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日本留学生招聘】在Target 做Business Risk是如何一番体验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日本留学生招聘】在Target 做Business Risk是如何一
番体验
请问你现在在Target具体的responsibility是什么?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岗位上,你觉得能够胜任这份工作的technical skills和soft skills各是哪些?
主要是分析、处理产品的数据,之后和不同的部门交流中找出business risk,最后为公司提出合理的建议,或者是创造一个tool去mitigate这些risk。我觉得technical skills的话主要是分析应用的能力,因为每天要和数据打交道。而soft skills主要是交流沟通的能力,因为要和不同的部门进行沟通,比如是设计部门或者是质量监控部门。
请问你拿到这个offer之前,拿了多少份面试和offer,都是哪些公司?你为什么选择Target这个公司?在做最终决定之前有没有考虑过其他的公司?
当时看到感兴趣的公司就会去投递简历,有面试的机会就会去尝试,在target之前也有拿到两家中型公司的offer,都是比较偏会计的工作,不管相对会计而言,我更喜欢MIS。
我在选择公司的时候挺看重企业文化的,而Target的企业文化就是FFF(Fast, Fun, Friendly),是我很欣赏的企业文化。同时,在面试的时候我感觉和面试官比较投缘,聊得非常开心,所以最终选择了Target。
从你的简历上,我们注意到你读的是Accounting和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双学位,那么这两个专业分别对你的求职道理有帮助吗?如果有,各自体现在哪些方面?
双学位会让我在business和IT两个方面都有涉猎,相比于单一专业的同学要更有竞争力。我觉得accounting是一个相对比较容易就业的专业,所以在求职过程中拿到不少会计相关的面试机会。而MIS在课程开设中会更加偏向technicalskills的培养,对实际工作比较实用。我更喜欢MIS, 而且我现在Target从事的这个岗位会更加偏向于MIS。
从你的简历上,我们关注到你在本科期间在校内校外,美国中国,各个岗位都有过实习和工作的经历,那么校内与校外的工作经历有什么不同?
我觉得校内的工作可能也是比较偏向希望你把这个project给完成,所以有时候可能会缺少和同事交流的机会;而校外的工作会更希望你去融入整个公司的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企业文化,比如整个公司员工会举办集体出去volunteer的活动,或者是同事经常一起喝咖啡、吃饭。
美国与中国的工作模式、人文环境和同事关系上有什么不同?你比较喜欢哪种工作模式?
我认为中国工作模式将的话会更加严谨,更加structure一点。一般做project的话,mentor都会给你一些指向性的启示,然后让你去完成,每个人会自己踏踏实实的做事情,所以可能同事交流会相对少一些。相对而言,美国工作模式会更加自由一些,自己对于project会有更多发展的空间,同事下班后也会经常一起出去活动。我个人比较偏向美国模式,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challenge的东西,然后希望自己可以figure out这个problem。
请问你觉得在美国找实习工作最大的Challenge是什么?
应该是交流沟通的能力,因为相比于美国人而言,国际生在交流中本身是处于弱势,所以造成在交流中不能很好有效的与他人沟通,以及show yourself。同时,在交流中也会有一些文化的差异,这都导致了国际生在面试中要相对严肃一些,不知道该如何调节整个气氛。
请问你之前的实习都给了你哪些经验,帮助你拿到现在的offer呢? 我是从大二就开始参加实习,从而更快的融入美国的生活,去体验美国不同公司的文化,这些都对我之后的求职过程中和美国人交流有这举足轻重的作用。
面试通常都是求职应聘中最紧张以及最关键的一关。你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拿到offer这次面试的一些感受? 面试中公司更看重哪些技能?
