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

时间:2019-05-12 02:02: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

第一篇: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

矛盾的特点

一、含义:

矛盾是反映是事物内部与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而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吸引、相互联结。

二、特点:

1、矛盾是客观的

矛盾的本质是对立统一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2、矛盾的对立性与同一性

(1)对立性: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同一性:

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对立性与同一性的关系:

区别:对立性是绝对的,同一性是相对的。

联系:①同一性以事物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事物的的对立性,就没有

事物的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②对立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

矛盾统一体,就没有事物的存在与发展。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与发展。理论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要求我们把握好和谐。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都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互相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社会就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无处不在,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2)矛盾的特殊性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例如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影响甚至决定事物发展的最终结果。

理论要求:

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特殊性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的“两点论” 与“重点论”。把握事物的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好主要矛盾,同时兼顾事物的次要矛盾。做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3)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

第二篇:马原论文 大学生恋爱矛盾与分析

大学生恋爱矛盾的分析与建议

大学恋爱的基础

心理上:

步入大学的我们,脱离了父母的视线,没有了晚上九点前必须回家的约束,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在心理上无论男生、女生都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也希望得到异性的关注和关心,更希望得到自己心仪的对象的肯定。生活中:

大学不是高中在自己的家附近,大学很多学子来自五湖四海,没有家人在身边感到孤独,谈一场恋爱两个人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鼓励、相互慰藉,可以减少孤身在外背井离乡的孤独冷寂,在心灵上得到安慰,保持身心愉快,生活也更有激情,学习更有动力,在爱人的注视下,任何困难都有勇气去克服,可以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的潜能,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

大学恋爱的现状

一、普遍及公共化

走进校园,随时可见携手漫步的男女,草坪上或坐或躺的恋人,教室或食堂嘻嘻哈哈的情侣„„人人网上有学生调侃“每个大学都给恋爱的人准备了一个湖”,联想到我们华中农业大学有一个湖心亭,初进大学就被前辈告知它是情侣的胜地,也许是树多较隐蔽,方便他们恩恩爱爱。男生、女生宿舍楼下也总有一批批准时踩点的同志在树下等人,虽然大多是男生,但也有一些女生比较开放的来男生寝室楼下等着,总能看见女生在楼下等着于是我们总能看到楼下上演男女搂搂抱抱难舍难分的情节。当事人可以如此放得开,反而让我们这些无辜的过路者尴尬不已。

二、迅速和局部公开化

不论从前是否恋爱过,进入大学后,经过军训且熟悉了全班新同学,一些学生竟然就可以建立恋爱关系了,不排除一见钟情的,但此现象的广泛性着实令人惊叹,每个班都有这样的例子,所谓“班对”。如此短期的相处就让两人确定恋爱关系,且非“地下操作”,认识的人都知道他们的关系,包括其班主任。只是不清楚他们的父母是否知道。可能受中学的影响,感情生活都是隐瞒于家人的,何况也是才进入大学不久。

三、随意和短期化

两人还未彼此了解清楚就开始恋爱,过后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而分手,关系维持时间不长,心理修复一段时间就又能投入新的恋情,择偶观不定,于是我们常看到某人一年内屡换对象。大多数人都投入了真感情,但却并未投入责任心,于是“闪恋”顺理成章。毕竟没有以结婚为前提,恋爱变得不那么庄重,总以为会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分手也不会太在意。

四、盲目与被动化

大学同学不乏抱着找对象的心理广结人缘的,有些许跟风和攀比意味,毕竟看到周围的情侣携手漫步心里很是酸楚,每次过光棍节都特别悲凉,所以总盼着找对象,有的甚至对爱情不算明晰。还有些往往当事人不是很在意,而其周围的人却很是焦急地怂恿和介绍对象,家长也踊跃准备着给其搞相亲,所以就是先试着交往然后算恋爱了。

五、性格与个性

女生恋爱比例较男生高,因为女生身心成熟早,且占校生比例低于男生,所以女生处于“供不应求”的优势地位,而一般是男生主动,只要她们愿意,自身条件不占优势的女生同样会找到钟情的知音。

