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时间:2019-05-12 02:0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第一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第二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实现社会主义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过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和发展的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不断推进着我们党的理论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着鲜活的实践经验,也对已有的理论进行着不断的检验。可以认定,改革开放的实践孕育和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才能实行和坚持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归根到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上发挥巨大功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果。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理论创新,必将极大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蕴含的世界观、方法论,不断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与时俱进,勇于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就能够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统一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定不移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阔步前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之初,就以“走自己的路”为鲜明特色。从那以后,我们始终牢记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直坚持从国情出发。科学发展观,就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产物。由此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深深地根植(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根本基础,也必将是它发展的根本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与人民群众同命运。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特征,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前进的动力,是真正的英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关键就在于这些理论始终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凝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最为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改革开放的30年,是持续快速发展的30年,也是解放思想的30年。正是思想的大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大变革、大发展。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邓小平作为解放思想的旗手,对当代中国的思想解放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邓小平领导我们解放思想的艰辛历程,重温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拉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

“两个凡是”首见于1977年2月7日中央“两报一刊”社论。按照这一方针,那就要继续坚持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继续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就只能使中国继续陷入**和混乱。这是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文革”中第二次被打倒、当时尚未恢复工作的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旗帜鲜明地表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申明自己的观点。

(一)复出前多次发表谈话,对“两个凡是”表示异议。据《邓小平年谱1975-1997》记载:1977年2月,“两个凡是”一提出,邓小平立即表示反对。他同前来看望他的王震说,这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毛泽东思想。4月10日,邓小平致信华国锋、叶剑英和中共中央,针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4月10日后的某日,邓小平同前来看望他的汪东兴、李鑫谈中共中央转发他4月10日和1976年10月10日致中共中央信的有关情况,在谈话中向他们明确表示“两个凡是”:不行。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系统地批评了“两个凡是”的错误。其中包括这样几个主要论点:第一,“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第二,即使是正确的话,也不能到处搬用,“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第三,毛泽东思想是个科学体系,要准确、完整地理解,不能断章取义。他说,我给中央写信,提出“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是经过反复考虑的”。“我和罗荣桓同志曾经同林彪作过斗争,批评他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而不是把毛泽东思想当作体系来看待。”这篇讲话,是最早从政治上和哲学上对“两个凡是”思想的系统批判。

(二)复出后第一次讲话的中心内容就是强调“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1977年7月16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开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领导职务。邓小平在会上发表复出后的第一次讲话,便是强调完整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其锋芒仍然是指向“两个凡是”。他说:“不能够只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必须从毛泽东思想的完整体系去获得正确理解”,更不能像林彪、“四人帮”那样,“引用毛泽东同志的某些片言只语来骗人、吓唬人”,那样,只能“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他特别强调,在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作风中,“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对我们党的现状来说,“特别重要”。其所以特别重要,是因为它们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而“两个凡是”正是同这两条根本对立的。

在“文革”结束之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身负众望的邓小平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对当代中国的政治走向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的这些谈话和讲话还没有公开发表,但是已经在中央领导人和一部分高级干部中开始传播,“完整准确”与“两个凡是”的对立已经日趋鲜明,二者的斗争已经不可避免,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序幕已经拉开。

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吹响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号角

在邓小平批判“两个凡是”的同时,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拨乱反正、纠正“文革”错误的呼声也一直以实践的方式冲击着“两个凡是”。历史把解决真理标准问题鲜明地提到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在全国范围内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同时,这篇文章也受到一些人的抵制和反对,包括当时主管意识形态工作的某些领导人和某些理论“权威”,他们认为这篇文章的矛头是针对毛主席的,是“砍旗”、“丢刀子”,是“方向性错误”。一时形势变得严峻起来,解放思想遇到了阻力。又是一个关键时刻,又是邓小平首先站了出来,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以坚决有力的支持,领导和推动了意义深远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吹响了解放思想的号角。

(一)1978年6月2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的观点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观点。在准备这次会议讲话稿的时候,邓小平对胡乔木等人说,现在发生了一个问题,连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都成了问题,简直是莫名其妙!因此决定,这次会议的讲话,第一个问题就讲实事求是。他在讲话中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我们开会,作报告,作决议,以及做任何工作,都为的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究竟是否正确或者完全正确,还需要今后的实践来检验。如果我们不这样做,那我们就一定什么问题也不可能解决,或者不可能正确解决”。他批评一些同志“天天讲毛泽东思想,却往往忘记、抛弃、甚至反对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样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根本方法。不但如此,有的人还认为谁要是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谁就是犯了弥天大罪”,“他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不是小问题,而是涉及到怎么看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问题。”为了反驳所谓“砍旗”的说法,邓小平引述了毛泽东从1929年到1963年关于实事求是的一系列论述,指出:离开实事求是,“即使我们口头上大讲拥护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只能是违背毛泽东思想。我们一定要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流毒,拨乱反正,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这篇讲话,对主张“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坚强有力的支持,对否定“实践标准”的同志是个深刻有力的批评,对刚刚兴起的群众性思想解放大潮是个巨大的推动。

