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罐疗法的概况
古代罐疗法的概况
李玉泉作品
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先秦时期,拔罐疗法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医家是应用动物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到晋唐时期,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到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发展至明代,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方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对拔罐疗法都列有专门章节。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其次拔罐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现代时期拔罐疗法真正越出中医外科治法的界限,取得突破性进展,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
第二篇: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学习各种刮痧、拔罐知识,轻松掌握刮痧拔罐治百病
1、拔罐时要选择清净卫生的环境,避风寒,注意保暖,防止患者受凉。
2、罐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在拔罐过程中,动作要稳、快、轻、准,掌握好火候,罐具大小适中,使罐拔得牢而又不过紧。当罐数目较多时,罐具间的距离不宜太近.以免罐具牵拉皮肤产生疼痛或罐具互相挤压而脱落。
4、走罐时,掌握手法的轻重,宜由上而下走罐,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要涂抹润滑剂,保持润滑,以免刮伤皮肤。
5、一次拔罐的时间一般为5~20分钟,个别可长达30分钟。急性病可1日拔1次,慢性病可隔日1次。连续治疗10~15次为1个疗程。闪罐法一般每处拔2~4次,留罐法一般5~10分钟。
6、拔罐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皮肤情况,结合季节的不同,选取不同的留罐时间。病情轻、皮肤娇嫩、夏季炎热之时,留罐时间应稍短;病情较重、皮肤粗糙、冬季寒冷之时,留罐时间相对应稍长。
7、留罐期间,应经常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及罐内的情况变化。若拔罐后病人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呕吐、四肢发凉、周身冒冷汗、脉细弱无力等现象,应立即起罐让病人平卧,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重者可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对儿童,年老体弱、精神紧张、饥饿、初诊的病人,更应注意防止出现不适。
8、用针罐法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紫疳色(瘀血),为正常反应。阳证、热证多为鲜红色瘀斑反应,阴证、寒证、血瘀证呈紫疳色、暗红色瘀斑反应。若病情轻,拔罐后局部多呈轻度潮红反应,且在很短时间内即恢复皮肤的正常颜色。一般来说,局部皮肤颜色越深,恢复其正常颜色就越慢。
9、若出现烫伤,水疱小者可令其自行吸收,不必处理;若水疱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应先用消毒细针挑破水疱,放出水液,再涂上甲紫溶液即可。
10、刺络拔罐法应根据不同情况而施术。急性病患者、青壮年、体质强壮者出血量宜多;而慢性病患者、老人、幼儿及体质虚弱者,出血量宜少。每次成人出血总量以不超过10毫升为宜,出血后,应注意消毒。
11、放血拔罐时,必须了解病人出、凝血时间等有关情况,有出血倾向者不可使用。
12、用针罐时,不可让罐底顶撞压刺入体内的毫针,以免将针压入深部组织发生危险,特别是胸背部深处有重要脏器的部位更须小心。
13、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14、拔完后应擦干油或水渍,并在充血处抹少量祛风油,让患者休息片刻。如患者自觉胸中郁闷、心里发热等,可在患者背部第3、4胸椎两侧各拔一次即可消除。
第三篇:拔罐疗法教案
《拔罐疗法》
陆昊 2012-8-3
(一)定义
拔罐疗法与针灸一样,也是一种物理疗法,而且拔火罐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为什么说咱们祖国医学在几千年后逐渐被老百姓忽略,而拔罐一直在民间流传,就说明它不光方便,快捷,而且确实有治疗疾病的作用。所以说我们作为医者就更要掌握好,应用好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中国远古时代医家,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那么现在呢,临床上常用的罐有 竹筒的 陶瓷的 还有抽气的 玻璃的
(二)操作方法
我主要说下玻璃罐的使用方法 用镊子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扰1~3圈,迅速的将罐子扣在应拔的部位。
(1)涂水在拔罐地方,事前先涂些水(冬季涂温水)。涂水可使局部降温,保护皮肤,不致烫伤
(2)火焰朝罐底:酒精棉球火焰,一定要朝向罐底,万不可烧着罐口,罐口也不要沾上酒精
