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时间:2019-05-12 02:44: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第一篇: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

读《学与教的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今后还需要多多阅读这类的好书。相信有丰实的理论来指导自己如今的教育教学实践,我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路也会走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宽广。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论述了学习类型与教学条件的相互关系,学生人格特征与教学处理的相互影响,师生间和同学间的交互作用,等等。

我先谈谈对教与学的心理学的认识,当然这些是来自对书上内容的吸收和思考。学与教的心理学是一门把学习心理和教学心理两个分支学科结合起来,阐明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的习得过程,以及教师如何为学生有效学习创设适当条件,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品德学习的心理学新学科。它是研究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与之相关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一切心理现象和规律。一方面深刻的体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相互影响和促进的过程,对于我们重点研究学校教学或更细些的课堂教学和我们这么多年的学习生活体会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当有正确的理论去指导,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教与学的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与学的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

从书中,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育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中、小学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学生的发展既是教育目标,又是教育的基本依据。教师要想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必须了解学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我应把握学生的认知特征,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3、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4、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为我们的教学决策提供心理学依据。

第二篇: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我深受震撼。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这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一共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 “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大学生活是缤纷多彩的,你可以参加各类社团,可以出去爬山野炊旅游等,心情好时还能邀上几个老同学一起出去聚一聚,就这样我慢慢地爱上了这种生活,喜欢一有空就泡在图书馆里享受知识带来的无穷乐趣,探索一切未知的领域;喜欢拎上小包,挎着同学漫步街头感受城市的繁华,感受人类智慧的结晶;也喜欢和室友们坐在一起闲聊,谈理想谈未来,诉说自己的伟大抱负;更喜欢感受自己在经过一天的学习之后那种无比的充实,无比喜悦的心情。

当然大学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轻松自在,也还有着其紧张的一面。看着身旁匆匆而过,为英语过级或是其他证书忙碌的师兄师姐们,我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不断努力,不断拼搏。前途是自己的,自己不努力谁也帮不了,高中时老师就一再告诫过我们,莫斯科不相信眼泪。我希望当我划过大学天空后,我能大声对自己说:“我无悔!” 然而在摸索中我渐渐明白,大学的学习贵在自觉,大学的生活也得要靠自己计划。

大学里除了课堂上老师教授知识以外,还会有很多专家、名家的各种讲座、报告,还有学生社团等各种的实践活动等等。这些资源要充分的利用,选择适合自己的积极参与,从中培养和锻炼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了解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必要的知识,加强体育锻炼。学会了解自我和接纳自我,进而认知别人、尊重别人,与人互助合作,从而给自己创建一个良好、健康的生活氛围。在学习中健康成长,从求知中获取快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对许多人来说是一门既熟悉又陌生的学科,但人的生活主要是由人的心理与行为支撑的。无论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是工作中的为人处世,都离不开心理学,我们都需要心理学知识的帮助。所以,认真学习心理学非常重要。

《心理学与生活》让我印象最深刻有几大点:首先,就如我介绍中提到的,它运用了很多心理学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来让初学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学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对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其次,这本书的作者并不会简单的罗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终是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你进行启发,或者用提问的方法,或者举例,或者运用一些图案,他能充分的从初学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心理学专家的角度出发去编排这本书,这点让我很敬佩;还有,这本书每章后都有一个总结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点列出来,在这点上,我国出的很多教材也有类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习题在后面,并没有做一些总结性的归纳。

第三篇:读《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心理学与生活》有感

原创: KetLune

前文

前一段时间在读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它是本涵盖范围广,引据权威且文字审慎的心理学入门书。

它主要内容涉及到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但主要是普通心理学。那什么是普通心理学呢?简单的说,就是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基础和一般规律。像了解人类感觉,知觉,意识,记忆,人格,情绪,和动机这些概念,和它们的一般规律。它是心理学的基础,对未来接触不同解释心理学现象的理论有背景介绍,或说是基础概念科普的作用。对心理学入门的爱好者来说,也是本不错的心理学知识框架搭建的书。

以往我会在文章里简要介绍读的书的框架,但我发现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书中逻辑的整理和对内容的记忆更为高效。我就都列入思维导图了。没用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去整理一本书的框架和逻辑的话,可以尝试一下。比粗浅阅读一遍书籍,有着质一样的不同。在阅读时,当时能够理解书中内容,但这和在读完后能用自己的语言输出书中的思想来比,是阅读深浅的一个很大的不同。

读完的一些想法。

1.我们的意识有多大程度上是独立的?

我不惊讶有许多人是持有“灵肉”两分的观点去认识这个世界。这种想法,尤其是在文艺创作者中尤为兴盛。它们的标配总是会去认为,有个单独的灵魂,凌驾于自己的肉体之上。而体会这个灵魂的存在的方式,通常是出于“我”能够将我本身,和外部世界当作客体去认识,仿佛存在一个超脱自身的“我”.而在有了这个,仿佛对“肉体我”有控制感的“灵魂我”后,就会容易认为,作为客体的世界,包括身体,这些可以被当作认知客体的事物是外界。作为“主体”的“灵魂我”才是真正的“我”,它是没有束缚的,自由的存在。Ta可以任意选择自己的“前进”方向。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观点有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一般所讨论的“灵魂我”与我们的身体,特别是大脑活动是紧密相关联的。例如大脑额叶组织受到破环,可以使人人格变换。杏仁核的损伤能够导致人们失去辨别气愤或恐惧的情绪。当下在我们脑海中呈现的意识,是大脑生物化学的一种体现。而生物化学的原料和环境发生变化,将导致结果呈现在脑海中的意识的变化。

说两个生理状态影响意识的例子。

情绪和认知放松能够影响判断决策。对于我们在记忆提取时,当下所处的情绪状态会使你更容易去记起来那些处于当下情绪的回忆内容。这在我们日常做判断决策时,会影响到我们在作选择时如何去从记忆中提取记忆来支持某一项选择。除此之外,诺贝尔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指出,大脑疲惫引起的“认知放松”,会让人们更容易做出原本理性的自我不会作出的非理性决策。

