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共5篇]

时间:2019-05-12 02: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

第一篇: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

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

张惠芳

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第22条增设了新罪名危险驾驶罪。这是一个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且适用频率较高的罪名。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此罪名的立法和法律适用存在颇多争议。本文将从刑法的基本理论出发,对危险驾驶罪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准确理解、适用和完善该罪名。

一、危险驾驶罪的性质界定——对“危险”的理解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危险,指有遭到损害或失败的可能。”目前,刑法学理论中对危险的定义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认为,危险是指出现实际损害的可能性。第二种定义认为,危险是指出现实际损害的高度可能性或者说“高概率性”。第三种定义认为,危险是指出现实际损害的实在可能性或因果倾向性。第四种定义认为,危险是指危害行为对刑法保护的法益产生的足以发生实际损害的现实可能性。[1]我认为第四种定义比较科学,刑法中的危险首先应是一种现实可能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其次,刑法中的危险是足以发生一定实际损害的可能性;再次,刑法中的危险是对刑法保护的法益所造成的足以发生实际损害的可能性。所谓危险犯,是指以危害行为具有造成一定后果的客观危险状态,作为犯罪构成必要条件的犯罪。[2]即危险犯的成立要求必须出现法定的危险状态。有学者指出,危险驾驶罪的设置是在法益还未现实受到侵害之构成要件前阶段刑法就予以介入,通过刑事惩罚的手段避免侵害法益的结果发生。[3]这是刑法对法益的提前保护。所以认为危险驾驶罪属于危险犯。笔者赞同这种观点。由于危险驾驶行为本身具有严重的现实危险性,从立法对危险驾驶行为责难的目的出发,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危险驾驶的行为,有可能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危险,就要按照犯罪来定罪处罚。故危险驾驶罪属于刑法理论上的危险犯。其既遂不要求有实害结果的出现,仅要求对法益造成侵害的危险即可成立犯罪。

危险犯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具体危险犯和抽象危险犯都是以对法益的侵害作为处罚根据的犯罪,但是,具体危险犯是指以发生侵害法益的具体危险作为构成要件要素的犯罪,其危险已达到了现实紧迫的程度,这种危险是需要司法机关根据具体案情加以判断、确认的。而抽象危险犯,是指行为具有侵害法益的可能性危险,这种危险是立法上推定的危险或者说是立法者拟制的危险,是从社会一般观念、生活经验、社会常识出发,将其类型化的 本文系山西省社科联2011-2012年度重点课题“刑法新增犯罪若干问题研究”(课题编号SSKLZDKT2011124)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 张惠芳,(1973—),女,山西运城人,山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一种危险。这种抽象危险一般无需司法人员根据具体情况再进行司法认定,只要能够认定其实施了符合构成要件的危险行为,就可以直接定罪。那么,危险驾驶罪是属于抽象危险犯还是具体危险犯? 多数学者认为该罪属于抽象危险犯,认为立法者使用抽象危险犯保护法益,本质上是超越了刑法绝对报应理念的局限性制度设计,使刑法规范、刑法适用、刑罚执行附加预防与震慑的动态意义,是一种对法益前置化保护措施。[4]也有学者认为本罪属于具体危险犯,理由是,不是任何危险驾驶行为都会危及公共安全,醉酒驾车,每个人的酒量不一样,是否危及公共安全,需要根据情况具体判断,而且如果将其视为抽象危险犯,可能会动摇责任原则。[5]笔者以为,刑法中的危险驾驶罪规定了两种不同的行为类型,即醉酒驾驶行为和追逐竞驶行为,判断他们属于哪种危险犯,应当结合本罪的具体规定进行分析。就醉酒驾驶行为而言,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只要是醉酒驾车,并且在公共道路上行驶,就可以认为犯罪要件符合,发生了对法益的危险结果,危险状态已经具备,无需司法人员就危险性另行加以证明。所以,醉酒驾驶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应属于抽象危险犯。而追逐竞驶的危险行为,根据法律规定“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才构成犯罪。即对于追逐竞驶的行为构成犯罪,则需要看其行为是否符合“情节恶劣‘这一限定因素。而情节是否恶劣,则需要司法人员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加以具体的判断和认定。这显然与抽象危险犯的原理不相符合,因此,追逐竞驶行为构成本罪的,应该属于具体危险犯。当然笔者以为,从立法的本意讲,设定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初衷应该是将其作为抽象危险犯进行设计的,但是由于对追逐竞驶行为限定了情节恶劣的条件,这样就混淆了抽象危险犯与具体危险犯的界限,使得在同一条文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行为性质。

二、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第22条的规定,本罪的行为类型包括两种:一是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二是醉酒驾驶型危险驾驶。要准确把握和认定这两种危险驾驶行为,必须要厘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危险驾驶罪中“道路”的范围

根据《刑法修正案

(八)》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才构成犯罪。“在道路上”是危险驾驶罪成立的空间范围。什么是道路?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119条规定,道路,是指公路、城市道路和虽在单位管辖范围却允许社会机动车通行的地方,包括广场、公共停车场等用于公众通行的场所。所以,“公共通行性”是道路的基本特点。对于在乡村小路,或者在封闭的校区,工矿厂区,机关大院的马路上,由于不具备公共性,所以不属于道路交通法中“道路”的范畴。但笔者以为,如果在这些封闭的校区、工矿厂区等人口相对密集的范围内危险驾驶,其社会危害性更大,仅仅因为其不属于公共交通管辖范围内,属于“非道路”,而将其排除在危险驾驶罪之外,是不合理的。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道路交通的发展,道路的种类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所以可以考虑将道路的范围做适度扩大。

