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化教育
电化教育的定义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7-9 阅读:876
电化教育的定义伴随着信息技术、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上个世纪30年代,延伸人类视觉和听觉的电影和播音技术代表了当时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视听信息技术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直观教学理论和刺激/反应传播理论主导着那个时期的电化教育实践。因此,我国电化教育初始时期,“电化教育”指利用电影、播音等先进的电气化技术的教育。电化教育几乎就是视听教育的同义词。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不仅延伸了人的感官,而且增强了人类处理和管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类传播的能力发生了质的改变。新时代的信息传播,不仅使信息传得远,传得广、传得快,而且使信息资源共享以及传者和受者之间在传播过程中的互动成为可能。与此同时,新的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也在产生和发展着。从上个世纪中开始发展起来的认知(Cognitive)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tm)学习理论,触发了教育界关于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的讨论。传统的“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体”的观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播领域中,受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的影响,以受众为中心,探讨传播过程中受众对信息的主观能动的感受、处理和理解成为研究传播效果的一个新方向。正是信息技术、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发展,催化了电化教育的发展。电化教育的定义反映了人们对电化教育本质的认识,因此对电化教育学科发展具有定向的作用。
对电化教育定义的认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是由电化教育学科的综合性决定的。电化教育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当代教育与传播的理论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并且对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及内容起指导作用。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国内外电化教育(或者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展反映了其研究与实践的两个转变:第一个是从以视听技术和材料为研究和实践的重点的视听教学阶段,向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的转变;第二个是从以教学过程设计为重点,到以各种学习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阶段的转变。下面以美国AECT教育技术的发展过程和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对这一点进行说明。美国AECT的前身是美国国家教育协会旗下的视觉教学部(Division of Visual Instruction)。视教部于1923年应当时美国中小学使用幻灯和电影等新媒体辅助教学的需要而创建(http://)。这是美国对教育技术的第一个官方定义。视听传播概念及其定义的提出具有两个重要意义:第一,确定了传播理论作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理论基础的地位。第二,明确了在教育技术中,技术是一个过程,而不是
结果的理念。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的着眼点是运用技术控制教学的过程,而不是技术本身。这证明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技术的重心就开始从直观教学媒体转向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就是说,从视听教学阶段向多媒体系统教学设计阶段迈进。
20世纪70年代美国又开展了新一轮的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Definition and Terminology Committee)于1977年编写出版了《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The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一书。该书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为分析人类学习各个方面所涉及的问题以及设计、实施、评估和管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而进行的,包括人员、程序、观念、设备和组织等内容的复杂的综合性的过程”(http://)。AECT’77定义实际上不是关于教育技术的一个概括性的表述,而是长达169页的一部书。书中对教育技术过程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并对一些重要概念进行解释。其中包括解释“教育技术”与“教育中的技术”之间的区别、“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之间的差别。概括而言,AECT’77定义有三大特点:其一,明确教育技术的着重点在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不是视听材料。其二,界定教育技术的范围包括人类学习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教学。其三,理清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两个不同的概念。虽然AECT’77定义是一个相对比较严谨的定义,并且开始试图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区分开来,但由于这个定义繁缛冗长,因此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994年AECT再次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教学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3]这个定义超越了以学习过程为研究重点的传统,把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也纳入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开始了从教学过程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过程。但是AECT’94定义仍然将教育技术的研究重点局限于“教学”过程。实际上,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技术”(Instructional technology)的定义。
