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实验》反思
今天下午是中学教学实验研究,做了《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异常现象探究》的实验,刚开始做实验时感觉实验本身超级简单,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做完。进实验室之前感觉自己都准备好了,因为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实验方案,又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了修改,但是进了实验室,老师的一个个问题,还有“深思熟虑”的见解,让我感到自己开始时想得有点肤浅。这个探究实验远远不止自己原先想的那么浅,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普化、综合实验,它不仅要求以实验者的角度去思考、实施实验本身,而且更要求以一个化学教师的角度去更深层次的思考,更加规范自己的操作,还要思考实验给教学什么样的启示,让学生从中真正能获益什么。科学探究过程可以说是科学知识的产生过程,是个人层面的科学。如果我们按照查好的资料进行实验,不加入自己的思考,这就是知识的再认知过程,而这样的过程是不合格的科学探究。本实验是探究的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让学生从停留在知识表面上整体上的感性认识转向理性地对单独因素的作用机制的科学认识。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进行了本实验的内容。
首先针对异常现象我提出了以下猜想:
由于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实质上分两步进行,而且释放出热量,2Na2O2+4H2O=4NaOH+2H2O2;2H2O2=2H2O+O2↑.导致溶液红色褪去的原因从物质与热量方面来考虑可能有: ⑴、反应产生的热量导致溶液的温度上升,可能使红色褪去; ⑵、可能是产物中氧气的氧化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⑶、可能是过氧化氢漂白性使溶液红色褪去; ⑷、可能是受生成物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
然后从理论知识进行了分析:
酚酞是4,4—二羟基三苯甲醇一2一羧酸的内酯,具有弱酸性、弱还原性,无色晶体,在稀酸和中性溶液中,酚酞分子中三个苯环与一个SP3杂化的中心碳原子相连,三个苯环(生色基)之间未形成共轭关系,因此是无色的。遇碱后内酯开环并生成二钠盐,中心碳原子转化为SP2杂化状态,与三个苯环形成多个生色基共扼体系(醌式结构),因而显颜色(红色)。但在过量碱的作用下,由于生成3了三钠盐,中心碳原子又恢复到SP杂化状态,共扼体系消失,颜色也随之褪去。
可见红色酚酞褪色的原因可能是显红色的醌式结构被破坏了。从上图示可以看出,酚酞遇过量的碱,可使红色溶液褪色。通过分析化学中的知识知道,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于8.2--10.0之间。可见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根据假说及推理我设计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
实验目的: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过氧化钠粉末、蒸馏水、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烧杯、量筒 实验步骤:⑴、向小试管中加入一小药匙过氧化钠粉末,加入10mL蒸馏水待反
应完全后将溶液分成两份;
⑵、将一份浸入装有冷水的烧杯中,冷却后滴加2滴酚酞溶液;
⑶、将另一份侵入热水中,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 实验现象:两份溶液的红色的逐渐退去,只不过热的褪色快点
实验结论:反应产生的热量不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热水中的那份溶液
褪色较快的原因是物理反应,因为温度高加快了分子的或离子的运动。
由于猜想氢氧化钠的浓度可能是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因此在分析其它因素是,应首先要排除氢氧化钠浓度的影响。即是找到一个较低的氢氧化钠浓度,再此浓度时可以保证红色酚酞溶液长时间不褪色。因此我配制了0.01mol/LNaOH溶液以供下面实验用。
实验二:
实验目的:探究氧气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30%的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带有导气管的单孔胶塞,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滴加2滴酚酞溶液使
其变为红色;
⑵、向一支试管中加入3mL30%H2O2,用试管架固定,之后向其中加
入少量MnO2,并将制得的氧气通入红色溶液中,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没有褪色
实验结论:氧气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三:
实验目的:探究H2O2是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向一支试管中加入0.01mol/LNaOH溶液3mL,再向其中滴加2滴酚
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变为红色并长时间不褪色,再向其中加入
2mL30%H2O2,振荡试管,2~3min后观察现象。实验现象:红色酚酞溶液颜色逐渐变浅至褪色 实验结果:H2O2可以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四:
