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健全南江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健全南江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南江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李善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这为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南江县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健全制度,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一、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形势
(一)抓住一个关键
抓住“外建基地,内搭平台”这个关键,围绕基地、平台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工作。外建基地。在南江籍外出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地区建立劳务用工合作基地,成立民工协会和工会等组织,利用基地开展“订单—培训—就业—社保—维权”服务。目前我县已在西安、北京、青岛、灵宝、银川等地建立了5个劳务基地。确保了我们的民工走到哪里,社会保障服务就跟到哪里。内搭平台。按照“三专”、“三统一”、“五有”、“七明白”(专人、专职、专责;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工作制度;有牌子、有经费、有目标、有考核、有奖惩;明白基本情况、明白岗位职责、明白目标任务、明白年度计划、明白劳动保障政策、明白服务对象和工作)的要求建成覆盖全县城乡的劳动保障服务网络。目前在全县48个乡镇和25个社区都设立了劳动保障办公室或服务中心,并在105个村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站。
(二)实现两个转变
1、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在涉及土地征迁、企业改制、职工就业等问题上劳动保障部门都要提前介入,主动解决所涉及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使社会保障工作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2、由单一向联合转变。一是上下联合。积极争取上级党委政府和劳动保障部门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并把劳动保障工作纳入对乡镇年度目标考核。二是左右联合。在基金征收中采取财政代扣、划片包干责任征收、劳动保障监察依法强制征收、政府督查征收、审计查处征收、纪委监察解剖征收、法院强制执行和五大保险“一单清”联合征收的办法加强基金征收,年均征缴完成率达95%以上。
(三)突出三个延伸
1、由县内向县外延伸。把在外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范围,深入劳务基地开展社会保障工作。今年1-5月,到劳动基地培训民工1万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0.7万份。目前,在外务工人员乡参加社会保险的达500余人,在务工地参加社会保险的达4600余人。
2、由城镇向农村延伸。以加强乡镇、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和村劳动保障服务站建设为抓手,将劳动保障服务向基层延伸。在村上建立劳动保障管理站,设置就业保障工作协管员,负责抓好辖区内社会保障工作。目前,全县有105个村都建立了劳动保障管理站。
3、由职工向民工延伸。把失地无业农民的就业、社会保险服务纳入工作重点;要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养老、医疗保险作为社会保险扩面的重中之重;积极探索农村养老保险。乐坝镇2004年开始搞农村养老保险试点,现参保人数242人,上缴保金21万元,其中村、社干部60%都参保,现有61人退休,并按月领取30多元养老保险金,年支付养老金2万多元。县委每年表彰一批优秀支部书记、村主任和离任支部书记、村主任,用政府奖金和个人等多种渠道缴费办法为其购买养老保险。
(四)扭住四个重点
1、以就业扩大社会保障成果。我们始终坚持实现稳定就业是最大的保障。一是巩固“两个确保”。我县国有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总数达7267人,采取多种渠道筹集“两保”资金,实现“两个确保”。并通过政府引导、部门扶持、劳务输出和自谋职业等就业办法引导和实现就业,截止去年底,下岗职工已实现再就业5125人。二是加大劳务输出。采取包身输出,变输出民工为输出员工;集团输出,变个体输出为家庭输出;品牌输出,变廉价输出为高薪输出;订单输出,变单工种输出为多工种输出的形式,加大劳务输出,促进稳定就业。年均输出劳务18万余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三是援助就业困难对象。我县从2000 年开始建立援助“零就业家庭”等就业困难对象制度,采取免费培训,免费职业介绍,开发公益性岗位,“一对一”帮扶,享受社会保险援助和享受城市低保等办法实现稳定就业。近年来,先后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356个,推介就业等办法,帮扶406户563人实现就业再就业,捐资捐物折合资金20余万元,享受免费培训的有284人,社会保障援助的205人,做到了出现一户,帮助一户,消除一户。
2、着力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工作。把“让更多的人享有保障”作为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优先目标,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2007年5月底,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000人、16500人、18920人和17900人,分别比2000年底增加5896人、3269人、3889人 和9177人。
3、强化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机构的能力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加快劳动保障信息系统工程(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提升管理手段。目前,已实现与市级联网,正积极筹备与乡镇、社区联网。2002年以来,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建设,到2006年底,所有的企业退休人员纳入了社区管理。
4、认真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高度重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参保工作。目前,全县26家煤矿企业859名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现正向非煤矿山和建筑等行业扩面。把“以土地换社保”作为作好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的根本措施,实现了所有失地农民都参加了社会保险。将养老、失业、医疗等基本社会保障逐步向进城务工农民延伸,鼓励农民工以个体私营企业职工身份参加企业养老保险,以灵活就业者的身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截至目前,共有500余名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
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相对独立运行,相互之间政策不统一。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比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高出三分之一,制约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农村养老保险之间不衔接,而且农村养老保险待遇太低,又无增资政策,对农民已经失去吸引力,这是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的体制障碍。
2、失业、工伤、生育保险政策亟待完善。由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缴费与职工享受待遇关系不直接,制约了单位和职工的参保积极性,扩面征缴工作难度大。
3、社会保险基金支付压力不断增大。社保费用征收十分困难,企业欠费严重,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全部空在帐运行,现收现付的运行现状存在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失业保险基金目前已经入不敷出,在财政的支持下才得以正常运转。