显然,AECT’94定义所规定的研究对象与中国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并不完全一致。正如南国农教授所指出的那样,电化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媒体和现代媒传教学法作用下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一般的学习过程;是与信息化教育资源自然地交织在一起的那些学习资源,而不是一切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7页)。AECT’94定义所表述的教学技术,很容易与普通意义的教学设计相混淆。
进入21世纪以后,在当代教育和传播理论及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下,AECT又启动了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2004年AECT在’94定义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提出了教育技术(Education Technology)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和管理适当的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4]AECT’04定义反映了现代技术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后现代理论的影响,体现了教育技术从以学习过程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以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技术整合为重点的信息化教育的转变。首先,AECT’04定义再次澄清了“教育技术”与“教学技术”的区别,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以教为主体的、目标明确的控制学习过程,以及以学为主体的、无规定目标的自由化学习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在对’04定义的解释中强调了“教育”与“教学”两个关键词的区别。“教学”指由学习者之外的人或者机构规定或者指导的一系列活动,是目的明确的、受控制的学习过程;“教育”指包括有外来指导和没有外来指导的学习活动,既可以是有目的的、受控制的过程,也可以是无预定目的的、自发的学习过程。因此,教育技术的含义比教学技术更为广泛。当进行一个教学活动时,也可以说是在进行教育活动。但是,进行教育活动时,则不一定是教学活动。第二,AECT’04定义确定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既包括技术的过程,也包括技术的资源。在这个定义中,“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都采用复数形式,即指“各种”过程和各种资源。所谓过程,包括教师教的各种过程,也包括学生学的各种过程。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指出,’04定义的教育技术将重点从教师教的过程转移到学生学的过程。也就是说,更重视学习者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
所谓资源,包括人、设备、技术、材料等对学习提供支持的各种资源。包括各种高新信息技术资源,也包括传统的信息技术资源,既因此,教育技术既不是只关注视听材料设计与应用的直观教学,也不是只注重教学过程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设计,而是涉及人、机和资讯等因素的各种过程和资源的技术整合的信息化的教育。第三,AECT’04定义论及其研究对象时,在“过程”(processes)和“资源”(resources)前面用“技术的”(technological)一词进行修饰,明确了教育技术的特定研究范围,将教育技术与教育过程中一般的决策活动,或者一般的教学设计区分开来。首先,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是技术的过程。也就是说,是系统地运用科学知识的过程。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用红笔还是蓝笔进行板书,可以算是一个创造、使用或者管理的过程,但这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这个过程不涉及科学知识的系统运用。其次,教育技术创造、使用和管理的资源是技术的资源。教育技术关注的是技术性软件和硬件的创造、使用和管理。例如,学校开办业余补习班,是一个创造、使用和管理资源的过程,但不属于教育技术的范畴,因为其所涉及的资源不是技术性的资源。此外,AECT’04定义引进了教育技术专业道德规范作为定义的一个组成部分,进一步强调教育技术中指导思想与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这是教育技术成熟发展,成为一门专业领域的要求和标志。建立与维护教育技术的道德规范,是使教育技术服务社会、造福社会的保障。
中国关于电化教育的定义的发展过程与AECT关于教育技术的定义的发展过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电化教育的概念在20世纪20年代末以电影、录音等视听教学辅助手段为特征的影音教育运动中产生。据现有文字资料记载,“电化教育”一词是1933年由当时的教育部教育司司长陈礼江先生提出来的,指电影和无线电广播教育。1940年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在《电化教育》一书中给出了电化教育的定义:“电化教育,为运用电气之动力,实施各种教育,能以最短之时间,支配最广之空间,以最少之物质,发挥最大之力量。其内容大致为电影与播音两者。”这个定义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在于运用视听媒体提高教育效率。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国教育界学者常用的与电化教育相提并论的名词——电影播音教育、影音教育、影声教育、视觉教育、视听教育、形声教育等也反映了当时电化教育的重点。
