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

时间:2019-05-12 02:0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

第一篇: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情况汇报

中共水城县委 水城县人民政府

(2014年5月24日)

再勇书记,各位领导:

根据安排,我就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情况作如下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水城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是贵州省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包括龙场、顺场、杨梅、新街四个纯农业乡,规划面积433.54平方公里。园区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良好的土壤环境,具有发展高山富硒有机绿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园区以发展高山富硒有机茶为主导产业,建设茶园总面积12万亩,其中:龙场乡麻窝、鱼塘、娱乐等村为核心区,建设5万亩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拓展区建设茶园7万亩。园区按照“一园四区” 进行布局,一园即新建高产优质示范茶园;四区即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茶产品交易市场、茶产品深加工区、茶文化展示区。园区致力于打造有机富硒茶基地、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茶产品观光示范基地。园区规划投资9.43亿元,计划茶叶种植年产值5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我们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环境改

前,已完成主导产业茶叶种植业基地4.5万亩(其中2013年新建标准化茶园2.85万亩),投产茶园1.2万亩;育茶苗350亩;配套实施中药材2000亩,种植蓝莓1100亩、猕猴桃1300亩、提子200亩、蔬菜2500亩。二是注重做长产业链。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体系规划来做长产业链,注重在产业的前端做服务,包括土地流转、劳务派遣和技术支撑等服务;注重在产业后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推进市场化,从而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主干道路131.5km,机耕道21.23 km,生产便道22.54km;沟渠260km(含管网),设施农业面积5500亩。目前,园区内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四是注重投资驱动。园区建设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进企业成为园区建设主体,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管委会委托水城县兴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建立了融资信用担保,委托开展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8.4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976.45万元,社会投入资金5.29亿元,整合16个部门资金1.91亿元,融资贷款1.01亿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4.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4亿元。五是注重融合发展。坚持把园区建成景区、把基地建成景点,在加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以娘娘山高原国家湿地公园、北盘江大峡谷、坡上草原(牛棚梁子)等旅游景区景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为依托,将园区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六是注重

中间环节桥梁纽带作用,切实解决农民土地流转以及农民和企业之间的一些利益冲突问题,通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率,探索建立了“政府+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流转的“5+N”模式,快速促进园区土地流转,土流转率达60%。第四是龙头企业支撑。通过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本的瓶颈问题。

(五)高收益彰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通过精心打造,园区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销售利润0.31亿元。农户土地流转后,劳动力得到解放,直接参与园区企业经营管理或从事其他产业,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0元/年,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但未明确管委会机构编制事宜,园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核心区内乡村道路(观光道)、机耕道、人行步道、水利设施(沟渠、水池)和设施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园区的发展。三是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县级财政紧张,园区建设投入大,融资和贷款难度大,园区建设缺口资金过大。四是招商难度大。发展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收益小,引进企业投资难度大。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以园区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坚持把扩大产业规模作为当前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环境升级打

各位领导,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地处5A级景区贵州娘娘山高原湿地公园(正在申报)山腰,与北盘江大峡谷景区依依相连,与坡上草原(牛棚梁子)景区互为犄角、与花戛溶斗和陆车河景区同为一体,雨汪河、八一、二河等11个中(小二)型水库密布于内,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观光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打造下,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崭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将在六盘水南部将悄然升起,“头顶娘娘山,脚踏陆车河,谁人识得破,银子用马驼”的古老神话将会变为现实。

最后,对各位领导的莅临指导再次表示衷心感谢!

第二篇: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

情况汇报

(2014年7月24日)

一、基本情况

水城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是贵州省省级重点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主要包括龙场、顺场、杨梅、新街四个纯农业乡,规划面积433.54平方公里。园区交通便捷,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良好的土壤环境,具有发展高山富硒有机绿茶得天独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园区以发展高山富硒有机茶为主导产业,建设茶园总面积12万亩,其中:龙场乡麻窝、鱼塘、娱乐等村为核心区,建设5万亩标准化茶叶生产基地;拓展区建设茶园7万亩。园区按照“一园四区” 进行布局,一园即新建高产优质示范茶园;四区即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茶产品交易市场、茶产品深加工区、茶文化展示区。园区致力于打造有机富硒茶基地、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茶产品观光示范基地。园区规划投资9.43亿元,计划茶叶种植年产值5亿元,综合产值12亿元以上。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作为省委、省政府重点打造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我们以发展主导产业为抓手,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平台,以环境改造为主线,以乡村旅游为载体,统筹推进各项建设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强组织保障,园区工作基础扎实

一是园区组织机构健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第一组长、县

的系列体系规划来做长产业链,注重在产业的前端做服务,包括土地流转、劳务派遣和技术支撑等服务;注重在产业后端推进农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仓储、物流等产业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商品率,推进市场化,从而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园区主干道路131.5km,机耕道21.23 km,生产便道22.54km;沟渠260km(含管网),设施农业面积5500亩。目前,园区内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四是注重投资驱动。园区建设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进企业成为园区建设主体,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同时,管委会委托水城县兴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建立了融资信用担保,委托开展融资服务。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完成投资8.41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976.45万元,社会投入资金5.29亿元,整合16个部门资金1.91亿元,融资贷款1.01亿元,招商引资签约资金14.7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5.04亿元。五是注重融合发展。坚持把园区建成景区、把基地建成景点,在加强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围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以娘娘山高原国家湿地公园、北盘江大峡谷、坡上草原(牛棚梁子)等旅游景区景点、“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和民族民间文化挖掘整理为依托,将园区打造成为集休闲观光度假、农业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胜地。六是注重市场主体培育。通过系列优惠政策和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园区投资主体进一步扩大。目前,入驻企业达23家,入驻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家,入驻企业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七是注重品牌打造。树立品牌是产

通过重点引进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有效解决了企业发展资本的瓶颈问题。

(五)高收益彰显,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通过精心打造,园区农业综合效益进一步凸显。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02亿元,销售利润0.31亿元。农户土地流转后,劳动力得到解放,直接参与园区企业经营管理或从事其他产业,大大增加了农户收入。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780元/年,远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虽然成立了园区管理委员会,但未明确管委会机构编制事宜,园区管理体制存在问题。二是基础设施欠账大。核心区内乡村道路(观光道)、机耕道、人行步道、水利设施(沟渠、水池)和设施农业投入不足,严重制约着园区的发展。三是园区建设资金不足。由于县级财政紧张,园区建设投入大,融资和贷款难度大,园区建设缺口资金过大。四是招商难度大。发展农业产业投入大,见效慢,收益小,引进企业投资难度大。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农业观光和乡村旅游,以园区优势产业发展为依托,坚持把扩大产业规模作为当前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环境升级打造、人力资源配臵、群众利益联结、知名品牌创建、优化技术服务等工作,探索园区旅游地产建设模式,增强园区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力争把园区建设成为水城改革发展的“试验田”。二是拓展资金链条。进一步加大与省、市有关部门的对接汇报力度,区同为一体,雨汪河、八一、二河等11个中(小二)型水库密布于内,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观光区位优势突出。我们坚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在县委县政府的倾力打造下,一个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崭新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将在六盘水南部将悄然升起,“头顶娘娘山,脚踏陆车河,谁人识得破,银子用马驼”的古老神话将会变为现实。

第三篇: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自评报告2014.2.15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自评报告

根据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关于印发《2013年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工作方案》的通知(黔农园发„2014‟1号)和省财政厅 省农业委员会《贵州省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办法(试行)的通知》(黔财农„2013‟31号)文件精神,水城县抽调专门人员组成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绩效考评自评小组,对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组织领导、规划编制、园区投入、建设目标、园区效益、工作措施等完成情况进行自评,自评分99.5分,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组织领导