实验目的:探究NaOH是否为红色酚酞溶液褪色的原因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酚酞溶液、盐酸 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实验步骤:⑴、配制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
⑵、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⑶、向其中一份滴加少量盐酸,并与另一份进行对比。观察现象。实验现象:当向其中一支试管中逐滴加入盐酸中和氢氧化钠,随着氢氧化钠浓度 的减小,溶液又恢复为红色。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使溶液褪色与其浓度有关。由于酚酞变色范围是pH值介
于8.2--10.0之间,而实验中氢氧化钠浓度很大,pH值在10以上,导致酚酞呈现无色。加入盐酸后,由于中和反应,氢氧化钠浓度下降,pH值降至10.0以下,由于变色的可逆性,溶液再次呈现红色。所以,是NaOH的浓度造成酚酞褪色,而并非酚酞结构被破坏。
以上实验是自己的一点小想法,在向老师汇报之后基于老师提出的更深层次的问题又进行了下面的实验。首先是在探究反应产生的热量是否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中,我考虑的是反应产生的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所以用的是过氧化钠与水反应这一体系,这样证明的结论就是在混合体系中反应产生的热量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但也可以从另一个层面进行分析,探究热量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这样更广泛,不仅适用于这一个实验,对一类都使用。其次是对高浓度的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变红又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探究。在探究氢氧化钠浓度对红色酚酞溶液的影响时我们已经得出了氢氧化钠浓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并没有破坏酚酞显红色时的结构,而是具有可逆性的变色。但是并没有对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进行深入探究。基于上述两点我又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五: 实验目的:探究热量能否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药品: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 实验仪器:烧杯、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⑴、取两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
⑵、将一支试管放在冷水中冷却,将另一支试管放在热水中加热。
⑶、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滴酚酞溶液,观察现象。实验现象:两支试管中的红色酚酞溶液都没有褪色 实验结论:热量并不能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
实验六:
实验目的:探究过氧化氢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后得到的无色溶液的性质 实验药品:30%H2O2、0.01mol/LNaOH溶液、酚酞溶液、实验步骤:⑴、向试管中加入3mL3mol/LNaOH溶液,向其中滴加2滴酚酞溶
液,可以看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将所得溶液分为两份。
⑵、向其中一份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盐酸;向另一份无色溶液中加
入2mL30%H2O2,再加入一定量的盐酸,观察现象;
⑶、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2mL30%H2O2,再滴入2滴酚酞溶液,再
加入3mL0.01mol/LNaOH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第一份中加入盐酸变为红色,第二份中加入过氧化氢还是无色溶液,再向其中加盐酸得到的仍然是无色溶液。第三支试管中得到红色溶
液。实验结论:说明过氧化氢不能破坏酚酞无色内酯式的结构,遇到低浓度的氢氧化
钠溶液还是会变为红色;但过氧化氢却破坏了酚酞溶液显红色时的醌
式结构,能够使红色酚酞溶液褪色但却不能可逆,即恢复不到显色的醌式结构。
第二篇: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以金属知识内容的学习为线索,通过阅读、查阅资料、反思、讨论和概括等过程,提高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及信息加工等能力。通过知识的比较、归纳,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般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二、教材分析