上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开通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特别是西方国家的)学术交流的渠道。80年代初宣伟伯(Wilbur Schrame)访问中国,亲自将西方的教育传播理论传入中国。种种原因使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对美国教育技术特别关注,并且自然而然地以美国的教育技术作为中国电化教育的镜子,引为借鉴。例如,美式术语“教育技术”在上个世纪70年代传入中国后,风行一时,甚至有人提议以“教育技术”取代“电化教育”。美国教育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化过程。80年代开始,计算机技术和卫星电视的普及,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设计、卫星电视教学网络等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中国电化教育的新课题,使中国电化教育步入以多媒体教学过程为着眼点的多媒体教学设计阶段。1988年出版的《教育百科辞典》罗列了当时关于电化教育的三个不同的表述:
1.“教育形式”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应用到教育领域中以后,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
2.“信息传递”说: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最优化。
3.“过程控制”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发展多种能储存、传递声像教育信息的媒体,采用先进的教育方法,控制教育过程的信息,以获得最优的教育效果。(张念宏主编《教育百科辞典》1988年版,第443~444页)
这三个表述说明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化教育的重点从早期的视听媒体的应用,发展到对教育形式和教育过程(信息传递、储存和控制)的组织和设计。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电化教育开始了从多媒体教学设计向信息化教育转化的历程。
南国农教授主编的《信息化教育概论》将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定义为:“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主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重要目标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第11页)。这个定义概括了信息时代电化教育的四个要素:第一,电化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新型的教育方式,而不是教育手段,或者教学技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电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涉及教育手段的运用、教学技术的开发,也包括教育各种过程和资源的开发、运用和管理。第二,电化教育以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为支柱,形成自己的理论和技术基础。这是电化教育学科发展的根本。现代教育理论是电化教育的灵魂,信息技术是电化教育的利剑。失去这两个支柱,或者两者缺一,电化教育就失去发挥其应有功能的优势,而且,电化教育就只能停留在一种教学手段或者教学技术的层次,而不能成为一种教育方式。第三,电化教育的内容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这是信息化时代电化教育的两条腿。优化教育过程是开发教育资源的目的,开发教育资源是实现优化教育过程的手段和过程。忽略优化教育过程,教育资源的开发就失去了意义;没有教育资源的开发,优化教育过程就不能实现。信息时代电化教育定义中的教育过程是包括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的过程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学的过程,教育资源包括人员、信息、媒体和环境等因素。因此,信息时代的电化教育是教育中多种因素的技术整合。第四,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教育的重要目标。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人类提出的新要求。这是信息化教育与视听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电化教育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
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相比较,中国电化教育的定义包括了理论和技术基础的要素。这对学科理论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美国教育技术的定义提出专业道德规范的问题,对于求实际、讲效益的专业化实践具有指导意义。这一点值得中国电化教育界借鉴。AECT2004年提出的定义相对其1994年的定义增加了两个形容词语:第一个是在“各种技术的过程和资源”前面的“适当的”(appropriate)一词, 第二个是在实践的前面加上“符合道德规范的”(ethical)短语。这两个形容词语反映了一种新的技术哲学观。“适当的技术” 观(Appropriate Technology)是一个从20世纪开始发展起来的理念。这个理念与技术决定论、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适当的技术观”追求使用技术的实效,反对盲目滥用技术。美国在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引进这个概念,提高了对教育技术理论和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中国电化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乏追求形式、滥用技术的沉痛教训。杜绝这种现象的自由泛滥是中国电化教育面临的另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电化教育理论不但要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也要研究不恰当运用技术对教学过程带来的负面效应。此外,电化教育专业道德规范应该成为电化教育理论研究的一个领域,成为电化教育专业人员的一门必修课。
以上分析说明中国电化教育的发展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相似的转变过程,所存在的差异是中国电化教育的转变阶段一般比美国教育技术的转变阶段延迟数年。
电化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电化教育的生命力来自其理论和技术的不断更新。通过采纳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以及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调整研究与实践的目标、内容和重点,使电化教育既适应社会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也受益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成果。信息化教育是目前电化教育的最高阶段,但不是电化教育的最终阶段。只要社会的发展没有停止,只要科技的进步还在进行,电化教育的发展就不会中断。电化教育的动态性是电化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
