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时间:2019-05-12 02:03: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第一篇: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蟾蜍骨骼肌生理

【实验题目】

蟾蜍骨骼肌生理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骨骼肌收缩的

(1)阈水平和最大收缩以及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之间的关系曲线(2)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3)刺激频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

【实验方法】

1、蟾蜍坐骨神经-骨骼肌标本的制作及电路连接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做个神经及小腿的腓肠肌,注意不要将胫神经与腓神经分离。神经端结扎后,剪去无关分支后游离至膝关节处;肌肉端结扎在肌腱上,将腓神经也一起结扎,结扎线留长。保留膝关节,剪去腿骨,将标本离体。注意保持神经肌肉湿润。

(2)用大头钉将标本的膝关节固定于标本盒R2和R3两记录电极之间的石蜡凹槽内,保证神经、肌肉与电极充分接触。神经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肌肉接触记录电极R3和R4,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肌肉的结扎线从标本盒中穿出,连接张力换能器。注意连线尽量短,以减小阻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标本的休息:将神经搭在肌肉上,用浸湿了任氏液的棉花覆盖神经肌肉,保持湿润。但标本盒内避免有过多的液体,防止短路。

(4)换能器插头接RM6240通道1。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刺激输出插口。如果需要记录肌肉的动作电位,则在肌肉所搭置的记录电极上连接输入导线,注意接地,插头接通道2。

2、蟾蜍骨骼肌生理各项数据测定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出现软件自动设置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但需要将“采集频率”修改成“20kHz”,扫描速度仍然是“1.0s/div”。界面的采集通道默认为RM6240B面板上的通道1.刺激模式自动设置为强度递增刺激,起始强度为0.02V(可根据标本特性灵活选择)(2)检查装置连接正确后,点击“开始记录”,屏幕下出现扫描线,软件处于记录状态。(主义不要点击“开始示波”,在示波状态下,文件不能保存。)扫描线如偏离零点较远,需要调零:将换能器与标本盒的棉线放松,旋转换能器的调零钮,使基线恢复零点。

(3)将换能器连接的棉线拉直,如果基线偏移零位(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会影响基线位置),不必去管(不必重新调零,测量时,将偏移量减去即可)。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一定时间间隔自动输出单个刺激方波,后一次比前一次强度递增。将“刺激标注”激活,显示出每次发放的刺激的强度。屏幕上应出现一系列由刺激触发的肌肉收缩曲线,同时可以观察到标本盒中肌肉的收缩。注意文件的保存(不要移动标本盒与换能器的位置,即肌肉被牵拉的程度保持固定。此要求也适用于ⅡB和ⅡC。)(4)当收缩幅度不再变化时,停止刺激,停止记录。

(5)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阈水平和最大收缩。并确定最大收缩所对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即最适刺激强度)。记录下收缩幅度,刺激和放大器的参数设置。(注意在测量时。需将波形适当展开,确保测量数据更准确。)(6)绘制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幅度之间的关系曲线。

B单个肌肉收缩分析(确定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1)将ⅡA实验得到的最大刺激强度对应的收缩曲线展开,应用测量工具确定收缩的三个时期:潜伏期、缩短期、舒张期。

(2)至少测量三次。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三个时期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关闭通道3和4,保留通道1和2,分别对应肌肉收缩信号和肌肉动作电位信号。示波状态下修改参数设置:采集频率20kHz;通道1:通道模式为张力,扫描速度400ms/div,灵敏度7.5g(可根据收缩幅度合理选择),放大器时间常数设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通道2:通道模式为生物电,扫描速度400ms/div,灵活度2mv,放大器时间常数0.001s,滤波频率1kHz。刺激模式为串单单刺激,波宽1ms,延时20ms,选择一定的刺激脉冲个数(10-60个,避免让肌肉受到过多刺激)和刺激强度(阈上刺激强度即可,不必达到最大刺激强度,避免收缩幅度过大,超出换能器量程)。(2)点击“开始记录”,软件进入记录状态。

(3)记录过程中逐渐提高刺激频率,在一定的刺激频率下,点击“开始刺激”,刺激器按此频率连续发放设定的刺激脉冲个数,肌肉出现相应的收缩。

(4)观察肌肉收缩的总和现象,确定肌肉收缩的最小融合频率,观察肌肉动作电位与收缩的关系。

(5)观察不同频率引起肌肉收缩的幅度变化。

【实验结果】

A、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

表1 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关系表

刺激强度(V)

0.18 0.19 0.20 0.21 0.22 0.23 收缩强度(g)

0.00 2.31 4.79 7.46 9.07 9.98

刺激强度(V)

0.24 0.25

收缩强度(g)

10.44 10.90 10.72 10.81 11.04 11.23

0.26 0.27 0.28 0.29

图1.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和骨骼肌收缩反应的关系图

Stimulus-Response Curve12.0010.008.00CAP(mV)6.004.002.000.000.000.030.060.090.120.150.18Stimulus(V)0.210.240.270.30

图2.蟾蜍腓肠肌刺激强度与骨骼肌收缩强度的曲线图

结果分析:

由上述图表可以看出,刚开始以较低强度刺激时,骨骼肌并没有收缩,直到达到阈刺激强度时(阈刺激强度在0.18-0.19V之间),骨骼肌开始收缩;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逐渐增大;刺激强度约为0.25V时,骨骼肌收缩强度达到最大值,最大值在10.90g左右;在这之后,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大,骨骼肌收缩强度虽然有所增加,但不再明显变化,而是在最大收缩强度附近波动。

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析:

由于一块肌肉由许许多多肌纤维组成,骨骼肌的收缩受运动神经元的支配。单个运动神经元可支配多根肌纤维,一个运动神经元与它所支配的肌纤维组成一个运动单位。而不同的运动单位兴奋阈值不同。低于阈刺激的刺激强度,神经纤维不发生兴奋,其所支配的肌细胞也不发生反应;当刺激电压达到阈强度时,神经干中阈值最低的神经开始兴奋,其所支配的运动单位也兴奋并发生收缩。刺激强度逐渐增大,神经干中兴奋的神经纤维增加,收缩的运动单位也增加,于是骨骼肌收缩张力增加。当刺激电压达到最大刺激强度后,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兴奋,其所支配的所有的运动单位也收缩,所有刺激强度再增大。骨骼肌收缩力也不再增加。

B、蟾蜍骨骼肌单个肌肉收缩分析(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表2蟾蜍骨骼肌单收缩潜伏期、缩短期及舒张期数据测量表

Mean SD 刺激强度(V)

0.27 0.28 0.29 0.28 0.01

潜伏期(ms)12 15 12.33 2.51

缩短期(ms)

92 98 95.33 3.06

舒张期(ms)

443 454 470 455.67 13.58

图3 单个肌肉收缩分析图(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确定)

从上图可看出,从刺激开始到收缩开始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自肌肉开始收缩至收缩达到高峰,是长度缩短或张力增高的时间,称为缩短期。自收缩高峰开始,曲线较缓慢地下降至基线,为长度或张力恢复过程的时间,称为舒张期。