碱金属化合物是高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钠是碱金属元素的典型代表,而过氧化钠是一种重要的钠的化合物,学过过氧化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以后其他碱金属元素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也有利于本章知识的系统掌握。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钠与水的反应,能够更容易地接受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可以进行对比性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2、为什么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而非氢气,如何验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过氧化钠的氧化还原反应, 掌握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并了解过氧化钠的漂白性, 掌握过氧化钠与氧化钠的区别与联系.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3、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化学的探索精神 使学生会主动地学习化学.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原理及实验验证的设计。
教学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六、教学策略
首先,由初中白磷在热水中燃烧的“水火相容”,提出更高的要求,提出是否能够“由水生火”,让学生出现认知冲突,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让学生轻轻触摸试管壁,通过这一过程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感官学习。让学生共同讨论有现象可推出过氧化钠与水是如何反应的,并提出疑问,生成的气体是氧气还是氢气,提高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实验验证后,让学生自己推断出化学反应方程式,自主学习。再回顾燃烧的条件,根据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提供药品和仪器,让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以水生火”的实验,最终选出最可行的方案,并由该组成员上台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自己思考和动手的同时,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用具
药品:过氧化钠,蒸馏水,酚酞试剂,卫生香 仪器:试管,药勺,胶头滴管
第三篇:探究钠与水反应的教案
钠与水的探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钠的取用方法
(2)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到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探究性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化学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
钠与水反应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难点
钠与水反应实验的改进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五、教具
多媒体、投影仪、金属钠、酚酞试剂、紫色石蕊、PH试纸、水、小刀、镊子、250ml烧杯酒精灯、锥形瓶、安全漏斗、双孔橡皮塞、玻璃管、尖嘴玻璃管、大头针、止水夹
六、教学设计过程
1、设计思路
新闻导入→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学习→回答问题→实验探究→讨论学习→装置改进→归纳总结→回答问题→访谈活动→课后思考
2、探究顺序:
实验探究1:钠与水反应,探讨反应的产物。
实验探究2:钠与水反应实验装置的改进,验证产生的气体。
3、教学过程
【引入】生活中形容某个人口才厉害时:稻草能变金条,水都能点灯。我们知道水可灭火,那水是不是真的能点灯呢?
【演示实验】将一绿豆颗粒大小的钠包在酒精灯芯中,往酒精灯芯逐滴滴加水。
现象:酒精灯燃起来了
【学生思考】为什么酒精灯会着火呢?着火需要满足那些条件呢?
【回答】可燃物、助燃物、达到着火点
【分析】可燃物——酒精;助燃物——空气;滴水就可以着火,水并不能产热,那么肯
定有其他的“功臣”——钠
【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钠的物理性质,知道钠的性质非常活泼,可以与氧气、氯气等非金属单质发生反应。因此在保存钠要非常小心,否则,就可能发生下面事件。
【新闻】2002年7月7日,在珠江石溪附近,前前后后共飘着七个白色的来历不明的装满金属钠的铁皮桶。突然,从飘在水面上的一个金属桶内冒起一股白烟,窜起亮黄色火苗,紧接着一声巨响,蘑菇状的水柱冲天而起,这个铁桶接着又连续爆炸了多次,爆炸腾起的白色烟雾有近十米高,还有许多未燃尽的白烟飘进旁边的公司内,这些灰白色的物体一遇到水就不停地冒泡,有时甚至还突然着火。
据悉,其中另有一铁桶被过往船只发现,并将其打捞上船,打算清洗后使用,但当船员把盖子打开后,桶内冒起浓浓白烟,一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于是他们又将其推入江里,一遇水,这个桶就又爆炸了。所幸该船只迅速逃离,伤亡不大。
珠江水面上尚有五个一触即发的“水雷”漂浮着,消防队员、民警及广州化工集团的化学品专家赶来凑在一起,紧张地调查爆炸物的性质及研究“水雷”的处置对策。
【思考与交流】如果你是“化学学报”的特约记者,从现有资料来看,你还想做哪些调查来详细报道这起事故的原因? 【交流与讨论】
(1)为什么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2)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3)没有爆炸的金属桶应该怎么处理?
