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专题体会(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专题体会
陈朝香
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把文章念出来,是将书面语言通过声音加工成生动活泼的口语,是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朗读,有利于学生熟悉课文,感悟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发展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一般来说喜欢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新课标在对一至六年级的阅读教学中都提出了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可见把朗读教学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因此,教师要想语文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必须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下面,我就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谈谈对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点滴体会。
一、要有充足的朗读时间。
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书声朗朗,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不是被老师烦琐的分析和提问占据大量的时间。读书时间不够,读书次数和阅读量就不够,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也会太少,这必然会影响到学生的表达。如预习课文时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由于受传统式教学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往往太注重讲和问,学生朗读的时间太少,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也未读完,老师就示意学生停下来,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朗读成了一个过渡环节。这样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对教材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教材包蕴的丰富知识和情感,就无法亲自品味、感受,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问题,把繁琐冗长的“讲、问、答”让位给读,让学生有充分的朗读时间。
二、要明确朗读的基本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读正确、读流利、读得有感情。读得正确,即要用普通话读,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添字,不掉字,不唱读,不顿读。读得流利,即不复读,不断读,不读破,停顿间歇分明,语气连贯流畅,速度适中。读得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语调能准确地传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感情的表露要朴实、自然。作为老师,只有明确了朗读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朗读的指导。
三、要尊重学生的感受。
在具体地教学中,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朗读指导呢?就拿最常见的有感情读来说吧。很多老师的指导都是从技巧上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要用欢快的语气读;那句要用忧伤的语气读;这个地方要读得快些;那个地方要读得慢一些;这个字要重读;那个字要轻读„„这样的指导也许会有点效果,但解决不了主要问题,因为感情不是从外面强加的,而是从内心发出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情味,读得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一次比一次体会深刻,一次比一次有感情。课文读懂了,思想教育也跑不了。新课标一再强调,要求我们在实地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体验。同一个句子,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体会,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这一段:“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下轻轻翕动着。”有些同学读出惊奇的语气,有些读出得意的语气。再如《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形状一段“有像葫芦的,有像镰刀的,有像盘子的,有像莲花的„„”有的同学就提出“我认为应该读得越来越快,因为五彩池太多了,作者都看不过来了,所以要读得快。”有的同学却提出:“这四个像„„的,该读得越来越慢,因为五彩池太神奇了,作者边看边陶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可见尊重学生的感受,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要有灵活多样的朗读方法。为了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朗读的能力,老师指导朗读的方式应该力求多种多样。如:范读、齐读、自由读、指名读、比赛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单调的朗读只会使学生失去兴趣、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景,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上《黄山奇石》一课时,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黄山风景秀丽尤其是黄山的奇石中外闻名,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顿时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个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读出感情来,即读出黄山奇石的奇来,这样的介绍,才能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起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如在上《晏子使楚》一课时,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读,学生能在朗读中对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有了很好的把握。
五、要同理解课文相结合。