在Target面试还是感觉比较轻松愉快的,我当时的面试官也不是一个非常formal的人,所以我们当时聊的还是比较开心。面试中大多数是general,behavior questions。我觉得面试是一个双方的评估,不仅仅是面试官觉得你很fit,你也要觉得面试官也和你很fit, 这样才是一个面试的成功。面试中既看重你的softskills,比如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考察你的analytical skills和problem solving的能力。当然,面试还考察你是否takethe initiative,是否会主动去做事情,是否对这个职位或者是这个公司有所热爱。
此外,我们注意到你也积极参与课外的活动,比如参与学校的Student Audit Team和做AIESECFinance Team的Volunteer。你觉得这些课外活动有必要吗?对你在美求职有帮助吗?如果有,帮助都有哪些呢? 海归求职网(www.xiexiebang.com)-专注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服务
我认为这些课外活动很有必要。因为这些经历可以让我了解到不同领域,接触不同的人,在活动中也能加深我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比如audit team还有在Internal Revenue Service做tax的经历。这些经历也会让公司注意到我对于这个专业或者这个领域真的有兴趣。同时,在student club中的经历也能提升我leadership的阅历,做volunteer的经历能让公司发觉我是一个很有community service精神的人。
你本科毕业后为什么选择了直接找工作而不是继续读研呢?
我觉得这是看个人偏好。我是希望本科毕业后先工作两三年,先感受一下企业的生活,之后的话再回去读一个偏MIS的MBA。
能不能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求职过程中的最伤心的时刻和最兴奋的时刻?你是如何平稳度过最伤心的时刻?
最伤心的时刻是有段时间比较迷茫,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什么样的职位和公司,什么样的环境。所以在求职的初始阶段,发出简历后也没有得到比较多的回应。在我伤心的时刻,我会和朋友们在一起,这样可以在轻松的环境里快速的解压,同时也可以得到朋友们的鼓励和帮助。最兴奋的时刻是当你真正了解一个公司,开始积极准备这个公司的面试并且拿到这个公司的offer的时候,我觉得是对自己努力一个很好的肯定。
能不能给我们在美国留学求职的同学们一些建议呢?
我的建议是要不断的去尝试。无论是学校的Student Club还是老师的research,或者是community的一些volunteer,或者是不同公司intern。每段经历或大或小,都会让你变得很不同。
文档来源:专业留学生海归求职培训辅导机构 海归求职网AceCareer
第二篇:在华为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1、薪水:
薪水目前是统一应届本科 9K,研究生 10K,博士 12-14K 左右;五险一金按工资标准交,年终奖分等级A/B+/B/C/D,每个等级内也有排名,A一般5-7 个月,B+ 为3-5 个月,B则是2-3 个月,C的话有的部门有少许奖金,但大部分都是没有奖金的,D属于裁退绩效。
年终奖一般是年中发4-5 月份沟通,5-6 月左右到账。
每年A/B+ 的员工有很大机会涨薪,B涨薪机会几乎没有。大约 3 年一次普调薪水,幅度 20%-30% 左右,目的是和当时的应届生收入水平靠齐,否则招不到应届生了,另外老员工也被应届生倒挂;
2、补贴:
没有车补,饭补,通话补助,住宿补助等任何补贴。如果晚上加班到 8 点之后,可以自己到后台去申请 7 元的夜宵补助(税前),但如果不申请则没有,另外超过申请时间了也没有补助。另外有的部门加班到 10 点后打的回去可以报销;
3、交通:
公司一般处于城市的郊区或是开发区,开车去的话赶上早高峰一般花个 30 分钟-1 小时,班车收费5-10 元每趟不等,深圳总部有多趟班车可选择,小一点的研究所则只有一趟班车,通常 7 点前发车,得早起才能赶上。另外,加班到 20:40 之后的晚班车不收费;
4、考勤:
未转正前需早上 8 点前到公司刷卡,转正后可弹性工作制到 9 点刷卡,不过欠的一个小时工时得在当月补齐。每月可有 2 次忘刷卡机会和 2 次忘带卡机会,不过如果经常忘刷卡或忘带卡会影响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
5、伙食:
本人所在的杭州研究所,分批就餐,人还是很多。早晨一般消费 5 元,中餐 10-15 元,晚餐 10-13 元左右,食堂提供微波炉,可自己带饭。由于在郊区,园区附近的小餐馆比较少,因此大部分在食堂解决,有车的话可以几个同事开车出去下馆子;