第二篇:电化教育
2014年济南市电化教育参评论文
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信息技术充斥在人们各个生活领域。当然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谈一下我们这一代小学学习数学的一些经历。当时读小学时,教学过程完全是以教师为中心:从学习内容、形式、步骤、作业等,都是教师事前安排好的,我们大多处于被动地参与,这样的后果就是我们坐在简陋的教室里,经常出现无精打采的时候,我们盯着老师竭力控制自己不走神。看着那块长方形的单一的黑板,试图将自己的眼力脑力全用在那里,却还是免不了分神、免不了被老师呵斥。因为无论老师长得多迷人,教学内容多有吸引力,还是感觉有些无聊,好像没有什么课能带给我们足够的兴趣让我们爱上上课。特别是有一些抽象性的题目学生理解不了,而老师只能无奈的说记住就可以了。难以理解的附加题,老师总会说理解不了就算了。这样也导致了很多同学的厌学情绪与辍学行为。
如今的教学过程与以往的大不相同,现在能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第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集中精力。因为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后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从用单纯的抽象的语言描叙一个知识点变为让你全方位的具体的了解,在一些需要引起注意的地方备注录音,或者制作一些动画,复制几个图片都能够很快将同学们拉回数学王国中。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全面刺激学生的各种感官,能够更直接更快捷的了解知识的本质,从而更加牢固深刻的掌握基础知识。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完全掌握知识点后,再做进一步练习便也水到渠成。第二将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后,使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放松,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做进一步的实践与交流。这样做的同时也解放了老师,使老师真正退回到作为数学学习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位置上。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第三 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优化整合,改善了学习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引进教育领域之中,促使教育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所含媒体技术与智能技术的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引进与教育使得学习者有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环境,尤其是Internet,可以把全世界的教育资源结合在一起,使得资源全球化。天网(卫星电视广播系统、卫星数字通讯系统、移动数字通讯系统)地网(计算机网络、有线电视网络、有线通讯系统)合一的网络环境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技术资源。
第三篇:电化教育工作汇报材料
电化教育工作经验总结汇报材料
我校的电教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们更新观念,改善设施,乘信息教育之舟,扬素质教育风帆,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教育现代化方面一直在不断地努力。积极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优质服务,促进了教学活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一、加强组织,细化管理
1、成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
为了电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我校专门成立由校长为组长,有一位副校长主要负责的电教领导小组,同时由掌握电教基本技能的好的老师作为学校电教教研组成员。学校加强了组织管理的力度,将信息化教育技术工作明确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把现代化技术的运用与管理工作置于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位置。学校切实加强领导与管理,确保该项工作井然有序的发展。
2、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
学校每年制定符合学校发展需要的计划,并制定教师的长短期校本培训计划、方案和实施细则。在工作中能紧密围绕学校总的工作计划,特别是年初的电教工作计划,紧张有序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3、建立健全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为促进全体教师积极使用电教手段开展教育教学,使电化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重要作用,学校建立健全了严格的电化教育工作各项有关规章制度,多媒体室、计算机教室等使用制度。
二、加强教师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我校加大对老师的培训力度,我们制定了对教师的电教技能的培训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有关电教工作方面的培训。
另外我校在校长的带领下,利用假期、老师休息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对计算机基本操作,多媒体制作,网络资源下载,教育教学基础知识等进行培训,使全体教师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业务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做好信息化环境、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改革进程
1、学校电教工作领导组副组长负责对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进行管理维护,为电教工作顺利进行搭建了平台。
2、我校节约其它开支,在电教工作增加投入