C、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

表3 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数据记录表

实验次数 2 3 4 5 6 7 波间隔(ms)

500 300 200 150 50 25 20

刺激频度(Hz)

2.00 3.33 5.00 6.67 20.0 40.0 50.0

最大收缩幅度(g)

2.50 2.90 4.06 17.70 28.33 27.14 29.20

现象 单收缩 单收缩 单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如下图显示的为几个分离的单收缩,实验显示,直到波间隔降低到200ms,蟾蜍的骨骼肌均为分离的单收缩。

图4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0ms)

以下两图(图

5、图6)显示的为几个收缩反应的重叠,即发生收缩总和。实验显示,波间隔在150ms—25ms,骨骼肌均发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现象。

图5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50ms)

图6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5ms)

下图(图7)显示的为肌肉发生强直收缩的现象,可得到一条光滑的曲线。实验显示,当波间隔降低到20ms,蟾蜍的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现象。

图7蟾蜍腓肠肌刺激频度与骨骼肌收缩的关系图(当前波间隔为20ms)实验结果分析:

上述图为不同刺激频率下肌肉收缩的曲线,通过测量可以发现在一定范围内,最大收缩幅度随波间隔的减小而增加,即最大收缩幅度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但当波间隔减小到一定值(50ms),即刺激频率增大到一定值(20Hz)后,骨骼肌最大收缩幅度便不再增强,而是在最大值上下波动。

若给肌肉不同的有效地频率刺激,实验也可以分别观察到单收缩(2—5Hz)、收缩总和/不完全强直收缩(6.7—40Hz)和强直收缩现象(50Hz)。如果后一次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舒张期,肌肉出现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频率,后一刺激落在前一收缩的收缩期,出现完全强直收缩。

【分析讨论】

1、刺激强度与收缩幅度的关系是怎样的?为什么?

神经细胞的兴奋是因为膜内外的NA+和K+离子浓度变化引起的,膜上存在着许多的NA+和K+离子通道,它们都有电压门控系统控制离子通道的开与闭。在刺激的强度很小的时候,由于不足以使得电压门控通道开放,故无法引起神经细胞兴奋,只有在强度足够大的时候,神经细胞才会兴奋并传导至肌肉。细胞膜上的NA+和K+离子通道是有限的,给予一个最适刺激强度,NA+和K+离子通道将全部开放,神经达到最大兴奋性。若给予神经细胞更大的刺激强度,因为离子通道的限制,神经细胞也不可能出现更大的兴奋性。

2、什么是潜伏期?你认为本实验所测的潜伏期内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

(1)从刺激开始到到肌肉机械收缩之前这一段无明显外部表现的时间,称为潜伏期。(2)潜伏期内发生了很多生理过程,包括神经干动作电位的传导、神经肌接头兴奋的传递和兴奋收缩耦联。其与舒张期显著相关,机械收缩之前肌纤维的生物化学活动对肌肉的舒张机制有调制作用。

3、肌肉的收缩期和舒张期分别发生了怎样的生理过程?肌肉的收缩和舒张是否都需要能量?

(1)收缩期、收缩幅度和舒张期三者间显著相关,Ca2 + 升高在引起肌纤维进行机械收缩的同时,也调节Ca2 + 泵活动的程度和效率,从而决定肌浆中Ca2 + 浓度降低的速度。(2)肌肉的收缩和舒张都需要能量。

4、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及收缩的关系分别是怎样的?

(1)刺激频率和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刺激频率只会改变肌肉动作电位的峰值及时程。

(2)刺激频率和肌肉收缩:当刺激频率较小时,肌肉表现为连串的单收缩;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大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持续时间兵小于一次肌肉收缩舒张的持续时间时,动作电位发生部分叠加,肌肉则呈现锯齿状的收缩波形,产生不完全强直收缩;继续增大刺激频率,使刺激的间隔小于一次肌肉收缩的时间时,动作电位叠加程度增大,在每次收缩后不能舒张而是继续受到下一个刺激继续收缩,肌肉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5、动作电位会发生叠加么?为什么?

(1)肌肉动作电位不会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大而发生叠加。

(2)因为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的特点,只要刺激达到动作电位阈值,就会产生动作电位,且由于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会发生叠加,只能单独存在。

6、骨骼肌为什么可发生强直收缩?强直收缩在幅度上与单收缩有何差别?有何生理

意义?

(1)骨骼肌发生强直收缩的原因:连续刺激时,后来的每个刺激都可能总是落在前一次收缩的收缩期结束之前,各次收缩的张力或长度变化发生融合而叠加起来就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

(2)完全强直收缩是在上一次收缩的基础上收缩,因此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

(3)生理意义:强直收缩比单收缩效率高,幅度也明显要比单收缩幅度大。故强直收缩能产生比单收缩更大的力量,单收缩时一部分能量消耗在反复克服肌肉结缔组织和肌肉中其它成分的长度变化上,而在强直收缩时,则不需要消耗这些能量,节省下的能量能更多地用于肌肉做功。骨骼肌会发生强直收缩,使效率高,张力大。而心肌的不应期长,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这适应于心肌和骨骼肌的功能。

7、分析实验中出现和应该注意的问题。(1)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任氏液湿润标本,每次刺激后应使肌肉休息30s。连续刺激不可超过5s。

(2)避免用手或镊子触碰神经,以免使其丧失活性。

(3)参数可根据情况进行更改设定,但勿使用过大刺激强度超出仪器量程,以免损坏仪器。

(4)肌槽两电极之间不要残留液体,防止电极间短路。(5)分离坐骨神经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6)分离神经标本时需将周围的结缔组织去除干净。

【参考文献】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解剖学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讲义,生理学实验教学团队,2015年3月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二篇: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解读

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

【实验题目】

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1、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测定

2、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传导速度的测定

3、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不应期的测定

【实验目的】

确定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

1、临界值和最大值

2、传导速度

3、不应期(包括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

【实验原理】

神经系统对维持机体稳态起着重要作用,动作电位(AP)是神经系统进行通信联系所采用的信号。多个神经元的轴突集结成束形成神经,APs沿感觉神经经外周传向中枢或沿运动神经由中枢传向外周。坐骨神经干由上百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分别联系腿部的感受器和效应器(骨骼肌)。如果电刺激一根离体的坐骨神经干,通过细胞外引导方式,就能记录到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一个CAP是一系列具有不同兴奋性的神经纤维产生的多个AP的总和。刺激强度越大,兴奋的神经纤维数目就越多,CAP的幅度也就越大。与胞内引导得到的单细胞AP相比,CAP是双相电位,逐级递增(非全或无),并且幅度较小。

阈电位是指一个刚刚能观测到的CAP,所对应的刺激为阈刺激。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刺激强度,CAP幅度相应增大。最大CAP所对应的最小刺激电位即最大刺激。