6、加班:
周三和周五不用加班,周一可加可不加,周二和周四没活也基本要得待一待,属于潜规则加班日;中午有午休时间,可以自己买个午休床,有些部门甚至可以睡到 2 点才起来工作,晚上通宵时也可以拿来睡觉。
由于华为整个公司已经比较庞大了,所以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真正开始研发,大概有几个月的闲适期,这期间加班不多,但一旦立项,就是各种拼命赶着催着过点,发版本,这时候加班就比较多了,LZ 曾经连续通宵加班 7 天,在机房里跨年看烟花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另外,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要求加班的,给予双倍工资或是结算为调休假。平时的周末加班是看部门,一般会有加班记录,不是无偿加班的,不过各部门不同,有的是结算为调休,有的是结算为加班费(双倍工资),未使用完的调休,在离职时会以双倍工资的形式结算给你;
7、晋升:
由于华为每年都会招很多应届生,所以想凭资历上位那得等很久了,内部升级一般是 2 年升一次(应届本科/研究生一般是 13 级,应届博士 14 级),先得做技能鉴定,然后再晋升,薪水视能力涨幅 500-2000 左右,不过内部职级,对于升任管理岗或是内部转岗之类的还是比较重要。
外部挖过来的人一般职级比土著要高,但是土著有股票,空降的没股票。
另外,如果能和领导甚至领导的领导搞好关系,或是具备 PPT,邀功,吹牛,扯皮等技能,晋升之路会比其他人更快一些(大公司通病);
8、股票:
走之前华为正在改股权制为期权制,估计也是看到很多老土著手握大把股票,让很多新员工不满的原因了吧,另外华为的股票得自己掏钱买,相当于把存款存在公司那,每年到期会分红,收益率 15%-20% 左右,年终绩效B以上都有理论配股,不过B的概率最小;
9、机会:
如果是校招的,建议还是把华为作为一个跳板,社招的可视情况长期发展。原因是校招进去的很大概率会被 HR 随机分配到各个部门,我见过大学做 java 的被分去做 FPGA 测试,另外像我这种想做产品经理的,被分去做了嵌入式研发。如果被分配的任务刚好是你感兴趣的工作,也不妨多待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被受重视。
在华为这种大公司,普招进去的人往往只能做到螺丝钉的角色,能力和技术成长不如小公司,能够快速升职加薪的往往只有一两个“火车头”,华为特推崇“火车头”文化,而“车厢”往往就被抛弃或是无视。
若是要想转岗更是比跳槽还难,在华为,部门墙很严重,人员的管控也是同样,若是想转岗或是去其他部门,得自己部门同意放人,对方部门同意接收才能通过。
另外,说从华为出去会比较好找工作的,还真不是,因为每年从华为离职的人太多了,另外像本人这种嵌入式转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人,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0、氛围:
华为的整个氛围还是比较严肃和工程师思维的,整体比较偏硬件,就算做 web 或是移动互联网的项目经理,也或多或少有过硬件相关的经历。如果想去那种活泼又热血的公司的话,华为可能还不太适合,月底部门秘书会组织一次生日会,两个月的寿星一起来分蛋糕。另外,偶尔也会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 XX 好声音,小型的运动会之类的;
11、奋斗者协议:
员工签署奋斗者协议,自愿放弃指令性加班工资(即下班之后的加班工资)和带薪年休假,这个协议也可以不签,不过会有一定影响到年终考评和年终奖;
另外,未签奋斗者协议的员工没有资格提拔为管理岗,职级晋升也会受一些影响。
12、异地研发:
这是华为一个轮值 CEO 想出来的办法,可以减少出差带来的开销,所谓异地研发,就是实质是长时间出差工作,但没有任何出差补贴的工作方式,有的异地研发长达一年。另外在华为工作有一定机会出差到各个地区的研究所,如深圳总部,可以趁机去趟香港购物,也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前提是你很 NB);
13、其他:
华为总体来说还是在向上发展的,随着越来越多的 90 后加入华为,应该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另外,如果最终是想创业或是比较机灵的人才,建议还是不要去华为了,因为随着你跟华为的员工待的日子越来越长,你会慢慢的跟他们变成一样,失去你的激情,失去你的机灵,然后慢慢的成为了你之前讨厌的那种人。
第三篇:在华为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在华为工作是怎样一番体验?
