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了解感想
武东
旅游与管理工程学院(院名)10级(年级)旅本一班(专业班级)20104141061(学
号)
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这一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工程开始启动。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老龄化速度最快、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如何使越来越多的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目前农村养老保障的现状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农村老年问题的增多,国家为了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在自然就业的基础上实施了一些属于社会保障方面的政策。从农村目前的养老情况看,主要有以下一些形式。
1、子女赡养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目前我国农民的主要养老模式。在经济供养上,一对农村夫妇往往要供养4个老人,抚养一个小孩,经济负担加重。当前农村经济本身还比较落后,因此,家庭养老的主体地位正受到挑战。在生活照料方面,大批农村青年劳动力常年外出打工,不仅无法照料家中老人,反而把孩子和家中农活留给老人,老人负担沉重。在精神慰藉方面,由于子女外出打工,父母与子女间缺乏感情交流,老人难免孤单寂寞。
2、以地为生的自我养老模式。土地是目前我国农村家庭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但是近年来,农村土地养老保障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土地正逐步减少。农业经营的绝对收益越来越少。在有些地方,农业经营甚至亏本。老年人由于缺乏劳动能力,依靠土地收人来养老非常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人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土地的保障功能几乎无从谈起。
3、民政供养的福利养老模式。针对农村无儿无女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无人供(抚)养的实际情况,由中央、省级、市级、县级拨付五保供养金,由乡镇敬老院提供供养服务。另外还在村一级设立了村级“五保之家”。据统计,在张家界地区,2008年已保五保人数12022人,占应保五保人数的68.49%,投人五保供养金1080万元,全市建有乡镇敬老院58个,供养人数2223人,工作人员按10: 1的比例配备。
此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救济形式。一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救济。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主要是生活陷.入绝对贫困的老年人等社会群体,而且其保障水平一般较低,难以满足农村老年人的普遍需求。据张家界市民政部门数据,2008年该市农业人口中54.3691万人次,资金累计支出2464.9185万元。二是商业养老保险的少量参与:商业养老保险目前仅在少数发达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民收人普遍偏低,缺乏基本保障,而商业保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普遍解决农民养老问题。
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是我国政府正在推行的一项旨在解决农民养老间题的社会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覆盖面、保障水平和系统的制度安排,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
由此来看: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二,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是传统的生存手、段使生活难以为继。在农村,大部分老年人年轻时全靠务农为生。随着年龄增大,一般都依靠子女赡养而度过晚年。因子女无能力供养和子女不供养导致生活无着落的问题大量存在,致使有的老年人只好外出乞讨。
二是多头的管理体制使保障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工作的有民政部门、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卫生医疗部门、老龄工作部门、计划生育部门,还有扶贫部门。大家做差不多的事,分配的资源都是来自国库的资金,却分属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部门。
三是投入不足使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从政府每年财政预算分配比例看,社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教育事业的投人,而用在老年人公共设施的投资少得可怜。因此,养老机构偏少,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四是人文关怀缺失使农村老年人感觉边缘化。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老年人是作为仍具潜力的社会劳动力资源而存在的社会财富,所谓“老有所为”就是这个意思。而我国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老而无用的思想根深蒂固,尤其是在农村。大部分老年人只是选择呆在家中料理家务,照看孙辈,或者做一些消磨时间的活动,即使那些具有一技之长者也大多闲居在家,精神生活匾乏,为数不少的老年人参与封建迷信活动。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对策
1、弘扬养老传统美德。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努力营造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氛围。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新闻媒体宣传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尊老敬老的浓厚氛围,同时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常性的尊老敬老教育,从小培养青少年的敬老道德意识。首先,加强对子女的引导。子女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承担者,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家庭养老实现程度。因此要大力提倡炎文化通过宣传,重塑孝文化的主导监督,利用舆论监督,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子女,强化孝顺父母的意识,使“孝”成为一种社会行为准则。其次,加强对老人的引导。必须引导老人在身体健康、心态以及对待生活态度几方面做好准备。同时,也要引导老人爱护子女,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子女料理好家务,共建和谐家庭。
2、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必须改变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实施范围狭窄的局面,扩大社会保障的实施范围,统筹城乡发展,最终建立一个统一的包括全体劳动者在内的基本生活需要有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有了健全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还需要有相应的处理社会保障纠纷的裁判或审判机构。从公正地维护社会成员的社会保障权益出发,必须建立独立的裁判或审判机构。建议在人民法院设立劳动和社会保障法庭,专门从事审理劳动和社会保障争议案件,使当事人在其社会保障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获得有力的司法保护。在条件成熟后,应借鉴国外普遍实行的专门法院审判方式,建立我国专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法院。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领域发生的违法、犯罪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审理;对拒不缴纳法定的社会保险费、拒不履行支付保险义务、不正当使用保险基金、贪污、挪用、侵占保险基金的行为人,应当依法分别追究其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
