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

时间:2019-05-12 02:0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

第一篇: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

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

近几年来,我的家乡衡水市精神文明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认真贯彻省文明委有关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不断深化公民道德建设和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大力实施了三项重点工程:着眼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水平和眼服务国际马拉松赛,展示衡水新形象,突出文明礼仪教育、公共文明行为养成两个重点,实施了市民素质提升工程;着眼推动公民道德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突出推进道德模范学习宣传和“厚德衡水”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实施了道德高地打造工程;着眼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突出构建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和推进红花行动等道德实践活动为重点,大力实施了道德奠基工程。三大工程的实施,有效提升了全市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为推动衡水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和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一、以“厚德衡水”主题道德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2012年我市按照省文明委“善行河北”主题道德实践活动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厚德衡水”主题道德实践活动。活动开展以来,我们坚持党委政府大力推动、各行各业共同参与、组织群众广泛参加、新闻媒体集中宣传,形成了推动有力、参与广泛、氛围浓厚、声势浩大、成果丰硕的良好局面。

(一)广泛开展了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群体的作用,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

一是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事迹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四进”活动。组织干部群众与道德模范现场交流,建立主题宣传板报,利用电子屏幕宣传等多种方式,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深入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

二是组织开展道德模范事迹宣传活动。在全市11个县市区和市直组成道德模范巡讲团,组织40名道德模范建立个人微博,通过与基层干部群众交流善行义举的心得体会,使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在基层的广为传颂,营造了崇尚道德模范、热爱道德模范、学习道德模范、争当道德模范的浓厚氛围。

三是积极营造好人有好报的社会氛围。大力表彰、宣传道德模范和道德典型事迹,增强他们的影响力;组织哈里逊国际和平医院、衡水中学等部门,开展“为奉献者奉献”活动,为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提供帮助,让人们关心关爱道德典型,在全社会形成了好人有好报、为奉献者奉献的浓厚氛围。

四是建立“衡水好人墙”,集中宣传“衡水好人”的典型事迹。市文明委在滏阳生态文化广场建立了“衡水好人墙”,将我市全国道德模范林秀贞、王文忠等共35位“衡水好人”的简要事迹和照片镶嵌于墙上,使广大市民能够经常性的感受到这些“好人”崇高的道德风尚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长期的熏陶中境界得到提高,精神得到升华。

(二)围绕“互助、孝老、敬业”主题。组织开展了八项重点活动

一是在城市社区组织居民开展“邻里互助,共建和谐”活动。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增进居民关系,促进邻里和谐;

二是在农村组织广大农民开展“尊老敬老孝老,创建和谐家庭”活动。结合开展五星级文明农户创建,村、乡、县、市层层评选表彰孝德家庭和孝德之星,通过组织农民群众参与评选和对孝德典型的广泛宣传,营造了尊老敬老孝老的浓厚氛围。

三是开展“厚德衡水大讲堂”活动和“厚德衡水典型人物”评选表彰活动。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特点,利用周末课堂、党委中心组学习等载体组织开展内容不同的宣讲活动。经过基层推荐、群众评选,评出“厚德衡水典型人物”,在市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上对厚德衡水典型人物进行了隆重表彰,同时利用新闻媒体进行集中宣传。

四是广泛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节等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引导人们探望父母、追思长辈、帮助孤寡老人。

五是开展“大兴文明礼仪之风”活动。为迎接“2012•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市文明委在全市部署开展了大兴文明礼仪之风”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干部群众礼仪轮训,近百万人参与;大力普及社会礼仪、生活礼仪、涉外礼仪、职业礼仪常识教育,为马拉松赛营造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六是深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小红花行动”,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按照省要求组织美德好少年评选活动的同时,我们按照厚德衡水活动要求,进一步完善了“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小红花行动”,在全市中小学生中全面开展了争创“红花好少年”十大系列评选活动,在教师中开展争创“红花辅导好教师”评选活动,在社区、单位开展了争创“红花使者”评选活动。

二、围绕学雷锋,大力推进志愿服务活动

一是把“关爱”志愿服务作为品牌长期坚持、重点打造。关爱他人,以空巢老人、残疾人、留守儿童等弱势群体为重点服务对象,广泛组织开展“学雷锋、献爱心”志愿帮扶活动;