(3)切勿将罐口烧热,以免烫伤皮肤。……用右手持罐,左手持镊子,右手动,左手不动。(中医院 教材)
(三)基本手法
咱们这教材上一共就是4点 即 闪 留 走 刺络 闪罐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虚证病例。留罐
这就好理解了,就是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这里注意一点)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走罐
咱们书上说的走罐,其实应该叫推罐,顾名思义就是推着罐子走,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等部,须选口径较大的罐子,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凡士林),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即后半边着力,前半边略提起,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刺血(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粗毫针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以火罐.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强刺血治疗的方法。
(四)常见疾病
感冒
腰痛病
带状疱疹
感冒 腰痛病 一起讲
都是是取背部的 督脉和膀胱经 穴为主,走罐和留罐法。
这里提到经络了 我就简单的说一下 人体经络有十二正经 和 奇经八脉
足太阳膀胱经 是十二正经 里的一条经脉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部位起于(睛明穴),上达额部,络脑,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督脉 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大家不搞针灸,简单记就行,督脉就是大梁骨自上到下。膀胱经就是脊柱双侧旁开1.5寸这两溜。
感冒:1将罐扣在督脉上,走罐3~5次。
2再移至膀胱经,走罐3~5次。3将罐留与 大椎
风门
肺腧 等穴 腰痛:1将罐扣在督脉上,走罐10-15次。
2再移至膀胱经,走罐10-15次。
带状疱疹(重点)
这块也毫不保留的分享给大家伙,应用好了,钱是大大的。局部取穴
刺络放血 拔罐 1用75%酒精 局部消毒(干后操作,避免燃烧到皮肤)
2用三棱针进行围刺,以稳准快的手法刺破皮肤(因为蛇盘疮的疱疹都是延神经生长 3留罐5-10分钟,出血5-10ML 隔日一次
一般2-4次
大黄30克,黄柏30克,飞滑石21克,青黛60克,冰片5克,甘草10克。共研细末后混匀,加凡士林调膏备用,外敷患处。
特别提示:操作完毕后,穿宽松的衣服,避免摩擦患处。
注意事项
(1)体位须适当,局部皮肉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及体位移动等,火罐易脱落。
(2)根据不同部位,选用大小合适的罐。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使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掉下烫伤皮肤。应用闪火法时,棉花棒蘸酒精不要太多,以防酒精滴下烧、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棉花脱下。用架火法时,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水罐时,应甩去罐中的热水,以免烫伤病人的皮肤。
(3)在应用针罐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在应用刺血拔罐时,针刺皮肤出血的面积,要等于或略大于火罐口径。出血量须适当,每次总量成人以不超过10ml为宜。
(5)在使用多罐时,火罐排列的距离一般不宜太近,否则因皮肤被火罐牵拉会产生疼痛,同时因罐子互相排挤,也不宜拔牢。
(6)在应用走罐时,不能在骨突出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7)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人,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8)拔罐后针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严重者用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第四篇: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
拔罐疗法的选穴原则
(一)、就近拔罐:即在病痛处拔罐。
这是由于病痛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局部经络功能之失调,如经气不通所致。在病痛处拔罐,就可以调整经络功能,使经气通畅,通则不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地目的。
(二)、远端拔罐:就是在远端病痛处拔罐。
这远端部位的选择是以经络循环为依据,刺激经过病变部位经络的远端或疼痛所属内脏的经络的远端,以调整经气,治疗疾病。如牙痛拔合谷,胃腹疼痛拔足三里,颈椎疼痛拔足三里等。
(三)、特殊部位拔罐:
某些穴位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因此,根据病变特点特点来选择拔吸部位。
