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改进
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改进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第一中学
柯国祥
王卫明
438400 铜与硝酸反应的实验是高中化学中很重要的实验之一。高中教材中有铜与浓、稀硝酸反应的实验,装置图如下:
铜片浓硝酸NaOH溶液铜片稀硝酸NaOH溶液
以上实验的缺点有:
1、即使有氢氧化钠溶液处理气体产物,但处理效果不佳,很易污染环境,威胁教师、学生的健康;
2、由于反应固体和液体不易分离,无法控制实验的结束;
3、实验所用试剂较多,造成试剂浪费;
4、无法证明铜片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是NO。
针对以上问题,我对这个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一、实验原理:
涉及到的化学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NO+NO2+2NaOH=2NaNO2+H2O;
2NO2+2NaOH= NaNO2+ NaNO3+H2O
二、实验用品
仪器:注射器1个,小药瓶4个。
试剂:铜片、浓硝酸、稀硝酸、NaOH溶液。
三、实验过程:
实验一
向注射器中装入一片铜片,小药瓶中盛装浓硝酸。将针头插入小药瓶,向后拉推杆吸取少量浓硝酸,观察现象。铜片与浓硝酸剧烈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轻推注射器推杆,使液体与铜片分离从而反应停止。看到原盛有浓硝酸的小药瓶中的液体变为蓝色。之后拔出针头,迅速插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小药瓶中,缓慢推注射器推杆,使残留在注射器内的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又看到原盛有NaOH溶液的小药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
结论为:发生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2NO2+2NaOH= NaNO2+ NaNO3+H2O 实验二
继续用实验一所用注射器和铜片,将针头插入盛装稀硝酸的小药瓶,向后拉推杆吸取少量稀硝酸,观察现象。可以看到铜片与稀硝酸反应较缓慢,生成无色气体,进入注射器的无色液体变为蓝色。一段时间后,轻推注射器推杆,使液体与铜片分离从而使反应停止。再拔出针头,迅速向后拉注射器推杆,观察现象。看到空气进入后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之后将针头插入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小药瓶中,缓慢推注射器推杆,使残留在注射器内的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看到原盛有NaOH溶液的小药瓶中红棕色气体消失。
结论为:发生反应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NO+O2=2NO2;
NO+NO2+2NaOH=2NaNO2+H2O;
四、实验成功关键点
1、由于铜与浓硝酸反应很剧烈,应用注射器吸入很少量的浓硝酸,只要能观察到明显的红棕色气体即可。否则注射器针头在转移到另一盛有NaOH溶液的小药瓶中的过程中会使NO2泄露,造成污染。
2、该实验无法加热,为了加快铜与稀硝酸反应的速率,可适当增大稀硝酸的浓度。
3、用NaOH溶液处理气体产物时,推注射器推杆一定要缓慢,否则会因小药瓶内气压过大而出现事故。
五、实验创新之处
1、试剂用量少。整个实验中,所需试剂为一片铜片、约10ml浓硝酸、约10ml稀硝酸、20mlNaOH溶液,用品只需注射器1个,小药瓶4个,试剂用量大大减少,材料简单易得且可重复多次使用。
2、实验污染小。反应物用量少,则生成的有毒气体少。同时,缓慢推注射器推杆的操作也可使有毒气体被吸收得更充分。
3、操作简单易行。由于操作简单,此实验适合学生做小型分组实验,克服了只由教师作演示实验而学生观察效果不太好的缺憾。
4、可随时控制实验的开始和结束。拉注射器推杆可使铜与硝酸接触从而使反应发生,推注射器推杆可使铜与硝酸分离从而使反应结束,操作简单可行。
5、现象明显,对比效果好。
6、利于对反应产物的研究。反应剩余的液体在原盛装有硝酸的小药瓶内,反应剩余的气体可短时保留于注射器中,可取样后对反应产物进一步研究。生成NO后,在空气中迅速向后拉注射器推杆,可使空气进入注射器内,无色气体变为红棕色的现象很明显,进而可证明铜于稀硝酸反应的产物使NO。
7、形式新颖,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注射器代替试管,可以让学生觉得化学实验也通过
我们身边的废旧物品来完成,达到废物利用的目的。
第二篇: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铜与稀硝酸反应演示实验的改进 蔡燕丹、梁威威、刘宇文、杨彦斐
【问题的提出】
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第二册《硝酸》一节中铜与稀硝酸反应的演示实验,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
⑴演示实验前未充分考虑到一氧化氮极易被氧化的性质,装置内的空气没有排除,反应后试管内会有一定量的红棕色气体生成,使实验的对比性不强,效果不甚理想。教师往往需要引导学生再作讨论分析,才能消除学生疑惑,得出正确的结论。
⑵使用教材中的装置进行实验演示,反应一旦开始,就只好任其将反应进行下去,直到反应物铜或稀硝酸消耗完为止。常常是师生活动已告段落,化学反应仍激烈进行着。有经验的教师会注意到限量使用反应物以控制反应的进行,但不能保证每次控制都恰到好处。⑶每进行一次课堂实验演示,教师都必须从头再来,重复进行的仪器安装和取加试剂的操作既繁琐又耗时,对平行班级较多的学校来说,造成的试剂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是显而易见的。
鉴于此,笔者对此实验认真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实验装置及操作方法进行了改进。
【实验改进】 【方案一】
实验说明:
装置的气密性完好与否,是演示实验成败的关键,必须在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完好后,方可进行后续操作。
【改进后的实验优点】
5.本实验现象明显,能充分体现演示实验的直观性,功能性,目的性。
6.通过该演示实验的改进,能培养学生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严密性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学习《化学实验方案设计》形成铺垫。同时,能积极调动学生对实验仪器功能应用的探索兴趣,对无氧条件下进行实验的制备也得到一定的启发。
7.改进后的实验省时、省料、无污染。
总之,改进后的该演示实验,有较好的推广使用价值。【方案二】
