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定稿]
刘磊的硕士论文《“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4)压缩改写而成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编制“‘新课改’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展示“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状况,归纳“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
(一)问卷编制
首先运用开放式问卷,让参与“新课改”的一线教师写出“‘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主要来源”,收回有效问卷80份。在发放问卷过程中,分别对3名教师和3为校长进行了20分钟的访谈。结合开放式问卷和访谈资料,同时依据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初步将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来源概括为:学生好家长,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新课改”的评价体系,“新课改”的支持环境,教师个体应对“”新课改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顾虑等7个方面。依据上述7个维度,初步编制出包括48个项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请有关专家(2)人,、教师(2人)和博士、硕士研究生(6人)对每个项目的可读性和适宜性作出评议,删除其中语意不清或重复的项目9个,并对一些项目的表达项目的方式进行了修改,最好整理现成包括7个维度、40个下面的调查问卷。问卷采用5级分制,项目得分愈高,说明该项目愈易引发教师压力。
随机选取大连市两所学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90名,发放问卷90份,回收80份。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计算问卷奇偶分半信度为0.7095(P<0.01,,N=80),说明预测问卷具有一定的可靠性。经校正的题总相关和变量多重相关的平方的项目分析,删除了3个项目,形成正式的“‘新课改’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该问卷有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包括2个项目,旨在探索“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来源,其中关于学生和家长的5个;关于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的5个;关于“新课改”评价体系的7个;关于“新课改”支持环境的4个;关于教师个体应对“新课改”能力的5个;关于“新课改”对教师客观要求5个;关于“新课改”中教师顾虑的4个。
二)测量
在大连市内随机选取5所小学,5所初中,共500名参与“新课改”的教师。发放问卷5—份,回收470份,剔除不合格问卷57份,实际获得有效问卷413份。其中,男教师78人,女教师335人;教龄在1~3年的88人,教龄在4~6年的54人,教龄在7~25年的199人,教龄在26~33年的44人,教龄在33年以上的28人;中专学历的32人,大专学历的155人,大学本科的226人;主科教师260人,副科教师86人,艺术科教师67人;参与“新课改”时间在一年以内的182人,一年级一年以上的231人;小学教师154人,中学教师259人;科任教师246人,班主任167人。
三、研究结果
(一)“新课改”中教师压力分析
(二)正式问卷的统计分析 1.问卷的因素结构 2.问卷的信度检验 3.问卷的效度检验
(三)影响“新课改”中教师压力因素的分析
四、讨论
(一)“新课改”中教师压力调查问卷的适用性
(二)“新课改”中教师压力的归因
(三)影响教师在“新课改”中压力的因素探讨 1.教龄因素 2.教学科目因素 3.教师在班级的角色因素
五、结论
1.统计结果表明,在“新课改”中,教师普遍面临压力。
2.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主要归因于4个方面:“新课改”的环境,教师应对“新课改”的个人压力,“新课改”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顾虑。
3.处在1~3年教龄段的教师与处在4~6年教龄段、7~25年教龄段的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有显著的差异,且前者低于后者。
4.在“新课改”中,主科与副科、艺术科教师之间的压力存在显著差异,主科教师压力大于副科、艺术科教师。
5.在“新课改”中,班主任与科教老师之间的压力存在显著差异,班主任的压力大于科任教师。
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我们在进行一项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体验的研究。请告诉我们你对“新课改”的看法和感受。你对问卷中每一个问题的回答,都将保密。此调查问卷用无记名形式,仅供研究参考之用。
谢谢您的合作!