成立水城县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市委常委县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其他副县级领导任副组长,各部办委局主要领导和涉及乡党委书记为领导小组成员,明确工作职责,建立县领导和部门挂帮园区制度。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农业局,农业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协调和调度园区建设日常工作,同时成立水城县龙场园区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水城县富硒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分管农业副县长任主任,涉及乡党委书记、农业局副局长、财政局农业综合开发中心主任任副主任,分别从乡、农业局、茶叶公司抽调17人到园区工作。核定管委会事业编制15名,与龙场乡政府合署办公,设置了园区相关处室,明确各办公室职责及具体人员分工。出台了《水城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试行)》从财税、用地、收费、服务、资源等方面给予支持。

自开展园区工作以来,各级各部门主高度重视,省市人大代表多次到园区督查指导,周荣市长、付昭祥副市长、市政府副秘书长戴宇霖、市农委主任方裕谦、王尔彬县长和吴君隆、杨继军、朱振峰等3位副书记多次到园区帮助指导工作,副县长陈朝晖亲临园区召开群众会参与土地流转和指导茶叶种植,每周定期或不定期到园区督查调度,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县财政局拨付管委会经费171.45万元,工作经费有保障。

(二)规划编制

聘请云南农业大学资深专家亲临实地,对涉及乡气候、土壤、水资源、交通等状况进行系统调研,制定了《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园区按“一园四区” 布局,即以茶叶为主导产业建高标准优质生态示范园,打造茶产品深加工区、茶产品交易市场区、茶文化展示区、旅游观光休闲示范区。产业规划布局合理、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具体、效益分析科学,于7月29日通过了市级评审,于12月3日以六盘水府复„2013‟100号文件下达批复,于12月18日上报省财政厅和省联席会议备案。

(三)基础建设

完成主干道路131.5km,为规划目标值120km104%,完成机耕道21.23 km,完成生产便道22.54 km;完成沟渠260(含管网)km,为规划目标值260km100%,有效灌溉率达40%;完成设施农业面积5500亩,为规划目标值5000亩110%;农机总动力达60千瓦/亩;电力、通讯网络设施覆盖所有行政村及村民小组。

(四)主体培育

入驻企业23家;入驻企业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家,为任务分解值5家120%;入驻企业省级及以上重点龙头企业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9家,为任务分解值10家190%;参加合作组织农户比率达95%以上;园区经营主体投产率达100%,达产率达60%以上。

(五)生产经营

完成高标准种植业基地2.85万亩,为任务分解值1.2万亩238%,茶叶、猕猴桃、蔬菜、辣椒、生姜、梨等获三品认证16.95万亩167吨,为任务分解值1个600%;残留抽查合格率100%; 商品化率达80.5%以上;园区销售收入1.02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8亿元128%;园区销售利润0.31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272亿元114%;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780元/年,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5490元/年160%;园区示范带动农民144565人,为园区农民人数131405人110%。

(六)要素保障

1、资金投入

完成投资8.41亿元,为任务分解值0.3亿元2803%,其中财政投入资金1976.45万元,社会投入资金5.29亿元;整合部门16个,整合资金1.91亿元,为考评值191亿元%;园区融资贷款1.01亿元,为考评值1亿元110%。通过招商引进企业23家,签约资金14.75亿元,为考评值10亿元147.5%,实际到位资金5.04亿元,为考评值5亿元101%;管委会委托水城县兴业担保有限公司等3个公司建立了融资信用担保,委托开展融资服务。

2、土地流转

县乡村分别成立土地流转服务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开展主导产业土地流转,土流转率达50%。

3、技术人才

配备农技人员10人,为任务分解值5人200%;培训农民从业人员970人,为任务分解值100人970%;主导品种覆盖率达100%;聘请省内外农业专家6名为园区茶叶种植、采摘、病虫害防治及加工服务,为考评值5名120%;引入和应用科学技术7项,为考评值4项175%。

4、信息宣传

按旬按月及时报送园区监测统计表、推进报告和百日攻坚报表,编发园区工作简报14期,在六盘水市及水城县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宣传报道园区规划建设情况20余篇。

二、主要成效及经验

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按规划设计扎实推进,全力整合各部门资金、资源、人力技术重点投入,打造全国高山富硒有机茶基地、西南茶文化休闲度假胜地、贵州西部茶产品交易中心及六盘水市茶园观光示范基地,带动生态养殖、加工运输、生态休闲、小城镇建设等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村容村貌,小康建设稳步推进。在核心区已建成的高标准茶叶基地2.11万亩,得到市领导充分肯定。

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总结经验,我们主要体会是:加强领导是前提,市长、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县委副书记、组织部长多次到园区督导工作、分管农业副县长亲自参与园区土地流转和指导茶叶种植,每周定期或不期到园区调度工作,解决园区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困难,乡村组和管委会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整合资金是关键,为确保园区建设工作扎实推进,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职、各计其功、各负其责”的要求,建立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运行机制,整合部门16个,整合资金1.91亿元,逐步形成立项科学、分配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资金管理机制;招商引资是动力,园区建设以政府统筹协调、规划指导,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扶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达到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引进企业23家,签约资金14.75亿元,到位资金5.04亿元,成为园区建设经济实体,为园区建设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力量;创新思路是根本,近年来,水城县大规模发展茶叶基地,为园区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和提供了宝贵经验,园区建设前期,我们邀请了西北农业大学教授来到园区,结合园区的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自然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和指导,园区建设期间,从湄潭县聘请有多年种植和管理茶园经验的土专家到现场指导茶叶种植,传授茶园管理经验,全县统一标准实行深沟起垄开箱种植,同时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制度,为保护农民长远利益,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完善各方面体制机制,确保百姓利益,为园区建设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持;强化监督是保障,分管农业副县长、监察、审计、财政、农业等部门采取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方式监督检查,确保园区工作扎实推进。

三、存在问题

县级财力薄弱,基础设施欠账大,茶园建设补助低。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园区按照1年打基础、两年初具规模、三年见成效的要求,2014年目标如下:

(一)加大资金投入

确保年内完成3600万元的投资任务,力争全年完成12000万元的投资目标,加大社会资金的投入,促使社会资金的投入占总投入的90%以上。

(二)抓好主导产业建设

突出示范茶园建设项目,在园区内高标准种植2.5万亩茶叶基地;启动2个以上年产能300吨的加工厂建设,创建1个省著名商标农产品品牌。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完成3万亩的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和土地治理项目建设;完成1000亩茶园喷灌设施建设;完成200万元园区服务中心建设;完成2个以园区观景台;完成40公里以上机耕道和生产便道建设;完成顺场片变电站建设;启动水盘高速营盘互通至龙场国家二级路建设规划设计、雨汪河中型水库建设;启动园区茶叶文化广场和茶叶交易中心。

(四)培育经营主体

培育3家以上规模较大、实力较强,有新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龙头企业,组建10家以上农民合作社,完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

(五)提升生产经营效益 实现销售收入0.96亿元,销售利润0.33亿元,新增“三品”认证农产品1个,产地面积达3600亩以上。

(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配备园区农技服务人员10名以上,培训园区农业从业人员200名以上,二是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治点6个以上,建设小气候自动观测站3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点2个。

(七)注重招商引资

引进项目6个以上,引资额达3.6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0.6亿元以上。

(八)合理利用土地

启动园区聚集区的控规工作,做好茶文化广场及度假中心、园区服务中心、初加工厂、精深加工厂、茶文化展示走廊、茶产品交易中心用地规划工作,开展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征地工作和相关项目建设工作。

实现销售收入0.96亿元,销售利润0.33亿元,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个,产地面积达3600亩以上,培育1个知名农产品品牌。

(六)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配备园区农技服务人员97名以上,培训园区农业从业人员970名以上,二是建立病虫害监测防治点36个以上,建设小气候自动观测站3个,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点2个。三是强化服务设施建设,完成40万元的农业机械化示范项目建设;完成加工厂冷藏库、萎凋室配套建设。