动作电位可以沿神经以一定的速度不衰减地传导,传导速度的快慢基于多种因素,这些因素决定了生物体对其坏境的适应性。它们包括神经的直径、有无髓鞘、温度等等。

神经在一次兴奋过程中,其兴奋性将发生一个周期性的变化,最终恢复正常。兴奋的周期性变化,依次包括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等等。绝对不应期内,无论多么强大的刺激都不能引起神经再一次兴奋;相对不应期内,神经兴奋性较低,较大的刺激能够引起兴奋。绝对不应期决定了神经发放冲动(动作电位)的最高频率,保证了动作电位不能叠加(区别于

局部电位),以及单向传导(只能有受刺激部位向远端传导,不能返回)的特性。不应期的产生依赖于细胞膜上特定离子通道的特点,如钠、钾离子通道。

【实验方法】

1、制作蟾蜍坐骨神经干标本

(1)双毁髓处死蟾蜍后,剥去皮肤,暴露腰骶丛神经,游离大腿肌肉之间的坐骨神经干及其下行到小腿的两个分支:胫神经和腓神经,三段结扎,剪去无关分支后离体。注意保持神经湿润。

(2)将神经搭于标本盒内,保证神经与电极充分接触,中枢端接触刺激电极S1和S2,外周端接触记录电极R1-R5,之间接触接地电极。

(3)刺激输出线两夹子分别连接标本盒的刺激电极S1和S2,插头接生物信号采集系统RM6240的刺激输出插口;信号输入倒显得红色和绿色夹子分别连接记录电极(绿色夹子在前,引导出正向波形,即出现的第一个波峰向上),黑色夹子连接接地电极,插头接通道 A、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临界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1)打开信号采集软件,从“实验”菜单中选取“神经干动作电位”,出现自动设置的界面,各项参数已设置好,界面中只有一个采集通道,对应仪器面板上的通道1(因此信号输入线应连接在通道1)。

(2)检查装置链接正确,确定装置是否正常工作,以及神经是否具有活性。采用刺激强度1V,刺激时程0.2ms,延时5ms,刺激模式为单刺激。选择“同步触发”,按下“开始刺激”后,正常情况下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双相电位即CAP。

(3)降低刺激强度,确定CAP的阈电位。记录刺激阈值及CAP幅度(波峰与波谷之间的差值)。

(4)以0.05V或更小的间隔,逐渐增大刺激强度,观察CAP幅度的变化,同时,记录刺激电位及对应的CAP幅度,直到CAP达到稳定,即最大值(神经标本在正常生理活性时,1V以内的刺激强度即可引起最大的CAP)。

B、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传导速度的确定

(1)从“实验”菜单中选取“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界面出现两个采集通道,对应通道1和通道2,因此采用两对引导电极R1-R2和R3-R4(或R2-R3),同时输入两道信号。(2)使用单刺激模式,调整刺激强度,使产生最大CAP。

(3)测量两个通道显示的动作电位起点的时间差。(4)测量R1和R2之间神经的长度。(5)重复步骤1-4至少三次。

(6)计算传导速度:传导速度=△D(mm)/△T(ms)

(7)计算几次重复测量得到的传导速度的平均值(Mean)和标准差(SD)。C、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不应期的确定

(1)采用双刺激模式,刺激条件相同,产生一对幅度相同的最大的CAP。

(2)逐渐减小两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幅度刚刚开始减小,即进入相对不应期。此波间隔与绝对不应期之差即为相对不应期。

(3)继续减小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刚刚完全消失,此间隔即为绝对不应期。(4)重复步骤1-3至少三次。

(5)计算绝对不应期和相对不应期的均值(Mean)及标准差(SD)。

【实验结果】

A、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阈值和最大幅度的确定

表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数据

实验次数 2 3 4 5 6 刺激强度(V)CAP(mV)

0.91 0.84 0.77 0.70 0.63 0.56

2.080 2.070 2.040 2.280 2.080 2.013

实验次数 8 9 10 11 12

刺激强度(V)CAP(mV)

0.49 0.42 0.35 0.28 0.21 0.14

2.030 1.842 1.720 1.200 0.570 0.000

图1.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阈电位(当前刺激强度为0.16V)

图2.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最大幅度2.28mV(当前刺激强度为0.70V)

图3 蟾蜍坐骨神经干CAP随刺激强度的变化曲线图

由实验数据可得, 当刺激强度为0.16V时,刚好能观察到一个CAP;逐渐增加刺激强度,当刺激强度增加到0.70V时,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再增加,即最大刺激强度为0.70V,此时CAP为2.280mV。

由图像可得出,存在一个CAP开始出现的刺激强度临界值即阈值,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强度的逐渐增强,CAP也在逐渐增加,当刺激强度达到一个最大值时,在增加刺激强度,CAP的值保持不变。

B、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传导速度的测定

图4.某次神经干兴奋传导速度的测定图

表2.蟾蜍坐骨神经干传导时间记录数据

R1、R3电极间距离

传导时间差△t(ms)传导速度(mm/ms)平均值(mm/ms)

标准误 2 3 4 20mm 20mm 20mm 20mm

0.95 0.95 0.75 0.7

21.05 21.05 26.67 28.57

24.335

1.935

由上表数据可得传导速度的平均值为24.335mm/ms,标准差为3.87,标准误为1.935。由标准差和标准误的数据可以看出,四次实验测得的传导速度波动性不大,即实验数据较为准确。

C、蟾蜍坐骨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不应期的测定

图5.双刺激下刚刚进入相对不应期内的神经干CAP图

图6.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绝对不应期测量图

表3.蟾蜍坐骨神经干相对不应期和绝对不应期的测量数据

第一次实验 第二次实验 第三次实验

相对不应期(ms)绝对不应期(ms)

8.1 7.2 4.8 6.7 1.59

1.1 0.5 0.5 0.7 0.20 均值

标准误

对坐骨神经干进行双刺激,会出现两个CAP。减小两个刺激之间的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开始减小,表明第二个刺激进入了前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继续减小刺激间隔,直到第二个CAP刚好完全消失,表明第二个刺激落入第一次兴奋后的绝对不应期;由上表数据可得,蟾蜍坐骨神经干CAP的绝对不应期为0.7ms,相对不应期为6.7ms。

由上表可得绝对不应期测量的标准误较小,为0.2,表明数据的波动性较小,结果较为准确;而相对不应期的测量中标准误相对较大,为1.59,表明数据的波动性较大;分析原因可能是实验时间过久,未及时将神经浸泡到任氏液中导致神经失活或者实验刺激强度过大,间隔过短,连续刺激使得神经灵敏性降低。

【分析讨论】

1、对比动作电位,分析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CAP)的特点,并解释其随刺激幅度变化而变化的现象。

