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分析与展望
对国家“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分析与展望
作者:游梦佳
字数:2761 来源:现代企业教育·下半月
2014年8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农村教育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国家出台了“两免一补”政策支持农村教育。本文将基于Thomas 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从以下四方面对“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情况展开分析和展望。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主要内容
“两免一补”的主要内容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中央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均享受到了“两免一补”政策。
二、基于Thomas B.Smith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分析政策执行
Thomas B.Smith在1973年发表的《政策执行过程》(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文中提出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有四个因素至关重要,即(1)理想化的政策,即合法,合理,可行的政策方案。(2)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3)执行机关,通常指政府中具体负责政策执行的机构。(4)环境因素,即与政策生存空间相关联的因素,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历史环境等。整个过程中,强调对于外在紧张关系的处理及反馈(张芳全,1999,页273)。
(一)“两免一补”政策的理想化政策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理想化的政策主要考虑以下四个相关变量:首先,政策的形式,即政府正努力实施的政策所采取的形式(法律或命令);第二,政策的类型;第三,政策规划;第四、政策的社会形象。
“两免一补“政策于2001年开始实施,到2006年,“两免一补”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两免一补”由一项政策上升为法律,为“两免一补“的政策执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该政策的执行很好地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在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保障方面无疑具有标本性意义(尹力,2009)。
(二)“两免一补”政策的目标群体分析
目标群体即政策对象,指的是有关一项政策所可能影响的团体及个人。Thomas B.Smith(1973)认为包括他们组织化或制度化的程度、接受领导的传统、先前的政策经验。“两免一补”政策所涉及的群体主要包括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和农村广大农民。对于他们来说,对家庭贫困的学生实施“两免一补“政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能够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诉求。
(三)“两免一补”政策的执行机构分析
Thomas B.Smith(1973)认为需主要考虑执行机构的结构和人员,领导者的方式与技巧,执行者能力与信心等。有的经济实力强的省份能在规定的时间前就开始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按国务院的执行目标群体进行,可调配的资金充裕,能够保证所有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都受益。
(四)“两免一补”政策的环境因素分析
政策的执行受财力资源制约,财力资源是保证政策顺利执行的物质前提。财力资源充足,则政策执行就会相对顺利一些,相反,财力资源过于匮乏与不足,会影响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代维维,2009)。国家规定“两免一补”政策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共同分担。对于部分财政困难、财力紧张的地方政府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阻碍“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效果。
三、“两免一补”政策执行的困难与挑战
第一,地方财政负担沉重,无力承担所需资金。按照有关规定,“两免一补”资金由国家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可是对于大多数市、县来说,特别是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地方财政收入能够投入“两免一补”政策执行中去的是十分有限。
第二,对政策执行不到位的处罚措施不清晰,监管薄弱。国务院文件指出:“对政策落实不到位的地区给予通报批评,性质严重的按规定通过相关财政手段处理。”但是对于相关处理手段并没有详细提及,执行不力的情况时有发生。
第三,辍学学生返校数量增加,教育资源严重缺乏。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学生数额的增加,原本就十分紧张的教师数量和校舍更加难以满足广大学生就学的需求。在师资力量短缺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匮
乏,普九欠下的债等这些情况下,辍学学生返校必将冲击到农村本来并不高的教育质量。
四、对提高“两免一补”政策执行水平的建议与展望
第一,进一步加强资金的筹集。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投入体制的改革与完善,社会资本应该成为完善教育投入体制的新渠道。地方各级政府应广泛发动单位,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贫困助学当中来,确保资金充足,政策能够落实到位。
第二,强化政策执行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强化行政监督和资金管理,应加强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对下级落实“两免一补”的检查及监督工作。另一方面,也要加强社会监督,通过有效途径公开资助信息,强化责任意识,层层明确责任,确保资金足额拨付到位。
第三,加强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和扩大。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对农村教师进行各种职业培训,为农村学校提供更多的资源,确保“两免一补“政策的有效执行,同时,对农村教师实行岗位津贴,建所需经费由中央,省级政府,县(区)政府共同承担。
参考文献:
[1]Smith,T.B.(1973).The policy implementation process.Policy Sciences,4(2),197-20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1).《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2004).《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2005).《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关于加快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两免一补”实施步伐有关工作的意见》。
[5]代维维(2009年).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在乡镇政府中的应用研究.未发表学位论文,辽宁大学.[6]尹力(2009).社会弱势儿童受教育权利研究总报告.未发表研究报告,北京师范大学.[7]张芳全(1999).《教育政策》,台北:师大书苑.
