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访特困生感言--辅导员版
冰天雪地送温暖,帮贫扶困薪火传
车程漫漫,前行的步伐却依然;寒风冽冽,真诚的问候仍继续。2011年新年伊始,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拉开了帷幕。在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阚德慧书记的带领下,我与团委书记金玲老师连同三位学生干部于1月20、21日两天前往特困生家中进行慰问。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每年的走访都会让自身的心灵得到洗礼与震动。走访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相扶相持共度难关的契机,同时也是对学生干部的一次最有人情味,最温情的培养与教育。
为了能够借此机会,真正深入到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里,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以及学生目前存在的困难,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相应的工作方案,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我精心选择家访对象,在对我院09级贫困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后,我把家访对象锁定在09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王岩、粮食工程专业付永和黄丹三位同学身上
走访过程
1月20日早晨8点,走访特困生小组乘大客出发,开始了第一站的行程。此次走访的对象是家住北票市的王岩同学。王岩同家境贫寒,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不仅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更荣获学院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诺基亚”奖学金等资助。在王岩很小的时候,失去母爱的他是爸爸和奶奶将他拉扯大。奶奶年事已高,都是父亲打工赚钱,辛辛苦苦换来的微薄收入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不菲的学费和高物价的生活,让王岩一家更是如履薄冰。即便如此,王岩同学也从没向老师和同学提出过任何需要帮助的请求,而只是把这份痛苦和艰难一个人抗住,用更加刻苦的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一路上的讲述,让随行的三名学生干部深受教育。阚书记还不时回忆起他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这更加让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三名同学向往不已。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载满了我们对王岩的关怀。
中午12点,行驶了4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在北票市客运站停了下来,王岩早早的已经在车站等候我们。看到我们来,他初时有些拘谨羞涩,但又瞧见了随行的三位同学,不安的心情稍有些好转。在我所带的学生中,王岩还是比较腼腆的。我们将事先准备好的米、面、油等生活必须物品和美好的祝福带到了王岩的家。
那一幕让人难忘。王岩的奶奶站在低矮的平房前等待我们的到来,一见到我们眼泪便盈满眼眶。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勉强挤进这个仅有十余平的红砖房。屋内摆设简陋,一张火炕占据了屋内一半的空间,床边立着几乎是几十年前流行的衣柜。奶奶亲切的招呼我们坐下,这时王岩的父亲也从外回来,我们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深入了解了家庭状况和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将逆境当作磨砺人生的课堂,立志自强,并且告诉王岩要珍惜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用知识改变命运。
走出王岩同学家,心里依然感到震撼。贫困生的家庭状况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改变他们的心态。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贫困生工作,我个人在工作中也十分注重贫困生的相关工作,在最大可能的给予贫困生各种帮助的同时,我更加重视贫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自爱,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三名学生干部也从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比王岩的家庭生活,相信他们也会以勤俭节约为荣,杜绝铺张浪费
随后1月21日,我们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走访了家住沈阳的付永和黄丹两名同学,付永和黄丹同学都是学院学生会的干部,工作踏实努力,思想积极向上。虽然家庭情况特殊,家里收入微薄,但也不能影响他们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决心,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在与他们家人谈话的过程中,我肯定了两位同学在学院优异的表现,同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更多积极的影响,结合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特点,他们可能会比其它人更加优秀,成为栋梁之才。
走访感悟