答:一个CAP是一系列具有不同兴奋性的神经纤维产生的多个AP的总和。CAP是双相电位,逐级递增(非全或无),并且幅度较小。

神经干是混合纤维,包含着多种兴奋性不同的神经;坐骨神经是由上百根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组成的,电刺激离体的坐骨神经,就能记录到神经干复合电位,且刺激的强度越大,兴奋的神经越多,CAP的值也就越大,即阈值强度的刺激刚刚可以引起神经干中一些兴奋性较高的纤维产生动作电位,随着刺激强度的增加,其余兴奋性较低的纤维陆续产生动作电位,故在一定范围内CAP的值会随刺激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刺激超过最大强度时,全部神经纤维都产生了动作电位,再增加刺激强,CAP的值保持不变。

2、分析解释测量神经传导速度的实验中通道2和1所记录的CAP的不同之处,分析蟾蜍坐骨神经干中所包含的神经纤维种类及其传导速度,判断所测定的纤维类型,分析实验中可能影响传导速度数值的因素。

答:(1)实验中采用两对引导电极同时输入两道信号,通道1记录的是第一对引导电极引导出的CAP图像;通道2记录的是第二对引导电极引导出的CAP图形。由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通道1所记录的CAP值较通道2所记录的CAP值大,分析原因可能是通道1电极更靠近神经的中枢端,中枢端神经较粗和多,兴奋性比通道2电极记录的更强。

(2)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与神经纤维的种类,神经纤维的粗细程度等有关,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传导速度不同,其传导速度主要受神经纤维的直径、内阻及有无髓鞘的影响。由相关资料可得,蟾蜍坐骨神经干为混合型神经,其直径一般为3-29μm,其中直径最粗的有髓纤维为Aα类纤维,它是蛙神经的主要组成部分,传导速度在正常室温下为35-40m/s。蟾蜍的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由实验测得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是24.335m/s,可知其神经纤维主要类型是A类神经纤维。

(3)实验温度、神经的完整程度、神经的活性、蟾蜍个体差异、仪器的测量误差等都会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值。

3、分析不应期之内CAP变化的原因。

答:由实验可得,在绝对不应期内,无论给予第二次刺激强度多大,都不会产生第二个动作电位,因为动作电位的产生依靠钠离子的内流,电压门控的Na+通道在激活后会处于失活状态,然后再恢复到关闭状态,等待重新开放,进一步引发新动作电位的产生;而绝对不应期内电压门控的Na+通道处于全部开放或失活的状态,无论再给予多强的刺激,这些门控

通道都不能产生钠离子的内流,即无法引发第二个动作电位。

在绝对不应期之后,膜的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部分Na+通道重新恢复到静息状态,这些Na+通道能够在新的刺激下重新开放引发动作电位,因此在相对不应期内给予一个大于正常阈强度的刺激,能再次使其产生动作电位。但是由于通道活性未达到正常水平,所以第二个动作电位幅度小于正常值。

4、分析电生理实验中细胞外记录和细胞内记录在方法学、所获信号以及应用方面的不同之处。

答:细胞外记录是在不损伤相关记录的神经元的前提下进行的,一般是放在细胞或组织表面即可进行记录,此时记录到的神经元的活动较细胞内记录更接近于生理状态;细胞外记录得到的信号是是双相波峰(正—负);细胞外微电极记录一般用来测量细胞放电的准确数目,而用来测量提供单个细胞放电大小。在整体动物实验时,可以通过细胞外记录确定被记录的神经元的属性或类别。

细胞内记录是用尖端直径小于50μm的微细电极直接穿破细胞膜后的记录,可获得细胞膜在静息状态与兴奋状态时的有关膜电位变化的数据,可以观察单个神经元的动作电位、膜电位变化及突触后反应;但在记录过程中,电极穿刺对细胞的损伤较大,记录的稳定性较差。该方法主要还是侧重对整体动物的研究,而对离子通道的功能和药理作用及离子通道的调控机制等方面,目前还不能通过载体细胞内技术实现,只能通过膜片钳技术来实现。

5、分析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1)剥离神经要小心仔细,神经干尽可能长并保证神经的完整性,但要去除多余的神经以免实验测量时干扰限号;

(2)用棉线结扎神经时,棉线不要留的太长,以免干扰信号;

(3)将神经干放在引导电极上时,不能与标本盒壁接触,尽量拉成水平线,不能折叠或倾斜防止;

(4)刺激强度在开始时不能过强,应逐渐增强或减弱,以免过强的刺激使神经标本损坏;(5)进行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实验时,要保证测量的神经尽可能长,即测量所用电极距离要尽可能远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6)整个实验过程中要迅速并不断用任氏液亲润标本以保证神经的活性;标本盒中应避免有过多液体,以防止短路;

【参考文献】

MCB 404-Packet 1 of 2,Carl Malmgren,Spring 2006 生理学实验(第三版),解井田 赵静,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王玢 左明雪,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三篇:人体解剖生理学重点解读

人体解剖生理学

绪论

1、研究对象与内容: 1.解剖学(anatomy):研究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学科——关于结构的科学——静态 2.生理学(physiology):研究机体及各部分所表现的生命活动现象和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的学科——关于功能的科学——动态过程

2、研究方法:(1)急性实验法

①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 ②活体解剖实验法

优点:对实验条件的要求简单,影响因素小,能快速得到结果。

缺点:在麻醉条件下进行,与正常生理情况下有所差别,实验结果有一定局限性。(2)慢性实验法

在保持比较自然的外界环境条件下,研究生物体复杂的生理活动、器官之间的协调关系,以及机体的生理活动如何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优点:实验结果在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状态下获得,可分析整体动物及各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机制。缺点:应用范围受限制。(3)发育的异常

巨人症(gigantism)

垂体性侏儒症(pituitary dwarfism)呆小症

“阉人”征(eunuochism)

一、人体基本结构概述

1、细胞的化学组成:

(一)蛋白质

1.是组成细胞的最主要的成分,是细胞的结构基础。

4.酶:特殊的蛋白质,催化生物化学反应(高效、特异、受调控)。

(二)糖类

1.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存在最为丰富、分布最广泛的有机物。4.与其他类型的物质相结合,如糖蛋白。

(三)脂类

1.一般不溶于水,分为脂肪和类脂;

3.类脂包括:胆固醇、胆固醇脂、磷脂、糖脂等,功能:细胞膜的最重要的成分。

(四)核酸

1.核糖核酸(RNA):碱基、核糖、磷酸,功能:参与蛋白质合成,是DNA和蛋白质之间的中介物质(mRNA、tRNA、rRNA);

2.脱氧核糖核酸(DNA):碱基、脱氧核糖、磷酸,功能:遗传物质的贮存和携带者; 3.核苷=碱基+糖苷键+核糖;

核苷酸=核苷+磷酸二酯键+磷酸

4.核苷酸根据碱基的不同分为5类:腺嘌呤核苷酸(A)鸟嘌呤核苷酸(G)胞嘧啶核苷酸(C)尿嘧啶核苷酸(U)胸腺嘧啶(T), 尿嘧啶核苷酸只出现在RNA分子中,胸腺嘧啶只出现在DNA分子中。

