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列出一些我自己对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对国有企业职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费用,而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分担。社会保障程度高低不仅影响职工的现实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水平。二是克服侥幸心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舍不得花钱买保险的人,从各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新的认识。三是纠正部分领导对社会保障的误解,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
第二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步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是一张促进社会进步的“安全网”。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来看还为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促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照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工作。
一、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以创业培训促进再就业
我们按照各级党委、政府要求,积极主动工作,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实际制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转移培训操作办法,扩大培训
效果。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再就业工作资金需要。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支持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注入小额担保基金,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贷款支持。三是开展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提高失业基金补助标准。
二、支持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事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开展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个人帐户工作。二是做好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企业养老保险与事业养老保险的分开运作前期工作。三是组织资金确保企业、事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调标按时足额发放。
三、完善制度和加大投入并举,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增加投入,规范管理,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建立和完善低保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措施,将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与享受城镇低保和失业保险相衔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三是规范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制度。会同民政部门深入开展调研,研究进一步规范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以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为广大城乡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救助,为抗灾救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继续做好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抑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强化监管,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一是会同社保、民政、卫生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保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二是完善基金征管体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配合审计部门对养老金、失业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城乡低保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审计,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对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阳光雨露,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为保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而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此外还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群体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群体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1.保障覆盖范围窄。我国虽已制定出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覆盖范围却很狭窄,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也只有城镇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对于农村居民却未能覆盖到,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8亿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适应。
2.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颁布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费的征集、支付、运营都极不规范。滞后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势必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响。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实际需要;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过大,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适度。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扩大保障覆盖面,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同时,不断提高社保管理服务水平,适应社保服务工作的新任务。
2.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社会公民对社会保障的认志,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同时,要积极探索基金监督的方式方法,加大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真正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3.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居民养老负担。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在充分研究《劳动法》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失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福利法》、《养老保险法》等,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使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度。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从而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案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计划经济在转向市场经济之后,“经济”不仅人人敢言,而且如一阵风似的,很快就成为最流行的“万能标签”,什么“会议经济”、“体育经济”、“旅游经济”美女经济 “考试经济”,目前,各种各样的考试热遍大江南北,中高考自不待言,丰富多采的证书(英语、计算机、律师、报关员)考试也大幅升温,研究生入学考试更趋白热化。社会对各种文凭证书的要求乐坏了精明的商家、培训机构、出版机构和医药保健品企业。他们看准考试热潮带来的商机,围绕着各个环节大做文章。高考经济的声势越来越浩大,甚至逐渐演变为一种畸形的、不健康的消费形式。有考生的家庭会发现,考前营养品、考中钟点房、考后谢师宴、旅行团,这么一套下来,几千元甚至上万元就进了商家的腰包。如此“高考经济”,既在无形中增大了考生的心理负担,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说,更是平添了一份不小的经济负担
四、社会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社会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先富为什么没有带动后富?先富不带动后富怎么办?)点评:先让学生思考:先富能否带动后富?
先富包括劳动型的先富和巧取型的先富。先富是鼓励勤劳致富与破除平均主义;共富是对贫富悬殊的一种否定,但也有别于均富。均富是反对差别的,共富则不尽然。一般而言,共富允许合理的富裕差别,但这种差别的允许应以不防碍富裕程度不高的人们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亦能较前有所致富。共富不是同等富裕和平均富裕,而是社会生活中的每个阶层和个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创造性活动都能获得自己应有的财富,同时这种财富的获得会随着整个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第一、什么是共同富裕。(比赛时运动员是否同时到达终点?为什么)(不是同步、同时、同等富裕)
共同富裕不仅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的收入分配范畴,体现着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本质,而且是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本质和目的。共同富裕一方面要求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必须包含唯一的基本目的即富裕,另一方面它要求这种富裕最终不应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富裕,而应是全社会的共同富裕。“
第二、先富与共富的辩证关系
先 富(必要手段)(示范和带动作用)
共 富(根本目的)(规定方向)
先富与共富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先富是共富的前提与基础,共富离不开先富的带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但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同步富裕、同等富裕,而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借助先富者的示范力量或其经济实力,带动和帮助越来越多的人和地区富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可见先富是实现共富的手段,共富是先富所要趋赴的目的。我们鼓励依靠诚实而勤奋的劳动致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更快地发展生产,是为了促成先富帮后富、后富学先富、赶先富,先富者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的你追我赶、共同前进的局面,使全国各族人民和各个地区都能够比较快地富裕起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如果说 “让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为刺激经济所做出的策略安排,而“共同富裕”是中国促进经济增长所追求的终极目标的话,那么“先富带动后富”则是连接“工具-价值”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实践中“蛋糕切分”的不均等意味着“先富”对“后富”的带动机制存在障碍,带动效应尚不显著,这种情形已经影响到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也影响到“蛋糕做大”的合理性、正当性和持续性。
在后果上应形成“先富”对“后富”的带动机制,而不是“先富”利用其资源优势挤压
“后富”的成长空间。
第三、先富带动后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确看到了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实现了先富,但先富带动后富的效应还未成为主流。官方数据显示,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均在不断加大。而未反映在数据里的灰色收入、隐性收入则是拉大收入差距的不容忽视的来源。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实际的收入差距要比数据所反映的更加严重。
先富带动后富应注意的问题:
第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第二、既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
反面案例:房价大涨是先富起来的人带动后富的一个例子?