理解是朗读的基础,只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读出符合课文内容的感情来。因此,指导朗读,要在理解内容、激发感情上下功夫,而不要只单纯地做技巧上的指导或让学生机械地模仿。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并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了上文说的“许多课”“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六、要开展朗读后的评论。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为了让学生自己知道自己的朗读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自我纠正、互相指正的能力,可让学生们在读后围绕字音、停顿、表情、流利、有感情等方面进行评价评议。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了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读书的好习惯。在《雪地里的小画家》的教学中,一个孩子在大声地,一字一顿地读完课文后,我让学生来评一评。马上有孩子说:“从他的读中,我感觉不到高兴的心情。”还有孩子说:“他的表情不生动。”也有孩子指出“他把‘xuě’读成‘xué’了。”我表扬了他们评得好,这样就充分地尊重了学生,使每一个学生在评价过程中领略到成功的喜悦。接着我又说:“你觉得应该怎样读?你来试试看?”这样,让孩子通过评议,自己发现朗读中的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无论对读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语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老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语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我于2011年4月23日至4月24日有幸参加了由中国写作学会阅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志诚育师文化交流中心在凯里市承办的“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
23日上午,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山东威海市高新区第一小学校长支玉恒老师上了《生命 生命》和《乡下人家》两节示范课,课堂上支老师从头到尾没有用到现代化的华丽的教学课件,有的只是与学生的心心交流。23日下午,语文特级教师戴建荣为我们上了两堂独特的古诗吟诵课。戴老师进行的平长仄短读诗、吟诗、唱诗教学,深深的吸引了在场的学生和老师。24日上午,北京市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语文教研员吴琳老师另辟巧径,细处着眼同样上了《生命 生命》一课。此次学习让我们收获很多,下面是我们的一些体会:
一、教师的综合素质决定了课堂的素质。支老师在课堂之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简简单单的说话练习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它不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戴老师的课堂是语文与音乐、舞蹈的结合。他对于古诗的吟唱教学研究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模式,而是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古诗文化。他的综合素质决定了他的课堂素质。后天短暂的交流更是让我们见识到了他的深厚扎实的基本功。
二、细处着眼,把课堂引向深入。吴琳老师的课堂很朴实,就是
一步步的引导着学生去感悟体会。其实我们平时的课堂也是在做着同样的事情,但反观我们的课堂老师几乎在唱独角戏,学生成了看戏的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因为我们的问题起点大、空、泛,学生只会根据过往的经验应付似的回答,没有真正的活动起来,思考起来。“挣扎”、“鼓动”让学生体会到了绝望中的力量,“漂呀漂”和“飘呀飘”读出了焦急的等待和漫长的过程。吴老师总是从课文中的最基本的元素“字”找到课文的深入点。吴老师如是说:爱上阅读才能发现阅读。
三、让朗读把感情抒发出来。专家的课都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们的课无疑是成功的。有感情的读课文是一堂堂出彩的语文课里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吴琳老师说有感情的范读是老师的看家本领。当老师的范读带动学生的理解,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课堂在师生的朗读中一步步走向深入的时候,我在想我们不能一味的指责学生读书没有感情了。读书不在是为读而读,应该是情感的抒发。
此次研讨会让我们收获了很多,更明白爱上语文,才能爱上阅读,才能爱上阅读教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学习体会
2014年2月27日上午,我在北辛街道中心小学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听了一节徐孟娟老师的《天鹅的故事》和马培民老师的《期末复习大盘点——古诗》,又聆听观摩团队辩课,使我对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完善作业教学有了更深的了解,以及今后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专题复习。
如何从课堂作业入手,提高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一、课前认真钻研,优化作业设计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任务就最根本而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知识在作业中获得,技巧在作业中掌握,能力在作业中形成,思维在作业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习惯、方法也可以在设计精心的作业训练过程中得到培养。
1、课前研读,梳理作业资源蕴含的知识点
作为教师,应该把作业指导跟阅读教学紧密结合。只有教师对本单元、本课的知识点了如指掌,自己先提前实践,寻求解答的最佳路径,才能成竹在胸,在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及时解决作业本中的问题,从而提高课堂实效。
2、精心设计,选择作业资源指导的切入点
一些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精彩纷呈、引人入胜,不惜花费大量的时
间冥思苦想,创设情境,胡子眉毛一把抓,结果把整堂课排得满满的,等到下课铃声响起,才匆匆布置课堂作业。可想而知,所谓的“课堂作业”根本不能在本堂课内完成,结果成了“课后作业”、“课外作业”。
3、随堂“分化”,突破作业资源理解的重难点
课堂作业往往是对文本重点、难点知识的复习和运用,一般都是文本中比较有价值的语言训练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重点解读的。课堂作业“随堂化”不应简单地理解为将课堂作业分割在几个课时进行完成的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动作。而是把课堂作业本中的练习巧妙科学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随着每一课时不同的学习任务,把课堂作业中的练习逐题地分化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完成,以达到课堂作业“随堂完成”。
二﹑作业设计要新鲜有趣
学生的作业负担减轻了,并不意味着教师所布置的作业就有了分量。对小学生来说还须布置一些他们感到新鲜有趣的作业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总之,通过这次的研讨学习,给了我指明了一个方向,也给我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我将在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当中,获得前进的力量,让语文课堂更具生机和活力,与时代发展同行。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学习体会
