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德育工作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总结报告
小学德育工作创新案例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内容提要】热爱祖国,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而我们的“中国梦”更要求未来一代满怀爱国激情去开拓前进。随着时代的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也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今天我们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就要用符合这个时代的创新的方法。
一、案例背景: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也是一个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思想觉悟。因此,爱国主义教育永远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时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学生在思想上、情感上奠定爱国主义的基石,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学生的思想素质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的素质,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是实现“中国梦”——“富强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的切入点应该放在什么地方?“祖国”“人民”在孩子们心中是个什么概念,他们能搞清楚为什么要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尝试用什么方法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实施过程:
“如果我们不再与自己的祖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的心中就没有奉若神明之物了,我们的生存也就毫无目的了”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的感情人人都要具备。可是,这种感情又不是与身俱来的,而要靠从小培养。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该时时刻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和机会对我们的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加强教师政治理论的学习。
1、提高教师对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学期伊始我们学校开展了课教师政治理论的学习。很多教师改变了思想。认识到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是教育的一个永恒主题,是关系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头等大事,是培养青少年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理想情操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新世纪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中心工作之一。
2、提高教师的示范作用。
我们的老师通过对政治理论的学习,自身的爱国素养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很多教师明白了“其身正,不令则行”的道理。
我们教师作为学生的楷模,发挥了德育的表率作用,以身立教。如: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我都与学生同场列队,高唱国歌,聆听国旗下的讲话。以前我们班有几个孩子升旗时总是搞小动作,自从我与他们同场列队,同唱国歌,一起聆听国旗下的讲话,这几个孩子在升国旗是也严肃庄重起来!这种爱国情怀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课堂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渠道,课堂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基本的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我重视起了思想品德课、班会课、国旗下讲话等的重要作用。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渗透到语文、数学、思想品德、科学、音乐、美术、等都蕴含着丰富又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内涵学科的教学之中。我在科学课上有多媒体播放中国在科学上获得成就;还在思想品德课上播放中国的大好河山,播放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视频,播放“天宫一号”发射成功的视频等等。这些生动的文字、史实、图例等都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了学生的崇高理想,激化了学生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开展多彩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在活动中熏陶学生,在活动中教育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各种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增强了感性认识,不仅可以让学生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坚定信念,而且还可激发他们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去发奋学习,积极进取。
1、诵读红色经典书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我们班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活动,让学生多诵读红色经典书籍。班里的孩子们通过阅读这些红色经典书籍,心灵受到了震撼。这些经典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学生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生们深深地意识到在当今倡导和谐的时代,爱国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勤俭节约是爱国,绿色环保是爱国,文明礼仪是爱国,科技富强是爱国……
2、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育电影电视,加强爱国情怀培养的生动性、直观性。
优秀的电影电视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艺术内涵,具有形象、生动、直观、感染力强的特点,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可视读物。有很强的教育功能,胜过教师的说教,优秀的影视资料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我在班里利用多媒体课堂学生观看一些爱国主义影片。例如《闪闪的红星》、《刘胡兰》、《小兵张嘎》《虎门销烟》、《董存瑞》、《雷锋》、《孔繁森》……,让一个个英雄人物走进学生心中。同时,把反映新时期建设的合适的影视作品让学生观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影评。有一个男孩子说董存瑞是他的偶像,他要像他的偶像一样当兵保家卫国。还有一个男孩说雷锋是他的偶像,他也要像雷锋一样生活节俭,乐于助人,爱家乡爱国。
通过这些影片,孩子们深深的明白了没有革命前辈们打江山、流热血,就没有新中国!学生也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爱国主义情感在学生心中一次次点燃、升华。