改善环境,现已拥有多媒体教室一个,远程教育室一个;电脑室一个,共有22台台式电脑;教师个人每人配备一台笔记本电脑;三台彩电,录音机十台;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各一部,vcd影碟机、dvd影碟机各一台,电教教材,电脑软件多数。学校信息技术设施使用率高,设备完好率达到90%以上。
3、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充分运用。
4、学校有专人管理、收集、归档各类教学资料。学校现有网络素材库、学校课件资源库等。为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服务。
5、学校每学期都举行电教示范校开放日,实行每人一节教研示范课,通过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电化教育工作充分开展,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
1、在教学中教师能很好运用学校的教学设备、信息资源、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教学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学生开扩了视野、拓展了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电化教育为我为我校教育教学添光彩。近几年,我校共有4篇论文获市级荣誉,19篇电教论文获区级荣誉,5节电教优质课获区级荣誉,多媒体课件制作3次市级荣誉、4次区级荣誉,另外优质课3节获省级荣誉、4节市级荣誉、22节获区级荣誉。这些成果得益于电化教育的开展,成绩属于过去,未来靠我们去创造。我校将进一步完善电化教育工作,学校班班实现多媒体教学,有电子备课室,并具备上网查阅资料的条件,进一步探索研究,让全体师生教学和学习提供最优越的环境
第四篇: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大 章 三 中
2012年9月
大章三中电化教育管理制度
电化教育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为有效管理电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特制订以下管理制度。
一、电教管理人员工作职责
1、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执行学校有关电化教育工作计划,参与、从事学校电化教育建设和管理工作。
2、熟悉电教器材(包括设备设施)、教材的种类、性能和用途。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电化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运用电教手段上好课,组织学生开展课外兴趣小组活动。
3、科学保管电教器材、教材,定期保养,及时维修,保持电教仪器室和专用教室的清洁。
4、及时做好新购新配电教器材、教材的验收登记,破损器材、教材的核销工作。建立完整的总账和明细账,做到账账相符、账物相符。
5、监督电化教学计划执行,督促班级小电教员做好音像教材使用登记工作,及时向分管领导汇报。
6、根据学校电化教育需要,及时做好所需物品的请购、领取工作。及时向有关人员介绍新增电教器材、教材。
7、积极组织、开展电化教育研究,自制电教教材。
8、保管好电教仪器室和专用教室资料档案,及时准确地完成统计报表等各种表册登记。
9、切实做好电教仪器室和专用教室的安全工作。
10、离开电教管理人员岗位时,做好移交工作。
二、电教器材、教材保管制度
1、电教器材、教材范围是省教委颁布的现行电化教育配备标准的有关项目和附属设备、设施及自购自制的音像教材。
2、电教器材、教材由专人管理,实行管理人员负责制。
3、为方便教学,有关器材、教材需落实到相应的处、室、组、人,相应部门和人员应向专管人员办理领用手续,实行谁用谁管,期初领,期末还。
4、所有电教器材、教材每学期末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核对,做到帐物相符,检查其完好情况。
5、常规电教器材、教材应与电教专用教室分室保管,器材、教材分橱存放。存放器材、教材在符合科学性原则前提下,做到取用方便,陈列美观。针对不同电教器材、教材特点,采取防尘、防震、防压、防磁、防晒、防霉等措施,妥善保存好电教器材、教材说明书。
6、严格按有关安全规则,做好安全用电、防火、防盗等工作。确保电教器材、教材不受损失。
三、电教器材、教材登记使用制度
1、学校每学期要制订电化教学计划,发动并鼓励教师用足用好电教器材和音像教材。
2、教师要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电教器材和教材,发挥其使用效益,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教师使用电教器材、教材应办理领用手续,用毕及时归还。当出现故障或损坏时,应及时告诉电教管理人员或报告学校主管领导。
4、在电化教学中,不得使用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非法的音像制品。
5、做好电教器材、音像教材使用登记工作,建立完整的使用档案,妥善保存好音像教材使用登记本,电教器材领用、借用登记簿,及时做好统计工作。班级小电教员做好音像教材使用登记,班主任做好登记本的发收和检查,电教管理人员将登记本收齐统计后,送教导处备查。
6、电教管理人员要做好电教器材、教材的编号登记工作,建立完整的总帐、明细帐,准确及时反映增减结存情况。总务处一本帐,电教仪器室或专用教室一本帐。
7、电教管理人员和教师做好赔偿、报损登记工作,记载与凭证相符,与明细帐、总帐相符。
8、电教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做好电教教研活动的记载,做好电教器材的保养维修和自制音像教材的登记工作,以利学校查阅或考核之用。
四、电教器材、教材借用、赔偿、报损制度
1、电教器材、教材不得进行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挪作他用,个人因私借用应严格限制。
2、教师借用电教器材和音像教材须向管理人员办理借用手续,出具借条方可借用。教师所借器材、教材要妥善保管,及时归还。
3、外单位因教育教学需要借用电教器材、教材,须填写借用登记表,并经学校主管领导批准,按时归还。
4、电教器材、教材收回时,管理人员应当面检查其完好情况。学期结束前,应清理借条,收回借出的电教器材和教材。
5、外单位借用或个人因私任意借用电教器材、教材,造成损坏的,要照价赔偿。
6、教师因工作需要领用或借用电教器材、教材,如有损坏或遗失,应查明原因,办好手续。因马虎大意,玩忽职守,造成较大损坏的责任人员,应批评教育,并负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故意损坏的,要按情节给予照价赔偿甚至加价赔偿的处理。
7、电教器材、教材损坏应做好登记,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及时处理,努力修复。如不能修复,应做好报损、销帐工作。报废器材原则上要拆下零配件供维修用。
8、报损或赔款减少的电教器材、教材,应填写“学校仪器减少凭证”由学校领导审批,给予销帐。报损情况应报电教管理部门备案。
五、电教器材、教材保养维修制度
1、电教设备的保养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管理和使用人员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做好经常性的保养和维护工作。领导要定期检查和询问设备的保养情况。
