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时间:2019-05-12 02:13: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第一篇: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一、六次侵华战争

1.鸦片战争:1840.6—1842.8,签订《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

3.中法战争:1883—1885 年,签订《中法新约》。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签订《马关条约》(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6.日本法西斯侵华战争(抗日战争):

①1931—1937 年,1931 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局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

②1937—1945 年,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二、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归类

1.割地:

①英国通过《南京条约》割占香港岛(涉及香港问题的三个不平等条约是:《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②俄国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割去150 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③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去台湾、澎湖列岛等。

2.赔款

①《南京条约》赔款2100 万银元。

②《马关条约》赔款2 亿两白银。

③《辛丑条约》赔款4.5 亿两白银。

3.开埠通商

①《南京条约》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口通商。

②《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最西端)、苏州、杭州为商埠。

4.攫取中国的特权

①《南京条约》:规定了协定关税权。

②《马关条约》:日本首先取得开设工厂的特权。

③《辛丑条约》:列强取得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完全控制权

5.有突出特征的条约

①《南京条约》: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②《瑷珲条约》:割地最多。

③《马关条约》:最能体现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特点。

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体现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三、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及其失败

1.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

(1)1841 年5 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2)1851 年到1864 年,洪秀全领导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平军曾多次重创英、法侵略军和外国侵略者指挥的洋枪队“常胜军”、“常捷军”。

(3)1899 至1900 年,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击日军入侵。

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1)禁烟运动:1839 年林则徐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起点。

(2)鸦片战争: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江南提督陈化成、副都统海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提督史荣椿、乐善英勇牺牲。

(3)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林永升以身殉国。

(4)1937 年七七事变,卢沟桥守军(二十九军)英勇抗击日军进攻。

(5)1937 年9 月,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一一五师英勇抗击日军。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1938 年春,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与日军激战。

(7)1940 年8 月起,八路军在彭德怀指挥下发动百团大战。

3.学生运动

1919 年,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4.反侵略斗争及其失败

从1840 年至1919 年的80 年间,中国人民对外来侵略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这些斗争具有重大的历史作用。但是,历次的反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的。其原因有:第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根本原因。第二,经济技术的落后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

一、近代中国不同阶级、阶层的探索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太平天国的 “热点问题”)

2.地主阶级

(1)新思潮的萌发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著《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洋务运动(地主阶级洋务派,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①背景: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内外交困。

②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③根本目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④目标(口号):自强、求富。

⑤洋务事业:兴办近代企业(创办军事工业——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是福州船政局;创办民用工业)。建立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⑥破产: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⑦失败原因: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⑧历史作用:客观上为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新的知识,使人们打开了眼界;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开始变化。

3.维新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

③主张: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制,进行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挽救民族危机。

④过程: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序幕);颁布《定国是诏》(变法开始);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⑤失败原因:维新派自身的局限(一是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二是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三是惧怕人民群众)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⑥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改善了社会风习。

⑦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企图通过走自上而下的改良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是根本行不通的。

4.辛亥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体内容详见后面关于辛亥革命的“热点问题”)

5.新文化运动(先进的知识分子,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①背景:政治(帝国主义加紧侵华,军阀混战);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与尊孔复古逆流尖锐冲突)。

②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③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盲从;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礼教;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实行文学革命。

④基本口号:“民主”和“科学”。

⑤开始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⑥五四之前意义:第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第二,它在社会上掀起的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从而为外国各种思想流派传入中国敞开了大门,激励着人们去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第三,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⑦五四之前的局限:没有思想武器,只有民主主义;没有革命实践,只有宣传呐喊;没有全面批判,只有绝对片面。

⑧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第一,民主与科学的内涵(民主不再是指狭隘的资产阶级民主,而是指多数人的民主、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民主。科学,除自然科学外,就对社会的研究来说,主要是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并没有中断或取消五四以前开始的反封建的思想启蒙工作。从反对封建思想入手,进而提出必须反对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制度;把反封建思想的斗争的立足点,从争取个人的个性解放,扩展到争取人民群众的社会解放的高度;把反封建的斗争方式,从少数人进行的思想批判,逐步地发展为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

