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做一个科学严谨而又锐意进取的医者
做一个科学严谨而又锐意进取的医者----读鲁迅《父亲的病》有感
大家好,我是来自药剂科的一名药师,我叫奔跑的驴儿,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题目是“做一个科学严谨而又锐意进取的医者”。读罢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出于职业的敏感,对其中《父亲的病》一文颇有感触。文章回忆了鲁迅先生儿时为父亲请医治病的情景,医生不断地调整药方,期待剑走偏锋的用药方案能够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事实却证明没有科学严谨的求证,一味的求变创新只能成为缘木求鱼的闹剧。
作为医务人员,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对知识学问的刨根究底和诊疗医术的千锤百炼是我们对专业的一份敬畏和对病患的一份责任。同时医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严谨是医学的灵魂。现代精准医疗模式已经将神农尝百草归为神话传说。
随着医学的发展,药学工作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的药学服务已经由药品调剂工作为主体,转变为全方位药学管理。包括:药品供应与保障、处方审核与药品调剂、用药咨询与用药交代、ADR/ADE检测与评价、等等。
“立足药学、服务临床”是我们的宗旨。以临床药学为主体的临床药事服务是医院药学工作的发展方向。我们药剂科近些年不断推进和完善临床药师的培训工作,鼓励药师参与临床药学工作,为更好地提供药学服务和加快药师转型提供保障。
医学是一个终身学习的学科,学术交流探讨是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重要方式,积极参加药学专业学术会议,了解药学发展动态,关注药学热点问题,参与药学征文活动,加强学习和交流,进一步提升药剂科的人才素质和专业水平。
“促进合理用药,保证用药安全”是我们的目标。提升药师职业技能,加强合理用药意识,促进药学服务发展,练就过硬专业技术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为进一步提高药学服务的质量,药剂科不断鼓励和推送药师参加各种技能比拼和专业大赛。通过参加活动,不仅得到了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了解了医药行业的热点和动向、清楚了自己的差距和努力方向,而且展现了港医文化和港医人风采,为医院赢得荣誉。
药学发展日新月异,锐意创新是必然的发展要求。我们科室立足药学专业、结合临床热点,目前已完成两项临床药理科研立项的准备工作和一项剂型改进的筹备工作。全科上下踌躇满志,努力营造争先恐后而又秩序井然的科研氛围和工作环境。
如火如荼的科研创新工作背后必定是一丝不苟、呕心沥血的潜心研究。有人会问在这个浮躁繁华的世态中、在这个以效益为考量的体系中,坚持学术研究是不是我行我素的标新立异。我想说医学的公益性大于盈利性,医学发展需要大胆创新。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我们始终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相信事情到最后总会是好的,还没好是因为还没到最后,而我们要做到就是坚持到最后。如果一切都信手拈来,那努力的意义又何在。
本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满怀孜孜以求的热情,不惧万险、锐意创新,为实现自己的职业价值而努力,为推进医疗行业的完善发展而努力,做一个科学严谨而又锐意进取的医者。
第二篇:锐意进取 科学推进
锐意进取
科学推进
生化组2010---2011学第二学期工作总结
依据学校本的工作要求,我组以抓“生物学科质量,促生物学科发展”的心态对待生物教学工作,注重对各个教学工作进行反思。重点关注了高
三、初三的生物、化学复习工作。
一、积极推进学校教研、教改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本学期,我组265校级骨干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专题讲座。通过学习,教师逐步转变教学观念,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能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指导教学工作,使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高。
2、以课改为重点,全面推进基础课程的改革。以课堂教学为重点,落实课程方案要求。做好课程实验的推动与服务,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指导,加强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指导全面落实课程计划。
3、通过加强备课活动促进教师的业务发展。研究备课活动及方案,重在加强备课活动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以备课组为单位多方面挖掘素材,做到有的放矢。在活动内容上,依据课改理念“以学定教”,多关注“以问题解决为脉络”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模块教学的水平,更多关注教学设计后的教学生成。同时关注教学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公开课活动,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本学期生化组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公开课活动,通过上示范课,优质课、科研课改课等形式。如让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上示范课,让青年教师上研究课,并组织同科或不同科目的教师听课,共同参与评课,这样能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促使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本学期有3位教师上公开课中,既发挥了上课教师的示范作用,又发挥教研组的群体智慧作用。在教研会上,对于教师遇到的问题,如教材重难点的把握,集体讨论,及时解决。组织同科或不同科目的教师听课,课后及时评课,指出成功和需改进之处,示范课、公开课以及竟赛课,更是加强集体教研,发挥群策群力作用,做到一课三议。
二、认真落实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
1、计划:为使各项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目的开展,从而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做到计划在先,活动在后。每学期各年级组在讨论的基础之上制定出教学计划,然后在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并认真的落实计划的实施。
2、备课:开展集体备课,每次集备指定时间、地点、发言人并做好记录。首先是各位老师初备,然后集体讨论交流,各抒己见。对课本中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各位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上课。
3、教学:高一注重实验操作,在完成书本的基础之上,对实验进行改编,让学生有深刻的实践感受,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高二年级的教学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文理分开。初中生物较简单,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业水平测试即可。初三化学面临中考,要求学生立足基础知识,熟悉核心考点,常见题型,对化学的知识不仅有广度,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三、教研组努力的方向
今后,我们生化学教研组将继续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研工作;继续搞好课题研究,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继续鼓励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对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或经验进行及时的反思或总结。继续做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使全组教师都成为教学骨干。进一步提高初中生化学教研组活动的质量,尽量使教研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回顾一学期来的教研组工作,我们深深的感到:务本求实是取得一切成绩的根本保障,团结出智慧、协作出成果。理化生教研组从各个方面讲仍还是一支较为年轻的队伍,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我们有决心通过阶段性的总结来不断自我完善,克服现存的缺点和不足,虚心向其他教研组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学校的发展再上新台阶,做出我们应尽的努力。
