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年中考化学第二轮专题复习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探究题专题
1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
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
式表示为。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
强变小的原因是CO2与NaOH反应,还是CO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浓溶液 浓溶液
①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b。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实验③。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进后能看...
到的实验现象是。
(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② ③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
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溶液
图
F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B:。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
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
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
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
C现象为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现象为; 第二组同学滴加,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和课本上一样,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
图甲 图乙
请你对A、B
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
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探究答案
1.(1)CO2+2NaOH=Na2CO3+H2O
(2)或做个对比实验:取两个同样大的矿泉水瓶充满CO2后,注入同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盖上瓶盖振荡,比较两矿泉水瓶变瘪的程度等;(也可图示)
2.(1)a烧杯;b胶头滴管(或滴管)
(2)实验①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形成水柱;实验③小气球胀大
(3)矿泉水瓶(或其它合理答案);矿泉水瓶变瘪或向内凹进
(4)NaOH溶液中有水,CO2又能溶于水且和水会反应,究竟是CO2溶于水或和水会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还是CO2与NaOH反应使气压减小的结果?
(5)有气泡产生(实验步骤方法:取反应后的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再逐滴加入稀盐酸)
(6)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将CO2通入NaOH溶液后)滴入CaCl2溶液(或石灰水Ca(OH)2溶液或BaCl2溶液或Ba(OH)2溶液……);或在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稀盐酸;表明CO2与NaOH反应生成了Na2CO33、(1)A:溶液进入试管内B:反应后烧杯内的水会倒吸到锥形瓶中C: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小气球会胀大D:挤压滴管内的氢氧化钠溶液后,会形成喷泉。
(2)因二氧化碳被吸收,盛有二氧化碳的容器内的压强减小,与外界大气压形成压强差。
(3)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入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说明有碳酸盐存在,证明二氧化碳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化学反应。
4.⑴B.试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C.水槽中的水倒吸入烧瓶中;D.盛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内的长导管口有气泡产生;E.烧瓶内形成喷泉。F.瓶内小气球会胀大。
⑵A:无明显的现象变化;B:产生白色沉淀。
5.(1)C(2)A现象:塑料瓶变瘪了,B现象:鸡蛋进入(或部分进入)瓶中,C现象:气球胀大。(3)CO2溶于水(或与水反应),消耗了CO2;(4)稀酸,冒气泡;CaCl2溶液(含2+2+Ca或Ba的溶液均可),产生白色沉淀。(两种方法不分先后)
6.(1)B同学的方案合理;(2)B同学进行了几个对比实验,通过观察小花颜色的变化可以说明:紫色石蕊变红不是水的作用,也不是二氧化碳的作用,而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酸的结果。
附其它装置:
第二篇:初中化学《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教案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
大理石 稀盐酸 Ca(OH)2溶液 NaOH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试管 滴管 矿泉水瓶 集气瓶 锥形瓶 各类导管 烧杯 单孔橡皮管 U型管 铁架台 气球 鸡蛋 红墨水
教学过程:
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
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教学设计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
(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
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
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
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
(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
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
(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
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
(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
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
方案五: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
(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
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方案六: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
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七: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
生:(一片惊叹声)
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本节课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该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等,进行了学科综合训练。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第三篇: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教学反思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是初中化学”酸与碱的性质”一章教学的难点,因为二者之间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在引入对比实验后,本节课的教学变得简单多了。教学过程如下:
收集两试管二氧化碳气体,一个倒扣在盛水烧杯中,一个倒扣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实验一,试管中液面上升,能否说明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所以答案是否定的。因为,试管中液面上升,只能说明管内气压降低了,但到底是溶解了还是反应了事说不清的。但如果预先在水中加入几滴紫色石蕊溶液,那么二氧化碳与水能反应的问题就会水到渠成。同理,第二支试管内的现象只有和第一支作比较,才能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从中不难体会对比实验的优势: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通过对比,建立了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强化对了学生知识点的理解;
三、为学生深层次理解实验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提供了有力的直观依据;
四、充分发挥了控制变量思想在实验教学中的优势,为学生后续实验设计和科学探究奠定了基础。
第四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再探究教案2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巩固碱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初步形成学科综合思想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设计实验,用实验现象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
难点:科学探究思想与方法的初步形成。
实验准备: 大理石 稀盐酸 ca(oh)2溶液 naoh溶液 紫色石蕊试液 酚酞试液 试管 滴管 矿泉水瓶 集气瓶 锥形瓶 各类导管 烧杯 单孔橡皮管 u型管 铁架台 气球 鸡蛋 红墨水
教学过程: 复习:碱的通性;写出常见的碱ca(oh)2、naoh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一位同学回答碱的通性;一位同学上台书写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ca(oh)2+co2=caco3↓+h2o 演示:将co2分别通入ca(oh)
2、naoh溶液中。
教师提问:利用反应现象的不同,可以解决哪类问题? 学生回答:鉴别ca(oh)2与naoh。
引言:co2与ca(oh)2反应有沉淀生成,而与naoh反应无现象,那么co2与naoh是不是确实发生了反应?对于这种无现象的反应能不能设计出一些实验,使反应产生一些现象,从而直观地证明两者发生了反应?本节课探究的课题就是: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板书:如何用实验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提示:我们做过很多的实验,看过很多的实验现象,如:颜色变化,气泡冒出,水位上升等,学习过很多物质的性质。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不同性质,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变化来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实验方案,画出实验装置图。
教师活动:进行巡视,参与讨论,选择有代表性的设计方案向全班展示。
板书:部分同学将设计的实验装置图画在黑板上。
展示讨论: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其他同学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教学设计
方案一: 生1:由于co2与naoh反应生成na2co3,我设计的方案是:将co2与naoh反应,在反应后的溶液里滴加hcl,如果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我有一个问题:co2也能与h2o反应生成h2co3,同样含有co32-,你怎么知道到底是na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还是h2co3中的co32-与酸反应放出的co2?怎么消除h2co3的影响? 生1:先将反应后的溶液加热,使h2co3分解,再滴加hcl。
师:经过改进,这个实验方案变得完整,设计的方案能否成功?我们用实验说明。(老师根据学生的设计进行实验,方案一获得成功)师:实验证明,有气泡产生,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这位同学的设计获得了成功,我们向他表示祝贺!方案二: 生2:由于naoh是碱性的,生成的是盐,应该是中性的,我设计的方案是在naoh中滴几滴酚酞,这时酚酞显红色,再通入co2,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酚酞会褪色。师:这位同学采用指示剂的方法,大家有异议吗? 生3:我认为不行,因为na2co3显碱性,同样会使酚酞显红色。
师:两位同学产生了分歧,到底谁对?我们也用实验来检验。(老师演示方案二,酚酞没有褪色,方案失败)师:虽然这位同学的设计没有获得成功,但他考虑到了用指示剂, 这也是思考的一个途径,的确有一些反应可以用指示剂来检验, 如:酸碱的中和反应。
方案三: 生4:co2与naoh的反应,是气体被吸收进溶液的反应,气体减少了,会使气压减小,因此我设计的方案是:在集气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u型管的橡皮塞塞紧,如果u型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师:他的分析有没有道理?大家认同吗? 生:认同(学生相互讨论)。
师:这位同学的物理学得很好,他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变化入手,注意到反应引起气压的变化,将化学和物理结合起来,想法很好,能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实验是最好的证明。(老师演示方案三,实验成功)师:现象很明显,这位同学同样获得了成功,而且创意新颖。
方案四: 生5:我想到了我们曾经做过的一道题,用气球来做实验。在一个瓶子里收集一瓶co2,迅速倒入naoh,然后用一个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导管的一端套上一个气球,我预计能看到气球鼓起。
师:这位同学很有心,联想到我们曾做过的题,如果能成功,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老师演示方案四,成功)生:(发出赞叹声,露出惊喜的表情)方案五: 生6: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烧杯里放入naoh溶液,用一个集气瓶收集满一试管co2,倒扣在烧杯里,如果co2能与naoh反应,集气瓶里的气体减少,水会上升到试管里。
师:这位同学应用的原理与前两位同学一样,反应的现象和我们曾经做过的哪个实验相似? 生: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部分同学齐声回答)。(老师演示方案五,成功)师:同学们设计出了一些实验,成功地证明了co2与naoh能反应,在同学们的设计中都用到了两种以上的化学仪器,能不能将实验装置简化,应用生活中的常见用品来完成实验? 方案六: 生7:(迅速反应)用矿泉水瓶!在矿泉水瓶中收集满co2,迅速倒入naoh,盖上瓶盖,矿泉水瓶会变瘪。
(老师演示方案六,现象明显)师:我们应用生活用品做化学实验,设计出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方案。同学们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我也思考了这个问题,也设计了一个实验方案,请同学们帮我检验一下,看看我的方案是否可行。
方案七: 师:我设计的方案是在一个干燥的烧瓶里收集满co2,迅速地倒入naoh,用一个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紧,导管的中间用止水夹夹住,导管的下端伸入水中,打开止水夹,会有水上升到烧瓶里,形成美丽的景象。
(老师演示方案七,形成喷泉)生:(一片惊叹声)师:这个实验能否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 生:能(齐声回答)。
教师:同学们的设计都成功地证明了co2能与naoh反应,设计都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么同学们主要是从哪些方面考虑的? 生8:从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检验产物,一个是从反应物状态的变化引起气压的变化考虑的。
师:好,总结得很好。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感受?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生9: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让我感觉到化学和生活联系很紧密,生活中的用品也能用于化学实验。
生10:我感觉到化学不是一门单独存在的学科,化学和物理是相互联系的,解决化学问题可以应用物理知识。
