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

时间:2019-05-12 02: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

第一篇:“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

“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七一”重要讲话启示(11)

李强

《 人民日报 》(2011年07月27日 04 版)

对于一个现代政党来说,践行政党宗旨、实现执政目标,制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如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所指出:“90年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建设好、管理好一个有几千万党员的大党,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

90年来,制度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建设,一直贯穿于我们党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1927年,民主集中制这一制度建设的核心思想就已写入党章。从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到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到“党内监督条例”、“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等文件出台,对制度的高度重视,使得我们党能以高度的组织性、纪律性,在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引领时代变革,成为创造历史的领导力量。

过于集中的权力,往往缺少纠错能力,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后果不可挽回。唯有依靠制度,才能将权力整合至一个统一的治理通道中,在保证政令畅通、执行坚决的同时,还能有力监督,避免权力高度集中导致“一言堂”等党内不正之风出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度建设和制度执行能力的增强,也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在制度方面,我们也曾有深刻的历史教训。“文化大革命”对法治和制度的破坏,给党和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邓小平同志反思这段历史时,认为“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为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作为执政党,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前所未有。社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需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来应对;既有制度的约束力、执行力也需要不断增加,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无论是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还是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都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制度能力”。

近些年来,少数地方出现腐败案件,从被称为“许三多”的杭州原副市长许迈永到将20多个亲属调入本系统的“最牛烟草局长”,很多都与制度的弱化有关。只有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之中,构建起“内容协调、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只有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才能永远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实践无止境,理论创新无止境,党的制度创新也无止境。无论是惩防体系的建设还是党务公开的要求,无论是党员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还是公推直选范围的扩大,诸多有益尝试,正在各地进行。这样的实践,肯定会有诸多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巨轮不可能只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才出航,唯有以更大的决心、智慧和勇气推进党的制度建设,才能不断增强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完成“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第二篇:从历史驶向未来的中国“红船”(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

从历史驶向未来的中国“红船”(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

史的篇章)

詹 勇

《 人民日报 》(2011年06月14日

04 版)

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波澜壮阔的历程,往往以难以想象的平凡作为起点。90年前,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普通画舫上,党的“一大”胜利闭幕。几十年来,这艘“红船”静静停靠在湖面上,接受了2200多万人次的参观。世界上再没有第二条船,能像“红船”这样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引发如此深长的思考。

穿越历史的“红船”,见证了一个国家从危亡到复兴的命运转折。当13个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中国人在船上商议建党的时候,其时距离郑和船队下西洋已有500多年,距离“天朝上国”在鸦片战争的坚船利炮中崩溃已有80多年。那时的中国,正如晚清小说《老残游记》所形容的,是艘“无一处没有伤痕”的破船,漂于海上行将被风浪所吞没。

然而,从南湖“红船”走出去的中国共产党,在与历史风浪的搏击中,日益坚强壮大,激发出扭转乾坤的神奇伟力,不仅改变了一个古老民族沉沦百年的命运,也将一个文明古国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航道。南湖的“红船”,与井冈山的翠竹、陕北高原的黄土、西柏坡的青松、天安门的金顶、深圳湾的碧波相互激荡,构成了一幅风起云涌的历史图景。站在今天回望,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90年前“红船”上发生的一切,确乎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劈波斩浪的“红船”,承载了一个政党创造历史的核心奥秘。“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中国古代的治理者这样总结。在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实践中,这一古老命题焕发出新的意义。在延安,美国记者斯诺把党员干部与老百姓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的现象,称为“东方魔力”。在大地震后的四川,共产党员为了受灾群众甘愿吃苦受累的事迹,被外国友人叹为“取不走的经”。这两个历史片段,讲述了一个党怎样与人民血肉相连、命运与共,诠释了一个党怎样将其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等政治理念化为生动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在南湖写下这样的句子:“烟雨楼台,革命萌生,此间曾著星星火;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 星星之火之所以可以燎原,因为共产党人好比种子,扎根于群众之中;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之舟之所以能乘风破浪,因为党始终依水行舟,为大众谋幸福,由此赢得了堪为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的拳拳人心。