(七)注重招商引资

引进项目6个以上,引资额达3.6亿元以上,实际到位资金0.6亿元以上。

(八)合理土地利用

启动园区聚集区的控规工作,做好休闲广场及度假中心(宾馆)、园区服务中心(园区管委会办公楼)、初加工厂、精深加工厂、茶文化展示走廊、茶产品交易中心用地规划工作,开展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征地工作和相关项目建设工作。

水城县龙场园区管委会

2013年12月29日

第四篇:富硒产业规划

青海省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

(2012-2020 年)

平安县富硒产业园区办公室规划编制小组

二 〇 一二年十月

目 目 录 录

前 言、、、、、、、、、、、、、、、、、、、、、、、、、、、、、、、、、、、、、、、、、、、、、、、、、、、、、、、、、、、、、、、、、、、、、、、、、、、、、、、、、、、、、、、、、、、、、、、、1

第一章 概 述、、、、、、、、、、、、、、、、、、、、、、、、、、、、、、、、、、、、、、、、、、、、、、、、、、、、、、、、、、、、、、、、、、、、、、、、、、、、、、、、、、、、、3

第一节 规划目的、、、、、、、、、、、、、、、、、、、、、、、、、、、、、、、、、、、、、、、、、、、、、、、、、、、、、、、、、、、、、、、、、、、、、、、、3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3

第三节 规划期限、、、、、、、、、、、、、、、、、、、、、、、、、、、、、、、、、、、、、、、、、、、、、、、、、、、、、、、、、、、、、、、、、、、、、、、、4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5

第一节 项目区总体概况、、、、、、、、、、、、、、、、、、、、、、、、、、、、、、、、、、、、、、、、、、、、、、、、、、、、、、、、、、、、5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6

第三节 生物资源、、、、、、、、、、、、、、、、、、、、、、、、、、、、、、、、、、、、、、、、、、、、、、、、、、、、、、、、、、、、、、、、、、、、、、、、7

第四节 旅游资源、、、、、、、、、、、、、、、、、、、、、、、、、、、、、、、、、、、、、、、、、、、、、、、、、、、、、、、、、、、、、、、、、、、、、、、、8

第五节 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8

第三章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

第一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11

第二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13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19

第一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机遇、、、、、、、、、、、、、、、、、、、、、、、、、、、、、、、、、、、、、、、、、、、、、、、、、、19

第二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挑战、、、、、、、、、、、、、、、、、、、、、、、、、、、、、、、、、、、、、、、、、、、、、、、、、、21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22

第一节 总体思路、、、、、、、、、、、、、、、、、、、、、、、、、、、、、、、、、、、、、、、、、、、、、、、、、、、、、、、、、、、、、、、、、、、、、、22

第二节 发展目标、、、、、、、、、、、、、、、、、、、、、、、、、、、、、、、、、、、、、、、、、、、、、、、、、、、、、、、、、、、、、、、、、、、、、、25

第六章 富硒产业发展目标与布局、、、、、、、、、、、、、、、、、、、、、、、、、、、、、、、、、、、、、、、、、、、、、、、、、、、27

第一节 建立富硒农畜产品研发中心、、、、、、、、、、、、、、、、、、、、、、、、、、、、、、、、、、、、、、27

第二节 种植业、、、、、、、、、、、、、、、、、、、、、、、、、、、、、、、、、、、、、、、、、、、、、、、、、、、、、、、、、、、、、、、、、、、、、、、、、、29

第三节 畜牧业、、、、、、、、、、、、、、、、、、、、、、、、、、、、、、、、、、、、、、、、、、、、、、、、、、、、、、、、、、、、、、、、、、、、、、、、、、36

第四节 林果业、、、、、、、、、、、、、、、、、、、、、、、、、、、、、、、、、、、、、、、、、、、、、、、、、、、、、、、、、、、、、、、、、、、、、、、、、、39

第五节 旅游业、、、、、、、、、、、、、、、、、、、、、、、、、、、、、、、、、、、、、、、、、、、、、、、、、、、、、、、、、、、、、、、、、、、、、、、、、、41

第七章 效益预期、、、、、、、、、、、、、、、、、、、、、、、、、、、、、、、、、、、、、、、、、、、、、、、、、、、、、、、、、、、、、、、、、、、、、、、、、、、、、44

第一节 生态效益、、、、、、、、、、、、、、、、、、、、、、、、、、、、、、、、、、、、、、、、、、、、、、、、、、、、、、、、、、、、、、、、、、、、、、44

第二节 经济效益、、、、、、、、、、、、、、、、、、、、、、、、、、、、、、、、、、、、、、、、、、、、、、、、、、、、、、、、、、、、、、、、、、、、、、45

第三节 社会效益、、、、、、、、、、、、、、、、、、、、、、、、、、、、、、、、、、、、、、、、、、、、、、、、、、、、、、、、、、、、、、、、、、、、、、45

第四节 环境影响评价、、、、、、、、、、、、、、、、、、、、、、、、、、、、、、、、、、、、、、、、、、、、、、、、、、、、、、、、、、、、、、46

第八章 项目区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47

第一节 项目区配套政策、、、、、、、、、、、、、、、、、、、、、、、、、、、、、、、、、、、、、、、、、、、、、、、、、、、、、、、、、、47

第二节 保障措施、、、、、、、、、、、、、、、、、、、、、、、、、、、、、、、、、、、、、、、、、、、、、、、、、、、、、、、、、、、、、、、、、、、、、、48

前言 言 硒就是人类身体健康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据统计,全世界42 个国家与地区缺硒,我国有 72 %的地区处于缺硒与低硒生态环境之中,缺硒现象非常普遍,合理调配与获取适量的硒就成为

了重要的研究问题。通过食物链转化途径就是人与动物获取适量硒营养的一条安全、廉价、可行的途径。人体通过富硒农产品适量补硒,可以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抑制肿瘤,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延缓衰老,抗氧化,保护、修复细胞等。

2010 年青海省国土资源厅第五地质矿产勘查院开展的“青海东部地区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重大地质成果,首次发现在互助—平安—乐都一带 840平方公里区域内土壤富硒,其中平安县富硒土壤面积达到 600 多平方公里(75 万亩),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三合镇等富硒地区硒含量一般在 0、23—3、00 mg/kg,平均 0、44 mg/kg,高于全国土壤硒背景值,接近于浙江瑞安、上虞、江西丰城富硒土壤硒含量水平。并且具有富硒地层较厚、硒含量浓度适中、无伴生的有害元素、富硒品质好、宜于开发利用等特点。该重大发现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当年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申报并立项了省科技厅下达的“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2010 年—2012 年),通过三年的调查采样(平安县域调查采样点分布图 1)、试验研究,基本摸清了该富硒带耕地土壤硒的分布状况(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 2)、土壤硒的形态、硒含量水平,研究明确了主要农作物与畜禽产品硒吸收、富集等特性。2012 年,通过项目的支持,与当地涉农部门协作,颁布实施了青海省地方标准——《东部农业区农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为该地区富硒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根据平安县政府的要求,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土肥所与平安县富硒园区办公室成立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制小组,于 2012年 10 月 12 日起,在富硒区域进行多次实地走访、调查、取样与专题座谈。主要针对富硒产业的发展,广泛听取县农、林、牧、旅游业等各部门的意见与建议,实地调查了富硒资源分布的乡(镇)、村与农户,并与有关方面的专家与群众进行了座谈,参考了许多相关资料与指导性建议,同时以《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中获取大量调查与分析数据及研究成果为技术支撑,进行富硒产业规划的编制。在编制过程中,平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协调农、林、牧、旅游等部门及项目区所涉及的乡镇、村领导,给予规划编制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保证了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编写的顺利实施。我们在此深表谢意。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规划目的 我省东部地区发现的富硒土壤资源,平安基本涵盖整个富硒带,地理位置极具优势。为有效促进平安县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切实保障与改善民生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尽快把富硒土壤资