3、开展爱国事迹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活动,让学生感受爱国情怀。
在班里的主题班会上宣传中华民族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事迹,如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周总理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还有先进模范人物和英雄群体的先进事迹,如孔繁森、徐洪刚、杨立伟、天安门国旗班卫士、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等。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事例,让班里的孩子们倍感亲切,倍觉贴近,倍受鼓舞,也让教育发挥出了更为强烈的作用。
4、开展纪念革命先烈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我充分利用了特殊节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参观革命烈士陵园、纪念馆等地。在清明节时我组织学生参观了革命烈士陵园。在极富感染力的氛围中,我班的一个孩子说他知道了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在极富感染力的氛围中,学生们受到了及其生动的、形象的、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5、看新闻,议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我让孩子每周至少选一则新闻在班会上发布,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月球车在月球开始工作,标志着中国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成功。”这一新闻播出后,班里的孩子对此在班级的“新闻发布会”上进行了报道,其中很多学生谈到了他们的体会。一个女孩子说:这次着陆成功,其中饱含着我国航天航空科研人员的无数心血,更饱含着我国航天航空科研人员的一份份爱国情!她说将来他也要做一名航天航空科研人员。
班里的孩子们从新闻中看到了中国力量的最好展现,看到了中国的科技进步,更是从中感受到了身为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看新闻,议时事”深深激发出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6、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
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会不规范用字情况的调查活动,激发了同学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每年的清明时节,组织学生亲手编扎花圈、花篮,祭扫烈士陵园,为革命先烈擦墓碑,激化了学生的悲愤之情,报国之情;利用节假日参加义务劳动,参加维护交通秩序和创卫打扫等等,激发学生爱国爱乡之情。
(四)、创设爱国教育的环境,促进爱国情怀的培养。环境熏陶的作用在于潜移默化。
1、重视升旗仪式,激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
我们学校每周一早上组织全校师生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升旗和敬礼时,眼神要专注而认真,动作要到位;师生齐唱国歌,唱国歌时,声音要洪亮。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声,爱国情怀就在学生心中升腾。升旗后,围绕升旗开展一系列活动,例如由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国旗下讲话”。激发了孩子们把对国旗、国家的尊重转化成努力学习、为国效力的自觉行动,增强了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2、设置突出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班级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注重班级精神文化的设置。我在班里设置班风班训标语牌,让孩子自己动手设置爱国主义班级黑板报,班级悬挂国旗。我还在教室、走廊等处贴名人名言等宣传爱国主义的教育内容。通过这些生动、直观的形式,绐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爱国环境。
3、开展班级文化活动,在艺术氛围中熏陶爱国情怀。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活动是生动活泼的动态展现,班级文化环境需要动与静的结台。我在班里举办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艺术活动。活动期间举行歌曲演唱比赛,一些经典比如《我的中国心》、《我爱我的祖国》、《中国范儿》让孩子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举行诗朗诵比赛,如《中国梦》《我的祖国》,让孩子大声呼出了对祖国的钟情!活动期间举行还举行了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以及以舞蹈、朗诵、相声、小品、等形式演出。我和孩子们共同参与,同台演出,让同学们在浓郁的艺术氛围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美的熏陶。
三、基本成效:
学生了解了祖国的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由此更激发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学生也了解了我国近代之所以落后的原因,并客观地分析了它落后的原因并且展望了未来美好的前景。他们时时刻刻的努力学习、发愤图强,渴望实现心中的“中国梦”!
学生也养成了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的习惯,了解国家大事的习惯。学生开始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更是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争望做一个有理想的人。并为之去学习,去积蓄力量;为之在知识的海洋中翱翔着,在理想的天空中搏击着,用科学文化知识丰满着自己的羽翼,武装着自己!为实现“中国梦”做着准备!
四、感悟:
爱国主义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最终要落实到爱国爱乡之行上,促成知情意行的统一。组织学生参加爱国实践活动是加强爱国行为教育的主要措施。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劳动实践,激发了学生爱国爱乡之情。深入开展各项爱国教育活动。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励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最终还应落实到培养历史的责任感、使命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学习上。结合各学科的教学,我们还应特别注重激励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发明创造实践活动,学以致用,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
爱国情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爱国情怀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正义、极具凝聚的力量,它却是一脉相承、亘古不变的。我们应该把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作为永恒的主题。
王晓平
第二篇: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宁波里小学 刘德玲
