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会计发展史》读书笔记
这两个月来,我读了一本很有意义的关于会计学发展历史的书,那就是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王建忠译著的《会计发展史》。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记录下来了很多读书笔记。
一、会计的发展阶段
(一)古代会计阶段:
文明古国如中国、巴比伦、埃及、印度与希腊都曾留下了对会计活动的记载。后来,欧洲庄园的管家需要就其管理成效向庄园主汇报。我国《周礼》中有会计官职的设臵,如“司会”,掌管国家和地方的财产物资。元代就形成了“四柱清册”,即“旧管+新收=开除+实在”意思就是“原有的+新得到的=拿走的+还剩下的”。巴比伦人民精于组织管理,设臵“专门记录官”。埃及首先出现了“内部控制思想”。印度与希腊出现铸币,并记录在账簿中。
(二)近代会计阶段:
一般认为近代会计始于复式簿记形成前后。1494年,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中专门阐述了复式计帐的基本原理,这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一个里程碑。
人们称我为“会计之父”,但是我并不是复式簿记的发明人,这是许多人的智慧结晶。我只是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而已。——卢卡-帕乔利 复式簿记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随后传播至荷兰、西班牙、葡萄牙,又传入德国、英国、法国等。
工业化革命后,会计理论和方法出现了明显的发展,从而完成了由簿记到会计的转化。
1.折旧的思想
在工业革命出现以前,耐用的长期资产往往比较少,商人们一般都是将耐用财产在报废时一次性冲销,或者将耐用财产当作存货(未销售的商品),继而在年终通过盘存估价增减业主权益。但是随着长期资产的日益增多和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做法已经无法正确地确定盈亏,因此长期资产应该在其经济寿命期内采取一定的方式进行分摊,“折旧”概念便应运而生了。
2.划分资本与收益
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投资者与经营者日益分离并更加关心投入资本的报酬。因此,必须将业主的投资与投资报酬收益进行严格的区分,使得会计人员必须严格区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同时也要求进行收入与成本费用的恰当配比,更使收益表成为对外披露的重要报表之一。3.成本会计
重工业的发展与生产规模的扩大使企业的制造费用激增,成为产品成本一个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同时,伴随着企业生产的日益复杂化,制造程序与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也相应复杂。这些变化都对成本会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契机。最终,以存货的计价作为突破口,形成了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
4.财务报表审计制度
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分离日益明显。作为不参加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所有者,必然关心投入资本的保值、增值情况,因此要求管理当局定期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但是又由于管理当局与所有者之间微妙的利益对立关系,同时也由于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使得所有者(可能并不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对管理当局提供的财务报表不可能完全信任,所以希望能够由客观、中立的会计师进行验证,以增加财务报表的可信程度。这就形成了财务报表审计制度。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特许会计师协会,这被誉为是继复式簿记后会计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
(三)现代会计阶段:
“公认会计准则”(General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GAAP)的“会计研究公报”(ARB)的出现为起点。这一会计发展阶段,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标志着会计的发展进入成熟时期。
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
1929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起到了催产的作用。经济危机过后,人们认为松散、不规范的会计实务是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挽救会计职业,会计界认为必须着手制定会计准则。1934年,第一批会计准则得到纽约证券交易所和会计师协会的共同认可,这批准则共包括6项内容,即:(1)利润必须实现:
(2)资本盈余不得用以调剂任何一年的当年收益:
(3)子公司并购前存在的盈余不得算做母公司的己赚取盈余:(4)公司职员的应收票据与应收账款单独列示:(5)库藏股股利不得作为收益:(6)捐赠资本不作为盈余。
1937年,证券交易委员会开始公布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关的法规《会计系列公告》(Accounting Series Releases,ASR),并在ASR No.4中将制定会计准则的权利赋予会计职业界,而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则保留有监督权与最终的否决权。以后,会计准则制定团体先后经历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会计原则委员会”(APB)以及现在的“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其中,FASB自成立以来,迄今已经公布了133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C or FAS)。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都取得惊人的发展,除了公认会计准则的出台外,新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逐步形成与发展。早期的管理会计主要体现为执行性管理会计,侧重于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管理会计逐渐由单纯的执行性管理会计阶段,过渡到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把决策会计放到主要位臵的现代管理会计阶段。管理会计从传统的、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去,是会计发展史上第三座里程碑。
另一个重大的发展是会计研究方法上的拓展:
70年代以前,规范性会计研究法占据主导地位,从20世纪70年代后,实证会计研究开始出现并逐渐取得了与传统的会计研究方法共领风骚的地位。
两种方法的有机结合逐步实现了“实践—理论—再实践”,这样一种不断循环往复的科学研究思路,从而既保证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一致性,也能使会计理论在实践中经受检验,避免了“空中楼阁”式的尴尬!