第二篇:2012考研《政治》考前知识点预测侵略与抗争史

(1)辛亥革命三个旗帜: 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必须始终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理念和要求,是我们党战胜各种困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3、必须坚定不移高举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和平、发展、合作旗帜。

4、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2)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遵循的原则:建设。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党的建设状况、党员队伍1.坚持以人为本;2.坚持科学发展;3.坚持改革开放;4.坚素质总体上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是适应的。同时,党内也存持民主法治;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不少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不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的(3)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 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削弱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2.没收官僚资产阶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 固和执政使命实现,必须引起全党警醒,抓紧加以解决。

(4)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遵循的重要方针:

5、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继续坚持邓小平和“三个代表”

1、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益有机统一

3、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4、坚持社会主义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5、坚持以人为本,6、坚持改革开放,着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

(5)推动先进军事文化繁荣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和要求: 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

1、牢牢把握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政治方向。

2、紧紧围绕军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队建设中心任务推进军事文化建设。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3、坚持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4、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始终着眼促进官兵全面发展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5、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要求推进军队文化建设改革创新 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

(6)我国 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复兴。

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怎么建设??? 领导的多党和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按照胡主席在七一讲话中的重要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

(7)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针:1.自主创新2.重点跨越3.支撑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发展4.引领未来 时俱进,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8)毛泽东思想灵魂:1.实事求是2.群众路线3.独立自主 党思想政治水平。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

(9)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

1、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2、自由、人权

3、安定有家事业中来。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牢固树立序

4、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5、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

(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理想

3、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必须坚心的时代精神

4、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推进党的建

(11)三个是否有利于: 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1.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2.是否有利于增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海军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3.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海军党的建设,是确保海军官兵高举旗

(1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基本问题: 帜、听党指挥的根本保证,是确保海军建设加快推进、科学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什么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是确保海军部队履行使命、不辱使命的必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然要求。当前,海军正处于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各级要确实增强政治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样发展 自觉把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作为全局性重大任务抓紧抓好。

(13)三件大事 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海军党建的主要工作包括哪些?1)、坚

1、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党员。2)、着力建设坚强有力、2、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奋发有为的党委班子。3)、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3、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4)、积极稳妥地推进党内民主建设。5)、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特色社会主义。织建设。6)、下大力气改进领导和机关作风。7)、深入推进(14)三大成就 反腐倡廉建设。8)、扎实抓好海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

1、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四、军事问题

主义理论体系

3、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1谈谈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

2、谈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的使(15)四个选择 命任务与能力建设。

1、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2、选择了马克思主义3、1、新世纪新阶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力加强高科技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4、选择了改革开放武器装备研制,大力加强信息化作战能力建设,他们通过台(16)四个考验 湾问题、西藏问题等干涉中国内政,遏制中国发展的险恶意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图不会改变,中国依然面临严峻的传统安全威胁。

环境考验

2、新世纪新阶段,不仅要应对传统安全威胁,还要应对非(17)四个坚持 传统安全威胁;不仅要维护国家生存利益,还要维护国家发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坚持为了人民、展利益;不仅要维护国家改革发展稳定大局,还要维护世界依靠人民,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3、坚持任人唯贤、广纳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承担必需的国际义务。我军的使命任人才

4、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 务是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

(18)四个着眼于 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

1、着眼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促进社会和谐 展发挥重要作用。

2、着眼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扭住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不放松,3、着眼于增强全党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责科学安排和统筹加强非战争军事行动能力建设。要坚持以国任感 家核心安全需求为导向,拓展和深化军事斗争准备,牵引和

4、着眼于保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 带动现代化建设整体发展。推进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建设,加

(19)四个着力于 大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力度,要深入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1着力于扩大国内需求