二、运动系统

1、运动系统包括3个部分:人体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三部分

2、骨的构造、化学成分、生长和发育、影响因素 骨的构造:骨质、骨膜、骨髓

骨膜:一层纤维性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和淋巴,对骨的营养、生长及损伤后的修复有重要作用。

红骨髓 分布于全身骨松质内,造血功能;

黄骨髓 6岁,脂肪组织代替红骨髓,无造血功能,某些病理情况下可恢复。骨的化学成分:有机质:骨胶原纤维,韧性和弹性

无机质:碱性磷酸钙,脆性和坚硬

3、关节的基本结构,直接/间接连结

直接连结:由相邻骨之间借致密结缔组织、软骨或骨直接连结,活动幅度小或不能活动。间接连结:即关节(articulation),由相邻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活动幅度大。

4、骨骼名称,表,206块

6、P43表,熟悉

三、神经系统

(1)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丘脑感觉接替核→大脑皮层

特点:点对点的投射,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2)非特异投射系统

由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大脑皮层

特点:非点对点的投射,不引起特殊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资料书P285

特异性投射系统:是指感受器发出的传入冲动沿特定的传导通路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产生特定感觉的传导束,即经典的感觉传导道,由三级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第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后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嗅觉除外)。

在丘脑接替核换元后经特异投射系统点对点地投射于大脑皮层的特定区。

主要功能是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损毁某一传导道,引起某种特定感觉障碍,但动物仍保持清醒。1.浅感觉

皮肤粘膜感受的外界感觉,如痛觉、温度觉、触觉; ⑴ 躯干、四肢浅感觉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脊髓灰质后角——丘脑外侧核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 ⑵ 头面部浅感觉传导通路:

三叉神经半月节——三叉神经脊束核(痛、温觉)和三叉神经主核(触觉)——丘脑外侧核——中央后回下1/3 2.深感觉(本体感觉)

深感觉:是来自肌肉、肌腱、骨膜和关节的本体感觉,如运动觉、位置觉、振动觉; 复合感觉:又称皮质感觉,包括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定位觉、重量觉等; 精细触觉包括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皮肤定位觉等。⑴ 意识性感觉的传导通路

脊神经节——薄束核、楔束核——丘脑外侧核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回 ⑵ 非意识性深感觉

①脊神经节——薄束核、楔束核——丘脑外侧核

——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中央前回

②传向小脑的通路:脊神经节——脊髓后角或中间 内侧核——小脑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经典传导道的第二级神经元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与脑干网状结构中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经多次换元组成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该系统的上行纤维抵达非特异性核群,换元后弥散性地投射到大脑皮层的广泛区域。这一投射途径称为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功能特点: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上行纤维进入皮层后反复分支,终止到各层,与各层神经元的树突形成突触联系,不存在专一的投射关系。这种联系不易引导起神经元局部兴奋的总和,所以是非特异的,通过电紧张性影响可改变细胞的兴奋状态。

因此,该系统的功能是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损毁该系统后动物处于昏睡状态。

10、试述大脑皮质主要的沟、回及功能分区 P216-217

半球表面有许多深浅不等的脑沟,沟与沟之间的隆起,称为脑回

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每个大脑半球分3个面,即背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分布在背外侧面的主要沟裂有中央沟、大脑外侧沟、顶枕裂、矩状裂。这些沟裂将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分区:

(1)体表感觉区(2)肌肉本体感觉区(3)视觉区(4)听觉区

(5)嗅觉和味觉区

四、感觉器官

1、感受器,是什么、特性(适宜刺激、适应、感受野、侧抑制)

感受器(receptor):分布于体表或组织内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特殊结构或装置。感受器的生理特性:

(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

(二)感受器的换能作用(各种刺激、能量→动作电位)

(三)编码作用

(四)感受器的适应现象

(五)感觉的精确度

适宜刺激 :是指感受器最敏感、最容易接受的刺激形式。

感受器的适应:指的是当刺激持续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但传入神经纤维上的冲动频率已开始下降的现象。

感受野:每个感觉神经元对刺激的反应都限定在所支配的某个皮肤区域内,这个区域即感受野。

侧抑制:一个感觉传入纤维进入脊髓后,一方面直接兴奋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另一方面发出其侧枝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然后通过抑制性神经元的活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的神经元。基本上它们的作用都是提高感觉精确度

2、折光装置、三层结构

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

滤过膜的三层结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层、基膜层、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层

3、视杆视锥细胞的感光机制差别

视锥细胞与视杆细胞换能的异同

相同点:

都是超极化型感受器电位

感光换能的机制十分相似

不同点:

视锥细胞感光色素分子数目少

视锥细胞有三种感光色素并且分别对映三种视锥细胞

视锥细胞的三种感光色素彼此之间以及与视紫红质之间均不同,但不同点仅在于视蛋白分子的不同

5、视觉传导通路

6、听觉构造,3块听小骨的位置名称 三块听小骨,锤骨(malleus,hammer)、砧骨(incus,anvil)和镫骨(stapes,stirrup)组成。3块听骨构成传导和调节声压的杠杆系统。

8、听觉传导通路 第五章 血液

体液(body fluid):占体重60%~70%。细胞内液(intracellular fluid):占体液2/3; 细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占体液1/3,血液、组织液、淋巴液、脑脊液。等渗溶液(isotonic solution):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生理盐水0.9%NaCl溶液。正常人血浆的pH值7.35~7.45,略偏碱性。血浆蛋白功能如下:

1)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2)免疫功能 3)运输作用 4)营养功能 5)缓冲作用(血浆白蛋白和其钠盐组成缓冲对)

6)参与凝血和抗凝血作用 非特异免疫和特异免疫:

1.先天性免疫(innate immunity): 遗传得来,外部防御(皮肤、黏膜),内在防御(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血清蛋白)——并不针对某一特定的抗原,无特异性——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 2.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物质接触得来,T细胞和B细胞——主要针对某一特定抗原起作用,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3.主动免疫(active immunization):

血液中的抗体浓度在初始反应几天后达到一个高峰,并在几个星期内逐渐下降。在此过程中被激活的淋巴细胞能够连续分裂增殖,产生一个特异性克隆。4.被动免疫(passive immunization):

将机体免疫应答的产生的活性产物转输给非免疫的个体,以达到同一抗原的作用

第七章 呼吸系统

4、喉软骨有那几种?哪些是成对出现的?

5、有异物落入气管时,最易落入哪一边支气管? 右侧

6、肺分为几叶几部?他们分别是什么?

(一)肺的导管部 分支 左2右3 支气管树,细支气管,肺小叶

双重神经支配,控制肺泡内气流量

(二)肺的呼吸部

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 兼有呼吸通道与气体交换的能力

7、呼吸型式有哪一些?什么样的呼吸效率最高?