文/蒋墨梓
2012年7月入职华为做嵌入式开发,2014年4月离职华为,2014年7月找到一份创业公司的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的工作。
这是我离职时写的,当时写的比较匆忙,所以想到什么写了什么,这里具体分析一下从华为的工作体验,供其他在华为工作或是拿到华为offer的朋友参考:(由于是做研发岗,从研发岗的角度分析)
1、薪水:
薪水目前是统一应届本科9K,研究生10K,博士12-14K左右;五险一金按工资标准交,年终奖分等级A/B+/B/C/D,每个等级内也有排名,A一般5-7个月,B+为3-5个月,B则是2-3个月,C的话有的部门有少许奖金,但大部分都是没有奖金的,D属于裁退绩效。
年终奖一般是年中发4-5月份沟通,5-6月左右到账。
每年A/B+的员工有很大机会涨薪,B涨薪机会几乎没有。大约3年一次普调薪水,幅度20%-30%左右,目的是和当时的应届生收入水平靠齐,否则招不到应届生了,另外老员工也被应届生倒挂;
2、补贴:
没有车补,饭补,通话补助,住宿补助等任何补贴。如果晚上加班到8点之后,可以自己到后台去申请7元的夜宵补助(税前),但如果不申请则没有,另外超过申请时间了也没有补助。另外有的部门加班到10点后打的回去可以报销;
3、交通:
公司一般处于城市的郊区或是开发区,开车去的话赶上早高峰一般花个30分钟-1小时,班车收费5-10元每趟不等,深圳总部有多趟班车可选择,小一点的研究所则只有一趟班车,通常7点前发车,得早起才能赶上。另外,加班到20:40之后的晚班车不收费;
4、考勤:
未转正前需早上8点前到公司刷卡,转正后可弹性工作制到9点刷卡,不过欠的一个小时工时得在当月补齐。每月可有2次忘刷卡机会和2次忘带卡机会,不过如果经常忘刷卡或忘带卡会影响个人绩效和部门绩效;
5、伙食:
本人所在的杭州研究所,分批就餐,人还是很多。早晨一般消费5元,中餐10-15元,晚餐10-13元左右,食堂提供微波炉,可自己带饭。由于在郊区,园区附近的小餐馆比较少,因此大部分在食堂解决,有车的话可以几个同事开车出去下馆子;
6、加班:
周三和周五不用加班,周一可加可不加,周二和周四没活也基本要得待一待,属于潜规则加班日;中午有午休时间,可以自己买个午休床,有些部门甚至可以睡到2点才起来工作,晚上通宵时也可以拿来睡觉。
由于华为整个公司已经比较庞大了,所以一个项目从立项到真正开始研发,大概有几个月的闲适期,这期间加班不多,但一旦立项,就是各种拼命赶着催着过点,发版本,这时候加班就比较多了,LZ曾经连续通宵加班7天,在机房里跨年看烟花的感觉不是一般人能体会的。
另外,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六是要求加班的,给予双倍工资或是结算为调休假。平时的周末加班是看部门,一般会有加班记录,不是无偿加班的,不过各部门不同,有的是结算为调休,有的是结算为加班费(双倍工资),未使用完的调休,在离职时会以双倍工资的形式结算给你;
7、晋升:
由于华为每年都会招很多应届生,所以想凭资历上位那得等很久了,内部升级一般是2年升一次(应届本科/研究生一般是13级,应届博士14级),先得做技能鉴定,然后再晋升,薪水视能力涨幅500-2000左右,不过内部职级,对于升任管理岗或是内部转岗之类的还是比较重要。