激素水平能够影响人类亲密活动模式。女性在经期前后的性激素水平显著高于其他时期。研究发现,女性在经期前后更偏好有“男子气概”的男性,对男性来说她们也更为吸引。此外她们对其他女性嫉妒心更强,性欲更强,也更容易出轨。性激素的高低水平,影响着女性的情绪状态,亲密活动模式。我们常常将喜欢与爱恋,默认为是灵魂我的权利。但心理学发现,喜欢与爱恋也受到非情境因素的影响。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认为人格性格是“灵魂我”的自有属性。然而许多心理学支持,它们更多是在后天社会环境的习得。也就是说,你认为你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是作为你一个个体独特的存在和体现,但实则更多的是在你这个历史环境成长下的孩子都共同存在的一个模式。(一个家庭里的孩子们虽然分享着较高的环境相似性,但会因为早期的行为和其他因素从而在父母和社会处得到不同的评价反馈。)

确实,与别人不同的是,我们每个人出生时会伴随着不同的出生气质:偏安静或活跃。但更多的是,成人时的人际关系交往和行为模式,受到原生家庭和周围社会环境对你的反馈形式的影响。父母对你幼时哭闹(对他们表示需要)是否能够及时反馈,和反馈是否细致温柔,会影响你是否能容易依赖信任别人。周围环境对你的评价反馈,特别是父母,对你形成一个你是否有价值,有能力,()或值得被爱(它们反映了自尊水平)的自我形象有莫大的影响。他们对你的反馈若是积极,我们更容易去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形象。一个积极的自我认知积极的影响了你认知这个世界的方式。我们有时觉得我们自己很勇敢,或胆怯,在面对一个困难或一个选择。好像勇敢和胆怯,是“我”的一种自然属性。实则你的这些应对方式,有很大一部分受到了成人前环境的影响。许多选择,与其说是你自己作出的选择。不如说,是一个在你这种环境历史上成长的孩子,都会作出的同样选择。

因此,从意识与身体的紧密联系,和受意识指导的行为习惯受到历史环境的紧密影响这两点出发,我认为人们的意识是没有许多人所想象的那么自由,独立的。那么对我的启发一点就是,人类本身的身体规律,和环境对个人的推动或限制是巨大的。硬要与这两点对抗必定是要作出巨大牺牲的。就如同寒门学子高考上榜,底层阶级欲要跨越阶级。硬凭借“热情”,“刻苦”,“自律”等这些个体的意志努力,而没有从整体环境结构去思考问题,没有去审视行动策略与目标之间的关系,都可以说是自欺或不太聪明的。(简单来说,拿学英语举例。刻苦背,充满热情的背单词,很棒,很累,和人沟通起来,效果还是很差。这和在国外生活学习英语,和在国内,但不断整理学习日常常用语句,语法,不断和英语母语者练习沟通,更正错误来比,效果是不一样的。)但许多时候这可能亦是个人无能为力的,很多时候人们也不知道自己离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之间需要付出多少努力,直到意识到巨大的差距时,却往往又只能通过认知失调的调节来安慰自己了。

2.知识理解和记忆

有时在我学习的时候,我发现学习一门学科的困难,有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沟通传达之上,而非知识本身的复杂。当你在看一句话时,你可以理解每个单独的字,但可能你无法理解它所要传达的意思。常见的是,在看了以个名词概念的定义后,脑海中并没有对该名词形成一种“理解认识”的感觉。我觉得这常常是由于:

直接理解名词定义无法全面理解该名词。

名词概念除了在描述该事物之外,也在划清该事物区别与其他事物的一个界限。即,只有符合这个定义范围的存在,才是这个事物。那么对许多事物的认识,是从了解它与它的定义所要区别的事物之间的差异中去认识的。单单从该词语的定义是无法理解的。

除此外,对语言的理解,需要依赖于适当的语境。

语言本身有意义,语言所传递的意义却是建立在说话者,与听者的共同或相似认知之上。“猫已抓到老鼠”,可以是以只猫将老鼠捕捉到。也可以是警察逮捕行动中将嫌疑犯逮捕后的语言代号。对语言的理解,要理解说话者所在的一个语境,和表达的目的。语言本身是一种符号,在中文里,是苹果,英文里是apple.它对应的都只是“苹果”这个水果。对语境的限定,可以使得我们更容易去形成语言符号所象征了的更为准确的意义图像。许多对名词的限定词在每个人脑海中投射的图像不尽相同。例如一个红的苹果。每个人可能对红的程度认知不同。语词在脑海中对应的是该物的经验的图像的平均。

记忆的信息加工系统

对知识的记忆,应该达到对知识的“复述”阶段,而非是仅仅对知识的“再认”.根据记忆在人脑海中存储的策略,一般我们可以通过a.复述,b.深度加工(涉及分析、理解、比较和精细处理)来使得知识进入长期记忆。而相比不断“复述”,对知识的“深度加工”,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更好的记忆效果。最近的感受就是,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在阅读一本书时,可以先梳理清大的逻辑框架,然后在每个框架下又有次一级的知识概念。这样的整理,可以从大到小,比较清楚的去理解某一知识概念所在的层级,也更容易于其所在层级周围的知识概念比对,去更好的理解一个点。

(图为,用思维导图制成的普通心理学内“学习”章节的知识要点)



第四篇:读心理学有感

读心理学有感1

我读了《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感想深刻。

我认识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学习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高中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或许你认为不经意的一句话,但在学生的眼里分量是多么重,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老师的赞扬和鼓励,就是对他们的赏识,就是对他们的认可,就能给他们信心和勇气,让他们迈出成功的第一步。一两个月,仅仅一两个月,奇迹就会这样出现了,经过老师的鼓励和表扬,那位受鼓励和表扬的同学将带着这个信念,去不断的努力,总有一天他会真正成功的。我也会永远带着这个信念:“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去关爱我的学生,最后我要说的是:赏识你的.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欣赏孩子的长处,肯定他们的每一个细微进步,让他们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找到学习的快乐和自信,并真诚地帮助他们,那么,奇迹就会发生,坏学生、后进生都会变成好学生!关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教师为什么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呢?通过读书我知道了书中的观点。