师:两位同学谈了他们的感受,我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所得所获。书中还有很多的实验都是没有明显现象的,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继续进行探究。
教学反思: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由于实验现象不明显,使学生在学习这一反应时没有感性认识,掌握较难。本节课把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作为课题,引导学生从检验生成物和生成物状态变化引起气压变化两方面思考,设计实验进行探究,验证二氧化碳确实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该课以点带面,用一个探究问题带动了许多知识的综合巩固应用,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酸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相关的物理知识等,进行了学科综合训练。课堂上学生积极性高,思维活跃,设计出了许多精彩的实验方案。通过这一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了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第五篇: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考题归类解析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考题归类解析
1、化学课上,老师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我们观察到前者变浑,后者没有明显现象,CO2和 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呢?甲、乙两同学设计了右图所示的A、B两个实验来验证,观察到现象是:装置A软塑料变扁,装置B活塞向上运动。
(1)甲同学认为这两个实验都可行,其反应原理都可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这两个实验都不能证明使容器内压强变小的原因是CO2与反应,还是CO2溶于水,甲同学认为可以补充一个实验来回答该问题,该实验是。(只利用A装置――矿泉水瓶进行)
2、某化学实验小组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小明设计出下列三种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写出上图中标有字母的仪器名称:a,b。
(2)以上三个实验中,①③有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记录他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①。实验③。
(3)实验②因选用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帮小明寻找一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广口瓶,以使实验取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改进后能看到的实验现象。
(5)小余同学又补充了设计如下实验方案来进一步证明,我来帮他完成:
方案
1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CO2和NaOH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6)请你再设计一个与上述实验不同原理的实验来证明并检验CO2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了Na2CO3,并将有关的实验操作、现象、结论填入下表:
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
3.有些化学反应有明显的现象,有些化学反应必须借助一定的装置来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在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化学变化时,某校化学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装置。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简单描述上述四种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A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__
(2)上述四种实验设计所依据的共同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约溶解1体积二氧化碳气体,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时没有明显的现象变化。某研究小组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所有装置的气密性良好),试图通过观察现象来间接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据上图实验装置和下表的操作方法,将可能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填入下表中:
所选装置操作方法实验现象(4)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小明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其理由是:
A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水中试管内的液面略有上升
B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扣在氢氧化钠溶液中
C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烧瓶
D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锥形瓶
E将胶头滴管中氢氧化钠溶液挤入烧瓶
F将分液漏斗中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集气瓶中
⑵若再分别向A、B装置的烧杯中滴入少量氯化钙溶液,将会看到的现象是:
A:;B:。
5.化学反应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发生,但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没有明显的现象。为了通过一些现象说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某班同学分两组作了如下探究实验:
(1)第一组同学把一支收集有CO2的试管倒立在装有饱和NaOH溶液的烧杯中(如右图所示),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这种现象是因为试管内外产生()
A.温度差B.重力差C.压强差D.浮力差
(2)第二组同学从中得到启发,也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A现象为,B现象为,C现象为。
(3)同学们经过分析讨论,认为第一组的实验中产生液面上升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因为CO2与溶液中的NaOH反应,消耗了CO2,你认为另一种原因是 :。
(4)为了进一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上述实验后的溶液,第一组同学滴加,现象为;
第二组同学滴加,现象为。他们虽然看到的现象不同,但都可以证实CO2与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6.为了探究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生成具有酸性的物质,A、B两同学分别设计了探究实验的方案。A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将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观察溶液的颜色变化,如图甲所示。B同学的实验方案是取四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的小花,按图乙进行实验,观察小花颜色变化。请你对A、B两同学的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
①哪个同学的方案更合理:______________,方案合理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
②图甲实验中的化学方程式是。
③图乙中第(Ⅰ)(Ⅱ)步骤的目的是说明:。
④图乙中步骤(Ⅲ)的现象是:。
⑤若将图乙步骤(Ⅳ)已经变色的小花从集气瓶中取出,再放到装有浓硫酸的烧杯中有空塑料板上(如右图),一段时间后,现象是:。
7.保存氢氧化钠不当,易变质。那么如何确定氢氧化钠的变质程度呢?