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开发特色富硒产品,对改善产品品质、提升产品品位、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增加当地居民收入开创了一条新的路子。

做大做强富硒产业不仅能带动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将推动青海省东部地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为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战略与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建设做出巨大贡献;也将有效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与谐发展、统筹发展”。

明确平安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的方向与指导思想,优化资源配置,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与产业合理布局。按照“产业共生”的理念,依据生态与经济规律,围绕“生态、绿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政府、农户与企业的合力作用,以打造“高原硒都”为目标,形成以富硒种植与养殖产业为依托、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知名的集富硒产品生产、加工、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富硒产业发展聚集地,探索有效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平安模式。

第二节

规划编制依据 1.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1)《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与国农业法》

(3)《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

(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

(6)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

(7)《平安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8)《青海省“四区两带一线”发展规划纲要》

2.基础资料

(1)青海省黄河、湟水河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2008—2010)

(2)青海省农牧业与农牧区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3)青海省种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4)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5)青海省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

(6)海东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7)海东地区农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8)“青海海东高原特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规划

(9)青海曹家堡临空综合经济区总体规划(2010—2020)

(10)平安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

(11)平安县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08—2010)

(12)平安县各部门“十二五”规划等

第三节

规划期限

本规划为平安县富硒产业规划,规划年限 2012—2020 年。

第二章 项目区概况 第一节

项目区总体概况平安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属海东行署管辖,就是海东地委、行署所在地。地处湟水中游,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县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县相连。南北长 33、6公里,东西宽为23公里,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属于我省东部农业区。县域内大部分为山区,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通过平安-乐都富硒带农作物富硒技术研究项目,历时三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平安县的富硒区域主要分布于三合镇张其寨村、骆驼堡村、三合村,平安镇张家寨村、沈家村、白家村,沙沟乡石沟沿村、大寨子村,小峡镇上红庄村、下洪庄村、下店村,洪水泉乡的沟滩村、洪水泉村、硝水泉村,富硒耕地土壤面积约 3、18 万亩,耕层内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 0、539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 0、457—1、88 mg/kg 之间;足硒土壤在平安县的三镇五乡均有分布,足硒的耕地面积约为 12 万亩左右,耕层土壤全硒平均含量为 0、303 mg/kg,土壤硒的分布范围在 0、175—0、45 mg/kg 之间(平安县域耕地含硒量分布图 2与平安县域含硒量分布图 3),占县耕地总面积的 49 %,开发富硒产业的潜力较大。为此,可依托区域内的富硒土壤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马铃薯、油菜、果蔬、畜产品、蛋禽等附加值高、经济效益好、产业链条长的绿色富硒产业,有针对性的发展具有区域优势、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第二节

项目区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项目区涉及平安县三镇五乡,包括:小峡镇、平安镇、三合镇、洪水泉回族乡、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沙沟回族乡、巴藏沟回族乡。总人口 12、36 万人,其中农村总人口 8、15 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 66 %。富硒区域内海拔位于 2000—3100 米之间,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富,太阳总辐射均大于 150千卡,年均温 7、6 ℃之间,6~8 月份气温最高,最热月平均气温17、5~21、0 ℃,无霜期 120~200 天,作物生长季 145~240 天,年降水量 260~500 毫米,全年降水的 70 %集中在 7、8、9 三个月,雨热同季。基本能满足油菜、小麦、青稞、蚕豆、豌豆、马铃薯、大蒜、胡萝卜等作物的生长需要。土壤质地较好,耕作土壤适宜性强,适种性广,保肥供肥能力较强。

2011 年,平安县总耕地面积 31、09 万亩(平安县域耕地分布图 4)。其中粮食作物 18、63 万亩(小麦 9、19 万亩,青稞 0、17万亩,豌豆 1、26 万亩,蚕豆 0、8 万亩,马铃薯 7、2 万亩),油料作物 7、9 万亩(油菜 6、9 万亩,胡麻 1、1 万亩),蔬菜 2、35 万亩,其它作物 2、21 万亩。优势特色作物播种面积 19、61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63 %,其中马铃薯、油料两大优势作物 15、11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48、6 %;特色作物播种面积 4、5 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 14、5 %。

2011 年全县猪存栏 4、16 万头,牛存栏 1、42 万头,羊存栏 8、71 万只,家禽存栏 11、89 万只。猪出栏 4、82 万头,牛出栏 0、75 万头,羊出栏 5、28 万只,家禽出栏 16、37 万只。全县草山面积 85、74 万亩,人工草场面积 11 万亩。

项目区农作物总产量达到 12、49 万吨。其中粮食作物总产量 5、15 万吨;油料作物总产量 1、18 万吨;蔬菜作物总产量 6、16 万吨。农业总产值达 5、52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5498 元。

第三节

生物资源 1.农作物

全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春小麦、马铃薯、青稞、豌豆、蚕豆。经济作物山区以马铃薯、油菜为主,川水地区以蔬菜、果品为主。饲料作物山区种植燕麦、豆科青饲草等,川水地区套种甜菜、胡萝卜,复种箭筈豌豆、荞麦等。

2.森林资源

2011 年,全县有成片林 0、45 万公顷,其中天然林 0、025 万公顷,人工林 0、425 万公顷,植树 460 万株,另有封山育林 1、67万公顷,林木覆盖率为 12、48 %。本县乔木适生树种较少,天然用材林主要就是云杉、山杨、桦树三种,分布在海拔 2800 米以上中高山区,人工栽植速生用材树主要为青杨,但就是只能在海拔

2800 米以下较温暖的川水、浅山地区栽植,灌木适生树种较多,分布在浅山的主要有耐旱的沙棘、柽柳等;在脑山的主要有高山柳、杜鹃、沙棘等;经济林主要有苹果、梨、杏、花青、花椒、沙果等,其中苹果较多,有经济林面积 30、7 公顷。

3.畜禽资源

畜禽种类主要有马、骡、驴、牛(黄牛、犏牛、牦牛、良种奶牛)、羊、猪、鸡、兔等,其中发展前途较大、商品价值较高的畜禽主要就是猪、鸡、牛、羊四种,生猪杂食性强,可以综合消化农村产品,不需要强壮劳力饲养,除个别民族(回族与撒拉族)外,一直就是本县的主要舍饲肉畜与商品畜;鸡与奶牛适于舍饲,商品价值高,近期发展较快。

4.野生动物、植物资源

有商品价值的蕨菜、发菜、蘑菇分布星星点点,野生中药材种类较多,秦艽、羌活、党参、黄芪、大黄数量较大,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中、高山地带。野生动物有:野鸡、野兔、旱獭与少量狐麝等。

第四节

旅游资源 夏宗寺景区。旅游区域主要位于平安县西南部,景区包括三合镇的夏宗寺、峡群林场、威木沟与石灰窑乡的十四世**故居、佛岭矿泉水,景区内旅游资源以宗教寺院、神山林场与藏族民俗为主,就是平安县旅游资源相对集中、品位较高的旅游景区之一。

距县城 25 Km 的峡群森林公园四季长青,郁郁葱葱,似如仙境,具有 1600 多年历史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削发皈依的佛教寺院—夏宗寺。

洪水泉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洪水泉乡洪水泉村,该旅游景区以洪水泉清真寺为主要旅游内容,为回族聚居区,气候温暖宜人。现存建于明代著名的洪水泉清真大寺,集寺院、民俗、宗教、历史文化等旅游资源为一体,资源组合极佳。