请您在下列题目中,填入相关信息或选一项最合适您情况的答案(在选项上打“√”)。
性别:_____ 教龄:________ 学历:________ 所教科目:____________ 参与“新课改”的时间: ________ 个月
学校类型:(A)初中(B)小学
担任:(A)班主任(B)科任 1.在实施“新课改”中,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比综合素质:
(A)更重要
(B)重要
(C)同等重要
(D)不重要
(E)更不重要 2.您觉得“新课改”中所使用教材的难度:
(A)过难
(B)偏难
(C)适中
(D)偏易
(E)过于容易
3.您在备课时,对教学三级目标的把握:
(A)十分模糊
(B)比较模糊
(C)有些不明确
(D)较为明确
(E)非常明确
4.在实施“新课改”中,学生提出的要求给您带来的压力:
(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较小
(E)很小
5.你觉得,实施“新课改”后,您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
(A)增加很多
(B)有所增加
(C)基本没变
(D)有所减少
(E)减少很多 6.在实施“新课改”中,您对学生将来的升学情况:
(A)特别关注
(B)很关注
(C)比较关注
(D)不太关注
(E)根本不关注
7. 在实施“新课改”中,您认为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有关领导对您提出的要求:
(A)太高
(B)很高
(C)一般
(D)较低
(E)很低 8.你认为学生家长对“新课改”:
(A)十分支持
(B)比较支持
(C)有时支持,有时不支持
(D)比较不支持
(E)非常不支持
9.您认为“新课改”中的课堂组织与“课改”前相比:
(A)更困难
(B)较困难
(C)没有变化
(D)较容易
(E)更容易 10.当学校评定教师在“新课改“中的成绩时,________ 采用评比或竞争方式》
(A)一直
(B)多数时候
(C)有时
(D)很少
(E)从不
11.您认为,“新课改”的目标与现行的升学考试制度:
(A)特别冲突
(B)很冲突
(C)比较冲突
(D)稍有冲突
(E)根本不冲突 12.您觉得,在实施“新课改”中,您的班级规模:
(A)过大
(B)有点大
(C)较大
(D)稍大
(E)适中 13.广大教师对于在“新课改”中应当做些什么:
(A)总是模糊不清
(B)有时模糊不清
(C)偶尔模糊不清
(D)比较清楚
(E)很清楚 14.您认为,“新课改”对于学生将来的升学:
(A)很有帮助
(B)比较有帮助
(C)没有帮助
(D)有些副作用
(E)有很大副作用 15.您认为,全社会对“新课改”的了解:
(A)很深入
(B)比较深入
(C)一般
(D)比较缺乏
(E)十分缺乏 16.在实施“新课改”中,学生家长对您提出的要求给您带来的压力:
(A)很大
(B)较大
(C)一般
(D)较小
(E)很小
17.实施“新课改”中,教师在应对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评估上花费的时间:
(A)很多
(B)较多
(C)一般(D)较少(E)很少
18.实施“新课改”后,您认为您和同事的关系和以前相比:
(A)更加融洽
(B)有所融洽(C)没变
(D)有所紧张
(E)更加紧张 19.在实施“新课改”中,学生家长对您的教学:
(A)非常配合(B)比较配合(C)有时配合,有时不配合(D)比较不配合(E)非常不配合
20.您认为,有关部门在“新课改”中为教师提供的资源(如书籍资料、设备、器材、资金等):
(A)太少
(B)较少
(C)一般
(D)较为丰富
(E)很丰富
21.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您认为“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与以前相比:
(A)更高
(B)稍高
(C)没变化
(D)比较低
(E)更低 22.当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您所在学校的“新课改”执行情况时,您:
(A)总要准备大量材料
(B)多数情况下,要准备大量材料
(C)有时要准备一些材料
(D)偶尔要准备一些材料
(E)从没准备过任何材料 23.您认,“新课改”的评价体系:
(A)特别不完善
(B)很不完善
(C)比较不完善
(D)稍有不完善
(E)十分完善
24.师生“新课改”中,广大教师对新教学方法的使用:
(A)非常熟悉
(B)比较熟悉
(C)一般
(D)比较不熟悉
(E)很不熟悉 25.您________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关注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的困难
(A)迫切
(B)很
(C)比较
(D)不大
(E)根本不 26.您认为,广大教师对“新课改”中的教学经验:
(A)非常丰富
(B)比较丰富
(C)一般
(D)比较缺乏
(E)十分缺乏 27.“新课改”中,您________ 期望有关部门组织具有成效的师资培训。
(A)迫切
(B)很
(C)有些
(D)不太
(E)根本不 28.您认为,在“新课改”中,您的:
(A)付出总是大于所得
(B)付出有时大于所得
(C)付出与所得持平
(D)所得有时大于付出
(E)所得总是大于付出
29.师生“新课改”中,您认为自己对新教学媒体的操作:
(A)非常熟练
(B)比较熟练(C)一般
(D)比较不熟练
(E)很不熟练 30.您认为,广大教师对“新课改”:
(A)非常适应
(B)比较适应
(C)一般
(D)比较不适应
(E)非常不适应 31.您认为,当前教育领域对学生的评价:
(A)依然是分数之上
(B)多数时候是分数至上
(C)分数能力同样关注
(D)多数时候关注能力
(E)能力至上
32.实施“新课改”后,广大教师在规定的课时内,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比从前:
(A)更加困难
(B)交往困难
(C)没有变化
(D)较为容易
(E)更加容易 33.在观念上,广大教师对“新课改”:
(A)非常认同
(B)比较认同
(C)有些认同
(D)比较不认同
(E)十分反对 34.自“新课改”后,您觉得自身专业水平:
(A)有很大提高
(B)有所提高
(C)没有变化
(D)有所下降
(E)下降很多 35.您认为,您对新教材的把握:
(A)很困难
(B)比较困难
(C)没有困难
(D)比较容易
(E)非常容易 36.您认为,“新课改”给您带来:
(A)很大压力
(B)较大压力
(C)一些压力
(D)较小压力
(E)无压力 37.实施“新课改”后,您:
(A)常常感觉非常疲惫
(B)有时感觉到疲惫