第三篇: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回顾党的历史,充分证明这一论断完全正确。党在奋斗历程中,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这三大理论成果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有着共同的特征: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具有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创立者。他在同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带领党克服了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当时的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党沿着正确轨道前进。他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首先准确地搞清了当时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继而明确了中国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质,把广大农民群众作为革命的主力军,开辟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武装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又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这一“过渡”的实践,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重大发展。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且阐述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他指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他还指出,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带领全党纠正了“左”的指导思想,打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的思想枷锁,从理论上正本清源,拨乱反正。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述,是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石。这个“初级阶段”的提出,使得“中国的社会主义从天上回到了地上”,成为植根于中国大地的社会主义,从而拨开了多年来的迷雾,使人们的头脑豁然开朗。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的关于改革开放的思想,是以解放生产力的理论为基础的,是他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回答了一个“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长期没有真正搞清楚的重大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用邓小平理论观察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面对时代主体的新发展,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国内、党内的新情况和党的中心任务的新要求,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博大精深,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
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在思想路线上增加了与时俱进的内容,在发展道路上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第三步战略目标,在根本任务上提出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动力上提出在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依靠力量上提出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方针,在国际战略上提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领导力量上提出我们党既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根本目的上提出把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不难看出,“三个代表”中的两个“先进”、一个“根本”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充分体现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和本质要求;充分体现出党的先进性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统一性,把党的先进性放到推动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充分体现出社会发展规律与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崇高理想与广大人民利益、党的事业与人民利益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最高准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立党、执政、兴国三者统一的崭新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对党的执政规律富有成效的新探索。
综上,可以看出,在我们党的奋斗历程中,毛泽东同志首先为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邓小平同志排除了“左”的指导思想,重新恢复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并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结合在一起;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结合世纪之交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强调“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时代内涵。在当今中国,只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解决我们党和国家在前进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形成了具有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新世纪新阶段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而奋斗的根本指针。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建议全国人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载入我国根本大法——宪法,这是党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执政党建设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必然,是党心、民心所向。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旗帜,就是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旗帜;坚定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信仰,就是坚定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信仰。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他说:“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我们一定要从这样的高度不断增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地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部门、不同的单位乃至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功立业。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主要靠两条:一是要真学,二是要实干。所谓真学,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的“结合新的实践,学习、学习、再
