必须要有阅读的积累。我搜集浏览了许多有关的教学设计,又买了好几本关于红学的书。先从别人的教学设计中引用的评论看起,脂砚斋评点本、王蒙、周汝昌、李希凡、蔡义江、冯其庸、刘心武等大家的论述我都找来读。时间有限,我就择其重点来看,在不断地反思、试讲和同组的老师交流们之后,我有了灵感的火花。我认为这样才真的把这节课悟透了,讲精了。有人说,经典的魅力是什么,就是一本书耐得住反复地读。认真地准备这一节课,我才真正地发现了《红楼梦》的魅力,同时也激发了我研读它的兴趣。未读完的书,我将用心地细细品。因为备课的充分,我才有了讲课时的自如从容,才有了丰富的师生对话。这使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读书学习才是成长的基石。

《红楼梦》本身博大精深,如何能讲得深入浅出,也需要一番精巧的设计。当时,我只是从课文本身的魅力和丰富性的角度选择了本课,于是也就选择了开始更深入的研读。收获最多的还是教学实践和教研反思中的所得。具体如下:

一、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只有根据学生的学情,才能把握课文的重难点。

这一课有很多的教学重点,到底选择哪一个重点才能讲到课文的精要之处,以便有以点带面的效果是我始终琢磨的的问题。我参考了各种教学设计,最终选择了从林黛玉和贾宝玉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作为重点。又把人物的形象置身于彼此心有灵犀的见面情节基础上,使整个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情境,在这种情境之下,又强调出视角不同,所以对人物形象的评价也不同。比如,我指引学生从贾宝玉、王熙凤和众人眼中去品读林黛玉;又从林黛玉和众人的眼中去看贾宝玉。

我第一次设计的是把摔玉作为难点,设置了学生讨论的环节。但学生看完视频,很快就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基本能说到要点。相反,分析贾宝玉的时候学生不大容易把握住叛逆的性格,本以为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却花了不少时间。于是,我就调整了难点的安排。把讨论的环节设置为分析贾宝玉的《西江月》二词的评价上,宝玉反封建的的叛逆性格分析出来了,摔玉的情节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通过这次实践,让我更加认识到备课还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备课不仅是备教材,更是备学生。

二、文本的研读是教学的落脚点。

在第一次的试讲之后,我发现学生对林黛玉、贾宝玉的形象认识还不够到位。主要问题还在于对文本还分析不到位,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人物形象的内涵,例如对贾宝玉仅仅停留在花花公子的理解上。如何能够真正地引导学生正确解读,经过同组老师的分析,我认识到研读文本非常重要。这也就是我们一再强调语文课堂还是要回归文本,不能空泛的讲解。于是我又把林黛玉的形象描写和《西江月》二词又做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例如,在第一遍讲授分析林黛玉的形象时我只归纳了一些抽象的词语,比如:娇弱、脱俗、多愁善感、灵秀、新颖。这样笼统的一带而过,好像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林黛玉的美。

我就紧扣文本分析,精细品读。例如分析林黛玉有脱俗的气质,文本中有一句“娇花照水”,我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联想。当学生品出这样是写娇美的花在水的映衬下更显风韵,有一种清水出芙蓉之感时,也就真的品味到了林黛玉的清新脱俗之美。我又加了一句点评,如果说薛宝钗是艳冠群芳的牡丹,那么林黛玉就是风露清愁的芙蓉。如此这样,我把关键之处都做了分析。这也使学生们更加赞叹林黛玉的美和作家曹雪芹的笔力。课后,听课老师们都说我在启发学生思考和分析讲解都较为深刻。

三、教师需要在关键处对文本进行必要的链接和拓展。

《红楼梦》是经典名著,要想教好《林黛玉进贾府》真不是容易的事,仅仅依靠两本教参我认为是讲不深刻的。有人说不读脂评就不算是读过《红楼梦》,现在有关红学的评论也有很多。经典的评点是不是需要融入课堂教学呢?我于是就开始研读一些作品。我选择了一些文本有关的评论穿插在必要的环节。例如,我引导学生理解宝玉对黛玉精神气质的欣赏就引用了脂砚斋的评点:“不写衣裙装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终是何等品貌。” 在讲授的过程中,我认为这些名家大家的经典评点胜过了老师繁冗的讲解。