第一,是因为教师要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本书所要强调的是,教师只有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才能知道作为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具备哪些优秀的心理品质,从而自觉地培养这些心理品质。

第二,是因为教师要提高教育业务水平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这本书对此作了比较精简的归纳和概括:

1、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学问题比比皆是。但教师只有学习了教育心理学,才能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才能选择适当的教材,采取相应的措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2、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品德。学习过教育心理学的教师,就能够掌握学生品德形成的规律,及在各种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心理特点,按照共产主义的面貌来塑造一代新人。

3、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因材施。.也就是说,教师了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才能助长学生的优点,矫正学生的缺点。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掘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

可以科学地总结教育经验,我觉得这也是第一点的基础,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准备的。此外,本书还提到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总结法等,可以说从理论上归纳出了研究教育心理学的具体有效的方法。总的来说,本书对于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读《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我将会心理学里面的知识,正确运用有效的评价和适当的表扬等正面引导的外因作动机的诱导,促使学生的认知兴趣得到发展,形成稳定的、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从而健全他们的人格和品德。

读心理学有感2

幸福,有人把它编在歌里,有人把它写在书籍中。美国哈佛大学把它搬进教室里。不仅如此,沙哈尔博士讲授的有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还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超越了长期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原理”,这是在历史上首次以科学来论证幸福是什么。曹校推荐给大家的就是这本-------《哈佛积极心理学》。

书中讲到,沙哈尔给哈佛学生的十条幸福忠告;讲到哈佛幸福课的四个目标;通往更快乐、更幸福的门径等等。其中,有一句话使我感触很深。“如果星星一千年内才闪耀一次,当它闪烁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仰望它,可正因为它每晚都闪烁在星空,所以我们认为那是种理所应当的。如果一个人把一切都当做是理所应当,那他就不会懂得感恩和珍惜,自然也就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

感受幸福的人往往心怀一种信念和动力,这种信念和动力既能够激励自己不断地前进,也能够感动和改变周围的人。感受幸福,会让自己与幸福的联系更紧密。当面对孩子那天真无邪的笑脸时,所有的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清晨,当迎着第一缕阳光,迈着从容的脚步踏进校园时,孩子们一声声“老师好!”,幸福的一天开始了!

感受幸福校园

法国小说家雨果曾说过: “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有人爱我们。”其实,教师的幸福有时就是一种感动,外界并没有改变什么,只是你的内心改变了,幸福是一种感觉,在美丽的校园里,在和孩子们相处的每一天,在看着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自己也会感受到幸福。也为我们的校园注入了幸福的源泉!

感受幸福课堂

课堂是教师生命舞台,在电子白板整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沉浸在课堂的氛围中,游动的各种各样的鱼、25前的春秋时代的穿越、神话故事的美妙世界------这是一个美妙的世界!在这里,老师和学生一起悲伤,一起欢乐,弗洛姆曾说: “幸福本身不是结果,而是伴随着力量增长的体验。”在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中,看到学生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教师体验到了喜悦和收获的幸福。

感受幸福生活

感受幸福生活,就是要以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念,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高雅的生活情趣,从平凡的教学工作中感受生活,享受生活,获得职业幸福感。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校长的.话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促进个体获得幸福体验,提升幸福指数。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就是一种状态,一种主观感受。沉浸于自己的工作中才能真正感受到职业的幸福感。在付出、理解、尊重、信任中,教师才会感悟到自己的价值,享受到作为教师的幸福,体味到对生活和事业的挚爱,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不断前进的动力。

感受幸福,当和学生一起徜徉在美丽的校园时,我们幸福;当和他们共享一本好书时,我们幸福;当看到他们犯错后不好意思低下头时,我们幸福;当接到教师节他们用稚嫩的小手绘制的贺卡时,我们幸福;当看到课堂上他们一个个高举的小手,激动的小脸时,我们幸福;我们从学生的身上体验到教育的成就;在幸福中我们的个性得到张扬,理念得到提升,品性得到净化,心境得到调和,让我们都能做一个幸福的老师!

读心理学有感3

印象中的心理学书籍通常会给人“枯燥无味,深奥抽象”之感。可是读完本书却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自己与作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对话。书中一开始的时候就提到了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可见,我们的工作是注定与孩子们紧密相连的。让孩子快乐、幸福、健康地成长是我们每个老师不容倦怠的工作。

合上书的最后一页,书封面上那几句极富感染力的话语仍然在我耳边回想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多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呀,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每一个做教师都知道了要想真正教育好孩子,搞好教学,一定得了解、懂得心理学,就要掌握、应用好心理学。一个真正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够洞察学生的心里,感知孩子的心里,让孩子从心底喜欢你。作为教师,长期以来,社会对教师一味强调风险、责任,相对忽视了他们作为一个平凡人的需要、获得,这也是造成教师压力增大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原因,所以,我们要不断的增强职业认同感,从内心深处认识到:教师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它不仅关乎教师自身的未来发展,对学生未来的影响更是长远而不可逆转的,因此,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的职业。所谓幸福感,它是一种乐观的态度,培养自身的幸福感,就是要学会多看看身边的快乐满足的事,学会脚踏实地追求切近的目标。