2、着力于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

3、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不断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的着力于神话改革开放

4、着力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热潮。

一、经济方式转变

五、特色社会主义

1、坚持“好”字优先,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是如何论述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伟大成就为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的;是解决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我们推进需要。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人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体现了我们党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制度等构成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认识的深化。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遵循十七大的战略部署,以及建立在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基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走信息工业化道路,要实现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大经济发体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展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实现由依靠第二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由依靠增加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转变;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推动区域经济协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调发展;要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

4、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更加突显出来。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解决资源环境的严重制约。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发展的可持续性;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与稳定外需结合起来,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均衡性;

把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推进城镇化结合起来,大力拓展发展空间;把推动自主创新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创新发展;把深化改革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全面

提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

二、建设文化强国

重要意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

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是民族复兴的强大支撑。胡主席要求在在前进道路上,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再次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大

意义。2)、主要内容和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按照十七大的部署,主要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

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特别是要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中之重。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同时要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积极作用,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增强多元化供给能力,满足多样化社会需求,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材料三四充分

表明现代文化的巨大经济价值,表明文化建设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我们必须把文化事业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

新形势下如何建设具有海军特色的先进军事文化? 一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二是始终坚持以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三是始终坚持以创作生产更多的文

化精品为标志。四是始终坚持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为重心。

五是始终坚持以充分运用和发展现代传播技术为支撑。

三、党建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在推进改革开放和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

世所罕见。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程中,不断根据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

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自己的先进性建设,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建设,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领导人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才能保证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才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应对国际形势中的挑战和风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

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

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

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当同人民群众的血

第三篇: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7.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5)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改革开放专题

(一)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1.改革的性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

2.改革的目的

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3.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2)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也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吸取人类文明成果,建设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需要。

2.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所谓全方位,就是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开放政策。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所谓宽领域,就是立足于我国国情,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巿场的开放,把对外开放拓宽到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及金融、保险、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服务业等。

3.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的水平

第一,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髙对外贸易效益。

第二,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第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012考研政治分析题材料: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十周年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十周年高层论坛于12月11日上午10时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这是我国纪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规格最高的一次论坛。

10年前的今天,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历史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为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坚持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相结合、实现自身发展和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相结合,积极化挑战为机遇,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动中国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胡锦涛主席总结了十年来对外开放取得的新进展等讲话内容。

相关考点链接: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①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它不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③改革开放的目的:社会生产力层面: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制度层面: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社会主义。党的建设层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⑤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①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通过自身调整可以得到解决;中国社会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矛盾,即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②邓小平: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看它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

1.改革是全面的改革

①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的任务决定的。

②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配合。

2.“三个有利于”(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改革和发展必须要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

1.保持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四、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 对外开放格局: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对外开放的层次:是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内陆省区。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新发展和我国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施互利双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012考研政治之马克思主义原理

考研名师结合考研政治的命题趋势及特点,分析总结考研政治各科目的知识要点,为广大考研学子潜心搜集整理了最新信息和多方面精华资料,希望通过我们总结的这些考点,帮助广大考生在基础复习阶段梳理好知识体系,准确把握基础考点,做好考研政治复习的起点工作。现总结马这部分的基本考点如下:

一、唯物论

1.物质观:物质定义/物质的唯一特性/马哲物质观的意义

2.运动观:运动含义/物质与运动不可分/相对静止含义及意义/运动与静止关系/割裂二者关系会产生的错误/运动的形式

3.时空观:含义/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时空的无限与有限性

4.实践观:本质/特点/形式/主体客体及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主体的能力结构[物质因素/智力因素/动力因素]/主体的分类[个人/集团/社会/人类]/客体及分类[自然/社会/精神]/实践的三个环节/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与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自然灾害/节能减排/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联系起来)5.意识观:物质决定意识[产生/本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割裂二者关系产生的错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实践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