家访结束后,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是一次与学生家长心灵的碰撞,更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职责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而且这种感觉告诉我们,也许他们只是众多学生的千分之一,可是对于这个家庭,他们却是百分之百。为此也在提醒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呵护每一名学生,因为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希望,更是贫寒家庭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让这种希望看到幸福的曙光。
此次家访活动是雪中炭火,让贫困学子感受他们身边最亲近人的真切关爱,体味人间真情,融化心灵最深处那一块“坚冰”,激励他们成长,促进他们成才;家访是情感纽带,在辅导员与贫困家庭的接触中,用爱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逐渐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是学校教育走出校园的有效形式;家访是沟通桥梁,促进了辅导员深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家访还是实践平台,辅导员深入社会,走进家庭,贴近学生,在增进与学生及其家庭感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有效增强实践力,提升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不仅只有在学校照顾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深入到家庭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实际困难,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激励家长与学生共渡难关。在课堂上我们要教会他们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外,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学会勤工助学,学会自力更生,教会他们为关爱他们的人、为社会,也为自己努力拼搏,赢得一个充实的人生。我们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温暖的爱心会一直传承下去,每个贫寒学子的未来也一定会迎来不尽的曙光。
工程技术学院 王娇阳 二〇一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走访特困生感言--辅导员版[定稿]
冰天雪地送温暖,帮贫扶困薪火传
车程漫漫,前行的步伐却依然;寒风冽冽,真诚的问候仍继续。2010年新年伊始,由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组织开展的“千名辅导员万家行”活动拉开了帷幕。在工程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副院长阚德慧书记的带领下,我与团委书记金玲老师连同三位学生干部于1月20、21日两天前往特困生家中进行慰问。作为年轻的教育工作者,每年的走访都会让自身的心灵得到洗礼与震动。走访不是一种施舍,而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是相扶相持共度难关的契机,同时也是对学生干部的一次最有人情味,最温情的培养与教育。
为了能够借此机会,真正深入到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里,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以及学生目前存在的困难,并根据这些情况及时有效的调整相应的工作方案,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我精心选择家访对象,在对我院09级贫困学生进行全面了解后,我把家访对象锁定在09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二班王旭、粮食工程班付永和粮食工程班黄丹三位同学身上
走访过程
1月20日早晨8点,走访特困生小组乘大客出发,开始了第一站的行程。此次走访的对象是家住北票市的王岩同学。王岩同家境贫寒,但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不仅是班级的学习委员,更荣获学院一等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在王岩很小的时候,他的妈妈就离家出走,是他的爸爸和奶奶将他拉扯大。奶奶年事已高,都是父亲打工赚钱,辛辛苦苦换来的微薄收入是全家人唯一的经济来源。不菲的学费和高
物价的生活,让王岩一家更是如履薄冰。即便如此,王岩同学也从没向老师和同学提出过任何需要帮助的请求,而只是把这份痛苦和艰难一个人抗住,用更加刻苦的学习争取优异的成绩。一路上的讲述,让随行的三名学生干部深受教育。阚书记还不时回忆起他小时候的农村生活,这更加让从小就在城市里长大的三名同学向往不已。在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载满了我们对王岩的关怀。
中午12点,行驶了4个多小时的汽车终于在北票市客运站停了下来,王岩早早的已经在车站等候我们。看到我们来,他初时有些拘谨羞涩,但又瞧见了随行的三位同学,不安的心情稍有些好转。在我所带的学生中,王岩还是比较腼腆的。我们在当地买了米、面、油等生活物品,在王岩的引领下辗转到达他的家。
那一幕让人难忘。王岩的奶奶站在低矮的平房前等待我们的到来,一见到我们眼泪便盈满眼眶。在她的带领下,我们勉强挤进这个仅有二十余平的小屋。屋内摆设简陋,一张火炕占据了屋内一半的空间,床边立着几乎是几十年前流行的衣柜。奶奶亲切的招呼我们坐下,这时王岩的父亲也从外回来,我们与他进行了亲切的交谈,深入了解了家庭状况和实际困难,鼓励他们将逆境当作磨砺人生的课堂,立志自强,并且告诉王岩要珍惜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用知识改变命运。
走出王岩同学家,心里依然感到震撼。贫困生的家庭状况是我们不能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试图改变他们的心态。我们学校一直非常重视贫困生工作,我个人在工作中也十分注重贫困生的相关工作,在最大可能的给予贫困生各种帮助的同时,我更加重视贫困生的思想工
作。鼓励贫困生自立、自强、自爱,对于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三名学生干部也从中受到极大的震撼,对比王岩的家庭生活,相信他们也会以勤俭节约为荣,杜绝铺张浪费