六、目的与追求

有些大学生他们注重恋爱过程的情感投入和体验,认为恋爱不必托付终身,于是校园里出现了公式化恋爱,表面“相敬如宾”,最后和谐分手,时间长的可以维持到毕业。

大学恋爱矛盾分析

一、男生的不成熟与责任的矛盾

男生的心理年龄总比女生要小个两三岁,心理年龄是什么?正统的解释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女生普遍生理发育早,相应的心理也成熟的比较早,我们从网上得到结论很是震惊啊,男女要想身体状态相当,那么男人的年龄应该是女孩的1.2857倍。也就是说,20岁的女人,和25岁的男人相当,也就是说在上大学时男生的心理年龄较女生小3-4岁,所以在女生看来多多少少有些幼稚,现在他们可能冲动,做有些事全凭冲动不计后果,不懂得珍惜别人的感情付出,想不起来要对别人的感情负相应的责任,这种矛盾往往导致了女生心力交瘁,像老妈子一样照顾自己那不成熟的男朋友„„

二、过高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女生不免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幻想情节,认为现实中的恋爱就应该该像小说里面一样,贴心的男主角,每天一起上课,在楼下痴痴的等着你,帮你买热乎乎的包子,一个小节日可以收到的大捧玫瑰花。可是现实总不是这样的,他也有课要上,所以早餐你要自己买;他有自己的学生工作要忙,不能总陪你;他现在靠的也是父母的钱,没钱给你买昂贵的玫瑰花。当这一切和小说背道而驰后,你还会坚持这是你要的爱情么?那么,既然我们还在校园里,放下你的小姐脾气吧,稍稍温和一点,你的男朋友还不懂得如何让你满足,小小的要求可以提出来,相信只要他能做得到,他一定会尽力去做,而你一定要在此时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鼓励他,这样,满足感多一点,幸福就多一点。

三、恋爱带来的甜蜜于失恋带来的伤痛之间的矛盾

失恋是损失吗? 恋爱总有付出,一旦当你失恋,你曾经的付出将很难收回,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付出。调查显示:90%的同学表示自己对目前的恋爱是认真付出的,67%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为此次恋爱失败而深受影响。大学生在心理发展上并不十分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易感情用事,失恋对其造成影响是不可避免的。失恋造成的心理阴影期的影响尚属正常,但是有些大学生并不能正确对待失恋,他们失恋后所面临的则更为严重。其中最不能接受的莫过于因此而结束自己的生命。失恋本身就意味着一份感情的结束,而它所造成的影响更是持久的,因此,失恋亦可能是一种无法弥补的损失。

四、既害怕失败又希望有好结果

在爱情路上迷茫的年轻人喜欢“想太多”,尤其是有过情伤的人。我们都会害怕付出得太多然后跌得太狠,又怕错过了幸福最后自己后悔。一方面害怕失败,不喜欢处于被动状态,于是想将自己的心悬于爱情和学业间保持稳定,以防失恋让自己一蹶不振,认为“不投入太多就不会失去太多”;一方面又希望能有好的结果,怕自己的胡思乱想把原本属于自己的幸福“逼走”,于是劝自己努力相信眼前,努力为未来奋斗。可是未来的事谁知道呢?能走到最后当然好,若是“抛锚”了就又多了一个伤心人。所以,对于这类型的人,尤其是感情细腻的女生,往往处于心理矛盾态,时不时自我纠结,让对方也无奈。

五、恋爱花费与大学生经济能力之间的矛盾

大学生的恋爱,谁来买单?每年情人节也跟着成为众多情侣的“情人劫”。受困者主要是男生,因为男生自身的些许大男子主义,出去吃饭逛街一般是自己主动掏钱,不然面子上过不去,但接下来就得省吃俭用苛刻自己了。就目前女生的成长的转变来看,她们也想尝试做主导,开始请客买单,或给男友买礼物送惊喜,另带其爱逛街买日常用品的开销,男女方都存在一定烦恼。恋爱不是一个单纯理念化过程,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恋爱实践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不考虑物质基础的恋爱,是柏拉图式的恋爱,只是一种人神相通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精神状态。当代大学生经济上不能独立,学习阶段所需费用主要由家庭支撑。据析,大学生的爱情支出,除了一部分是从生活费里省出的,当然也有大学生表示会自力更生。看来昂贵的 “恋爱消费” 最终还得家长来买单。有专家分析指出:大学生这个年龄段正是接触时尚、渴望浪漫的时期,缺乏社会恋爱的现实和理性,对爱情的浪漫要求程度高,而这一切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所以他们的爱情消费自然是高了些。大学爱情高消费已不是个人问题,已衍生成了高校学子的爱情观、消费观的普遍问题。