【分析】从刚才的材料中知道:已漏气的铁桶漂在水面上,一遇到水,这桶就爆炸;
演示实验中:滴水酒精灯就燃起来了。
不难发现:这两个事件都与金属钠和水有关 【板书】钠与水的探究
【学生思考】钠会不会与水反应呢?若会反应,钠与水反应的产物是什么呢? 【学生实验】钠与水反应 【实验现象】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证实了由气体产生;材料中漏气的铁桶在水面上,并不停地冒着气泡,也证实产生了气体,那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过渡】刚才的实验装置无法确定具体是什么气体,那么大家自己设计一个实验装置来检验气体。【学生活动】设计实验装置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设计装置图,并由学生讲述其设计原理,及实验可行性和安全性 【PPT展示】展示老师设计的装置图
【讲述】通过刚才的实验得出其中的一种产物为氢气,那又该如何去验证另一种产物
呢?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NaOH 【学生活动】写出钠与水反应的方程式。【回答课前问题】
(1)为什么接触桶内物质,双手立即感到剧烈地疼痛?
钠与水反应,有强腐蚀性的物质—NaOH
(2)金属桶为什么会成为水雷?
在珠江水面上发生爆炸的桶装金属钠就是因为在铁皮桶里起隔离作用的煤油泄漏,引
起金属钠与空气和水接触,当钠遇到水的时候,会释放出氢气,氢气的着火点相当低。
【访谈活动】但还未爆炸的五个铁桶该如何处理,请你以“化学专家”的身份,详细的
为公众描述。面对这样的危险化学药品在储运和应急处理上应有怎样的规范,公众应得到怎样的提示呢?
首先,处在水中的铁桶,随时可能因为泄漏而爆炸,其次,即使是安全地将桶捞上来,由于空气中有水蒸气,金属钠遇到后仍然可能发生爆炸。后来消防队员找来一个竹制的箩筐,在上面固定好缆绳,用来打捞铁桶。又找来一个较大的白色塑料桶,准备将打捞上来的铁桶放在里面,再用煤油浸泡因为金属钠在煤油里是不会燃烧的。
危险化学品专用仓库,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对安全、消防的要求,设置明显标志。危
险化学品专用仓库的储存设备和安全设施应当定期检测。危险化学品的储存单位,应当在储存和使用场所设置通讯、报警装置,并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处于正常适用状态。通过公路运输危险化学品,必须配备押运人员,并随时处于押运人员的监管之下,不得超装、超载,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禁止通行的区域;确需进入禁止通行区域的,应当事先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由公安部门为其指定行车时间和路线,运输车辆必须遵守公安部门规定的行车时间和路线;运输途中需要停车住宿或者遇有无法正常运输的情况时,应当向当地公安部门报告。
【学生活动】请你以“化学学报”特约记者的身份,详细的为公众报道这起事件。
第四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
钠与水反应的实验改进与创新
一、反应原理:
Na + 2 H2O == 2 NaOH + H2 ↑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高一化学教材P171):
三、实验步骤:
1、先切一小块钠(绿豆大),用刺了小孔的铝箔包好;
2、用镊子夹住,放在图中的试管口下(试管已装满水);
3、等试管集满气体时,用大拇指堵住试管口并从溶液中取出,向下移近酒精灯点燃;
4、最后向烧杯中滴加无色的酚酞试液。
四、实验现象:
1、反应过程中,有气泡逸出;
2、试管中的气体点燃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
3、滴加酚酞溶液时,溶液呈红色。
五、结论
金属Na与H2O反应,生成了H2和NaOH。
六、分析
本实验的成功率还可以,优点就在于当检验生成的气体(H2)时,能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学生容易观察(听)到,现象较明显;但在实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弊端:
首先,该实验的最大缺点就在于它的操作,该实验的操作较复杂,学生很难独立完成;其次,由于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是强碱,有很强的腐蚀性,而在试管集满气体后,我们必须
把手伸进NaOH溶液中,用拇指堵住试管口,把试管从溶液中移出,此时NaOH对我们的皮肤会产生一定的腐蚀,虽然当时感觉不到,但终究还是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再者,当在酒精灯上点燃H2时,产生尖锐的爆鸣声,相当一部分学生不敢操作,且如果环境较吵闹时,容易产生干扰。所以,要很好地完成这一实验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且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不可靠性,因此很有必要对其作出改进。