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自我的心理教师,要善于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保健,自我积极心理暗示,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每个教师都在一自己的情感、意志、认知特征和个性特点等时刻影响、教育着学生,也就是说,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个立体的师表形象。在学生的心灵里,教师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教师的人格魅力乃至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时时刻刻起着言传神教、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人和人的交往只有真心才能长久,教师和学生也不例外,一个教师课讲得很好,但是他的学生未必就学的.很好,心理学揭示的规律告诉我们,愉悦的情感体验可以是学生感知敏锐、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学生在情感上比较亲近老师时,多老师传授的知识才会乐意接受。由此可见,教学是否成功离不开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个懂得心理学的教师定能洞察学生的心理,真正感知学生的心理变化,感知学生到底需要什么,具体知道学生为什么喜欢听你的课,并能让学生从心底里感到舒服,很自在,让学生学的很自信,很有成就感。那教师想要的结果自然而然就会出现。

读心理学有感4

拖延这个问题竟然博大精深。它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行为反映,更是心理和大脑共同作用力之下的产物。正如书中所言:“拖延是由心理根源、生物因素和人生经验这三者交织在一起而形成的。”倘若细究起各自拖延的根源,还会联系到如:早年记忆、对成功和失败的各种恐惧、模糊的自我认识等等,这些我们自己都不太愿意去触及的深层次感受抑或真相。

通过鉴别和检查那些我们将事情推掉的背后原因——对失败、成功、控制、疏远和依附的恐惧,加上我们的时间概念问题和大脑的神经学因素。为我们学会怎样理解拖延的冲动以及怎样以全新方式采取行动做了一件非常扎实的基础工作。

造成拖延的根源有很多,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只有了解了控制你拖延的'心理行为,才能对症下药。拖延不是因为缺乏时间管理能力,也不是道德问题,它是一种复杂的心理问题,只有深入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得到。

《拖延心理学》就是认识自我的一面镜子,它客观地反映出了我们深层次的想法和问题,让我们更好地接受自己,也由我们自己来掌握取舍,更为我们提供了达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问题的实用性建议。

读心理学有感5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著作。本书中提出了关于人的自卑感的理论。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因此帮助儿童形成正常的、健康的人格是教育儿童的首要和核心问题。阿德勒反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儿童培养和建立独立、自信、勇敢、不惧困难的品质和积极与他人、集体合作的能力。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易懂且便于操作,适合教师和家长阅读学习。对于教育儿童有很大的帮助。儿童所有的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不了解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就无法理解他所做的事。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人格的统一性。惩罚对儿童来说一般是弊大于利。错误目标的确定通常缘于错误的判断。儿童获得印象的强度和方式,并不取决于客观事实或情况,而取决于儿童看待和判断事实或情境的方式。

惩罚之后加剧孩子对学校的厌恶感。除了人格的统一性外,人性另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是人们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如果我们不感到自卑或自我感觉处于“下游”状态,我们就不会有超越当下的愿望。优越感与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方面。

心理健康的孩子会把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转变为前进的动力。学校是在为社会而不是在为自己培养学生。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别人对他的期望,不需要努力,总表现出一副无所谓和懒散的样子,他即使没什么好成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谅解。他的懒惰使他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最起码他的父母要为他操心。

简单来说,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心的人的一种自我保护屏障,但同时也阻碍了他们努力不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即使是最严厉的惩罚也无法使一个懒惰的儿童勤快起来。只有友好的启发、积极的鼓励才能增强他们的勇气,才能使他们完全康复。自卑情结是指一种过度的自卑感,它促使人去需求唾手可得的补偿和富有欺骗性的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放大困难,消解勇气,从而将通往成功的道路堵死。

一个人寻求超越他人的方式如果不是建立自己的成就而是贬低他人,那么他就是怯懦者。教育者必须加强儿童之间的友好感情,教育他们即使别人因为做错了事而得分较低也不要蔑视他们。否则,孩子很容易形成自卑情结,丧失生活的勇气。儿童的发展既不是由天赋决定,也不是由客观环境决定;儿童对客观事实的看法和他们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才是儿童发展的决定因素。成人不要期望儿童不犯错,不要期望他们按照成人成熟的理智来行动,而要意识到,儿童在理解自身的处境时会经常犯错。过于挑剔和严厉容易使孩子丧失勇气,而过于温和和溺爱容易使孩子形成依赖心理。教育的目的必然是社会性的。社会情感让个体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同时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的全部生活。只有当我们把社会和他人的权利考虑在内时,道德观念才会出现,也才具有意义。

那些习惯于把世界分为相互对立的两个部分的成人,其思维方式仍然保留着儿童时期的特点。造成儿童在学校失败的原因,不仅仅是学校教育体系的无效,还有儿童准备上的缺失与不充分。有些孩子遭受失败后反而大受鼓舞,而有些孩子则会一蹶不振,对于这种因失败而灰心丧气的孩子应不断进行鼓舞和激励,对他们要温和、耐心和宽容。要让每个孩子形成这样一种印象: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要活的有价值。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或教师决不能有半点灰心丧气。父母可以纠正学校教育的不足,教师则可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陷。

教师即使有充足的理由也绝不应该指责家长。直接指出他们过去的错误,这于事无补。切记不可教条式的和他们说话,即便是提建议,也不应该用命令的语气,而尽量用“可能,也许或你可以尝试一下”等建议性的口吻。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谁正确或显示出自己的优越,关键在于找出一个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孩子。

这本书令我喜欢的原因是它没有枯燥的专业术语,语言平实。而且充满着健康的气息,不似弗洛伊德悲观的情绪。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对于我们教师来说,了解学生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教师,必须了解心理学。这本书是经典之作。

读心理学有感6

早上一起来,拉开窗帘,让阳光充分地铺满整个房间。拿起昨天还没看完的书,顿时被这一篇《心理学家的实验》给吸引了。

《心理学家的实验》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心理学家让三组人同时前往一个村庄,第一组人因为不知道路程,所以没有目标,一路上情绪都很低;第二组人虽然知道路程,但是旁边没有人告诉他们路程,情绪也很低;第三组人知道路程,旁边有里程碑记录,一共走了几公里。每走过一个里程碑就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小目标,所以一路上欢声笑语,情绪高涨。