学习”,经过刻苦地学,以求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真正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学懂弄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一系列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和新论断,绝不是“一围、一看、一念”就能学到手的,而必须下一番苦功,方可收到实效。那种轻视理论学习,满足于一知半解,乃至以干代学的思想,是切不可要的。所谓实干,就是要按照江泽民同志一再强调的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要落实到解决问题上”。他指出:“如果说了一大套,搞了很多活动,最后没有落实在群众的具体利益上,那就没有成效”。“言贵从实”,“实干兴邦”,只有坚持从实际出发,切实解决群众所需、所盼、所想的问题,才是真正体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那种学用游离,摆“花架子”,搞表面文章的做法,也是切不可要的。我国市经过九年坚持不懈的奋斗,提前一年实现了“三五八十”的奋斗目标,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新的飞跃,为我国发展实现更高水平的跨越打下了坚定基础。可以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引下,经过继续坚持不懈的奋斗,也一定会夺取“三步走”战略目标的胜利实现,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和毛泽东思想一样,邓小平理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邓小平个人头脑里固有的。邓小平理论与邓小平所生活、所实践的时代紧密联系,与邓小平所改造、所感受到的中国与世界的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
但是,社会意识又都是人以主观观念形式对社会存在客体的反映与再现。相同的客观社会背景,相同的时代生活,在不同人、不同阶级与群体的心目中,感受、认知、归纳、表述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为他们在世界上的地位不同、追求的利益不同,使用的话语不同、信仰的对象不同,所以必然形成不同的思想、学说和理论。
正如同一客观物体在两面凹凸不同的镜子面前会呈现不同的镜像一样。我们理解镜像,不仅要知道那客观的物体,还要知道那反映客观物体的是凹镜还是凸镜。
要理解邓小平理论精神实质,必须搞清楚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即不但要理解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所生活、所实践的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等时空背景条件,同时也要了解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所熟悉、所依据的理论与文化、话语与信仰等主体思维前提。
只有弄明白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客观条件,我们才知道邓小平理论和世界上所有的学说一样不能不受到时间、空间的制约和限定,我们才不会把邓小平理论当作万世长存、永恒不变的绝对真理,我们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正继承与发展邓小平理论。
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荷兰首相吕贝尔斯时说,“我们现在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在总结了成功时期、失败时期和遭受挫折时期的经验后制定的,错误、失败也是宝贵财富。”
可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直接起源于邓小平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反思。或者直截了当地说,邓小平的反思起因在于1966—19976年的中国文化大革命。这场文化大革命被毛泽东看成是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继续革命。(毛泽东称:这次文化大革命对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是非常及时的、完全必要的。)而正是这场被赋予社会主义发展史第三个里程碑(马恩为第一里程碑、列宁、斯大林为第二里程碑)的文化大
革命,给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带来巨大的**和灾难,也给邓小平本人以及他的全家带来刻骨铭心的折磨和痛苦。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当时担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被当作中国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到批判斗争,被撤消党内外一切职务。邓小平全家受到株连,五个子女中三个下放边疆、山区劳动,一个残废(大儿子邓朴方因不堪忍受迫害而跳楼自杀,造成高位截瘫、终身残疾);1969年65岁的邓小平和夫人卓琳、继母夏培根下放到江西新余监视居住,夫妇两人每天除了到附近一家拖拉机厂从事手工劳动外,就是在家里照顾瘫痪的儿子。
邓小平后来说:文革时期是他“一生最痛苦的“时候,正是在文革时期,邓小平有可能结合个人、家庭的不幸遭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建设进行了深刻反思。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一书中回忆,在江西新余被监视、被隔离的日子里,邓小平每天晚饭后,都会绕着小楼周围的一条小路不停地散步行走。他的人身受到限制、他的行动没有自由,而此刻他的大脑却在不断思考、他的思考在酝酿着新的理论。
邓小平必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灾难的根源在哪里?为什么自己青年时代决心为之奋斗的、花费大半生精力参与建设的社会主义,搞成这个样子?到底在什么地方发生了问题,导致了错误?
有人把文化大革命的根源归咎于毛泽东个人品质,邓小平却认为:制度是决定因素。他说: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到个人品质上。毛泽东不是孤立的个人。因为过去一些制度不好,把他在推向了反面。关键在于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的中央高度集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体制。
从1957年到1976年的20年间,毛泽东政治上搞阶级斗争扩大化、经济上急于求成、急于过渡,把高度集中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发展到极端。以党代政、党政不分、政企不分一直发展到个人专断、个人崇拜,领导家长制、职务终身制,破坏民主法制,制造冤假错案,严重冲击和干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严重冲击和干扰科技教育事业,使中国的现代化整整拖延了10—20年。悲剧还在于当毛泽东这样做给中国带来灾难的时候,他还自认为自己在捍卫社会主义制度的纯洁性。
这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同中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中国共产党长期认为苏联斯大林模式就是社会主义有密切关系。
新中国建立以后,为了对付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战争威胁,为了加强国防工业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从苏联斯大林那里学来一整套经济、政治管理体制。斯大林模式的主要特征是①发展战略上强调战备型,赶超型,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追求高速度,②经济制度上采用了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和以国有经济取代多种经济的产权制度,③政治上实行了一党执政、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集权体制。(关于采用这个模式的历史条件、作用以及被当作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因,将在第四讲具体分析)
这种本来只是适应特定历史条件的工业化模式,却被毛泽东和许多人当成永世长存的社会主义制度而加以神圣化、凝固化。每当出现动摇斯大林模式的迹象时,毛泽东总是以捍卫社会主义的名义起来讨伐,1956年以后当苏联和东欧共产党起来批评斯大林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反对修正主义;1957年当中国知识分
子对斯大林模式提出意见的时候,毛泽东号召反对资产阶级右派;1962年当中国共产党内健康力量主张突破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时候,毛泽东号召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终于到1966年毛泽东再也不能容忍与他意见分歧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发动了所谓“反对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反对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的文化大革命。