六、友情与爱情之间的矛盾

青年的感慨:异性朋友间,无论是谁谈了恋爱,注定会变得疏远。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异性朋友,甚至知己或死党。但一旦某一方(以男生为例)恋爱了,他当然会花大把的时间享受二人世界,集体活动也很少参加了,打电话给他时也经常占线,因为他在和女友煲电话粥。你们交流渐渐少了,因为他的心思都在恋爱上,他有什么话也都对女友说了,也许他还是会联系你,并且往往是需要你的帮助,比如请教你女生的喜好,他想给女友买礼物等等。被剩下的那一个会首先发现关系的疏远。假使你说他“重色轻友”,你也只是以开玩笑的语气,毕竟作为好友的你实在没有什么理由争什么。当事人心里有数的话,也不好平衡,“一视同仁”又怕女友吃醋。遇到十足不好处理的关系,异性知己就要成炮灰了。关系铁的就默默地做朋友的后盾吧,要是那家伙被甩了,还是需要你去安慰。

总结:

L代表Listen(倾听),O代表Only(唯一),V代表Valued(尊重),E代表Excuse(宽恕),大学思修课本里对爱情进行了定义,“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的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一的感情”。为了得到真正的幸福,我们应该有正确的爱情观和行为习惯。

恋爱对大学生有影响是肯定的。恋爱是两个人人格的深层接触,在此过程中,青年的自我概念受到对方的影响而发展,真正懂得了如何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前提下调整自身缺陷以适应对方,于是两个人可以互相鼓励和进步,一起为未来奋进;恋爱还能提高青年的交际能力,为适应以后的社会打下基础。但是把握不好的话就是负面影响。有部分大学生不会处理学业和恋爱的关系,爱情至上,小两口整天腻在一起,厌学、早退、旷课现象增多,甚至导致多门课程不及格,不能顺利毕业,耽误了自己的美好前程,令人痛心。也有的大学生社会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较弱,而期望值又高,容易冲动。一旦失恋,可能造成爱情悲剧,如报纸上常出现的,伤害对方,自杀,精神分裂,厌恶俗世、破罐破摔等等。故恋爱对青年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帮助青年心理发展走向成熟,另一方面它又带来各种心理问题。就近来讲,我的周围就遍地恋爱中和准备恋爱的同学。有的看起来啥都没想,只沉醉在热恋中;另一面,我们都知道因为恋爱而荒废学业是极不理智的,于是又有想得太多的。脑袋里装了太多不符合自己年龄的社会道理,会深深影响自己的爱情观、择偶观,且心理背负过多,在爱情中也不能坦然,对未来的忧思也会感染到对方,于是恋爱变得不那么快乐。这也是不成熟的,考虑久远是没错,但若仅仅只是“考虑”而不明确自己现在要做什么又有何用呢? 爱情从来不是个人孤立的心理活动,双方在生活的征途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彼此间的负责任才会真正带来爱情的幸福。所以,恋爱是培养人责任心的重要机会,责任心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人的重要品质之一,而恋爱中男女双方的责任心则显得更为重要。要懂得为恋人负责就是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同样更是为自己负责。恋爱也是一把双刃剑,总是有利有弊,有矛盾也会有解决的办法,有开心也有难过。忽然想起来一首小诗:感情有时候只是一个人的事情。和任何人无关。爱,或者不爱,只能自行了断。伤口是别人给予的耻辱,自己坚持的幻觉。很多人不需要再见,因为只是路过而已。遗忘就是我们给彼此最好的纪念。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该笑的时候没有快乐,该哭泣的时候没有眼泪,该相信的时候没有诺言。我微笑。在然后我难过或者快乐的时候,我只剩下微笑。那些美丽的小鱼,它们睡觉的时候也睁着眼睛。不需要爱情,亦从不哭泣。爱过,伤害过,然后可以离别和遗忘。可是既然上天让我在我最美丽的年华里遇见了那个最美好的你,不管正确与否,不管我们以后会不会在一起,都全心全意好好恋爱一场吧,只愿应了那句话: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能经得起时间空间考验的、能带动自己为未来拼搏的那个人才有资格拥有你的爱情,所以现在,请让自己也变成能与对方般配的人吧,在未来的某一天再相逢。