二、会计思想的萌发
(一)萌芽时期的原始会计思想:
首先指出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产品剩余是会计思想萌芽和发展的前提,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人们的生产实践决定了相应的会计思想形态;接着考察了原始会计思想从模仿自然到脱离模仿实物的过程以及相应的绘图记事、刻符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形式;最后分析了原始会计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为后期会计思想所做的历史积累,如计数制、实物计量单位、原始文字等。
(二)传统中式簿记时期的会计思想:
首先分析了本期会计思想所处的历史背景,如自然经济占主导、商品经济落后、重农抑商等以及相应的社会生产发展特点;接着分析了单式簿记思想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主要发展特色以及各阶段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分析了单式簿记思想的作用和意义,包括为复式簿记思想所做的历史积累,如记账符号思想、内部控制思想、四柱结算思想等;最后分析了复式簿记思想的直接背景,构成复式簿记思想主要方面的人名账户思想、物名账户思想以及平衡思想的主要发展过程及特色。
(三)新式会计(簿记)时期的会计思想:
首先指出本期处于新的历史环境中,如1840年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十分突出,新中国建立更赋予它全新的特点;接着指出会计思想的内容比以前各期空前丰富,改革思想与改良思想的争论构成了中式簿记改良时期的主要特色;新中国成立后会计思想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拓展,展开了对记账方法、会计属性、会计对象、会计本质等基本问题的探讨;改革开放后成果迭出,出现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会计学术派别,同时会计研究也逐渐由务虚走向务实,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最后分析了这一时期各阶段会计思想的主要意义。
西方会计一千年发展史
(一)西式单式簿记的崛起
10世纪至11世纪,作为中世纪西欧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兴起,并很快得到发展。11世纪末至12世纪,在十字军东征后,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底和中部的托斯坎尼开始控制了东方和西欧的中介贸易。意大利的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和法兰西的马赛、那劳阿里等城市里的商人积聚了大量资本,并陆续将其投入到工业及银钱业中去,从而进一步促进了手工业、商业和银钱业的发展。12世纪至13世纪,市民争取城市自治的运动日益高涨,并最终通过激烈斗争建立了一些城市国家,诸如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很快便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基地。13世纪至14世纪,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以威尼斯为中心的地中海贸易区形成,威尼斯开始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介,它所发行金币“杜卡特”已在欧洲货币市场上占据支配地位,至14世纪经营银钱业的商户已达一百多家。与此同时,在13世纪至14世纪,行会在各城市国家中发展起来,而通过行会所结成的资产者同盟,已成为向封建建主宣战的得力组织。上述变化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在十四世纪、十五世纪,已经稀疏地可在地中海沿岸看到。”这便是借贷复式簿记得以在意大利北部城邦萌芽、产生及获得初步发展,最终促使西式簿记崛起,并取代东方会计历史地位的主要原因。
(二)西方复式簿记的产生
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及生长阶段,产生了佛罗伦萨式、热那亚式与威尼斯式簿记、“三式薄记”的光辉照亮了未来西欧乃至世界会计的发展里程,它实现了世界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改写了世界会计发展历史,产生研究复式簿记的光辉文献《薄记论》,并揭开近代会计发展史的崭新篇章。在16世纪至17世纪,德国、荷兰、法国等先后继承与发展意大利的复式簿记实务与理论,最终在欧洲造就“帕乔利时代。”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扫清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障碍,进而带来18世纪70年代的产业革命,这一重大变化使英国会计的发展进入到创新时期。同时,18世纪在巩固兴旺发达起来的公共会计师事业及它在审计、复式簿记原理与早期成本会计方面的贡献,使英国很快成为世界会计发展中心,这一历史地位一直保持到19世纪。
(三)西方复式簿记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的根本性转变。
从13世纪到19世纪,在复式簿记时代700年左右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实现了世界会计发展史上的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实现了由古代会计发展阶段向近代会计发展阶段的转变,其间适应早期市场经济发展变化要来,逐步以复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取代了单式簿记的方法体系,并较为系统地建立了“簿记学”的基本理论。二是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产业革命的深刻影响之下,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建立成本会计为立足点,以会计在公司经济管理中的地位为基本指导思想,已在实务处理与理论方面开始朝着会计时代的方向发展转变,这一转变在进入20世纪后才最终完成。
(四)西方会计的崛起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西方会计崛起是资本主义经济军先在西欧产生、发展之必然结果,其后,它在近代会计发展史上占据支配地位,又是科学技术进步、产业革命在西欧发生与发展,以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之必然结果。至20世纪初,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心转移,世界会计中心也就从英国乃至西欧转移到美国。
(五)西方经济的发展,使传统会计发展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
进入公元11世纪后,西欧的封建化过程才基本完成,这一历史进程比中国晚了一千多年。然而,中世纪的鼎盛时期转眼而至,商业的兴起,城市的建立与发展,约二百年左右,西欧便很快进入到经济专业化的兴旺发达时期,这种演进速度又比中国快了500年左右。公元后第二个千年会计的发展,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拉开了帐幕,此后,东西方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自然而然两者在会计发展方面的差距也逐步扩大,这是公元11世纪至20世纪世界会计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历史事实。1494年,被誉为“现代会计之父”的巴其阿勒发表了《算术、几何与比例概要》一书,系统地论述了复式记账法,这是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18-19世纪间产业革命的兴起,股份公司的出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现代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30年,美国第一次讨论会计原则,将会计实践上升到理论,再用来指导实践;为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使传统的会计分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两个分支。
四、中国会计的发展
(一)中国“会计”一词的最早出现
中国会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果说原始的计量记录行为始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那么,见之于文字记载的中国会计,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就初具规模,那时,中国就有了“会计”的称谓,并认识到,会计工作是一项由零星核算到汇总核算在到三年大计的系统过程,这一系统过程应当真实、恰当。会计在当时的涵义是:既有日常的零星核算,又有岁终的总核算,通过日积月累的岁会的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历程