先富的人大量购置房屋,不断地炒卖房屋。于是,这些计划经济的受益者,也被带富了起来。
先富为什么没有带动后富?先富不带动后富怎么办?
先富者”移民潮(原来先富的都移民了)
新一波移民潮,中国人才两空!
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的两拨移民潮以来,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三拨移民高潮在进入新世纪的十年中已成愈发汹涌之势。不同于第一拨混杂偷渡客的底层劳工和第二拨国门初启之时的洋插队,新世纪移民潮的主力由新富阶层和知识精英组成。
投资移民。美国推行的EB-5类签证,吸引各国有钱人入籍,最低投资50万美元(约人民币342万),即有资格申请美国绿卡。北京因私出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笑说,“理论上,居住二环以内的北京人都具备了移民美国的条件。”投资移民成功率高的国家分别为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其规定投资门槛分别为40万加元(约235万人民币),80万澳元(约454万人民币),150万新元(约962万人民币)。
技术移民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群体。近十年申请各国技术移民的数量与投资移民相比,大约为20∶1。这意味着,每天都有近60名教育背景良好、工作体面、收入颇丰的中国中产精英同时向加拿大移民局递交移民申请。
目前“先富者”们掀起的第三拨“移民潮”就再次充分地证明了“先富带动后富”必须具备的主动和被动条件。除开少数人的高尚品格之外,大多数的“先富者”其实是不愿损害自己的利益来带动同胞致富的,因为他们中间的两种主要成员之所以能够迅速富起来,本身就是不讲道德更蔑视法律的成果。比如贪官这一类,把老百姓的血汗钱都要攫为己有,又怎么舍得拿来带动群众致富?再如奸商这类人,更是在贪官污吏的帮助和保护下发展壮大,又怎么可能产生道德上的负疚感从而有“恻隐之心”?贪官外逃和富豪移民的一浪高过一浪,就表明他们根本不可能自觉自愿地“带动后富”。所以假如真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真正“带动”更多的同胞富裕起来,唯一的办法就是强制。现在国家终于决定制订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其实就是一种重大的觉醒。然而遗憾的是无论贪官还是富豪尤其是后者,当看到要强迫他们“牺牲”一部分可得利益来缓解社会矛盾的时候,就要携财移民,宁可把税收给外国也不给“穷棒子”同胞。
从理论上说,“先富”带动“后富”主要是通过两种途径实现的:一是市场自生的“涓滴效应”。从要素组合的角度讲,“先富”者通常具有资本动员和集中的优势,而“后富”者通常可以提供劳动力资源。在要素市场有效(特别是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健全)且商品市场拓展(尤其是居民最终消费需求规模扩大)的前提下,“先富”者就具有足够动力将资本要素投向实体经济,由此形成的就业创造将与“后富”者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资本形成、就业扩展和要素组合效率提升正是长期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因。不同要素所有者依据各自贡献从“联合生产”中获取报酬,这正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先富”带动“后富”的主导性方
式。
二是政府作用的“转移效应”。从“发展型国家”的角度看,政府的目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据此,政府有必要依靠经济手段将“先富”与“后富”的“偏差”保持在适度范围。其原因是,“先富”和“后富”的群体固化或偏差拉大,将会通过影响社会秩序和内部消费而对长期发展产生挑战。在这个意义上,政府可以通过财政资源在群体之间的再配置来实现“先富”带动“后富”,通过公共产品的相对均等化配置,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完善等形成对“后富”者的“社会保护”,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先富”带动“后富”的次生性方式。
显然,市场有序和政府尽责是 “先富”带动 “后富”的基础要件,涓滴效应和转移效应是 “先富”带动 “后富”的两种方式。依靠 “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包容性增长和持续性发展(结对子扶贫)
(怎样实现共同富裕)要实现共同富裕,指望先富一族不太现实,我想我们政府必须做好一些工作:一是进一步为全民,特比是穷人提供一个更加公平的就学、就业、创业、竞争环境,让穷人在起跑线上不输富人;二是切实维护穷人,特别是工人、小资产者、农民的合法权益,避免弱势群体在和先富人群博弈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和结果;三是调整税收和分配政策,抑制贫富悬殊进一步分化,切实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四是建立全面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困难群众起码生产生活。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城乡差距、行业差距、阶层差距)
当代中国社会不公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我想大家最为关注的一方面是在收入差距上,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感受最深的。收入分配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叫做基尼系数。简单地说,基尼系数如果在0和1的幅度内,越接近于1,收入分配越不公。如果是0,说明是完全平均的,如果是1,那就意味着只有一个人享有社会的全部收入。中国的基尼系数是0.47,与美国接近,处于世界的中上水平。北欧国家是最平均的,他们的基尼系数只有0.25---0.27左右,稍高的是东亚一些经济体,如日本、南韩、台湾,他们的基尼系数基本在0.35---0.37之间,比我们高的集中在拉美国家和非洲国家,接近0.6。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公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临界点,即通常所说的0.45这个警戒线。