<实验改进一>实验装置如下图(课本P29)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一个空塑料瓶中装入约3/4体积的水,用手挤压瓶子,使水面上升至近瓶口,排走瓶中的大部分空气。
2、在胶塞上固定一根大头针,用针扎起一块黄豆粒大小的金属钠,迅速塞住挤瘪的瓶口,倒置(如上图)并不断摇动塑料瓶。
3、待反应完全后,反应产生的气体,使挤瘪的瓶子复原,取下塞子,迅速用拇指堵住瓶口,并将瓶口移近火焰,检验钠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
4、最后向瓶中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
在这个实验中作出的改进的地方有:①用废旧的塑料瓶充当反应的容器,②用带有大头针的胶塞来固定金属钠;同原来的实验装置及操作相比较要简单得多,而且还能轻易地收集到反应后生成的气体,现象明显,成功率高。
但是,用废旧塑料瓶代替实验室的玻璃反应容器,同样存在一定的弊端,因为用废旧塑料瓶充当反应容器,只考虑到了收集气体的方便性,却忽略了实验操作过程,挤瘪一个塑料瓶对于男生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但对于一些女生来说,要挤瘪一个塑料瓶就就比较困难了;其次,在反应的过程中还隐藏着另一个问题(这也是由第一个弊端引起的),假设在挤瘪塑料瓶时挤压的程度不够,塑料瓶中还存在着大量的空气,由于该反应是放热反应,生成的H2在瓶中就会与空气混合发生剧烈爆炸(另外:当挤压的程度不够,而取用金属钠的量又太多时,在反应过程中同样会产生爆炸;这两弊端在学生实验中已得到证实);最后,当点燃塑料瓶内的气体时,必须把塑料瓶倾斜,这样有可能使瓶内的液体流出,而把酒精灯浇灭。
显然,本改进实验还存在相当多的不足之处,它仍有待改进。
既然是用检验H2纯度的方法来验证生成的气体,那么如果能让H2在空气中安静地燃烧,则一切问题不就都解决了?
<实验改进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本实验的操作步骤,与上一实验基本一样,只是要先往水里滴入无色酚酞,再与金属钠反应;在最后检验生成的气体时的操作如下:
1、待反应完后,用手挤压右边橡皮管(内有一颗小玻璃珠,结构与碱式滴定管的滴管口构造相同)。
2、在导管口把气体点燃。
通过现象可发现,U形管右边(用作反应的的一端)的液面会下降,而左端(不用作反应的一端)的液体将从漏斗口流进漏斗,这是因为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难溶于水,则右边的气压增大,液面也随之下降,而根据联通器原理知道:不用作反应的左边的液面将升高(装在U形管上的胶塞与漏斗就起了防止U形管内的液体溢出装置的作用),显而易见:这证明反应中有气体生成;而U形管内的液体呈现红色,说明生成了NaOH(在反应前滴加了酚酞试液)。
该改进实验现象明显,操作也较简单,也避免了因H2不纯点燃而产生爆炸的现象,成功率相当高;但由于U形管是一种比较易碎的玻璃仪器,所以本实验仍存在着它的不足之处,怎么办? <实验改进三>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
用玻璃管和导管代替U形管,本实验的操作步骤及反应现象与上一实验基本相同,不过该实验更有趣,因为用玻璃管与细长导管代替U形管,管中的液体在反应过程中能从右边细长的导管与漏斗连接处喷出来,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美丽的喷泉(红色),增加实验的趣味性。
用玻璃管代替U形管就解决了U形管易碎的缺点,而且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同时上一实验所具备的优点,在这一实验中都能得到体现,所以用它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是比较合适的。
纵观以上四个实验可知:前两个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都是从听觉上感觉的,容易受外界噪声的影响,且操作难于控制;而后两个实验操作较简单,现象明显,在检验生成的气体时,都是从视觉上观察到的,大大减少了外界对实验现象的影响,实验成功率相当高,且第四个实验的趣味性更强;因此,用第四个实验作为金属Na与H2O反应的实验装置是值得提倡的,当然如果条件不充分时,我们采取第三个实验也是未尝不可的。
第五篇:2实验与探究
菱中物理练习
菱塘民族初中初二物理实验与探究练习(物体运动)
1.如下图为刘翔在雅典奥运会勇夺冠军的几个画面
.甲乙丙
(1)从画面上我们可以看出:刘翔在全程的平均速度约为: ____m/s.(2)如图我们可以知道刘在甲和乙两个栏之间所用的时间为___s.(3)如果我们想知道甲和乙两个栏之间的平均速度我们还要知道的数据是________.请给出一个可以获得这个数据的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2所示,为一个人坐出租车时的发票.求问:(1)他在出租车上的时间为_