1.平静呼吸(吸气主动,呼气被动)与用力呼吸(吸气、呼气都是主动过程)2.腹式呼吸与胸式呼吸

1.吸入气体量大,肺组织得以充分伸展,有利于肺通气 2.深呼吸时吸气和呼气时间相对较长,有利于肺换气

8、肺内压和胸膜腔内压是什么?各有什么特点?什么是气胸?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稳定肺泡,维持扩张状态 2.促进静脉和淋巴回流

9、呼吸中枢有哪一些?“长吸中枢”和呼吸调整中枢在哪里,为什么这么叫?呼吸节律是如何形成的? 呼吸中枢:脊髓

低位脑干(脑桥、延髓)

高位脑

12、吸烟对呼吸系统有何危害? 第八章 消化系统 2.消化管的一般组织结构是怎样的?

(一)黏膜 上皮、固有层、黏膜肌层

(二)黏膜下层

(三)肌层

(四)外膜

3.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有哪一些?

(1)兴奋性:消化管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平滑肌收缩的潜伏期、收缩期核舒张期所展示间都比骨骼肌长。

(2)伸展性:消化管平滑肌由很大伸展性,可比原来长度伸长2~3倍。

(3)紧张性:消化管平滑肌经常保持一种微弱的收缩状态,使消化管保持一定的张力或紧张性。

(4)自动节律性;消化管平滑肌离体后,放入适宜的环境中,仍能进行节律性收缩,但收缩的节律不如心脏规则,且收缩缓慢。

(5)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对电刺激不敏感,对机械牵张、温度核化学刺激较敏感,对生物组织代谢物刺激特别敏感。4.根据牙的功能怎么分类?牙的构造是怎样的? 5.试述舌产生味觉的机制。7.试述胃的位置和分布?P66 8.什么是胃腺?有哪几种?

大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和消化管壁内的小消化腺 9.试述肝的位置和功能。P68 11.胆汁的产生和排放途径如何? 12.唾液、胃液、胰液、小肠液的主要成分和作用是怎样的?

第十章 泌尿系统

1、请说明肾的位置和形态。

3、什么是集合管?什么是肾小球旁器?

4、尿有哪些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

(一)尿的化学成分

正常成年人一昼夜尿量:1000~2000ml 95%~97%水,3%~3.5%溶质(电解质和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二)尿的理化特性

比重1.015~1.025 pH 5.0~7.0 第十一章 内分泌系统

3、有关激素作用的机制有哪些理论?

4、下丘脑的位置和基本结构怎样?

5、下丘脑调节肽有哪些?功能如何?

6、垂体的位置和基本结构怎样? 垂体包括腺垂体和神经垂体。

腺垂体结构功能:腺细胞分为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核嫌色细胞。嗜酸性细胞有两种,生长激素细胞,分泌生长激素;催乳素细胞,分泌催乳素。嗜碱性细胞有3种,促甲状腺激素细胞,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促卵泡激素和黄体生成素。神经垂体结构功能:主要由大量的神经纤维、垂体细胞、丰富的突状毛细血管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贮存有视上核和室旁核神经元胞体合成的抗利尿激素和催产素,并释放入血。

7、神经垂体释放哪些激素?作用如何? 1.促激素 2.生长素 3.催乳素

4.促黑素细胞激素

8、简述下丘脑-垂体-靶腺轴的调节机制。

10、盐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分别有什么生理功能?

12、什么是应激反应?会对机体造成什么影响? 第十二章 生殖系统

1、请描述受精的过程。

父本精子的遗传物质引入母本的卵子内,使双方的遗传性状在新的生命中得以表现,促进物种的进化和遗传品质的提高。

(一)配子运行

精子由射精部位(或输精部位)、卵子由排出的部位到达输卵管壶腹的过程。精子比卵子运行的路径更长更复杂。

(二)精子获能 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子都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使卵子受精,获得受精的能力。除去去能因子,精子细胞膜蛋白发生变化,发生顶体反应。

(三)受精

受精过程: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的过程。顶体反应

2、男性生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一)内生殖器 1.睾丸

2.附睾、输精管

3.精囊腺、前列腺及尿道球腺

(二)外生殖器 1.阴茎 2.阴囊

3、女性生殖系统包括哪些器官?

(一)内生殖器 1.卵巢 2.输卵管 3.子宫与阴道

(二)外生殖器 外阴

4、雄性激素有哪一些?在什么部位合成?

睾丸间质细胞分泌雄激素,主要成分为睾酮。支持细胞除支持、营养生殖细胞外,还能分泌抑制素和凶激素结合蛋白。雄激素主要维持、促进生精作用,促进机体生长发育和男性副性征的出现。

5、雌性激素有哪一些?在什么部位合成? 卵巢:雌激素、孕激素

6、神经中枢如何调节睾丸和卵巢的分泌活动?

6、什么是生殖周期?卵巢和子宫随生殖周期有什么变化?

生殖周期:是哺乳动物普遍具有的生命现象,表现为雌性生殖能力出现周期性变化。人类女性从青春期到绝经期出现周期性排卵,而怀孕期和哺乳器都能造成一段时间内排卵的终断。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四篇:人体解剖生理学复习资料解读

肾血液循环的功能特点:1.血液分布不匀 2.压力高低不同 3.流量大,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肾血流量的调节方式(肌源学说):当A压↑→A管壁平滑肌紧张性↑而收缩→血流阻力↑→肾血流量保持稳定

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尿的过程。

实验证据: 肾小囊微穿刺抽取液体分析发现,除蛋白质外,所含的成分及其浓度与血浆基本一致,而且渗透压和pH值也与血浆近似。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滤过膜的分子通透性: 1.分子大小(小的能通过)2.电荷(负电过不去)举个例子:肾炎时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出现蛋白尿

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就是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

影响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通透性:机械屏障作用↓→血尿2.静电屏障作用↓→蛋白尿 2.滤过面积 3.有效滤过压

重吸收:指小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摄回血液的过程。

分泌:指小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物排入管腔的过程。

转运方式有哪些:

1、被动:单纯扩散 易化扩散

2、主动:原发主动 继发主动

Na+重吸收特点:存在泵-漏现象。

Cl-的重吸收:Cl-顺浓度差经紧密连接处(称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间隙。由于Na+管内外电位差↑,Cl-顺电位差被动吸收。特点:除髓袢升支粗段外,其余皆为被动重吸收。

H2O的重吸收:被动过程(渗透作用)途径:1.细胞旁路2.H2O通道。

K+的重吸收:主动。(Na+也是)葡萄糖的重吸收:继发主动(氨基酸也是一样)

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

葡萄糖吸收极限量(TMG):当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尿中的糖量与滤出的增多量相等时的血糖浓度。

进入体内的某些物质如青霉素、酚红和大多数利尿药等,由于与血浆蛋白结合而不能通过肾小球滤过,均在近曲小管被主动分泌。

K+分泌机制是Na+-K+交换。

H+分泌机制(主动分泌)1.Na+-H+交换2.H+泵 特点:与重吸收HCO3-、Na+正相关

NH3分泌特点: 1.与泌H+正相关2.扩散的量决定于管腔液与管周液的pH值:管腔液pH值较低时,NH3较易扩散。3.正常时NH3只在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分泌;酸中毒时,近曲小管也分泌。