3、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农村养老保险体系的完善只有与国家的财政等政策相配合,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一是坚持“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的原则,迅速推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争取在5年内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二是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农村老年人“病有所医”,确保农村老年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率达100 %。三是形成具有真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4、健全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结合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未来养老保障体系的构建,必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这是已为发达国家的实践所证明了的。一是确保每个乡镇至少有一个福利机构。二是通过大力发展慈善事业,鼓励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为孤寡老人们提供捐赠。同时,可以在城乡敬老院之间开展各种联谊活动,增加城乡老人的交流,丰富老人们的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三是大力发展老年服务组织。一方面应扩大老年协会的覆盖面,组织当地老年人开展活动,促使更大范围地实现老年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协会的职能,在生活、娱乐、法制宣传、医疗保健等方面提供完善的服务。
第二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对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提出了多种观点,但是农村城镇化、农民非农化和农业产业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它更多的是一种趋势和发展方向。可以说,农村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农村问题不得到较好的解决,中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就不可能实现大的跨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全国人民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滞后更是使这种状况雪上加霜。农村的贫困和失业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它不仅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全面健康发展,更牵涉到社会的稳定和农民对政府及执政党的信任。因此,推进农村社会保障的建设和发展,切实保障和增进农民的利益,已是迫在眉睫。
社会保障是一国政府为全体国民因各种原因而失去收入来源、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其对象应该为全体国民,但一直以来,作为在我国已经建立和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针对于城镇,农村地区是一片空白。作为在我国经济体制的转换及利益格局的变动过程中,农民同城镇居民一样也承受了巨大的改革成本代价,而且农民付出的也更多。目前,农民也正面临着更多的生产和生活风险,他们也需要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社会保障来维持最低生活和抵御风险。因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符合社会公平原则,同时还能够缩小城乡差距,缓解社会矛盾,加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步伐。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1.维护社会公平
我国目前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农村居民几乎被排斥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公平的。从农民的角度看,他们不仅已上缴农业税、其他种类的税收以及名目繁多的收费,直接为国家财政做出贡献,而且还通过农业产品剪刀差的方式间接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按照利益对等原则,政府即使以财政资金向社会提供服务及公共产品,作为这些服务及公共产品的受益者应该包括所有纳税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以淡化国家及社会对农村居民的歧视,模糊城乡居民身份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公平原则。
2.维护社会稳定
农村社会的稳定决定了我国整个政治局势的稳定。邓小平说:“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可为农村的稳定提供重要条件。一方面,由于中国人多地少的现实以及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农村产生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少数外出打工外,大部分在家待业,他们和城镇下岗工人一样需要社会保障;另一方面,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农户脱离了集体,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市场行为主体,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要承担比以前更多的生产经营风险,相应也产生了对社会保障的要求。如果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尽快建立,会产生许多不安定因素,因此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将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3.保持国内经济良性发展
1997年我国经济顺利实现“软着陆”以后,通货紧缩的现象日益明显。从1998年中期开始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以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刺激经济增长。但从执行几年的情况看,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显著。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广大农村地区消费不足,由于没有社会保障制度的支撑,农民不敢把养儿防老的积蓄用于目前的消费。只有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才能解除广大农民的后顾之忧,增强农民的消费信心,刺激农民的消费,保持国内经济的良性发展。
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1.坚持城乡分治的原则。由于中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及城乡居民对土地的产权背景存在的差异,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内容及标准上应有所区别。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标准可以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当前最迫切需要的一方面是最低社会保障,另一方面是养老和医疗保障。要根据农民的实际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逐步完善。