(二)“醉酒驾驶”行为的认定

醉酒驾驶机动车就是行为人处于醉酒状态下而驾驶机动车的行为。何为“醉 酒”?醉酒,包括规范意义上的醉酒和事实意义上的醉酒。[6]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每个人对酒精的耐受力不同,故个体酒量的大小也不相同。本罪的危险驾驶行为不以行为人限于事实上酩酊状态为必要。即本罪的醉酒不属于事实意义上的醉酒,而属于规范意义上的醉酒,即以行为人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达到法定的域值作为醉酒的标准。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中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mg/100ml,小于80mg/100ml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驾驶行为。这也就是醉酒的客观标准。

司法实践中,对于涉嫌醉酒驾车构成犯罪的,原则上要立即提取血样检验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如果酒驾当事人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为了逃避法律的制裁,在公安机关组织提取血样前自行脱逃的,如何处置?由于酒精含量作为定罪的关键证据,直接影响到案件的定罪。如果不能立即进行酒精含量检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体肝脏对酒精有分解作用,血液中酒精的含量会逐渐减少,这时检测出的数值会大打折扣。因此,为了严密刑事法网,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对于当事人经呼气酒精测试已达到醉驾标准的,在提取血样前脱逃的,应当以呼气酒精含量为依据立案侦查。但是笔者以为,呼气酒精含量在实践中误差的概率比较高,所以对于仅有呼气酒精含量的酒驾案件中,定罪尤其要慎重,还要辅之以其他相关的客观证据进行佐证,如因醉驾已导致追尾、汽车擦撞等事实,以及详细的现场记录过程、车辆违章情况记录等证据,充分证明其行为确已达到了定罪的条件,才能认定为犯罪。

对于醉酒驾驶入罪,法律没有限定任何情节。因此,有学者认为,对于醉酒驾驶行为,立法上不以情节严重为前提,所以只要实施了醉驾行为,不论情节一律入罪。也有学者对上述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醉驾是否构成犯罪不可一概而论,对符合刑法总则第13条但书规定的,即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可以不认为是犯罪。笔者赞同第二种观点。即醉驾并非一律入罪,在司法认定层面还应考量其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只有对于达到严重社会危害性程度的醉驾行为才能定罪量刑。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是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的。其理论依据在于,刑法总则的规定指导刑法分则的适用,《刑法》第13条的但书规定是对犯罪概念的补充规定,是从反面说明了行为出罪的条件,并将定量因素引入到犯罪概念当中,从社会危害性的量上区分了违法和犯罪的界限。对于醉驾行为,不同情形,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其表现出来的社会危害后果是不同的,自然应该区别对待。所以,对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应该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当然,什么情形属于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醉驾行为,笔者以为,应尽快做出相关的司法解释,在司法解释中予以明确的规定,以便于司法操作和公正、统一执法,防止出现弹性执法和法外开恩的情形。

(三)“追逐竞驶”行为的认定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追逐竞驶,是指互相追赶,以竞争比赛的方式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型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行为。在认定 “追逐竞驶”时,应注意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追逐竞驶必须发生在两辆以上的汽车之间,且必须有一个以上的追逐竞驶对象。至于驾驶者之间事先有无竞驶的意思联络则在所不问。其在实践中可以表现为多方竞驶和单方竞驶两种形式。所谓多方竞驶,就是两方以上驾驶人之间事先商量好在道路上为寻求刺激,互相追逐,频繁并线,穿插飙车的行为。所谓单方竞驶,就是驾驶人之间事先并无意思联络,一方驾驶人处于单方追逐的意图,频繁超越其他正常行驶的机动车辆,被超越者并无参与竞驶的行为。对于单方竞驶行为,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学者认为,单方竞驶行为由于缺乏犯意联络,没有竞相追逐的行为,故不能构成追逐竞驶。但是笔者以为,此罪的立法目的是为了保护公共交通范围内法益的安全,法律惩处犯罪不是取决于犯罪的形式,而是这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不论是双方竞驶还是单方竞驶,其在公共道路上的危害性是不言而喻的,故都应当受到惩处,而不应当将单方竞驶行为排除在外。司法实践部门对此观点也予以认同。“宝马女单方追逐飙车被判拘役 系北京竞驶获刑第一人”的案例①,即是充分的说明。第二,追逐竞驶行为并不以超速为必备条件。追逐竞驶通常是与高速行驶连在一起的,但是,追逐竞驶并不等于“高速行驶”。在一定条件下,车速不高时也会造成危害,但是追逐竞驶的车速不应该低于最低行驶速度。第三,追逐竞驶行为要达到情节恶劣的程度。所谓的情节,是指刑法所规定的影响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和人身危险性的主客观因素。对于情节恶劣的认定标准,笔者以为,应当从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综合进行考量。从主观方面来讲,主要考量行为人的犯罪动机、犯罪故意、行为人的心态以及犯罪后的表现等。如因斗气泄愤而追逐竞驶,或者为了寻求刺激而变换车道追逐竞驶的都属于主观恶性大。从客观方面,主要考量行为人的行为、所处的环境、驾驶的路段、行为的后果,及潜在的影响等。总之,对于“情节恶劣”的认定,应当结合上述主客观因素,充分发挥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形,综合认定。