但我们也应该看到,我们的收入差距不公主要体现在城乡上,这点在日常讨论中往往会忽视它。城乡收入差距是3.3倍,也就是一个城里人的平均收入是农村人的3.3倍,这在世界上是最高的,津巴布韦第二高,它的城乡收入差距是2.8倍。如果将我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扣除,我们的基尼系数就能降到0.37左右,这样与我们周边国家基本相同。当然,这不能否定在城市内部、农村内部,最高收入的1‰人群和最低的20%群体的这个差距越来越大的事实,这也是很多人感受到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公平的最大感觉。看两头而忽视中间构成我们看问题的盲点,事实上,中间这部分人收入上涨的非常快,这说明中产阶级的数量在逐渐增加,这是判断我国家收入分配很重要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是什么因素造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属世界绝无仅有的呢?第一,因素来源于,长期计划经济效应所造成的城乡隔阂。1978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农村和城市相加只有0.28,但城乡收入差距已达2.8倍,超过津巴布韦,居世界之首。在1978年以前,大家普遍贫穷,但相对来说,城里人的富裕程度、社会保障程度比农村人高得多。如果把非物质收入再加上,估计真实的城乡收入差距应该超过2.8倍。第二,来源于市场自身的作用。只要具备能力,又有进城的意愿,大学毕业生极少返回农村。高素质人才以及资金流汇聚城市,理所当然,对于政府也是如此。这是由于,把智力和资金投入到城市,回报率更高。第三,来源于教育差距。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超过50%的18岁到22岁之间的年轻人在接受高等教育。如果加上三年制的大专,就达70%,这个比例已达到美国的水
平,很多发达国家也没有达到这个程度。据统计,全国的平均水平是22%,而农村肯定不会超过10%,这个差距是相当巨大的。过去很多人曾测算,所谓教育回报,在发达国家一般情况下,多接受一年的教育,工资相应增加15%---20%。中国略低于这个数字,但也有12%---13%。照此计算,城里人受教育的平均年数如果比农村多5年,差距就不知道多出多少赔。
第四,来源于福利的差距。当前,尽管城市人口的福利降低了,但比农村强很多。全国平均40%的城市人口、80%---90%的有职业的人有养老和医疗保险。研究发现,性别比高的地方储蓄率就高,而且有儿子的家庭比有女儿的人储蓄率高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没有社会保障。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普惠型)
以前叫“三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现在叫“五险一金”,是指: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其中,后两项保险个人不用缴费)。
养老保险要等到法定退休年龄时方可享受;失业保险缴费一年后失业的方可享受,医疗保险缴费三个月后可享受。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个人储蓄积累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它对社会稳定、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社会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保障的基本纲领。一是社会保险目的是保障被给付者的基本生活需要,属于基本性的社会保障;二是社会保险的对象是法定范围内的社会劳动者;三是社会保险的基本特征是补偿劳动者的收入损失;四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用人单位(雇主)、劳动者(雇员)依法缴费及国家资助和社会募集。
社会救助属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最低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低纲领和目标。一是社会救助的目的是保障被救助者的最低生活需要;二是社会救助的对象主要是失业者、遭到不幸者;三是社会救助的基本特征是扶贫;四是社会救助的基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及社会群体。
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实现社会保障的最高纲领和目标。它的目的是增进群众福利,改善国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它把社会保障推上最高阶段;社会福利基金的重要来源是国家和社会群体。