随后1月21日,我们带着米面油等生活物品走访了家住沈阳的付永和黄丹两名同学,付永和黄丹同学都是学院学生会的干部,工作踏实努力,思想积极向上。虽然家庭情况特殊,家里收入微薄,但也不能影响他们自强不息奋勇争先的决心,在各个方面都表现的十分活跃。在与他们家人谈话的过程中,我肯定了两位同学在学院优异的表现,同时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在成长道路上给予更多积极的影响,结合他们能够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特点,他们可能会比其它人更加优秀,成为栋梁之才。
走访感悟
家访结束后,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这是一次与学生家长心灵的碰撞,更深感自己作为一名教师职责的神圣和责任的重大。而且这种感觉告诉我们,也许他们只是众多学生的千分之一,可是对于这个家庭,他们却是百分之百。为此也在提醒我们一定要用心去呵护每一名学生,因为他们不仅是社会的希望,更是贫寒家庭的希望。我们一定要让这种希望看到幸福的曙光。
此次家访活动是雪中炭火,让贫困学子感受他们身边最亲近人的真切关爱,体味人间真情,融化心灵最深处那一块“坚冰”,激励他们成长,促进他们成才;家访是情感纽带,在辅导员与贫困家庭的接触中,用爱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融合,逐渐形成教育的强大合力,是学校教育走出校园的有效形式;家访是沟通桥梁,促进了辅导
员深入了解贫困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走进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是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保障;家访还是实践平台,辅导员深入社会,走进家庭,贴近学生,在增进与学生及其家庭感情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水平,有效增强实践力,提升工作能力。
作为一名辅导员,我们的工作不仅只有在学校照顾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还要深入到家庭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实际困难,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激励家长与学生共渡难关。在课堂上我们要教会他们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课堂外,我们更应该帮助他们学会勤工助学,学会自力更生,教会他们为关爱他们的人、为社会,也为自己努力拼搏,赢得一个充实的人生。我们相信困难只是暂时的,温暖的爱心会一直传承下去,每个贫寒学子的未来也一定会迎来不尽的曙光。
第三篇:走访特困生-家长感言
家长感言
我家住在北票市一个偏僻农村,生活水品低,生活条件差。家里仅有一间平房和几套简陋的家具。一日三餐尚不及饱,薄衣薄裤谈不上暖。我的孩子王岩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出生的。但王岩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好孩子,从小就不淘气不打架。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失去母爱的他是在我和他奶奶的拉扯下长大的。我母亲年事已高,早已无法工作,但身体还算硬朗,把持家务,没少操劳。老师们来家访时,我刚从外地打工回来准备过年,微薄的收入就是全家的生活来源。随着物价的增长,家里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我唯有更加拼命的干活,才能让母亲和孩子过的宽裕些。王岩一直是我们全家的骄傲,虽然我们家庭困难,但他始终保持着乐观的态度面对。王岩这孩子憨厚老实,稍微有些腼腆,拥有农村人质朴的特点,生活虽然苦了点,可是他从未抱怨,从小就尽自己的力量帮助这个家。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获得过不少的荣誉。在得知考上沈阳师范大学的那一刻,我们全家都流下幸福的泪水。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得不让我发愁,不菲的学费的确是个不小的难题„„在勉强凑足学费和生活费之后,王岩踏上了上学的路程。他的未来,只有靠他自己走出来。
在这一年半的大学生活里,多亏了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的关怀和帮助。王岩不仅是班级里的学习委员,更荣获学院一等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以及“诺基亚”奖学金等资助。这些奖励和资助都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在为王岩感到高兴的同时,我更是由衷的感谢工程技术学院的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关怀,是他们为王岩伸出了
援助之手,给他补助金,帮他走过困难,我真的特别感激学院的领导、老师和他身边的同学们,你们的真诚、无私、奉献让我终身难忘。
所以在得知学院领导老师要来家访的时候,我的心情更是格外激动和紧张,激动是因为承蒙学院领导的关照,才有王岩的今天;紧张是因为怕这仅有十余平的红砖房和简陋的摆设以及普通的饭菜让老师们笑话。但看到三位老师和三位同学亲切的笑脸时,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我向阚书记和两位辅导员老师讲述王岩的成长历程,家庭状况,老师们也纷纷鼓励我们将逆境当作磨砺人生的课堂,立志自强,并且告诉王岩要珍惜机会,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参与社会竞争的本领,用知识改变命运。
送走几位老师和同学,我心里依旧感到震撼。即使生活在艰苦,志气不能灭,信心不能丢。学院的领导和老师这么重视贫困生工作,4个多小时从沈阳赶到北票来探望我们一家,而我又怎么能放弃呢?总有一天,贫困的状况会改变!
在此,我真诚的感谢阚书记、金老师、王老师和三位同学到来,感谢你们在学校对王岩的照顾。你们不仅教会他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教会他自力更生,教会他为关爱他的人、为社会,也为自己的努力拼搏,赢得一个充实的人生!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王岩一定不会令领导和老师们失望!