三、危险驾驶罪的立法完善构想

危险驾驶罪的增设,一方面是风险社会下将某些犯罪行为前置化,以强化民众的安全感,充分发挥刑法规范功能的需要;同时也完备了刑法分则相关罪名,协调了危害公共安全相关犯罪之间的关系。但是,遗憾的是,本罪在立法方面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一)刑法对危险驾驶行为的范围规定过窄,将其他的一些危险驾驶行为并未纳入刑法规制范围。《刑法修正案

(八)》对危险驾驶罪只规定了两种行为:醉酒驾驶和追逐竞驶,没有概括式的兜底规定。但事实上,危险驾驶行为除了法条中列举的两种行为外,还包括:吸食毒品后驾车,服用镇静类药物后驾车,疲劳驾车、超载驾车等行为。尤其是吸毒驾车的危险性绝不亚于醉酒驾车和飙车行为,吸食毒品会引起行为人精神障碍幻觉和思维障碍,导致危险和事故的发生。近年来,就发生驾驶员吸毒致幻,导致车辆失控的多起交通事故。所以,完全有必要将吸食毒品后驾车纳入刑法范围。我国台湾地区刑法第185条规定:“服用毒品、麻醉药品、酒类或者其他相类之物,不能安全驾驶动力交通工具而驾驶者,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并科15万以下罚金。”同样,法国也有类似规定:“驾驶员在血液中分析后得出其吸食毒品或被列为毒品植物的,处2年有期徒刑并科4500欧元罚金。”所以 考察国外的立法,结合我国的现状,在以后修订刑法时,建议应将服用毒品后驾车的危险行为入罪,并借鉴台湾的立法,可以采用兜底式的规定,以确保法律的稳定性。至于疲劳驾车、超载驾车虽然也属于危险驾驶行为,但是由于这些行为在《道路交通安全法》中也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根据刑法的谦抑性原理,也没有必要把所有的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将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法律层面去规制,实现行政制裁和刑事处罚的有序衔接。

(二)危险驾驶行为的刑罚设置单一化,处罚力度需要适度增加。《刑法修正案

(八)》对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规定为“拘役并处罚金”。拘役是我国刑法中的短期自由刑,是限制人身自由方面最轻的一种刑罚。与国外其他国家的立法相比,该罪主刑的设定上比国外的法律规定要轻得多。笔者以为,由于危险驾驶行为本质上属于对公共安全的侵害和威胁,其侵害的法益具有广泛性和不特定性。所以外国刑法对它的刑罚设置大都在“一年以下”,也有规定“二年以下”的。而我国近规定为最高6个月,与危险驾驶行为本身潜在的危险程度是不相符的,可以适度提高到“一年”,据行为人的不同情况分档次去认定。同时,还可以增加主刑种类,将管制这种开放性的刑罚规定进来,对于情节不太严重,初犯、偶犯的行为人,可以适用不关押的管制刑从而避免交叉感染,又能起到惩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鲜铁可.新刑法中的危险犯[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3-4.[2]马克昌.犯罪通论[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00.[3] 戴有举.危险驾驶罪初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第22条之解读”[J].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1),21.[4] 谢杰.增设危险驾驶罪不妨以抽象危险犯为理论依据[J].检察日报,2010,6月21日,第3版.[5] 李婕.如何理解危险驾驶罪中的“危险”[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2)92.[6] 曲新久.醉驾不一律入罪无需依赖于“但书”的适用[J].法学,2011,(7)13.①宝马车司机蒋某单方高速追赶一本田车,并强行并线,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三人轻伤及较大经济损失,法院认为其行为符合《刑法修正案

(八)》“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规定,因此蒋某的行为已构成危险驾驶罪

第二篇:浅论危险驾驶罪法律问题

浅论危险驾驶罪法律问题

陈浮亚

摘要:今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增长,国人的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中国已成为汽车消费大国,汽车已经越来越多地进入了平常百姓家中。但是,作为工业化产物的汽车,其危险性是与生俱来的,再加上以醉酒、超速竞技驾驶为主的危险驾驶现象越来越多,导致了交通事故的急剧增加,给公共交通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一系列因危险驾驶而造成的悲剧被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各方热议。人们更多的关注是,如何预防和减少这类悲剧的发生,如何有效地减少“马路杀手”,保障出行安全。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刑法修正案

(八)》将“飙车”、“醉驾”行为入罪。刑法修正案

(八)增设的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如何理解本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本罪,是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关键词:危险驾驶罪;刑法修正案

(八);国内法律规制;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一、危险驾驶罪概述

刑法修正案

(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如何理解本罪的构成要件以及如何处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是司法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

危险驾驶罪中的道路应作广义的理解,不具有公共通行性的道路不属于道路交通管理法规中的道路也应包括在内。追逐竞驶包括三种具体的情形,但必须存在两辆以上的机动车,机动车驾驶人之间是否存在意思联络不影响追逐竞驶的成立。对醉酒的认定,应坚持以酒精含量为主、意识和行动能力判断为辅的标准。追逐竞驶的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醉酒驾驶的主观方面可以是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抽象危险犯是危险驾驶罪设立的理论基础,也是正确理解本罪法定刑设置以及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区别的重要前提。