第二篇: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国家“两免一补”政策
一、政策解释:
(一)“两免一补”是指国家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和初中)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除杂费,并给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一定生活费的一项资助政策,简称“两免一补”。
(二)免费教科书是指免费提供国家规定课程必修科目的教科书,不包括地方课程教材及各种辅助性教材。
(三)免除杂费是指免除原“一费制”规定的向学生收取的杂费。
(四)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是指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生活费。
二、实施办法:
(一)免费教科书由教育局统计数据,由新华书店每学期免费提供学生使用。所用资金由上级财政部门统一结算。
(二)免除杂费后的补助资金为学校公用经费资金使用,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所必须的经费。
1、公用经费使用范围包括:教学业务与管理、教师培训、实验实习、文体活动、水、电、交通、差旅、邮电、仪 1
器设备及图书资料等购置,房屋、建筑物及仪器设备的日常维修维护等。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方面的开支。根据临财教【2011】173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40元,初中每生每年740元。
2、公用经费预算管理:教育局依据在校学生人数,根据经费标准,核定各学校公用经费。按照“校财局管、专款专用”的要求,教育局支付中心将加强对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预算编制指导及使用的监管。各学校安排使用公用经费,既要保证学校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基本支出,又要适当安排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所需的活动经费支出。学校公用经费预算必须落实到具体项目、科目,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不留缺口。
3、公用经费支出与标准:公用经费支出中培训费不得少于总额的5%;学校交通和租车费根据各校的交通状况,统筹兼顾,但总的标准控制在总额的3%以内;学校招待费控制在总额的2%以内;学校校舍修缮、教学设备及图书资料购置等学校发展所需经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控制在总额的30%左右;教学业务费主要用于办公费、印刷费、水费、电费、取暖费、教育教学、教研、文体活动、实验实习、会议宣传等一切用于学校日常运转的经费,总量在公用经费资金总额的60%左右。
4、公用经费管理使用的监督检查:学校要建立规范的经费、实物、固定资产等管理制度和程序,厉行节约,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学校要将公用经费使用情况定期在校内进行公布,接受师生的监督。教育局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财务收支行为的管理和监督,加大大宗商品采购的核查力度,坚决杜绝套取、挤占、挪用和截留公用经费行为。对违反规定使用公用经费的,要严肃处理。如构成违纪违法的,则依法追究相应责任。
(三)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为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根据临财教【2011】174号《关于安排2012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的通知》,2012年补助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750元,初中每生每年1000元。
1、申请条件:享受农村或城镇低保户的子女、独生子女及双女绝育户子女、特困救助范围家庭的子女;农村优抚家庭或农村因受灾、疾病等原因不能维持基本生活的家庭子女、烈士子女、残疾学生;父母一方死亡,离异的单亲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家庭子女。
2、发放时间:各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根据上级发放名额每年秋季开学后评定发放一次。
3、发放原则及要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对象依照民主、公平、公开的原则评定。原来
享受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在校学生原则上继续享受该项优惠政策。各单位必须按分配的金额全部落实到经济困难寄宿学生手中,不得平均分配、滞拨、截留、挪用。
4、评定程序:首先个人申请。由学生本人提出申请,并出具家庭所在村或民政部门提供的有关家庭经济情况的证明材料;二是班级评议。班主任、任课教师及学生代表对申请人在校期间的实际生活状况进行评议,符合条件者上报学校;三是张榜公示。通过公示栏或公示墙张榜公布合议小组初审确定的学生名单,公布举报电话,接受监督。公示为时七天。公示期内,如有异议,合议小组应重新审定。无异议后,拍公示照片;四是上报审批:以乡镇中心校、初中学校为单位,将享受寄宿生生活补助学生学生有关材料报教育局基教股。上报材料包括:家庭经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花名册的纸质和电子文档各一份、学生申请表一份、公示照片。纸质文档要由各单位负责人签名,学生签名,并加盖公章。
5、资金管理与监督:各学校要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加强管理。严格按照补助对象的界定标准、办法和程序,组织发放寄宿生生活费,严禁代签、代领和冒领现象发生,建立健全受助寄宿生档案管理资料;基教股对享受补助资金的学生是否按时收到补助资金,及时进行监督。对弄虚作假,套取财政专项资金或挤占、挪用、滞留补助资金的行为,将追究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
任;各学校要大力宣传国家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的政策、达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确保国家政策不折不扣地得到落实。
第三篇: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
条件:
1、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凭证、低保证非特困)
2、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父母残疾证)