探究题4:某化学兴趣小组甲、乙、丙三位同学对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是否全部变质进行了探究: 甲同学,取样品加入盐酸,有气泡产生,完全反应后,蒸干得到的固体全部是氯化钠,认为样品全部变质。乙同学,取样品加水溶解,滴加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认为样品没有全部变质。
请你对甲、乙两同学的探究进行评价
评价(是否正确,简述原因)甲
丙同学,取样品加水后溶解,先加入过量的A溶液,过滤后在滤液中加入B溶液,通过观察现象得出正确结论:A为B为。得出正确结论的理由为。某校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饮料瓶(质软)和注射器设计如图所示的实验。请你根据生活经
验及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l)请你分析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__________________。
(2)发生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
(3)当塑料瓶中的CO2气体用______气体代替,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用______溶液代替,也可观察到相似的实验现象。
8.某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瓶口与橡皮塞上,常有白色粉末出现。为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设计了如下实验。请你完成实验报告。
9.小刚在化学实验室发现,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瓶口和橡皮塞上出现了白色粉末。小刚叫来小军和小红,共同探究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他们依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对这种白色粉末的成分作了如下猜想:
可能是NaOH;可能是Na2CO3;可能是NaOH与Na2CO3的混合物。
为了验证猜想,他们分别做了下面的实验。
(1)小刚取少量白色粉末,滴加稀盐酸,有气体生成。由此小刚认为白色粉末是Na2CO3。请判断小刚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军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为红色。由此小军认为白色粉末是NaOH。请判断小军所得结论是否正确,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红取少量白色粉末溶于水,向所得溶液中滴加CaCl2试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由此判断白色粉末中含有________。为了验证猜想,小红继续向溶液中滴加CaCl2试液至不再产生沉淀,然后过滤。你认为她接下来还应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小红所做的实验中,若把CaCl2溶液换成Ca(OH)2溶液是否可行?请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纯净的烧碱由于敞口放置在空气中而含有杂质.现取此样品少量,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既可
证明样品中含有上述杂质,又可将该杂质除去得到纯净的烧碱。
11.做中和反应实验时,我将稀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看到有气泡产生。小伟提醒:是不是拿错了药品?我查验后确认药品没错,只是在瓶口发现有白色粉末状物质。我认为是氢氧化钠溶液变质了。
氢氧化钠溶液变质的原因是。
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我又设计了一个实验再次确认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
该氢氧化钠溶液是部分变质还是全部变质?
写出中所涉及到的一个化学方程式
如何除去变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
12.在实验室中,用于配制饱和石灰水的烧杯如果没有及时清洗,一段时间后,烧杯内壁上会附有一层白色固体。请你参与探究该白色固体的化学成分。[提出假设]A、白色固体可能是;
B、白色固体可能是;
C、白色固体可能是
[实验步骤]先将烧杯内壁的白色固体刮下,分成两份。
后续实验步骤如右图所示:
[实验现象]甲试管中有红色出现;乙试管中有气泡产生。
[实验结论]白色固体是(填化学式)
[联系实际](1)实验室中氢氧化钙应如何保存? ①加适量的水,振荡 ②加无色酚酞试液 白色
固体加稀盐酸 甲 乙
(2)建筑上为什么可用石灰沙浆来抹墙?
13.甲同学在“旺旺雪饼”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
(1)生石灰(CaO)可作用于干燥剂的理由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若小纸袋内白色颗粒状固体A溶于水无放热现象,固体A(能或不能)作干燥剂。
(2)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
写出白色颗粒状固体A在空气中转化为块状固体B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3)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至少写出两种方案):
①;
②;
③。
(4)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就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讨论,一起猜想。
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
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
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
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填写下表):
14.【发现问题】研究性学习小组中的小张同学在学习中发现:通
常检验CO2用饱和石灰水,吸收CO2 用浓NaOH溶液。
【实验探究】在体积相同盛满CO2 的两集气瓶中,分别加入
等体积的饱和石灰水和浓NaOH 溶液。
实验装置和现象如图所示。请你一起参与。
【现象结论】甲装置中产生的实验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表
示),解释通常用石灰水而不用NaOH 溶
液检验CO2的原因;乙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是,吸收CO2较多的装置是。【计算验证】小李同学通过计算发现,等质量的Ca(OH)2和NaOH吸收CO2的质量,Ca(OH)2大于NaOH。因此,他认为通常吸收CO2 应该用饱和石灰水。
【思考评价】请你对小李同学的结论进行评价:
15.兴趣小组同学为了探究实验室中久置的氢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了有关实验.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以下探究活动:
对固体猜想:
猜想Ⅰ:全部是NaOH;猜想Ⅱ:全部是Na2CO3;猜想Ⅲ:是NaOH和Na2CO3混合物. 实验和推断:
(1)若现象a为有气泡产生,则加入的A溶液是,说明氢氧化钠已经变质,有气泡产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若A是Ca(OH)现象a有白色沉淀,现象b为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则白色沉淀为(填2溶液,化学式),该实验(填“能”或“不能”)说明样品中有NaOH.
(3)若A是CaCl2溶液,当实验现象a为,现象b为,则猜想Ⅱ成立.
反 思:久置的氢氧化钠变质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饱和 石灰水 浓NaOH溶液 甲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