_______.(2)出租车的速度是多少?(写出过程!)
3.某物理实验小组为了研究蚯蚓在粗糙的面上爬的快还是在光滑的面上爬的快,他们把蚯蚓放在不同的平面上(其它的外界条件相同),(1)为了比较蚯蚓爬行的快慢,必须算出蚯蚓的____
;(2)
为了能够测量出它爬行的路程,我们出除了使用____,还要使用刻度尺.(4)请在下面完成S-t图(自己画!)
通过左图你可以看出蚯蚓在___上的运动可以近.
似.
看作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致为______.(4)蚯蚓在向前爬的过程中,身体的前部相对于尾部是_____(先填“静止”或“运动”)4.某班班小组的同学只准备量程为60cm的直刻度尺、手表,想测出自己从一楼登上三楼的最大
速度,请你设计一个此活动的方案。(写全即可!)(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测量速度的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要估测树叶树叶在房间中的下落速度,你认
为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________,实验器材有_____________,请在右边的空白处设计一个用来记录数据用 的表格。
6.如图3所示,当司机看到标志牌时,汽车的速度为_____m/s,他要行驶到扬州还要_____min.7.如图4所示,当汽车在】
1. 利用一根薄钢尺和桌子,请你设计下列两个小实验,并简要说明实验步骤。(1)验证声音的大小和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2)探究决定单调高低的因素,你猜想影响单调高低的因素是________。请在下面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2. 某同学为了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声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
料外,可以选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收音机、机械闹钟、鞋盒。(1)在本实验中适合作为声源的是___________
(2)这位同学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鞋盒,他设计了三种实验方
案,你认为最佳的是______
A. 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
B. 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往后退,直到听不见声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 C. 将泡沫小球放在鞋盒上,比较小球弹起的距离;
(3)下面的三个表格是分别为上面的三种方案设计的,其中与C相对应的是_____
表1表
2表3 毛衣 较长毛衣 较响毛衣 3.5 报纸 长报纸 响报纸 4.1 棉花 较短棉花 较响棉花 2.5 泡沫小球 较短泡沫小球 弱泡沫小球
3(4)待测材料的隔声效果由好到差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3. 在小明学习吉它的过程中,发现弦发出声音的音调是
编号 材料 长度/cm 横截面积/mm2
受很多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A 钢 60 0.76 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B 钢 60 0.89 猜想一: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C 钢 60 1.02 面积有关;
D 钢 80 0.76 猜想二: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E 钢有关;
F 钢 100 0.76 猜想三:琴弦发出声音音调的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G 钢 80 1.02 有关;
H 尼龙 80 1.02 I
尼龙
1.02
可以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①请先在上表中填上编号为E的琴弦的规格,然后填好下面的空。(1)为了验证猜想一,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2)为了验证猜想二,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3)为了验证猜想三,应选用编号为______的琴弦进行实验。
②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又提出了一个猜想,他认为琴弦的音调还可能与琴弦的松紧程度有关,为了难这一个猜想,还必须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探究实验一般都采用以下的步骤:A。实验研究B。分析归纳C。提出问题(或猜想)D.得出结论。你认为小明所采取的步骤顺序是____________
4.为了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时间,请设计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不要求测声速!)