4、农村养老保险趋于停滞。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加之现行的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严重滞后,未参保的农民不愿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5、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机制、保障水平等方面差别很大,互相分割,互不相融,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面临“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三、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
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必须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在进一步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狠抓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两者之间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一)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要按照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与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社会保险制度。
1、养老保险:要按照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要逐步提高职工个人的缴费比例;要在上级转移资金的支持下,尽快做实养老保险的个人帐户,实现个人帐户实帐运行;要尽快将民营、私营、乡镇企业和个体户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加强对各类参保单位基本养老保险费的征缴;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养老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的安全运行和保值增值;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有利于人才在各类用人单位之间自由流通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企业年金,鼓励城镇人员参加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逐步形成多层次、多形态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2、失业保险:全面贯彻落实《失业保险条例》,依法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重点推动招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和私营企业参加失业保险,把所有符合规定的单位和职工全部纳入覆盖范围。不断强化失业保险费征缴,增加基金收入,增强基金承受能力;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功能,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用于失业人员职业培训、职业介绍补贴的使用效益,帮助失业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积极推进失业保险与最低生活保障的并轨。
3、医疗保险:一是要认真贯彻落实相关配套文件,不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合理确定基本医疗保险缴费率,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率调整机制。坚持医疗保险制度、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同步推进,通过建立合理的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医药机构的竞争机制和药品流通的市场运行机制,努力实现用比较低廉的费用提供比较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要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老红军、革命伤残军人、企业军转干部医疗待遇;完善公务员医疗补助、企业职工大额医疗费用补助、特殊病门诊管理办法;积极探索和实施困难企业和职工的参保办法;建立和完善社会医疗救助制度。三是要加强基本医疗保险管理,提高社会化管理服务水平。严格医疗保险费用支出管理,强化基金监管,确保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4、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全面贯彻落实《工伤保险条例》,强力推进工伤保险制度,大力实施农民工“平安工程”,基本实现工伤保险的全覆盖。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生育保险政策,稳步扩大覆盖面。
5、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是相关部门要科学地确定低保标准线,根据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二是要严把政策关口,实事求是地确定低保对象和保障金额,敞开入口和出口,抓好动态管理。
(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着眼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本框架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积极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接轨。
1、积极探索和建立多样化的农村养老模式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必须解决好农村三类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1)居住和生产经营都在农村的农业人口;(2)进城人口,即进城务工人员;(3)已经转变为城镇居民身份的原农村居民,即近几年城市化进程中“农转非”人员。这三类人是长时间内比较固定的农村人口类型,对这三类人员,都要本着统筹兼顾、从实际出发、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分别制定比较规范的、可以长期保持稳定的社会保障政策,在“十一五”期间实施,并达到一定的、合理的保障水平;继续做好目前农村养老保险服务管理工作,逐步推行政府补贴和农民个人账户模式,扩大筹资规模,不断提高现行农村养老保险待遇,以此吸引更多的农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
2、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医疗保障制度
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村居民参保、财政资助、集体扶持相结合,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医疗互助共济的保险制度,并不断提高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增加农民参保的积极性。要逐步调整财政预算结构,建立农村特困人群医疗救济(助)基金,对农村特困人群实施医疗救助。
3、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扶贫帮困的新路子
尽快建立健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采取财政负担和社会筹集相结合的办法,落实低保资金,科学确定保障标准,加大对农村弱势人群的保障力度,确保农村贫困老人的最低生活需求。加强对农村特困家庭和五保对象的救助,把因病、灾、伤残等因素造成基本生活临时困难的,及时纳入临时救济范围。充分发挥镇、村干部和农村党员、技术能手的作用,建立技术扶贫、岗位扶贫、贷款扶贫等有效扶贫机制,帮助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第二篇:如何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制度对于提高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也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虽然整体经济运行效率得以提高,但是社会就业、养老等问题也日趋突出,社会不稳定的风险也在增加。因此,构建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现行社会保障政策已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列出一些我自己对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几点建议:
(1)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并存,不同社会群体间的保障水平差异过大,建立城乡有别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大多数人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2)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应在基本养老保险基础上分别设计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机关事业单位附加养老保险、职工个人的储蓄性保险,还应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和社会互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发展私人养老、医疗保险等,形成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3)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效率。对此,我国目前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借鉴国外经验,确立由社会自治组织经办社会保险的方式,实行社会保险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改变目前多头管理的现状。二是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保障中的作用。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财政始终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财政参与社会保障管理,关键是要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对社保资金实行全程监督,加强对社会保障结余资金的管理,保证这部分资金的安全与保值增值。三是建立社会保障服务网。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实现现代化管理。
(4)多头并举,开辟新的筹资渠道。首先要硬化征缴手段,扩大社保资金规模。其次搭建社会保障新平台,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最后对特定企业适时减免或加成征收社保费。
(5)尽快完善社会保障法制建设。为了实现社会保障管理法制化,必须在以下几方面加快立法建设。一是根据社会保障制度中各个具体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实际进展情况先分项制定法规。然后在制定单项法规的基础上,再考虑制定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等,明确社会保险管理机构之间的职责与权限,使社会保险管理有法可依。二是加快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立法。三是健全社会保障的司法机制。在健全法制的基础上,加快完善以养老、失业、医疗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使人民在社会保障中真正得到实惠。
(6)加强宣传,增强全国人民的社会保障意识。一是克服依赖思想。对国有企业职工加大宣传力度,使其认识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不再为职工的生老病死承担全部费用,而是由企业与职工共同分担。社会保障程度高低不仅影响职工的现实生活水平,而且会影响他们的未来生活水平。二是克服侥幸心理。对于那些心存侥幸舍不得花钱买保险的人,从各个层面分析社会保障将给他们带来的实惠,使他们对社会保障有一个新的认识。三是纠正部分领导对社会保障的误解,确保社保资金的安全。
第三篇: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
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块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了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
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党着眼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作出的重大决策和步署。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贯彻这一重要精神。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社会公正,协调社会利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国际经验和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革发展“减震器”,社会公平的“调节器”社会安定的“稳定器”,是一张促进社会进步的“安全网”。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来看还为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总的要求是:坚持广覆盖、促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照十七大精神要求,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好工作。
一、完善就业再就业政策,以创业培训促进再就业
我们按照各级党委、政府要求,积极主动工作,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从制度上保证各项就业与再就业工作顺利开展。结合实际制定下岗职工和农民工转移培训操作办法,扩大培训
效果。二是加大投入力度,满足就业再就业工作资金需要。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支持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注入小额担保基金,向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为广大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提供贷款支持。三是开展扩大失业金支出范围,提高失业基金补助标准。
二、支持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确保企业、事业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
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一是开展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障个人帐户工作。二是做好企业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和企业养老保险与事业养老保险的分开运作前期工作。三是组织资金确保企业、事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调标按时足额发放。
三、完善制度和加大投入并举,促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线,与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财政部门会同民政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增加投入,规范管理,在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新进展。一是建立和完善低保与就业再就业政策的衔接配套措施,将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与享受城镇低保和失业保险相衔接。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下岗职工就业再就业。三是规范和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和农村低保制度。会同民政部门深入开展调研,研究进一步规范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政策以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问题。为广大城乡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救助,为抗灾救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继续做好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有效地解决广大农民“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使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得到有效抑制,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五、强化监管,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管理