语文教学是一种“人本思想”为指导的人性关怀教育,特别关注人的发展、人的需要、人的个性、人的价值和人的成长。语文课程也是学生成长过程的一种催化剂,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责任感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培养的一个重要内容。托尔斯泰认为:“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责任感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那么什么是责任感呢?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所负责任的认识、情感和信念,以及与之相应的遵守规范、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而产生的情绪体验。责任感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儿童人格社会性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感不仅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影响着儿童的智力开发与其他方面的发展,而且其本身就是儿童健全人格的基础,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机组成,儿童能力发展的催化剂。责任感是做人的基础,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就应该教育他们成为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国家民主负责的人。人自身的发展,人与人的交往,人对社会的贡献,都来自于明确且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
一、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发挥课堂的阵地作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学生一天在课堂里度过的时间约占他们生活时间的二分之一。在这长长的时间里,他们的认知、情感、性格、意志都在变化着。师生间、同学间、学生与教材间的交流日复一日,个性处于迅速的变化和发展之中,他们接触到的身边的每个人每件事,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小事,都可能对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思想形成无法估量的影响。首先,我们应以学生为本,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各学科所蕴含的德育因素,自然地、有机地、不显痕迹地结合起来,把德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其次,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上好每一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甚至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写好每一个字,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学生的责任意识。再者,作为为人师表的教师,也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个上课从不迟到,批作业从不含糊的教师,其一丝不苟、细心踏实的行事作风,也会给学生以受益终身的影响。藤野先生总是认真细致地帮鲁迅先生修改讲义,连血管图的微小偏差都不放过,其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激励了鲁迅一辈子。这样的责任感教育才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极高境界。
二、从名家身上培养对人生的自信力
学生成绩的好坏,并不能说明他们智商的高低。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基础差,或勤奋努力不够,每次考试时都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能冷言相讽,或另眼相看,而应该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如学习《童第周》和《法布尔小时侯的故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还要让学生记住成功和胜利是属于那些遇到困难肯动脑筋想办法,学习本领要有毅力、不灰心,要勤于观察、勇于探索的人,从而记住任何时候不该向困难屈服,更不应该悲观失望。
三、从现实出发培养对挫折的承受力
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胜利与失败机会参半,每个人都时时面临着生活的考验。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心理脆弱,承受不了意外的打击,不能正视现实,以至于发生很多学生因为成绩不佳自杀的事件。作为教师,结合自己的课程特点,对学生加强教育,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承受挫折的心理,显得日益迫切。在《童年的发现》一课教学中,当引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学生明白了 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 引导学生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应该坚强乐观的面对。这样使得学生将课文中的我寻根问底大胆想象精神很自然地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课文的中心思想转化为学生自身的甚至是内在的一种人文素养伴随其终身,使得学生终身受。
四、从家庭亲情出发培养坦诚、理解的品质
现在的学生人多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倍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下来对别人的关心爱护已经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了,所以变得自私、冷漠,不懂得关心、理解、帮助别人。在集体生活中他们渴望得到爱而往往又不大给人爱。所以培养学生的爱心,使他们能主动理解、关心、帮助别人也成为当务之急。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充满“爱”的艺术,语文教师在理性地传播知识、探讨规律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与学生进行着情感交流与共享。教《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白父亲和母亲不同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一生的影响。让学生明白不论是精彩极了还是糟糕透了,都是包含的父母之爱。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两种爱是不可缺少的。在理解了爱的不同方式后懂得在享受家人无私的爱的同时,自己也要爱自己的家人、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只有主动关心爱护别人,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关心爱护,整个集体、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才会充满爱。古老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中有过辉煌、有过振兴、有过沉沦。沉痛的教训和胜利的喜悦都使我们深深地认识到,深化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一名教师,培养新世纪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任务。语文教学作为思想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主要学科,人文素养教育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品质教育、主体地位教育、独立人格的教育、创造性教育和道德情操教育。由此出发,要求教师应按人文教育精神,开展个性化的施教,学生就应以此为目标,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只有在这种境界中,把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与认知性两个特点结合起来,才能促使教师愿教、乐教、爱教,学生更是乐学、愿学和爱学,才能实现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教育目标。