1.两大特征:联系、发展/联系的特征/普遍联系/系统的特点/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性[可持续发展的方法论依据] 2.四大范畴: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假象/必然性与偶然性[机械决定论/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不可能与可能、抽象的可能与现实的可能

3.三大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质量度的含义/质量互变规律的内容/意义: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改革发展稳定统一/革命目标与求定精神结合起来

(2)否定之否定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的内容/意义: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大胆吸收人类文明成果

(3)对立统一规律:反映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原理/内因与外因关系原理及意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及意义:两点论与重点论结合:经济建设为中心与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马哲:第一要义是发展:辩证的发展观/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非主要方面/核心是以人为本:发展的目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整体观、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过程性思想/根本方法统筹兼顾:五个统筹[人与自然/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国内与国际]矛盾统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三、认识论 1.认识的本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劳动实践/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认识的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对事物进行的反复和无限的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含义/特点/形式/关系]/两次飞跃及条件/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非理性认识的三个作用]/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左右错误的根源]要求:不断地理论创新

3.认识的目的:真理[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关系/真理的具体性/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价值: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具有客观性与主体性/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整个人类主体的根本利益/正确价值观是价值实现的首要前提;实践活动是价值实现的唯一途径/人类认识的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和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如:生产力与共同富裕既体现这两个原则/党的思想路线:内容/实质内容

4.认识的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主观辩证法是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四、历史唯物论

1.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结构

(1)人类社会的本质即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即三大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地理环境与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社会的本质:实践/社会的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社会有机体的三个基本特征:形成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人为主体的具有自我意识的有机体;更新和再生的内在机制是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的统一/意义:党的科学发展观“四位一体”、“五个统筹”“代际平等”是社会有机体思想的创造性运用。

(2)三大结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A经济结构:的内容/生产力构成[实体要素和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关系内容/ B政治结构:构成/国家本质/职能/C文化结构:构成/本质/相对独立性表现/文化的本质、特点、功能/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及四位一体的关系

2.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1)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规律的特点/生产力、生产关系与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意义: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论基础

(2)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最终决定力量/阶级斗争/革命与改革[改革作用]/科学技术的功能及作用[与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交往

(3)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党的群众观点及群众路线[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 3.社会发展的目的:人的发展

(1)社会发展过程的三大特点

(2)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要在其社会性

(3)人的价值:个人价值问题的实质是人和社会的关系,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从价值两个方面/人的价值工具性和目的性的二重性/社会发展与以人为本

(4)人的自由: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自由以必然为基础/对必然的认识/对必然的改造]/人的发展过程的三个历史阶段 注意几个重点问题与哲学: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自然灾害、节能减排:人与自然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3)金融、石油、粮食等全球问题:人与自然关系/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四篇: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

------------------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科学发展观专题

1.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

2.科学发展观回答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继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3.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硬道理。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4.科学发展观的地位和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5.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1)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

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要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为发展提供良好社会环境。

6.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科学发展观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了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吸取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在发展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7.科学发展观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1)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3)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全面看待问题的哲学思想。

(4)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

(5)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这正是唯物辩证法所主张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第五篇: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范文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标志 P8(单选)答:《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参考模拟一 P17单选2

2、马克思体系理论不可分割的三个组成部分 P9(多选)答: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参考模拟一 P18多选1

3、马克思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P14(判断、单选)答: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4、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多选)

答:①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即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

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参考模拟一 P19多选5

5、物质的概念 P30(名词解释)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参考模拟一 P20名词1

6、联系的概念 P40(名词解释)

答: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7、为什么说联系具有普遍性 P40(简答题)答: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

②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参考模拟一 P21简答2

8、唯物辩论法的实质与核心 P43(单选或多选)

答:唯物辩论法的实质与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理由有三:

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②它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和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它给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参考模拟一 P17单选9 P19多选12

9、实践的概念与类型 P34-35(名词解释、多选)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 ①物质生产劳动时间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

参考模拟一 P20名词2 P19多选8

10、真理的概念,真理与谬误的区别 P71、75(名词解释、多选)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答: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书本P75: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