在我国,“会”、“计”二字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的《周礼》中。根据考证,在此之前,殷、商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共五千多字,均未发现此字样。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对生产活动的计算和计量仅凭头脑记忆即可。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及商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会计也随之有较快的发展。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生产活动频繁,劳动产品增加,剩余产品出现,单凭头脑计算和记忆已远远不够,于是产生了“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等记录和计算方法。这是会计的萌芽。但它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带工作。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文字的产生,会计由“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逐渐发展为独立的记账、算账等管理活动。
据我国历史记载,我国西周王朝已设立了“司会”这一专职官吏来掌管国家和地方的“百物财用”。《周礼.天官》中记载:“司会主天下之大计,掌邦之六典、八法、八则……而听其会计……以参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岁会考岁成”。当时,就设有专门的官员记载和管理王室的钱粮赋税,并设有官厅会计部门,主管官员称为“司会”,“司会”在总揽国家政大权的天宫大宰的领导下,组织年度的总合核算.“司会”下面又设有掌管王朝全部会计账薄的“司书。唐宋时期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涨,社会财富不断增加,从而使会计核算的方法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出现“账簿”一词,到宋朝会计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出现了“四柱清册”。四柱是指: “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其含义分别相当于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并归纳出了四柱之间的平衡关系: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四柱清册”将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 + 新收 = 开除 + 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既可以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以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我国传统的单式收付簿记记账法提高到较为科学的层次。
可以看出,在四柱中,每一柱都反映着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各柱相互衔接,形成整体,不但彼此具有相互核对的作用,而且可以总括表现某一特定会计核算内容的增减变动和结结余情况。“四柱清册”的创建和运用,是我国会计史上的一大成就,为我国通行多年的收付记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明末清初我国的商业和手工业出现空前的繁荣,反映了我国封建经济中的资本主义萌芽。于是到了明末,出现了比“四柱清册”更加完备的“龙门账” 核算方法。“龙门账”是把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所谓“进”指全部收入;“缴”指全部支出;“存”指全部资产(包括债权);“该”指全部负债(包括业主投资)。“进”、“缴”、“存”、“该”四柱之间的结算关系可用下面会计方程式表示: 进-缴=存-该 或 进+该=存+缴
年终结算,按照上式,从两方面计算盈亏:进-缴=盈亏;存-该=盈亏。两式计算结束相符,称为“合龙门”。“四柱清册”只能应用不计盈亏的政府(官厅)会计,而“龙门账”则能满足商业上核算盈亏的需要。在“龙门账”的基础上,我国会计工作者又创造了“四脚账”,这种账主要应用在民间商业界。“四脚账”对企业发生的日常经济事项无论现金出纳、商业购销、内外往来等,均在账簿上记录两笔账,即要登记某一账项的来龙和去脉。可见我国会计工作者早在明末清初就为近代会计中的“复式记账”原理作出过极为重大的贡献。在封建社会,由于我国历来实行闭关自给经济政策,社会生产力逐渐落后。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逐渐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会计发展的步伐一直停滞不前。
中华人民共利国成立以后,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在建国初期,我国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引进了与之相适应的前苏联会计模式,前苏联会计模式的引入是对旧中国会计制度和方法的变更,我国会计水平在原有基础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五、我国企业近三十年会计改革历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我国经济体制从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到有计划商品经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直至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换。与此相适应,会计改革也正是紧密结合经济体制转换稳步推进的。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初建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并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的会计模式。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体系、会计执业和职务资格准入制度、会计专业技术等级评价系统、会计行政监管体制以及会计的国际协调等诸多方面。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企业会计改革一直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企业会计制度》及相关会计准则与国际通行做法的差异大为缩减,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我们将几十项会计政策与之对比,除个别方法因我国国情而未采纳国际会计准则的做法外,其他内容在总体上已趋于一致或相近。在企业会计改革及其国际化的进程中,我国仅用了短短10多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70多年所走过的路。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会议与会代表认为,中国是转型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会计改革最为成功的典范。
2006年财政部陆续颁布了新的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证券公司、保险业、基金管理公司及证券投资基金、部分中央企业在2007年也开始执行新会计准则。执行新会计准则,对于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和国际化经营水平,推动企业稳健经营,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有企业执行新会计制度面临主要问题是如何消化和处理多年来历史形成的不良资产。为加强对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企业清产核资工作,真实反映企业资产及财务状况,完善企业基础管理,2003年9月9日,国务院国资委审议通过《国有企业清产核资办法》,并于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清产核资工作,按照规定工作程序、方法和政策,对国有企业经营性资产进行账务清理、财产清查,并依法认定企业各项资产损溢,从而真实反映企业资产价值和重新核定企业国有资本金,为国有企业转制、改组、改造打下了基础,对顺利实施新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核算,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六、会计发展的实质
会计是一种确认、计量、记录经济事项的技术,以真实反映会计主体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始终处在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具有国家化和国际化的性质,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会计的发展。
(一)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会计是为经济和社会服务的。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愈发展,会计愈重要。随着社会生产的日益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会计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会计从简单地计算和记录财务收支,逐渐发展到利用货币计量来综合地反映和监督经济过程,会计的方法和技术也逐渐完善起来。现在用会计电算化来代替手工操做就是一个例证。更重要的是,利用会计管理经济发挥作用日益显著,日益为人们所认识。