沙沟、巴藏沟—东沟景区。位于平安县西部的沙沟乡东南部,包括沙沟乡东沟林场与巴藏沟乡上、下拱北,距离平安镇 20 余公里。瑰丽的佛教文化,秀丽的山川,宜人的景色,雄浑神奇的高原自然风光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使人流连忘返。

特色旅游产品有十字绣、丝带绣、香包、富硒黑蒜、蒜酱、河湟奇石等,还有少数民族服饰、工艺品、装饰品、民族用品、民族食品等。

第五节

富硒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平安县认真贯彻落实西部大开发战略与青海省黄河、湟水流域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立足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与优化农牧业结构,特色农畜产品产量不断增加,质量不断提高,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在发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就是,与发展富硒农牧产业的总体要

求相比,在优化资源配置、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开发与加工富硒产品等方面还面临一些突出困难与问题,主要表现在:

1.农业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短

目前,多数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都未形成规模,专业种养大户与加工企业少,不能形成生产、经营与市场的对接。农村土地流转渠道与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渠道不畅。特别就是现有的部分富硒企业规模小,缺乏富硒龙头企业带动,技术装备水平较低,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部分富硒农畜产品加工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品种少,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不高,尚未形成产业优势。加工企业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带动力不强。

2.富硒产业投入不足,经济效益差

在特色富硒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省上虽然对富硒设施农牧业、富硒种养业良种工程、重点技术推广等有专项投入,但投资总量小,富硒特色农牧业发展需求缺口大。地、县由于地方财力困难,对富硒蔬菜、富硒果品、富硒奶牛、富硒肉羊发展投入有限,设施农牧业建设标准低,蔬菜保鲜、贮藏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条件差,缺乏发展后劲。同时,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许多农户不能及时获取市场信息,在生产安排上往往彼此模仿,盲目跟从,导致市场供求失衡,生产效益低下。

3.富硒特色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农业资源要素没有得到有效整合与充分利用

虽然平安县富硒特色产品资源丰富,但要素禀赋优势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农业资源亟待深度整合与优化配置。尤其就是农户分散化的经营,很难形成整体性的产业竞争能力,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缺乏富硒特色农业的品牌营销战略,尚未形成县内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影响农产品富硒品牌效应的发挥。

4.富硒农业产业组织体制与机制不健全

当前,农业发展模式依然以传统的粗放型农业为主,以企业与种植大户为经营主体的富硒特色农业经济体制与机制尚不健全。农业专业协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农业经纪人队伍等发育不充分,现有产业化组织运行机制与利益调节机制不够完善。支撑特色农业发展的管理服务平台发展滞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与农产品的售后服务水平低,尤其就是不能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在市场信息上的对接,这些都将严重影响了平安县富硒产业的发展。

第三章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第一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必要性 1.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举措

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就是调优农产品、调高单产、调活农村经济、富裕农民。而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加速农业产业化与现代化进程,就必须突出本地资源特色,加强科技引导与示范。目前,平安县不仅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而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更小,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对市场的调控能力;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比较优势不突出;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供、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尚未形成,农业整体效益不高。为此,急需利用当前西部大开发与支持青海藏区发展的有利时机,整合各种资源,综合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建设富硒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进行农业技术组装集成,大力推进科技开发与示范应用,以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为主线,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

2.探索富硒特色农业发展新模式的有效途径

建设现代农业,不仅要开发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功能,还要注重挖掘资源,注重特色,拓展农业的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其它多种功能。

平安县就是我国内地又一新发现的富硒区,富硒浓度适中,富含钙、钾大量与中量元素,与国内其她一些富硒区往往有汞、铅等有毒重金属的伴生与超标情况相反,并且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属于青藏高原难得的土壤富硒且易于被植物吸收的富硒区域。因此,以平安小峡为中心的地区,就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区域。在该地区种植的小麦、油菜、大蒜、马铃薯、青稞、娃娃菜、大葱等硒含量稳定、有机硒含量较高、保健性能好与无毒副作用等特点的天然富硒作物,既就是功能食品,又就是绿色食品,这对显著提升青海东部农作物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打造绿色平安,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硒资源就是大自然赋予平安县的宝贵财富。富硒作为平安县的城市信息识别载体与一种身份象征,就是一种无形资产,能大大提升平安的知名度与美誉度。通过平面立体、网络信息等多种手段与途径扩大宣传,把有机富硒农产品综合开发与旅游、餐饮、文化、招商等有机结合,打造平安崭新形象,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平安观光休闲、投资兴业,而且对于扩大知名度,整体提升平安县的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全县大面积的土壤、多数的农作物、畜产品、果品的硒含量均显著高于一般地区,为富硒食品产业开发奠定了独特的资源基础。富硒资源开发易于聚集、形成规模,取得规模效益,富硒食品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富硒产业就是富民强县的最佳产业。开发利用好这一不可替代、最具特色的资源,全力打造高原硒都、绿色平安品牌,既就是我们加快优势资源开发的现实选择,也就是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然要求。富硒食品产业与农业、畜牧业相关,带动力强,特色优势明显,就是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可以说,富硒资源就就是平安县脱贫致富的“绿色金子”,我们必须打好“富硒”这张特色牌,形成竞争优势,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加速形成农民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4.推动产、学、研、政紧密结合的需要

建全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企业、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充分参与的机制,有利于推动科研与生产相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通过应用农业新

技术,培育与引进新品种,应用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富硒产业园区集科研、生产、成果转化为一体的优势,推进|“产、学、研、政”一体化模式。

5.加强新农村技术人才培训的需要

新型农民的培养就是新农村建设与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关键。要通过龙头企业培训基地平台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使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示范相结合,将课堂“前移”,进村入户,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的示范带头作用,为广大农民提供瞧得见、摸的着的样板。通过富硒产业的发展,可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素养、技术技能、理想道德修养的新型农民。

第二节

加快富硒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1.富硒产品市场优势

硒就是人与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缺硒与克山病、大骨节病、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硒还有其它多种生物学功能,尤其就是它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抗肿瘤、对抗病毒性疾病以及抗衰老等的作用。全世界有 42 个国家缺硒,我国约有 2/3 的地区缺硒。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居民硒摄入量不足,需要补硒。随着人们对硒的生理机能认识的逐渐深入,人们对农作物补硒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开发种植富硒农作物可生产大量富硒食品,对满足缺硒地区居民补硒的需求,改善人们的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人体每天需要摄入硒的量

就是 0、04—0、23 mg/kg,食物硒含量就是 0、05—0、2 mg/kg。农作物就是人体吸收硒的主要来源,农作物中的硒含量水平与环境中的硒密切相关。因此,在天然富硒区开发富硒农产品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富硒产品的开发最为广泛地就是利用富硒地区丰富的硒资源开发生产天然富硒食品,尤其就是开发天然有机硒保健食品,成为目前我国富硒食品开发的重点。我国富硒地区生产的富硒食品大多就是天然的富硒产品,如:富硒大米、富硒茶、富硒豆类、富硒矿泉水、富硒水果、蔬菜、富硒鸡蛋、富硒饮料等。其中富硒大米己成为主要的富硒农产品,如安徽巢湖生产的“富硒香米”、江苏洪泽湖生产的“赛泰”牌富硒香米、河南唐河县生产的“金唐河”富硒香米、黑龙江鸡东县开发的富硒有机米、哈尔滨生产的“绿宝石”牌富硒大米、贵州开阳的“开洋”牌富硒大米等。比较有名的富硒茶有“紫阳富硒茶”,“恩施富硒茶”,还有贵州“开阳富硒茶”与安徽“云台富硒茶”。饮用天然富硒茶就是补硒的最佳途径之一,富硒茶在抗癌、抗突变、抗氧化、延缓衰老、抗辐射等方面都有良好的效果,平安县作为我省最大的天然富硒区域,结合青海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与平安县特色农牧业产业规划,今后可大力发展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蔬菜、富硒畜产品、富硒林果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保健品、饮料、食品等。