(C)没有感觉到疲惫
(D)感觉较轻松
(E)感觉十分轻松
第二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问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调查问卷
老师,您好!为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情况,了解教师对实验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使实验工作健康有序地进行,请您协助我们完成这次问卷调查。本问卷采取匿名的方式,问卷的统计结果将为新课程的调整和进一步的课程决策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不涉及对教师个人业务能力和工作情况的评价,希望您能认真、如实地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一、您的基本情况(请您填写或在符合您情况的选项前的号码上打“√”): 1.您的学校所在地:①省会城市 ②地市县城区 ③镇 ④乡村 2.您的性别:①男②女 3.您的年龄:____________岁 5.您的任教年级:①小学一年级 ②小学二年级 ③小学三年级④小学四年级 ⑤小学五年级 ⑥小学六年级⑦初中一年级 ⑧初中二年级 ⑨初中三年级 6.您的任教科目:1语文2数学3音乐4美术5艺术6品德与生活4.您的教龄:____________年 7品德与社会 8健康与体育 9科学 10 政治 11 历史 12 地理13 生物14 物理15化学16外语17历史与社会18其他7.您的学历:①中专(高中)②大专 ③本科 ④研究生
二、在题号前面的括号里填上您认为合适的选项序号(只选1项):
()8.您参加了哪一层次的培训?
①国家级②省级③县、区级④校级⑤没参加
(注:如果第8题您选择了⑤,那么9-11题不必回答)
()9.对您来说,最有收获的培训方式是
①讲授②报告或讲座③有指导性的讨论、研讨 ④阅读文献⑤其他:()10. 您认为参加了培训对您的教学
①有很大帮助②有一些帮助③帮助很少④ 没什么帮助
()11.参加培训后,您最大的收获是
①了解了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 ②转变了教育观念 ③改进了教学方法④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⑤其他
()12.实验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①缺少课程资源②缺乏指导③学生不适应④家长不接受
⑤缺少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⑥其他()13.您认为这次课程改革①很有必要,必须改②条件还不成熟,暂缓改 ③没有必要,不必改④改不改与我关系不大,没想过这个问题
()14.新课程与教材对您来说
①很适应 ②基本适应 ③不太适应 ④很不适应
()15.据您的了解,大多数家长对新课程的态度是
①支持 ②基本支持 ③不了解 ④反对
()16.使用新教材以后,您备课的时间
①增加很多 ②增加一些 ③没什么变化 ④减少一些 ⑤减少很多
()17.您认为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
①完全能够达到 ②大部分能够达到 ③只有一小能够达到 ④根本达不到 ⑤说不清楚
()18.当您在教学中遇到困难时,您通常会
①自己想办法解决②与其它教师交流③请领导帮忙④向专家请教⑤暂时搁置⑥其他___________
()19.您认为新课程的内容难度
①过难 ②很难 ③适中 ④稍易⑤过易
()20.你俩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是
①主动参与,气氛活跃 ②少部分学生表现活跃 ③听讲为主,很少师生交流④大部分学生听课不太认真 ⑤其他
()21您在教学工作中
①经常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 ②有时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 ③很少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④从不与同行交流经验或看法
()22.您参与课程改革实验后,您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
①工作量增加了②工作量没有太大③工作量减少了
()23.您认为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与以前的相比
①有很大改进 ②有一定改进 ③差别不大 ④比以前稍差 ⑤远不如以前
二、请在题号前面的括号内填上您认为合适的选项诒(最多选3项)
()24.您认为在本校实施新课程的有利条件中:
①教师业务能力增强 ②教学物质条件好 ③学校文化氛围好,容易接受新事物④领导重视教师和教学 ⑤学生水平比较整齐.基础条件好⑥其他___________
()26.您觉得使用新教材的难点在于:①缺乏课程资源(如各种教学设备、资料、校内外活动场所等)②教师不适应③学生不适应 ④家长不接受 ⑤其他()27.参加课程改如指掌期实验以后,您最大的收获是
①业务能力提高了 ②教学观念的转变 ③教学态度有所改善
④自我形象有所改善 ⑤有了一定的科研成果⑥人际关系有所改善 ⑦其它()28.与以往所教学生相比,在新课程实验中,学生
①基础知识掌握得更好 ②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 ③学习态度有所改进④学习方式有所改进 ⑤更加喜欢学习了 ⑥其它
三、对于这次课程改革,您有什么活要说?(请写下来)
第三篇:农村基础教育调查问卷 (教师)
农村的基础教育(学前教育、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教师)老师,您好!为了解本地基础教育状况,了解您对教学中有关问题的认识、感受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并希望这次调查能对您今后教学整改有所启发,请您协助完成这次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采用匿名的方式,不涉及对教师个人教学能力的和工作情况的评定,希望您能如实认真地填写。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1.您就职单位类型()
A.初中B.小学C.学前教育
2.您的学历水平()
A.本科以上B本科C.专科
3.您的教龄()
A.5年以下 B.5-10年C.11-20年 D.20年以上
