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00字左右的散文·诗和经典的论据
我望了望窗外,一个太阳偷笑的日子。云蜷缩着它鼓鼓的身体,荡漾在空中。我来不及把一季的幻想甩开,风来不及把潮湿的雨季吹干,鸟来不及把春天的故事唱完,夏天的馥郁就与我邂逅了。所谓惆怅,突然被一声蝉鸣湮没。----《蝉禅》
一直想摘一朵最美的花插在母亲的鬓间,还没有等到春天,你就走了;一直想写一首诗送给母亲,我所有激昂的呐喊、吟唱,在母亲唤我乳名的片刻黯然失色……
写诗的笔,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雨水中采撷下片片 花瓣,撒在您长满青草的土冢上……
薄暮的霞色把那一从从琥珀般透明的树叶照得层次无限,却又如此单纯,而雾气又朦胧的弥散开来。正在这时,一匹白马的身影由远而近,骑手穿着一身酒红色的服装,又瘦又年轻,一派英武之气,但在胡杨林下,只成了一枚小小的剪影,划破宁静……
有人说,人生如风,无论你什么时候到来,早已注定了你将面对的是流水还是山冈; 有人说,人生如虹,只有经过风雨雷霆,才能在无色中开创出七色阳光; 有人说,人生如酒,尝过辛辣的滋味后,才能体味到那醉人的芳香;
我说,人生如梦,模模糊糊,懵懵懂懂。注定只在梦醒之后,才能看清梦的真相
伟大的母亲
没有一双非凡的大手
能像母亲那温暖而又慈爱的大手 把我捧起;
也没有哪个柔软的洋娃 能像母亲的拥抱 让我熟睡; 即令你痛苦万分 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 你在母亲的怀抱中哭泣。诉苦; 多么豪华的轿车!可是它却比不上 母亲对我全部的爱!
《家乡的秋天》
晚霞映在宵山的峰颠,把一片枫林染得更红 薄雾时而弥漫 时而又扩散 好象是在游览 又好象是在召唤 家乡的秋天 如画一般
一群小鸟飞过 掠过山边 又盘旋到山颠 时而分开 时而又欢聚 好象在咏叹 家乡的秋天 如诗一般
爱因斯坦苦,苦于别人的嘲笑,最终他成了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勾践苦,苦于卧薪尝胆,但苦心人天不负,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
贝多芬苦,苦于后天的不幸,可上帝待人是公平的,末了命运交响曲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论据一:很简单,你第一次参加战争和第一百次参加战争,你说心理上感受能一样吗?因为你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论据二:人有种适应环境的本能,你受挫折的第N次和你第一次相比较而言,生理上心理上各方面都已经适应了
爱迪生的恒心
爱见面礼生被世人誉为“发明大王”,他一生为人类提供了约二千项大小发明。他成功的秘廖就是“勤奋”加“恒心”。为了寻找灯泡内的耐热材料,他先后试用了大约六千种纤维材料,最后找到了碳化竹丝。第一盏竹丝灯虽然亮了1200个小时。但他继续不断探索,持之以恒,不断改进,最后发展到钨丝灯,前后花了20年时间。
他为了把容易腐蚀的硫酸电池改造成镍铁感蓄电池,他从1900年开始坚持不懈地进行试验,花了10年时间,进行了近五万次的试验才获成功。
有两则将苦难变成财富的故事挺有意思。一则是常去澳门游玩,茶楼酒肆中时常听得有关“赌王”何鸿燊《感谢那颗牙齿》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如今富甲一方的澳门“赌王”何鸿燊的辛酸往事。当年何父投资股票失利,一夜之间倾家荡产,于是逃离香港,远赴南洋谋生,留下何鸿燊与母亲、姐姐相依为命。那时,他伞兵家境非常贫困,何鸿燊也处处遭遇白眼。何鸿燊有颗蛀牙,找一位做牙医的亲戚补牙。这位亲戚知道他没钱,为免以后再上门找麻烦,干脆把他那颗本来只需要稍作修补的牙齿拔掉了事。“赌王”终身“没齿”难忘……
第二则是《如果麦子没有考验》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这时却被一具农夫轻易地认出他来。农夫给他请安,说:“仁慈的上帝!你终于来。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你的降临。啊!你终于来了。”
上帝说:“你一直以来都在祈祷什么呢?”农夫答:“我总是在祈祷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我总是不能如愿!”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创造了蝗虫与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人所愿的世界。”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允诺我的请求吧,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上帝答允了农夫的要求。