2.平安县发展富硒产业的优势

(1)地理位置优势

平安县毗邻西宁市,距西宁市仅35 Km,离西宁机场8 Km。109国道、平阿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穿境而过,交通便利,就是海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2)土壤富硒资源丰富

平安县富硒面积较大,地层较厚,硒、钙、钾等元素富足,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低于国家安全标准,土壤综合品质优良,全国领先。富硒土壤带以小峡镇、洪水泉回族乡为集中富硒区,辐射三合镇、石灰窑回族乡、古城回族乡、平安镇等,其中,洪水泉回族乡的硝水泉、洪水泉,三合镇的索尔干等村土壤硒含量达到了峰值,最高值大于 3、00 mg/kg。同时,富硒地层较厚,硒资源丰富,可持久开发富硒食品产业;富硒品质好,富硒浓度适中,还伴生锌、锶等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与国内其她省份富硒地区相比,硒土壤含量不仅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也远远高于青海省内其她地区土壤平均值,就是一个“优质、环保、安全”的富硒土壤区域。

(3)高原特色农产品生产条件优越

平安县地处高原内陆,海拔高、光辐射强,具有典型的“冷凉性”与“多样性”气候特征;同时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热量适中,土壤气候无污染的特点,有利于果蔬果实的着色与有机干物质的积累,适宜富硒紫皮大蒜、红提葡萄、大果樱桃、小麦、油菜、马铃薯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4)富硒产品优势突出

平安县所辖的三镇五乡地处天然土壤富硒区域,近几年的试验研究表明,主要农作物春小麦、春油菜、大蒜、蚕豆、豌豆、燕麦等具有较强的聚硒能力;由于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该地区的羊、牛、奶牛、生猪、禽蛋等也具有较强的聚硒能力,且硒含量较植物性产品高。富硒产业以富硒农产品原料及加工产品为末端产品供应市场,包括富硒大蒜、富硒春油菜、富硒春小麦、富硒果蔬、富硒禽肉、富硒蛋、富硒饲草等原料产品,以及以这些原料加工生产的农畜产品、保健品、药品、饮料等。这些天然的富硒产品可为人们提供方便有效的补硒途径,必将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5)发展富硒特色产业的基础较好

平安县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把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平安特色农业的思路定位到高原富硒产业上来,根据不同地域土壤富硒的情况,大力调整种植结构,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农产品,主要分为农作物、果蔬与畜禽产品三大类。

农作物类:平安县主要的农作物有小麦、油菜、马铃薯、蚕豆、豌豆苜蓿、燕麦、胡麻等。其中籽粒富集能力较强的作物有油菜、苜蓿、小麦(图 3、1)。当地可大力发展富硒春油菜、富硒春小麦与豆科类饲草。扩大这些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与规模,加工原料富硒农产品,作物秸杆与菜籽饼粕等副产品可供深加工,做大做强富硒产业。

图 3、1平安县主要农作物籽粒硒含量 蔬菜、水果类:平安县主要种植的蔬菜有紫皮大蒜、大葱、白萝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其中硒含量最高的为紫皮大蒜,其次为大葱与白萝卜等(图 3、2)。在平安、乐都富硒带上种植的紫皮大蒜的蒜素含量就是全国其它省份所产白蒜的 2—10 倍,其中富硒区大蒜中的硒含量就是普通大蒜的 2—3 倍,蒜头直径 4—7 cm,蒜头蛋白质含量 6、78 %,维生素 C 203、25 mg/kg,维生素 B1 4、78 mg/kg,维生素 B2 8、79 mg/kg。蒜头排列紧密,适于运输,耐贮藏,不易出芽;瓣大肥厚,辣味、香味浓厚,食后口感好,品质优,具有高原独特风味,有很高的保健作用与药用价值,蒜苔黄绿色,纤维少,品质优,深受国内外客户的青睐。目前,海东地区紫皮大蒜种植面积 6 万亩,平安县大蒜常年种植面积 7000 多亩,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国内的兰州、西安等地区。适宜种植大蒜的耕地面积约 10 万亩,地势平坦,土质肥沃,适宜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发展大蒜产业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图 3、2平安县主要蔬菜硒含量

水果类主要有苹果、梨、小杂果等,均分布在热量条件好的川水地区,产业优势不明显;沙棘在富硒区的山旱地种植面积较大,就是经济价值较高的经济林果,常年有加工企业收购;近几年该县又大面积引进种植了红提葡萄与大果樱桃,并不断扩大沙棘的种植面积,三种水果的硒含量都比较高,其中红提葡萄硒含量最高(图 3、3),具有较好的产业开发优势。

图 3、3平安县主要果品硒含量

畜禽类:平安县的主要畜禽产品有奶牛、肉羊、肉牛、鸡、鸡蛋。以该地区生产的小麦、豆类秸秆等作为畜禽饲料来源的鸡肉、鸡蛋、牛肉、羊肉、猪肉等畜禽产品硒含量也很高(图 3、4),发展富硒畜禽产品优势明显。

图 3、4平安县主要畜禽产品硒含量

第四章 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机遇 1.国家与政府的高度重视

青海省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四区两带一线”、建设河湟地区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发展思路,以及在国家宏观社会经济日趋向好的背景下,借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通过特色产业的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凸显出强大经济活力,已经受到各地政府的广泛支持。“十二五”规划中,平安县已将富硒产业确立为重点产业,着力予以培育与开发,将进一步发挥示范、引导、与辐射带动作用,围绕招商引资,重点发展高原富硒农业、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着力打造高原富硒农业产业长廊,促进农业增产增效。

2.农业与农村经济正在转型升级

平安县农业生产立足“冷凉”气候资源,突出特色,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种植区域布局,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制种农业与标准化养殖,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追求产量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与效益;农民收入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农产品产量与提高价格,向依靠结构调整与提高品质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步伐进一步加速。这就需要发展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平安县

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恰逢其时,必将推进平安现代化农业产业的步伐,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农业科技日新月异

随着世界范围内新的农业技术革命加快,现代生物工程技术、信息技术将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科技成果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为平安县农业发展起到巨大地推进作用。特别就是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与普及,一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以及保护性耕作、旱作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平安县富硒农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科技支撑与技术支持。

4.农产品消费需求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粮食等初级农产品的直接消费在消费结构中下降,蔬菜类食品、微生物食品与加工型食品的需求上升;普通型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下降,高品质农产品需求增加;加工业转化需求大幅度上升。当前,绿色生态已成为时代潮流,拥有健康就是人们的永恒追求。平安县土壤富含硒元素,通过植物、动物的自然循环形成天然富硒食品,完全符合人们对饮食健康的消费需求。随着消费者对硒元素独特生理特征认识的不断深入,保健品市场的快速发育,为平安县富硒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机与广阔的空间。特别就是西部大开发为平安县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为平安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5.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世界潮流

随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各国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发展已成为趋势,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日益紧迫,任重而道远。发现农产品的本质要求就就是绿色的、环保的,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顺应农业发展的潮流。

第二节

富硒产业发展的挑战 1.平安县土壤虽然富硒,但县域内对富硒土壤资源的详细资料不够完善,对于富硒土壤的成因调查与研究还不够深入。且平安县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还不高,农业经济总量小,生产力水平低,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不协调,因而对富硒产业的开发与支持力度还不到位。

2.农业区域性结构雷同,优势不突出。具有富硒特色的优质农产品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低,对富硒食品产业认识不足,发展富硒产业的组织化程度也较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产、加、销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未能很好形成。