第四篇:走访特困生-社会反响
工程技术学院走访贫困生小组于21日结束了两天的走访行程,此次走访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特困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送去温暖,同时让学生干部随同,也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磨练其意志品质。不仅将学院与学生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也让老师和家长获得一个极好的沟通机会,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学院领导按照学校的要求,成立了以党委副书记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结合往年走访困难生的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学院采取先班级推荐,再结合辅导员所掌握的学生情况,最终确定走访对象的方式,确定了3名品学兼优的困难生为走访对象。根据既定走访对象,工作小组进一步详细调查其家庭情况,制订了《工程技术学院2010寒假辅导员家访活动实施计划》,并专门召开寒假辅导员家访活动前期筹备会,认真部署此次走访活动的时间、路线,确保走访工作万无一失。
为真正把家访慰问工作落到实处,走访之前辅导员老师亲自参与慰问品选购,确保了慰问品的质量,让学生家庭得到贴心的实惠。在走访的两天中,走访教师起早贪黑,不辞劳苦。如,在走访北票市王岩同学家时,各位老师从早上8:00天刚亮就从沈阳出发,送去油、米、慰问金并与学生家长亲切交谈,回到沈阳时已经是晚上11点了。
学院参与走访的领导老师在走访过程中尽可能的把所有资金都用在贫困家庭身上。贴心的工作得到了困难生家长的赞誉,使得学院领导老师与学生家庭建立了深挚的情谊。家访小组在将走访困难生的所有款项和所购物品悉数下发给受访家庭进行物质关怀的同时,还通过问候生活情况等方式给这些贫
困家庭带去精神上的温暖和帮助。学生家长对老师们冒着严寒、不辞辛苦来家访也很感动,有的家长甚至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看到受访学生家庭现状时,各位前去的老师和同学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他们在困难条件下对生活的执着和毅力,使得在场的人不禁敬佩叹服。学院领导老师在走访慰问贫困学生并向他们发放慰问金、慰问品的同时,还向学生家长介绍了学校和学院发展建设的主要成果,宣传了学校及学院对贫困学生的的帮扶政策,有效提高家长对学校和学院的认知程度,在广大学生家庭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同时,在家访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家长就学生在学校与家中的生活、学习表现进行了坦诚地沟通交流,拉近了与学生家长的距离。
但是通过这次走访我们还认识到困难生资助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建议如下:
(一)要进一步完善困难生档案。深入了解困难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根据新调查的情况对困难生档案进行完善补充,并据此做好困难生的资助工作。
(二)拓宽贫困生资助的渠道。在学校资助之外,积极与地方企业或者政府合作,建立合作基地,实现合作的立体化、全方位的资助模式。在国家、学校的资助外,以后的贫困生工作还要积极争取社会各团体的帮助,形成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资助格局。
(三)对贫困生采取在物质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的资助手段。各辅导员老师要加强与贫困学生的沟通交流,通过面对面的聊天,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确保他们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能够振奋
精神地面对学习,并能树立起自力更生的精神,学会自立、自强。
此次寒假走访活动我们收获颇多,学院将会以此项活动为契机,努力探索贫困学生资助的新模式和贫困学生培养的新途径,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第五篇:辅导员感言