二、危险驾驶罪的行为类型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的规定,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逐竞驶。一般来说,追逐竞驶,是指行为人在道路上高速、超速行驶,随意追逐、超越其他车辆,频繁、突然并线,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的危险驾驶行为。追逐竞驶属于危害公共安全的危险犯,但刑法没有将本罪规定为具体的公共危险犯,而是以情节恶劣限制处罚范围。换言之,只要追逐竞驶行为具有类型化的抽象危险,并且情节恶劣,就构成犯罪。第一,本罪行为不要求发生在公共道路(公路)上,只需要发生在道路上。在校园内、大型厂矿内等道路上,以及在人行道上追逐竞驶的,因为对不特定或者多数人的生命、身体产生危险,依然可能成立本罪。第二,追逐竞驶以具有一定危险性的高速、超速驾驶为前提,低速驾驶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但是,单纯的高速驾驶或者超速驾驶,并不直接成立本罪。换言之,不能将本罪等同于国外的超速驾驶罪。第三,追逐竞驶要求以产生交通危险的方式驾驶,行为的基本方式是随意追逐、超载其他车辆,频繁并线、突然并线,或者近距离驶入其他车辆之前。第四,追逐竞驶既可能是二人以上其于意思联络而实施,也可能是单个人实施。例如,行为人驾驶机动车针对救护车、消防车等车辆实施追逐竞驶行为的,也可能成立本罪。第五,成立本罪要求情节恶劣。情节恶劣的基本判断标准,是追逐竞驶行为的公共危险性。对此,应以道路上车辆与行人的多少、驾驶的路段与时间、驾驶的速度与方式、驾驶的次数等进行综合判断。在没有其他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追逐竞驶的行为,不应认定为情节恶劣。追逐竞驶的罪过形式为故意,不要求行为人以赌博竞技或者追求刺激为目的。因为基于任何目的与动机的故意追逐竞驶行为,只要产生了抽象的公共危险且情节恶劣,就值得科处刑罚。

(二)醉酒驾驶。醉酒驾驶,是指在醉酒状态下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吸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mg/100ml的属于醉酒驾驶。故意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即符合本罪的犯罪构成。本罪是抽象的危险犯,不需要司法人员具体判断醉酒行为是否具有公共危险。因此,一方面,抽象的危险犯实际上是类型化的危险犯,司法人员只需要进行类型化的判断即可。另一方面,完全没有危险的行为,不可能成立本罪。例如,在没有车辆与行人的荒野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因为不具有抽象的危险,不应以本罪论处。醉酒驾驶属于故意犯罪,行为人必须认识到自己是在醉酒状态下驾驶机动车。但是,对于醉酒状态的认识不需要十分具体(不需要认识到血液中的酒精具体含量),只要有大体上的认识即可。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知道自己喝了一定的酒,事实上又达到了醉酒状态,并驾驶机动车的,就可以认定其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认为自己只是酒后驾驶而不是醉酒驾驶的辩解,不能排除故意的成立。即使行为人没有主动饮酒(饮料中被他人掺入酒精),但驾驶机动车之前或者之时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也应认定具有醉酒驾驶的故意。当然,如果没有主动饮酒,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饮酒的,排除故意的成立。

三、危险驾驶的危害

危险驾驶对社会公共安全具有极大的危险性。让我们来回放一下那一幕幕悲惨的镜头。

2009年8月4日晚9时——浙江杭州一豪华越野车撞死一16岁女孩,后经公安机关鉴定,肇事司机属酒后驾驶。

2009年7月23日,醉酒驾驶致4人死亡、1人重伤的孙某被四川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后于2009年9月8日,被四川高院改判无期徒刑。

2009年6月30日,江苏南京张某醉酒驾驶造成5人死亡、4人受伤,6辆车受损。

2009年5月7日8点30分左右,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文二西路竞舟路以西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胡斌驾驶一辆红色三菱疑似改装车飙车,将在人行道上一名浙大毕业生谭卓撞飞20多米高后致其死亡。

2009年2009年4月7日,驾驶员陈某因边驾驶边拨打手机酿成湖北宜昌“4.7”特大交通事故。

2010年5月9日,陈家酒后超速驾车从后面猛烈撞上一辆等待红灯的轿车,导致车上一家三口2死1重伤

2011年10月29日下午,河南汝南县公安局梁祝镇派出所所长王银鹏酒后驾驶警车,行至汝南县汽车站附近车辆失控发生事故,造成5人死亡,3人受伤。

„„

①交通事故的悲剧不断上演,使得以酒后驾驶为主的危险驾驶行为受到了公众普遍的关注,也引发了全社会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日益担忧,危险驾驶不仅仅给当事人造成了巨大伤害,也给公众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四、正确区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关系

本罪与交通肇事罪、以驾车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都是以驾驶机动车的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有时容易混淆,因此,需要我们正确区分本罪与相关犯罪的界限。