(二)1978年下半年邓小平连续发表重要谈话,支持和指导开展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7月21日,他同中宣部负责人张平化谈话,就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不要再下禁令、设禁区了,不要再把刚刚开始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向后拉。7月22日,他同胡耀邦谈话,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争论不可避免。引起争论的根源就是“两个凡是”。8月13日,他同吴冷西谈话,指出:实践标准那篇文章是对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要解放思想„„但空气还不够浓,不要从“两个凡是”出发,不要设禁区,要鼓励破除框框。8月19日,在听取黄镇等关于文化工作的汇报后谈到理论问题,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我是同意这篇文章的观点的,但有人反对,说是反毛主席的,帽子可大啦,那怎么行呢?9月16日,邓小平在听取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时说:现在对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这个问题还要引起争论,“可见思想僵化”,根本问题是“违反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的思想,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实际上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反映”,这种所谓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实际上是“形式主义的高举,是假的高举”。10月14日,邓小平同韦国清谈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问题,是常识,也有人不赞成,这样的人还不少。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动机器,不独立思考,那非垮台不可。这一年的整个下半年,一直到12月召开中央工作会议,邓小平月月都讲真理标准问题,都讲解放思想问题,可见这个问题在邓小平心中分量之重。

(三)1978年底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宣言书,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这篇讲话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解放思想的号召,强调“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只有思想解放了,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他高度评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认为“很有必要,意义很大”,“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从这个意义上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的确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他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指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标志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由此掀开了当代中国解放思想的新篇章。

抓住当代中国解放思想根本,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新局面

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拨乱反正的深入开展,随着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经验的全面总结,以及对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思考,思想解放也不断深入。在这个过程中,邓小平领导我们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放思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观念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一)研究社会主义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们破除苏联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观念,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说:我们过去的体制“是从苏联模式来的。看来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即使在苏联是百分之百的成功,但是它能够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吗?”“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我们破除超阶段的“左”的思想框框,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邓小平说:过去“左”的教训就在于“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现在我们确认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定规划。”这就使我们的社会主义真正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摆脱了种种空想。

我们破除离开发展生产力抽象谈论姓“社”姓“资”的思维定势,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邓小平说,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确立,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我们破除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思想,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邓小平强调:老祖宗不能丢,又要讲新话。“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就使我们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断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理解发生了重大变化。

长期以来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许多误区。邓小平说:“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他领导我们拨乱反正、正本清源、锐意创新,使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包括: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针对“四人帮”所谓“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谬论,邓小平说:“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邓小平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必须打破平均主义,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比较快地先富起来,这是“加速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反复地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的问题”,“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结论,是当代中国思想解放所取得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

(三)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发生了重大变化。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有密切联系。搞不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便谈不上正确回答“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但二者又有区别。“什么是社会主义”,这是社会主义理论一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一个同国情相联系的较为具体的理论问题。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领导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基本点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条道路同过去相比,实现了三个伟大历史转折。

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邓小平反复强调,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要“扭住不放,‘顽固’一点,毫不动摇”,“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为解决国际国内一切问题提供物质基础,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提供物质基础。

从僵化半僵化转到实行改革。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非对抗性质和我国原有体制权力过分集中的弊端所决定的。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他说:“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从封闭半封闭转到对外开放。邓小平说:“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使我们的事业获得新的活力。

学习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坚定不移继续解放思想

胡锦涛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的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决定我们必须把发展的新起点同时作为解放思想的新起点,以新的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更加奋发有为、积极进取、锐意创新的精神状态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一)解放思想永无止境,要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实践在发展,事物在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必须随之向前发展。解放思想应该成为人们思想的常态,什么时候思想僵化了,什么时候就要犯错误了;哪个地方思想僵化了,哪个地方就要落后了。当前世界的大变动,中国的新发展,党情的新变化,尤其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应对新形势、回答新问题、解决新矛盾、实现新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丰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来越兴旺。

