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原课知识要点总结
1.客观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2.对立统一规律 3.质量互变规律 4.辩证否定 5.认识运动规律
6.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7.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8.资本原始积累 9.价值规律
10.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11.产业资本的生产和循环 12.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
第二篇:马原知识总结
1、马克思主义:(狭义)即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
(广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等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集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度: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幅度、范围、限度。
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事物固有的规定性。是事物规模、程度、速度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可以有数量表示规定性。
3、物质(列宁物质观):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他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4、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的能动反映。
5、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6、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
7、非理性因素: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动机、信念、习惯、本能等意识形式。
8、价值:(哲学)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们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客体的基本属性,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经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消耗。
9、价值观:是关于人们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和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
10、感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最早形式。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11、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高级形式。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对事物的本质、规律、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1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规律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14、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15、社会基本矛盾:是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16、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物理的、化学的性质决定。
17、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互交换时量的比例关系。
18、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19、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表现形式:价格因供求关系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20、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21、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22、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23、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成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24、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25、决定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日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6、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不变的情况下,缩短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获得的剩余价值。
27、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生产资料的总称。
28、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答题
1、什么是唯物辩证法?
答:唯物辩证法作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更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3)辩证思维方法
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2、如何理解认识是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答: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绝不是对对象的直接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像。如果把人对对象的反映过程看做是一种信息活动过程,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接受,而且还有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3、简述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过活动中式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4、简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作用的发挥还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
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2、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
3、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什么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的规律?
答:(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同时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形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适合的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6、如何理解社会必要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更本动力?
答: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7、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是坚持了那些原则?
答: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着问题;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8、简述价值规律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的表现。
答: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即调节作用;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激励作用;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即分化作用。
9、资本主义国家宪法实在哪些原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答:(1)私有制原则、(2)“主权在民”原则(3)分权于制衡的原则(4)人权原则
10、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多样性表现。
答:一是生产的全球化,二是贸易的全球化,三是金融的全球化,四是经营的全球化。
11、简述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答: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其次,工人阶级斗争自身权利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势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2、简述社会经济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的原因。答: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也是历史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13、马克思的产生与发展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要求。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9世纪自然科学的突破: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的提出、能量守恒。
3、马克思在实际中不断发展。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
论述题
1、根据矛盾的普遍联系和矛盾的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实际说明如何运用该原理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既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
2、列出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消极后果,并举例说明。
答:(消极)一,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二,在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三,各国尤其是相对落后的国家原有的体制、政府领导能力、社会设施、政策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国家内部和国际社会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治理危机;四,经济全球化是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的依赖越来越强;而有效地全球经济协调体制却没有建立起来,这就使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
(积极)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社会分工得意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的优化配置。由可以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的发展。其中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优势地位和有利条件,所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经籍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对发展中国家也具有积极影响:一,经济全球化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一实现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增强经济的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扩大就业,使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三,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不断扩大的国家市场解决产品销售问题,以对外贸易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四,发展中国家换可以借贷投资自由化和比较优势组建大型跨国公司,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便从经济全球化中获取更大的利益。
3、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答: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这就需要好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由于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胜利,发展公有经济,改造小农经济,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成为无产阶级政权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就意味着实现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民主。但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到这些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严重制约,建设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面临许多困难僵尸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社会主义国家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下,收到资本主义列强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国际资本主义的进攻与阻挠都使社会主义面临更大的挑战,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将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要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实践证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试图一蹴而就是不显示的也是有害的,执政的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闭眼时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材料分析提(仅有知识点,分析略)
1、(1)请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答:答: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其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群众是顺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社会力量,是具体变革的生产关系的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的总体意志和行动代表了历史的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具体表现为: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英雄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英雄人物是主要事件的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主要代表人物。英雄对历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甚至有时能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另一方面,必须明确,不管是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中发挥怎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
2、(1)评价苏联模式。
答:积极影响: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曾经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推动国社会主义的生产力的告诉发展,确保了重工业,特别是国防工业的发展,为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中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奠基了物质基础,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提高。这种模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和人员保障;
消极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的弊端逐步显现。主要是集中过多,管的太死,否定市场的作用严重束缚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为什么?
