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课题实施方案
在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课题实施方案 毕家0小学 毕国霞 2010年9月
一、内容:建立“学困生原因与家庭的联系”调查分析
二、方案:(1)设计制定《学困生问卷调查表》,并分发给各班体委,由体委根据班级情况分发至学困生,指导学困生完成或由其独立完成此表,填写完毕由各班体委回收并上交至负责人。
(2)为了与学困生有个对照,将在各年级还分别选取若干名学业优秀生,用同样的调查表进行了对比调查。
(2)针对学困生的家庭教育问题,设计制定《学困生家长问卷调查表》,具体实施程序同上。
(3)对回收的调查表分别进行整理、统计和研究分析。
2、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学困生家长会”、“学困生家长恳谈会”、“优秀学习经验介绍”等转变家长帮扶观念的活动。
方案:(1)利用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学习系统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并倡导家长针对所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撰写心得体会。
(2)利用每学期的家长会契机,邀请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组织家长认真学习,并建议家长撰写学习心得。科任教师针对班级及学生情况进行发言,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要求教师必须准备家长会发言稿或家长会教案,会后整理上交。
(3)采取家长互授教育经验的形式,由班主任组织实施,建议班级优秀学生家长事先准备好,将家庭教育的相关经验及看法,利用家长会,与其他家长进交流学习。优秀学生家长将家庭教育经验以论文形式上交。
(4)针对一年级刚入学的新生,由家长学校组织新生家长参加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系统学习,宣传和普及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和方法,推广成功经验。会后上交发言稿。
(5)加强家校联系,组织教师进行学困生家访或邀请学困生家长到校与改变学困生的关系。行老师交流,要求教师将谈话记录上交学校。
3、调查了解,进行数据分析:社区活动与获取成功,矫正行为,树立自信,方案:(1)为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所学校推动一个社区”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教育效果,每学期制定《班级参加社区活动时间表》,由班主任组织,按时带领学生参加社区活动。
(2)组织参加社区活动的学生撰写参加社区活动的感想,并上交文稿。
(3)设计制定《学困生参加社区活动问卷调查表》
2010---2011年第一学期
学困生转化总结
毕家0小学 毕国霞 2011年1月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本学期我根据我开学初的调查问卷及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特作如下总结:
1.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对学困生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教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学困生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学困生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2.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尊重学困生的人格。
自尊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进步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当尊重、信任学困生,逐步消除他们的疑虑。因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长期受冷落、歧视,他们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外表虽套有一层硬壳,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谅解和信任。教师应严于律己,走出心理误区,尊重学困生的人格。嫌弃、斥责、批评、挖苦或者变相体罚,都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引发逆反情绪和对抗行为,也暴露出教师的偏狭和无能。让我们一起来重新温故半个世纪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提醒教师的一句话:“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赏识学困生的优点。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他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可以发挥80%--90%。可见,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中,表扬激励的运用也极为重要。古人云:“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学困生虽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但即使再差的学生也总有某方面的特长或优势,比如学习差的,他在音乐、美术方面有特长,班主任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的加以表扬。法国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显著的恶迹高明得多”。及时肯定表扬学困生,满足其自尊和正常的心理需要,可以为转化创造契机。
4.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学困生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学困生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学困生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学困生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5.在教育转化工作中树立他们转化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学困生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学困生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后进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学困生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能只是“恨铁不成钢”,而需炼铁成钢。