(一)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在刑法修正案

(八)颁布之前,刑法理论基本上没有争议地认为,交通肇事罪属于过失犯罪。表面上看,刑法修正案

(八)只是在交通肇事罪之外增加了危险驾驶罪,事实上,危险驾驶罪的增加,使交通肇事罪的构造产生了变化。最为明显的是,危险驾驶罪的增加,使交通肇事罪分为两种类型:(1)作为单纯过失犯的交通肇事罪,即不以危险驾驶罪为前提的交通肇事罪。如未取得驾驶资格而驾驶机动车,过失致人伤亡的,属于单纯的过失犯。这种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是“故意”的,但不成立刑法上的故意,既不是结果加重犯,也不是所谓复合罪过。(2)作为危险驾驶罪的结果加重犯的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是故意犯罪,但危险驾驶行为过失造成他人伤亡,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犯罪构成的,应以交通肇事罪论处。此时,行为人对基本犯(危险驾驶罪)是故意,对加重结果为过失,从而成为结果加重犯。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逃逸方式也与危险驾驶罪相关联。例如,醉酒驾驶过失致人伤亡后驾车逃逸的,其逃逸行为是危险驾驶罪与交通肇事罪中的法定刑升格的竞合,亦即,醉酒驾车逃跑的行为既符合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又是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升格条件。由于适用交通肇事罪的升格法定刑重于危险驾驶罪,因此,对该行为不另认定为危险驾驶罪,只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交通肇事后(包括追逐竞驶过失造成伤亡结果后),以追逐竞驶的方式逃逸的,原则上也应当认定为交通肇事罪,适用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法定刑。

(二)、危险驾驶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关系

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与第一百一十五条规定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没有明文规定具体行为结构与方式,导致“其他危险方法”没有限定,这与罪刑法定原则的明确性要求还存在距离。所以,笔者一直主张“以其他危险方法”仅限于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方法,而不是泛指任何具有危害公共安全性质的方法,“以其他危险方法”只是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的“兜底”规定,而不是刑法分则第二章的“兜底”规定;单纯造成多数人心理恐慌或者其他轻微后果,不足以造成刑法第一百一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致人重伤、死亡结果的行为,不得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如果某种行为符合其他犯罪的犯罪构成,以其他犯罪论处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应尽量认定为其他犯罪,不宜认定为本罪。

但是,这并不意味危险驾驶罪的增加,使得一切危险驾驶行为均仅成立危险驾驶罪。相反,危险驾驶行为依然可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首先,刑法增加危险驾驶罪是为了合理扩大处罚范围,而不是为了限制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第一百一十五条的适用。其次,危险驾驶罪的法定刑为拘役与罚金,将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的行为认定为危险驾驶罪,明显不当。最后,人们习惯于将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称为“口袋罪”,进而对该罪持否定态度。其实,如果从适用的数量来说,最大的口袋罪是盗窃罪,但没有人对盗窃罪持否定态度。如果从适用的具体形态来说,盗窃罪、故意杀人罪都是最大的口袋罪。因为盗窃罪包括了盗窃形形色色的财物和形形色色的盗窃行为,故意杀人罪包含了杀害各式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杀人行为。所以,仅以某罪属于所谓口袋罪为由予以否定的做法,并不妥当。本文的观点是,只要危险驾驶行为符合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犯罪构成,就属于一个行为同时触犯两个罪名,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只有当危险驾驶行为造成了重大伤亡结果,且行为人对伤亡结果具有故意时,才能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事实上,以下三种危险驾驶行为,都成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1)危险驾驶行为不仅具有与放火、爆炸等行为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而且造成了致人伤亡的实害结果,行为人对伤亡结果具有故意(此时属于故意的基本犯)。(2)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例如,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的,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的,也应当适用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条(此时属于故意的危险犯)。(2)危险驾驶行为具有与放火、爆炸等相当的具体的公共危险,行为人对该具体的公共危险具有故意,客观上造成致人伤亡的实害结果,行为人对实害结果具有过失(此时属于结果加重犯)。例如,因醉酒而丧失驾驶机动车的能力,却在大雾天驾驶机动车高速行驶,导致他人伤亡的,即使对伤亡结果仅有过失,也不能仅认定为交通肇事罪,而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当然,量刑应与对伤亡结果有故意的情形相区别)。

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危险驾驶行为是否具有与放火、爆炸相当的具体公共危险。在与危险驾驶相关联的意义上说,对于因醉酒而基本丧失驾驶能力后在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长时间高速行驶的,因醉酒而基本丧失驾驶能力后在大雾天、暴雨时高速行驶的,在高速公路上逆向追逐竞驶的,在大雾天、暴雨时且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追逐竞驶的,以及在车辆、行人较多的路段多次闯红灯追逐竞驶的,均应认定为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论处。所以,在刑法增加了危险驾驶罪之后,依然应当适用最高人民法院《醉酒驾车犯罪法律适用问题指导意见》。

五、关于国内外危险驾驶行为的法律规则

(一)国外对危险驾驶行为的法律规制在日本、英国、美国等国规定了比较严厉的惩罚。如在美国,交通法规规定酒后驾车是故意犯罪,对酗酒后驾驶的犯罪行为,不论是否造成交通事故,一律由警察先行羁押后交刑事法庭处理。又如英国道路交通安全的新法规甚至规定,开车打电话者的行为一旦被发现,最高可判入狱两年。

但是,国外有严厉的惩罚,也有相对轻松的惩罚措施,如美国的部分州对酒后驾车的司机进行心理感化,把肇事者押到医院专门照料那些住院的事故受害者。

(二)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正案

(八)》第22条规定:“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这就是《刑法修正案

(八)》增补的新罪名之一:危险驾驶罪。

本罪是尚未造成实际危害后果的轻罪,因此只规定了拘役与罚金两种刑罚。《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曾对本罪规定了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在立法过程中根据各方面反馈的意见,考虑到本罪是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犯罪,因此在正式颁布前取消了有期徒刑,只保留了拘役与罚金。笔者认为,《刑法修正案