影响肾小管功能的因素:1.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 2.肾小球滤过率:球-管平衡 3.肾小管上皮功能的变化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1.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2.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状况(先决条件)3.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

形成肾髓质高渗梯度的物质:1.外髓质(主要是NaCl)2.内髓质:(主要是NaCl和尿素)

肾在保持电解质平衡中的作用:1.Na+的平衡:GFR改变,摄入Na+量的改变 2.K+的平衡

血浆清除率:指单位时间内肾排出某一物质的总量与血浆中这一物质浓度的比值。(换句话说:相当于单位时间内肾能够将多少ml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出体外的能力。)

血浆清除率是评价肾对某一物质排泄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菊糖(舍友说叫菊粉)能自由滤过又不被重吸收与分泌,故菊糖的血浆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临床上代表GFR)

葡萄糖能自由滤过又能全部重吸收,故葡萄糖的血浆清除率=0时,最大血糖浓度为肾糖阈。

碘锐特,对氨基马尿酸(PAH)(能自由滤过又能被分泌)的血浆清除率=有效肾血浆流量。酚红(PSP)与血浆蛋白结合不能被肾小球滤过,psp实验可检查肾小管的分泌功能是否正常。

排尿异常

1.遗尿:夜间不能控制排尿(小儿皮层的发育尚未完善,•对初级排尿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2.尿频:尿失禁排尿次数多叫尿频(膀胱炎症或膀胱结石)。

3.尿潴留:膀胱充满尿液而不能排出叫尿潴留(损伤初级排尿中枢或排尿反射通路、尿路受阻造成)。

4.尿失禁:主观意识不能控制排尿叫尿失禁(初级排尿中枢与大脑皮层失去功能联系)。

神经系统: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神经系统。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突触传递:轴-胞,轴-树,轴-轴,树-树,四种突触

电突触传递:结构基础是缝隙连接,传递过程是电-电,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础是曲张体,传递过程:递质释放后,经组织液扩散到临近的效应器上,与相应受体结合发挥生理作用。特征: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2.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3.曲张体与效应器间距大于典型突触的间隙间距4.递质扩散距离较远,故传递时间大于突触传递5.释放的递质能否发挥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

神经递质受体:

配体:1.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2.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

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

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2.聚合3.链锁状与环状联系

突触前抑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感觉产生过程: 内外环境的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神经冲动→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

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

丘脑投射系统: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

丘脑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N纤维。

丘脑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

上行激动系统:指脑干网状结构向丘脑的上传系统。如果该系统功能↓(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

为什么会产生牵涉痛?

1.易化学说:患病内脏的痛觉信息传入提高邻近躯体感觉N元的兴奋性→对体表传入冲动产生易化作用(痛觉过敏)→平常不引起痛觉的躯体传入也能引起痛觉。

2.会聚学说: 患病内脏与某部位体表的感觉传入纤维会聚于同一个后角N元→痛觉错觉。

屈肌反射: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该肢体屈曲的反射。它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受到伤害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它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

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

腱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

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

脊休克: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

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

原因(机制):是因为较多的抑制系统被切除,特别是来自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的抑制性联系,造成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的失衡,易化区的活动明显占优势的结果。

基底神经节病变的临床表现:

1、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如帕金森)2.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功能):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与前庭器官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运动交感,安静副交感)

总的说:交感神经系统是能量动员系统,也叫交感-肾上腺素系统。而副交感是能量储备系统,也叫迷走-胰岛素系统。

脊髓:内有调节自主性功能的初级中枢,可以完成一些低等反射。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

许多基本生命现象(如循环、呼吸等)的反射调节在延髓水平已能初步完成,因此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脑的高级功能包括学习与记忆、语言、思维等。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非联合型学习:指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不同形式的刺激使突触发生习惯化和敏感化的可塑性改变属于此型。

联合型学习:指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

脑电波的形成是大脑皮层-丘脑间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同步节律活动的结果。

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脏和血管内周而复始的流动。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普通心肌细胞(非自律细胞),包括心房肌和心室肌,特殊心肌细胞(自律细胞)

泵血功能的必要条件:心脏不断地有秩序的、协调的收缩与舒张。心脏的这种功能是依赖于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传导性、收缩性、自律性

心肌的基本生理特性:

1.兴奋性: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2.自动节律性:心脏在离体和脱离神经支配下,仍能自动地产生节律性兴奋和收缩的特性。

心肌细胞能够传导兴奋的原理:局部电流

右心:泵血入肺循环;左心: 泵血入体循环。

心动周期:心脏缩与舒,压力升与降,瓣膜开与关,血液进与出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收缩射出的血量。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

心指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 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

心脏作功量:因心脏收缩不仅射出一定量的血液,而且使这部分血液具有较高的压强能和较快的流速。用心脏作功量要比单纯用心输出量评定心泵血功能更全面。

每搏输出量的调节:1.异长自身调节:是指搏出量决定于收缩前心肌纤维的初长度(初长),在一定范围内心肌初长越长,收缩力越强,搏出量越多。而异长自身调节的初长度又取决于前负荷。心肌收缩力能随心肌初长度的改变而改变的现象。

2.心肌收缩能力(等长自身调节):指心肌在前、后负荷不变,而改变肌缩程度、速度和张力等方面,实现调节每搏输出量的内在特性。

心率影响输出率:

1.每搏输出量在恒定的条件下,•心率是调节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2.心率和心缩力是影响心输出量的主要因素。3.一定范围内,心率↑可使心输出量↑。

血流动力学:研究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一系列物理现象

血流量:指单位时间内流经某一血管截面的血量(容积速度)。•

血流速度: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线速度,即一质点(例如一个红细胞)在血液前进的速度。

血压及动脉血压: 血管内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不流动时的侧压力称体循环平均压(充盈压);流动时的侧压力称血压(分动、静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

产生条件:1.血管内血液的充盈度 2.血流的动力=心射血力3.血流的阻力=能量的消耗:血压渐降

形成机制: 前提是足够的血液充盈和闭合的血流环路,决定因素是心室射血对血流产生的动力,外周血管口径变化对血流产生的阻力。

中心静脉压:胸腔内大静脉或右心房的压力

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1.体循环平均压↑→回流量↑ 2.心缩力↑回流量↑3.直立→回心量↓ 4.转为卧位→回心量↑

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特点:1.血压低2.血流慢3.潜在血容量大4.灌流量容易发生变化

淋巴液功能:1.回收蛋白质、运输营养物质、调节体内液体平衡2.消除组织中的红细胞、细菌、异物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血液循环功能能保持相对稳定,是通过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而实现的。具体的调节方式主要是通过改变心缩力和心率以调整心输出量,通过影响血管紧张性和血管口径以改变外周阻力。

心迷走神经对心交感神经的突触前调制作用:

一般来说,心交感神经和心迷走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即一个起兴奋作用,一个起抑制作用。但是当迷走、交感神经同时兴奋时,对心脏的影响并不表现为二者作用的代数和,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迷走神经兴奋占优势效应(心率减慢),这种作用叫做突触前调制作用。