方法一:
实验器材:发令枪;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如果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
方法二:
实验器材:很长的一根钢管、小锤;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如果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如果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
5.,提出还可以用很多其它的方法证明声音具有能量.于是他就用其它的方法做了这个实验.请你也设计一种实验进行证明.(1)你想选用的器材: ________________(器材任选,但要考虑实验的可行性)(2)你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设计步骤(必要时画出图进行说明!)
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声音具有能量.1.如右图.向炒菜的锅中加入一些冷水,会听到有吱吱的响声,同时会在水面上看到白气,这些现象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______后______.2.保留水分是蔬菜和水果的一个方面,为了探究影响蔬菜和水果水分散失快慢的因素,有A、B、C三个同学各自做了探究实验(如下图1所示)
(1)观察上面的三个图,其中研究方法正确的是_____组(填字母)(2)请分别写出研究方法正确的小组是依靠什么物理知识来设计实验的?
2.右图是某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装置.(1)如果要缩短实验所用的时间,可以采用的方法有: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2)这位同学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水温,得到下表的数据,由此表我们可以知
(3)请在下面的方格纸上画出“温度-时间”图
降低温度的装置,实现了食物的保鲜.器材:一个长方形能盛水和容器、____、毛巾、一个可以安放饭菜的支架.请问小明他用到了什么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请你先设想哪些因素影响蒸发快慢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猜想一: _____影响蒸发快慢.验证这个因素你要用到哪些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想二: _____影响蒸发快慢.验证这个因素你要用到哪些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的实验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菱塘民族初中初二物理实验与探究练习(光学部分)
1.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红光是否可以分解为其它颜色的光.(1)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请在右边方框中画出示意图)
(3)实验结论: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
2.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光具有能量.(1)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步骤:(请在右边方框中画出示意图)
(3)实验结论: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
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__
3.请看右边的图,先来作一个猜想,他是怎样点燃火炬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验证你的猜想是正确的,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模拟点燃火炬的过程.你所用到的器材______________(任选几种!)
实验步骤及原理:
4.现在在市场上有很多品牌的防紫外线伞,你能不能用一些比较简单的方法来验证这些防紫外线伞防紫外线效果?(提示:根据紫外线最主要的一条性质)
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步骤:
实验结论: 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__
如果________那么_________ 5.如右图,是一个汽车的尾灯,它有一种很特殊的性质,能够使光线原中返回,请设想尾灯里面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构._______请在画出这样光学装置并完成光路图.6.如果上图汽车尾灯是红颜色的, 我用一个加了蓝色滤色镜的相机拍出的照片上的尾灯是什么颜色的? 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某某中学的兴趣小组探究不同颜色的纸张吸收太阳光的本领.具体过程如下(将其补全!)实验器材:凸透镜、____、____和____;实验步骤:
以上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答:
觉得你的探究过程有什么样的应用?
答:8.某校的物理兴趣小组为了得出在夏天的阳光下穿什么样的衣服合适,做了以下的实验.实验器材:黑色和白色的布头各一块、_______、橡皮筋两根.A)实验步骤:(1)B)请在下面设计实验记录表格:
C)从上面的活动你觉得会得到什么样的结论?你以后在夏天出门会穿什么样的衣服?
答:9.农民在塑料棚中种蔬菜时,雨过后天晴了一定要把塑料棚上的水放掉,从光学的角度来分析,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答:
10.请你设计两种方法来测定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方法1.(提示:靠平行聚光法)
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选!)实验原理(必要时可以画图)
方法2.(提示:靠成像的方法)
实验器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选!)实验原理(必要时可以画图)
你还能想出什么其它的方法吗?(选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