3、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婚不视为单亲)
4、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5、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普通学校没有)
6、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7、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凭证)申报程序:
1、组织希望获得“两免一补”资助的贫困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2、组成由学校、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两
免一补”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根据分配的名额,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3、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其家庭贫困程度向社会公布,公示期为7天。
4、学校公示无异后,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
门、财政部门审核确定。
要求:
1、周三17点前,各班将班主任认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备注学生符合哪一
条)交高主任。要严格审查,做到公平公正。
2、不向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许愿。
3、待给各班分配名额后,再宣传学校所定办法。
4、工作做的必须不引起信访。
第四篇:两免一补政策
“两免一补”政策
条件:
1、持有农村特困户救助证的家庭子女;(凭证、低保证非特困)
2、父母重大疾病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学生;(父母残疾证)
3、父母离异或丧父、丧母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婚不视为单亲)
4、因突发事件导致家庭贫困的学生;
5、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普通学校没有)
6、因建设征地导致农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且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
7、当地政府规定的其他需要资助的学生。(凭证)
申报程序:
1、组织希望获得“两免一补”资助的贫困生向学校提出申请。
2、组成由学校、学生家长、村(居)干部和教师代表参加的评审小组,对申请“两免一补”学生的家庭贫困程度进行审核,根据分配的名额,拟定受助学生名单。
3、将拟受助学生名单及其家庭贫困程度向社会公布,公示期为7天。
4、学校公示无异后,将受助学生名单及评审公示情况上报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财政部门审核确定。
要求:
1、周三17点前,各班将班主任认为符合条件的学生名单(备注学生符合哪一条)交高主任。要严格审查,做到公平公正。
2、不向任课教师、学生及家长许愿。
3、待给各班分配名额后,再宣传学校所定办法。
4、工作做的必须不引起信访。
第五篇:“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分析
“两免一补”教育政策分析
摘要:“两免一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教育和减轻农民负担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分析了“两免一补”的政策背景。在对政策路径进行阐述分析的基础上,对“两免一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两免一补”;新农村建设;教育均衡发展;民办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8)05-0014-03
一、“两免一补”政策提出的背景
(一)教育均衡发展的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不断拉大,社会发展不平衡。而教育的非均衡发展是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重要方面。教育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城乡、区域等之间的差异。
首先是城乡差异。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财力、物力、优秀人力都投向了城市,导致了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城乡严重失衡与教育资源城乡享有的巨大差距。主要在教育经费、师资水平、人均教育经费与升学率等方面。无论从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还是从生均公用经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等指标来看,城乡教育经费差距十分明显。在城乡师资水平方面,国家教师编制标准不是根据实际来定的,城市学校相对集中、学校规模及班额较大,农村学校分散、学校规模及班额较小,师资配置理应是农村松城市宜紧。现行规定的师生比是城市小学为1:
19、城镇小学为1:
21、农村小学为1:23。在师资水平上有学者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我国城乡中小学教师学历总体相差三十个百分点。目前,我国城市均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农村则多处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其次是区域差异。我国教育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办学”体制,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地方各级财政负责。有学者统计,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中78%由乡镇负担、9%由县财政负担、省级财政负担11%、中央财政负担微乎其微。近几年来虽然县、乡教育投入比例有所改变,中央也通过教育支付转移加大了对基础教育尤其是贫困、边远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但基础教育投入“地方大头、中央小头”的基本格局并未得到根本改变,经济差距必然造成了基础教育投入的极大差距与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以2001年为例,我国人均教育经费东部地区平均值为619元、中西部地区为264元、西部地区为282元,三地区的比为:1:0.43:0.46。