第二年,农夫的田里的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兴奋不已。到了秋收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农夫问上帝:“仁慈的上帝,这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搞错了某些部分?” 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不过是一个空壳罢了。” 由此看来,把苦难变成财富,首要的是要正确认识人生的苦难。古人云: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苦其心志……人生没有简单的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常恨水常东”这些均道出了苦难是人生的必修课,苦难也是人生与生俱来的见面礼。只有正确地加以认识,方能让其转化为财富。
对苦难有了辩证和正确的认识之后,要将苦难变成财富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苦难和挫折中吸取教训,要总结失败的原因,找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反省自身,弄清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要在跌倒了
之后拼搏精神爬起来再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使苦难变成财富。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总统叫林肯,他21岁时生意失败;22岁时角逐议员落选;23岁时再度生意失败;26岁时爱侣去世;27岁时精神崩溃:34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落选;47岁时提名副总统落选,49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三度落选。但他硬是凭着惊人的毅力和恒心,在无数次的挫折和苦难面前,他没有被吓倒,相反地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用挫折激发自己强大的信心与热忱,爬起来再跌倒,跌倒了再爬起来,终于使得他在52岁时登上了总统宝座。林肯的经历不由得让我想起贝多芬在给他朋友信中的一句话:“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休想使我屈服!”
再有就是将苦难变成财富,还必须有一种乐观的心态,要将承受痛苦的容积扩大。如果把一把盐比着是一份痛苦,将其放在一杯水里和放在一个湖里,其效果远远不一样的。一把盐放在一杯水里,你会觉得非常地咸苦;而将其放到一具湖里,其咸苦则是很难让你感觉到的。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不管你承认与否,人们大都喜欢阿庆嫂,但却少有人喜欢祥林嫂。所以,我们提倡将苦难变成财富,让心态和精神永远乐观年轻。
事实论据:古今中外无数的成功者,都以他们生动的人生经历,向我们展示了苦难的宝贵。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才打败了吴国;司马迁饱受艰辛,才写成了《史记》;余秋雨风尘仆仆、长途劳顿,才完成了《文化苦旅》;爱迪生实验了上千种材料,才找到了电灯钨丝;高尔基在“人间大学”经受了种种磨练,才成为卓越的作家……如此等等,都雄辩地告诉我们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苦难是一种财富,只有历经苦难,人生才能趋于完美。
理论论据:彼得逊说过:“人生中,经常有无数来自外部的打击,但这些打击究竟会对你产生怎样的影响,最终决定权在你自己手中。”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鲁迅
事实论据
命途多舛的苏轼
苏轼,宋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被当时“改革派”中的有些人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和审讯,几乎送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后谪居黄州。1085年宋神宗病逝,哲宗继位,高太后摄政。高太后不满新法,立即起用旧党召。司马光等回亦执政,苏轼被调回京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职。后同旧党发生分歧。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1089年,苏东坡再次被贬出京,出任杭州知府。1093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又把变法派召回朝内主政,政局变生急转直焉的变化。第二年6月苏东坡,被贬得更远,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定居在惠州(今广东惠阳)。晚年过流放生活。给苏东坡又一次沉重打击,公元1101年7月26日,这位66岁的老人,终于满含悲愤离开人世,结束他命运多舛的一生。