二是不断壮大我市志愿服务队伍。为推进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了10个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建设示范点依托省志愿服务注册管理网站,在全市各级文明单位建立健全志愿服务组织和服务队伍,并进行注册管理。同时,充分发挥网络文明志愿者作用,不断加深网络文明建设。

三是开展“月评河北雷锋”活动。根据省文明办要求,积极组织“月评河北雷锋”活动,坚持每月从基层评起,逐级评选出当月衡水市学雷锋先进典型,而后向省推荐。我市先后有5名同志被评为河北省当月雷锋。

三、围绕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力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加强学校德育队伍建设。加强德育教师队伍建设,鼓励德育教师结合工作实际建立科研课题,开展好德育科研工作锻炼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师德育水平及学校德育水平。

2、丰富载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大讲堂”活动,争做环保小卫活动,“低碳”假期等活动,形式多样,效果颇佳。

3、组织开展衡水市新童谣创作评选活动。7月份全市广泛开展了优秀新童谣创作、评选活动。11月13日对推荐作品进行了评审并择优确定了优秀童谣10首报省文明办。

4、稳步推进乡村少年宫建设。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作用”的工作思路,对乡村学校少年宫进行统一规划。充分整合现有资源,利用文体中心、农家书屋等场所,规划设置未成年人道德建设场所。发挥农村中小学校现有教师的作用,根据其特长安排到各少年宫作辅导,实现师资共享。

5、百场儿童剧走基层进校园活动。市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百场儿童剧走基层进校园”活动,在我市安平县、深州市、饶阳县、桃城区、武强县演出5场次。

6、深入开展“孝亲敬老歌进课堂”活动。九月份以来,督促各地各学校将《孝亲敬老歌》列入音乐课教学内容,组织中小学生学唱;

第二篇:精神文明建设调查报告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和发展前途,没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因此在2011年8月1日至8月10日,我在XX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随机抽取的人群进行了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挑选出了个别题目,其统计结果如下: 初中以下学历占调查人数的62.2%,高中(含中专)占17.8%,大学(大专及以上)占4.8%;城镇中心的娱乐设施基本健全,而农村严重缺少娱乐场所;87%的人并没有投入精神文明建设中去;28%的人偶尔参加文化艺术活动;64%的人对精神文明建设持无所谓的态度。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市民整体教

育水平不容乐观,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也偏低,对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采取足够的措施。总的来说精神文明建设状况也是相当严峻的。

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精神文明建设出现的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不足。位于城镇中心的休闲娱乐设施基本健全,而农村严重缺少娱乐设备,同时缺少图书馆等查阅资料的地方,而这正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所必不可少的。对此,有关领导应给与高度重视,争取经费,建立健全基础设施,丰富人们的生活,使人们不会感到生活空虚;二是,人们普遍对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度不高,大多数人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认为与自己无关。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基本政策的宣传,调动全民积极性。我们也应从自身做起,积极投入;三是,公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偏低。对此,我另外进行了调查,既

有相关领导不予重视,也有老师和家长的逼迫使得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水平。同时也更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四是,多数人极少参加文化艺术类活动,因此应该加强对活动的宣传以及对参与者的奖励,提高人们的积极性,使得人们的文化娱乐活动逐渐丰富,生活更加多彩。

通过以上分析我更加充分的认识到了加强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是一种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实践经验;精神文明又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近20年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必须牢牢把握,毫不动摇,但是,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作用。尤其是我们正

处于世纪之交,面临经济、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挑战。正如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我们应该更加明确对新形

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第一,要注重对市民生活娱乐设施的改善.目前多数地方只注重了维持生活环境的整洁而忽视了对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而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渗透在整个物质文明建设之中,从各方面综合发展来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例如建