答:社会主义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共有制代替私有制,是要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并且要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蹴而就。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制度能够从更本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前景;社会主义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3、(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
答: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足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在资本主义的力量;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道路。(2)为什么社会主义能够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答: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建立在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三篇:马原要点总结(复习必备!!!)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2、物质决定意识。①从意识起源来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经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为人类的意识。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社会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社会劳动丰富了意识的内容,推动着意识的发展。③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④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辩证统一;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简答题中不需要具体分析,如果问到物质是如何决定意识,就需要具体分析。)
3、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①这种反作用即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特有的积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②意识能动作用的性质:先进正确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推动事物发展;错误落后的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1、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
2、联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即事物具有内在结构性。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①要树立开放的思想。②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认识事物。
三、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三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能绝对对立起来,双方相辅相成。③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形式分为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两种基本形式。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在事物的矛盾中,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静止的相对性。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方法论意义:①力求共生、双赢。②尊重差别,求同存异。③建造工业共生体系。
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1、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此题目单独列出,仍然需要说明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定义)
2、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3、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方法论意义:保持竞争、居安思危;理解培练假想敌。(要使中华民族强大,就要以开放的胸怀勇敢迎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在斗争中壮大自己。)
五、重点论与两点论及其辩证关系。
1、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即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重点论是一种有重点地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复杂事物的时候,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做到分清主次,抓住重点。
3、两点论是一种全面观察问题的方法论。即在考察研究事物矛盾时,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兼顾矛盾的次要方面。做到统筹兼顾,照顾一般,全面分析问题。
4、重点论与两点论是辩证统一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等量齐观,主次不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不是只顾重点,忽视
一般。辩证法要求将重点论和两点论辩证统一起来,既要讲重点论,又要讲两点论。
5、在工作中,要坚持重点论与两点论相结合,反对形而上学的均衡论和一点论。
六、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
1、量变是事物的数量的增减或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不显著变化。它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突破事物的度,二是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
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突破事物的度,二是连续性和渐进性的中断。事物的质变有两种基本形式:爆发式飞跃和非爆发式飞跃。
3、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这种部分质变分为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制定了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先后批准并实施了多种经济技术开发特区,体现了局部性部分质变原理的具体运用。)
七、辩证否定观。
1、事物内部都存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①肯定因素是决定当前事物的性质,维持事物存在,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②否定因素是同事物性质相反,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③辩证否定指事物的否定的自我否定,是扬弃,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2、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②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辩证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积极的成份,从而新旧事物又联系起来了。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既否定又肯定。
3、辩证否定观的方法论意义:①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切忌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防止绝对化。②在对待历史文化遗产时,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③在对待外国的东西时,应采取批判学习的态度。
八、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变化发展的实践不断给人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与研究。②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的发展又不断给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或手段。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从事认识活动不是猎奇,也不是纯粹的雅兴,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判断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是靠主观自封,而必须依靠社会实践的客观结果来决定,因此,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九、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只要我们确认人的认识、思想、理论的真理性在于它们具有不依赖于主体、不带任何主观附加的客观内容,在于它们同认识的客观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实践最终一定能鉴别出认识的真理性。
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实践,任何具体的实践活动对于真理的检验作用,都会由于历史条件的种种限制而表现出某种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有限性的特点。
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又要看到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十、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及其辩证关系。
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包括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①体现在服务的方向上。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确立或维护其在社会中的统治地位。②体现在服务的方式上。上层建筑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为经济基础服务。政治上层建筑力图把人