外部挖过来的人一般职级比土着要高,但是土着有股票,空降的没股票。
另外,如果能和领导甚至领导的领导搞好关系,或是具备PPT,邀功,吹牛,扯皮等技能,晋升之路会比其他人更快一些(大公司通病);
8、股票:
走之前华为正在改股权制为期权制,估计也是看到很多老土着手握大把股票,让很多新员工不满的原因了吧,另外华为的股票得自己掏钱买,相当于把存款存在公司那,每年到期会分红,收益率15%-20%左右,年终绩效B以上都有理论配股,不过B的概率最小;
9、机会:
如果是校招的,建议还是把华为作为一个跳板,社招的可视情况长期发展。原因是校招进去的很大概率会被HR随机分配到各个部门,我见过大学做java的被分去做FPGA测试,另外像我这种想做产品经理的,被分去做了嵌入式研发。如果被分配的任务刚好是你感兴趣的工作,也不妨多待一段时间看看是否被受重视。
在华为这种大公司,普招进去的人往往只能做到螺丝钉的角色,能力和技术成长不如小公司,能够快速升职加薪的往往只有一两个“火车头”,华为特推崇“火车头”文化,而“车厢”往往就被抛弃或是无视。
若是要想转岗更是比跳槽还难,在华为,部门墙很严重,人员的管控也是同样,若是想转岗或是去其他部门,得自己部门同意放人,对方部门同意接收才能通过。
另外,说从华为出去会比较好找工作的,还真不是,因为每年从华为离职的人太多了,另外像本人这种嵌入式转互联网产品经理的人,更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10、氛围:
华为的整个氛围还是比较严肃和工程师思维的,整体比较偏硬件,就算做web或是移动互联网的项目经理,也或多或少有过硬件相关的经历。(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如果想去那种活泼又热血的公司的话,华为可能还不太适合,月底部门秘书会组织一次生日会,两个月的寿星一起来分蛋糕。另外,偶尔也会组织一些小活动,比如XX好声音,小型的运动会之类的;
11、奋斗者协议:
员工签署奋斗者协议,自愿放弃指令性加班工资(即下班之后的加班工资)和带薪年休假,这个协议也可以不签,不过会有一定影响到年终考评和年终奖;
另外,未签奋斗者协议的员工没有资格提拔为管理岗,职级晋升也会受一些影响。
12、异地研发:
这是华为一个轮值CEO想出来的办法,可以减少出差带来的开销,所谓异地研发,就是实质是长时间出差工作,但没有任何出差补贴的工作方式,有的异地研发长达一年。另外在华为工作有一定机会出差到各个地区的研究所,如深圳总部,可以趁机去趟香港购物,也有机会出国进行交流(前提是你很NB);
13、其他:
华为总体来说还是在向上发展的,随着越来越多的90后加入华为,应该会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和活力。另外,如果最终是想创业或是比较机灵的人才,建议还是不要去华为了,因为随着你跟华为的员工待的日子越来越长,你会慢慢的跟他们变成一样,失去你的激情,失去你的机灵,然后慢慢的成为了你之前讨厌的那种人。
第四篇: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番什么样的体验?
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番什么样的体验?