一是会同社保、民政、卫生等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社保资金的日常监督管理。二是完善基金征管体制,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三是配合审计部门对养老金、失业金、农村五保供养资金、城乡低保资金进行了专项检查审计,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纠正。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对做好财政社会保障工作提出了更新的目标,更高的要求,我们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将解决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职能,加大对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阳光雨露,为我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做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浅谈如何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全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直接关系着亿万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民生及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是当前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逐步建立起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为保障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面临不少的问题,这为我国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了新的课题。
一、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所谓社会保障,是指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工作能力、失去工作机会,或收入不能维持必要生活水平等状况时,获得由国家或社会提供的保障基金。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就是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而实现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社会保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安全网”的作用。保障人民群众在年老、失业、工伤等情况下的基本收入和基本医疗不受影响,此外还保障无收入、低收入等群体有生活来源,以满足他们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二是“平衡器”的作用。社会保障制度具有收入再分配的功能,一方面可以消除社会群体就业机会的不均等;另一方面也可以缩小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差距。
三是“助推器”的作用。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劳动群体的切身利益得到了保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劳动群体的积极性,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又可以平衡社会供需的总量,防止经济发展出现波动。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面临的问题
1.保障覆盖范围窄。我国虽已制定出社会保障体系,但是覆盖范围却很狭窄,特别是养老保险问题,目前也只有城镇的部分劳动者拥有社会保障,对于农村居民却未能覆盖到,这与我国经济发展及8亿农民养老的迫切需求很不适应。
2.立法滞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治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也必然要求法制化。然而,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未颁布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社会保障费的征集、支付、运营都极不规范。滞后的社会保障国家立法势必对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保障程度等造成影响。
3.社会保障投入不足,保障水平明显低于实际需要;各地社会保障制度差异过大,难以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适度。
三、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调整支出结构,建立规范的社会保障预算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扩大保障覆盖面,真正实现“应保尽保”;探索新的制度建设,针对不同群体增加新的保障项目,如建立符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同时,不断提高社保管理服务水平,适应社保服务工作的新任务。
2.加强社保基金的筹集和监管。通过各种方式,社会公民对社会保障的认志,积极引导参保人员缴纳社会保险费,鼓励社会捐赠,扩大社保基金的筹集渠道。同时,要积极探索基金监督的方式方法,加大保险基金的监管制度,真正保护好老百姓的“养命钱”。
3.加快实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减轻居民养老负担。目前在相当一部分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把解决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作为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口。
4.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法律体系。在充分研究《劳动法》基础上,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如《失业保障法》、《济贫法》、《社会福利法》、《养老保险法》等,制定养老保险条例、医疗保险条例、社会保障基金管理条例等法规,使社会保障制度上升到一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程度。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覆盖面的逐步扩大,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众从中受益,从而为改善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五篇:山东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查
山东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调查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9日 22:17
来源:《求是》期号:2008.6作者:韩金峰
近年来,山东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努力在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增强保障能力、健全保障机制上下功夫,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一是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山东省加大扩面征缴力度,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积极稳妥地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组织风险较大的建筑、矿山、化工等行业企业的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截至2006年底,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106.5万、995.9万、789.7万、647.3万、488.8万。其中,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47.8万和136.9万。社会保险基金收入大幅增长,基金支撑能力逐步增强。近几年,全省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每年递增6%,基金收入每年递增20%左右。2006年,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达573亿元。