苏轼的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就是在被贬时写出的。如:词作《奴娇〃赤壁怀石》,散文《篑谷偃记》,《方山子传》、《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4、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5、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6、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8、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0、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11、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
12、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
13、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
14、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
15、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郭沫若《南下书怀四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7、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
终生坎坷的巴尔孔克
1850年8月21日,在巴尔孔 的葬礼上,雨果所致的蛋词中有这样的话:“在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伟大的一个;在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孔克是最优秀的一个。…可叹啊!这个坚强的、永远不停止奋斗的哲学家,思想家、诗人、天才作家。在我们中间,他过着风风雨雨的生活,遭逢了任何时代一切伟人都遭逢过的恶斗和不幸。如今,他走了。他走出了纷扰和痛苦。”是的,巴尔扎克,一生坎坷。幼年就缺乏母爱。家庭和母亲,对他冷漠无情,他好像是家庭里多余的人。巴尔扎克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曾忿忿地说:“我从来不知道什么叫母爱。”“我经历了人的命运中所遭受的最可怕的童年。”长大以后立志要从事清苦的文学创作。当一个“文坛国王”。从1819年夏天开始,整天在一间阁楼里伏案写作。阁楼咫尺见方。他的居所简聘寒酸,夏天热腾腾,冬天寒风嗖嗖。他没有白天,没有黑夜,没有娱乐,总是不停地写。结果在与书商打交道过程中不断受骗,以致负债累累。债务高达10万法郎。为了躲债他6次迁居。他对朋友说:“我经常为一点面包、蜡烛和纸张发愁。债主迫害我像迫害兔子一样。我常像兔子一样四处奔跑。”巴尔孔克,一生勤奋写作,常常连续工作茧
自18小时。在不到20年里,他共创作91部小说。在世界上有广泛影响,但他一生却是在贫困和痛苦中度过的。他曾一句话概括自己:“一生的劳动都在痛苦和贫困中度过。经常不为人理解。”
多灾多难的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西班牙16世纪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堂吉诃德》风行于世。被称为不朽之作。塞万提斯一生多灾多难,出身没落贵族,家庭贫寒,从小就跟父亲外出奔波谋生。22岁参军,在与土耳其海战中,左手致残。后曾被海盗俘获,卖到阿尔及利亚为奴,历尽艰辛。被父母赎身获得自由后,曾在海军中充任军需,后又蒙冤入狱后生活无着,当时一家7口人过着饥寒交际花迫的生活。他就在这样的困境中写出了《堂吉诃德》、《努曼西亚》、《惩恶扬善故事集》、《加拉黛亚》、《巴尔那斯游记》、《八个新的喜剧和八个新的幕间闹剧》等一批有影响的作品。理论论据
1、人才由磨炼而成。蔡锷
2、刀在石上磨,刀越来越快,石越来越薄。茅盾《问题的两面观》
3、天下决无一蹴即成之事。邹韬奋
4、困难出英雄。徐特立《纪念五四对青年的希望》
5、快刀不磨要生锈,胸膛不挺背要驼。闻一多《〈西南采风录〉序》
6、铁是愈锤炼愈坚韧的。闻一多《从宗教论中西风格》
7、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唐〃刘禹锡《浪淘沙》
8、不有百炼火,熟知寸金精?唐〃孟郊《古意赠梁肃补阙》