心肺感受器反射:在心房、心室和肺循环大血管壁存在许多感受器总称为心肺感受器。

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前列环素(PGI2),内皮舒张因子(EDRF)2.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其中内皮素是最强烈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缓激肽、血管舒张素): 1.最强烈的舒张血管,调节局部血流量和参与血压调节2.增毛细血管通透性,局部水肿3.远曲小管水钠重吸收4.刺激N末梢产生痛觉。血量的调节:1.压力感受性和化学感受性反射2.抗利尿素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冠脉循环:途径短,流速快,灌注压高,血流量大。

脑血流量的调节:1.神经调节 2.脑血管的自身调节 3.体液调节

肺循环特点: 途径短,血流阻力小,血压较低,血管壁薄,可扩张性大,血容量易变

呕吐后(大量出汗后),尿量变化: 尿量减少。原因:1.循环血量下降,心房和静脉容量感受器兴奋减少,反射性地刺激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尿量下降。2.肾血流减少,近球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血管紧张素II生成增加,醛固酮分泌增加,尿量下降。3.排出水,血浆晶体渗透压上升,抗利尿激素合成释放增加,尿量下降。4.循环血量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肾小球率过滤下降,尿量下降。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也叫“K+的平衡电位”

机制:1.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静息时,胞内K+和有机负离子浓度高,胞外Na+和Cl-浓度高。2.膜对离子的通透性不同:静息时,膜对有机负离子不通透,对Na+,Cl-的通透性小,对K+通透性较大。所以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

兴奋性突出后电位(epsp):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后膜去极化,这种去极化电位成为epsp.甲状腺素的生物学作用:1.对代谢的影响:提高耗氧率,增加产热效应,促进蛋白质合成与糖的吸收,肝糖原分解。它加速糖和脂肪的分解,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和产热量。2.促进生长发育,最明显在婴儿时期。

3.维持神经系统兴奋性,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心率加快。

骨骼肌兴奋过程:1.绝对不应期:Na+通道失活,阙强度无限大,兴奋性0 2.相对不应期:Na+通道刚刚复活,但开放能力未完全恢复,阙强度逐渐下降到正常,兴奋性低到正常。

3.超常期:Na+通道完全复活,阙强度略低于正常,兴奋性略高于正常。4.低常期:Na+通道完全复活,阙强度略高于正常,兴奋性由稍低到正常。5.恢复正常:Na+通道备用状态,阙强度正常,兴奋性正常。

窦房结对心脏跳动的影响:

窦房结潜在起搏点机制:1.抢先占领:窦房结自律性高于潜在起搏点 2.超速压抑:窦房结对潜在起搏点可产生一种直接抑制作用。

窦房结自律性影响因素:1.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 2.最大复极电位水平3.阙电位水平

胰岛素的调节: 1.血糖浓度,最基本的 2.氨基酸和脂肪酸,差不多 3.许多激素 4.神经调节(迷走刺激,交感抑制)

糖皮质激素:(就是肾上腺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最中层束状带分泌的一种代谢调节激素。

效果:抗炎,抗休克,应激。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人体解剖生理学感想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后感

自小以来,我就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人。对很多事情都很感兴趣,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我想知道我是从哪来的,我为什么要吃东西?我为什么要呼吸?我为什么能够走动?我为什么会说话?而许多动物却不会。我们的心脏为什么会不停的跳动?我为什么会看到、闻到东西?我为什么会思考?……我对我自己真的了解的很少,越少越激发我的好奇心。

上大学了,学了生物,《人体解剖生理学》当然引起了我的无限兴趣。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人体结构和功能的一门学科。通过对它的学习和老师的讲解,我对我自己,对人体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

我们人体结构按其功能可分为运动、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等不同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他们的分工合作使得我们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运行。每一个系统又是由若干器官组成,如消化系统包括口腔、食管、胃、肠及各种消化腺等。没一个器官又由几种不同组织组成。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是: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各组织有是由大量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因此细胞是构成人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没想到,把我们拆分起来既然是一堆细胞,这就是生命的神奇!

每个系统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基本支撑。运动系统的骨骼和骨骼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传导;循环系统的心脏和血管;呼吸系统的呼吸道和肺;消化系统的消化器官和吸收机制;泌尿系统的肾脏和排尿调节;内分泌系统的下丘脑和甲状腺;生殖系统的受精和受精卵。

虽然对他们的了解不是很深,但也略知一二。毕竟上了一学期的课程。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并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而是加上自己的理解生动形象的阐述,时不时还比较幽默风趣,加点课外知识,这不仅激起我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得我们学习和记忆起来都比较轻松。

循环系统中的心脏,我们身体里至关重要的器官,虽然不是很大,但结构却并不简单当时老师为了讲清楚他的结构和功能,用PPT一点点给我们讲述。心脏包括两个心房。两个心室,分左右两半。左心房与左心室、右心房与右心室之间有瓣膜,控制血液的流动。心脏通过心肌的节律性收缩,通过动静脉将血液输送全身,他就像全身的发动,没有了它,人体将停止一切工作。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的心脏。

光通过眼球投射到视网膜上,再由大脑分析,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世界;味道通过刺激舌头上的相关细胞,于是我们可以感受到酸甜苦辣;声音通过耳道、耳蜗、耳蜗神经,于是我们可以感知音乐的色彩。

我们通过大脑可以思考,我们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智慧,自然给了我们这样神奇的身体,我们所能做得就是好好珍惜,因为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利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样我们的生命才会多姿多彩!

下载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体解剖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蟾蜍骨骼肌生理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敖明章 2016.8 前言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医学科学的分支,分人体解剖学和人体生理学两部分。人体解剖学阐述人体正常器官形态结构、位置毗邻;人体生理学研究......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生理学实验要求

    生理学实验课的目的与要求 一、生理学实验课的重要性 从1628年英国医生威廉·哈维(WillianHarvcy)的《心血运动论》一书的问世开始,生理学便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生理学是建......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1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本章简要讲解人体解抛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细胞和基本组织 重点讲授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上皮组织的一般特点 、分类及......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感想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感想和体会 在得知要进行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学习之初,我从很多渠道都了解到这是一门难度不低的课程。每次上课,教室基本都坐满了人,足以看出同学们对这门课的......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人体四大基本组织(3学时) [教学目的要求]在显微镜下辨认单层柱状上皮、单层扁平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平滑肌、心肌、骨骼肌、软骨组织、骨组织。 观察了解四大基本组......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

    人体解剖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绪论一、名词解释1、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反应。2、体液调节:指机体的某些组织、细胞所分泌的特殊的化学物......

    2010药学院《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体解剖生理学(Human Anatomy and Physiology) 学分:3 学时:48讲课学时:48;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药学导论 适用专业:药学 开课院部:药学院......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辅导

    人体解剖生理学学习辅导 (二) 本次辅导的内容为教材的第三章人体各主要系统的解剖(二),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其中重点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