4.您是否定期参加培训(),您所在学校是否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经常使用()
A.是B.否
5.您认为自己的任课能力是否适应课程改革的进度()
A.完全适应 B.基本适应 C.有一定差距 D.不能适应
6.参与课程改革后,您的工作量与以前相比()
A.增加许多 B增加一些.C.基本没变化D.相对减少
7.学校对您教学质量的评价()
A.主要看考试成绩
B.重点看日常工作表现
C.通过教师自评、领导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等多种渠道进行评价
D.很少评价
8.您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
A.考试与测验的成绩
B.学生平时表现
C.考试成绩为主,参考平时表现
D.平时表现为主,参考考试成绩
9.您通过什么方式定期与家长沟通()
A.召开家长会B.定期电话访谈C.家访D.有针对性地结合多种方式
10.据您的了解情况,家长对孩子的在校情况关注程度()
A.大部分很关注B.一般C.从不过问D.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外出务工,无法过问
第四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从“华东师大上海市初中英语教学观摩公开大赛各区
第一名”葛樱老师的课中所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就是说,我国现在的基础教育核心是素质教育。
那么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来看,葛樱老师的课不仅完成了对知识的讲授,让课堂轻松有趣,更重要的是她还引导学生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做到了成功育人。值得我们准老师学习的地方就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课程改革注重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性,老师充当的是引导角色。在葛老师的课上,她让学生唱英文歌、表演哑剧、给外星人回信,使学习方式具有多样性也具有趣味性,也就唤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她在讲新知识点的时候给同学们展示了很多生活中的图片让知识贯穿在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另外讲新结构water is in…/use…to do something的时候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常识去学习,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为他们得去联想。
第二:课程改革力求改变现有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葛老师遵循这一点,授课的时候让学生带着实际生活体验去学习这一门与自然紧密相关的课程,并且注重的是他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语言,这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授,更是对学生技能的一种提升,因为他们可以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成功举一反三,处理其他的一些问题。这也大大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增强了他们的言语能力,这就体现了课程学习的工具性。
第三:课程改革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葛老师的课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她在讲how do we use water的时候给学生展示了许多有关水污染的图片,旨在引起学生对水污染和水保护的关注。学生在接受知识的时候带着生活中的情感体验。这种把实际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方式不仅唤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是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境意识等正确价值观。这就把教育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因为仅仅教授学生死板生硬的知识是不够的,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才是一种升华。育人也就成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葛老师的这堂课在这方面就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当然也体现了课程改革的人文性。
另外老师对于教材的选取也是改革的一个方面,这堂课的water是与生活生命息息相关的,而水问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堂课讲下来,我相信学生都达到了一些目标,那就是他们的学习都没有孤立,他们学到了知识,并且是与时俱进的,是有实际效用的,而他们的表现也相当的出色。所以,我认为葛樱老师的这堂课是成功的,当然,作为准老师,我们无疑应该向这样的优秀教师看齐并做得更加出色。从我们自身的学习经历来看,我们应该认识到,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影响着学生的方方面面。所以这门课学下来,我觉得当好教师是不容易的,是辛苦的也是光荣的。从遵循课程改革来说,我们要注重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一个也不能落下。
外2011级5班 罗颖
1104020514
第五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实施新课程中的现实问题的分析和反思材料
南
杏
树
中
学
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