(二)解放思想要紧紧围绕三大基本问题,推进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30年解放思想的历史(转载自本网http://www.xiexiebang.com,请保留此标记。),从根本上说,就是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的历史。只有突出解决这三大基本问题,才能从全局上推动我们事业的发展,从根本上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在当前,尤其要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说:“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围绕三大基本问题解放思想要注重实效,努力做到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各方面工作创新,努力做到推进改革开放、推进科学发展、推进社会和谐。为此,就要注重调查研究,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要坐而论道,流于空谈;要注重开阔视野,从别人、别地、别国那里吸收营养、拓宽思路,不要闭目塞听,坐井观天;要注重总结经验教训,勇于抛弃一切错误或过时的东西,不要把已有的经验、做法绝对化、神圣化;要注重转变作风,从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文山会海、八股套话中解放出来。

(三)解放思想要始终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和人民满意标准。实践标准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认识标准。一个观点、一个思路、一个办法,是否正确,要由实践作结论,“拿事实来说话”,不要搞抽象争论,不要动不动就拿本本来,不要动不动就外国如何,不要动不动就“想当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就坚持,不管有什么非议,不管有什么干扰;反之,就改正,“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是否进步的历史标准。一条路线、一个方针、一项政策,是否进步,不是看它是否符合某种理念、原则,而是看它能否促进生产力发展,不要用抽象的理念、原则去剪裁生活。凡是有利于发展生产力的东西,就坚持;反之,就抛弃。人民满意标准是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标准。我们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像邓小平说的那样,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标准。一切理论、方针、政策和实践,都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凡是符合人民利益、群众满意高兴的事情,就坚持;反之,就反对,就抛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三个判断标准,解放思想就有正确方向,解放思想的灿烂之花就会结成丰硕的物质成果。

第三篇: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推荐]

大学生与改革开放30周年

题记:作为21世纪大学生我们担负着祖国繁荣发展的重任,改革开放是国家发展得很好方式,因此改革开放与我们大学生休戚相关

一:一篇来自某大学生对于改革开放伟人邓小平的真实感言想起一位老人

——谨以此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自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

一位矮个子老人

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

设计了一幅强国蓝图

然后 站在中国经济的制高点上

把手一挥

封闭已久的国门便敞开了

刚毅沉稳的姿势

恢宏的战略构想

给贫瘠的中国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令华夏子孙精神大振

同时世界的目光一起聚焦

开始正视中国这条东方巨龙

秋去春来 左搏右击

三十年风风雨雨

三十年坎坷磨砺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中国人增长了胆识

古老的中华民族

抓住了富强的时机

三十年岁月匆匆 仿佛一闪而过

然而在这历史的瞬间里

一群共产党的优秀分子

却带领有志的中国人

给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

倾注了满腔沸腾的激情

让历代伟人的灵魂悄然站立

注视这人间的奇迹

在今天 在生活的馥郁中

我写下这三十四行纪念的文字

以表达对一位老人的敬仰之情

并真诚的道一声——

谢谢您 我们的总设计师——小平

青春广东

——谨以此诗献给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中的青年

二:大学生论改革开放后知识产权

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实习生、西北大学常洁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今年五月份我进入陕西省知识产权局实习。自此,我对于知识产权有了全新的认识,同时也在领导和老师们的帮助下,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和政府对于我国知识产权的完善的重视和所做

出的巨大努力。

知识产权制度是促进人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的基本法律制度。随着世界科学

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制度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得到历史性提升,对

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日益成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

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规则国际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也日益加深。

中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诞生于80年代初,它是在邓小平总设计师的积极倡导下建立的,是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建立起来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可以说,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正是伴随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应运而生,没有改革开放,就没

有中国今天的知识产权事业。

30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知识产权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制定了较

为完备系统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今年6月颁布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知识产权拥有量持续快速

增长。知识产权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设取得长足的进展,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和竞争能

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也在逐步提高。与国家同步,陕西的知识产权工作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建立了协调全省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导机构,连续四次向社会公众发布了《陕西省知识

产权保护状况》,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在全国率先召开了全省

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开展了知识产权特派员、知识产权企业服务小分队等特色工作,完成了《陕西省知识

产权战略纲要》的制定工作、即将发布等等具有前瞻性、又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工作,我们有理由相信,我省将会按照立足原创、优化机制,服务先导,重在运用的方针,努力建成西部知识产权强省。

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里,我们国家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才走完的知识产权立法进

程。目前,我国已经建立起比较完整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体系,在知识产权的立法和执法方面取得了令人

骄傲的成就。我国于1985年4月1日开始实施《专利法》到2008年6月,我国受理的专利申请总量突破

400万件。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用了近15年的时间;第二个100万件,用了4年多