第三篇:唱响红色经典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唱响红色经典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郾城第一实验中学胡丽霞
二 O 一 一 年 五 月
唱响红色经典歌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
今年全国掀起了唱“红歌”的高潮。我们学校也响应号召,开展了“诵经典 唱红歌”的活动。一是为了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二是为了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为青少年成长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的指示精神,三是通过“诵经典 唱红歌”活动的开展,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相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培养师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将经典诵读与唱红色歌曲相结合,让经典之风浸润校园,提升师生精神品位和文化素养。学校根据初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特点,选择了二十余首歌曲供各班学生选择演唱,其中包括《义勇军进行曲》、《歌唱祖国》、《学习雷锋好榜样》、《我和我的祖国》、《妈妈教我一支歌》、《十送红军》、《南泥湾》、《打靶归来》、《保卫黄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游击队歌》、《我的祖国》、《爱我中华》、《团结就是力量》、《一二三四歌》、《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社会主义好》、《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走进新时代》等。为了充分引起各级各班的重视,学校还决定在五月下旬举行歌咏比赛。对于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我是非常赞成的,在物欲横流的现今社会,在网络飞速普及的年代,我认为举行这样的活动是非常必要的。虽然作为音乐教师我的工作量会一下子增加好多,比平时正常的教学累了许多,但是内心却是充实的,是累并快乐着。
首先,红歌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唱红歌是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需要。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
期。有不少学校,特别是中小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轻视和忽视思想教育的倾向,同时网络世界的普及也使许多学生面对诱惑而无法抵挡,流行歌曲一时之间席卷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学生受流行风尚的影响,嘴里哼着的是“不求荡气回肠,只求爱一场”、“ 梅开时节因寂寞而缠绵”、“ 玫瑰花的葬礼,埋葬爱的回忆”等等无病呻吟且与年龄不合时宜的曲调;私下谈论的是杨幂、许嵩、张杰等这些流行歌手的逸闻趣事。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通过开展唱红歌教育和影响学生,同时也可以借助多种形式开展学习。比如教唱《游击队歌》,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铁道游击队》,把学生带到红红的战争年代,感受当时的时代脉搏,体会形势的紧迫,调动昂扬的斗志,然后顺理成章教唱歌曲,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就会一切水到渠成。红歌不仅歌词美,而且一首红歌就是一段历史,唱红歌可以使学生受到红色教育。一首首红歌教育着一代代人成长,使大家在唱红歌中受到教育,在红歌中汲取丰富的政治营养,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和伟大祖国好,坚定了我们跟党走,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理想和信念。
红歌能唤起人们的红色记忆。红色歌曲大都是当时历史实践的产物,它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有许多红歌首先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传唱的,后经词、曲作者收集、加工和整理被推广的,它脍炙人口,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每当听到红歌就会产生对那段革命历史的记忆。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唱响红色歌曲是唤起人们回顾历史,加强革命
传统教育的好办法。红歌的歌词健康向上,音乐旋律优美动听、铿锵有力。当人们听到红歌时就会觉得非常激动,会不自觉地跟着唱上几句,随着旋律的起伏和歌词的传唱,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振奋,久而久之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红歌不但净化了人们的灵魂,鼓舞了人们参与改革开放的热情,还能教育人们热爱中国共产党和我们的祖国,启发人们健康向上、乐观大度,勤奋工作、热爱生活。
其次,红歌能使人们得到艺术的享受。红歌不是抽象的政治口号,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音乐旋律,它是有着具体内容的综合艺术。许多红歌都与影视艺术结合在一起,成为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一部影视作品锦上添花,流传至今。如,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和舞剧《红色娘子军》就是红歌与影视作品的完美结合。观众不但受到了影视作品故事情节的教育,而且还学会了唱红歌。在这两部电影里有那么多的红歌,非但没有冲淡电影的故事情节而且还深化了主题,延伸了观众的艺术享受。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的歌曲拿掉,《冰山上的来客》就会黯然失色,《红色娘子军》就成了哑剧,这些歌曲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其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在学唱这些歌曲的同时,我们不妨再赏影片,使我们的身心再一次受到那种高尚情操的洗礼。
第三,大唱红歌,大唱爱国主义歌曲也是一种重要的全民思想教育活动,通过歌唱活动,能使人的思想得到净化,激发革命精神,也能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上下的心灵沟通。只有时刻牢记革命传统和党的宗旨的人,才会经常唱起“红歌”;只有心怀坦荡、光明磊落的人,才能问心无愧地唱响“红歌”;只有将群众百姓真正装进心里的人,才会和群
众一起合唱“红歌”。实践证明,空洞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事倍功半。只有寓教于乐,把思想教育的内容与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娱、体育等结合起来,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红歌大家唱就是中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一首红歌就是一个动员令、一封请战书,战争年代战士们唱着红歌奔赴战场,他们不怕流血牺牲,把“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让“每一颗子弹都消灭一个敌人”,去“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在和平年代,中小学生唱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努力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才。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也是教育的基础。对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具有关键作用和重要影响。