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雷锋文集》有感
读《雷锋文集》有感
假如雷锋还活着的话,他今年已满60多岁了。前不久,我怀着对雷锋的崇敬心情,去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顺便在附近的商店买了一本《雷锋文集》,这是一本244页的个人专集,收入了雷锋从1958年到1962年4年时间写的诗歌、散文、讲话、日记、书眉、笔记等,回家慢慢品读,不免生出许多感慨来。
在当时那个年代,雷锋的文化水平是相对较高的,在短短的四年时间里,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写了那么多东西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当然,这并不是说雷锋的写作水平很高。令我感兴趣的是雷锋用他那朴素而又善良的笔,从某一个角度记录下当时那段历史,读起来令人心酸。
我觉得,荒唐的政治大气候是可怕的。政治大气候是一个力量异常强大的东西,它有非凡的影响力、渗透力、感染力。雷锋是个好人,举世公认,有口皆碑,雷锋已经成了好人的代名词。可就是这样一个好人,当时毫不例外地打上大气候的印记。《雷锋文集》第一篇稿子是雷锋1958年写的一首打油诗:“人定胜天是真话,鼓足干劲力量大,多快好省齐向前,钢铁任务提前完,决心要把英美赶”。当时雷锋怀着多么真诚的心写这首诗就不说了,而现在看来,这首诗经不住推敲。众所周知,1958年是大跃进开始的一年,那是缺乏科学精神,任凭感情用事的冒进。“人定胜天”、“多快好省”都被证明缺乏科学性。大炼钢铁只是凭空想象、劳民伤财、瞎胡闹的“宏伟工程”。而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赶英美只是痴人说梦,开国际玩笑。昔之真理,今之谬误,昔之蓝图,今之笑话,真是历史无情。这不仅使我联想起两个著名作家:郭沫若和浩然。文革期间,郭沫若正津津有味地写:“人民公社正是好”,而浩然写出了《艳阳天》,后来这些作品被称为背叛良心的伪作品。在我心目中,雷锋、郭沫若、浩然都是了不起的名人,雷锋是初学作文者,郭沫若、浩然是大作家,怎么不约而同地写起图解政治的文章,确实令人深思。
个人崇拜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精神。在1959年,雷锋写下了《我的感想》:“毛主席啊像父亲,毛泽东思想像太阳。父亲时刻关怀我,太阳培育我成长。”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雷锋虔诚地把毛泽东当成太阳。当然,雷锋是当时成千上万的个人崇拜者的一员。
走笔至此,觉得这文章很难写,老百姓有句俗话:站着说话不腰疼,若问假如你处在雷锋那个年代,你又会如何?我想,现在只能就事论事,不去假设。在这里应该提一提作家吴有恒写的那篇著名杂文《东方红这首歌》,吴作文指出,《国际歌》说“从来没有什么救世主”,《东方红》却说有大救星,一个唱无神论,一个唱有神论,互相矛盾,唱了几十年,后来人们才发现“大救星”之说不妥,不唱它。我想,世界上没有所谓大救星,本来是很简单的科学常识。除了拜神婆,谁也不肯老把大救星挂在嘴上,反复叨念的。然而过去我们却几亿人天天念、天天唱,唱得自己也昏头昏脑,糊涂起来。可见人要做到陈寅恪所说的“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有多难。
需要声明的是,笔者不是对雷锋个人及雷锋精神产生质疑,而是借雷锋的笔重述过去那一段历史,而雷锋是历史中人,当然要打上历史的印记。雷锋是真实的,他写下的那段历史也是真实的,而那段历史是耐人琢磨的。
宜昌市夷陵区食品药品综合执法大队
郭 薇
二〇一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第二篇: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读《毛泽东文集》有感
自从这学期学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之后,深刻了解到,想要学好中国近代的历史,就必须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创始人毛泽东展开研究。于是,我选择了阅读《毛泽东文集》,以此加深对这位中国五千年历史最伟大的领袖的了解。
毫无疑问,毛泽东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历史人物之一。在他的领导之下,中华民族从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阴霾走出来,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而使一只沉睡的东方雄狮重新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读《毛泽东文集》,让人不得不佩服毛泽东严谨科学的工作方针和理论,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和态度,镇定自若的作战风格,处处都辩证的科学治学态度,以及一切为人民服务的无私。他的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研究,值得我们后来人去学习。