(八)》对本罪规定的刑罚是比较适当的。

本罪的最高刑期是拘役6个月,最低刑期是拘役一个月,并且一律并处罚金。根据刑法第37条、第72条的规定,还可以适用非刑罚性处置措施和缓刑。

笔者初步考虑,对本罪适用刑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一贯遵守交通规则,偶尔“飙车”、“醉驾”,认罪态度好,单位和家庭能够负起管教职责的,可以考虑适用非刑罚处置措施,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认罪态度好,单位或家庭确有实际困难,需要被告人参与单位的工作或者照料家中老弱病残的,可以适用缓刑,但判处的罚金仍需执行。

第三,对多次违反交通法规,认罪态度不好的,应当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判处,且不适用缓刑。

笔者初步考虑,对本罪适用刑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对一贯遵守交通规则,偶尔“飙车”、“醉驾”,认罪态度好,单位和家庭能够负起管教职责的,可以考虑适用非刑罚处置措施,由公安机关给予行政处罚。

第二,认罪态度好,单位或家庭确有实际困难,需要被告人参与单位的工作或者照料家中老弱病残的,可以适用缓刑,但判处的罚金仍需执行。

第三,对多次违反交通法规,认罪态度不好的,应当在法定刑幅度内从重判处,且不适用缓刑。

注释:

①详见各大网络电视媒体报道

②梅传强,胡江.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分类分析.法学.2009(9).第16-21页。③赵秉志:《“酒驾”肇事案件的刑法对策》,载2009年10月4日《人民法院报》④浅田和茂著:《刑法总论》,成文堂2005年版,第8页

参见马长生、田兴洪等著:《责任事故犯罪热点问题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5—96页。

第三篇:危险驾驶罪如何认定

危险驾驶罪是如何认定的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对于其中“追逐竞驶”、“道路”、“醉酒”及其他危险驾驶行为的认定,需要做进一步解读,以保证“危险驾驶罪”的准确司法适用。

我国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高居世界前列,其中醉酒驾车、飙车等行为是人为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鉴于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已经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及社会公共管理秩序造成严重威胁,2011年2月2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下称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规定了“危险驾驶罪”。

一、飙车行为的理解与认定

“飙车”是公民对高速危险驾驶行为的俗称,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飙车行为的界定是“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该条中特别使用了“追逐竞驶”一词,因此需要注意并非日常所有的“飙车”行为均纳入刑法,两者具有一定差异。

首先,追逐竞驶行为发生的场所是“道路”。该条并未使用“公路”,证明追逐竞驶行为不一定局限于通常的街道、公路、高速路等。该条文中的“道路”应当解释为只要是供不特定人、车等使用的可通行路段均可纳入“道路”范畴。刑法修正案(八)之所以将追逐竞驶的区域扩大为“道路”是由于我国道路交通发展迅速,许多非“公路”性质的道路其路况标准也在提升,为追逐竞驶提供了条件。虽然目前“飙车”行为主要发生在城市公路上,但不排除以后该类行为会发生在非公路上。我国许多高校校内的道路和城市公路相连接,车辆可以较为方便地进入校园,而高校校园又是人员密集的场所,在校园内追逐竞驶其威胁较之在公路上更大。同时,类似的还包括许多单位道路、社区道路、“限行”道路、景区道路、农村道路等。发生在校园内、施工道路上的交通事故往往由于法律的空白而无法及时处理,从立法与司法角度讲,使用“道路”对我国交通刑事法规的完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其次,“追逐竞驶”行为不等于“高速行驶”。高速危险驾驶行为并不一定具有追逐竞驶的特征,其可以在没有追逐竞驶对象的情况下单独完成;而追逐竞驶则必须要求有一个以上的追逐竞驶对象,至于驾驶者之间有无事先的意思联络在所不问。如数名司机商定驾驶自己的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玩“飙车”,如果在有意思联络和追逐竞驶状态下,且情节恶劣即可以按照本罪处罚。而通常的追逐竞驶者并没有与追逐竞驶对象的意思联络,我们认为只要驾驶者意图使自己的车辆超过其他车辆或者行人,而采用违反相关交通管理法规的方法实施且情节恶劣的即可构成“追逐竞驶”。要严格限定追逐竞驶的行为模式,并不是所有高速行驶的车辆均构成本罪,以免造成打击面过大。

再次,追逐竞驶行为须“情节恶劣”。并非所有的追逐竞驶行为都以犯罪论处,还必须考虑行为人所处的环境、潜在的危险性、行为人心态等情况。若驾驶员以高速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其主观上并没有刻意追求超越其他机动车的意思,但由于车速快客观上形成了“追逐竞驶”的状态。从表面上看似乎符合本罪的客观构成要件,但由于主观恶意很弱,并且加之所处环境并没有对其他法益造成紧迫危险,一般不宜认定为犯罪。另外,由于车辆运送紧急病人、处理特殊紧急事务等情况也需要综合考虑行为人的各种因素,不应一概以犯罪论。

二、醉酒驾驶行为的认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醉驾的界定是“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对于“醉驾”的认定并不是根据行为人的意识状态,而是根据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而定。