(二)贫困及学校布局调整导致辍学率上升
1994-1995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覆盖全国12个省、区179个县近7500万人的大型义务教育调查,发现在贫困地区。有44%的初中生和47%的小学生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另外,有52%的被调查校长认为儿童未入学可归因于家庭经济困难,有49%的被调查家长认为子女辍学是因为家庭经济困难和学校收费高。考虑到出生人口、流动人口等因素的影响,教育部于2001年提出了各地要因地制宜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布局调整。但在实践中,有些地区没有根据具体情况科学调研,对一些中小学校、教学点进行简单的撤或并,导致了学生上学远、上学难等问题,虽然有些学校建立了寄宿制,但寄宿制没有完善,有些甚至非常简陋,学生的生活非常困难,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新的学生辍学。
二、“两免一补”的政策路径分析
“两免一补”是资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的一项重要教育政策。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从2001年开始,对贫困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中小学生进行免费提供教科书制度的试点,在农村地区推广使用经济适用型教材。采取减免杂费、书本费、寄宿费等办法减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负担。”
2003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要建立健全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制度,并提出了到2007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
2004年2月制定《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工作暂行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资助对象,提出了“两免一补”资金分担办法: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主要为中西部部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地方各级政府应同时承担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责任。
2005年2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以国办发[2005]7号文《转发财政部、教育部》,对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学童给予资助优先权并加大了资助力度,制定了严格的资金保障措施。2005年12月24日国务院国发[2005]43号文《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提出从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起到2007年,分、分地区逐步实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工作,并重新调整了资金负担责任:免学杂费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东部地区除直辖市外,按照财力状况分省确定。免费提供教科书资金,中西部地区性由中央全额承担,东部地区由地方自行承担。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资金由地方承担,补助对象、标准及方式由地方人民政府确定。通知还提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与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同步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与所在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政策。同时,文件列出了面向全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童的全面资助计划日程表,文件规定:2008年中央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基准定额,低于基准定额的不足部分当年安排50%,资金来源由中央和地方按免学杂费的分担比例分担;2010年公用经费基准定额全部落实到位。
2006年9月,修改后的《义务教育法》开始实施。该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各级政府对家庭经济困难的适龄儿童、少年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6年在西部农村和部分中部农村地区实施,2007年春季开学时在全国农村全面实施。2008年秋季,将在全国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
三、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中的几个问题
(一)农户对政策认知程度不高
“两免一补”政策对象是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同时还有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的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但农户对“两免一补”的认知存在偏差。有调查显示,“享受过”这一政策的农户占6.4%,“听说过但没有享受过”的占36.9%,“根本没有听说过的”占56.7%。总体上看,样本农户对“两免一补”政策的认知程度同样不高。这是由于农户自身教育水平不高,他们的政策认知能力有限、对政策的关注程度不高以及他们的政策认知渠道不畅,同时还与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该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效果有关。
(二)各级政府的财政责任没有明确比例,投入不到位