2、对电教器材要经常、认真地做好清洁工作,每台设备应备有防护罩,用以防尘、防晒、防潮湿。对音像教材要定期倒片、及时装盒,放于通风干燥处,防止霉变。
3、电教器材的机械部分要定期擦洗、加油,磁头部分要定期用清洗带或清洗剂清洗,用消磁器消磁,对光学部分要定期清洗。
4、经常检查和注意电教器材的运转情况,防止配件丢失,防止各种部件松动、损坏,防止不应有的磨擦,防止碰撞。
5、电教器材出现故障时,要立即关机,停止使用,并报请主管领导,送交技术部门或维修部门检查,切不可继续工作,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6、贵重设备损坏后,要由技术水平较高的人员检修,切不可私自拆卸。
7、检修时要认真填写设备检修记录。检修记录要载入设备档案。
8、送交专业维修部门修理的设备,要由管理人员负责送修和取回。取回后要认真验收,不得积压堆放,影响使用。
第五篇:电化教育工作计划
200x年全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xxxx”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xx大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市、区委的统一要求和部署,以“迎接党的xx大、省市党代会胜利召开和学习贯彻党的xx大、省市党代会精神”为主线,以深入开展远程教育“一创双增”活动为重点,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努力推动全区远程教育与电化教育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切实做好党员电教工作
1、围绕党的xx大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为迎接党的xx大和宣传贯彻党的xx大精神,认真做好反映党建工作成就、反映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宣传辅导xx大精神音像教材的订阅和下发工作,指导基层党组织抓好播放收看工作,提高宣传教育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2、运用电视手段积极配合组织工作重点任务。以完成市委组织部下达的《岛城先锋》区市专刊和课件制作任务为重点,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 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点工作,结合全区实际,深入发掘党建工作中的闪光点,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细的要求,精心策划,组织创作宣传组织工作者先进事迹、展示组织工作成果、总结推广组织工作经验的党建人物片和工作片。
二、深入开展“一创双增”活动,增强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实效性
1、规范站点运转。按照《关于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站点创建活动的意见》(四组〔XX〕31号)制定的统一标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站点设 备的管理、维护和使用制度,认真抓好管理员的选拔、考核和奖惩。严格落实设备的开机时间、节目预告的发布周期、站点开放活动的次数,以及对管理员和责任人 的正负激励办法等考核标准,保证全区站点普遍达到“设备系统安全运转、管理员素质明显提高、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目标,积极争创省级规范化站点。
2、加强管理员培训。按照分级组织、分层开展、灵活多样、注重实效的原则,加大对站点管理员的培训力度。积极推广应用《远程教育管理员培训系统》(jgsk培训系统),采取集中面授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办法,实现管理员培训经常化,使管理员的业务水平逐步达到上级的规定要求。
3、探索办 好“社区党校”。根据各阶段党员干部教育工作的任务目标和上级的有关规定,制定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络丰富的教育资源,有组织、有目标、有步骤、分层次地抓好对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培训,结合实际开展各种主题教育,促进基层党员日常教育规范化。围绕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 设,充分运用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好党课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等工作,逐步把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成“社区党校”。
4、扎实开展学用活动。以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群众自身素质为目标,组织开展远程教育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为群众提供个性化服务,不断提高教学活动的吸 引力,让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在学习中受教育、在活动中长才干、在运用中得实惠。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特别注意发掘和培养一批通过远程教育受益的学用积极分 子,通过远程教育课件和有关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以达到典型引路、推动工作的目的。
三、加大督导力度,抓好工作落实
1、建立健全督查制度。建立远程教育工作抽查督查制度,对基层站点工作情况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开展月调研、季抽查、年考核,把抽查督查结果纳入基层党建考核,切实把远程教育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2、建立完善信息工作制度。加强对信息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信息网络系统,及时了解工作进展情况。不断加强对信息提报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新鲜经验,积极向上级提报。
3、建立落实领导责任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领导责任制,明确任务和职责,主要领导亲自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继续落实好领导联系点制度和部门包点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带头深入到联系点,调查研究,了解实情,抓好示范,帮助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