(二)会计做为国际通用语言,会计信息成为各市场主体市场交易的媒介。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展经济必须放眼世界,积极参与到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国家的经济决策也必须从全球角度考虑问题;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会计信息已经成为各市场主体达成市场交易的重要媒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必然会对会计产生全面而深远的影响。虽然从16世纪的东印度公司开始,就有了国际性的投资,但是由于业务量少,跨国公司对会计国际化的需求不高。跨国公司是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与资本输出密切相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得到迅速发展。美国跨国公司的数目、规模、国外生产和销售额均居世界之首。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急剧增加,跨国公司的各类业务也更加复杂,跨国公司才开始考虑会计国际化的问题。据联合国有关机构1993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共有37000家跨国公司其海外附属公司总计达17万家。37000家母公司中,90%是西方国家的,90%中又约有一半属于美国、日本、德国、荷兰、意大利五国;属于发展国家和地区的跨国公司只有2700家。
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得他们对会计信息国际可比性的要求就越来越高,因此纷纷要求各国子公司按照母公司的标准提供会计信息,编制财务报表。而子公司还必须按照子公司所在国的要求编制会计报表,以满足所在国家税收等方面的需要。这样不仅编制会计表报的成本非常高,并且会计差异不可避免。1993年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拟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时,按德国会计标准编制的财务报表是盈利615万德国马克,而按美国会计标准编制则是亏损1839万德国马克,两者相差2454万德国马克。跨国公司希望通过会计国际化尽可能的避免诸如此类情况的发生,消除巨大的会计差异,实现最大化的利益。此外,跨国公司的跨国股东和债权人为了自身利益的需要,也客观上要求跨国公司提供统一可比的会计信息。
(三)资本市场国际化,需要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标准编制会计报表,满足多方的需要。随着发行债券和股票突破国家界限,国际性的筹资活动日益增多,资本市场国际化不断提高。80年代以来,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平均每年增长29%左右,比世界贸易额的增长幅度高3倍,比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高4倍。以美国为例,美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1966年时为520亿美元,1984年时增至2330亿美元,翻了两番多。而其他国家的公司在美国的投资也在迅速增长,1966年时为90亿美元,1982年增至1250亿美元。为了降低交易费用,需要统一的会计准则和标准来编制的会计报表,一方面可以满足资本供需双方了解财务状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为国际证券监督机构的监管提供方便。
(四)经济全球化使得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超越了国界,会计要满足多国的要求。
会计发展必须体现国际化的要求。对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最为引人注目。国际会计准则不仅能够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制定与生产成本,而且还能够促进国际会计的协同,促进国外投资的发展。在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制定过程中,为了赢得世界范围内最大程度的支持,实现会计国际化,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采取在原则上力求统一,在具体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上力求灵活多样,以便不同的国家尽可能接近会计准则的基础上进行选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工作卓有成效,欧盟是在会计国际化工作中取得最大成就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在欧盟正式颁布的要求各国执行的指令中,与会计和财务报告事项直接有关的指令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七、对会计的展望 国家统计局在2007年公布:2003-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世界经济平均增长4.9%的水平;2006年,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的180个国家和地区中,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居第11位;同时,我国的经济总量(GDP)迅速增加,按汇率法计算,2006年已达26452亿美元,居世界的位次由2002年的第6位上升到第4位,占世界GDP总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4.4%提高到5.5%。今天的中国绝不是三十年前的中国,更不是五十年前的中国。由于中国经济的影响增强,新一轮会计改革中的国际趋同,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很大关注。我国的新会计准则体系,不仅对上市公司有影响,对会计本身有影响,而且对会计教学、会计思维、会计与其他学科相互关系都会产生影响。
要看到,作为一个拥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我们要进一步开拓市场,进一步抢占制高点,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我们和世界上任何一个二流公司合作,用我们的市场换他的资本份额,都可以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他改造为我们共有的一流公司。我们为什么不拿市场换资本呢?资本是最具有流动性和全球性的,而我们会计是最懂得资本流动规律的。
在会计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借鉴和吸收国际会计准则和一些发达国家准则中的有用成分,更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欧美主导的国际会计标准体系中注入新的力量,使这个体系更加成熟和完善。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的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声音,减少会计准则的协调成本。近年来中国在参与和实施国际会计准则方面中国表现了极大的积极性。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希望全面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抛弃原计划经济时代的所谓“中国特色”会计准则。
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影响力在世界逐步扩大,会计行业也正在迎来自己的春天,会计事业正迈进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希望的崭新历史阶段。会计工作的发展,会计地位的提升,得益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同时,只有扎根经济社会发展,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和信息平台,会计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纵观中外会计发展史,衡量会计反哺社会、奉献社会的主要标志,会计不能只为会计服务,也不能只为微观经济服务,要为社会服务,要为国家服务,要为国际服务,要为整个世界服务,可见,会计的未来工作任重而道远。
第二篇:《城市发展史》读书笔记
花了好久的工夫才读完这本书,略有所思。下面说下我在书中印象深刻的几处:
城市的逐步成形 城市从其开源时代便是一种特殊的构造,它专门用来贮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足以用最小的空间容纳最多的设施;同时又能扩大自身的结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社会发展更加繁复的形式,从而保存不断积累起来的社会遗产。
以往的城建史都是着重于“城”和“市”两个方面,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工业的发展,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的剩余,从而产生相互之间的交易,慢慢的这样的聚居点也就称为“市”。进而也就引发了“城”的形成。而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城市文明,革命,政治,经济,宗教这类因素来分析,认为城市是这类因素的集合体。相似的是,作者也是认为城市是各种要素的聚合。