首先,对“醉酒驾驶”的理解。目前法律中所认定的醉酒并不是根据行为人的意识状态确定,而是依赖驾驶者血液中的酒精含量。我国《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规定: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20“g/100“1,小于80“g/100“1属于饮酒后驾车;醉酒驾车是指车辆驾驶人员血液中的酒精含量大于或者等于80“g/100“1的驾驶行为。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法律上的醉酒标准基本上相当于3两低度白酒。所以“没有喝醉,不会被判刑”、“干喝不醉,驾车无罪”的理解是错误的,从法律角度讲“醉驾”其本质还是“酒后驾车”,与人的意识清晰程度、控制能力无必然关系。

第四篇:危险驾驶罪如何适用强制措施

危险驾驶罪如何适用强制措施

《刑法修正案

(八)》将醉酒驾车、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入罪,并规定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处拘役,并处罚金。这是我国刑法中自然人犯罪唯一没有规定有期徒刑刑罚的条款,但是,正是这样独特的量刑规定,导致司法实务中对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如何采取强制措施产生了诸多疑惑。

一,对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能否采取逮捕的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对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等方法,尚不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而有逮捕必要的,应即依法逮捕。”可见,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是采取逮捕强制措施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危险驾驶罪的最高刑期为拘役,显然不符合逮捕的条件。因此,对于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一般情况下只能采取拘留、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措施,而不能直接采取逮捕措施。

二,对危险驾驶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措施后可否直接移送审查起诉?

涉嫌危险驾驶的犯罪嫌疑人不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逮捕的条件,一般情况下不能由拘留后转为逮捕,也不能直接予以逮捕。因此,司法实践中,为了保证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不少地方的公安机关在对嫌疑人拘留后,直接将案件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检察院再直接向法院提起公诉,法院在拘留期限内完成审 1

判。诚然,危险驾驶罪中的醉酒驾驶案一般是现场查获,单人单案,案情简单,司法机关在最长7天的刑事拘留期限内完成从侦查到审判的程序也是可能的。况且犯罪嫌疑人常常不是本地人,一旦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往往不能及时通知到案,无法保证诉讼的顺利进行。但是,这样的做法,看似提高了效率,节约了司法成本,却违反了法律的规定。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一十三条的规定,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审查后有四种处理结果,其中第(二)项规定:“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不需要逮捕的,依法办理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手续后,直接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可见,公安机关对拘留后不需要逮捕的犯罪嫌疑人,必须变更为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措施后,才可直接向人民检察院移送起诉,而不能将被采取拘留措施的犯罪嫌疑人直接移送审查起诉。

三,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期间,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甚至为逃避法律追究而潜逃,该如何采取强制措施?

对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不能直接采取逮捕措施,但从《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五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来看,犯罪嫌疑人如果违反了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应当遵守的规定,就可以变更为逮捕;特别是对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严重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法律只规定了逮捕一种强制措施。可见,被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只要违反应当遵守的规定,情节严

重的,就可以予以逮捕,而不必同时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逮捕条件。基于此,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0年8月28日发布《关于适用刑事强制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高检会

[2000]2号),其中第九条、十七条和二十四条作出明确规定,对于公安机关决定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若违反《刑事诉讼法》关于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规定,情节严重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提请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人民检察院应当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或者五十七条的规定审查批准逮捕。由此可见,此时人民检察院并不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逮捕条件进行审查,而是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五十六条或者五十七条审查犯罪嫌疑人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的情况是否属于“情节严重”,只要“情节严重”,无论是否符合刑事诉讼法第六十条规定的逮捕条件,人民检察院都应当批准逮捕。对于审查起诉阶段或者法庭审理阶段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严重违反取保候审或者监视居住规定的,根据《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五十二条、六十八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由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直接决定逮捕。

何谓违反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有关规定“情节严重”?哪些情况下可以对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逮捕措施?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2001年8月6日发布的《关于依法适用逮捕措施有关问题的规定》(高检会[2001]10号)

规定,对下列违反取保候审规定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1、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的;

2、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正常进行的;

3、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4、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

对在取保候审期间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犯罪嫌疑人,应当予以逮捕。

被监视居住的犯罪嫌疑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应当予以逮捕:

1、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2、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审查起诉的;

3、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串供、干扰证人作证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审查起诉工作正常进行的;

4、未经批准,擅自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离开住处或者指定的居所的;

5、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造成严重后果,或者两次未经批准,擅自会见他人的;

6、经传讯不到案,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经两次传讯不到案的。

当然,对危险驾驶嫌疑人、被告人采取逮捕措施的,应当充分考虑其犯罪的情节、可能判处的刑期,及时作出判决,坚决防止超期羁押。

第五篇:危险驾驶罪的有关规定

危险驾驶罪的有关规定

犯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为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犯罪主体,自然人。

量刑要求

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处拘役,并处罚金。

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量刑标准

为保证《刑法修正案

(八)》的正确实施,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的执法活动,近日,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规范现场调查、办案期限、立案侦查等方面提出要求。

严格血样提取条件

《意见》要求严格血样提取条件,交通民警检查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机动车嫌疑的,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对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当事人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或者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等方法测试以及涉嫌饮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立即提取血样检验血液酒精含量。

《意见》强调要及时固定犯罪证据,对查获醉酒驾驶机动车嫌疑人的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提取血样过程应当及时制作现场调查记录;有条件的,还应当通过拍照或者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有见证人的,应当及时收集证人证言。

醉驾一律立案侦查

《意见》指出,要从严掌握立案标准,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对当事人被查获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提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应当立案侦查。当事人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在提取血样前脱逃的,以呼气酒精含量为依据立案侦查。