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不失时机的关心他们,引导和鼓励他们爬起来再前进。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困难而艰巨的工作。通过“师生”结对活动,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不能一帆风顺,而要满腔热情地、冷静地、客观地分析原因,反复抓、抓反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二篇: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后进生也叫“学困生”,在我们教学的整个历程中,学困生的转化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谈谈我在 数学教学中几点浅显的做法,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一、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作为教师要善于用夸奖的语言、亲切的微笑、友好的鼓励对待学生。作为一名教师,平时应与学困生多接触、多谈心,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当他们遇到困难时伸出帮助之手,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当他们生病时伸出关怀之手,体贴他们的疾苦;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伸出援助之手,拉他们重新走入正常“轨道”,少一些责骂,多一些宽容,使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教师那颗滚烫的爱心在温暖着他、关怀着他,尽管他们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和不足,但在我们心中不能存有“差生”这个名词。当师生间在情感上达到了心相通、情相融时,便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谓“亲其师,信其道”。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在学生中产生移情效应、信任效应和感染效应,使学困生学习数学有了兴趣。
爱是人类情感的交流,而情感又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上去要进行认知性的学习,也要进行情感性的学习,两者是密切联系的。教师在教学中若能苦情感因素与智力因素有机的结合,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把智力活动最初发生的快息引询热情而紧张的思考,学生就会自然的产生兴趣,并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成绩。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
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它是在过去的经验知识,特别是在愉快体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使人乐于积极而持久地去接触,认识某一类新事物的一种意向,所以作为活动的动机是不可缺少的。而学困生他们往往不能真正了解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诱导,唤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讲授知识之前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学习的具体目的、任务和要求,以及教学内容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与应用,是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措施。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为了激发他们学习的外部动机,我首先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认识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数学,买东西要算账,走路要选择最近的路,看地图要估算两地的距离,银行存款要算利息,看天气预报要懂得“降水标率”是什么意思。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一方面讲清楚这部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讲清楚它在实际中应用广泛。如红狮队在体育中心比赛用的足球场地占地多少平方米?若你家装修房屋用多少块砖铺地才不会造成浪费?让学生特别是学困生感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和有用性。这样一来,学困生就不会觉得学习数学只是枯燥无味的数字排列,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学困生其兴趣范围是较狭窄、单一的,从兴趣的内容看,学困生的物质兴趣占主导地位,而对抽象的文字材料不感兴趣。为此:
(1)选用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人物或卡通形象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这样可以使他们产生亲切感,克服对学习的恐惧心理和畏难情绪,尽快地进入到课堂氛围中来。
(2)在导入新课时,提出与要学知识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也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内在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借助生动形象的教具、多媒体计算机的作用,刺激他们的各种感官,引发他们的求知欲,并注意语言准确明了、尽量符合各类学生的接受水平,注意语言准确、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愉悦感。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实践性和启发性,使学困生的手、眼、脑、口、耳都参与教学活动,帮助他们理解概念和学习内容。
学困生虽然能力较差,但是他们也和正常学生一样,都有获得成功的欲望,他们也同样需要家人、教师和同学的认可、赞扬和信任。为此在教学中采用竞赛的形式,也是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如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一些口算比赛、计算比赛、改错比赛。对于获胜者给予表扬,对于失败者给予鼓励。但要注意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比赛要分组进行,让每个学生都有获胜机会,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建立起更强的信心。