在北京大学读书是一番什么样的体验?是学五食堂的鸡腿饭、小西门的鹅腿还是博实CBD凌晨2点钟守候刷夜归来同学的温暖灯光?是选课时的拼rp、听课时的感动抑或无趣、还是期末出分后被正态的优秀率抑或“浓浓师生情”?或许北大的宿舍、北大的食堂都不如隔壁,甚至不如很多其它大学,但北大终究是北大——这里有来自全中国最优秀的学生和北大这个宽广的平台,还有一汪湖水与一批向往自由的灵魂。
很喜欢作者的这句话:
毕业的时候,有同学说“希望北大不是我们一生的至高点”。现在我想,北大是我自由灵魂的起点。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用户李小栗
作者保留一切权利,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用户@山中多木
在北京大学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终于忍不住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只在P大呆了四年,跟那些六年七年乃至十年的师兄师姐们没法比。前面也有人提到啦,刚进去的时候,认识的一群小伙伴里这个奥赛金牌,那个国家一等奖,钢琴十级琵琶古筝学了十年什么的压根不算稀罕,间或隐秘或公开地流传着一些XX是XXX的儿子/女儿的传闻。就中文系来说,专业课老师几乎都是业内数一数二的大牛,上课的分量绝对足,而且老师们都特别和蔼可亲基本没有传说中的“架子”,可爱的不行。(编者注:旁听了多节中文系专业课,确实回上瘾哈)
当然,在这一群闪闪发光的人生赢家中,还有我这样从六线小县城吭哧吭哧应试教育上来的普通得甚至有点平庸的人。没有专业证书,没有国家奖项,甚至大学四年成绩也是普普通通永远在奖学金的边缘徘徊(对了我们系我们级当时奖学金真的是纯按GPA拍的),社团也在做然而并没有风生水起,看起来怎么都不算一段金光闪闪的简历故事。
△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用户@我才不要当一条咸鱼但是那个时候很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自由和充实。早上醒来去图书馆占个座自习一下,顺道去一体打个早卡,一天跑来跑去上课。大一大二那两年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奉献给了辩论队,大三开始准备申请,旧理教117因为可以自习得很晚经常被自习党占据,整个教室只有墙上的几个电源插座于是地下错综复杂的接线板缠绕在一起不分你我,围观了全程的陈小姐表示目睹了好几起接线板缠绕出的姻缘。大四毕业,散伙。散伙饭没有太多人哭,离校那天我走的最早,于是好几个好朋友都来送我,拥抱,道别,从此成为校友。听起来仿佛是一个传统的大学故事的模板,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找份好工作,谈个好对象。北大给我的,却远不是这样。刚入学时候,看着别人金光闪闪的经历,内心说不惶惑是假的。记得当年某NGO面试,面对着高中时期就参加了一堆联合国活动的竞争者,曾经的媒体经验也就是高中时期创立的校园电视台和一两次无果的投稿的我落选简直是必然的。回到宿舍恸哭一场,觉得自己简直毫无长处。成绩并不拔尖,实习申请投出去石沉大海,挫败感排山倒海一样袭来简直要压死那个还不到二十岁的我。放心,这个故事里没有一个人一道光一样的出现在我的生命里,也没有师长的醍醐灌顶,有的只是这个校园。后来,一边挫败着一边还得好好学习拿学位呀,GPA也还是很重要的呀,所以大概日子过得也还算正常。△ 图片来自新浪微博用户@雪晶晶碎碎念有时候打卡锻炼路过湖边会发会呆,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听他们聊天。慢慢地从三角地走回宿舍的时候会一条条横幅看过去,发现就业指导讲座和英语学习讲座,明星讲座国外领导人讲座,学术的主题活动和元火动漫社的社庆大会,电影协会放《哈利波特》还请了戴爷点评……这些消息统统都在一条狭长的小路上向我涌来。(戴爷指的是戴锦华老师,也是一课难求)这个园子里同时发生着太多太多事,有着太多太多选择。我并不是无路可走,而是可走的路太多,不知道哪条路是生路。再后来,转念一想,哪有绝对的生路,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所谓靠谱和成功,无非就是别人的认可。而我身边的人一而再再而三的跟我讲的却是:你开心就好。朋友,师长,都只有一句:你开心就好。当初课后像一个小粉丝一样的战战兢兢找老师搭讪,语无伦次的说完自己的观点,老师跟我说:看来你是真的感兴趣啊。我说是呀我特别想做这个。老师温柔笑笑说,如果你想走学术这条路,一定要自己开心。后来再去面对选择的时候,标准就简单了很多:做这个我爽么,我有能力支持自己做这个事情吗。