反复的思考使邓小平认识到,我们过去搬用苏联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得发挥,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等基本上是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人浮于事,机构重叠,官僚主义严重。这个模式在苏联也不是很成功的。因此有好多体制问题要重新考虑。
邓小平的反思既为中国改革开放,又为探究“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逻辑依据。1986年邓小平在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时说:文革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纠正,没有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刻反思,就没有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一再强调,理论来自实践,实践进一步检验理论。因此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理论的根本源泉。1988年他向捷克总统胡萨克介绍中国情况时说:近十年来的成功是集体搞成的。很多事是别人发明的,群众发明的,我只不过把它们概括起来,提出了方针政策他又说:共产党就要干事情,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办事情不可能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可能万无一失、不冒点风险,关键是要在干的中间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只有经过长期实践,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和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认清世界潮流,寻找中国现代化特别是工业化、市场化转型道路的伟大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和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与创造性改革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践发展到什么阶段,理论也就达到什么阶段。
第一、要明确邓小平比前人更多地提供了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成果 1,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于它提供了前人没有提供的“四个新”。
——新境界: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新水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新水平
——新判断:对时代特征、国际形势正确分析的新判断
——新体系: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体系
2、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理论的运用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实践证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作用。
马克思说过,从来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邓小平理论的伟大贡献不仅仅在于提供了“四个新”,它的伟大在于因为它改变了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人口最多的中国。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中国做到了毛泽东时代没有做到的事情,那就是中国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在国家宏观调控的前提下,出现了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体系,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前提下,出现了多种分配方式。中国农民在拥有土地的经营权以后,开始了摆脱土地束缚的漫长进程,中国居民在拥有支配自己体力、脑力的自主权以后,开始了摆脱传统单位束缚、成为社会人的漫长进程。随着被束缚、被压抑的生产力的解放,中国进入了从经济起飞到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新阶段,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国际化、社会化程度有了长足进步。现代化,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已经不是梦想。这是邓小平理论真正成功之处,是中国一切其他理论所无法比拟的、望尘莫及的。
第二、要明确,邓小平理论的时空范围。从时间说,不是近代,也不是未来,而是当代;从空间说,不是别的国家,也不是全世界,而是中国;从思想说,不是自由主义,也不是后现代主义,而是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一步丰富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那些能够丰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人,才有资格说他贯彻了、继承了邓小平理论。这就是我们21世纪大学生学习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唯一目的。
第四篇:实行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
实行科学严谨的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一方面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及时了解企业整体经营状况,适时调整经营策略提供准确依据,为经营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另一方面有利于社会各方准确认定企业经营成果,为企业与各有关方面进行有益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今年乳山市自来水公司进一步完善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机制。
一是加强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要性,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独立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公司决定必须转移到以“财务管理导向型”为中心的管理上来,只有加强财务管理工作才能适应新的需要。二是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展与变化,要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资决策的及时性、合理性和科学性以实现收益最大化。三是经营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是以实现现金流量最大化的企业经营活动为目的。为了避免出现死账、欠账等现象,越来越重视帐款的回收,加大了帐款回收中的财务管理力度。四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
总之,做好财务管理工作的目的是立足于企业管理的现状,吸收和借鉴优秀的工作成果,不断适应企业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不仅需要发挥好财务管理的职能,还要发挥好企业管理各方面的管理职能,充分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 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这样企业就会不断的发展壮大。
第五篇: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美能激智,美能冶情,美能育德。”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在组织教学、设计教学实验、准备实验材料、教师课堂用语的表述以及科学概念、实验结果与结论的归纳总结等方面要注意严谨性,应时时处处体现科学教学过程的“严谨美”。
鼓励学生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人格美,不断地使学生振奋精神,以一种登高者的姿态投身于科学探究之中,使学生越来越自信,朝气蓬勃,形成一种性情之美,升华为一种人文精神,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及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一、认真准备课堂实验材料,体现科学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内容要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实验材料,运用多种实验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完成实验,重演科学原理的获得过程。