中世纪的瓦解,对现代的期待 当19世纪人们开始建设新城镇市时,几乎没有一个人再想到中世纪的城镇了。老城镇里的生活慢慢干枯了,它们的城墙也成了个空壳,城内的一些机构也只是个空壳。今天,只有拿这个空壳轻轻贴近耳边,象拿一个贝壳那样,才能隐隐约约听到过去生活的呼啸声,当时城墙里的生活曾是充满坚定的信念和庄严的目的。
宫廷,阅兵场和首都 巴洛克的城市建设,就其形式而言,是当时流行的宫廷中的戏剧性场面和仪式的缩影与化身,实际上,是宫廷显贵生活方式和姿态的集中布置。皇宫面向两条路:从城市方面,由租金、供物、税收、统率部队、操纵国家机器;从农村方面,提供了结实的、训练有素的、吃的胖胖的男人和女人、他们组成了朝廷的主要部分,并接受皇帝慷慨赐予他们的荣誉、薪俸和赏钱。
从上面两端节选的文字很清楚的看到作者对于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作者认为中世纪的小尺度空间和连续不断的空间的连续最符合人文关怀,相反,巴洛克象征着统治权威的大尺度,直线折线的改造自然则使作者感觉“整个城市其实就是宫廷的缩影与化身”。与此同时,作者将矛头指向近代,郎方的华盛顿规划是巴洛克规划思想的延续,被认为是最大的败笔。在书中,代表着作者主观主义的论述还有很多。
作者在书中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来看是难以接受的。在作者的笔下城市是人们对于欲望,权力的需求,是人类各种罪恶的体现,相比之下,作者歌颂乡村,认为是唯一一片还残留着人类良知的净土。而城市和乡村的分割线是厚厚的城墙,越过城墙即是乡村。城市有着黑暗的一面:战争、奴役、职业上分工过细,在许多地方,总是走向死亡。
作者在书中如此消极的思想其实是有原因的,在当时身处的社会背景下,工业快速发展,人类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西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而作者更是对战争后怕不已“如果不根除战争,我们的核力量就将破坏文明--可能会使人类灭绝。一度曾是生命水库的广大的农村人口最终会与那些城市人口同归于尽。”从某个角度来说,作者并不是悲观派,他只是用醒目的言语一次次地警示我们。
本书开篇叙述了一座城市,这座城市,象征地看,就是一个世界;本书结尾则描述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很多实际内容看,已变为一座城市。整本书作者很少使用规划专业术语,取而代之的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眼光来向我们描述他心中的另一座城市。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中有些资料已经过时,在今天看来毫无意义,有些看法也过于太激进而与现在的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宗教等多个层面对城市进行研究的方法和充满人文主义的关怀对我们有着很大的学习和借鉴意义。
第三篇:会计古代发展史
会计古代发展史
张航
(班级:11财策本1,学号:11110605001)
摘要:本文主要让大家了解会计从史前到清代经过几千万年,会计的发展过程的艰辛与进步。主要问题是什么是会计、会计名称溯源和会计从史前到清朝的演变,目的是让大家了解自己所上的专业课——会计的历史,让同学们从源头了解这门学科,让大家从内心喜欢甚至爱上会计学。
关键词:会计,名称溯源,古代,发展史
一、什么是会计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一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各方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二、会计名称溯源
会计的名称的溯源有很多种说法,就中国会计的名称的溯源版本也有很多,下面我挑选了一个我认为正确的说法讲一下。
【2】会计命名于西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已经出现“会”和“计”这些形状的字体,而且其含义已基本定型。“会”字,上有“合”,下有“曾(古时是‘增’的通假字)”,故其有增加、聚合和汇总之意。“计”字左为“言”,又为“十”。古时直言曰“言”,难言曰“语”,故“计”字包含务必要求准确,不虚假乱造之意。“十”字,由代表东西的“一”和南北的“|”组成;古时,以所在的部落为中心,人们沿着东西南北的方向分别外出狩猎,归时将猎物一起放于中央,汇合加重,进行计算。根据西周的具体情况,“会计”在此时的含义就是既有零星的核算,又有年终的岁总合算。会计的得名,说明了此时的会计已经从国家职能的附属部分,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事实上,西周时确立的一些会计习惯深远的影响了以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如“入”和“出”作为记账的符号地位此时得到了确认,以后一直沿用了下来。
三、会计在古代的发展史 会计是一门历史悠久的一门学科,它的历史的说法有多种版本,我从《中国会计史稿》上找到了一个版本比较像正史的一个版本,如下:
【3】(一)、史前时期的会计
在距今10万年到3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在我国山西朔县峙峪,发现了最早的会计痕迹。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痕迹,历史学家认为这是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的遗迹。在距今1万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原始会计的方式变的丰富起来,有绘图记事和刻画记事两种方式。绘图记事的方法是将狩猎的成果以壁画的形式画出来,比如打了一头鹿,就画一头鹿;打了两只兔子就画两只兔子。这些图形是象形文字的鼻祖。刻画记事是指用特定的符号记录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会末期,会计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其表现是:“黄钟黍”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
黄钟本是一种用竹子制作的乐器,后来黄帝用以作为长度、轻重、容量的度量。黄钟的长度规定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颗的长度,以一粒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寸、尺、丈之间均是十进制。这些计量单位尽管实质长度略有变化,但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过黄钟黍,还确定了合、升、斗、斛等体积计量单位。这些计量单位的出现,使得会计得以从实物统计向数量方面发展。书契记数所谓书契,“书,庶也,记庶物也。亦言著也,著之简纸永不灭也”。“契,刻也,刻识其数也”。书契记数实际上是数码和实物计量的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在讨论上述各种会计概念时,会计的内容并不是以文字记述的。商周之后,会计才开始用文字来计量。从这个角度来说,会计产生于文字之前,由此可见会计的历史之深远。
【3】
(二)、夏商周时期
夏朝时,已经确立了贡赋征收制度,因此推测此时会出现管理财政收入的会计现象。夏设“百官”,其中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员“啬夫”,也许担任这个官职的官员就是最早的会计。商朝对会计的一大贡献是数的创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从一到十都已经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记录出猎收获的内容,而且对事情的记录比较完整,有时间、地点、种类和数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毕”和“获”表示收入,是会计的雏形。从发掘的甲骨文书契中,出现“册”字的象形文字次数达二十余次,有记录财政收支方面的内容,可见这些书契是我国“账簿”的萌芽状态。
西周时期的会计发展对我国会计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时期,会计已经从一种从属的地位独立出来,会计籍书、会计科目、记账符号、会计报告都已出现,只不过形式比较简单,有待后世发展。西周的官制中专设了“司会”一职,主管朝廷的财政收支。此时,用于记录会计内容的书册越来越多,开始与其它书册分开存放,并且把它专门成为“籍书”(这就是簿书的来源)。同时,西周也规定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称为“岁入”,总共有九项,称为“九赋”。国家的财政支出被称为“岁出”,也有九项,即“九式”。“九赋”,加上各诸侯王国所献的贡品“九贡”,共计十八个收入项目,九个支出项目,就是今天会计科目的原始形态。西周时期的会计报告分“岁会”、“月要”、“日成”三种形式。日成汇总十日的情况,是一种旬报;月要是记录一个月的情况,相对于现在的月报;岁会对应于今天的年报。
【3】
(三)、春秋战国及秦
这一时期对财计理论和财计法规方面贡献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理财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节财”、“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主张节俭的目的在于抚民求安,反对过度奢侈,又批评晏婴用小猪祭祖宗,一件破棉袄穿三十年而不换,有损君子风度。墨子从俭节用的观点也很突出,主张“节俭则昌,淫逸则亡”。这一时期的法典《法经》,在用法律手段规范经济行为方面做了第一次尝试,其中的<杂法>中有一条规定:“负债违契不偿,一疋以上,违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对违反契约的惩罚严重,从古至今,莫不如此。