一点的时间;第三个100万件,只用了2年零3个月的时间;第四个100万件更是仅在两年内就达到了。

而早在2006年,中国就已经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发明专利受理国。这些数据足以表明,在改革开放旗帜的指导之下,在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努力下,我国的知识产权工作取得了飞速且重大的进展。

当然,作为一个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经济相对落后和科技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建立起

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保护知识产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通过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全面完善知识

产权制度,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已经成为关

系我们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的必然选择。

值得我欣喜的是,我的母校就建成了一个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基地——西北大学知识产权学院,而作

为一名即将离开大学校园、走向为我们国家和社会服务道路的学生,我深知,国家未来发展的“接力棒”也

即将传递到我们的手中。我们的前辈为国家发展所付出的心血和巨大努力、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快速发展日

益强盛的大国,而我们的任务,则是要在前辈们的基础下,勇做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

展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的实践者,坚持激励创造、有效运用、依法保护、科学管理的统一运用,为国家的强盛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改革开放与当代青年的爱情观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的爱情观栉风沐雨几经变迁。从羞羞答答面红耳赤的对视、牵手,到大庭广

众下“我爱你”的表白,人们的爱情观也悄悄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而改变。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也恰恰印证

了这一点。

80年代:牵手谈恋爱

在80年代初,有种夸张的说法:“凡有华人处,便有人能吟唱邓丽君的歌”。她那清甜圆润、缠绵柔情的歌声飘扬在人们耳际。具有颠覆效果,让大陆听惯了激昂高亢的革命歌曲的年轻人耳目—新。如邓丽君的《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恰似你的温柔》、《小城故事》等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倾诉个人

情感、带着微微颓废和忧伤的旋律存在。唤醒了,是很多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温柔与忆旧的情调。

1977年后恢复了高考,谈恋爱也成为了那个时期的关键词。爱情开始与阶级感情稍稍分开,恋人们手

拉着手逛公园、轧马路。政治面貌、家庭出身已不再成为择偶话题。知识、学历则成为新时代青年们择偶

最重要的条件。理想,或者是理想主义,这个上世纪80年代的关键词同时也主宰着我们的择偶观和爱情观。

90年代初:让你亲个够

1994那一年间出来了三首歌,《牵挂你的人是我》、《爱情鸟》和《纤夫的爱》,分别捧红了高林生、林依轮、尹相杰和于文华。

《牵挂你的人是我》迅速火起来,并不是靠广大学生传唱,而是在老百姓中间流传甚广。这是一首情

歌,老百姓长久以来在这方面的听觉都是空白。中国人向来在感情方面含蓄内敛,突然听到一首直抒胸臆的歌,顿时觉得畅快,压抑了很久的对爱情的向往,终于得以释放。这首歌的诞生,极大满足了中国老百

姓对情歌的渴求,自然也就火了。

和《牵挂你的人是我》同一时期的《爱情鸟》,能火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歌词兼容了直白和含蓄。尽

管歌名只有三个字,但将这是一首情歌的信息传递得清楚无误。这是中国第一首把“爱”和“情”直接用在歌

名里的歌。歌词更是紧扣“爱的脉搏”,一共十二行,出现了六个“爱”字,平均每两行一个,再傻的人也能

听出这首歌唱的是什么。但是再细琢磨,就会有点儿乱,一会儿这只鸟呼呼叫,一会儿又静悄悄。人们或

许没弄清楚树上到底有几只鸟,却记住了林依轮这个人,估计林依轮自己也不知道有几只。

和前两首歌相比,《纤夫的爱》不仅够通俗,同时充满挑逗性,特别是“只盼日头它落西山沟哇,让你

亲个够”这句词,在男欢女爱方面超越了心理描写的局限,开始出现动作,在中国史无前例。中国人基本都

属于有贼心没贼胆的,这首歌的明目张胆,无异于一管强心剂,让国人敞开了心扉。尹相杰和纤夫哥哥的形象,除了眼镜,基本吻合,于文华长得也像小妹妹,人歌互捧,一夜成名。随后二人演唱的《天不下雨

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等歌曲也持续走红。可能有点出乎人们的意料,2000年后,“小妹妹”于文华抛开情

爱,转型走亲情歌曲的路线。她的《想起老妈妈》等感人至深的歌曲让她当之无愧地拥有了“亲情歌者”的美誉。2008年,于文华又紧随改革开放30年怀旧热的脚步,推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歌曲《我生在1978》,这潮流一点都没落下。