社会优抚安置是社会保障的特殊构成部分,属于特殊阶层的社会保障,是实现社会保障的特殊纲领。社会优抚安置目的是优待和抚恤;社会优抚的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社会优抚的基本特征是对军人及其家属的优待;社会优抚的基金来源是国家财政拨款。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第五篇: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我国是一个农业国家,农村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70%左右。广大的农村,特别是一些内地或西部地区的农村,生活环境极其艰难,人民生活得不到保障。据资料表明,从社会保障方面的投资力度来看,占全国人口70%左右的农民只占总数的5%;人均占有方面,1991年城市人均社会保障费455元,农民仅人均15元,相差30倍;从覆盖面看,城镇已达91%,而农村只有2%。面对贫穷的农村,国家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具体内容,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法律。首先应当根据宪法尽快制定社会保障立法体系。这一体系,应当包含公民社会保障的基本权利法案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劳动保障法、医疗保障法、老年保障法、军烈属保障法等专门的社会保障法案。并可以考虑条件成熟时单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社会保障法案,以反映我国农村变革中的现实和复杂情况及其不同于城市的显著特点。只有有了法律和政策的保驾护航,农村社会保障才能顺利进行。
第二、提高农民自我保障能力。一方面,要提高农民自我保障意识。政府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农民参加农村社会保障的意识和积极性,并在自愿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家庭的保障功能。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最主要的养老形式,因此要使家庭养老规范化、制度化,通过签订赡养老人协议书加以落实,同时通过舆论监督,促进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此外,对农村的老弱孤残人群,国家应健全和完善地保救助和慈善救助体系,以统筹帮扶为原则,以福利院和救济金的形式,向他们伸出援助之手。
第三、理顺关系、健全机构,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组织网络。在农村社会保障中,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民政部门主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优抚救济、社会福利;卫生部门主管农村合作医疗;残联主管残疾人保障,形成多头管理的格局。建议:在市(县)级成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府办、民政、卫生、劳动保障、残联、财政等为成员单位的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联系会议,对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进行通报和分析;在乡镇一级设立农村社会保障事务所,列入事业编制,配备专门人员和机构,经费由国家预算予以保障;在村级设立农村社会保障工作委员会,明确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各项保障工作程序。
第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基金多元化筹资机制、严格基金管理。
1、建立合理的筹资机制、拓宽资金投资渠道。资金的来源可以有以下构成:(1)财政拨款,这是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据资料统计,我国社会福利费用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的0.05%~0.06%,到20世纪90年代反而下降到仅占0.04%。而20世纪80年代欧美共同体的社会保障费用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27.1%。(2)发行福利彩票。据国际彩票组织公布,美国每年发行彩票筹集的资金达364亿美元,而我国还不到8亿美元,可以说,我国的彩票发展空间还很大。(3)社会捐赠。(4)农民自筹。在养老、救灾救济等方面让农民自筹一部分资金。(5)开征社会保障税。这是社会应对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一项义务。另外,国家必须出台相关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优惠政策,确保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2、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运行管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监督网络体系。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管理机构的内部监控,健全基金监督检查的正常机制。建立对社保基金收支和财政社保资金预算执行考核、决算审查制度,强化社会保障资金财政专户管理,遵循征缴、管理和使用三分离的原则,从而确保基金的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
第五、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保障水平
1、进一步完善农村贫困群众救助体系。在扶贫工作中,国家还须加大努力:第一,国家扶助。包括减轻农民负担,合理增加财政扶贫资金,做到还富于民。第二,走农村城市化道路。要大力建设小城镇,同时有计划地将农民引入城市。第三,走农村加企业的道路。鼓励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特别是民间企业到贫困地区进行投资开发,在实行优惠财政、税收政策的基础上,注重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便利环境。第四,加大人力资源的投资,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志愿者就是一支价廉而至高的队伍,如大学生