总之,我们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研究学困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他们心理活动的特点,要使学困生的认知系统的优化和他们心理动力系统的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挖掘其非智力因素,因材施教,要用教师一颗爱心去打开学困生的心扉,让他们抬起头来去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转化学困生的点滴体会
绥棱县第五小学 杨庆霞
第三篇:学困生课题研究
培养学困生学习能力的研究
基本上每个班级都少不了学习困难的学生,他们不爱听课、不爱写作业、不爱考试、更不爱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他们的这些行为主要与学习兴趣、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有关。在我们三年级的教室里,就有好几个这样的孩子,为了能使他们有点进步,我算是煞费苦心了,我对他们进行的辅导正在验证期中,效果如何还不能知晓。
一、目标:
1、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愿意做这件事。
2、发动成绩好的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当当小老师,满足成 就感。
3、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坚持做一件事情。
二、要求:
1、能独自读通课文,并简单的理解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养 成查字典的习惯。
2、认识并写出更多的生字词。
3、有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并认真思考。
4、能简单叙述一件小事,把句子写通顺。
三、研究的内容:
从我平时对学困生的观察发现,他们之所以成为学困生,是因为对语文知识缺乏学习兴趣,求知欲低,有些学困生,如果老师在堂上展示一些图片或播放一些音乐,可能会暂时吸引他们注
意力,但是一旦转入文段的阅读与感悟,他就立刻失去了兴趣,一遇到困难,或者是一次尝试失败,甚至一看题目较长就产生畏难情绪,对学习产生畏惧心理。对于这一切我进行了一下行动:
1、集中学生注意力的研究。
2、培养认字写字能力的研究。
3、独立思考完成课后练习的能力研究。
4、写作能力的研究。
四、研究的的过程和方法:
(一)加大鼓励和奖励力度
1、上课时,多多向学困生提问题,设置的问题在他的能力
范围内,答对是发动全班鼓励他,教师多用夸奖的言辞。
2、作业完成得好或写字很认真,给予书面表扬和言语表 扬,激发他们的兴趣。
3、采取一优生带一差生,给其听写字词,作业辅导,小老
师自行批改,积累一学期,表现好的发一些学习用品。
4、安排一些简单些话,有进步的给与高度评价。
(二)增加单独辅导的时间
1、利用中午和下午放学的时间给学困生进行单独辅导。期的课堂练习难度不大,学生先做作业后批改,做错的题先自行思考,再请教教师,订正答案,从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2、安排一些做练习的课,优等生做一些难度大大题,学困生做一些稍简单的题目,昨晚就批改,做错后马上修改。完成他们的满足感。
3、多安排学困生写文章,他们的作文在批改时,多鼓励夸奖,少打击,适当提意见。
五、究工作的步骤:
1、第一阶段(2012年9月4日——2012年9月15日)进
行初步试验,制定方案和计划,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实际安排。
2、第二阶段(2012年9月17日——2012年11月30日)研究内容投入辅导学习工作,这个过程中试验成功方面作好记录并延续使用,不好的方面做好反思,并改进以求更好的方法。
3、第三阶段(2012年12月3日——2012年12月28日)总结分析,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好基础。
六、成果: 学困生的辅导学习工作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有余,本班的孩子非常配合教师和小老师的工作,设置的奖励机制使他们产生了一定的兴趣,生字词上也产生了小小的进步,继续坚持,我想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
第四篇:学困生课题研究汇报材料[定稿]
全力以赴 全员参与 开创科研工作新局面
《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习困难相关性及改善策略研究》
课题研究汇报材料
本课题自2011年9月申报以来,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实验方案,拟定了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措施,确定了实验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工作思路,并讨论了研究的重点、难点以及突破口,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初步成效。现将我们一年多来开展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基本情况
我校地处柳州的中心以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校就读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又多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忙碌一天来,没有多少时间与自己的孩子接触,更无时间想一想怎样有效地管理孩子。即使有时间,又有多少家长有能力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辅导呢?因此外来务工子女学困生日益增多,这一人群的特殊性对于学校的教育质量产生了影响,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对于学校的质量提升必定产生深远影响。为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研究的进展情况
1、联系实际细分析,落实研究子课题。
在我们学校拿到柳州市教科所“新形势下学困生潜力开发实验研究”的课题实施方案之后,组织大家认真学习,深刻认识这一课题研究对于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问题具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学校制定出了子课题为《外来务工人员家庭教养方式与子女学习困难相关性及改善策略研究》并组建学校此课题实验研究团队。成立了以校长为总负责人的四个领导小组:总课题指导组、理论研究组、实践研究组和信息资料分析组。学校全体教师也都针对自己在平常的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制定了自己的研究子课题。
2、实施方案制定细,转化思路目的明。
在充分分析学生来源构成状况和广泛争取课题组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外来务工子女学困生转化的思路,那就是:“树立一个宗旨:让每一个学困生都享受成功的快乐;两个思想:强化学困生优点,淡化学困生缺点,二是开发多元潜力,冲淡失败记忆;三个理念:一是帮扶每个学困生,感动每个学困生;二是关爱自己的孩子,帮助自己的同学;三是让每一个学困生都充满自信。”学校根据此思路制订了课题实施方案。
3、家庭背景调查清,论坛交流达共识。