3.不同品种农畜产品的聚硒能力大小与农产品与畜产品的关系、精深加工对农产品硒含量的影响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扩大对外宣传与交流,形成具有高原特色、富硒特色的农畜产品品牌需要不断付出努力。在通过对外合作与开放,引进优良品种,开发高端、高附加值的系列产品,提高对市场的占有率与影响力及增加农业整体效益等方面,还有许多课题亟需予以突破解决。

4.能否拓宽渠道,多形式、多层次争取外部支援,尤其就是青海省各相关涉农部门、科技部门的支持,转变各级领导与部门的发展理念,举全县之力使发展富硒农业产业真正付诸于行动,而不只就是思路与口号。这也就是平安县富硒农业产业化能否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的巨大挑战。

第五章 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为方向,以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坚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与谐发展、统筹发展。以培植壮大特色优势富硒产业为重点,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与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按照“抓项目、打基础,抓基地、兴产业,抓龙头、求突破”的总体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富硒种植产业为依托、富硒精深加工产业为支撑、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使富硒产业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

提升我县农业生产效益,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发展思路

紧紧围绕平安县“十二五”发展总体规划,坚持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布局、基地化承载、清洁化生产的发展路子,实施富硒特色农业品牌营销战略。逐步建立“六大”富硒基地:科研开发基地、肉奶基地、保健食品基地、蛋禽基地、果蔬基地与饲草料基地。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富硒产业空间优化布局,将富硒产业打造成立足青海、带动青藏高原、辐射全国,国际知名的富硒高技术特色农产品研发、生产与贸易中心。

3.发展原则

(1)统筹发展原则

富硒产品的开发要本着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并重的原则,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不仅要立足当前,培育富硒优势产业,而且要挖掘特色资源,积极培育新型特色产业等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当前效益与长远利益的有机结合。在发展现代富硒产业过程中,注重先进技术,将生态恢复与保护放在优先位置;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与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循环经济、生态农业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综合推进。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持续的利用富硒资源,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因地制宜、凸显城郊区位优势的原则

以富硒自然资源为依托,综合考虑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发展潜力、市场条件等因素,突出区域特点与地方特色。立足于自身距西宁半小时经济圈、曹家堡临空经济区与湟水河流域中游南岸水域的区位优势与富硒产业优势,结合已经初步发展起来的平安现代农业园区的种养殖基础,通过进一步整合富硒土地资源,依据富硒的不同含量选配农村产业结构与农业生产结构,并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实施,将现代富硒农业与城市居民的健康需求、休闲娱乐需求紧紧结合起来,发展具有高原特色的城郊型富硒产业。

(3)打造与强化高原富硒品牌效应的原则

找准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重点发展商品率高、市场前景好的富硒特色农产品。不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在培育优势特色富硒产业的基础上,立足现有资源,创办加工企业,开发富硒特色产品,在产品的生产、加工、宣传、包装、促销以及健全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尽快形成能在全国叫响的富硒产品品牌,逐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富硒产品库及相关的专利申请,并争取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与有机食品认证,制定富硒产品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标准等。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外健康饮食的需求,把富硒资源转化为富民资本,打造“高原硒都”。

(4)科技创新原则

综合运用国内、国际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现代农业生产手段与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模式,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体制的引进、集成、提升、展示与推广,优化种植模式、产品结构

与经营策略,建立高效有机富硒农产品生产体系,提高有机富硒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促进特色富硒产业成规模就是、上档次、增效益,实现科技化、集约化与高效化。坚定树立“量大不如质优,做大不如做强”的观念,坚持在最适宜的区域进行适度规模生产。

(5)机制创新原则

富硒产业发展就是新时期平安县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基础性、前瞻性工程,带有一定的试验示范性质,要通过大胆探索,创新土地流转制度、利益分配制度、投资融资制度、资金使用与管理制度、项目审批与管理制度、科技支撑与服务制度等,增强发展活力,实现良性发展,并为省内外农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6)多元投入原则

在富硒特色农业产品开发中,应当突出特色化、市场化、公益性、基础性的特点。政府的主要任务就是制订政策、引进战略投资者、协调搭建运作平台,提供政策支持与服务,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园区要以产业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多元化融通资金,引导与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科研单位以及其她社会力量投资开发,推进项目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企业、农户在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7)以市场为导向原则

富硒产业发展在注重科技示范与推广效益的同时,应坚持以富硒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广阔、促进农

民增收效益明显的富硒农产品,尽快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满足社会消费对富硒农产品数量、质量以及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与市场化发展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运营与管理,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市场化经营,企业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模式,体现规模效益、综合效益,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8)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项目

把富硒产业化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与谐统一。

第二节

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立足富硒资源优势,以高原有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为发展理念,通过富硒大蒜、富硒油菜、富硒马铃薯、富硒小麦、富硒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以及优良种质资源引进、改良与栽培示范,辐射带动全县乃至海东其它富硒区域农产品生产,将以平安县为中心的富硒区域建设成为青海高原富硒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流通基地,使富硒产业着重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通过富硒功能食品、富硒保健品、富硒旅游产品等特色富硒产品的研

发、精深加工区及贸易中心的建设。立足青海、带动青藏高原、辐射全国知名的富硒高技术特色农产品研发...

第五篇:丰城市富硒产业发展

丰城市富硒产业发展

一、发展现状

2003-2006年,江西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在进行农业地质调查时,发现丰城有524.7平方公里的富硒土壤,主要分布于董家、曲江、尚庄等10个乡镇,土壤中平均硒含量约0.538μg/g。为充分利用富硒资源,丰城市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提出创建“中国生态硒谷”的战略目标,按照绿色、生态、科技的标准,以富硒种养产业为依托,以富硒加工产业为支撑,以富硒高新技术转化为突破,打造集生产、加工、旅游为一体的富硒产业集群,使富硒产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1.抓开头、强基础,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爆发力。2007年初,丰城市把富硒产业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点,农民增收的支撑点,新农村建设产业发展的新亮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链接点,全面拉开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发展的序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丰城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富硒产业开发领导小组,组建中国生态硒谷现代农业管理委员会,定编16人,每年财政预算内安排专项事业经费50万元和专项建设经费500万元。二是编制发展规划。聘请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高起点编制《丰城市富硒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定位为打造“中国生态硒谷”,建成集富硒农产品开发和休闲养生旅游为一体的全国生态富硒产业发展集聚区。三是完善基础设施。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和配套资金,先后投入1.8亿元,高标准完成修建富硒大道10公里;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完成造地增粮工程1280亩,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座;进一步完善示范园区道路、供水、供电和通讯等网络,新建具备人员培训、产品检测、产品展示等多种功能的富硒展示中心。四是争创品牌荣誉。2009年,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联合授予丰城市“中国生态硒谷”称号。2010年以来,丰城市富硒产业示范园被农业部认定为第一批国家农业示范基地,被国家质检总局认定为全国标准化示范区,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江西省现代农业示范区,被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西省农业科技示范园、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园暨省级科技特派员农村创业基地,并荣获“江西省富硒低碳产业园”称号。“泉硒”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登记认定为集体商标。丰城富硒大米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产品保护认定,产品销往香港、澳门市场。

2.抓龙头、壮主体,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承载力。依托资源优势和品牌优势,大力进行产业招商,先后引进了河南华英禽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和珠海农丰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总投资达135亿元。其中,上市公司1家,已进入上市辅导期的公司3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有“世界鸭王”之称的河南华英禽业兴建了江南最大的种鸭场,年孵化种鸭能力2800万羽,年养殖加工商品鸭2000万只。中国最大的蛋鸡养殖企业四川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兴建的自动化养殖小区,被农业部评为国家级蛋鸡标准化示范场。中国最早从事有机水稻生产的企业之一珠海农丰,已建成万亩连片富硒有机水稻生产基地,正在兴建年产20万吨的富硒大米加工厂。具有“中国现代花卉旗手”之称、在同行业中世界排名第二、中国排名第一的浙江森禾种业,已建成千亩特色果品基地和千万株花卉苗木基地。上海御润坊公司规划建设10万亩高产油茶基地,已连片种植高产油茶3万亩,是全国最大的连片高产油茶基地。江西恒衍禽业建有全国最大的鹌鹑原种养殖场,年产原种种苗1000万羽,年产扩繁种苗3亿羽,占全国市场的65%,并获得国家专利4项。