二是以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截至2006年底,山东省统筹范围内的企业离退休人员达到200多万,并且以每年约10万的速度增长。1998年实行“两个确保”以来,全省累计征收养老保险费1573亿元,发放基本养老金1289亿元,连续10年做到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保障了200多万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建立了养老金省级调剂制度,对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的市给予调剂,2001年以来累计下拨省级养老调剂金28.3亿元。建立了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坚持每年为企业离退休人员调整待遇,并重点向退休早、待遇低的人员倾斜,养老金水平从494元提高到987.1元。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统一了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积极发展企业年金,建立起了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三是以保障生活与促进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的作用。随着山东省国有企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力度的加大,每年向社会释放失业人员40万左右。山东自2006年被列为全国扩大失业保险金支出范围试点省份以来,积极探索将失业保险基金使用范围扩大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免费为失业人
员提供培训。对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以及裁员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从失业保险中拿出专项资金,实行转岗再就业培训补贴,鼓励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山东省将失业调控作为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规定企业一次性裁员不能超过一定比例,鼓励企业多分流、少失业,有效地避免了失业人员规模、时间过于集中,维护了社会稳定。四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就医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山东省坚持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抓并举,同步推进”的方针,全省参保职工达到1060万人。针对城镇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家庭无业人员等城镇居民缺乏基本医疗保障的突出问题,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参保人员达60多万,现正在全省逐步推开。自2003年山东开展新农合制度试点以来,已覆盖
6646.41万农民,参合农民总数5987.15万,占农村人口的90.1%,为参合农民补偿医药费26.91亿元。以往各级财政对每位参合农民的补助仅为10元,2007年这一标准提高到40元以上,加上个人缴纳的部分,所有县(市、区)参合农民人均筹资标准都在50元以上,最高的地区达到100元。多数试点县内最多可为农民报销两万元医药费,有的地方达到5万元。
五是以建立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稳妥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山东省城市化率已达到46%以上,据测算,山东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产生10万失地农民。为此,山东省采取“政府出一块,村集体补一块,个人缴一块”的办法,多渠道筹集保障资金,并明确了政府的责任,提出了即征即保的原则。注重搞好与现行的农村和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将进城务工和在规模以上乡镇企业就业的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全省已有60多万农民参加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扩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加大财政对参保农民的补贴,探索建立了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筹资机制。目前,全省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064万。六是以城乡低收入家庭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山东省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时调整保障标准,对城乡困难群体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初步建成了以城乡低保、农村五保、灾民救助、城乡医疗救助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救助体系。2006年,山东全省支出保障金6亿多元,保障62万人,人均补助83元;农村低保建立了财政分级保障机制,保障人数达120
万;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以上。建立了自然灾害应急救援机制,2006年全省投入救灾救济资金2.66亿元,救助受灾群众280多万人。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制度建设,也是一项开拓创新性的重大改革任务。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必须从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改革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使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政策更加配套、管理更加规范、运行更加稳健。坚持三个原则,把握社会保障发展方向。一是坚持社会保障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既尽力而为,让人民群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又量力而行,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承受能力。二是坚持从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的实际出发,着眼于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以满足不同水平的社会保障需求。三是坚持由近及远、循序渐进、保持政策的连续性,要注意把握改革政策出台的时机,注意保持有关政策的相对稳定和衔接配套,注意采取平稳可行和符合国情国力的过渡措施,避免社会矛盾的发生。
推进四个转变,强化社会保障意识。一是适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市和企业职工为主向城乡全体劳动者转变。二是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向多种所有制转变。三是适应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城镇为主向城乡统筹转变。四是适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社会保障由以单位管理为主向由社会机构提供管理和服务转变。
完善三个机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完善稳定可靠多元的社会保障资金筹措机制,加大社会保险费征缴力度,通过利益导向鼓励参保缴费,强化基金管理和监督检查,建立社会保障基金随财政收入增长而增长的机制。二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统筹调剂机制,将养老、失业保险金的下拨与上解挂钩,与扩面征缴情况挂钩,对基金困难的地方,省、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规模的调剂金予以支持。三是建立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机制,及时落实参保人员的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积极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优势企业对慈善机构进行捐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采取定点挂钩、定向捐赠、结对认养等方式,参与集中供养。强化两项措施,夯实社会保障基础。一是加强社会保障法制化建设,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严肃查处不参加社会保险、不
为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单位。二是加强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建立起覆盖广泛的社会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将社会保障资金的缴纳、记录、核算、支付、查询服务等全部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对所有服务对象跟踪一生、记录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作者: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