大学恋爱的建议:

1、提倡志同道合的爱情。一般情况下,异性感情是沿着熟人-朋友-好朋友-知己-恋人这一线索发展的。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这类学生基本具备成熟的人格,能够理性引导爱情,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双方有较强的事业心、进取心和自控能力,有共同的理想抱负、价值观念,把事业的成功作为爱情持久的目标,不仅仅把恋爱看成人生的快乐。恋爱应该促使双方进步和成长。

2、懂得爱情是一种互相理解尊重。理解对方可以营造一种轻松快乐的氛围,让彼此没有束缚感,且爱情的感觉到后来会越来越缓和,理解和信任是两个人坚持走下去的基础。所谓“男女朋友”,当然还是有“朋友”的特质,偶尔小打小闹但非无理取闹。这个世界,除了父母,没有人会无理由对你好,恋爱中的两人是平等的,仅有一方付出的爱情迟早会倾塌。

3、提高恋爱挫折承受能力。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波折,初恋大多没有结果。当爱情受挫后,用理智来驾驭感情,用适当的方式调节情绪、宣泄和转移痛苦,还是那句话,没有人该无条件对你好,能相遇是缘分,如果不能在一起也不要强求,毕竟别人没有理由为你的单恋买单。那么通过自我反思找到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在新的追求中确认和实现自己的价值。一个人能够理智地从失恋中解脱出来,往往会使自己变得成熟。

第三篇:论公民意识 马原期中论文

论公民意识

什么是公民意识?首先谈一下什么是公民,如果不用繁杂的专业术语,简单来说就是有有本国户籍的,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权利,同时履行相应义务的人。这就意味着每一位公民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而且无论职位高低。但现实情况果真如此?义务暂且不说,中国公民是否利用好了自己的权利还难说,单就公民意识,是否每位公民都是一种强烈的感觉?

先拿最近的热点问题来举例。钓鱼岛问题一直是中国公民关注的焦点,当刚刚得知钓鱼岛将要被日本购买时,举国上下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游行反抗活动,甚至还有个别不理性的砸日系车等行为。不难看出,当国家的领土主权被侵犯时,中国公民的爱国意识集中展现了出来。但至于砸车等行为,我想那一部分人靠的仅仅是一时的热情,称不上是公民意识,因为他们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连他人的权利都没有好好重视,还谈何爱国?

所以,公民意识不是过分强调公民的权利,也不是过分强调公民的义务,它是一种法律意识,一种每个人都将其作为衡量自己行为对错的标准。公民在行使权利的过程中,还必须依照法律规定,履行相应义务,为他人行使权利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行使权利的同时,还要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社会中每位公民都是权利和义务高度统一的整体。

下面来看一下我国公民意识的发展状况:

自古以来人类社会中就有不和谐的事情发生,而国家的相关法律部门便是为人民合理合法解决问题的部门。不过我们稍微发现就知道,古代官场中的腐败分子和腐败因素太多了,清官毕竟是少数,特别是当人民遇到一些跟达官贵族相关的案件时,往往选择忍气吞声,因为若是强硬着到衙门上访,大多数情况下不仅得不到好结果,甚至会惹来杀身之祸。不利的外界条件致使居民的权利得不到有效的维护,自然导致了古代居民的公民意识普遍缺失的状况。要说爱国,自己的命都难以保住,居民哪还有国家的概念?

近代,从鸦片战争起到抗日战争前期,中华民族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战乱,生活往往不能自己,渴望和平的愿望日益强烈。直到在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全国人民抗战前期,之前的领导集团纷纷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带领中国人民走了错误的路线,或者说他们从根本上没有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自然渐渐被人民疏远。而中国共产党始终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带领全国人民走向了最后的胜利。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就是这样的道理。外界条件好了,人民才能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民当家作主”,从而积极为国家和社会尽相关的义务。久而久之,这样也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从而促成整个社会的和谐氛围。