其次,要想对课文有深刻的理解,不可能脱离了对名著整体的了解。但是基于学生多数没读过原著的现状,教师必须去进行必不可少的链接。比如,引导学生理解宝玉“不通世务”,不愿走经济仕途之路,还要理解黛玉和宝玉有精神上的共鸣和追求,就不能不提到书中三十二回的一段话,湘云、宝钗劝贾宝玉用心于仕途经济,他说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造就和他生分了”,所以他深敬黛玉。再例如,引导学生理解贾宝玉“怕读文章、腹内草莽”,似乎也只有联系书中贾宝玉喜欢读的是诗词曲赋,是《牡丹亭》、《西厢记》,他在大观园里显才华、题对额,他与姐妹们结诗社、咏海棠,才能读得懂这一句。

另外,我还在实践中发现把名家的阅读体验加入课文的讲解,更能使学生获得情感的共鸣。例如,分析宝玉摔玉,作家王蒙在《不奴隶,毋宁死——王蒙谈红说事》一书中感叹道, 宝玉在贾府,不是见谁就问谁有玉没有,他不曾为宝钗摔,不曾为湘云摔,不曾为其他姐妹摔,今儿就为你林妹妹而摔。作为读者,你会不为之心动?讲到这里,学生也不由得感叹这宝玉的一段痴情。

我也认识了这点不足。但是,我依然有许多困惑。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担当着教授知识培养能力的任务,更重要是传承一种文化经典。像《红楼梦》这样的作品,如果仅仅是重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经典的东西领悟了?学生本身了解名著的水平不同,其中有个环节让学生们联系对整部小说的了解去分析贾宝玉的人物形象,每个学生真的都能有话可说么?对全书有了解的学生能够个别发言,那么多数没有读名著的同学怎样能让他们在课堂上有效发言?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争着回答问题,没有热闹的讨论场面,但认真思考了算不算是积极参与呢?我理解的因材施教是否也要因教材施教呢?经典的有深度的文章真的需要老师悉心的引导。《红楼梦》太博大精深了,能用一节课从欣赏、审美的角度引领学生品读,能让他们真正喜欢上这部作品,真正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欲望已是不易了。

课堂教学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每次课后,总会觉得还不够完美,也许正是这对自己近乎苛刻的要求,促使我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不断进步。近六年的教学生涯,使我认识到语文教师责任的重大与改革的艰难。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完美语文老师的轮廓:她要有乐业的信念和敬业的态度;她要有个性化的追求,追求自己的教学和管理风格;她要不停的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她能够在实践中勤于反思、不断创新;她尊重学生,平等的对待学生;她不仅教书、更重育人;她以优秀的个人素质、富有文化气息的个人魅力影响学生的心灵世界。

第三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机电系语文 曹杨杨

《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材让我唏嘘,怎样在短短的几课时,把这篇文章讲全讲好?这个问题摆在了我的面前。作为一部古代小说,《红楼梦》的有关文学常识不得不讲,作者介绍,社会背景,等等,这些文学常识都要为同学理清楚。在传统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用电视剧《红楼梦》中的人物剧照或电视剧片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调节课堂气氛。这样做容易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片中人物的外在形象上,而忽略了对名著语言的品味鉴赏,这与语文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从文字中感受形象,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容颜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地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换言之,也就是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从“看热闹”的层次提升到审美鉴赏的层面。

这样的教学处理,既避免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不良思维习惯,又使学生能更明确更有深度地理解文字、解读名著,提高鉴赏力。

1、欣赏品味语言,让学生在审美中获得精神愉悦

语文课通过文字的间接性,引导学生想象品味其中的韵味,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使学生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精神愉悦,审美享受。引导学生体会曹雪芹描写人物不仅写人物外在的形貌,还通过极精练的语言写出了人物的神韵的高超技艺。