3.抓甜头、富农民,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带动力。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示范园区的带动作用,形成富硒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致富的良性互动。2012年,丰城市富硒产业覆盖9个乡镇,人口近20万人,总产值达20亿元,富硒

开发企业解决农民家门口就业6300多人,增加农民收入2.2亿元。华英禽业公司通过订单养殖2000万只樱桃谷鸭,带动丰城、樟树、高安和新余、新干等周边地区2000多农户,其中丰城本地1500多户,增收8000万元,户均年增收4万元。上海御润坊公司建设的高产油茶基地,带动农民亩平创收480元,是开发前的8倍。珠海农丰公司开发有机富硒水稻,每亩增收980元,比原来农户自种两季水稻增收300元。

4.抓势头、添后劲,提升中国生态硒谷的生命力。突出抓好了三个重点:一是科技支撑。引进了“产学研推”为一体的南昌大学富硒低碳科技示范园,总投资5亿元,将建设“四个中心、一个示范体系、一个气象站”及其配套项目。目前,已设立中国生态硒谷南昌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创业中心、食品科学与技术博士后工作站、环境科学工程博士后工作站。示范园正在建设国际领先的恒温、恒湿、恒氧的 2000平方米低碳节能建筑样板房,今年将向国家发改委申报现代低碳农业示范基地项目。二是把握标准。2009年,由丰城市起草的12类富硒农产品硒含量分类标准被江西省质监局评定为省级标准。目前,正在积极申报禽蛋、禽肉和大米三类富硒食品国家标准。三是文化创意。中国生态硒谷被授予为国家“AA”级旅游风景区,已形成10公里长的富硒文化旅游长廊。今年,上海御润坊公司投资建成中国第一个油茶文化博物馆,铁骑力士集团圣迪乐公司投资建成蛋鸡标准化生产展示馆,广东新中美公司投资开发的富硒温泉旅游项目正在建设中。科技、标准和文化三大要素投入,为中国生态硒谷的全面提升注入持久的动力和活力。

二、困难和问题

1.发展氛围不浓。近年来,丰城在推进富硒产业发展方面作了很多基础性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因富硒产业起步晚,富硒知识、富硒资源的开发价值未能得到全面普及,富硒产业发展的理念、文化、本能和氛围有待进一步形成。

2.知名品牌不多。“中国生态硒谷”的荣誉,有效提升了丰城富硒产业的地位。但富硒品牌建设,尤其是拿得出手、叫得出名的知名品牌还非常缺乏,有待进一步统一规划和组织建设,形成品牌建设的合力,建立产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3.科技创新不足。受政策、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部分高新技术项目落地难、资金争取难、人才引进难,影响了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进度。同时,因龙头带动企业少,产品生产、保鲜、储藏、加工、信息技术以及现代基因和生物技术的专业技术匮乏。

三、几点建议

1.狠抓规划管理。一是尽快审定出台《宜春市富硒产业总体规划》,进一步明确富硒产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引导富硒产业科学发展。二是适时进行全市硒自然分布情况调查,建立完整的富硒资源档案,为富硒产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开展富硒效果的系统研究及评价工作,通过富硒区与非富硒区人口健康状况的对比分析,形成富硒产品的综合评价成果,作为宣传营销的有力资料。

2.强化政策支持。由于富硒产业属于新兴产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值得借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建议市委、市政府整合全市富硒资源,统筹考虑,充分发挥主导调控作用,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倾斜帮助,推动产业升级。一是尽快制定出台《宜春市富硒产

业招商引资优惠办法》;二是适当降低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列入重点项目调度的门槛;三是大力争取国家及省对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倾斜力度。

3.加强园区建设。建议成立富硒产业项目及财政资金整合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利用国土、水利、农业等部门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对主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实施田、土、山、林、水、路的综合治理,力争建成“渠相通、路相连、排灌自如、耕作方便、旱涝保收、集约高效”的富硒产业生产示范区。

4.推动品牌建设。建议进一步强化“中国生态硒谷”品牌建设:一是建立“中国生态硒谷”网站。注册“中国生态硒谷”中文域名,并建立“中国生态硒谷”(安康富硒食品)网站,通过网站集中展示、宣传、推介和营销富硒资源、企业、产品和项目。二是加强富硒食品商标(包括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及地理标志的申报,带动富硒产品品牌建设和企业品牌建设。三是进一步完善品牌建设的奖励制度,对品牌创建、项目申报、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或个人进行奖励,充分调动积极性。

5.开展宣传推介。以增强富硒区群众对富硒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宣传意识和消费者对富硒产品的认可度为重点,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富硒产业。一是借助各种媒介大力宣传硒元素有益人体健康的科普知识。二是印制富硒及其产品的科普手册,并通过参加大型的商品推介会、省内外大型超市、农产品流通市场等渠道,扩大宣传范围。三是在南昌、长沙、武汉等周边省会城市、重点旅游景区及机场、公路两旁建设大型广告牌,在公交车、广场大屏幕上滚动播放专题宣传片,大力宣传富硒产品和富硒品牌。

6.提供人才保障。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加强富硒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大对富硒生产企业人员的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富硒产业人才。二是建立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在政策和生活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并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服务、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形式,参与富硒食品产业的开发和创业。三是建立专家库,充分利用人才资源,搞好项目决策、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研究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问题,为宜春富硒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下载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城县富硒茶叶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正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田县富硒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新田县富硒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硒,是一种非金属微量元素,人体适量补充,可有效提高肌体免疫能力,被誉为“生命之火”、“抗癌之王”、“心脏守护神”,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继碘、锌......

    正康富硒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正康富硒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简介正康富硒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3月,位于石泉县云雾山镇板桥村一组,占地1.6万平方米,总投资2000万元,是集生产、加工、销售纯天然绿色富硒食......

    江西丰城富硒产业考察汇报(5篇可选)

    江西丰城市富硒产业考察汇报 为学习借鉴兄弟省市富硒产业的成功经验,推进我县富硒食品产业快速发展,7月中旬,我们赴江西省丰城市就富硒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学习考察。实地参观了河......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富硒刺葡萄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富硒刺葡萄,属东亚种群,抗逆性强、丰产性好,亩产量达2000公斤左右,高的可达4000-5000公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富硒刺葡......

    2013年高山乡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工作(精选五篇)

    2013年高山乡发展富硒蔬菜产业工作实施意见 根据县委“充分利用新田土壤富含硒的特点,把新田富硒蔬菜作为推进现代农业的战略产业来培植,以抓现代烟草农业的决心抓好富硒蔬菜......

    宜春招商引资103.4亿元助推富硒产业发展

    9月9日,2011中国宜春·明月山第五届月亮文化节暨经贸活动周“富硒经济”高峰论坛在宜春举行,记者从会议上获悉,该市在富硒产业招商上完成签约103.4亿元,将投资富硒农业示范园建......

    汉阴县富硒特色小吃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汉阴县富硒特色小吃产业发展对策与思考 作者:汉阴县粮食局 汉阴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在陕南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是汉阴的一大比较优势。今年,在学习考察福建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基础......

    湖北省果树茶叶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第一稿)

    湖北省果树茶叶科技示范基地建设 主管部门:湖北省农科院 建设单位:湖北省农科院果树茶叶研究所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OO七年七月十五日 目录 第一章 项目区自然概况 一、 地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