可能后来走的路不是那么符合大众标准,可是自己有承担责任的勇气,那就好了。我的朋友们,从外企辞职自己创业者有之,Gap year之后回来毕业后自己创业并风生水起者有之,安稳考了公务员结婚生子者有之,放弃名校Phd学位去南美做NGO者有之。有些文化欢迎标新立异,却排斥那些现世安稳,有些文化宣扬现世安稳,就将那些离经叛道视为异端。北大只是静静地给你一个拥抱,无论你选择了什么样的道路,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跟许多人生选择完全不同的人成为朋友,世界是你意料之外的广阔。人生没那么多戏剧性啦,敢做一个让自己爽的选择,大概是北大的校园文化给我受用一生的东西,和秋天的银杏路,春天的燕南园一样。毕业的时候,有同学说“希望北大不是我们一生的至高点”。现在我想,北大是我自由灵魂的起点。Ps写的很乱请多谅解。个人经验,诸如其他更多方面有待方家补充指正了。-END-本文授权转载自知乎用户
第五篇:在耶鲁大学就读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是一所坐落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的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东北部老牌名校联盟“常青藤联盟(Ivy League)”的成员,也是八所常春藤盟校中最重视本科教育的大学之一。作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之一,耶鲁大学是美国历史上建立的第三所大学,其本科学院与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本科生院齐名,历年来共同角逐美国大学本科生院美国前三名的位置,位列2016-17年US News美国大学本科排名第3。耶鲁大学共走出了5位美国总统、19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16位亿万富翁等等。(百度百科)
耶鲁大学作为这样的一所世界名校,学子也来自世界各地。那么在这样一所名校中学习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呢?和大家分享一下江宏、Joel Butterl、Brian Ong三位学生的耶鲁就读体验。快来看看吧!(本文源于知乎,原标题:在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就读是怎样一番体验?)
江宏
Yale 相对于其他学校是个人文气息很浓厚的地方,不像在 MIT 或 Harvard 那样会感受到紧张的竞争氛围,所以我在 Yale 读 Ph.D.的五年是相对闲适的。第一二年有一些研究生的课程,之后的三年里我基本上是每周和导师在一个咖啡馆见一次面,聊一聊需要一起讨论的问题,其他时间都是自己的。那时因为靠奖学金度日,而美国的书通常都很贵,所以有很多时间是在 Yale Bookstore 喝咖啡看书度过的。
Yale 自己有一些很不错的博物馆,曾经去过多次。校园里有频繁的各类活动和表演,对于理科的学生来说,在一个人文味比较浓厚的环境中生活其实是非常好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在毕业考试前通常会办一个个人的小音乐会作为 rehearsal,我有时也会去听。最遗憾的事情是因为专注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利用那么好的环境系统地学习一些其它学科的东西。不过遗憾总是会有的吧。
对于 Ph.D.来说,无论在哪个学校,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导师都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导师的作用要大于学校的作用。我的导师 Michael J.Fischer 是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的人之一,我们之间可以说是亦师亦友。他传授的知识或许在走出学术界之后未必会对我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其他方面的影响会持续一生。他是德裔美国人,德国人严谨的人格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我刚到系里的时候,有时会写信给他问问题,他在回信里除了回答我的问题之外,还会指出我邮件里的语法、拼写、标点方面的错误甚至风格方面的问题,以至于我直到今天写邮件和文章都有反复检查几次的习惯,对于细节的注意也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在毕业前的最后阶段我们有一些新的成果因为时间关系没有发表出来,之后我就去 Google 工作了。一年之后我们决定把那部分成果发表到某个 journal 上,否则会很可惜。所以我们在几个月里用各自的业余时间把论文写完提交了,并且通过了 peer review 的过程,没有任何 reviewer 提出本质的质疑,编辑告诉我们论文被接受,只要提交一个 camera-ready 的版本就可以发表。但在整理最终版本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定理的证明过程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缝隙。我们仍然相信定理是正确的,但是证明过程的其中两步间有一个微小的缝隙,怎么都无法严谨地合拢。他毫不犹豫地发了一个 email 给 journal,说因为发现一个定理的证明不完整决定撤回这篇已经通过 review 的论文。他对我的影响通常就是来自于类似这样的一些经历,对一个学生来说,这比多发表几篇论文要宝贵得多。