当了这么多年辅导员,一直最怕别人问我辅导员是干什么的,因为实在太多太杂,除了学生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个人成长规划、党团工作、就业、帮困、心理问题等等要做,那些事务性的杂事也是一样不少地纠缠着我。多少次听跟我们接触多的或者在办公室帮忙的学生感叹说:“原来还以为辅导员很好做呢,没想到啊……”看到那些毕业的学生薪酬待遇比我们要好很多时,有时真的困惑自己的价值。这么些年一直不肯也不能为自己的这份职业、这份事业写点什么,话太多不足以表达,责任太重不能够承受。刚好看到一篇好多同事都在分享转发的某兄博文,虽然每个人都不尽相同,但我已经能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身影了,忍不住借用一下,以此纪念我的辅导员事业。
转者按:
这是在辅导员群体中流传很广的一篇日志,尽管已经不知道原作者名讳,但依旧很佩服这位仁兄的文采,除了文采,我从字里行间读出了一种责任,他像很多的辅导员一样,尽管在重压之下有抱怨,有无奈,但他依然有情感,有坚持!为他负责的精神和相似的经历所感染,所以转来分享,也希望更多的人给予辅导员这个群体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辅导员=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打字员的速度+侦探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特种兵的适应力+神经病的忍耐。——这是很多同事对辅导员工作的概括,同事们把自己戏称为“高校里的蚁族”:高知、勤奋、多才多艺,一直全力以赴,却很少被理解。
——题记
毕业,其实就意味着校园时代的终结,过去了,那个地方就再也不属于你了,能留下的,也许是记忆中的碎片,也许是那一张张翻了无数次的照片。与大多数同学不同的是,毕业后,我没能走出校园的圈子,还是在校园里接受者风雨的洗礼。
工作这半年多,经常会听到同行之间流传已久的形容辅导员的行话:“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还得提高警惕”。作为一名高校蚁族中的新丁,我能深刻体会到这句话背后的辛酸,特别是当前一晚凌晨两三点我忽然被电话惊醒,冲倒医院守着因急性阑尾炎发作而紧急做手术的学生到天明;又或是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办公桌,却看见桌子上堆满了班级学生刚刚送来的助学贷款和奖学金材料,生病请假,寝室断电、校园卡丢失等杂事的电话响个不停,学校的其他行政部门又突然给辅导员下达了一堆紧急通知……
当了辅导员才知道,高校蚁族的称呼果然名不虚传,在所有老师里,辅导员是全系走的最晚,加班最多的人,因为无论是专业老师还是学生,潜意识中都认为辅导员是没有固定上班时间的,哪儿需要就必须出现在哪,辅导员总是那个在学校各个部门曝光率最高,但从不会被人记住的人,因为从学生开始的入学到平时的各种小事杂事,到学生之间的各种纠纷,到获得奖助学金,到平时的各类文体赛事活动,再到平时的党团组织关系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辅导员理所当然需要操心的事情。
这些就是我平时的工作常态,看上去跟负重、无奈扯不上任何关系,殊不知,有很多学生工作是涉及学生隐私的,比如学生家庭关系(单身家庭、父母离异)、恋爱纠纷、突发事件、心理问题等,都不便向全体学生公开。所以久而久之,有很多学生误解了辅导员,看上去像是在混日子,或者看上去很忙,但不知道在瞎忙些啥。除了这些,有时还得做大量不为人知的幕后工作,每个月定期排查潜在问题;一个月要去学生宿舍值班五六次,睡在学生公寓;拿到教务处挂科成绩单找挂科的学生挨个谈话,和班委、学生会等学干不定期沟通,开着手机、QQ、飞信,上各种网站……
要说辅导员是全校最八卦的人,一点都不为过,什么绯闻、路边新闻、小道消息都得知晓,冷不丁还会找学生谈谈最近的感情变动。没办法,防患于未然,万一日后发生突发事件,平时掌握的信息往往能发挥关键作用,听说有个学生萌生了转专业的想法,我得找他边喝茶边聊人生,听说有个学生干部因为工作忙至于挂科,我得找他变吃饭边谈大学规划,听讲有个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自卑导致人际关系不顺,我得找他聊聊家庭和个人奋斗不同,帮他争取到下一年的助学金……
为了更好的和学生沟通,我把自己的手机号在开学的时候就抄给了每个人,以便他们有问题能及时找到我。然而当学生们知道你的手机24小时开机,也就意味着他们24小时可以不间断的联系你,我也是个没毕业一年的年轻人,有时也想要闲暇的时段去享受生活,但辅导员这份工作让我没办法把生活和工作分开。我并不厌烦解决琐碎的问题,反而担心学生有时真有事不敢找我,憋倒最后往往会出现大问题。
当然我也有害怕的电话,那就是“午夜凶铃”,去年新生刚开学一星期,晚上11点半左右,突然电话吵醒,电话那头一个学生在问:在学校超市里买了瓶康师傅绿茶,中奖中了一瓶,问我应不应该去兑奖。当时听完电话后被气的吐血...我擦嘞个神马去,真想冲倒电话那边$%X@*&@*。当时我双手指天,对着天花板大喊道:这熊孩子都能考上大学,天朝的教育,我服你了!!还有一次,夜里两点多,梦正做的香呢,又被电话吵醒了,一个学生半夜里闹肚子上厕所,感觉无聊,打电话问我睡着了没有,想和我聊聊人生……当时我听了就崩了,直接都决口了,这不坑爹吗,你不睡觉别人也不睡觉啊,你聊人生没错,大白天那么多时间,关键是别半夜里聊啊,又一次吐血....其实这样的午夜凶铃还有好几次,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都会气道内伤,以至于后来开班会我和学生讲,夜里可以打电话给我,但必须把问题想好了再问,再出现类似坑爹的问题休怪我不客气了。