看了这个故事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生活有目标,才能有足够的动力前进。一个没有理想与目标的人,在思想上往往偏于保守。在行动上,常常想维持现状。

记得那一次,我上二年级。老师让我们在一张纸上写出自己的梦想,长大后当什么,下一周交上来给老师。我怎么想也想不出来,因为我根本没思考过这件事。为此,我的情绪一直很低落,因为我一直认为满足自己的'欲望就是达成目标,比如你想买一辆车,买车就是目标,怎么买就是计划,行动起来就能实现。后来才觉得目标并没有这么简单,目标是一个人心中的理想,也是人的美好愿望,目标不一定要远大,它可以是一个快乐的标杆,每一次的目标都很简单,但又不是触手可及,这样你就会在满足中进步,且不会因为唾手可得造成失落感。

后来,我为自己的学习定下了一个小目标,每当这个目标完成之后,我会给自已再制定一个目标。到了年底,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是啊,生活需要目标,你有了目标之后就会有前进的方向,自然就会有前进的动力。

读心理学有感7

在“全名阅读”与“书香校园”活动的感召下,我也主动地参与的活动之中,捧起了久违的书籍,思绪万千,书是人类的'朋友,读书使人聪慧,使人明理,使人进步,我经历月余的时间,记下百余页的笔记,把刘国政主编的一部《小学教育心理学》终于读完了。去阅读与学习的过程,感悟颇深。

《小学教育心理学》一书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突出了小学教育教学的特点,理论联系实际详细,具体地从学习动机,知识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到让教育和品法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也阐述了教育心理学群体心理学,差异心理学理论知识,书中例举大量小学教育,教学案例和实验数据,使阅读者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特别是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教育家的理论和观念点,读起来让人耳目一新,也使我们对小学教育教学的理念,从中真可谓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此书共十二章四十四小节详细具体的阐述了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心理活动规律对提交我们从教技能,指明了方向,扩展了教育教学思路,也为广大教师避免走弯路开阔视野,提交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积淀无穷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携手,以书为伴以书为友,让阅读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旋律,感受阅读的乐趣。

读心理学有感8

说话是一门艺术,无论在生活或者职场中,言语总是会起主导作用,影响着身边的每个人。与他人交流时,如何说话是相当关键的。读了这本书,感觉很有自我剖析一下的必要,感觉自己是一个口才不佳的人,二则是一个无幽默感的人,三则是一个不会赞美的人。虽说这几项都是硬伤,但又一个说话注重分寸有尺度的人,是一个懂得善于倾听的人,是一个不乱开玩笑性格较为严谨的人。名人卡耐基曾说“当今社会,一个人的成功,仅仅有15%取决于技术知识,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及有效说话的本领。”说话看是简单,但是要说出有水平,容易被人理解、接受的话则不能不懂说话的心理学。

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总是要和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个人的心理特点、脾气秉性、语言习惯等都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因人而异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我的理解是,与人真诚为第一,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人,真诚的用心对待,必然换取真诚的回报。第二,要微笑的面对对方,要懂得察言观色,重视对方的态度。第三、要学会赞美,虽然说赞美别人,并不一定有回报,但是能够提高和润滑人际关系。第四,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在与人交谈时,也需要学会做一个很好的听众,这样,会给别人留下好印象,别人才会觉得受到了尊敬,同时自己也会获取成功的喜悦。第五,沉默是金,三思而行,不乱说、说话内容精简同样也是很重要的。

说话的目的是什么,主要是在于表达和沟通,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一个实际传输。会说话的人,小则可以讨人喜欢,大则可以保身,成就大事业。而如果话未说好,小则树敌,大则会让工作毫无起色,让事业举步维艰。作为一名员工角色,在与同事说话中,个人理解最重要的.四点:第一,要多赞美员工,让员工充满自信心,让赞美声带动及感染每个人,通过赞美,得到对方的欣赏和尊重。第二,要多听员工建议,多倾听员工的声音,这些是一笔无形的财富,这些声音是改善的基石,提高工作效率的促动力。第三,要面带微笑,每个人的表情都是内心深处的直接体现,面带微笑是促进同事关系的重要点。第四,说话要注重尺度,不能什么都随意说,不注重场合。并且无论是批评或者表扬都不可不重分寸,要因人而异,对症下药。

总之,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的过程,在成长的旅途中,待人待物最重一个“诚”字。如何学说话,如何理解心理学,就是在学习如何做人。说话是一个技巧,一门艺术,我们需要持之以恒的去学习,去实践,这样必然能得到大家的信任和喜爱。

读心理学有感9

大学时期,曾经因为接触了心理学这门学科而有些着迷,一个不经意中,在网上看见了这本名为《管理中的心理学》一书,顿时勾起了我翻阅的热情。

人由于先天因素、后天社会生活及所受教育不同,他们的心理也各有特点,人的心理是复杂的,又是多变的,而且还具有锁闭性的特点,即心灵深处的东西往往都是不轻易表露在外。想到这些,对本书的渴望又得以加深。甚至细细品读时,不禁让自己也身陷书中。这是怎样的一本书?它把为人、为管理者的心里状态分析得如此透彻,更是用了浅显易懂的语言教会了我如何去做一个工作者。读罢此书,感觉受益匪浅。

作为一个工作者,这本书教会了我怎么样对待自己的工作、生活。它告诉我们,无论人处在何种环境中,都应该怀着一份感恩的心,善待自己的工作、同事。对工作要尽职尽责,要充满信心与激情,要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要做细、做扎实工作,要从小事开始干好工作,不能好高骛远,要有谦虚的态度等等,这些既给我们讲了做人的道理,也让我明白了工作的内涵。工作就是赋予激情与充满信心,工作就是感恩与责任。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大长今作为一名成功女性所表现出的自信、坚忍不拔以及与困难抗争到底的坚持。同时也让我明白了现代管理更多的是需要理解与支持,无论是作为一个管理者还是一个工作者,因为你在工作中都会担当不同的角色,都在表演者与观众这两个角色之间周旋,只是看自己如何正确地扮演好当前的角色。