设好包括农村广播室、文化活动室、阅览室、阅报栏等各种思想文化阵地,以及各种体育运动设施.第二,突出特色,根据当地特点来大力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积极性.例如可以定期播放电影等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第三,要不断提高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行过大力宣传和鼓励来改变一些落后的世俗观念,解放思想,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同时引进更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四,加强对教育系统的管理,进一步引进先进的教育设备,并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学生学习,同时进行思想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总之,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的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工作,特别是农村显的尤为必要。同时,这也是对我们的一个巨大考验。实践经验也告诉我们,充分调动广大市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才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我们要脚踏实地的开展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向新高潮。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的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经过此次的问卷调查活动,我不仅深入了解了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同时还积极向普通群众宣传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关内容及其重要性和迫切性。我始终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

第三篇:家乡精神文明建设分析

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一. 前言

当前,党的十八在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令人鼓舞,催人历进。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的时间回老家,对我家乡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村委会干部的协助下,我对自己所在的丰盛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在实践过程中,我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三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二. 总体状况及分析

自2009年初我市被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以来,全市上下以此为动力,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城市建设管理,大力加强民生保障,着力提升市民素质,南通在全国城市文明指数测评中位次不断前移。文明城市建设,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实践证明,创建之路就是巩固提升城市文明之路、就是科学发展之路、就是走向更加幸福之路。我市存在的文明现象:在车上遇到老、弱、病、残,多数人们能够主动让座;人们在坐公交车的时候,都自觉排队、投币上车;超市及商店的服务员微笑待客。我市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很多站牌及墙面上贴满了小广告,地上还写了好多联系号码;城市市场地面很不干净,又是塑料袋又是竹签,还有污水;几家烤羊肉串的小店,烤出来的烟气弥漫在空中,让人喘不动气儿;在有些商场外面的空地上,一辆辆车子没有秩序的摆放在一起。以上是我家乡城市里的,那我真正的家乡,又是怎样的情况呢?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对三农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和多样化。就以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按时间来说。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从二十一世纪初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0%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发展迅速。

按不同人群来说。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1)赌博风的抬头。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两元、三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2)迷信活动。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4)农民文化观念呈现复杂化倾向。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知识改变命运、环保卫生、民主法律意识以及少生快富等一批良性观念深入人心,但另一方面村民观念更新上仍有很大局限性,道德观念新旧交织,价值取向更趋显示。调查显示,45.1%的农民赞同“想办法同时实现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10.9%的人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而等、靠、要、不劳而获的消极思想依然独占一隅,金钱意识浓厚,44%的人认为“有钱好办事”,15.1%的人认为“有钱就有地位”。而在创业致富问题上,52.3%的受访村民认为,当前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缺乏学科技用科技、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的创业精神。自信不足、妄自菲薄、小富即安等思想仍然严重,78%的村民选择“赚钱后盖房娶妻”,只有7.2%的村民选择了“积累资金,扩大生产”。

四. 对现况的一些建议

加强硬件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应提高乡村老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还有就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重在持之以恒。好的创意,好的创新举措,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产生实效,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人员配备。乡镇党委政府要安排得力人员分管宣传思想工作。建立乡镇文化站,选配合适人员担任文化站长。面向群众挖掘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二是挖掘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文化县创建工作,奋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在巩固和完善已建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加大已规划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力度,形成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配套科普书籍、健身器材和文化设施,让群众忙时有用处、闲时有去处。五. 结语

通过这次实践调查,我对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看到了家乡近年秋的发展与变化。此外,我认识到现在农村农民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农村人口占人口总数的一大半,因此农村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和现状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进而也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所以我希望国家在以后出台的政策中要继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不仅是经济上的,精神上的投入也非常重要。这就是要求政府相关部门要真抓实干,把农村工作做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的使农民得到实惠,才能更加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本次实践让我认识到与社会更多的接触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认识和启发,我参加社会实践对我们有百益而无一害。

第四篇:关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构建和谐农村,都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广大农民群众过上一个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这确实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基本现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南江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集镇1个、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社区、村)2个。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长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统文化颇具特色

我县精深的红军文化、独特的楹联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江诗词楹联学会发展会员137名,建成了4个楹联文化村,完成了300副永久性对联入户悬挂,相继在5个村、2个镇、1所学校、2条街道、2个景区开展了楹联文化创建活动,为南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确定了“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