取一支洁净的100毫升注射器,在注射器的细管口接一小段5厘米长的橡胶管。抽出针栓,加入3-5块铜片。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再加入约15毫升稀硝酸。将针栓推入后使橡胶管一端朝上,打开弹簧夹,推动针栓至注射器内空气排完为止。夹上弹簧夹,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气体后,再把弹簧夹打开抽入空气。实验完毕,将注射器插入盛有稀碱溶液的烧杯中,终止反应。
【实验优点】
第三篇: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碳与浓硝酸反应的情况。
某实验小组欲探究碳与浓硝酸反应的情况。
甲同学设计了图1装置,认为若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就说明碳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所以他认为应该检验________(填化学式)的产生来证明碳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为此乙同学查阅相关资料得知“0 ℃时四氧化二氮为液体”,从而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
(2)为了减少干扰,对于A装置有下面4种操作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填写数字序号)________。
①将炭与浓硝酸一同放在装置中加热; ②先加热浓硝酸,然后将炭投入其中; ③先加热炭,再加入冷浓硝酸; ④先加热炭,再将炭投入冷浓硝酸中。(3)请用平衡移动原理解释B装置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装置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经检测C的溶液中还含有少量氮元素,只以NO-3形式存在,写出生成该离子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该反应是在加热的条件下进行的,而加热时浓硝酸也能分解产生红棕色的NO2气体;要验证碳与浓硝酸反应的进行,需要检验氧化产物CO2;(2)为防止浓硝酸分解应该是先加热炭,再将炭投入冷浓硝酸中;(3)因存在:2NO2
N2O4平衡体系,该过程是放热的,用冰水冷却,降低温度促进N2O4液化,使平衡右移,从而除去混合气体中的NO2。(4)得到的CO2和氢氧化钡作用生成难溶的BaCO3,故C中出现白色沉淀。因为C中的氮元素以NO-3形式存在,所以,必然有氧气参与了反应,其生成该离子的方程式为:
4NO2+O2+2Ba(OH)2===2Ba(NO3)2+2H2O。
答案(1)4HNO3=====4NO2↑+O2↑+2H2O CO2
(2)④
(3)因存在平衡体系:2NO2
N2O4,降低温度N2O4液化,△使平衡右移,从而除去混合气体中的NO2
(4)溶液变浑浊(或产生白色沉淀)4NO2+O2+2Ba(OH)2===2Ba(NO3)2+2H2O
第四篇:钠与氯气反应实验改进方案
钠与氯气反应实验改进方案
水富一中 牟利平
一、实验改进原因
在现行人教版必修2中,钠与氯气反应实验是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方法虽然装置简单、操作方便、现象明显,但是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将盛有氯气的集气瓶迅速倒扣在钠的上方”,在这个操作中氯气容易外逸,污染环境,影响师生健康。
二、改进实验 1.实验用品
酒精灯 铁架台 具支烧瓶 具支试管 烧杯 小刀 镊子 钥匙 试管夹 漏斗 滤纸 玻璃管 KMnO4、浓HCl、NaOH、金属钠、细沙 2.操作方法(1)检查气密性。(2)添加药品。
a.具支试管里面盛装2g左右的KMnO4,然后将胶塞复位、塞紧,取下注射器吸入10ml浓HCl,然后复位、塞紧在针头上
(此处为生成氯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 b.具支烧瓶瓶底放上一小块钠(取用可以钠用玻璃管),然后将胶塞复位、塞紧,取下注射器吸入10mlNaOH,然后复位、塞紧在针头上
(吸收未反应完的氯气2NaOH + Cl2 == NaCl+ NaClO + H2O);c.尾气吸收装置。用一个小烧杯盛装一定量的NaOH,漏斗倒置在液面上。3.实验现象
具支试管、具支烧瓶里面都充满了黄绿色气体,点燃酒精灯,可观察到钠块受热后,首先熔化,然后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大量的烟。4.废气处理
(1)待具支试管里面反应结束后,用另一支盛装NaOH的注射器,处理具支试管里面残留的氯气;
(2)待烧瓶冷却后,将烧瓶胶塞上注射器里面的NaOH全部注入烧瓶内,吸收烧瓶内剩余的氯气。5.实验优点
(1)取材容易,易于组装,操作方便,现象明显;将制取氯气的装置和钠与氯气反应装置连在一起,无空气污染,最后的废气处理非常有效,有利于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2)此实验还让学生知道生成氯气的另一个反应;取用钠的时候可以采用玻璃管从钠块中间钻取出一小块,可以清楚的观察金属钠的颜色,完全可以推广到钠的性质实验中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此装置除了做钠与氯气反应,还可以做氯气与铁、铜反应等。(4)容易推广为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提高教学效果。6.实验注意事项
(1)必须检查气密性,防止氯气泄露。(2)钠块上不能有煤油,否则会影响实验现象。
(3)最后撤装置时,先撤尾气吸收装置,再撤酒精灯,否则会倒吸。
第五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
一、反应原理:
Na + 2 H2O == 2 NaOH + H2 ↑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高一化学教材P171):
三、实验步骤:
1、先切一小块钠(绿豆大),用刺了小孔的铝箔包好;
2、用镊子夹住,放在图中的试管口下(试管已装满水);
3、等试管集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并从溶液中取出,向下移近酒精灯点燃;
4、最后向烧杯中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四、实验现象:
1、反应过程中,有气泡逸出;
2、试管中的气体点燃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3、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呈红色。
五、结论
金属Na与H2O反应,生成了H2和NaOH。
六、分析
本实验的成功率还可以,优点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H2)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学生容易观察(听)到,现象较明显;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该实验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它的操作,该实验的操作较复杂,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其次,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我们必须