看罢此书,让我也明白一个道理:世间万事,最难读懂的就是人的`心。作为一个管理者,其实主要就是对人的管理,在这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只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平静自己的心理,才能正确看待人和事,也才能做到管理的游刃有余,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读心理学有感10

人,难以揣测,难以捉摸,可是,人也会时时露出破绽,这本书,就是看透别人,将各种各样的谎言暴露无遗,使人聊天不再隔着肚皮,不再难以揣测。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读懂人的心理,从面部特征、表情、手势、身体的移动、身体的距离、接触、姿势与服装,从而读懂人的心理的。这本书主要是为了帮助我们周围的`人们的感觉,思想与意图,让我们读懂他人的心思,人际交往更加的好。

人际交往,谁也不能说谁好谁不好,都是从起跑线开始,可是,当你读了这本书之后,你就是比别人先跑出了几步,远远的甩开了别人,成为一名交际高手,最终取得人生的成功!

全书共有大约130个章节,每一个章节的名字都是令人惊叹的,比如:不把别人比下去,不被别人才下去;风光绝不可占尽,宜分他人一杯羹;适当的随声附和,让交流更加流畅……这些都是书中写到的,随便挑一个出来,都能看的很精彩。

现在的我们正是学习的时候,可学习并不是只是学书上的知识,还有生活上,心理上,生理上的知识,在这段学习的过程当中,必定是没有很快乐的,可是,当我们以后长大之后,也会像大人一样,知道读书是怎样的有用,所以,学习虽苦,但没有比生活更苦,加油!让未来的我们,被千万人崇拜吧!

读心理学有感11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一切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但都超不出信息沟通与物质交换的范围;从静态讲,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动态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情感联系。据估计,大学生每天除了睡眠外,其余时间中有70%左右用于人际交往。有的人对成功人士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为85%的成功人士与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关。因此,人际交往对大学生起着重要作用。

经过一个学期的对人际关系心理学的学习,让我学会了以前似懂非懂的许多理论。让我懂得了许多在社会中的处事与为人。人际关系心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它值得我们去认真研读,认真专研。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瞬息万变,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我们要想从波诡云谲的人生之海中,绕过波涛汹涌的暗流,驶过错综复杂的险滩,寻找一个指引人生航向的指南针,我们就必须学习和掌握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具有了解他人心理变化与动向的本领,具有认清环境和辨别他人的能力,从而摆脱无所适从的困惑,使我们能在风云突变之际,能从容地让心灵栖息在生命的港湾。更重要的是能为我们今后取得成功和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书尝试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原理,结合实际生活事例,对为人处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心理现象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提供了操作简便的解决思路与方法。通过学习,我知道了人们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注意阶段、接触阶段、融合阶段。因此,我们在与人交往时,重要的是处理好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学习,我扩展了很多知识,例如,它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了许多理论,如归因理论、人际吸引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等。所谓的归因是指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推论过程。就征对这些理论讲一下下我的感悟。

归因理论包括海德的通俗心理学,该理论关键是,确定其他人的稳定的、基本的心理倾向的动力;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论理论;凯利的因果归因模型;韦纳的成功和失败归因理论;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韦纳、弗里兹等人1971年等人叙述了对成功和失败归因类型,一类是归因是内在还是外在的,另一类是进行了内外在归因之后,观察者还必须决定成功或失败是稳定发生的还是不稳定发生的。当一个人把自己的成功或失败进行归因,毫无疑问有四种,一是努力,二是任务难度,三是运气,四是能力。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来说,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当一个人做出怎么样的归因时也会影响对未来的预测,假如一个人在考试或工作失败后,将其归因为内部原因的话,如果他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自己能力不够,那么当他做出这样的归因之后,在以后的工作中,他也就再以不会努力了,相反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的话,他就可以奋发图强来弥补过去的损失。他把原因归为外因的话,如果认为是题目难,那么他对此更加是无能为力,但如果归因为运气的话,他也许还会抱试试看的态度。但不管如何去归因,其归因的方式对归隐者的'影响是特别大的。这久告诉了我们,当我们自己失败或成功之后,要以一种客观的心态去评价自己,做出正确的归因方式,从而使得自己更深层次得以提高和进步,否则就会使我们失去前进的方向。

人际吸引又称为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人际吸引理论包括强化理论、相互作用论、得失理论、相等理论。其中强化理论是我影响最深的。人际关系的强化理论是以强化为核心,揭示情感强化和人际吸引之间的关系。拜恩和洛克认为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交往对象的接触背后紧跟着惩罚,如批评、讽刺等等,那么就会产生对对方的厌恶和反感,从而就会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从而就会丧失对下一次交往的欲望和积极性,因此也就无所谓人际吸引了。反之,就会与对方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总之,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喜欢那些给予我们奖励的人,而不喜欢导致我们情感不愉快的人。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很多。因此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我们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才会走得更远更好。尽管有那么多的人际交往理论,我们都不能只看到一个理论的方式,因为在现在社会中,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们必须注意自身和环境的因素,做到多种的结合,人际关系才会更好。

认知失调理论首先由费斯汀格提出。这个理论涉及有关认知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认知失调理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如用于心理治疗、儿童教育、消费行为、决策等。俗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真正一帆风顺的日子少之又少,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磕磕碰碰是家常便饭。学习认知失调理论所述的原理、对现实生活的含义以及减少失调的方法,不仅使我们增长了心理学知识,在面对环境的种种压力和挑战时能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心理的平衡和和谐,不让忿懑、焦燥、忧心等带来严重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而且有助于我们处理好人际关系,改进沟通,解决冲突,创作更好的业绩。