Joel Butterly 大家好,我是Joel Butterly。我本科毕业于达特茅斯学院,之后进入耶鲁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博士学位。在这里我会和大家分享一下在耶鲁大学法学院就读是什么样的一种体验。
耶鲁法学院自1987年有法学院排名以来一直都排在全美第一。耶鲁法学院是一个非常小的学校。拿它和同样顶尖的哈佛大学法学院做对比,哈佛法学院每年招收500名左右的学生,而耶鲁大学每年只招收不到200个学生,这也就是说整个耶鲁法学院只有不到600名学生,而哈佛大学法学院则会有1500名学生。
虽然耶鲁法学院只有600个学生,它的经费却高得吓人:超过了十亿美元。因此,耶鲁法学院拥有非常丰富的资源,可以邀请各种各样的嘉宾来学校讲座,提供不同的渠道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法律领域去探索研究(很多全美最好的法学教授都在我们学校)。
课程设置的安排看上去是相对轻松的,因为你不需要上太多的课。但是每一门课都要求学生投入大量的成本。对于任何一门课来说,一天晚上被分配读200-300页的法律性极强的阅读作业是非常常见的。因此,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在耶鲁的学习生活还是非常的紧张的。
我认为,在耶鲁法学院最困难的还不是上课。最困难的是和你一起上课的同学都太聪明,太优秀了。我记得曾经有人给我们学校的学生做了智商测试,超过95%的学生的智商都达到了天才及以上的水平。
Brian Ong 耶鲁大学有个很可怕的组织——“校友会”:这个组织能让从耶鲁毕业出去的学生不受大脑意识控制地向母校捐钱!
耶鲁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各位名人的演讲总会成为焦点,记得我毕业的2006年,著名的CNN主持人同时也耶鲁校友Anderson Cooper成为我们的演讲嘉宾。他的幽默感和下面这席话让我印象深刻:
“今天我很勉强的站在这里要多亏耶鲁校友会(Yale Alumni Association)的精确定位技术。因为你们还不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可怕,让我给你们先打打预防针吧:你的余生都会在耶鲁校友会的关注下度过,就算走遍天涯海角,耶鲁校友会都会追捕到你。不论你走到哪里,不论你住在哪个国家,他们会写信给你压榨你挣的每一分钱。我很严肃的告诫大家,好好享受接下来的 24小时吧,因为你们现在还是学生。周二早上他们就会记下你的数据,你的住址,然后开始跟踪你。如果本•拉登也是耶鲁校友,他们肯定知道他到底在哪一个山洞里。”
当时只道是寻常,来到上海后,我才对这段话细思恐极。
每过几个月我都会收到来自耶鲁校友会的信和一封内容丰富制作精美的校友杂志。信的第一段通常是对耶鲁最近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变化的介绍,非常地温暖而让人有怀旧感,而从第二段才是重点:希望各位校友慷慨解囊,为母校捐钱。封封如此!
不过耶鲁做得很有技巧,校友会不会等到你已经功成名就了再开始来伸手向你要钱,因为有可能到了那个时候你对耶鲁的感情已经淡化。他们会从你一离开学校踏上工作岗位就迫不及待地向你寄送这样的信件,一方面让你没有机会脱离耶鲁的影响,另外他们会很有计划性的让你从一开始就养成为母校捐钱的习惯:一开始工作,你的薪水并不高,但是给母校捐献你月薪的0.2%,即使只是10美元也是你对母校的支持,我们仍然感激你对母校做得贡献。就这样,校友们就逐渐陷入了校友会设下的“圈套”,养成给母校捐钱的习惯,而相当多的耶鲁校友都是各个领域里的杰出人物,很多人富甲一方,他们财产的0.2%也是一个很大的数目。耶鲁大学依靠这个成熟的校友捐赠体系和学校基金运作管理制度,保证学校的良性发展。同时又为很多优秀的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些依靠奖学金上学的毕业生们,在事业成功之时更会感激学校的培养,反哺学校,给与慷慨的大笔捐赠,这样的良性循环保证了耶鲁300年的发展中不断前进,长盛不衰,始终处于世界一流 大学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