单式记账法在秦朝时趋于成熟,这时的单式记账法的主要特征有:①单入单出,单笔出入之间并无对应关系。②按经济事件的发生日期流水记录,秦时规定不记日期禁止入账。③各本籍书之间也无对应关系,无法相互稽核。秦朝还颁布了《秦律》和《财章》,对经济活动使用法律管理,而且这时的法律相较于战国时期的,规定更细,内涵更为明了。如有规定:“府中公金、钱,私挪用之,与盗同法”。这时已经对公职人员挪用公款、贪污有了明确的规定。
【3】
(四)、两汉
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时期,同时也是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必然对会计有更高的要求。编户制度、上计制度和盈利理论就是这时候出现的,为中式会计之后的发展垫定了基础。
编户制度,是按户主、家庭成员、姓名、年龄及家产写在简牍上,编制成册籍,也称“户籍”。国家的税赋征收、徭役征发,均按户籍进行分派征收,主要有田赋、算赋(人口税)、更赋(替换服役的赋税)和户赋(按户征收)。编户制度是唐代计帐、明代黄册的蓝本。
所谓上计制度,就是每年自下而上逐级呈递上计报告---上计薄。年终各郡国携上计簿进京,报告一年来的财政收支情况和人户变动情况。有御史大夫负责审理,最后由皇帝亲自受计,评论功过以定赏罚。汉代安定的政治形势、经济的大发展,为各种经济理论的出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比如司马迁的“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木柴和谷物是单位价值小,重量大的商品,从贩卖的费用和盈利角度考虑都不适合长途贩运,而且因单位体积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与千里之别。
到了东汉,已经可以分别出“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结存”四个项目。这是中式会计发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与此密切相关。
【3】
(五)、三国、两晋和南北朝
这一时期,几乎是年复一年的战火,导致整个经济的发展缓慢,会计的发展也因此减慢了发展速度。不过这一阶段,会计在特定几个方面仍然取得了进步,如:户籍计帐制度的创建和使用以及书写工具由
竹简、木牍向纸张转变。户籍计帐之法开始于北朝的北周,由大行台度支尚书苏绰制定,包括计帐和户籍之法。这两者的结合为充实国财、资助军需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北周的计帐户籍之法,不仅为后来的隋朝所集成,更是盛唐时期的户籍计帐的源头。
【3】
(六)、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封建经济的繁荣为会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一时期的中式会计也处于自己的一个高峰。
唐代继续实行前代的计帐户籍制度,所谓计帐,就是根据户籍资料和国家规定的收入项目,归类计算,是一种具有预算性质的会计账目,是检查和落实财政和赋役项目情况的基础措施。
唐代会计的另一个突破就是《长行旨条》的颁布,这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的财政预算制度,同时也是中式会计史上最早的全国统一会计科目。《长行旨条》的颁布是针对当时财政预算科目繁多,名目混乱的情况,统一规定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各州县以及军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
著名的“四柱结算法”也在唐代中后期得以确立。这里的“四柱”指:“旧管”(上期结存)、“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余)。“四柱结算法”是在“三柱结算法”(入、出、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对于三柱的好处在于,划清了本期收入和上期余额的界限,克服了三柱的片面性。
唐朝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财计著作,分析了唐朝的财政经济状况,由史官李吉普所写。全书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按行政区划分类的户籍统计资料,说明了国家财政收入的来源,同时也是财政收入方面的一个预算;第二部分是按国家财政收入项目划分的财政收入状况,与第一部分的预算形成对比,显示问题的所在。
到了宋代,经济发展更为繁荣,中式会计在此时,无论是机构设置、账簿的组织,还是结算方式的改进,都比前朝有所改进。
宋朝在中央设“三司”,管理国家的财政大权。神宗熙宁七年,设立三司会计司,总考天下财赋入出,总理会计核算事务。全国自下而上逐级汇总核算上报,有会计司统一进行勾考。会计司是我国政府机构首次以会计命名,也是会计作为独立部门存在的第一次尝试。
宋代的会计账簿的设置已有“草帐”、流水日记账、总账之分。草帐是一种按时间登记各类经济事项的底本;流水日记账,则是分类按时间登记各类财务收支情况的账簿,反映某一方面的经济业务;总账是在各流水日记账的基础上,按国家规定的收支项目归类汇总的账簿。
【3】
(七)、元明时期
元明两朝,中式会计基本上沿用唐宋的会计方法,不过此时民间逐渐认识到会计的重要性,运用的范围扩大。明代的“黄册”和“鱼鳞册”的编报制度,很类似于唐朝的计帐户籍制度,不过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高于后者。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帐”的出现,这是会计理论的一大突破。
龙门帐创于明末清初,由山西人傅山发明。龙门账的账簿分为草流、流水簿、总清簿。草流起原始凭证的作用,流水簿起会计分录的作用,总清簿起总账作用。流水簿的账页分上下两方(收方、付方),因此每记录一笔业务都要同时在上下两方记录,而且金额相等,这事实上是一种复式记账法。总清账的账页也分上“收”下“付”,上方包括“进类”和“该类”会计科目,下方包括“存类”和“缴类”。它的登记方法是:本期收入过到进类科目中,是支出的过到缴类科目中;是资产、债权的过到存类科目中;是资本、负债的过到该类科目中。由于流水簿的来去相等,所以分类过入总清账中的来去也必然相等。期末时,在总清账中,用公式“进-缴=存-该”验证账面有无问题。如果等式左右两边相等,称为合龙门,否则龙门不合。龙门帐的原理在于:任何四个数拍成方阵,如果其中一行的两个数之和等于另一行的两个数之和,那么这四个数的对角差相等。
【3】
(八)、清朝 清朝我国封建时代的最后一个王朝,同时封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最高峰,中式会计也发展到相当完善的程度,其表现就是四脚账的出现。
四、总结
会计的历史非常悠久,我在做这份报告时,我深深的感觉到会计的发展是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得到大发展的时候,譬如秦统一后的中国、唐宋时期,会计发展的就快,而在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时期,整个会计的发展就趋于停滞。不仅在发展速度上,在发展阶段上,也能体会到这一点。历史在进入元明清之后,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开始出现,商品经济逐渐有可观的发展,而且出现了龙门账、四脚账这些复杂的会计形式才得以出现。这些都可以看出,会计在中国的发展的非常的崎岖,但是他经过从史前到清朝,经过了这么年,会计依然在茁壮成长,我相信会计的未来一定会继续发挥出令人期待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李宝珍;初级会计学;中国市场出版社;2008
[2]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上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3]郭道扬.中国会计史稿(下册)[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8.Accounting Ancient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Zhang Hang
(class:11财策本1,Student ID:11110605001)
Abstract: This paper enable us to know accounting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hardships of the accounting process of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The main problem is what is the name of traceability and accounting of accounting, the evolution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Qing Dynasty, the purpose is to let everyone know on professional courses-accounting history so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discipline from the source, from the heart like even fall in love with the accounting.Keyword:accounting,the name of traceability,ancient,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第四篇:会计记账的发展史
会计记账的发展史
会计 财务 财务管理 财务软件 智点财务软件