现代社会公民意识可谓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人民的自由更是不断扩大。除此之外,社会媒体、舆论等纷纷呈现多元化,就连普通的公民也基本上可通过微博发新闻,写评论,甚至与国家领导在网上交流,参与社会重大问题的讨论。而且当公民的权利遭受侵害时,上访事件也越来越多。最近宁波镇海炼化扩建工程引发附近村民群体上访事件,该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与村民代表广泛沟通,做出了相关书面答复,同时宁波镇海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网络发言人也做出了回复,该区将在生态带内保留改造20个村民集居点,在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备用地上建设16个集中居住区,以安置该项目涉及拆迁的村民。公民意识不仅在于对自我权利的行使和保护,还在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这些都充分反映出国家的多元开放的舆论氛围,体现出公民意识的不断觉醒。

从个人权利的保护到整个集体国家的支持,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在不断进步。像我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社会各界每次都伸出援助之手,全国各地自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建设。在中国各地,还有许多大学生进行着指教支农等志愿活动,传播温暖,传播着公民意识。这些都进一步说明公民意识正在转化为社会各界的普遍行动。

今天我国公民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这是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社会成熟的表现。日益增强的公民意识必将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

第四篇:马原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

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个人条件。

3、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内容及其重大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列宁的物质定义言简意赅,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重大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成为彻底的、完备的、真正科学的理论。

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 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极其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 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7、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这个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还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与斗争的焦点之所在。

8、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10、简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11、简述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群众观点包括四个基本观点:一是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是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四是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以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认识方法和领导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部分自由发挥。

13、简述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使得每个生产者都被固定在某一生产领域专门从事某种产品的生产,其生产的产品并非自己消费而是供他人和社会消费,因而其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具有社会性质,是社会劳动。私有制的存在,使得生产者的劳动成为私人事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以及怎样生产都是生产者自己的事情,劳动具有私人性质,是私人劳动。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总根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14、简述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只有在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时候,它才转化为资本;只有在劳动力成为商品之后,货币才能买到这种商品并利用这种商品带来剩余价值。

15、简述把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叫做可变资本。

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只有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为我们考察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6、简述垄断形成的原因。

所谓垄断,简单地说就是“独占”,是指资本主义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联合起来独占生产和市场。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必然走向垄断,这是因为:当生产集中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具备了产生垄断的可能性;生产的高度集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竞争的困难,从而导致垄断的趋势;生产高度集中后,也产生了垄断的必要性。

17、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和形式。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体表现在:大规模生产建设需要巨额投资与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发生了矛盾;现代生产和现代科技的社会化发展,遇到了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自身利益和眼前利益的矛盾;生产力社会化的高度发展同私人垄断资本盲目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加剧了;生产力的迅速增长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加深了。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具体形式有:国有垄断资本,即国家作为垄断资本家的总代表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国家和私人共有的垄断资本,即国有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一个企业内部的结合;国家和私人密切联系的垄断资本,即国家垄断资本与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范围内的结合;

18、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和实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因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从垄断资本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观点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局限性;国家垄断资本的实力雄厚,从而在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私人垄断资本数量相对不足的矛盾;国家垄断资本对经济的宏观调节和计划管理,也在相当程度上克服或抑制了私人垄断资本的无政府状态和盲目性。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以私人垄断资本为基础的,并为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服务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节本身有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利润。

19、简述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特别是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0、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行社会公有制和按需分配;经济的计划调节管理和商品经济消失;阶级的消灭和国家自行消亡;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第五篇:马原简答题

马原简答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都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2分)

2、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12分)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1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其他哲学认识论的区别是什么?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反对了唯心主义先验论。(2分)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反对了不可知论。(1分)第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坚持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反对直观被动的反映论。(1分)

4、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人民当家作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1分)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1分)

5、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分)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基本流派。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2分)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7、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多样性、变动性中的统一。(2分)

8、为什么说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作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人的自我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2分)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是结合在一起的。(2分)

9、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1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10、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1分)

1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精神意识,尽管他们表现各异,特点不同,但根源于物质都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或机能。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别的什么都不存在。(2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无限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又以他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离开多样性的物质统一性,是空洞的抽象;离开客观实在性的多样性,会变成纯粹的虚无。只有坚持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统一,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真实反映。(3分)

12、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说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2分)我国原有的政治上层建筑已经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因此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以适应经济基础进而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3分)

1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2分)第二,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又一重要特征;(2分)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和创新性的特征。(2