这三首歌,对于中国听众,就像甘露降临在久旱的土地上,很快便被吸收了,中国人知道了爱不仅要

说出口,也要唱出口了,于是开始堂而皇之地歌唱情和爱了。

90年代中后期:移情别恋

到了1997年,香港回归了,实行一国两制,中国的婚姻制度仍奉行一夫一妻制,但这丝毫不会阻碍一

些人吃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这一年歌坛上出现了悲情情歌,光看歌名,就知道出什么事儿了:《移情

别恋》。就是这样一首让人“出轨”的歌曲在那时也小红了起来。《心太软》也是对情感背叛的哭诉,任贤

齐因为这首歌一夜之间从台湾三线歌手跃升为亚洲人气天王,尽管这首歌被很多玩摇滚的人所不齿,但它

还是不可阻挡地红遍全国,成为一个时期KTV里的主打歌。虽然这是一首口水歌,却道出爱情的真谛,其

实,爱情就那么回事儿,别苦着自己就完了。

新世纪:网络里的爱情

新的纪元,网络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2004年,网络歌曲盛行,凡

是和动物沾上边儿的,都火了,如《老鼠爱大米》,《两只蝴蝶》、《猪之歌》,前两个是跟爱情有关的。

对于《老鼠爱大米》,实在是没什么可说的,歌词空洞,苍白,没有任何真实的能唤起人们记忆的细节,通篇是永远陪你、永远对你好,永远爱着你这种口号式的话,和初中生的作文套路差不多,如果情书写成这样,肯定会被人看不起,不打光棍儿才怪。但是这首歌确确实实的火了,火得都上春晚了,让那些以音

乐为理想的人极其愤慨,对大陆的音乐环境倍加失望。

《两只蝴蝶》的流行也是偶然,一个从中国有流行音乐就开始唱歌的歌手,终于靠这首歌成了歌星。

这首歌最初是一部电视剧的插曲,艺术总监和制片人是刘晓庆,她觉得庞龙行,就用了,结果电视剧没火,歌和人火了,看来中老年妇女的眼光还是很独到的。这首歌师承了《梁祝》,人家是人变成了两只蝴蝶,这个是两只蝴蝶拟了人,只是人家没这么煽情、矫情。这首歌宣扬的爱情观,和《老鼠爱大米》异曲同工,都是不切实际地缠缠绵绵,恩恩爱爱。

四:总结改革开放对于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人有着深刻影响,尤其是

对于当代中国大学生有着意义重大的影响。我们要融入到改革春风中

来,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i

第四篇: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

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新历史起点上的改革开放宣言书

编者按 在12月18日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高度评价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地位和伟大意义,深刻总结了30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明确指出了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前进方向,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信心,进一步激励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篇讲话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改革开放的坚定立场、坚强意志和科学态度,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改革开放的宣言书,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为此,本刊“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刊”发表专版文章,深入学习讲话。

徐崇温: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勃勃生机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通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辉,特别是在揭示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和根本时,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路径的统一上展开阐述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把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四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继而又把这些宝贵经验和重大理论实践问题的探索和回答,放到历史的长河中,提升到近一个世纪来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先后推动的三次革命的高度,提升到继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这个新的伟大革命的高度。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和阐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我们以往把三十年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归结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社会主义、党和发展三个重大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进而把它归结为四个重大问题,在社会主义、党和发展三大问题前面,冠以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不是由三个问题发展为四个问题的简单增加,而是统帅全局的点睛之笔。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保证,把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首先归结为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就把这个问题放在了至关重要的关键地位,因为它对其它问题的探索和回答,具有着贯穿始终的影响。

对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我们党历来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教导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理论体系。

据此,在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

第一,从马克思主义本身来说,就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由此构成的整个体系,同它的一些个别论断区别开来,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整个体系中去获得对它的正确理解而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我们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奉为完美无缺、一成不变的模式。我们要自觉地把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第二,从马克思主义和实践的关系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和偏离,但又必须和实际情况相结合,否则就没有生命力。首先,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要从书本出发。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路径、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里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的。其次,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时,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列宁去回答在他们身后出现的实际问题,削足适履地硬去把实践塞进理论的框框里。邓小平曾经精辟地指出过,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再次,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我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求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样,我们就能既不丢马克思主义的老祖宗,又不断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但又符合客观实际的新话来,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又次,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求我们把丰富的革命实践提升到应有的理论程度,又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创新去进一步引导实践,为改革开放提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理论指导。在实践——理论——实践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扎根于中国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各国具体实际的关系上来说,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各国具体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我们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邓小平说,我们要坚持的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同时,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所以邓小平又强调说: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各国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要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把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作为三十年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首要问题提出来,又从“四个建设”、“三次革命”等高度反复阐述和总结这些问题,这就使这个讲话成为一篇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纲领性文献。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并把它全面贯彻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中去。