2.坚持地区差异原则。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保障水平总是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不同的地区应建立不同程度的社会保障标准,社会保障模式也应因地制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保障程度较高,以农村合作性的保障为主;欠发达地区保障程度低些,以地方政府的保障为主。
3.坚持政府组织与农民自愿相结合的原则。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主要是以农民个人为主筹集的,而目前大部分农民收入较低,社会保障意识也不高,因此,政府在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必须坚持因势利导、个人自愿的原则,通过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意识,提高农村居民参与社会保障的积极性与自觉性。
4.坚持保障基金统一管理的原则。在建立全国统一的包括农村在内的社会保障行政机构的前提下,农村社会保障要实行基金制管理。在现阶段,保障基金可以以县为单位进行管理,做好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的结合工作,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具体业务的经办要根据政企分开的原则,由政府职能部门委托非盈利性的农村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承担。
三、尽快建立几种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1.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是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在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时,由国家和社会按照法定的标准向其提供的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援助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满足农民需求中最基本的公共产品,是维护农民作为公民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利的最起码要求,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安全网”。
从1997年开始,中国有条件的农村逐步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2年5月底,全国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人口为338万人,约占农村贫困人口的十分之一左右,享受的对象大部分是失去劳动能力的五保户、残疾人等,带有社会救济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的巨大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物质基础:一是中国综合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逐步提高,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物质保障;二是长期以来在城镇开展的社会救济和职工生活困难补助,为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三是比较发达的省份已开始建立这项制度,为全国各地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了经验。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要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从中国的基本国情
出发,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以省为主体,中央财政给予支持。各省可以设立不同的保障线,发达地区可以高一些,贫困地区可以低一些。标准要参照当地居民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基本支出来确定。中央政府要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应当尽快制订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
2.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的公共卫生保障制度
公共卫生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样是现代公民应当享有的最基本的公共产品。当前中国农村的公共医疗卫生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农村医疗卫生设施相当落后,医疗水平较低;二是现有的医疗机构收费脱离了农村经济状况,中国的医疗价格和医药价格是依据城市的标准制定的。
在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1:6的状况下,农民要支付和城市居民一样价格的医疗费用,而且农民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医疗保险,广大农民无论如何也承受不起这个医疗价格水平带来的经济重负。如何形成一个符合农村实际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是解决农村公共卫生保障的重要前提。国家应当建立和完善农村卫生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的投入力度。此外,国家要制订政策鼓励城市医疗人员下乡,防止农村医疗人才的大量流失。同时要以大病防治为重点,在农村建立大病、重病社会统筹机制。这部分医疗费应当尽快纳入社会统筹,让全社会来负担,分散农民遭遇的健康风险。
要改革农村现行医疗卫生管理体制,目前中国实行的是各级政府按照分级管理、以县、市为主的农村卫生管理体制,全国农村虽已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但在农村地区,政府资金几乎全部投到了县、乡卫生机构,这种情况与农民的卫生消费模式不相适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提出,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赋予的预防保健任务,但目前对村级卫生机构的财政支持极少。重建村级合作医疗体系,已成为农村公共卫生建设的重点。
要尽快将农民工纳入城镇公共卫生医疗保障体系。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是大趋势。应当抓紧制订相关的规则,例如可以按照在农村和城市居住的时间等标准进行细分来确定,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对事实上已经长期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农民工,要尽快纳入城市公共医疗卫生保障的范围中。
3.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延续千年的养老保障模式是依靠子女提供保障。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家庭生活方式及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农村传统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由于农村家庭的小型化,大量青壮年农民流向城市,老年农民社会地位下降等原因造成近年来农村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步淡化、弱化。而土地、家庭储蓄和农民自身的养老能力都难以担负起老年农民的社会保障。农村养老保障的建立既能保障老年农民的基本生活,又有助于减轻农民“养儿防老”的思想,有助于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实施。
农村生活养老保障在资金筹集上应坚持“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基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可以实行基本保障、补充保障和附加保障“三维”城乡有机衔接的保障方式。即在基本保障中,农业劳动者通过税收向全国统一社会养老保障机构缴纳生活养老保障税,当农民超过一定年龄而且退出土地时,国家开始根据农民个人帐户上的金额,向其提供一定的养老金;在补充保障中,如果农民外出打工,雇主和雇工必须按雇工工资的法定比例向社会保障机构缴纳社会补充保障费,分别计入雇工的个人帐户和社会统筹帐户,与城市的养