我校于2008年12月2日下午进行了“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关注学困生”主题论坛活动。此次活动我校做到了“层层落实,任务包干,团队合作,优势互补。”每个组的老师们都要围绕“外来务工子女的生活特点、心理特点、学习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阐述。各组老师得到任务后进行了分工,有的搜集资料,有的整理资料,有的作为选手上台进行了观点的陈述。四年级的老师根据四个阐述观点两两合作,一人找资料,一人整理发言;二年级的和六年级也是进行了细致分工,二年级是每个发言的人自行制作自己的幻灯片,然后整个组的幻灯片进行整合;六年级的黄立君老师加班加点把本组老师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并制作成幻灯片,一年级和三年级的老师也是个个参与,她们也是从网上,从书上,从和学生的谈话中收集资料,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字给选手进行发言。总之,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使整个论坛活动顺利地进行。
4、调查分析来铺路,科研工作方向清。
论坛活动结束后,我们立即进行了“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状况”调查工作。“理论研究组” 设计了调查问卷,课题组成员对全校学生的家庭背景、家长文化程度等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之后,“信息资料分析组”对调查问卷进行了抽样分析,写出了调查报告,为科研后续工作做好了铺垫。
5、教育故事来总结,阶段研究初有效。
学校课题组为了检阅教师的研究成果,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我的教育故事”比赛。老师们围绕着“沟通”主题,写出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互相帮助。这次的比赛,所有教师都参与了,从大家的作品来看,老师们的科研效果初见成效。
三、有效摸索课题推进的策略:
1、家校联系常进行,随时掌握学困生。
我校通过加强学校管理和班主任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队活动,在各学科中渗透,建设教育宣传阵地,丰富校园文化等渠道开展实验工作。实现“活动育人,教师言行育人,课堂育人,阵地育人”。一是办好家长学校,增强与家长的联系,分阶段组织家长学习有关家庭教养方面的策略,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添加成长中的心理“营养”。二是不定期地开展家长座谈会,让他们明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不科学的家庭教养方式在孩子身上的消极影响,帮助他们从观念转变入手,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以科学的方法教养孩子,以配合学校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三是以点带面,要在全面推进工作的基础上,通过树立典型,总结先进经验,向全体家长普及宣传,以点带面来推动这一工作的深入开展。四是通过家校通网络、家校联系册、家访、心理健康墙报、家长开放日活动、书籍等多种形式的采用,使家长全面了解学校的教育生活的同时改善教养方式,密切亲子关系。
2、“一一结对”来帮忙,多方帮教进步大。
各班各科老师都能根据班内学生情况进行分组,分散学困生,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确定“兵教兵”结对帮扶人员名单。每一名学困生搭配一到两名成绩优秀的学生,这样,既减轻了教师课外辅导的压力,又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得“学困生能学会,优秀生提升”,对知识的掌握得更牢固。兵教兵、一帮
一、小组内合作帮教、家庭辅导等都是一些行之有效的帮教方法。
3、构建高效新课堂,多为学困生来着想。
学困生的转化应以课堂为主渠道。教师备课时,多为学困生着想,课堂上教师少讲、精讲,留出时间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才能走下讲台有机会与学困生交流并给予指导,尽可能的给学困生创设一些提问和练习的机会。课上及时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其效果比课后补课要好得多。
4、改变评价旧方式,鼓励评价树信心。
衡量学困生的进步,要让他们自己与自己比,今天与昨天比。课堂上教师要当着全班同学,寻找时机多对学困生的课堂表现予以表扬鼓励,让他们增加自信心;作业批改时,多用一些富有针对性、指导性、鼓励性强的语言评价他们,激励他们按时、独立完成作业;每次测试后帮助他们分析试卷,肯定好的地方,找出不足,点出下一步奋斗的目标等。教师适时的正面评价,会给学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无形力量,能促进他们尽快的转化,摆脱学困的处境。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
回顾一年来的课题研究,我们初步取得了如下一些基本研究成果:
1、学生方面: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外来务工子女学困生有了较大转变,学生家长对学校的教育转化工作态度已经变为积极。
2、教师方面:我校的课题研究比较薄弱,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研究,我们对课 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目的有了一个清楚地认识,增强了课题研究的意识,提高了课题研究的自觉性,初步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过该课题研究,实验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实验中,他们勇于创新,勇于尝试,勤于反思,善于总结,在实践探索与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素质得到了提升。
我校的语文教研组曾获得柳州市《以读为主线的阅读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三等奖;语文低年级组参加柳州市集体备课比赛获二等奖。学校还荣幸成为了“小学语文研究基地”,罗洁敏老师和潘柯至老师在鱼峰区青苗杯赛教课中获得二等奖;张洁老师在品德老师的“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比赛中获得鱼峰区二等奖,并出线参加了市级比赛。
五、课题研究的反思
在持续将近一年的课题研究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凝聚着课题组所有成员的心血。但我们同时也应该清醒的看到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
1、学困生转化工作开展时间短,高年级长期落后的学生赶上来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2、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主要进行的是行动研究,部分老教师的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3、教师们的课题研究缺乏创新意识,没有自己的特色。
3、课题成员对“外来务工子女学困生”的个案资料的收集不够细致。
六、下阶段工作思路
随着研究氛围的浓厚,教师研究能力的增强,今后的研究工作主要是:
1、积极发展课题成员的素质。在今后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要积极采取一定的措施,促使全体的课题组成员能积极投身到课题研究中来,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课堂教学,营造良好的课题研究氛围,促进教师思想深层次的转变,变被动为主动,让课题研究处于蓬勃向上的局面。
2、我们打算在前期摸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要成立“学困生成长记录袋”,观察学困生的发展状况,进行个案追踪研究。
3、让教师们力争做出特色,做好案例撰写工作,课题组做好专题性案例收集工作。
4、做好课题研究的宣传工作。
第五篇:小学学困生转化课题
“对学困生提问”的探讨
张爱萍
一、对学困生提问的认识:
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对学习学困生的课堂提问,这显然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培养,应加以改正。应该充分地认识到对学困生进行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对学困生的课堂提问。忽视对学困生提问这一现象的成因
(一)指导思想的偏差
受片面追求升学率指导思想的误导,学校、社会、家长、学生对教师的功过评判都以升学情况为准,教师自身也认可、肯定这种看法,从而导致了在课堂教学、课堂提问中老师只重视对部分有升学希望的学生的培养,对升学无望的学困生则是“视而不见”,不愿在他们身上做“无用功”。
今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回归已是时代要求,大势所趋了,新课标也要求老师的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全体,教师的任务也不仅仅是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人才,更重要的是肩负着培养、提高学生素质,向社会输送更多的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素质、能力。因此,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提问的对象理应包括学困生在内。
(二)主观认识的偏颇 不少老师认为,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智力差、智商低,即使重视了他们,对他们下了功夫也很难有大的起色,所以,干脆放任自流、听之任之,更不愿用“课堂提问”来在学困生身上“耽搁时间”了。
学困生基础差、底子薄这种情况的确存在,要使他们有所提高也确有一定难度,但这并不等于他们就不可救药,越是基础差、底子薄,教师就更应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通过课程提问等方法巩固、提高他们的基础。应该说,对学困生提问的目的之一也正是提高其基础,所以,我们不应该放弃通过课堂提问来提高学困生基础的努力。至于说到学困生智力差、智商低,我认为,学生之间的智力差别是有的,但应该认识到,既然他们能够通过正规考试入校就读,那他们的智商应在正常之列,而且,通过课堂提问等方式来提高他们的智力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很有必要的
(三)有效地对学困生提问存在一定难度
由于学困生本身基础,底子薄,在课堂提问中的确很难设计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太难,学困生无法回答,等于没问;太简单,对整个课堂教学无益。再加上部分学困生存在着厌学情绪或自卑心理,不愿或不敢回答问题,一旦对其提问,要么一言不发,要么一句“不知道”,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局,致使许多老师对提问学困生失去信心,望而却步。
针对这种情况,为师者应树立一种攻坚意识,知难而进,按照一定的原则。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程度,设计出适合学困生回答的问题,逐步树立起学困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与其它同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对学困生提问的重要性、必要性
(一)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激发学困生学习兴趣,树立学困生自信心。
课堂提问就其内容而言,它具有覆盖面大、涉及面广的特点,它几乎可以涉及到课堂教学的任何一个部分,这就为所设计问题的趣味性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针对学困生特点设计一些有趣味性、针对性的问题由学困生回答,以此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课堂提问就其难度而言,弹性也较大,这样就为教师把握问题的难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就可以根据学困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提问,让学困生体会到在学习上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尤其是中学阶段,人的智力正在发展,智力尚未定型,中学阶段正是开发智力、挖掘潜能的良机,在中学阶段的学困生,不能因其“后进”而认为是智商低,只能说他们的智力有待于进一步的开发。而课堂提问内容覆盖面广这一特点就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等方而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说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三)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营造 环境对人的作用,这是众所周知的。一个班级,如果老师长期只提问几个“优生”,那么,天长日久对老师的提问也只会有少数几个“优生”去思考响应,多数人却不去积极思考,只是消极地、被动等答案,那种课堂气氛可想而知:冷冷清清,死气沉沉。而一旦重视了对学困生的提问,通过对学困生的提问激发起其学习积极性,这样对老师的提问,包括学困生在内的所有学生都会去积级思考,踊跃回答,这自然能营造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许多教育家都主张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对学困生提问,有利于对优生的促进
如果长期只重视对少数“尖子生”的提问,自然会使优生产生骄傲情绪,有一种“高处不胜寒”的优越感,缺少一种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精益求精的压力,而一旦通过课堂提问把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在成绩上对优生构成一种“威胁”,从而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风气,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探讨学困生提问的方法 一课题组集中讨论 二分班教学设计问题
三探讨设计原则、设计的时机、设计的难易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