卫兴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大会上的讲话,并参加了中央有关部门组织的研讨会。大家对讲话中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作为宝贵经验的“十个结合”的阐述,给予高度重视与评价。这“十个结合”是在党的十七大提出,而在这次讲话中予以进一步系统和深刻地阐明的。

30年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成就的取得,归功于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这条道路的开辟和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又是与我们党在创造性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即“十个结合”密切相关的。

我认为,这“十个结合”的精髓是: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在理论和实践中进行发展与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化。应高度重视讲话中的这样两句话:我们“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走“老路”,就是要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不走回头路;不走“邪路”,就是不能背弃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不能偏离四项基本原则,搞“和平演变”。这两个“决不走”的精神,贯穿于“十个结合”中,限于篇幅,现只从其中的几个结合中做点解读。

第一个结合是“必须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向前时的根本思想保证”。但我们不能教条主义地去坚持马克思主义。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同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发展与创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才能有效地指导社会主义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传承的关系,既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

第二个结合是“必须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既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又要坚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既相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层次的“方向”问题。人们讲改革不能倒退,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方向,这是相对于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状态讲的。坚持改革的方向,就是要突破由于主客观原因形成的封闭半封闭的旧的体制。但讲改革,就有个改什么、怎样改的问题,也就是有个应当把握的改革开放的大方向问题。原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也曾大搞改革,但他们的改革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大方向,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倒退到资本主义。我国的改革始终强调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发展。“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就是要如讲话所说“始终保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方向,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下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方向。所谓”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就是指改革开放中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化的、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个结合”中的第四个结合是“必须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和目标模式。现代市场经济有两种模式,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经济体制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市场配置资源的灵活性和有效性结合起来,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是如讲话所说:“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动分配为主体”。也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我们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编辑推荐:http://经济的改革方向”,不能只讲市场经济而不讲社会主义,那样会偏离改革的正确方向。讲市场经济,既要看到它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性和发展经济中的积极作用,又要看到市场经济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市场失灵”和市场缺陷问题。为此,讲话中强调指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加强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克服市场自身存在的某些缺陷”。

“十个结合”中的第七个结合是“必须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发展经济要重视效率,收入分配要重视公平。在初次分配关系中就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两者应是统一与结合的关系,不是对立和此消彼长的关系。社会主义更要重视公平与正义。我们既要重视机会公平与制度公平,也要重视分配公平。社会主义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要使发展与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既要拉开合理的收入差距,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扭转收入差距过大的趋势。讲话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与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本质的一方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就要求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提高效率。社会主义本质的另一方面,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和实现社会公平。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

龚维斌:坚持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相结合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经验之一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坚持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的统一,确保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稳定。每一次重大改革都是深刻的利益关系调整,既会触及人们的旧有思想认识和旧有观念,也有可能引发心理和情绪波动,更会触动既得利益。改革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大部分人利益和少数人利益、干部利益与群众利益、老板利益和员工利益、中央利益和地方利益等等,既非常重要,也非常艰巨复杂。

30年来,我们经历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事件,每一次都是攻坚克难。我们经过了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历了80年后期的物价改革、经过了80年代末的政治**、经过了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国有企业改革、经过了90年中期以来的就业制度和住房制度的改革,进入新世纪我们经历了加入WTO,等等。这一系列重大事件和重大改革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既有坚定的支持,也有激烈的反对;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既有收益,也有代价;既有风平浪静,也有激流险滩。不管改革的困难有多大,我们党和政府改革的决心不动摇,审时度势,科学决策,把握时机,大力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坚持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我们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既是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由于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社会保障、库区移民、环境保护、村务公开、村民选举、行政执法、市政管理、劳动关系等引发的上访现象处于高位运行,各类突发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而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以干群关系、警民关系、劳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阶层关系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在逐渐显现,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就业压力大增,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困难增多,社会治安和社会和谐稳定面临巨大挑战。所以,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坚持30年来形成的宝贵经验,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社会稳定,把两者紧密地有机结合起来,深刻认识到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去。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采取有力措施,积极扩大内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社会建设,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在保就业、保民生中,通过深化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时,我们要正确把握和处理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及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警惕和防范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在改革发展中,既要讲效率,更要讲公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既要注意维护好、实现好广大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同时,也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人生观、世界观,关注和解决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心理问题,防止心态失衡引发恶性社会治安事件,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对公民既要讲权利,也要讲义务;既要讲对公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使其严格依法办事,也要讲对公民进行法制教育,做遵纪守法的公民,依法有序表达正当利益诉求;既要注意解决广大群众的生活生产困难,尽力满足其正当合理的利益诉求,又要少数群众防止脱离实际提出过高要求。在舆论宣传上,既要讲问题,更要看成绩;既要讲困难,更要树信心;既要讲满足利益要求,也要讲立足国情,做到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既要讲社会和谐,也要讲坚持正气,敢于依法办事;新闻媒体既要敢于报道真相,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也要坚持行业自律、职业操守。总之,在新形势下,在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的编辑推荐:http://前提下,既要继续深化各方面体制机制特别是政治体制的改革,还要注意研究社会心态,注意研究和运用新的工作方法,要注意找到各方面工作的结合点,把握好各方面工作的力度,在动态中实现平衡,在平衡中求得发展,防止顾此失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辛鸣:改革开放的理性精神与科学态度的集中宣示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强调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坚持改革开放需要面对的重点工作与关键任务的科学判断。