我们大学生正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们心理正常发展、保持个性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你要有所改变,要有强烈成功的愿望,针对自己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题,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相信就一定会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学会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可见良好人际关系对我们的作用是多么的大。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己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用诚实,宽容和谅解的原则,树立自我良好形象,形成集体中融洽的关系,并积极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际面,不断赢利他人和社会赞誉,获得更好的人际交往圈,才能最终辅助人生走向成功的大道。

读心理学有感12

快乐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人生的根本意义在于追求快乐,但是我们好多人的现实情况却是深陷于烦恼之中不可自拔。什么样的生活才算真正的生活?什么是快乐的智慧?如何保持健全的心灵?怎样增添生活的乐趣?带着这些疑问,我翻开了《快乐心理学》。我相信我一定会找到很多关于快乐的秘密。我做了如下的摘录。

1、人生有悲有喜,在我们快乐的时候就要忘我的`投入并且把这种快乐带给别人,以至于因为我们的存在,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一些。

2、快乐就像一只蝴蝶,你若伸手去捉它,往往会落空;但如果你静静地坐下来,它反而会在你身上停留。

3、所谓的死胡同不过是一条街的拐角,走出这个拐角,又是一片海阔天空了。

4、快乐的时候,看问题的角度也更加清晰明确,不至于被一些失望、焦躁。恐惧等负面情绪引起的盲点所遮掩,快乐就像戴在心灵上的一副眼镜,能让你透过迷雾般的表象,看清事物的本质。

5、不是世界亏欠了我们什么,而是我们自己亏欠了自己因为我们不停地对自己说一些消极的东西让自己无法积极地面对生活。

6、每一天都是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一天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了,你可能把大部分的时间都分给你忙碌的工作,但一定不要忘记留给自己10分钟用来发呆,用来放松,思考生活的真谛。

7、辩论是一时的,朋友却是永远的,花朵早晚都会凋谢,留下的余香却能长存心底。

9、快乐处世法——谦虚,不要吹嘘,对别人耐心一点,榜样胜过说教。

10、快乐就是抓住离自己最近的东西;未来的还在未来,我们能掌握的只有现在,而现在的时光也如沙漏般一点一滴的溜走,每一份每一秒都是我们现在人生里最黄金的时刻,你可能听腻了这句话:过程永远比结果重要。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的真理。

人生不会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有工作的困惑、家庭的烦恼,甚至疾病的困扰。但这都是生活的一面。生活还有另一面,就像一枚硬币一样当它掉在地上,你只能看到它的一面,只有当你把它捡起来的时候你才能看到另一面。快乐只需一句话:活在当下!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态度对待生活和工作,那么你会发现,工作的效率会高起来,生活的节奏会慢下来,而你自己,会快乐起来!

读心理学有感13

每个人都有一种关爱他人与社会的潜能,这种潜能就是社会兴趣。具有社会兴趣的人,富有理解与同情他人的社会情感。人们通过心系他人,协同合作,奉献社会和关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式来体现社会兴趣。这种社会兴趣不仅包括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兴趣,还包括对未来美好理想社会的兴趣。

在读书会中,我们读到了超越自卑的四条路径,其中一条路径是社会利益型。它里边讲到拥有社会兴趣使人们能够更好地处理人生问题,促进人类共同发展,每个人在生命中都需要面对三个问题,而我想说的是第二个问题——为了共同发展,人如何与他人合作?表面看是说了发展与合作的问题,往更深一层看,还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说到合作让我想到,在心世界社团举办的重走长征路团体活动中,是以小组的方式参加,我们土木学院有30人参加,将他们随机分组。有一个小组让我记忆深刻,这个小组五个人分别由路桥专业的两名男生和建工专业的三名男生组成,在此之前,他们彼此都不认识,却在这次活动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诠释了合作的魅力。

合作在当下这个时代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合作,学会合作能够提高我们的团结精神,能够使我们彼此信赖。“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鳄鱼和千鸟在合作,廉颇和蔺相如在合作,我们也要学会合作,合作才是力量。

人际关系是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要想有好的'合作关系,首先要有积极的的人际关系。

正如书中所说到的那样,人际关系领域的积极超越意味着,不把他人视为竞争威胁或绊脚石,而是视为需要巧妙协同的伙伴,温暖善意的发出者和接收者。

第五篇:学与教心理学

1、试论述加涅关于学生心理构成及其分类的观点

(一)先天的素质(The Nature of Learner Oualities)在心理学中,传统的素质概念指人的心理发展的先天遗传基础,主要指神经解剖学基础。加涅分析了影响学习的先天素质:1.信息输入阶段的感受性;

2.内部加工阶段的工作记忆容量;3.信息提取阶段的速度。先天素质为学习提供可能性,教育无法影响它们,但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避免超越人类的潜能”

(二)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由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不易改变的特征。1.能力(abilities):(1)一般能力(测验得到的智商):核心是认知能力。

(2)差别能力:言语流利、数字推理、空间定位等;2.人格特质:其中对学习影响较大的是学习动机与焦虑。发展中形成的素质(能力与人格特质)虽不直接参与新的学习,但会加快或减慢学习的速度,对学习起支持性作用;本身并不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

(三)后天习得的素质(Qualities that are Learned)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态度5.动作技能 { 五种学习结果(习得的性能)}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成分。

2、怎样理解学习概念

学习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获得个体行为经验的过程。学习是有机体凭借经验的获得而产生的比较持久的行为的变化

1、学习的发生时由于经验的获得所引起的

2、学习的结果是使个体的行为发生了持久的变化

3、不能简单的认为凡是行为的变化都意味着行为的发生

4、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人类普遍具有学习行为,而且动物也能学习

狭义的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情境中在教师指导下,有目地的、有计划的、有系统地掌握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已积累个体经验的过程。

3、试论述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张

当代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或者至少说

是在解释现实,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我们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所以,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关于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是丰富的、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像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外部信息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是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4、试论述品德及其品德的结构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规范而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特点,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为方式的统一体