《毛泽东文集》这本书字里行间体现了毛泽东对革命的必胜信念。在我看来,一生戎马的毛泽东,在无论面对多么困难的环境,多么艰巨的任务,永远保持着一颗革命乐观主义的心,这是一种多么难能可贵的精神啊。一个人在面对困难重重的考验时,或多或少会出现胆怯的心理,更多甚者,临阵逃脱。而毛泽东,他却永远向前不曾退缩。他知道他肩负的是一个民族的荣辱使命,他知道他拥有一颗亘古不变的爱国的心,他知道在中华复兴道路上必须有人付出。于是,他保持着理性的判断,为中华人民谋福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另一位我所尊敬的伟人——弃医从文,用笔杆来唤醒国人良知的鲁迅。相比鲁迅,毛泽东用更实际更直接的方式来拯救了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需要涌现出大量学习毛泽东精神的人物。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缺乏教导人们的先知,然而能做到像毛泽东领袖的风格的又有几何?毛泽东精神不管在什么时期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去学习。在革命时期,毛泽东精神领导我们走向胜利;在和平年代,毛泽东精神教导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精神是一种顺应历史潮流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客观真理,它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在社会的大观下一步步进化成最适合中华民族的革命纲领。
读了《毛泽东文集》,我受益匪浅。毛泽东先辈虽然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是他的革命精神却永远流传了下来。纵使在他晚年出现了一些错误,使我国现代化建设出现了停滞甚至倒退,然而读着他的文集,感悟他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的一生,依然使我感动不已。作为中国当代大学生,应该多学习革命先辈的精神,这对培养个人的意志力和提高个人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也将不再迷茫。
第三篇:读海子文集有感
读《海子文集》有感
寒冷的冬季,细雨飘飘,冷冷的雾气环绕,这时候,除了亲人团聚的单纯而细腻的温暖,读《海子文集》,也能温暖人心,因为海子淋漓尽致地描绘了我梦中的理想王国,最经典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拟想个人的物质幸福、传递给亲人以精神幸福和撒播给自然、社会以无限幸福这三重境界,表现了海子追求幸福的人性;而追求自由、追求幸福恰恰是人的本性.所以这两首诗的主旨意蕴,都是忧怨灵魂对人性的切切呼唤和沉沉诉求;而“忧怨”是杰出诗人的共同特征:“忧怨”源于诗人的内在禀赋,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源于对世界与人生的深刻洞见。
回想过去,曾经的秋季,曾经的飘雨,曾经是一个人走。看着这个城市来来往往的人,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奔波,劳碌,而我却陷入深深的沉思,突然觉得我与海子如此相似。来到这个城市,没有昔日,只有今朝,或喜或悲,或愁或苦,或繁华或荒芜,又是一个人笑着哭,让别人理解似乎好难,因为连自己也不明白如此无奈,素以海子为诗魂为另一国度的知因,只因为我想探索他内心对理想与现实苦苦追寻的争扎和无奈,竟与我如此神似,只是不同的是我不会选择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方式决别这个世界,我很欣赏海子的勇气,告别这个世俗世界的胆量,那是他对理想唯美主义的追求,是对完美情感世界的向往,是他对亲情的依恋、对爱情的执著、对友情的珍重、对一生灵的祝福„就这样,他实现了理想与现实的零点接轨,面朝大海的铁路就是他的天堂,或许那里是他梦的终点,又或许是他梦的延续,总之,他实现了„
而我呢?哪里是我梦的起点,哪里才是终点,曾多么幼稚地以为爱情是我生命的最美,可是现在才明白不管你身在何方,亲情连着血脉,血浓于水的亲情最美最真,而患难与共、一路同行的友情最令人怀念,而爱情让人幸福到忘了自己忘了世间的存在,又让人痛到无法形容,在大学要学着成长、独立、实践,当大家都长大成熟了,试问谁的内心深处是否能够保持着单纯童真的一片净土,就像初恋时淡淡的羞涩与幸福,是否还能信誓旦旦山孟海誓?我们无从得知,或许能从别人的经历懂得一切都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太多无谓的执著只能让自己无形中受到伤害,所以对人对事能够泰然处之最好,可是我们毕竟是人不是神,每一个人都有七情六欲,所谓的快乐与悲伤都是自找的,那何不笑看人生,遭遇人生窘境时不防自嘲一下,学学阿Q,即使痛得哭了也对自己说“眼因多流泪水而愈欲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欲温厚”,响应著名作家号召!为文艺事业做贡献!抑或是学学林黛玉将悲伤掩埋“若未锦囊锄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都是悲与愁的凄美浪漫,难为了宝玉在花瓣飘零的桃花树下流着泪道:“我是多愁多病身,你是倾国倾城貌,奈何茗溟溟苦相恋犹为无奈„”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吧,我固执地相信海子的诗能给予我勇气,让我的文字少了忧郁和凄楚,没有什么理由不快乐,既然我如此热爱生命,为什么不容纳欢乐、痛苦、得意、无奈、收获、焦虑、哀伤呢?既就是你的眼里依然常含泪水,也是因为你对生活爱得太深;如此坚持我的坚持,追求我的追求,幸福我的幸福,我再也不怕也不回避用感情去品味去触摸生活,然后为这五彩的四季写满赞美的颜色。
第四篇:读《三毛文集》有感
我的生活
04105010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有名的文人或是伟人似乎都是神经病,都令人无法理解。是因为我们都在糊涂,而他们都在清醒着么?
很喜欢三毛,第一次接触三毛源于她的名字——三毛。是《三毛流浪记》早呢,还是三毛早呢?