老补充保障系统一样,在农民年老时,社会保障机构按农民个人帐户中的金额发放养老金;在附加保障中,农民可以参加商业养老保险的形式或个人储蓄的形式获得附加保障。
对自己付费有困难的老人国家通过敬老院、老年公寓、社区服务中心给予救助。其资金主要通过社会募捐、吸引外资、政府扶持等方式筹措。
总之,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必要的,也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合理解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不仅会维持农村的稳定与持续发展,而且还会加快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
第三篇: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时政热点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重要论述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2009年对于社会保障体制建设又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年伊始,保险法草案、新医改方案、事业单位养老保障改革、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酝酿出台。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明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建设,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障待遇。同时多渠道增加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中央财政拟投入社会保障资金2930亿元,要求地方财政也要加大投入,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可以肯定,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加大力度、扩大覆盖面,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对于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经济面临困难,财政收入增长受阻,各方面又都需要巨大投入的情况下,更要注意保持社会保障事业的正常发展,因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才能实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目标。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关注民生,越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二、时事链接
1.近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指导意见》,决定今年在全国选择10%的县(市、区、旗)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全国普遍实施,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在中国政府网接受访问并回答了网友提问。
2.2009年7月2日卫生部、民政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中医药局五部门下发《关于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卫生部农村卫生管理司副司长聂春雷13日指出,意见共提出发展新农合的8条要求,使参合农民受益更多。
(1)明确目标任务,稳步发展新农合制度;
(2)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完善筹资机制;
(3)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使农民群众更多受益;
(4)加大基金监管力度,确保基金安全运行;
(5)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6)坚持便民的就医和结报方式,做好流动人口参加新农合的有关工作;
(7)健全管理经办体系,提高经办服务能力;
(8)加强新农合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三、命题分析
近几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迅速,在制度建设上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但从制度实施及各地实践情况看,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制度体系不健全,保障项目较少,保障范围窄,覆盖面小,保障标准低,总体水平不高。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统筹城乡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积极有效地建立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是社会各界值得潜心研究的重要课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从近两年的公务员考试的趋势来看,申论材料大部分是围绕社会关注,大家关心,政府一直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展开。因此,民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热点,而民生问题中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这一重要部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认真对待。
四、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经济形势也出现较大波动。在这种情况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的各项制度,使社会保障制度起到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对于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是十分重要的。
我国当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实际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社会保障制度需要加快完善的几个方面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应对经济波动的挑战、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口迁移流动的加快、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等,都要求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加快完善。
1养老保险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亟待提高
养老保障一直是居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家庭结构日益小型化,家庭保障功能逐渐弱化,传统的家庭代际养老模式受到很大的挑战,城乡居民对城乡养老保险及相关服务的需求快速提升。
2解决医疗问题依然是改善民生的重点之一
医疗作为关系民生的大事之一,一直为城镇居民所关注,在2006年的同类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是排在第一位的社会问题。尽管这两年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很大成绩,但在2008年全国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排在第二位,是仅次于“物价问题”的社会问题。