2.提供舞台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

本堂课,引入了小组学习讨论的形式,力求体现“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从课堂情况来看,“小组讨论”的学习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展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利于形成课堂教学民主化的氛围。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的能力,而且落实了本课的重点——点评式读书法的运用。从学生的点评情况来看,学生经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够从多方面展开对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的鉴赏。离开了老师的讲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都大大超出了老师们的预料,教师完全没有必要担心学生不会欣赏或欣赏不到位的问题。因为在让学生自由发挥各自的认知水平去鉴赏作品的同时,学生的思维是自由的、是个性化的,而这样的一种氛围以及学生们积极热情的参与过程,已经使自主学习的特点表现了出来。学 生间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3.需要改进之处

(1)可以将读书方法的介绍和学生对鉴赏方法的感悟结合起来。

虽然本课着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点评式读书法”的舞台,但这种舞台只集中体现在课堂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则体现得不够。前半部分大多是教师在唱独角戏,课堂上的双边活动,特别是学生这一方的活动不够热烈。究其原因,是教师过于拘泥于课前的教学设计,认为在“教师示范”部分,就要完全由教师来完成,其实可以在教师示范完一个例子后,引导学生完成以下的各项内容。比如,四种鉴赏方法的点拨,教师可以在点拨完一个后,引导学生感知、品味具体的语言材料,让他们自行探究、进而总结归纳其它的几种鉴赏方法,这样学生的自主活动会体现得更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会更明显地体现出来。(2)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语文课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本课的前半部分有两次齐读,后来因为时间关系就没有对文本进行朗读,使得鉴赏点评有些游离文本。如果在不同的阶段,穿插对精彩段落的品读,如王熙凤出场时的语言,夸赞林黛玉的语言等,会使学生在品读文本中不断加深理解感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长久的回味。

第四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的第三回,在这一回中,作者让书中三个主要人物登场亮相,他们是—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其中作者对王熙凤这一形象刻画传神,揭示其性格入木三分,我安排了一课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研究人物性格及表现人物手法”确定为该课教学目标,并依据新课标要求,设计了三个环节:

1、阅读研究课文中对王熙凤记叙和描写,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2、探究描写人物手法,领会描写对于塑造人物的重要性。

3、开放性研究讨论:王熙凤性格形成的社会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极力贴近新课程要求,通过看录象、读课文,讨论、点拨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对人物的研究上,并且在学生对人物性格理解有难度的地方适度、适时地与原著进行了链接,过程环环相扣,可谓是滴水不漏,而且课堂气氛活跃,目标也得到了比较充分地落实,但是,课后思考教学过程,还是发现了在教学观念和行为策略上的不足。

一、讨论环节刻意贴近新课标,过分强调了能力形成,忽略了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对王熙凤的刻画上,可谓是极尽笔力,多方渲染。尤其对她的外貌描写更是浓墨重彩,对服装、衣饰、头饰,面容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借助这些,形象地透示出了人物的性格。我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能力,就安排了对这一部分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讨论来把握人物性格,以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以为,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会比较准确地理解人物,但在进行交流时,学生或语塞,不知怎么概括,或概括出来的与文本意义距离太远,比如,有几个同学说王熙凤华贵、美丽、干练,缺少对人物内质的挖掘。在课上,我只好补充讲解了当时社会对穿戴的审美标准:比如说李渔的“衣饰贵与人相称”等,而不是像王熙凤这样。接着又补充了原著中王熙凤狠毒贪婪的性格的佐证材料,学生才逐渐理解了人物性格,花费了大量时间。课后,我反复思考,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终于明白,新课程虽然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能力的形成需要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能力与知识是分不开的,不能离开知识去单纯培养所谓能力。学生对问题的判断、领悟是离不开一定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正是由于缺少对于衣饰文化的了解,缺少对原著的了解,单纯孤立的借助于一段肖像描写去完全把握人物性格是做不到的,所以,在新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仍然应该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储备。