把手伸进NaOH溶液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此时NaOH对我们的皮肤会产生一定的腐蚀,虽然当时感觉不到,但终究还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再者,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产生尖锐的爆鸣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操作,且如果环境较吵闹时,容易产生干扰。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作出改进。
<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如下图(课本P29)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约3/4体积的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的大部分空气。
2、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住挤瘪的瓶口,倒置(如上图)并不断摇动塑料瓶。
3、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4、最后向瓶中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作出的改进的地方有:①用废旧的塑料瓶充当反应的容器,②用带有大头针的胶塞来固定金属钠;同原来的实验装置及操作相比较要简单得多,而且还能轻易地收集到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但是,用废旧塑料瓶代替实验室的玻璃反应容器,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用废旧塑料瓶充当反应容器,只考虑到了收集气体的方便性,却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挤瘪一个塑料瓶对于男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于一些女生来说,要挤瘪一个塑料瓶就就比较困难了;其次,在反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这也是由第一个弊端引起的),假设在挤瘪塑料瓶时挤压的程度不够,塑料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空气,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H2在瓶中就会与空气混合发生剧烈爆炸(另外:当挤压的程度不够,而取用金属钠的量又太多时,在反应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爆炸;这两弊端在学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最后,当点燃塑料瓶内的气体时,必须把塑料瓶倾斜,这样有可能使瓶内的液体流出,而把酒精灯浇灭。
显然,本改进实验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它仍有待改进。
既然是用检验H2纯度的方法来验证生成的气体,那么如果能让H2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则一切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实验改进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与上一实验基本一样,只是要先往水里滴入无色酚酞,再与金属钠反应;在最后检验生成的气体时的操作如下:
1、待反应完后,用手挤压右边橡皮管(内有一颗小玻璃珠,结构与碱式滴定管的滴管口构造相同)。
2、在导管口把气体点燃。
通过现象可发现,U形管右边(用作反应的的一端)的液面会下降,而左端(不用作反应的一端)的液体将从漏斗口流进漏斗,这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则右边的气压增大,液面也随之下降,而根据联通器原理知道:不用作反应的左边的液面将升高(装在U形管上的胶塞与漏斗就起了防止U形管内的液体溢出装置的作用),显而易见:这证明反应中有气体生成;而U形管内的液体呈现红色,说明生成了NaOH(在反应前滴加了酚酞试液)。
该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操作也较简单,也避免了因H2不纯点燃而产生爆炸的现象,成功率相当高;但由于U形管是一种比较易碎的玻璃仪器,所以本实验仍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怎么办? <实验改进三>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用玻璃管和导管代替U形管,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反应现象与上一实验基本相同,不过该实验更有趣,因为用玻璃管与细长导管代替U形管,管中的液体在反应过程中能从右边细长的导管与漏斗连接处喷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美丽的喷泉(红色),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用玻璃管代替U形管就解决了U形管易碎的缺点,而且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上一实验所具备的优点,在这一实验中都能得到体现,所以用它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以上四个实验可知:前两个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都是从听觉上感觉的,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影响,且操作难于控制;而后两个实验操作较简单,现象明显,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都是从视觉上观察到的,大大减少了外界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成功率相当高,且第四个实验的趣味性更强;因此,用第四个实验作为金属Na与H2O反应的实验装置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条件不充分时,我们采取第三个实验也是未尝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