小学高年级教研组 于观敏
最近几天,我认真学习了昌乐县《2011——2012学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指导意见》,通过学习,对今后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意见》对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指导的很全面、很具体、也很有实用性,学习后感觉收获很大,下面我主要针对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年级阅读的基本目标如下:
高年级: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阅读是打开语文大门的金钥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份。如购买商品时了解商品的性能需要阅读,读书看报、收发短信、上网聊天也需要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的目标也作了十一条要求。另外从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测试题来看,阅读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仅次于作文。所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不容忽视。那么怎样才能搞好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教学时要在以篇章为主的基础上,继续巩固和加强识字,扫清学生在阅读中的识字障碍。如果学生拿到一篇文章读都无法读通,还谈什么解决问题。所以在小学高年级的教学中不能放松巩固识字。在高年级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中的学会字会读认识字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使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的好习惯。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读通文章,还可以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为能读懂文章打好基础。
2、扩大阅读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于山区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量是极少的。学校可供学生阅读的图书很少。学生去年读那几本,今年还是读那几本,明年仍然读那几本,让学生读着乏味。有的学生能阅读的材料仅是课本中的课例,这样怎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阅读质量的提高应以一定的阅读量为前提。《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第三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00万字。阅读材料有了保障,学生不愿意怎么办?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既是阅读教学能够进行的条件之一,又是阅读教学培养的目标之一。在阅读
教学中,我们除了指导学生用课例和练习中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训练之外,还需推荐一些他们喜欢的读物(如卡通读物、童话故事等)指导他们进行阅读训练。这样既可以扩大阅读量,也可以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积淀语感。培养学生语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读书活动,通过实践来强化语言机制积淀语言材料。学生语言材料积累得多了,当他们看到语言文字信息就能很快地对其进行判断。这大概就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并用语文园地的“读读背背”中的好词佳句、谚语、对联等进行“加餐”的原因之一吧。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多背诵。背诵课本中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背诵学生自己喜欢的在课内外涉取的诗文。这样可以达到积淀语感的目的。
4、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要以教师的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去思考。这一点我曾经在教学《将相和》《景阳冈》这两篇课文后深有体会。在上这两篇课文时,我放手让学生自学,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感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还让学生自发地组织、策划表演了课本剧。学生既轻松愉快的解决了问题,对课文内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和能力。他们成了阅读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另外,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对学生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评价,不能受所谓“标准答案”的限制。
5、要强化速读训练。做什么事情都要讲求速度,讲求效率,阅读也不例外。特别是在答卷时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把一定数量的题答完答对,快速阅读就显得更重要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高年级学生每分钟能默读不少于300个字。要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在平时就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的习惯。速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高度集中,接受、反馈信息的速度快,思维敏捷。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一是培养直接领悟语言的能力,训练其跳读、猜读、浏览的技巧。二是要培养学生通过速读准确快速地提取文章要点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要指导训练学生快速搜寻文眼、重点句段。这是速读训练之关键。
总之,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读懂某篇文章或弄清某个问题上,不能只在课文内容上打转转,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作为目的。引导学生去思维,使其具有一定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为学生步入后边的学段学习打下基础。
二、关于习作教学。
1、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
认真钻研习作教材,正确领会习作教材的编写意图,这看起来似乎是老掉牙的观点,但它确是搞好习作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我们知道,苏教版国标本3-6年级各册课本的基本框架是“两根柱子,一
条龙”。习作便是跟阅读并峙的另一根柱子,它独立成章,自成体系。认真钻研习作教材,弄懂本册习作的目标要求,弄清它在整个小学阶段习作训练中所处的位置,惟其如此,才能胸怀写作教学的大局,才能做到习作教学的有的放矢,才能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2、充分利用好习作教材资源。