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二)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四)建好阵地,把握“三个关键”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重在持之以恒。好的创意,好的创新举措,只有坚持下来,才能产生实效,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在三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加强人员配备。乡镇党委政府要安排得力人员分管宣传思想工作。建立乡镇文化站,选配合适人员担任文化站长。面向群众挖掘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加强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二是挖掘民俗文化。积极传承“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等民俗文化,大力开展楹联文化县创建工作,奋力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充分挖掘“三国文化”、“巴人文化”、“红军文化”,不断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加强阵地建设。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在巩固和完善已建乡镇文化站的基础上,加大已规划乡镇文化站的建设力度,抓好“三馆”建设项目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工作,形成以乡镇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农村文化网络,配套科普书籍、健身器材和文化设施,让群众忙时有用处、闲时有去处。

第五篇:家乡调查报告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 学院学号

姓名

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乡(河南省三门峡市)的发展变化的调查报告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家乡三门峡的发展与变化,大致包括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医保与公共基础等

民生建设,计划生育与科教兴国等国策给家乡带来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成果。还有目前已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城市化问题,失业问题,分配不公问题与社会保障问题在家乡的实际情况。简单陈述了一下未来发展方向。并重点对于城市转型提出一些意见。

前言:在中学阶段就曾经做过有关家乡在改革开放后的变化调查报告,但是当时年龄较小,对社会

认识极为浅薄,既不懂得调查方法也不懂调查内容,只是去询问父母有关衣食住行等简单的表面问题。现在大二下学期,趁着毛概课程作业有这一项调查报告,这次通过查阅文献,网上调查和询问长辈或中年人等等多种调查方法收集资料,希望能通过更多方面更多层次的进行一次简单而全面的调查报告,并准备对各类资料进行规划总结,进而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解,并对实际问题简单提出一些解决思路或想法.使我能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目前的状态与人民群众对未来的预期,加深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

调查时间:2014年5月——2014年六月

调查地点:三门峡市图书馆,三门峡市统计局等等

相关背景:1978年12月,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它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淡化了“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于当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明确指出党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30多年来,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会议揭开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

家乡背景:三门峡地处中原豫、晋、陕三省交界处,豫西重镇,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1957年3月国务院批准设立三门峡市,归河南省直接管辖。1961年三门峡市由地级市降为县级市。1986年,三门峡市重新升为地级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6万(2012年),辖1区湖滨区、3县渑池县、陕县、卢氏县、代管2个县级市义马市、灵宝市,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产业集聚区,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正文

一 家乡的发展经济发展

济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由小到大,由弱到强。1978年,三门峡市是直属洛阳地区的县级市,GDP为5.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324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0元。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开始了全面发展。全市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工业总产值大幅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基本形成了能源、铝工业、煤化工、有色金属综合利用及深加工、林果生产加工五大支柱产业,三门峡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不平凡的高速发展时期。初步核算,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1204.6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6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99.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5.2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8.0:68.0:24.0变化为8.3:66.4:25.3。基础民生建设

从城市化进程看,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与2000年人口普查的32.91%相比上升14.69个百分点,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从反映家庭生活品质及富裕程度的恩格尔系数上看,2012年三门峡城镇恩格尔系数达

27.1%,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3.6%。农村恩格尔系数为31.8%,同期河南平均水平为35.6%左右。两项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全年共为6.52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11.86亿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年末参加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人数29.9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66.73万人,参加社会失业保险人数22.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人数比上年增长

1.48%,参合率99.44%,比上年提高0.36个百分点。计划生育与教育建设

2013年末全市总人口226.79万人,常住人口224.11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8.9%。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9.48‰,死亡率为5.36‰,自然增长率为4.12‰。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现有大专院校1所,普通、职业中专13所。2013年末全市高等职业教育在校学生1.38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4.02万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6万人,初中阶段学龄人口和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均达到了100%。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2013年国民经济在困境中爬升。特色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传统产业高

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支撑工业经济运行平稳,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小微企业活力尽显。重点领域投资拉动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民间投资日趋活跃。全年三门峡市民间投资完成769.92亿元,比2012年增长27.7%,增速比全部投资高4.7个百分点。重点领域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繁荣。会展经济带动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政策支持确保财政金融走势平稳。并随着三门峡海关、国家铝及铝制品质量检验中心和三门峡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投入运营,三门峡经济的外向度大幅度提升。