二、没有设置让学生发问的平台。

每当学习一篇文章,只要去探究,学生总会发现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可能使学生学习难点、疑点,也可能是学生思维深入、探究问题时所迸发出的火花,教师在预设教学环节时,要有问题意识,以赏识启动探究,课堂中教师要留一些时间让学生发问。我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时,就请同学设计板书,要求板书内容展示出邹忌劝谏齐王的过程,学生进行设计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问和思考的过程。设计好后,再让学生找出设计中不足,这样,学生不断提问、不断思考、探究,思维积极,状态活跃。但在《林黛玉进贾府》的教学中,我虽然预设了让学生发问的环节,但并没有把它放在突出位置上,加上时间不够,就一味让学生跟着自己的设计思路一步步走下去,禁锢了学生思维,削弱了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反映出教师问题意识淡薄,并没有真正落实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初衷。

三、课堂开放性的教学策略须落实到实处

一味地呈现知识性结论会是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而恰恰是不确定性的教学内容,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开放性的状态。教师可鼓励学深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知识,给他们留下探究的空间,使他们大胆寻求开放性的答案。文学作品尤其如此。“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了基于文本意义的解读和挖掘,归纳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点,比如庸俗、贪婪、狠毒、见风使舵、随机应变等,程式化的解读了文章,分析了人物。虽然符合教参,也并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却缺少了课堂中最鲜活东西——个性解读。压抑了学生思维,阻挡了学生固定圈子的脚步.其实,我也设想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以自己的视角,来谈一谈对王熙凤的认识和评价。在课堂上进行辩论,亮出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人物的分析角度就会更丰富,认识也会更全面,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深刻,更易于学生形成探究兴趣和探究能力。课堂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过渡,一种生命的成长,但是,我把课堂结构设计的太满了,分析过程按部就班,条分缕析,造成开放性探究时间的缺失,我只得让学生在课下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或写成小文章,没有把开放性思考落到实处。课堂上开放性不足,学生的发散思维受到一定程度的的削弱,所以,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课堂开放性教学政策需落到实处。

因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妨试试老师少讲、精讲,对于一些基本的东西,可以大胆地放放,给学生一点空间与时间去实践、感悟,不要怕出错或不周到,删繁就简一树花,达到课堂目标最优化的效果。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白艺术,以达到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效果。现在,文本的多义性和模糊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恰恰是这种多义与模糊构成了文学最大的魅力,个性阅读、另类阅读等成为时髦的词,适当的留白恰恰就给了学生一个思维自由舒展的空间。当然,老师也不能完全放鸭子,任由学生天马行空、漫无边际乱想乱说,必要的引导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新课改行进中,种种困惑与犹疑是正常的,甚至是在学习、在思考、在尝试的最好佐证。现在的困惑,说不定正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表现。但愿我们的语文课改实践,能经历过一再探索与反思、反思与探索,最终达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新境界。高屋建瓴的点拨仍然是课堂的主流。

第五篇:《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

衡山县第四中学

戴美华

《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林黛玉进贾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这节课我设置的学习重点是分析贾宝玉、林黛玉的人物形象,欣赏小说含蓄、精彩的语言。学习的难点是体会作品如何根据人物肖像、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体现作品的思想内容。以下从信息技术的应用、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等几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反思。

一、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这堂课我一共用了二十张幻灯片,有文,有图,有声,有像,多媒体的运用,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了学习兴趣。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指出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我在上《林黛玉进贾府》一课时,以《枉凝眉》的歌曲导入,荡气回肠的歌曲感叹了宝黛有缘无分的爱情、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歌声让学生初步感知到《红楼梦》的缠绵悱恻的感情,引发了想要了解的欲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照片展示,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

课文通过黛玉的眼睛,作者对宝玉的肖像作了两次描述: 第一次(远看):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第二次(近看):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远看时,“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作者连用了六个比喻,从脸型、面色、鬓、眉、眼神等方面对贾宝玉进行了全面的刻画,让学生来想象宝玉的样子,学生只是觉得宝玉有些类似女子,却无法想象他 虽是男儿之身,却如女子般俊美;近看时,却又“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宝玉又是如此多情,这个“多情”就更难得想象了,所以,我在此时放映了87版《红楼梦》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的剧照,学生看后,让他们的想象有了一个落脚点。