们的活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和秩序之内(强制性)。观念上层建筑通过影响人们的思想去支配人们的行动(非强制性)。③体现在服务的效果上。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不适合经济基础或生产力的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十一、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主动地、有组织地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某些方面或环节进行调整和对某些具体制度进行变革,从而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发展。
2、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
3、古今中外,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更是一场伟大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其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十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科学是 “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方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出行方式、购物方式、交往方式更加多样化,更快捷方便。③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思维方式的变革。
2、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①科学技术应用的消极后果:生态问题、社会和伦理问题。②导致消极后果的原因:一是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如技术手段,具体制度等。二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如资本主义私有制,把追求剩余价值作为第一目标,导致对其他因素的忽视。
十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群众观点: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2、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3、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的长期奋斗中,把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就形成了党在工作中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十四、价值规律及其作用(包括消极作用)。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①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②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价值自发波动。价格波动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3、价值规律的作用:①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配置。②自发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④消极作用: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导致收入两极分化;阻碍技术的进步。
十五、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绝对规律。
2、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限制劳动日延长的因素有生理因素和社会道德因素。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是通过个别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4、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资本积累的结果:社会两极分化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导致的社会失业。
十六、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原因和实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私人资本所有制是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私人股份资本所有制取代私人资本所有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形式。
2、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①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指挥下的劳动形式上隶属于资本。②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建立,劳动对资本的隶属成为实质上的隶属。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激励制度(职工参与决策、终身雇佣、职工持股)
3、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①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了新的变化②高级职业经理人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③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4、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新变化: ①二战后,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加强,对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维护竞争秩序发挥重要作用。②经济危机形态发生变化: 破坏性减弱,失业率降低,企业破产数减少;周期长度缩短,四个阶段间的差别减弱;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强。
5、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趋势③公民权利扩大④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⑤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
6、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 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推动力。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是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改良主义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7、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①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变化,并不意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简答题只需说出哪些方面有变化即可,不需要说出具体变化)
十七、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1、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
2、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等量劳动领取等量产品的按劳分配原则。
3、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4、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
5、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十八、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观条件制约)
十九、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必须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3、必须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二十、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共产主义理想是能够实现的社会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并不神秘,可以根据历史规律和历史趋势对其轮廓和基本特征不断加深认识。
2、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是历史规律的必然要求。①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马克思所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
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②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3、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①实现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是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奋斗的最高纲领。②实现共产主义是全人类解放的根本体现。争取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最终实现,不仅是无产阶级彻底解放的标志,也是全人类得到解放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第四篇:马原考试知识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有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他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条件的学说。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变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论述(全部)---1.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首先,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和社会性。最后,实践是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2.只有从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简单---开、、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不断进行的社会实践,时间既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也是人的自觉能动性的根源,是人的生命表现和本质特性。3辩证法的总特征