3失业保险的覆盖面需要进一步扩大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我国下岗失业问题的总人数增加,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急剧攀升,近五年来每年都在800万人以上。但是,目前的失业保险覆盖面依然偏小,有相当部分的失业人员得不到失业保险的救助。
4要完善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目前社会保障的享有状况,仍与就业单位的性质有紧密的关联,公有制单位比非公有制单位的社会保障程度要高很多。调查数据显示,在目前就业的18~60岁的人口中,就职于公有制机构和三资企业的人员,养老保险的覆盖率较高。
5参保人群的年龄老化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提高,居民的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社会用于老龄人口的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以及相应的社会福利事业的负担也因此而增加,社会保障参保人员的年龄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过渡,社会保障基金的支付压力越来越大,必须及早对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问题进行研究。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近几年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医疗养老等对居民的生活压力有所下降,通过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使更多的家庭具有了规避生活风险的能力。而通过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消除家庭正常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稳定消费预期,坚定家庭居民的消费信心,使居民放心消费,从而扩大内需。
1进一步巩固城乡社会保险发展成果,切实提高保障能力
经过几年的努力,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迅速扩大,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巩固这一成果。尤其是实行缴一年费保一年的险种,还需要增加吸引力,一方面提高保障水平,使参保群众切实受益;另一方面建立连续缴费参保的激励机制,通过扩大保险的覆盖面,增加居民社保基金的支出能力,达到保险“大数法则”的要求,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加强宣传,提高各项社会保障政策的知晓率。
2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减轻居民养老负担
城镇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确立之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该摆上政策议事日程。农民最渴望解决的养老、医疗问题,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后,迫切需要建立新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而各地自行组织开展的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也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指导和扶持。
3关注农民工和非正规就业者的社会保障问题
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较低,除其自身的保险意识较弱和缺乏主动性外,用人单位受利益驱动不愿参保,现行制度不太适合农民工就业实际状况,转移接续不顺畅,执法力量薄弱也是重要原因。结合我国经济的发展阶段和下一步目标,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统筹考虑,特别是要设计一套衔接城乡的符合农民工流动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全国性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4扩大参保覆盖面,改善参保人群的年龄结构
参保人群的老龄化问题要求我们必须优化参保结构,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来扩大参保人群,将参保范围从原来的城镇职工扩大到全社会,设计出不同层次的医疗保险项目来适应不同层次的人群,使更多的人可以参加社会保险,扩大在职人员和年轻人参加社会保险比例,使参保人员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延缓参保人员结构老龄化的进程。
第四篇: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张云梅《新疆经济报(汉)》2006.08.20
千百年来,我国农民一直沿袭着 “土地和家庭”的保障模式,农民的生、老、病、死完全依赖于自身及家庭。但是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推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原有的以“土地和家庭” 为主的社会保障模式已不能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已成必然。我区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亦是如此。社会保障制度的根本目的和任务,是要解决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生活困难问题,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这就要求首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建立社会救助、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三项制度上,这三项制度是面向全体农民的保障制度,是现阶段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骨干。1993年,我区开始在农村推行养老保险制度(简称农保),但是1998年以来,由于基金保值增值困难,除呼图壁县外,我区的农保工作基本都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尽管新疆呼图壁县的农保工作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甚至引起了一些西方国家的兴趣,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全疆绝大多数地区的农保工作开展得并不尽如人意。所幸的是,我区的农保工作已被列入了自治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作为农牧民生活保障之一的“农村医疗保险”,即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其试点工作是中央为解决“三农” 问题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自治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自2003 年开展,目前,全区已有53个县(市)纳入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范围,覆盖农