习题册:P23单选8: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参考模拟二 P27名词1 P23单选8

11、为什么 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P77(简答题)

答: 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 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社会实践。

② 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人们遵循着一定的认识去实践,就可以引出现实的结果,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参考模拟二 P27简答1

12、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P68-69(单选)答:①从实践到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

参考模拟二 P23单选6

1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概念,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的原理 P100-102(名词解释、单选)

答:①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书本P103: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习题册P27论述题: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参考模拟二 P24单选13、14 P27名词解释3 P27论述题

14、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价值量,价值规律 P144、145、147(多选、单选、名词解释)

答:①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②商品的价值量:

书本P145: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动时间。

习题册P29单选4: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习题册P33名词解释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③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参考模拟三 P31多选2 P29单选4 P33名词 2

15、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P169(单选)

答: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参考模拟三 P29单选6

16、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P159、160(单选)答: ①绝对剩余价值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

②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参考模拟三 P30单选11、13

17、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P157(多选)答: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18、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依据及重大意义 P158(单选)

答:书本P158: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简化:根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而将其区分。)

习题册P29单选5: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的作用不同。

意义: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①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与源泉。)

②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参考模拟三 P29单选5

19、剩余价值 P157(判断、名词解释)

答: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与雇佣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参考模拟三 P32判断7

20、资本主义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 P182(判断)答: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参考模拟四 P35单选1 P38判断1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21、国家垄断资本的主要形式 P188(多选)答: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与微观规制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1

22、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基本形式 P190(多选)

答:①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

②生产资本输出(即在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国外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已有的企业等)

③商品资本输出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3

23、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P194(名词解释、单选)

答: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

表现有四:①生产的全球化

②贸易的全球化 ③金融的全球化 ④企业经营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

参考模拟四 P35单选5

24、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有哪些 P198、201 答:书本P198-201: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 ③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 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 ⑤政治制度的变化

习题册P39简答

1、书本P201:政治制度的变化:

①首先,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

②其次,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 ③再次,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④最后,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

参考模拟四 P39简答1

25、垄断,金融寡头的概念 P181(名词解释)

答: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他们支配大量的社会财富,控制了整个国家经济命脉和上层建筑,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统治者

参考模拟四 P39名词1、2

26、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 P213-214 答: 1848年 2 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 黄石理工学院电气与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10电信本二班 的党纲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由理想到科学的标志)

衍生:空想社会主义思潮所经历的的三个发展阶段:①16-17 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② 18 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 ③ 19 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参考模拟四 P37多选7

27、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P243(单选)答: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所做的最简要最明确的表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明确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参考书本243-245页中“首先„„其次„„再次„„最后„„”

参考模拟四 P36单选12

28,、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P255-260(多选)答: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

①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 ②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参考模拟四 P38多选12

29、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特点 P154(简答题)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

(2)劳动力价值的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源泉。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的目的,就是要使雇佣劳动者为他生产出高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参考模拟三 P33简答2

30、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P265-266(简答题)

答:共产主义社会一定能够实现,但这是一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其原因: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第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参考模拟四 P39简答3

31、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P255-260(多选)答: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②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下载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原重难点总结之侵略与抗争史、探索史(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

    马原重难点总结之辩证法一、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一)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一)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

    2004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精选5篇)

    数量或结构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及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即非连续性。 扬弃是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二)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二)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三)

    2012年考研政治之马原重难点总结(三) 万学海文 2012年考研复习已经进入了冲刺阶段,对于这一阶段的复习考生们也越发紧张和重视。对于考研政治来说,各个科目里面有很多重难点内容......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最终版]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 对于马原的复习,......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凯程考研辅导班,中国最强的考研辅导机构,http://www.xiexiebang.com 考研就找凯程考研,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 2016政治考研重难点:马原第三章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对于马原......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共五则)

    2012年考研政治复习马原重难点总结之唯物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是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