9、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10、世上何尝有天生的勇者,都是锻炼成的。茅盾《蚀〃追求》
11、古人成大业者,皆自忧患始。清〃刘岩《赠人》
12、有磨皆好事,无曲不文星。清〃崔念陵《断句》
13、任何事业的成功史中必有一段伤心史。邹韬奋《能与为》
14、穷当志益坚。宋〃欧阳修《送黄通之郧乡》
15、忧患增人慧,艰难玉汝成。郭沫若《南下书怀四首》
16、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17、苦苦苦,不苦何以通今古?清〃曹端《书户》
18、苦是甘的代价。谢觉哉《论“同甘共苦”
19、人生在世必遇患难。《旧约〃约伯记》
20、烈火试真金;逆境试强者。[古罗马]塞内加《论天意》
21、苦难磨炼一些人,也毁灭另一些人。[美]富勒《至理名言》
22、不幸可能成为通向幸福的桥梁。日本谚语
23、铁是愈炼愈硬的。[前苏联]高尔基《意大利童话》
24、人要经过一番苦难才能成才。芬兰谚语
25、青年时代的锻炼比黄多还贵重。朝鲜谚语
26、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指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
性,增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第二篇:浅谈化散文为诗
浅谈化散文为诗
一、从韵文到散文
歌是属于音乐的,诗则属于文学。
歌先于诗,活跃在人们的口边。及至有了文字,才有了诗。但在很长时间内,仍保留着“诗歌”的称谓与形式,即有韵、句式整齐划一的规格,以利于吟唱。中国古典诗歌长久统领着诗坛,遂在人们心目中形成了“无韵非诗”的观念。中国诗的韵文时代一直延续到“五四”新涛诞生,才面临“转型”机遇。
诗以文字为载体。从文言到白话,载体转换决定了诗歌的一次大变革。它解决了两大问题:一是诗的书面语言即文言和人们生活语言即口语的长久分离与隔阂,从而拉近了理解与欣赏的距离;二是打破了严密格律形式对表达深广现实生活的束缚,使得诗承载更复杂的思想与感情的空间,大大展宽了。
这当然不容易。其间经历了不少曲折。如有些诗人尝试过的新诗格律诗,以及“民歌加古典”的提倡等等。改革开放后,又经历了几度较量和转换,才初步实现了多元格局下自由体诗为主导的局面。与此同时,散文诗的出现和渐趋繁荣,又从另一翼展现了散文在诗领域中更深的介入。当然,争论依然存在,散文在自由诗和散文诗中由幼稚到成熟,克服诸多缺陷以至最终臻于完善的历史任务,尚有待完成。
应该提到的是,这里所指的散文,是与韵文相对应的一种文字表现手段,非指作为一种文体的“散文”而言。也就是说,无论自由诗或散文诗,尽管采用了散文的句式,其文体性质依然是诗,而非散文。因而将这种转换称之为“散文化”,是不恰当的。
早在1930年,诗人废名就指出,新诗就是“诗(意)的内容,散文的文字”,因为,白话或口语,本来就是散文的,而非韵文的。认识这一点很重要。既然现代诗是以人们的生活用语即口语为主要语言资源,那么,她的散文性便先天地被决定了,这是无可变更的必然。那么,对诗来说,散文果然比韵文更优越吗?对此,艾青有过明确的论说。他说:“自从我们发现了韵文的虚伪,发现了韵文的人工气,发现了韵文的雕琢,我们就敌视了它;而当我们熟视了散文的不修饰的美,不需要涂脂抹粉的本色,充满了生活气息的健康,它就肉体也诱惑了我们。”所以,他说:“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
戴望舒在他的《诗论零札》中则说:
“韵和整齐字句会妨碍诗情,或使诗情成为畸形的。倘把诗的情绪去适应呆滞的、表面的旧规律,就和自己的足去穿别人的鞋子一样。愚笨的人们削足适履,比较聪明一点的人选择较合脚的鞋子,但是智者却为自己制造最适合自己脚的鞋子。自由诗与散文诗的探索者与创造者便是这样的智者。当他们面对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加速,人的精神面貌日趋复杂,感情反应敏锐多样,瞬息万变,在这种现实背景下的诗歌,题材内容在“涨出”,“挤脚”的旧鞋子不适应了,“带着镣铐”的“跳舞”终难持续下去。为能得心应手地表现复杂多变的现代生活,适当引入情节和细节、人物与事件,拓宽表现领域;为使诗的语言节奏和现代人的生活语言包括新鲜口语“顺利接轨”,自由诗尤其是散文诗的形式,便成为诗歌智者们所选择和制作的“最合自己脚的鞋子”了。
这一格局的形成,使诗由对吟唱的依赖,转向了以书面阅读和沉思品味为主,从诉诸听觉向诉诸视觉为主的方向转移,这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变化,经过长期酝酿,逐步推移,终于实现了。
正是基于诗歌发展的这一重大变革,散文诗得以应运而生。我之所以从诗的发展源流及其变化的大背景上来阐述散文诗产生的由来,旨在说明,它决非哪一位诗人的灵机一动或心血来潮偶然出现的事物,而是诗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明确了这一点,散文诗是诗的一种延伸,而不是什么诗与散文相加或“杂交”的产物,便不难理解了。