“两免一补”的经费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中央政府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的经费,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承担对贫困生免除杂费和寄宿生生活补贴。为此,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努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地方政府承担的“两免一补”所需经费落实到位。在实施过程中,地方各级政府所要承担财政责任标准不明确、不统一。如,广西规定:免除杂费所需经费由自治区和各市、县共同负担,其中自治区负担35%,市、县两级政府负担65%。河北省在落实“两免一补”专项资金时,只强调要求县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资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学生的责任,没有明确应承担的比例。宁夏自治区在要求各地方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两免一补”外,还要求各学校建立义务教育阶段资助贫困生制度,学校每年要从杂费收入中拿出10%用于资助贫困生。
另外,在现行制度规定中,中央政府承担了中西部地区全部的免教科书经费和大部分杂费经费,地方政府负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但对于由哪一级政府负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没有明确规定,多数省份规定由县级政府负担。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很多县级政府特别是贫困地方的县级政府往往投入不到位,没有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国家教育督导团“两免一补”工作专项督导检查也发现,省级财政承担的寄宿学生的生活补助资金基本落实,市(州)县两级政府虽然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限于财政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资金不能完全落实。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资金没有保障,不但导致贫困寄宿生生活补助覆盖面偏小,而且资助标准严重偏低。
(三)学生骤然增多,教育资源严重不足
实施“两免一补”最可喜的事实是提高“普九”覆盖率,降低中小学的辍学率。据初步的统计,西部地区大约有20万名辍学的孩子返回了校园。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的调查表明,“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仅一个地区就有1088名辍学学生返回学校,学校班额进一步扩大,使得本来就紧张的校舍、教师更加短缺。为满足学生就学要求,有的学校不得不在学校外临时租借教室上课。在宁夏银川市,西夏区小学的平均班级人数达到58人;银川市移民地区初中平均班级人数49.8人,最高的闽宁中学达55.4人。各学校为满足教学需要,不得不筹资聘用74名临时代课教师。然而,农村义务教育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师资力量短缺、素质不高,教育资源匮乏,“普九”欠下的债等。在这种情况下,辍学学生返回必将冲击到农村本来并不高的教育质量。因此,如何在普及义务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四、解决“两免一补”政策问题建议
(一)加快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建立和完善经费投入机制
财政应尽快从竞争性领域退出,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投入力度。教育虽不是纯公共产品,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种优值品,纯粹的市场提供会造成巨大的效率牺牲。同时,教育又具有外溢性,使人觉醒、摆脱愚昧,是社会进步、民族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九年义务教育的外溢性很大,反映了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高低。从公平方面来看,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贫困学生不能就学,就是剥夺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义务教育的资金应全部由财政拨款提供,而不应由政府和家庭共同负担。
“两免一补”工作需要资金量大,省、市、县(区)要把需要的经费纳入每年的财政预算予以安排。逐步建立并完善以政府保障为主体、社会帮扶为补充的贫困学生救助长效机制。要按照“三个增长”的标准来安排教育支出,即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中央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富裕地区对贫困地区的横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快费税改革,将现在的教育费附加改为教育税,扩大教育税的纳税人,除确定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为教育税的纳税人外,也把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作为教育税的纳税人,拓宽税基,增加收入的刚性。
(二)采取优惠政策推动农村教师的供给制度的有效建立
“有效需求”是指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需求而无能力支付即为“有效需求不足”。我国目前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地区合格教师缺乏,一方面有足够的高校毕业生特别是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袁振国教授认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教师工资待遇太低,所以他主张由中央财政在农村贫困地区设立“百万国家教师岗位”。目前实行的免费师范教育也是一种有效解决农村教师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策略。把“百万教师岗位”与免费师范教育有效结合起来,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设立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专项资金,来鼓励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到农村服务。
责任编辑 求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