改革开放说到底就是制度的变革。三十年来我们也进行了很多的制度变革与体制创新,并且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制度变革、体制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方方面面的协调配套,各个环节的有机协同。可是由于发展阶段的局限性,我们过去很多的体制改革往往是单兵突进,什么体制好改改什么,不好改的先放一放。各种体制改革之间不协调、不配套的情况居多。这种状况不仅使得体制创新的效益不能很好体现,甚至还带来一些负面的问题。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的体制不仅要改,而且要全面系统地改,不能有的改有的不改。所以,要“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和法制保障。”

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还很有深意地指出,“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这是总书记从哲学的层面指出了改革的真正要义所在以及我们对改革开放应该持有的科学态度。

我们要深入领会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含义,本着深化改革、完善改革、促进改革的要求,自觉纠正改革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不科学、不妥当的做法,把做错的改正过来、做的不科学的科学起来、做的不规范的规范起来。

这种理性精神与科学的态度已经体现在中国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演变中。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课题。讲求效率才能增添活力,注重公平才能促进和谐,坚持效率和公平有机结合才能更好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这表明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过去离不开效率,现在离不开效率,将来也离不开效率。我们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就是邓小平所说的“不够格的社会主义”阶段。之所以这样讲,就是因为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社会的经济基础不坚实,人民群众的物质财富不宽裕。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

但不可否认,我们这些年在效率优先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播下了龙种,收获的却是跳蚤”。集中国50多年发展的成果和13亿中国人的财富来富裕少数人、少数地区,这再简单不过,也再快不过了。但这样的效率不是真实的效率,这样的效率也不是我们所希望和追求的效率。而且在社会迅速发展,社会群众政治意识和权利意识逐渐提升的情况下,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不仅不可能产生效率,反而会导致经济的停滞乃至社会的冲突。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做出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的政治抉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并不是对追求效率本身提出质疑,而是对这些年来在“效率优先”的口号下出现的不公平结果提出质疑。邓小平曾在1992年指出,对于贫富差距,“什么时候编辑推荐:http://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是在处于“矛盾凸现期”的中国切实实现效率的唯一选择。我们不仅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做大”,更要通过改革“把蛋糕切公正”,努力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改革真正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也才能让改革真正继续进行下去。

第五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精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经过30年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努力,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推动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道路”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那么,什么是中国的经济改革模式?它的根本特征和基本经验是什么?答案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和主线

改革的过程与改革的目标是分不开的。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布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引导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方向,支配着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进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改革过分集中的经济体制,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原则”,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1987年10月,中共“十三大”进一步提出了“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经济运行机制,进一步确认了市场机制作用的中枢地位。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确认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飞跃。1993年12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全面阐明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框架和具体任务。XX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和具体部署。十七大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布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实质上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支配中国经济改革历史进程的一条主线。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是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如何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非凡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中的核心和要害,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和要害。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心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已经提出,“增强企业的活力,非凡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十四大以来中心的许多重要文献对这一问题有更明确的论述。十四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并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继续探索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时,将“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当作重要的经验之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它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说,“社会主义”这几个字“画龙点睛”,点明了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造性和特色。

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要求

经过30年的深入改革,我国初步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这一体制模式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其主要特点有:

1、以公有制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结合。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根据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中国逐步确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国有企业改革思路,一方面,要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对国有企业实行抓大放小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和产权清楚、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治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从总体上看,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又要充分体现市场机制的要求,把计划与市场、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有机结合,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其主导作用。