作为科学教师在课前要认真备好课,了解熟悉当堂课上要做的实验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早作准备,以便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实验更具有针对性,效果更好,有些实验材料可以发动学生在课前进行准备,根据学生提供的实验材料,教师再为学生补充一些欠缺的材料。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强烈的探究欲望。
二、注重进行科学实验设计,体现设计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验材料极大地影响着实验的科学性与严谨性。教师在设计实验时要科学,要做到课堂上实际的实验过程中的实验材料要与设计的相配套,这样才会使课堂更有说服力。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有关钟摆原理的内容时,会涉及到摆的长度对摆动次数的影响,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应该在放摆的同时,固定一个三角板或者量角器,学生就能够清楚的知道摆的角度,从而能够让学生对摆长与角度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这个实验就更具有严谨性。
同时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要尽量考虑到与现实生活相关联,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堂上学生才能对老师所设计的实验感兴趣。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课堂上所用到的实验材料可以让学生自行进行准备,小木块、塑料瓶盖、小铁钉、回形针、小纸片等等在实际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学生都可以自行准备,在实验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动手把实验材料按要求放入水中来判断各种物品在水中的沉浮情况。
这样做既锻炼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又密切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将实验设计与课前准备的实验材料配套,对实验进行了有效的控制,使课堂教学实验科学严谨,有效体现了科学实验设计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三、用心梳理教师课堂用语,体现语言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课有许多的内容可以用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可以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有关学习内容或有利时机,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并自己亲手进行实践,让学生学会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待学生进行了认真地猜测后,而后引导他们说出自己是怎样猜想的,并说出自己这样猜想的理由,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良好思维习惯,另一方面让他们带着疑问在相互之间交流受到启发,从内心明白自己提出的假设要有科学依据,不能凭空乱猜。
科学教师在科学课堂上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去掌握和理解科学知识,同时应该用严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认识事物的特征,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的语言要表现出科学性和严谨性,比如,在课堂上,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活动时,应该说“观察”、“发现”之类严谨性的语言,而不能通俗的说“看”,前几者虽然含有“看”的意思,毕竟还是有着明显“质”的区别,在对活动结果进行笔录时,应该说“记录”而不能随意的说“写”等等。
再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材料”中的第五课《材料在水中的沉浮》一课时,引导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如何将材料放入水中时,教师应该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怎样把物品轻放到水中央。”
教师注意了课堂语言的严谨性,让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演示实验的具体过程,为后面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验打好基础。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的第一课《身体的结构》这一课时,在学习“观察身体的外形”这一部分内容时,了解身体外形有什么特征时,教师应这样对学生说“仔细观察,如果从头顶开始,通过鼻尖画一条线,把人的身体分为左右两部分,你们发现了什么?”
教师的课堂语言严谨、言简意赅,并且指令清晰,便于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能够比较容易地发现“人的身体是左右对称的”这一特征的。
另外,在学生做实验时,教师指导性的示范语言
一定要准确。例如,在学习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接近玻片标本为止。在这里,只能用“接近”而不能说“接触”。
四、合理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呈现实验的“严谨美”
我校每个教室都配备有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我在教学时巧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具体直观,变无声为有声,让学生直接面对那优美的画面,鲜艳的色彩,做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形成相应的审美心理。
众所周知,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够让课堂更生动,学生能够直观地通过声音与画面来感受科学,能够让学生的科学实验更具科学性。
让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其严谨性,在学习一些科学知识内容时,动手进行实验前,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教学课件向学生来展示一些科学现象和实验过程。
比如在学习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第五课《面包发霉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用形象直观的画面向学生展示面包发霉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了解面包发霉与哪些因素有关,懂得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怎样存放面包。
这样更能让学生对知识点牢固掌握,使实验更加具有严谨性。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活跃课堂,增加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能力,使实验更具科学性与严谨性,能有效体现科学实验呈现的“严谨美”。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体现“严谨美”
五、强化学生意识注重事实,体现概括的“严谨美”
科学性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因而决定了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完试验后对重要的科学概念或规律的阐述,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意识,从实际出发,多进行研究与探究,从多个事实进行概括科学概念或规律的概括,教师要吃透教材,在课堂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上下功夫。
教师用语要正确,表达要确切,简练。比如,在学习小学科学五年级《热》有关金属的热胀冷缩内容时,课堂上组织学生观察过两三种金属的热胀冷缩现象后,可以向学生提出“金属都热胀冷缩吗?”的问题。教师不简单地做出结论,组织学生进行金属热胀冷缩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从个别到一般的概括需要大量事实依据,要看到事物的特殊性。
要注意科学探究中严谨的科学态度,仅仅依靠一两个事实就进行完全概括是不严谨、不科学的。引导学生关注其他更多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之后师生一起对金属的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概括“钢和铜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样概括出来的结论就比较严谨,同时也为学生课后进一步探究留出了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