而林妹妹的容貌,曹雪芹写得更虚了:“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蹙又非蹙,似喜又非喜,到底是怎样一个“度”?“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都没有直接 用到写“貌美”的形容词,也没有写她到底怎么美,而是通过虚写的方法,留给读者去想象。给了学生一定的想象时间后,我放映了陈晓旭在《红楼梦》中的剧照,这是一张我经过精心挑选的照片,眉宇间有淡淡的哀愁,而且我个人认为,陈晓旭能够传神的演绎出林妹妹的神韵,是符合我心目中的林黛玉的形象的。

3、放映视频,再掀高潮。

导入时播放了《枉凝眉》歌曲,结束时播放《枉凝眉》的视频,在精美的画面中,学生再次感知到了宝、黛二人的形象,感受到两人的凄美爱情,看到了宝玉在黛玉离世的憔悴,最后留下的是宝玉雪地里寂然离去的背影,不少同学看后,长叹一声,唏嘘不已。再以【终身误】结尾: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不过,使用多媒体时,要注意:

1、多媒体始终是辅助工具,不能喧宾夺主。

有些教师在上这篇课文的时候,一堂课就放一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电视,或者至少也放映了“宝黛相会”的片段,以此来代替课文的讲解,电视剧是永远也不能代替原著的,这样让学生根本没有办法去体会文章含蓄的语言,去发现美了。我在上课的时候特意避免了这一点。而且在导入环节和结尾环节,我都播放了《枉凝眉》,不过,导入时我放的仅仅是歌曲,而没有放视频,如果放视频,学生当时确实会更 有兴趣,情绪也会高涨起来,只是,等我分析课文时,有学生还会“回不过神”,真正上课时,就提不起情绪来了。在结尾处来播放视频,学生有了对宝玉、黛玉的深入认识,在观看视频时会有更深入的体会,也能再次掀起发潮。

2、以学生为本,多媒体不能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分析宝玉、黛玉的肖像时,分别放了87版《红楼梦》中的剧照。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通过虚写的方法,给读者无限想象的空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千个读者也有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林妹妹。不管说扮演者多么的神似,剧照一出现,学生的想象便到此止住。

所以,文学作品,有时候,不需要问“到底是什么样子”,不需要这么“实”,而多媒体的使用,在满足学生好奇心的同时,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是利也是弊。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辅助为主,把握好“度”。

二、教学模式的反思: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许多学生对《红楼梦》已有一定的了解,有不少同学看过电影或电视剧,但作为语言文学读本,《红楼梦》博大精深,大多数同学感受肤浅;课文又是节选章节,要深入文本,有一定的困难;不少学生读小说偏好情节,忽视语言魅力;鉴赏文学作品还缺乏必要的经验。所以,在讲授本课时,我选择了学生最感兴趣的东西--爱情,作为切入点,在较长的课文中,把主要人物提取出来,突出对宝玉、黛玉形象的把握,让学生领悟小说语言的言外之意,欣赏含蓄之美,初步感 知作家的风格和艺术的魅力。在课堂上讨论分析贾宝玉的形象,以之为示范,学生自主欣赏黛玉形象,老师稍作点拨。

1、分析宝玉形象,教师示范,学生参与。

教师在分析贾宝玉的形象时,分别从侧面、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进行分析,在分析时,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把握宝玉的形象特点。

2、分析黛玉形象,学生自主分析,教师点拨。

教师已经做了示范,学生知道从肖像、语言、动作等角度来分析,采取分组分任务的形式,来完成对黛玉形象的分析。学生能够在原文中找到地方,不过,还不知道如何透过语言去品读作品的内涵。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念何书时,黛玉答:“只念了《四书》。” 而当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她却问答:“不曾读。” 一个问题两种回答。为什么?对于文中出现的这种“矛盾”,许多学生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大多只追求故事情节和人物的大概印象,尤其不注意一些看似平常但却意味隽永的细微之处,这也是学生不能很好地深入体味文学作品奥妙的障碍之所在。这个时候,教师就要进行适当的点拨。我在引导学生阅读文中的有关文字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学生很快便理解到是因为黛玉发现贾母不喜欢女孩子读书,觉得自己失了口,所以宝玉问时改了口。这个细节表现了她谨慎小心的性格。