支援西部计划,既可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又为西部建设提供了人才。第五,选取优秀干部到农村工作。给予农村一种创新精神,突破保守。第六,对农村生活实在有困难的群众,给予差额最低生活保障。第七,支持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要单一的“以粮为纲”。一到农民种植多种经济作物,提高收入水平。
2、加快完善农村养老保险。自90年代初我国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来,参保人人均累计保费仅230元,月均养老金仅约3.5元,显然难保其基本生活。从今后一个时期看,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应注意:第一,我国农村人口比重和农村老年人口比重都相当高,而且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从长期趋势来看,农村养老还应以家庭养老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障相结合,这是低水平农村养老保障的必要手段。其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加之农村老龄人口数量庞大,国家难以包揽农民的养老保障,因此依靠农民自身及其农村集体的资金积累是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事业的基本途径。其三,考虑到农村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应该允许在农村各地存在一些差异,切忌养老水平和筹资标准的“一刀切”。鼓励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互助,以及农村中高收入行业与低收入行业的互助。
3、建立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在卫生事业费中用于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费1979年为1亿元,1992年下降到了3500万元,仅占卫生事业费的0.36%,农民人均不足4分钱。农民自身也没有建立互助共济及相应的医疗救助制度,成为完全自费医疗的群体,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突出。建议:(1)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集体与个人共同筹集医疗卫生费用基金,按一定比例补偿农民的医药及预防保健费支出。此外,政府仍应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基金”,用于补助农村合作医疗,重点用于购置一些医疗设备器械及培训乡村医生。(2)增大农村卫生投入,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加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卫生人员培训,构建到村级的三级医疗保健网,实现从“重治轻防”向“以防为主”的转变。农村三级预防保健网使农民能够获得基本的预防保健服务,是农村居民健康保健的重要支柱。(3)加强农村卫生的监督管理。加强对卫生室的规范管理,严格控制农村医务人员的准入关,健全农村药品供应制度,保障农民用药安全。降低农民就医费用,为农民提供高质低价的医疗服务,保证农民安全就医。
4、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近十多年来,约有2400万农民成为失地农民,在未来10年中还将至少形成2600万失地农民。土地大量征用,土地养老的保障功能逐渐弱化,因农民失去土地而引发的社会矛盾,已成为引发社会不稳定的一大隐患。建议:首先,建立类似于“通存通兑”的保险账户,使农民的保险账户在异地顺利得到接续。其次,改革农村征用制度,将社保作为土地征用的前置条件。适当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从土地开发中筹集资金,用于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定和完善有利于失地农民转为市民的政策制度。第三,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尤其是增加用于失地农民低保的专项资金。第四,农村养老应扩大到农民个人,尤其是要明确农民工中的自由职业者可以以个人名义纳入参保行列。第五,要多渠道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失地农村经济发展。
5、建立教育保障体系。一方面,国家应制定保障措施,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做到真正的免费教育。这项工作需要国家财政的支持。一方面,建立工资专户,确保农村教师工资正常发放,保证农村教学的顺利进行。
6、给农民以平等的国民待遇。目前城市已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多少就保多少这一点,但农村却还遥遥无期。其实,我国并不是没有应保多少保多少的能力,而是没有把钱花到这一块上来。2002年中国的税收收入是12000多亿元,我们只需在社会保障上投入政府收入的百分之十,同时有一半是投入在农村,那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就必将是一番新的面貌。
总之,改善和加强农村社会保障,既是我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又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对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有许多困难要去克服,但我们相信,有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有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一定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