2、国家的主导作用与市场的基础作用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处在发展与转型中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体制中,国家不仅是宏观调节的主体,也是公有制的主体、经济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主体,是推动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的主导性力量。从国家与市场的关系看,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国家调节为主导、以发展为导向的国家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

3、提高效率与促进公平相结合。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包括以下基本原则:第一,完善收入分配体制,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第二,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依法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通过制度建设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第三,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第四,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把效率与公平的统一贯穿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全过程。

4、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形成了开放与改革、开放与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随着中国正式加入wto,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但我们还应看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竞争,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另一方面,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注重维护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防范和化解国际风险的冲击,始终保持对要害行业和领域的控制力,同时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形成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现阶段中国的经济体制模式虽然还不够完善,但已经体现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特色和根本优越性,它将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成熟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标决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具体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形成了两条明显不同的道路:前苏联东欧的激进式改革和中国的渐进式改革。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不仅在于它向世人昭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可以结合的,而且还在于它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渐进式改革方式,这种改革方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坚持统一领导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基层单位在制度创新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双轨过渡,增量先行,在保留计划协调的前提下,通过在新增资源中逐步扩大市场调节的比重的办法来稳步向市场经济过渡。

——整体协调,重点突破,在坚持全国一盘棋的前提下,分部门、分企业、分地区各个突破,由点到面,实现经济体制的整体转换。

——兼顾改革、发展与稳定,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分步推进,循序渐进,先试验后推广,并根据实践需要不断调整目标与思路。

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内生于目标,不能脱离开改革的性质和目标来抽象讨论改革的方式。中国的经济改革之所以采取了渐进式方式,从根本上来说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改革目标的非凡性质决定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的,改革的目标不是要否定社会主义宪法制度,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克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赋予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新的活力,经济改革的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改革的方式和过程必然具有暖和渐进的特点。

2、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发育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仅受社会制度的制约,而且受经济发展阶段的制约,中国的市场化与工业化、体制模式的转型与发展模式的转型是结合在一起的,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国的改革只能是渐进式改革。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式,它的具体含义和实现形式并不是先验的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实际上,把改革目标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即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形成以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和完善仍需一个较长过程。

因此,中国渐进式改革与苏东激进式改革的根本差别不是方式和方法的差别,而是改革的目标和性质的差别,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计划经济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两种不同改革道路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经济改革模式的意义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程中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中国经济改革获得成功的根本经验。中国的经济改革实践深化和创新了对市场经济的熟悉,为经济发展和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同时向人们提供了许多富有启发意义和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包括: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是可以兼容的,效率与公平是可以相互促进的,要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在市场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中具有要害性作用;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社会因素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社会变迁是复杂多样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经济转型和市场演化的过程是一个整体的长期的过程;国家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应当发挥重要的主导性作用;传统与现代、新体制与旧体制并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可以互相补充和融合的;社会制度的变迁是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与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的统一;市场经济体制内部不同组成部分的地位、作用和演变规律是不相同的,因此改革和制度变迁既有次序问题,也有协调问题,等等。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特征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谓中国经济改革的模式,就是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以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为宗旨的经济改革模式。这一模式的形成既体现了经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非凡的制度、国情和历史阶段的要求,因而,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既有非凡性,也有普遍意义。它的成功不仅会促使中国的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改革开放30周年心得体会:邓小平与当代中国思想解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改革开放

    邓小平改革开放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汇编)

    1979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那是一个酝酿着天翻地覆的年代。30年的改革开放,30年的豪迈步伐,书写了中国历史的辉煌一页,铸造了交通水运行业的......

    改革开放30周年演讲稿

    世纪风云,世纪人物,滚滚长江,悠悠岁月,有一个名字是永远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的,这就是邓小平。山城重庆必然记得那个自广安走来的14岁的年轻人,如何以他的智慧把本来就缀满故事的家......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

    改革开放30周年征文(经济日报) 新合作化使农机化获革命性发展 □王鸿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化经历了高—低—高的发展过程。前一个“高”,反映在广大农民和农业机械生产、......

    改革开放30周年感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才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催生、激活、做强更多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市场主体,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在河北的聚集无障碍。”......

    谈改革开放30周年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要实现的当代中国人的“中国梦”,同1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以来几代中国人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紧密相联。●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改......

    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

    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稿

    改革开放30周年诗歌朗诵稿:想起一位老人——谨以此诗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自三十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位矮个子老人以农村和城市为背景设计了一幅强国蓝图然后 站在中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