总之,教学教学,不能只教不学,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运用这一方法进行学习,进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学习方法反思:走进读书方法,让学生跟语言文字亲密接触。语文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法”的介绍和运用,再加上对欣赏方法的适当点拨,引导学生尽可能地贴近文字,走进文字,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从而领略文字所蕴涵的丰富内容,感受文学大师运用文字的高超技艺,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

比如: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通常情况下,学生从以上的描写中大多能感受到林黛玉的“美”来。但这种感觉多数是短暂的、稍纵即逝的,朦胧肤浅的。而对她的“弱”、“多情”则更是忽略。这堂课,在教师示范部分,我就提示学生特别注意“愁”“病”等词来体会她的“体弱多病”,注意“含情目”一词来体会她的“多情”,并在原文加上一些点评符号如着重号等以提醒学生注意。接着对这一段文字点评到:“气质超凡脱俗,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对一些关键词的理解一步步走进文字,更深入地理解所写人物的性格特点,我还提示学生要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认真揣摩语言,细细咀嚼品味”。这样一来,其实就是让学生将那些朦胧肤浅的感觉用文字进行加工、提升从而表达出来的过程。

在这一系列的鉴赏过程中,学生对作品人物、对大师运用语言技巧的认识不断深入,学生渐渐发现原来名著之所以经典,之所以流传,是因为有太多可以不断发掘,不断品味的地方,许多看似不经意的描写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韵味。如果我们经常开展这样的鉴赏活动,那么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四、小结

这堂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分析人物,学生听的时候饶有趣味,上完后感慨颇多。有一位学生在周记中写道:

她(林黛玉)因出身名门世家,所以高贵; 她因父母早逝,所以寄人篱下; 她因坠入情网,所以痛苦; 她因命运坎坷,所以红颜薄命; 她因排斥世俗,所以被世俗排斥。

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对贾宝玉、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从悲剧中看人物,也能从人物命运中看形形色色的社会。

《林黛玉进贾府》上完后,我个人通过反思觉得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进。

1、运用多媒体技术,要舍得舍弃,不要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教学模式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有所得。

3、对语言的朗读品味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语文味的体现离不开对语言的涵咏品味。好的语言大多意味隽永,可多意会,少言传。虽然小说的篇幅较长,不像诗歌散文那样便于诵读吟咏,但还是可以挑选出一些精彩的片断,让学生体会,品味。可采用单个地读,分角色地读,对读的情况进行评价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品味,发掘其中的妙处。

下载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设计与反思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林黛玉进贾府反思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反思我在上这节课时,上课前没有组织观看剧电视剧《红楼梦》,也没有向学生展示与《红楼梦》有关的图片资料,而是充分利用语言文字的间接性,通过“点评式读书......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林黛玉进贾府》是一篇经典课文,教学中一般从人物和环境两个角度切入,从中又派生出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出场比较、环境描写的艺术、环境与人物的关系等多种教学目标。下面是小......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范文大全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1【目的意图】《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根本作用在于,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研讨课教案 授课人: 王堂平授课班级:14级2班 授课时间:2014年9月16日上午第一节 课 题: 《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目标】 1.了解文中主要人物......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学教案 摘要:中有一句话说“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今天我们也只撷取了其中两朵美丽的浪花,就是分析林黛玉和王熙凤的人物形象,谁能说说她们的性格特点? 一、导......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之宝黛初会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宝黛形象性格分析 难点:人物刻画方法归纳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讲析法、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世外仙姝 阆苑奇葩——林黛玉 江苏省淮安市清浦中学 钱正军 【教学指导思想】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注重感受,品味语言......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当前,职中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针对此问题,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学习兴趣的原则。因此我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