二 家乡面临的问题人口资源问题

三门峡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仍呈净流出状态,且流出人数呈递增趋势。人口过度外流的趋势,不仅不利于三门峡资源的全面、合理开发,而且还将拉大地区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差距,最终不利于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同时,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负担加重,给新兴高技术产业、新兴服务业的发展造成一定阻碍。

多年以来,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黄、白、黑等主要矿产出现资源危机甚至枯竭现象。果品加工业产业链不长,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上,工业占全部经济总量的近70%,而资源性工业又占工业总量的近70%,且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低端,一遇风吹草动,便软肋尽显。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教训和“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大”的产业结构,使经济转型到了“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关口.社会事业问题

从城市化进程看,虽然纵向比有较大发展,2012年三门峡市城镇化率达47.60%,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4.4个百分点,说明三门峡城市化发展还有很大潜力。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2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41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控制在省定4.5%的目标之内。

不同行业之间收入水平及差距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同,职工平均工资差距呈逐步拉大趋势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广,企业对社保缺乏积极性。社会保障资金的筹措尚不到位。社会福利的供给不足,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社会参与程度低,对政府补贴依赖程度高。

三 家乡的发展方向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15%以上。

转型升级要有新突破。全市特色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应超过85%;高新技术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10%。

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到“十二五”末期城镇化率达到55%。生态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市森林覆盖率应稳步提升,完成省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等指标,年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超过320天。

四 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初步构思

危机面前,三门峡市应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制高点。传统产业高端化、高新产业规模化,三门峡五大传统支柱产业正在实现低端、粗放、一般向高新、专属、特色转变。同时深入实施‘四大一高’战略,加快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早转早主动,晚转就被动,不转没出路”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内化成加快转型发展的自觉行动。

1变废为宝,深度发掘产品附加值。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打造专属产业链条

2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地区特色资源,如水能风能地热能利用,加大自然与人文资源利用。3招商引资,增加对新型低碳产业投入.4转型发展,应使用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工艺装备水平淘汰落后产能、等一系列措施。

5健全相关法制,鼓励创新行为

6加强交流合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区域经济开放程度,促进周边交流与合作,稳抓高、新、精、尖项目,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

结束语:恩格斯说,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条重要原理。坚持改革开放,完全符合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要求,也适应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形成,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会取得更大的发展和进步。李克强副总理指出,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

参考文献:2013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2012年三门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三门峡市统计局

三门峡市地方志

三门峡史志2014年第二期

当代中国社会问题——樊新民

三门峡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金琴花 2013.12.12

2013年河南省三门峡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对三门峡市社会保障、福利事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2013.12.10

下载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调查报告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乡调查报告

    每当春节回家,看到熟悉的建筑和街道,听到亲切的乡音,心里总会蓦然地升起一股强烈的激动之情。而今年春节,当自己再次回到这块熟悉的土地之时,除了那浓浓的激动,却又增加了一份惊喜......

    家乡调查报告

    家乡调查报告书 村委会直选是村民自治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调动了广大农民的政治热情,推动了农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发展。但是,在目前的村委会直选中,不同程度......

    家乡调查报告

    家乡调查报告 家乡调查报告1 星期六,妈妈带着我去我们家旁边的七里河。我们来到七里河,就看见河里有很多很多的垃圾,我就立刻问妈妈:“七里河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呢?”妈妈......

    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分析 一、 前言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

    家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分析

    青海---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严智行计算机1202班201286250213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和国家对农村投入的不断加大,家乡农民的经济收入和物质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15篇) 家乡环境调查报告1 星期六,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黄河大坝调查环境情况。我们来到了黄河大坝,让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有吃完羊肉串的竹签,有吃完零食......

    家乡变化调查报告

    暑假的一天,我走访了涪陵城上下,深深了解了家乡几十年来的巨变。我的家乡是涪陵,虽然前些年还是一个小小的区县,但是,经过我们上一代人的努力,终于换来硕果累累。大到全国经济,小到......

    关于家乡水资源调查报告

    一.活动背景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特殊资源。目前,中卫市正处于城市经济转型、全民致富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