很早之前,就有前辈曾告诫我,“辅导员是万能的,只有做到万能,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你”。于是在刚工作的几个月里,我频繁出席学生活动,经常会寻访学生宿舍,和他们聊聊大学,侃侃人生,让更多的学生认识我和了解我,有时候也会撑着老胳膊老腿和他们打一场篮球赛,在各班的晚上偶尔秀一下歌喉,带他们一块参加班级集体外出的活动……尽管自己做不到万能,但还是把自己以前经历的,所学的,所用的,所会的,全都摆上阵来。晚上回到宿舍,虽然有时累个半死,但有时想到那帮孩子的咋样咋样,嘴角还是会挂着一丝充实的微笑。
在学校有时也会感觉压力很大,看到自己班上的学生,明显都感觉自己老了,再一看当年一块高中毕业的同学,结婚的结婚,生娃的生娃,自己都当上叔叔伯伯了,而自己总感觉还没长大,还没长大,其实已经大了……工作后,自己有时感觉情绪变化没那么快了,但有时一些莫名的烦恼也会涌上来,说不出,道不清,每当这时老会想办法快点让自己好起来,很庆幸还有几个好哥们毕业后还留在了芜湖,有时会和以前的同学在一起聚聚;有时会一个人骑着伴随了自己三年的自行车跑到长江大堤那边吹吹风;有时会和以前的同学在QQ上侃的天
昏地暗;也有时会坐车出去溜达溜达,还记得去年11月到合肥去,和太君还有老谢三个人在合肥步行街上狂购,把大半个步行街的小吃都给尝了个遍,撑的肚子都滚圆滚圆的;元旦时大学一个宿舍的兄弟除了老查都回芜湖聚齐了,还有明敏、文军、旭哥,龙蛋当时去了北京,趁着龙蛋不在,我们一帮人在他那小屋里乱搞一气,八九个人围坐在小桌上喝的酣畅淋漓......所以有时感觉工作是永远做不完的,但路还得照样走,日子还得照样做,生活还要自己多加点料,遇事多调节调节,总会过去的,调节好了那些烦恼不快自然就去了。
很庆幸自己分到了现在的系部,在一个办公室里没有遇到以前听说的那些所谓的办公室职场勾心斗角的事,办公室里都同事关系都很和睦,每个人遇到什么事情大家都相互帮一把,其他同事都比我工作早,从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有时真的挺感谢他们的!尽管大学的时候也在担任了四年学生干部,多少对辅导员的工作也了解不少,但自己真正干这个的时候,才发现当学生干部和当老师真的不一样,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在大学虽然也做过不少事情,但现在还是后悔了,做的事情、接触的一些东西太少了,要是再能把自己能力提高点就好了。所以在最初工作的几个月,我努力回想大学时自己三个辅导员的一言一行,他们平时的工作状态,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努力回想大学时接触的每一个老师,他们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多少都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些什么,哪怕一点也好。
其他因为自己刚从学生时代过来,对现在的学生还是有着比较深的了解,所以在制定班规班纪时尽量考虑同学的想法,把在自己上大学时同学不喜欢的一些东西尽量不放进去,班会尽量少开,自己在大学时没能举办的一些活动就给这帮孩子们举办了;一直觉得在上大学时大一晚自习都很无聊,所以去年接手新生后,在晚自习时间,在学生们完成作业的同时,我会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经常给他们放一些和大学生励志、成长、安全、孝道、礼仪、奋斗、工作、生活等有关的视频、图片、文章、讲座、最新时事等,当然也会偶尔给他们看看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一些搞笑的视频、资料等,还记得去年刚给他们看《老男孩》时,一帮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把我都给弄红眼了……别说,这招还挺管用的,给他们看过些东西后,不管是在为人处事、文明礼仪、学习工作、职业规划等方面都有了很明显的进步,感觉有时给他们看点除书本上的东西还是很有用的,所以有时为了管理好学生,能用的招数都用上了。
我们不是大学里传说中的一学期只现身一次的辅导员,既烦琐又看不到实效的工作由我们完成,我知道,辅导员这份工作是无法尽善尽美、满足所有学生要求的。尽管不知道自己会从事辅导员这份职业多久,也许明天就辞职,也许会干很多年,但不管以后怎么样,在我干的这段时间内,我会把自己的责任担负起,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我只希望有一天,我的学生能在QQ里称赞一句,“有责任心的辅导员”当他们离开大学之后,他们会念叨,曾经,在大学我遇到一个对我们很好的辅导员,足矣!
——写在毕业后九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