在现代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引导下,各行各业的财务部门及财务管理模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企业的财务管理趋近成熟。无论是从财务管理的操作人员,如会计、出纳等这些人员素质,知识水平上来说,还是财务管理的模式及智能化,及时性,如财务软件的使用,会计点算化的普及等等方面来说。都说明了国内现代经济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会计逐步从对劳动消耗及生产成果的简单记录,计算,发展到会计分析、考核,直到如今的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对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的核算及监督的管理活动。并且它还会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在我国,会计,按其记账方法的改变,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可以说会计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始简单的记录计量,到单式记账再到后来的初创时期的复式记账法等一系列的演变,再加上后来西方文化的引进,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通用的复式记账。
一、原始计量
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也是会计最早的存在形态,它是现在会计的原始状态。可以说后来发展出来的所有的会计记账方法都是由它演变过来的。随着原始社会形态的改变,私有财产的出现等,人们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可以说这是当时社会时期的“会计”行为。
二、单式记账法
我国最早出现的单式记账法,并不是我们所知道这种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的单式记账方式。而是用文字记述的单式记账。
最早出现的会计记事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上。而会计一词的出现是在西周时期。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又设立了掌管会计账簿的司书;而财务收入账户和财务支出账户分别由职内、职岁管理;对于财务结余工作就有职币这一职位管理。实现了四职分理会计业务的早期财务管理人员。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早期会计律法。可以说在西周以后我国就有了初期的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并形成了以文字叙述的方式来记账的“单式记账法”。
到了秦汉时期,在记账方法上,又发展出了另一种形式的“单式记账法”,就是即以“入、出”为会计记录符号会计记录方法。它以“入-出=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也叫做“三柱结算法”,或者称为“入出(或收付)记账法”。
随着历史的演变,以及社会形态,经济状态的发展,陆续出现了可视为会计报告原始形态的“上计簿”,以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以红记出、以墨记入的“朱出墨入记账法”。发展到唐宋时期,经济十分的繁荣,活跃,原来的记账方法不在适应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渐渐创立了把一定时期内财物收付的记录,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这一平衡公式加以总结的“四柱结算法”既可检查日常记录的正确性,又可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使之起到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作用;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一直沿用下来。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三、复式记账法
到了明末清初之际,山西人傅山根根据“四柱结算法”原理设计出的一种适合于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龙门账法”。它是将全部账目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四者的关系是:该十进=存十缴,或进一缴=存一该。也就是说,结帐时“进”大于“缴”或“存”大于“该”即为赢利。这种既能计算盈亏,又可以检查账目平衡关系的会计方法,又被称为是“合龙门”,“龙门账”因此而得名。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帐向复式记账的转变。
复式记账真正得到发展,并有突破的是在清代,即在“龙门帐”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法”。它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其特点是:注重经济业务的收方(即来方)和付方(即去方)的账务处理,不论现金收付事项或非现金收付事项(转账事项)都在账簿上记录两笔,即记入“来账”,又记入“去账”,而且来账和去账所记金额必须相等,否则说明账务处理有误。这种账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
随着现代化生产的迅速发展,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核算,受社会政治、经济和技术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财务会计不断充实和完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更加标准化、通用化和规范化。再加上西方会计,文化,科学的不断引入。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会计科学的根本变革。也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普遍使用的“复式记账法”。它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复式记账的理论依据是会计基本等式。借贷记账法是一种最杂、当今运用最广泛的复式记账法也是目前我国法定的记账方法。这个时期会计方法技术和内容的发展有两个重要的体现,一种是会计核算手段方面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它是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对于现在来说,我们也可以看做是财务软件的使用和普及。如智点财务软件,录入凭证就能生成财务报表,充分发挥了计算机的核算能力。另一个就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加细致的分化。如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等分支。
综上所述。我国的会计记账从简单到复杂,从原先的原始计量到如今的借贷记账法。逐渐已成了一套能够满足我国现代经济发展需求的会计系统。这使我们的财务管理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增加企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效率。
第五篇:《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读书笔记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满足了这些条件:科学的心理学体系、科学的方法和适当的人才。下面将从三个方面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美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始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这一时期人们已认识到运用科学的心理种观点和方法能够解决教育中的问题。但理论与研究的积累还不够充分,其内容也多是以普通心理学原理去解释教育问题,研究方法也有机械主义和简单化倾向。
第二阶段: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广泛吸取心理学各分支中与教育相关的内容,研究范围不断扩大。从20年代起,对动物和人的学习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并形成了各个学派。这些理论以及学派之争,对教育心理学的方法起了促进作用。40年代,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受其影响,动机、人格与心理卫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后来,认知心理学逐步兴起,更是从根本上影响和改革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这一时期,一方面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断扩大,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当时教育心理学的很多缺憾,突出地表现在涉及范围太广、内容庞杂、缺少严格的理论体系。另外,这一时期因偏重于研究动物或儿童的简单心理活动,所研究的内容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阶段:理论建设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出现了某些新的趋势,集中表现为:
内容日趋集中,即逐渐突出教与学的领域。尽管不同的教科书对如何教或如何学的问题各有侧重,但其内容基本都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的。与此同时,出现了与之并存的学习心理学、教学心理学。
比较重视结合实际教育进行研究,尤其是60年代初,布鲁纳发起的课程改革运动,把这种热情推向了高潮,研究者纷纷转向分析学校教育的实践,并提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学中的社会心理因素问题也日益引起了人民的研究兴趣。如运用社会心理学理论研究动机、课堂的学校集体、教育过程中的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等。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辅助
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80年代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得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者们对计算机堵住教学的教学效果和条件做了大量的研究。进入90年代后,许多学者致力于探讨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过程的特点、探讨如何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其获得知识并培养其学习能力等。
(二)、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苏联教育心理学是在继承了十月革命前俄罗斯心理学家的宝贵遗产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早在1868年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就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一书,对当时俄国心理学家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为此,乌申斯基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家的奠基人”
1877年俄罗斯教育家与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被认为是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7年十月革命后,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发展教育心理学。20世纪30年代以后,理论探索为主,贡献较大的是维果斯基、布隆斯基和鲁宾斯坦。
20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末,前苏联教育心理学重视结合教育与教学实际进行研究,广泛采用自然实验法,综合性研究的科学性提高。这一时期存在的问题是:
忽视理论研究;
对西方全盘否定;
创造性运用马列主义理论不够,机械照搬。
20世纪60年代以来,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出现了一些重大变化:
理论思想活跃。对学习问题的理论探讨加强了。在智力活动和教学方面出现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的理论”和达维多夫的“教学中的概括类型”理论。
加强了同学校教育工作的联系,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赞科夫的改革传统的小学教学体制的实验教学研究,提出了三条教学论的“新原则”,即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以高速进行教学的研究;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明显变化,吸取了心理测验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总之,苏联教育心理学比较重视马列主义观点的指导,比较重视联系教育实
际,这是他们的可取之处,但由于他们长期把教育心理学与年龄心理学融合为一门学科,一直未能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习理论,也缺乏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三)、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中国教育心理学思想起源很早,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这方面的著述。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的束缚,近代又受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统治,使早就有的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成果未能系统地发展成为一门学科。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则是近代的事。
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亦可分为三个阶段:
自20世纪初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这一时期主要是译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据有关史料表明,我国出现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由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20年代,廖世承出版了第一本由我国学者编著的《教育心理学》(1924年)。此后,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等都编著了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并在学科心理、教育与心理测验等方面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开始
1949年建国后,主要是学习和介绍苏联的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并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方法对旧教育心理学进行改造,以确立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结合当时的教育改革,对入学年龄问题、学科教学改革的心理问题、品德和劳动教育中的心理学问题等做了一定的研究工作。1963年出版了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讨论稿)。与此同时,全国各师范院校相继开设了教育心理学课程,我国教育心理学出现了初步繁荣的局面。但从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前期,由于“十年**”的冲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一直处于中断阶段。
“文化大革命”后至今
70年代后期,教育心理学重新复苏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翻译了一批国外教育心理学书籍,介绍国外影响较大的理论观点与研究成果,自己编写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也越来越多。研究的课题涉及面也比较广泛,内容涉及到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学习心理问题、教育与发展问题、品德心理问题、数学与语文教学的心里想问题。此外还有关阅读心理、教师心理以及教育与心理测量、教育社会心理等也有不少研究。研究队伍也在不断扩大,新生力量不断增
强,从而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局面。一批学者在积极吸收国外现代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同时,结合我国国情和实际需要开展了深入探索,初步形成了几个独具特色的代表性力量,如邵瑞珍等提出的“知识分类的学习与教学理论”冯忠良的“结构—定向教学理论”、林崇德的智力发展理论等。近年来,关于学习策略、动机作用、学习测评、人格与心理健康教育、品德形成与发展和教师心理等主题的研究明显增多。这些研究都达到丰富了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宝库,对我国当代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但是,由于我国教育心理学原有的基础比较薄弱,解放后又几次受极“左”思潮路线的摧残和干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如设备条件极差、研究的问题不够系统,尤其是对当前我国所开展的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基本心理学规律以及促进学生诸素质形成和发展的条件等等还缺乏基本的研究,甚至缺乏应有的研究敏感性。
目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较快,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并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