(1)品德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组成成分。品德是由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个方面组成,品德的这四个方面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2)道德认识是指对于道德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好坏、善恶及其意义的认识。它是社会上的道德要求转化成为个人需要的第一步,包括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等。(3)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以实现所引起的内心体验,是对于某种道德义务产生爱慕或憎恨、喜爱或厌恶态度的情绪体验。它伴随道德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又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4)道德意志是指人在产生道德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它是人们自觉地克服履行道德义务过程中的困难和障碍的能力和毅力,是为达到既定的道德规范而自觉努力的心理过程。(5)道德行为是指人在一定道德意志支配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道德意义的活动,它是个体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是人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成分是相辅相成、互相渗透、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道德认识是前提和基础,道德情感是内在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巨大动力;道德行为习惯是道德品质的总的表现和检验依据、道德意志是道德行为习惯的精神支柱和重要环节。尤其是在道德情感受阻、道德行为不能实现时,道德意志的作用更加明显。

5、试论述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四个环节

1、设臵并陈述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 这是一个教案首先要明确的。如何明确?

 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所学内容作知识分类学方面的分析,以确定属于哪一类知识,有助于确立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测。

2、分析教学任务

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  明确学生学习的起始状态;

 分析从起点到终点之间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行为倾向 

3、根据任务分析,导出适当的教学过程、方法、技术

 课的类型不同,教学步骤、方法、技术也不尽相同,课的类型可以从两方面分:  第一,根据广义知识分类,有三类课:  1)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 2)以程序性知识为主要目标的课;  3)两类知识兼有或并重的课。

 第二,根据两类知识的学习都要经历三阶段,亦可划分为三类课:  1)以知识理解为主要目标的课

 2)以知识的巩固和转化为主要目标的课, 以知识的巩固为目的——复习课  以知识的转化为目的——练习课。 以学生活动为主。

 3)以知识的应用或检测为主要目标的课;  在一个教学单元之后,或期中、期末进行。 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试卷,并对学生的反应作出评价。

4、对照教学目标,检测与评价教学结果

6、试论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观

在奥苏伯尔看来,学习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内驱力所组成:

1.认知内驱力

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部分中最重要、最稳定的部分,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这是意义学习中最重要的一种动机。它发端于学生好奇的倾向,以及探究、操作、理解和应付环境的心理倾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心理倾向最初都是潜在的动机因素,它们本身既无内容也无方向。这些潜在的动机因之所以变为实际的动机因素,一方面是成功学习的结果,学生预期到未来的学习可能会得到满意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家庭和社会中有关人士影响的结果。

2.自我提高内驱力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由于在社会中,一定的成就总能够赢得一定的地位,成就的大小决定着他所赢得的地位的高低。所以,取得成就成了赢得地位的前提。又因为成就的取得与能力水平是相称的。这样,对地位的追求就导致了成就的取得和能力的提高,成为自我提高的内驱力。由此看来,对地位的追求是动机的直接目标;成就的获得和能力的提高是间接的目标。显然.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外部动机。

对于学生来说,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第二个组成部分。它可以促使学生把学习的目标指向将来要从事的理想职业或学术上的成就,以便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在学习期间,自我提高的成就动机可以促使学生去追求优秀的学习成绩或较高的排列名次。总之,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会使学生变得更加努力,会使学生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地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在同伴中赢得优越的地位。显然,自我提高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动力源泉。

3.附属内驱力

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有明显的不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1)两者追求的目的不同。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追求的是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附属的内驱力追求的是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以自我能力的提高和学业成就的提高为中介,以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得到公众的认可为满足;而附属的内驱力以满足或达到长者或权威的要求为中介,以得到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为满足。(3)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是在客观社会的影响下内化而成的个人确立的目标;而附属的内驱力所对应的奋斗目标则是由长者或权威人物给确定的。

(4)学生在附属的内驱力的促使下,从长者或权威人物的认可和赞许中也会获得一种派生的地位。但这种地位与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所赢得的一定的社会地位不同。这种派生的地位不是由学生本人的能力或成就水平决定的,而是从他追随和依附的长者或权威人物所给予的赞许中引申出来的。

附属的内驱力有比较明显的年龄特征。在年龄较小的儿童身上,附属的内驱力是成就动机的主要成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地增强,附属的内驱力不仅在强度上有所减弱、而且在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和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在青少年时期,来自同伴的赞许或认可将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

下载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学与教的心理学》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心理学有感(合集5篇)

    读心理学有感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心理学有感,欢迎大家分享。读心理学有感1说......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读《幼儿心理学》有感 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学习幼儿心理学是自身发展提高的需要,是搞好幼儿教育工作的需要。为了更好的从事幼儿教育,我选读了《幼儿心理学》这本书。以前学习《......

    读人际关系心理学有感

    读《人际关系心理学》有感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从动态讲,人际交往是指人......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专题

    中国文化专题研究作业 学号: 班级: 姓名:硕0050班 读《中国文化心理学》有感 出于对中国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于是我选择了由汪凤炎老师和郑红老师编写的《中国文化心理学》这本......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读《教育心理学》有感 在上大学的时候,因为《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是考教师资格证主要的考试内容,对这两本书已经背诵过,只不过,当时是为了应付考试,只是死记硬背,更别谈理解......

    读悲剧心理学有感专题

    现代文学中的悲剧的净化 ——读朱光潜《悲剧心理学》 《悲剧心理学》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研究现代戏剧美学的专著。在这部著作中,探讨了悲剧快感的审美本质及其特性问题。他运用......

    读童话心理学有感

    从《童话心理学》说起 从小到大,几乎每个人都读过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白雪公主》《小红帽》、《睡美人》、《渔夫和他的妻子》 等等,都是孩子们百看不厌的好故事......

    读《积极心理学》有感

    读《积极心理学》有感 因为选修了积极心理学这门通识课,在老师的推荐下断断续续花了几周时间,终于大致看完了《积极心理学》这本书。 在这本书的扉页,副标题写的是“有关幸福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