如:大椎,曲池,外关等有退热作用。如治疗发热时,可以在上述部位处拔罐。内关对心脏有双向调节作用,如心跳过缓,过急可以选择此穴。
(四)、中间结合,强调脊椎
1.颈椎部是指颈椎到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头部,颈部,肩部,上肢及手部的病变合功能异常。如头晕,头痛,颈椎病,落枕,肩周炎,手臂肘腕疼痛等。
2.胸椎上部是指第一胸椎到第六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心,肺,气管,胸廓的病变。如心悸,胸闷,气短,咳喘,胸痛等病症。
3.胸椎下部是指第七胸椎到第十二胸椎的部位,主要治疗肝,胆,脾,肠等器官的痛症。如肝区胀痛,胆囊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肠炎,腹痛,便秘等病症。
4.腰椎部是指腰椎以下的腰椎部,主要治疗肾,膀胱,生殖系统,腰部,臀部,下肢各部位的病变。如肾炎,膀胱炎,痛经,带下,阳痿,腰椎增生,椎间盘带脱出,坐骨神经痛,下肢麻痹,瘫痪,疼痛等病症。
拔罐疗法必选俞穴:
1、全身疾病:大椎,身柱。
2、下半身疾病:命门。
3、呼吸系统:风门,肺俞,脾俞,中府,等。
4、循环系统:心俞,肾俞,肝俞,脾俞,神道。
5、消化系统:膈俞,肝俞,脾俞,胃俞,中脘,上脘,三焦俞,大肠俞,天枢,关元,胆俞,阿是穴。
6、泌尿系统:肝俞,脾俞,肾俞,膀胱俞,中极,关元。
7、内分泌系统: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关元。
8、神经系统: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肾俞。
9、脑血管:心俞,厥阴俞,肝俞,脾俞。
10、运动系统:肩髃,肩贞,肩中俞,肩外俞,环跳,阿是穴。
11、五官及皮肤系统:风门,肺俞,肝俞,阿是穴。
第五篇:拔罐疗法的操作规范
拔罐疗法的操作规范(以火罐为例)
一、拔罐疗法的概念
拔罐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蒸汽等方法造成罐内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体表的一定部位,以产生良性刺激,达到调节机体功能。防治疾病目的的外治方法。
二、拔罐疗法的适应范围
拔罐法具有通经活络,吸拔经络中的风寒湿气外出,还具有引出排脓等作用,适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风湿痛、感冒、咳嗽、腰背痛、月经痛、胃痛、疡初期未溃时,以及局部皮肤麻木或机能减退的等病症。
三、拔罐疗法的吸拔方法
闪火法:用止血钳夹住95%酒精棉球,在罐内闪火排去空气,迅速将罐罩在应拔部位。
四、常用的拔罐法及操作
①坐罐:要求主试者用闪火法拔罐,用止血钳夹住一个经95%乙醇浸泡过的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绕1圈迅速退出,并立即将罐口扣在放术部位,使罐吸附在皮肤上。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②闪罐:用闪法火将罐拔上后,立即取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取下,取下拔上,直至皮肤潮红充血为度。
③走罐:选用口径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施术部位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油,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住,然后以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向左、右施术部位往返推动,至较大面积的皮肤出现潮红为度。
④针罐:先将针刺入穴位,待得气后将留置穴位,然后用闪火法,以针刺部位为中心,将罐拔住,约10~15min,至皮肤潮红充血起罐。
⑤刺络拔罐:在施术部位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地叩刺出血,再拔上火罐,留置10~15min后。起罐后擦净血迹。
五、拔罐疗法的注意事项
①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选择合适的火罐。
②拔罐时应选肌肉丰厚的部位,而在肌肉浅薄、骨骼突出、皮肉松弛、毛发较多的部位不易吸拔,罐易脱落。
③体位要适当,拔罐过程中不要移动体位,以免火罐脱落。④皮肤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处不宜拔罐。孕妇腹部、腰骶部须慎用。
⑤拔罐时注意棉球沾乙醇不可过多,亦勿在罐口停留,以免罐口烧烫灼伤皮肤。
⑥拔罐一般可出现局部红晕或紫绀色,一般不须处理,会自行消退。若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出现水泡,小者当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大的须用消毒针将水放出并包敷,防止感染。
⑦起罐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即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⑧应用针罐时,应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撞压针入深处,损伤脏器及血管。故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针罐。
⑨使用多罐时,火罐的排列顺序不宜太近,以免皮肤被牵拉产生疼痛。
⑩应用刺络拔罐时,出血量须适当,一般5~7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