14、为什么说实践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 第一,人的存在和人的属性表现在实践之中;(2分)第二,实践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1分)第三,人的本质是实践中生成的;(2分)第四,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1分)

15、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2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1分)

16、怎样理解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历史客观必然性的关系? 第一,人的自觉活动的开展、自觉能动性的发挥,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2分)第二,人的自觉活动的目的、意志同历史发展总结果之间的差异是永恒存在的,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与历史发展总结果接近的趋势也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在自觉活动中可不断掌握并运用社会规律;(2分)第三,社会规律的实现形式和途径具有可选择性,这使得社会历史的进程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2分)

17、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第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2分)第二,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和作主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2分)第三,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2分)

1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那些?(1)马克思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2)马克思哲学是是严谨的科学体系(1.5)(3)马克思哲学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总之,马克思哲学是以哲学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

19、怎样理解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但多中寓

一、异中有同、差别中有一致(2分)世界是有差别性的统一,这种统一,不是统一于精神,也不是统一于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或者某种结构、属性(2分),而是统一于提取一切事物共同本质的物质性(2分)20、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根本分歧是什么?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 1.(1)辩证法承认联系,而形而上学否认联系(1分);(2)辩证法承认发展,形而上学否认发展(1分)(3)辩证法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二者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矛盾(1分)2.(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运动的变化,发展的动力揭示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1分)(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的范畴之中。(1分)(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

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的否定观?(1)辩证法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辨证统一基础上的一种辨证的否定观(2分)(2)辩证法否定观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进行自身的否定,实现自我运动和自我发展(2分)(3)辩证法否定观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事物变化的联系环节(2分)

22、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他包括那些内容?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2分)他包括2方面的内容:(1)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2分)(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是否可知的,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世界,这个问题是在的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分)

2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对立统一规律是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水岭。

24、简述真理标准的辩证法?(1)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即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是确定与不确定的辨证统一,这就是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2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①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只能是实践,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②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检验,没有实践检验不了的认识这一点也是绝对的(3分)(3)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是指:①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都受一定历史条件的限制,因为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不能完全驳倒或证实现存的一切认识②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不是一劳永逸的,是一个过程。(2分)

25、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表现在哪些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认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则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2分)(2)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出发,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历史唯心主义史观是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出发,认为思想动机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2分)(3)历史唯物主义从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出发,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心主义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认为英雄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分)

26、怎样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是最终决定力量,而人民群众是生产力的体现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着,为社会发展提供最基本的条件。(3)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创造者(4)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力量。

2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哲学。(1.5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1.5分)(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1.5分)(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1.5分)28.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揭示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事物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源泉;(2分)第二,是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基础和根据,是理解其他范畴和规律的钥匙;(1分)第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分)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的根本分歧。(2分)

29、如何理解真理的辩证性?(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相互包容、相互渗透、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绝对真理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2分)(2)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了绝对真理(2分)(3)人类认识是不断发展、深化的、每一个真理性的认识作为相对真理都是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也是通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梯(2分)30、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同一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矛盾斗争性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否定,相互排斥的趋势(2分)(2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2分)(3)矛盾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矛盾双方总是处在对立统一的过程中,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对立是同一中的 对立。(2分)31.简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1)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1.5分)(2)人类社会发展是规律决定性和主体能力性相统一的(1.5分)(3)人类社会发展即显示出统一性,有显示出多样性(1.5分)(4)人类社会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1.5)

下载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马原论矛盾的特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原简答题(范文)

    1.如何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其基本内容是什么? 基本问题: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意义:①它揭示了哲学的根本特征。......

    马原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一、马克思主义革命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其科学性是指它既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又是关于自......

    马原论文

    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贫富差距 临床36 杨拓 2132001127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发展,但我国的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从马克思主义......

    马原论文

    论如何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摘要: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

    马原调查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课程社会实践报告 题目:关于“三农问题”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调查 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生医101 学号:100839 姓名:徐红光 任......

    马原实践

    实践内容 一、讨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1.什么是价值和价值观? 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价值......

    马原课件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本义:爱+智慧 .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 物理学——研究具体事物的学问 物理学之后”——形而上......

    马原实验报告(范文大全)

    马克思主义的反对与赞成 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国际国内形势风云变幻,为各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土壤。当代反马克思主义也因迎合某些新兴社会阶层的需要而得到了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