《意见》明确,要做好办案衔接,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在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前,依法吊销犯罪嫌疑人的机动车驾驶证。

《意见》要求加强执法办案管理,进一步明确办案要求,细化呼气酒精测试、血样提取和保管等重点环节的办案标准和办案流程,提高办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加强网上监控和考核。

危险驾驶罪构成

犯罪客观方面,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本罪为危险犯,只要行为人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即构成本罪。

犯罪主体,自然人。

危险驾驶罪量刑要求

犯本罪的,根据刑法第133条之一的规定,处拘役,并处罚金。

危险驾驶行为同时构成交通肇事罪或者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等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不实行数罪并罚。

相关法律法规

刑法修正案

(八)全文: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

全文:公关部网站未发现此法规,关注华律网法律法规库后续更新此法规

执法措施

为保证《刑法修正案

(八)》的正确实施,进一步规范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的执法活动,2011年9月13日,公安部下发了《关于公安机关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案件的指导意见》,就进一步规范现场调查、办案期限、立案侦查等方面提出要求。

《意见》要求严格血样提取条件,交通民警检查中发现机动车驾驶人有酒后驾驶机动车嫌疑的,立即进行呼气酒精测试;对涉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当事人对呼气酒精测试结果有异议,或者拒绝配合呼气酒精测试等以及涉嫌饮酒后、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应当立即提取血样检验血液酒精含量。

《意见》强调要及时固定犯罪证据,对查获醉酒驾驶机动车嫌疑人的经过、呼气酒精测试和提取血样过程应当及时制作现场调查记录;有条件的,还应当通过拍照或者录音、录像等方式记录;现场有见证人的,应当及时收集证人证言。

《意见》指出,要从严掌握立案标准,对经检验驾驶人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一律以涉嫌危险驾驶罪立案侦查。对当事人被查获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在呼气酒精测试或者提取血样前又饮酒,经检验其血液酒精含量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的,应当立案侦查。当事人经呼气酒精测试达到醉酒驾驶机动车标准,在提取血样前脱逃的,以呼气酒精含量为依据立案侦查。

《意见》明确,要做好办案衔接,在案件侦查终结后,对醉酒驾驶机动车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在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前,依法吊销犯罪嫌疑人的机动车驾驶证。《意见》要求加强执法办案管理,进一步明确办案要求,细化呼气酒精测试、血样提取和保管等重点环节的办案标准和办案流程,提高办案工作信息化水平,大力推行网上办案,加强网上监控和考核。

社会影响

“危险驾驶”入罪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二审的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对“危险驾驶犯罪”条款进行了再次修改,进一步加大了对醉驾、飙车等危险驾驶行为的惩罚力度。

根据最新的修改,醉酒驾驶机动车,不管情节是否恶劣、是否造成后果,都将按照“危险驾驶”定罪,处以拘役,并处罚金。同时,二审草案稿规定,如果有醉驾、飙车等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将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对危险驾驶行为的处罚,是我国司法理论界、实务界和社会大众呼吁需要从立法层面解决的问题。据了解,世界各国也存在醉驾、飙车的社会问题,各国也纷纷通过立法防患于未然,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针对醉酒驾车、飙车等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刑法修正案

(八)草案一审稿增加了危险驾驶犯罪,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下载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危险驾驶罪的立法解读及其完善[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

    危险驾驶罪调研报告 --刑法施行现状调查 《刑法修正案(八)》自去年5月1日施行一年来,各政法机关一直保持“醉驾”的高压态势,“醉驾入刑”的威慑力初见成效,但危险驾驶犯罪案件数......

    危险驾驶罪调查报告(含5篇)

    危险驾驶罪调查报告 “危险驾驶罪”是《刑法修正案(八)》新增罪名,置于现行刑法第133条的交通肇事罪之后,规定“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危险驾驶罪量刑标准 一. 概念:所谓危险驾驶罪,是指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行为。危险驾驶罪分为追逐竞驶与醉酒驾驶两个类型。 (一)追......

    李某危险驾驶罪辩护词

    危险驾驶罪辩护词 (朱权平律师***) 尊敬的审判长、审判员: 河北万千律师事务所依法接受李某的委托,并指派我担任危险驾驶罪被上诉人李某上诉案件的辩护人,经询问被上诉人......

    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均衡研究

    危险驾驶罪的量刑均衡研究 提纲一、危险驾驶罪的概念、特征 危险驾驶罪是指在公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

    对危险驾驶罪的实施建议

    对危险驾驶罪的实施建议 摘 要 2011年开始,我国的《刑法修正案(八)》增设了危险驾驶罪这一新罪名。三年后,我国的《刑法修正案(九)(草案)》对危险驾驶罪进行了完善,但人们对这一新罪......

    危险驾驶材料

    最后应该是从宣传教育方面出发,一是加大酒驾入刑的宣传,对群众尤其是青少年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扩大社会知晓率,促进社会的监督和共管;二是加强社会的道德理念建设,灌输广大司机“......

    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几立法完善

    学科代码:XXXXX 学 号:XXXXXX 贵 州 师 范 大 学(本 科) 毕 业 论 文 题 目:赌博罪的司法困境及立法完善 学 院:法学院 专 业:法 学 年 级:XXXX 姓 名:XXXXX 指导教师:XXXXX(教 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