尽管我们经常听到“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这样的说法,但毫无疑问,教材是教学最重要的凭借,是最好的教学资源。参加过语文教材编写的同志都知道,古今中外的文章浩如烟海,精彩绝伦的文章也不乏其篇,但能作为教材的文章可不是那么好选的。其原因是:作为教材的文章既要规范,又要精彩,更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好不容易找到一篇比较合适的文章,但深入研读以后,仍会发现许多地方不妥,于是编者需要字斟句酌,反复加工,花费多少心血,最后才能与教师、学生见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材资源是学生需要的最纯洁、最高质、最安全的精神营养品,是教学的首选。充分利用好教材这种优质资源,是极为必要的。翻开苏教版国标本的习作教材,无处不体现编者的良苦用心和巧妙设计。每次习作的话题都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智慧,都是为激发学生习作积极性而精心编写的。
写参观记固然要按顺序,但也不是事无巨细地记“流水账”。例文就没有一处一处地写,而是重点写了甬道、歌舞厅、排水沟。这样写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每次习作的例文都印在仿制的作文格上,看上去就是一篇字迹工整、行款规范的小学生作文,用的是孩子的口
气,写的是孩子们的生活,说的是孩子们自己的语言,抒发的是孩子们自己的感情。如《习作7》的例文,就是段立男同学看着迷人的星月,产生了更奇特的想象。另外还有精美的插图,也为开启学生的思维起了很好的辅助作用。编者提出的习作要求,都是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让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去写作而提出的,教者一定要领会好,把握准,用得巧。当然,仅仅依靠教材是不够的,尽管教材是精品,就像人生活一样,不但要吃精品,还要吃一些粗粮、蔬菜等。习作教学也要注意课内外结合,展学生的写
3、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
苏教版习作教材的编写特别关注儿童的情感世界,目的是开启学生情感的大门,让学生喜欢表达,乐于表达。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乐于习作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习作。
4、精心指导,巧妙点拨。
虽然“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是习作教学的重要理念,但并不排除教师的指导和点拨。学生受年龄、视野、认识水平的限制,尚有许多未知和未完善的地方。因此在习作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以点拨和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一是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学生习作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选材、构思上受到阻碍。学生往往只关心到老师、同学、家长等,老师可适时让学生看看图示,想一想社会上还有那些人值得自己喜欢或崇拜,或者从各种媒体上介绍的典型人物中去选择。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二是从写
作方法上予以指导和点拨。学生的习作练习不必传授过多的写作知识,但如何开头、结局、布局谋篇等适当地予以指导和点拨,还要有好处的。三是在语言表达上。儿童的生活语言是鲜活的、有趣的,但往往又是不那么规范,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表达。
5、习作训练要前伸后延。所谓前伸,就是习作训练要提前布置,让学生知道习作的要求,为习作训练提前搜集有关资料,做好习作准备。所谓后延,指习作练习成篇后,隔上一段时间再让学生读读习作,又会发现许多不足,或删减、或增添、或修改,使习作更加完美。
6、重视习作修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让学生学会修改文章。教师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不但要告诉学生的习作优点,还要指出其不足和缺点,并且要告诉学生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必要时要面批面改。同时要经常进行习作修改的训练,比如选择一篇毛病较多的例文,师生共同讨论修改,使学生不但知道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而且知道怎样修改。另外还可以组织同学之间互修互改,以提高修改的水平。总之,让学生掌握修改文章的方法,养成认真修改文章的好习惯,对提高习作水平是十分有益的,而且会终身受益。
第五篇:小学语文外出学习体会
小学语文外出学习体会
我有幸参加了全市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论坛,在会上聆听了很多名师及骨干教师的报告,感受颇深,本次学习明确了我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的热情,下面谈谈我参加本次学习的感受。
首先,聆听了三位在教育战线了辛勤工作并取得优秀成绩教师的经验报告,来自 县的 老师被称为“最美乡村教师”,多次出版自己的作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困扰着很多老师,解老师把他在平常教学中的做法声情并茂的向我们做了交流,让我们感觉到做解老师的学生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交流中最让我感动的是解老师的富有情感的评语,评语内容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写作内容,对学生的作文富有诊断性,激励性。好的作文,解老师会用热情洋溢的文字来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对于有瑕疵的文章,解老师会用委婉动情的语言指出他们的不足。并把写的好的文章贴在黑板报上,他的种种做法看似简单,却是我们平时难以坚持的,所以,选择了目标,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成功。这是解老师的方法,也是我们以后努力的方向。老师们的经验交流让我不禁沉思,我们在教学中究竟想了多少,做了多少,做了多久。教学及学生的习惯养成本身就是一件繁琐的事情,唯有坚持,才能取得成功。
课堂展示环节,每一个教师的精心展示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无疑也是醍醐灌顶,收获颇多。这次听课对我来说是次提高,也是促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上好每一节,向优秀教师学习。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独到之处,在教学中提出的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每个问题都紧扣课文,始终都围绕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最关键的是,每个问题让学生都有话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看似简单的问题设计,正体现了教师吃透教材、能够驾驭课堂、引导学生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几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对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也起到很大作用,因为在孩子心里,老师的肯定是他最大满足与开心。所以“对学生回答问题或对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时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