1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2事物的永恒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3是贯穿否定之否定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是一把钥匙。
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1规律性,揭示的是事物的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的作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1必须尊重客观规律2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6真理的检验标准?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他的本性在于客观与主观相符合。2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2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7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8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社会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3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首先,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性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其次,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和积极性的伟大作用,最后,为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4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集中表现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催进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社会发展离不开改革,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是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首先,对生产力的影响,改变了其生产力的构成因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产业结构发生改变,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2与此同时,科学技术也具有两重性。10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1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的原则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12商品劳动的二重性
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这二重属性。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形成的相互联系又对立的两个方面。商品的二重性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二重属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属性决定的,具体劳动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1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 14剩余价值
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他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雇佣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15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金融的全球化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动因:1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发展2各国经济体制的改革3跨国公司的发展,后果:1积极地: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以便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2消极的:1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加大,2经济增长中忽视社会进步,环境恶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可能同时发生3各国特别是相对落后的国家面临全球化的冲击4有效的全球性经济协调机制没有建立起来,是爆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风险不断增大。16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三)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五)政治制度的变化。新变化的原因: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益的斗争——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影响;改良主义政党的改革促进。新变化的实质: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这种新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因为它没有改变:(1)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2)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3)工人阶级受雇佣的阶级地位;(4)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17社会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政治法律思想: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政治思想是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意识形态中据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综合。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宗教是自然压迫和社会压迫的产物。18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功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构成要素:实体因素------劳动者、生产资料。渗透性因素---科技、信息、教育。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两种基本类型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②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反作用:适应→推动;不适应→阻碍 运动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运动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第五篇:马原课实践总结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三人小组在校内向同学们发放了300份问卷调查,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问卷中总共包含了十六个问题,调查结果如下:
1.目前您使用的杀毒软件是(50%A5.33%B6.67%C38%D)
A.360
B.金山
C.瑞星
D.其他 2.目前您使用的聊天工具是(80.67%A12.33%7%)
A.QQ
B.飞信
C.MSN
D.其他
3.您的电脑上有几款360软件?(25%A72.67%B2.33%C0%D)
A.0
B.1~3
C.4~6
D.7及以上
4.您的电脑上有几款QQ软件?(5.33%A25.33%B60.33%C9%D)
A.0
B.1~3
C.4~6
D.7及以上
5.您认为360扣扣保镖是否侵犯了网民的隐私?(30%A50%B20%C)
A.是的B.没有
C.说不好
6.您对腾讯捆绑QQ安全管家的做法有什么看法?(8.67%A80%B11.33%C)
A.同意
B.不同意
C.无所谓
7.请问“3Q大战”对您上网造成影响吗?(10%A30%B50%C10%D)
A.影响很大
B.一般
C.有一点影响
D.没有影响 8.您更支持哪一方?(15.33%A45%B10.67%C29%D)
A.QQ
B.360
C.都不支持
D.希望二者兼容 9.如果要在两个产品中作出选择,你会(30%A30$B30%C10%D)
A.选QQ弃360 B.选360弃QQ C.两者都选择 D两者都放弃 10.您怎么看待“3Q大战”?(2.67%A70%B5.67%C21.67%D)
A.两公司都是为网民利益着想
B.两公司都只为自己利益着想
C.纯属炒作
D.其他
11.经过此事您对奇虎公司的印象变(66.67%A33.33%B)A.好了,更加信任该公司
B.差了,更加不信任该公司 12.经过此事您对腾讯公司的印象变(18.67%A81.33%B)
A.好了,更加信任该公司
B.差了,更加不信任该公司
13.您认为在这次事件中网民的利益被侵害了吗?(87%A10%B3%C)A.严重受侵害
B.有点被侵害
C.没有被侵害 14.您认为中国的网络市场中是否存在垄断现象?(98%A2%B)A.是
B.否
15.您认为政府介入此事是否明智?(30.67%A27.33%B42%C)A.是
B.不是
C.说不好
16.您认为从本次事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有(多选): A.企业道德缺失 B.行业道德缺失 C.政府职能未体现 D.相关法律不完善 E.当前网络秩序混乱 F.其他
从这份调查问卷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大学生用户中,腾讯和奇虎公司的产品市场占有率是非常高的,因此也就注定了“3Q大战”必然是一场涉及范围很广的纷争。腾讯公司出品的软件众多,大学生安装腾讯软件的数量也远远超过了奇虎公司,按理说奇虎应该是竞争不过腾讯的。然而在调查结果中我们发现支持360的用户数量反而大大超过了QQ。这是为什么呢?结合第5、6题的结果,我们可以推知:大部分用户认为QQ在此次事件中侵害了用户的利益,虽然360也涉及到侵犯用户的隐私,但是相比之下QQ的行为更加严重,因此“3Q大战”中虽然QQ用户众多,但广大学生的内心其实是支持360的。
不过在第9题中我们也发现如果非要二者择其一,放弃QQ和放弃360的用户是一样多的。这表明现在QQ以及它的许多衍生软件已经让用户产生了依赖,即使知道腾讯公司在事件中是不对的也不愿放弃它的产品。
第10题之后是对此次“3Q大战”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提问,可以看出虽然支持360的学生不少,但是大家还是清楚地认识到3Q之争只是双方利益的争夺而不是所谓的为用户着想。不过对奇虎公司印象变好的人也是不少,看上去有点矛盾,我想应该是为了要和对腾讯公司的印象区别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