在某些文学体裁和艺术门类中,两种或两种以上艺术因素掺杂的现象并不罕见,以小说为例。它的主要素质在于讲故事,即人物与事件情节的展开,这是决定其文体性质的依据。所以,虽然它是以散文来写作,却不称之为散文,也不是什么“散文和故事的杂交品种”。再如古典戏剧中的京剧和昆曲,其剧本的文学性是很强的,尤其昆曲,唱词的典雅纯然是诗,对白则是散文。但它们的“性”,却是那最关键的“戏”,没有戏剧性,再美的唱词也无用。从没有人说:京剧和昆曲,是诗歌、散文和戏剧的“杂交品种”,这是因为,为一种文体定性的,只能是作为其艺术核心、灵魂的那一关键因素。小说如此,戏曲如此,散文诗当然也不能例外。
二、“散文化”和化“散文”
将散文引入散文诗,比起在自由诗中变韵文为散文句式,要复杂多了,不仅仅由于引入的幅和规模大为增加,其排列的形式也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一文体的命名,从一开始便给人们带来了理解上的歧义。最流行的一个公式是:散文诗=散文+诗。这便导致了这一文体是“杂交品种”或介于散文与诗之间的“混合体”“边缘文体”的认识。亦文亦诗,可文可诗,种种可能性都由此衍生出来,并在实践中形成了“散文化”和“化散文”的两种不同走向。散文化的走向已经使一些散文诗接近于抒情散文,大段大段求全式的叙述和块状结构是它的特色。
“化散文”呢,则是从散文诗产生于诗并归属于诗的诗性本质出发,认为散文诗是诗的延伸。基于这一认识,散文被引入散文诗后,要在保持诗性素质的前提下,适当吸纳散文的某些可以入诗的因素,巧为“改造”后,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是由于散文诗想表现丰富复杂的题材内容,需适当借鉴散文的描述手段;二是由于散文语言更接近生活化的口语,其中精华,有舒放灵动的美,巧为吸取运用,将使作品更具活力,如虎添翼。这是将散文化入散文诗中,而非把散文诗化为了散文。这个界限要妥于掌控处理,不加节制,便有使散文诗消失于散文之汪洋大海中的危险。
我所谓的“化散文”,在散文因素被吸入后,要服从并服务于散文诗的诗性表达,溶入散文诗的肌体之中,而不是简单化地使散文原封不动地长驱直入,取而代之。将散文因素溶入散文诗,可以说是化整为零的过程,甚至,是脱胎换骨的过程。如何使散文诗中的散文因素,和作为散文诗之灵魂与核心的诗性素质溶为一体,成为不可切割的艺术整体呢?从多年的创作实践中,我有了些粗浅的体会,不妨略述一二,以向诗友和读者们求教。诗、散文诗和散文,对题材的选择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诗最精致,偏于片断性、抒情性,较宜于虚;散文往往求全,可容纳较庞大、复杂的题材,容许铺叙,往往实些;散文诗或可吸取一些情节性片段,比诗的容量略宽,但毕竟不能如散文那样“开放”。这其中的差别,或可以点、线、面来表述。诗取其一点,散文诗则连为线,散文往往铺成面,这自然也影响到它们的结构方式。散文化的散文诗在结构上也沿袭着散文的“块状”,很少分段,一大块,一五一十地娓娓道来,促膝而谈。散文诗则以一当十,做简约性勾勒,结构上轻捷灵活,多节段地快速流转。省略、跨越既适应文体精炼简洁、节奏起伏跌宕的要求,也体现了建筑美的视觉快感,这已形成了它文体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散文诗引入散文因素,我以为很重要的一点是吸取其“散文美”的精神,求其神似,而不必照搬它的一招一式。什么是“散文美”的“神”呢?就是那舒放、灵动的美,正由于溶入了“散文美”的精魂,散文诗才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至关重要,也最难处理的,是语言问题。由韵文到散文,从文言到白话,到当下的以口语为其主要语言资源,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正是这一背景,为散文进入散文诗打开了大门。但并不是所有的散文语言都可以无选择地直接进入,对那些烦琐噜苏、拖泥带水、芜杂混乱的语言,需有所淘汰。进入的语言,应是兼具诗美和散文美的散文诗语言,这里自然有一个磨合、溶化、升华、成熟的过程。这种凝练而又舒展、自由灵动而又有所节制的语言,不仅平易亲切、活泼生动、朴素清新、充满活力,而且必须具备一种贯穿其间的音乐性、旋律美。这是比押韵的诗更为高级的音乐素质,它自然、自在、自由,不单调刻板,不束缚拘泥,完全顺应着诗的内容、感情的悲欢疾徐、情绪的松紧变化;起伏跌宕,婀娜多姿。前辈诗人穆木天说得好:“散文诗是诗的旋律形式的一种”“不是用散文表诗的内容,是诗的内容得用那种旋律才能表的„„”可以说,音乐性之有无,是区分散文诗和散文文体特征的主要标志之一。当下,有的自由诗在语言上也不讲究,无节奏,无旋律,比散文还直白。某些散文诗不讲音乐性,语言比一般散文还差劲,当然也很难算是合格的散文诗了。