三毛十九岁半离家出国学习的日子,让我想到自己高三的生活。确切来讲,我的学习任务很轻——一所乡镇学校是不可能有很多作业的。可是我的压力好重,每个老师都倾心的关心我,学校甚至给我一间自己的宿舍。最后,我像三毛一样崩溃了,一样都觉得就算是立即死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想那段日子真难熬啊,熬得我胡思乱想,熬得我特别神经质,好在过来了,永远过来了。不过,三毛似乎更不幸,因为远在他乡。
年轻的三毛很“风尘”,很美丽。值得男孩子等待,自杀的一定很吸引人。三毛不可避免地伤了好多人的心,包括自己的。好在荷西与三毛换了心,后来荷西走了,带走了三毛的心。
想想自己从初二做回好学生开始,就一直很努力地学习,机械而麻木。直到我得到了一个似乎很好的结果——考上了现在这所学校。可是,我觉得很愧对自己的生命,我既然存在了,就不应该把自己压的死死地,我需要享受生活,需要快乐与自由。三毛在用功的同时又在坐咖啡馆,跳舞,搭便车旅行,听歌剧······第二年,三毛又跑到巴黎、慕尼黑、罗马、阿姆斯特丹„„她没有向家中要旅费,她说:
“很简单,吃白面包,喝自来水,够活!“话说回来,三毛似乎一生都在旅行,历尽各种国家,遇见形形色色的人,碰见形形色色的事,思想也变得五彩缤纷起来。我深深地被三毛文章里的异乡人所吸引。
三毛晚上经常不睡觉,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甚至,有一段时间连续三个月没有睡觉,真的睡不着,接着,一大堆麻烦出来了,三毛失忆了,甚至都忘记了自己的家。在这样的情形下,她竟然还能完成那么多的作品,实在不可思议,比如,《随想》,《倾城》。三毛写作时非常投入,不吃不睡,作品完成后立马送医院。
年轻时的三毛“珍惜“自己的青春,做了好多”有趣好玩“的事,尽管好多在常人面前时不可思议的。
感谢三毛,感谢三毛用自己健康换来的作品。它们让我懂得好多,尽管有些自己还做不到。三毛的爱情我一直觉得好悲情,自己一直拒绝别人的求婚,等真要结婚的时候,男友却死了,三毛痛苦地自杀,未遂。后来,三毛的心碎了,嫁给了荷西。三毛说自己结婚时从未轰轰烈烈地爱过荷西,但是和荷西在一起确实很开心,很幸福。她也从未对荷西说过:我爱你。直至一天晚上,她神经质地推醒了荷西,深情地说了一句:“荷西,我爱你。”于是,一夜缠绵。六年,短暂的六年一瞬间,本来以为三毛会先走,可是,是荷西。留下的人却······
最后,三毛自杀了。她曾经对父母说过:“如果我选择了结束自己生命的这条路,你们也要想得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更美好更幸福的归宿。”三毛是真太痛苦了。不过,我还是赞同她母亲的话:“你再试试,再试试活下去,不是不给你选择,可是请求你再试一次。”
三毛,为什么不能再试试呢?为了荷西,为了家人,为了我们这些死死追随你的读者。
爱三毛。
第五篇:读《鲁迅文集》有感
读《鲁迅文集》有感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
读《鲁迅文集》有感
每当脑海浮现鲁迅二字时,我就会想起他那人格的独立,正因为他的真实,笔锋如刀刻在心中刻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而且,他有强烈的使命感,鲁迅之所以是鲁迅,是因为他不明哲保身,受到恐吓,他出门不带钥匙,以示不归之志。他不惜以生命高扬理性,以其坚毅警示众生,因而使人望其项背而终生敬仰。
当我拿起鲁迅的灵魂作品时,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振兴的良药。鲁迅曾说过,“医治中国人只是把他们的身体治好,但却救不了他们。”所以,鲁迅开始从文,用他最朴素的语言,写出了最具攻击性的文字,让国人,仍至世界体会到他的所向披靡的无畏精神。
小时候曾读过《朝花夕拾》,但郁闷的是我当时没能读懂,生生地误会了鲁迅的文学功底。后来,心智趋向成熟的我渐渐触到它的内涵,它讲述的乡村生活体现了眷恋和厌恶相互参透的乡恋情。另一个是鲁迅在逐步接受进步文明的同时,也在现实中摧残着破旧的,愚弱的故乡。
鲁迅先生对儿童问题的关注一直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话题,如《朝花夕拾》中的百草园,三味书屋,五猖会,鲁迅以其少年“单纯与自由”的心灵去看待,评价自身和世界。但是,在充满童趣的散文中,又辅成人视角来仅观儿童时期的生命体验。父亲在“我”大声叫嚷中痛苦地咽了气,现在“我”知道这却是我对于父亲最大的错处。这样,鲁迅在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转换过程中,不断地咀嚼,追寻童年经验,从儿童封建社会重压下的弱者的角度出发去抨击封建文化儿童的腐蚀,传统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尊严的践踏。
我轻盈盖上书本,手指依旧残留着书页上淡淡的香韵,但我知道,那始终会散去;但是,那锋利笔锋在心中刻画过的痕迹,却与岁月的长流而深深沉淀于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