所以中小学校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唱红歌就是育人的有效形式之一。我们要在学校中大力推行“红歌大家唱”,要理直气壮地教学生唱红歌,理直气壮地讲红歌背后的动人故事,用生动的故事,健康的旋律引导学生成长。要人人唱红歌,天天唱红歌,使唱红歌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四,唱红歌能促进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一提起红歌,有些人就认为这是老一套,与我们的改革开放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其实这种观点是不全面的。因为红歌不但产生在革命战争年代而且也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如,《春天的故事》(王佑贵作曲、蒋开儒、叶旭全作词)、《走进新时代》(印青作曲、蒋开儒作词)等都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产生的。《春天的故事》无论从歌词还是旋律都非常优美动听、和气可亲,听到这首歌曲不禁使我们想起1979年的改革开放,想起建设有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路线,想起一国两制;仿佛我们又回到了邓小平同志作为一位老人视察南方的那种情景和氛围,使人们认识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和正确,并使人们积极地投身到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走进新时代》整首歌曲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旋律充满正气,歌词健康向上,这首歌以领唱和合唱的形式歌颂了我们伟大的党和人民。具有抒情歌曲的特点,亲切深情反映了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热爱!进入改革开放后,一曲《走进新时代》,为我们展现了党和国家四代领导集体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和信念。一首优秀的歌曲往往令人回忆起一个过去的时代,一首优秀的歌曲也常常能鼓舞人度过一段不平凡的岁月。歌曲作为先进文化的“轻骑兵”,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群众文化生活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和深远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首歌曲用朴素的语言和真诚的声音缩短了人民对祖国、对党的情感距离。唱响这些歌曲,是我们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我们发自肺腑的心声。
总之,唱红歌是中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有效形式。学校、家庭和社会要紧密配合,为学生唱红歌创造良好氛围,让学生在欢乐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和信念教育,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他们在唱红歌中抵制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在唱红歌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四篇:瞻仰革命烈士 培养爱国情怀
瞻仰革命烈士
培养爱国情怀
——记清明节扫墓体会
4月4日上午,我们昌邑市实验中学全体师生来到昌邑革命烈士陵园,怀着悲痛而沉重的心情缅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英勇牺牲的战士们,瞻仰他们的丰功伟绩,体味他们的革命精神。
烈士陵园是那么庄严、肃穆,迎门两侧的松柏是那么挺拔、青翠。我们肃立在革命烈士纪念堂前举行献花圈仪式。仪式开始了,所有人在霎时间全部肃静。随后,我们来到革命烈士纪念堂后面,烈士们的墓碑前,以班级为单位举行活动。到了烈士墓前,我用双手把白花献给了烈士,就在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说:“安息吧,先烈们。祖国和人民永远怀念你。”然后又唱了国歌。最后,我们班全体团员在我们班团支部的带领下,向烈士做了庄严宣誓,向烈士发出自己得心声,发誓向烈士学习。大家一起为英雄默哀时,我的脑海里不禁出现革命前辈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场景,是他们用血肉之躯换来了我们今天幸福的生活,是他们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能在祥和宁静的环境下读书。
站在青松环绕的烈士烈士纪念碑前,我的心潮又一次澎湃,而且久久不能平静。是啊,是那些可敬的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打下了祖国的江山,才换来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今天所拥有的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加倍珍惜。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今天应该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吧。
现在,我们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环境,这么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学习搞好呢?
同学们,如果没有战争,那么学习就是最好的、国的表现!让我们向烈士学习!向烈士致敬!
瞻仰革命烈士
培养爱国情怀
——记清明节扫墓体会
作者:孟尧 班级:7.16 学校:昌邑市实验中学
第五篇: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定稿]
弘扬民族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五(1)班
张柳婷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演讲的题目是《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每年9月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作为一个民族,要有自己的精神。民族精神包涵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包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美德,也包涵着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如:长征精神、抗洪精神以及奥运顽强拼搏,永攀高峰的精神等等。
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能决定人的发展高度,能给人以一种崇高感,能促使人奋发和自强不息,失去了民族精神,无异于失去了民族存在的根本。说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相信大多数同学都是有所了解的,虎门销烟的壮举就是在他的领导下完成的。有一句话叫做“自古英雄出少年”,林则徐4岁入私塾读书,10岁时就做过这么一副对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足见他的英雄气概。
同学们,讲到爱国,一个人首先要做到爱自己的父母、老师和我们的家乡。我们要从小做起,一点一滴培养自己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对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光辉革命历程的自豪感;对祖国巨大成就的喜悦感以及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尊严感和责任感,并把这种精神融合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我们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应该继续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让民族精神的熊熊火炬代代相传,我们的民族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