第三篇:喜欢诗的散文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煽情。字里行间飘扬着串串韵律的音符,时而抑扬,时而顿挫,时而高亢,时而低沉,时而委婉,时而激昂;人们总是沉醉其间,聆听这诗的歌唱。一曲水木年华,一曲高山流水,一曲儿女情长。写尽人间山山水水,道尽岁月世事沧桑。有多少花前月下,有多少执手相依,有多少生离死别,一切令人尽神伤。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多娇。字里行间流露着碧草青青、千娇百媚、蜓飞蝶舞、莺语花开、且阵阵芬芳。天边一行柳绿、阡陌一片桃红,芳姿摇曳,缕缕轻柔,落英纷纷,夕阳昏醉。仿佛间如同美人恬睡;如同美人画眉;更是如同一种感觉,那便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画意。字里行间写意着幅幅万紫千红,写意着卷卷独钓寒江。画板之上,蘸墨染笔。宣纸之上,泼墨挥毫,浓墨重彩,叠出了交叉的层次,浓淡,虚实,远近和深浅。一笔一笔的落下,点点滴滴的勾勒,绘画出人世间最唯美的画卷,墨香残留,万古流芳。
喜欢诗,她总是如此潇洒。字里行间讲述着段段豪言与壮语、是非与成败,记忆着雄迈与轻狂。诗人与美酒天生就是最好的朋友,醉后总是有名篇佳作让后人来敬仰。无忌和放荡总是让俗人鄙夷,不羁和纵情总是让庸人不解而彷徨。只有诗情和寓意伴随着蹉跎岁月,穿越荏苒时光与今人共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境界,直至海枯石烂、地老天荒。
第四篇:诗与禅意散文
诗里面最珍贵的是两件东西,一为感情,其二便是禅意了。而在我看来,古往今来,诗里的感情大都因世俗纠纷而起,禅意才可谓永恒的哲理,我们看带有主观感情的诗,无非是体会琢磨作者的文笔和个人的感情,故只有其中的禅意,才是能冲刷心灵的净泉。
我们在初一时候学过一首《题破山寺后禅院》,是这样写的: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我不想给这首诗分什么重点句子,那是应付考试的做法,这样一首有禅意的文字,是去用心体会的,请闭眼想象一下,你的面前有一座残缺的古寺,灰瓦红梁,四面是盎然的树林环合,寂静冷清,阳光透过空隙洒在这片凄暗中,金碧辉煌,老墙上长满了密绿的爬山虎,开出几朵小巧的桃红的花儿,百米之外的钟声绵延悠扬,整个是一片圣洁的世界……处在这样的欲界仙都中,只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和心灵的宁静,此时此地,我能感受到禅的意力,不再为官场而忧喜,不再为世俗所诱惑,望峰息心,窥谷忘反。处在此境中,神仙也痴然!这是圣洁的禅意。
还有一种最缠绵的禅意,便是“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了,此时乃僧人之作,这人间也只有僧人能做得出融人之温情,自然之婉约和禅意之微妙的诗句了。人的高尚心灵是自然赋予的,禅意超脱的世俗,终归于自然,低于自然。只有从自然中,才能找到心灵的美感和无上的禅意。
有一种最洒脱的禅意,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的绮丽壮美。人的雄浑的禅意也是自然赋予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称赞前者是“千古壮观”,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对自然的敬畏,也只有自然,能赋予我们这些。
禅意如自然,它是随遇而安、无法言喻的,遇壮美而壮美,遇婉约则婉约,遇高尚则高尚,它是我们最崇高的文明,蕴藏于诗的禅意,更掺和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气息。现代人心中的禅意为何日趋隐匿了呢?接触到的诗并没有减少,是教育把它死板化了,好像是用模型把花香装成工艺品再卖给我们,这样就当然闻不到花香。只是希望我们的禅意,我们的文化不会像花香般消散。
第五篇:关于夏至的诗散文
夏烈日炎炎,人们也文思泉涌。有关“夏至”的节气联造语自然,精巧别致,如“夏至有雷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还有谜语,谜面是“夏至”?打一成语,谜底——地久天长。其实,“夏至”真与成语“杯弓蛇影”有缘。
汉朝应劭在《风俗通》中记载:“杜宣夏至日赴饮,见酒杯中似有蛇,然不敢不饮。酒后胸腹痛切,多方医治不愈。后得知壁上赤弩照于杯中,影如蛇,病即愈。”后因以“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夏至”也是诗人们的咏吟对象,唐朝权德舆《夏至日作》,“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唐代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云:“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未及施政教,所忧变炎凉。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
宋朝张耒《夏至》诗:“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骤来疾去的雷阵雨,由于降雨范围小,人们称为“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