牧业人口630.5万人。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缓解了农牧民看病难的问题,提高了广大农牧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我区还将加大农村社会救助力度,对因病、因残、因丧失和缺乏劳动能力等致贫的常年贫困人口,给予及时救助。今年我区还将把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供养范围,做到应养尽养;同时还将加大对农村敬老院的整合改造力度,力争全区五保供养对象的集中供养率由现在的 9%提高到15%。由此,不难看出,我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构架已基本形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广大农牧民抗风险的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现在我们早已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不再像农耕社会,人们长期处于一种静态当中,生活基本上没有什么风险,完全可以按照经验来处理问题,但是在市场经济下,人们的生活完全发生了变化,随时都有可能由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其中产生的风险是个人所无法预料和无力承担的,这就要求必须有更多的人来一起分担,将风险降为最低。如今,城市里的各项社会保障体系已日趋完善,但是在农村,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不断打破,农牧民的生活已不再是日复一日的静态生活。为了提高生活水平,我区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纷纷走出农村,走向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人口大多年老体弱,为了保障我区广大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将其生活中的风险降为最低,我区必须加大力度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正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建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首先要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在舆论引导上,充分借助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农牧
民参保意识,逐步使农牧民由传统的“家庭保障”思维模式转向“社会保障”模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小农意识的影响,农牧民大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对于长远的、看不见的利益,他们大多不会过多地关注,养老保障就是其中的一项,它并不是大多数农牧民目前最紧迫的需要。因此,要让收入不高的农民超越现实而谋划长远,难度是相当大的。其次,要不断完善村集体行为,进而正确引导农牧民的参保行为,使农牧民参加社会保障由观望、被动转为主动,从而成为农村社会保障的真正受益者。
第五篇: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7-02-06 12:27:
31加强和改善农村社会保障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难度较大的工作,仅靠某一个部门是不够的。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组织、引导、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工作作为政府行为,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才能保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顺利发展。但是,政府在组织农村社会保障工作时,不能采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必须坚持因势利导、个人自愿的原则,提高其参与保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同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政府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普遍保障与分类实施之间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目之间的关系、社
会保障管理体制统与分之间的关系,坚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分类指导,整体联动,使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不断推向深入。
一、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筹资机制。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必须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的机制。要坚持社会化的方向,注重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使各级财政对民政社会保障经费的投入与国民收入、经济发展、物价涨幅、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挂起钩来,以确保广大民政对象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要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互助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并使募集到的现金、物资的管理和发放落到实处,确保社会互助的效能得到充分发挥。要坚持生活救济与生产扶持相结合,通过建立救灾扶贫基金、两用人才开发基金、村民互助储备金等基层群众性基金组织,从资金、技术、信息上扶持保障对象兴办经济实体或其它生产项目,发展生产,增强自我保障能力。
二、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这是改革与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的重大举措,也是尽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在保障线确定标准上,主要考虑因素包括维持农民基本生活的物质需要、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地方财政和村集体的承受能力及物价上涨指数,并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进行调整,同时要防止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在保障资金筹集上,应以政府为主。可由省、市、县、乡各级财政和村集体合理分担,社会捐赠和社会互助等再补充一点。在保障对象界定上,一般应包括因缺少劳力,低收入造成生活困难的家庭、因灾病或残疾致贫的家庭、无劳
动能力,无生活来源及无法定抚养人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疾人。
三、实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基本推行,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偏低,参保对象不多,增加了政府社会保障的压力。必须加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力度,建立合理的筹资办法与运行模式。一方面,要适当提高集体补助的比重,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另一方面,要动员较富裕农户提高投保档次,增强养老保险能力。在运行模式上,要采取“个人积累返还式”的办法,将全部个人缴纳的保险费和集体补助给个人的资金,依一定标准按缴纳时间记入农民个人帐户,逐年积累,在其达到法定年龄时作为养老保险金按月或按季返还给本人。同时,要认真研究养老保险基金增值保值的办法和措施,逐步使基金运营走向市场,实现基金的合理组
合和最大增值。
四、实行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目前,农村合作医疗主要有乡办乡管、村办乡管、乡村联办、村办村管四种形式并存发展,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就医难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必须改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加以完善提高。从抗风险能力和提高社会化程度来看,应以乡办乡管为主。从合作医疗的内容来看,合医合药、合医不合药、合药不合医等三种形式可以同时并存发展,但应以合医合药为主。从合作医疗的筹资机制来看,应采取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予以支持的办法进行,即集体补助部分一般应占筹资总额的%,农民个人缴纳的合作医疗基金一般应占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在合作医疗的报销比例上,应由各地合作医疗管理组织根据筹资数额与以往医疗费用实际支出情况,按照
以收定支、略有节余的原则自主确定,一般应控制在%—%范围以内,使享受合作医疗的对象看病就医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