历尽沧桑的“红船”,见证了一个执政党领航中国的驾驭能力。回首现代化航程,有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高歌猛进,也有过“大跃进”的“触礁”、十年“文革”的“迷航”;有改革开放后的高速航行,也有在特大地震、金融危机等惊涛骇浪中的奋力扬帆……90年来,无论是在顺风顺水时预防风险,还是在关键时刻找准航向,抑或是在危难时刻力挽狂澜,党在成就中清醒,在探索中成熟,在挫折中奋发,表现了非凡的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化解危机的能力。

当今世界,依然百舸争流、千帆竞发;浩荡的文明潮流中,不乏暗流涌动、急流险滩。“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只有坚强而先进的领航力量,才能引领中国沿着正确航向到达理想彼岸。

90年前,在嘉兴南湖,“一大”代表们面对漫天风雨,在会议闭幕时只能压住声音轻呼口号。今天,小小“红船”上诞生的大党,正驾驶中国现代化巨轮,驶向民族复兴的光明未来。我们可以向世界发出响亮的声音: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第三篇:统筹兼顾体现执政能力和水平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依据政党、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以及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性质,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我们党对于国家的领导主要体现为政治核心和社会整合作用,就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总揽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兼顾作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的一

个战略方针。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变革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利益关系和内部矛盾,诸如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城乡差距、东西部差距、行业之间与群体之间差距等成为突出的问题,农民增收缓慢、就业压力增大、城乡困难群众较多等加剧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冲突。这些新的情况,凸显了统筹兼顾的战略意义和操作价值。“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把握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提出兼顾各方面群众,妥善处理改革进程中各种利益关系和社会矛盾。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拓展了统筹兼顾方针的对象和范围。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对改革开放25年来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新归纳。执政党只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善于领导。这里的关键是,必须把执政党领导能力和水平转化为统筹兼顾的执政机制。在总体把握上,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在具体实践上,坚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全面准确。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统筹兼顾有许多不同。坚持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必须重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处理和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统筹兼顾,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执政党的作用体现为全面谋划,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今天讲统筹兼顾,不是计划经济、一平二调,也不是抽肥补瘦、抽多补少,更不是平均主义、齐头并进。

而是发展快的地方加快发展,发展慢的地方大步向前跨越。当年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让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外开放,率先发展起来,发展到一定时期,积累了相当实力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正是一个统筹兼顾的实践过程。

在统筹兼顾的执行机制上,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全部工作,体现在尽最大可能满足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及其内部利益要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各项改革措施都必须使人民总体受益,使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分享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重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等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顾及方方面面又要注重突出重点,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关注对社会困难群体和特殊利益群体的保护。

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主要通过政策平等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对各类人才要一视同仁地提供服务,资源运用要平等开放,合法权益要同等保护,创业活动要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使其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确立劳动、知识、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体现尊重创造、鼓励成功、肯定财富。

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地方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不能一切事都由中央包办、政府包办、领导包办、上级包办。

第四篇: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执行力是执政能力重要体现

李章军

执行力,简单说,就是做,就是落实,是连接目标和结果之间最关键的一环。再好蓝图,没有强有力的执行,都是纸上谈兵。一个地区、一个单位,干部执行力的强弱,对本地区、本单位的发展至关重要。执行力强,就能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执行力弱,势必贻误时机,影响发展。执行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执政能力,最主要、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其执行力,从根本上讲就是提高干部贯彻落实政策、计划的能力。执行力是检验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执行力弱,是不合格、不称职的表现。

执行力能够转化为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竞争力和创新力,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状况。在邳州,人们看到了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带来的积极变化。正是依靠过硬的干部执行力,邳州这个历史上有名的革命老区、洪涝灾害频发地区,连年跨越,持续攀升,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百强县行列。这是强化干部执行力成效的生动诠释。

当前,有的领导干部在提升执行力上还存在一些问题:理解政策不全面,执行决策不坚决,把握政策不准确;习惯于机械照搬,创造性开展工作能力不强,解决热点、难点问题能力不强;工作缺乏积极性、创造性、预见性,扎实推进工作的能力不高。强化干部执行力,需要提高干部的学习能力。“学”,应把干部的学习培训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干部有学习的压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好之余,还要抓好成果运用。“用”,是从用人导向入手,把学习能力强弱和执行力强弱作为各级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从用人机制上促进干部增强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靠好的制度和机制作保障。执行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和完善的制度很多。比如,要建立主体明确、职责清楚、具体量化的岗位责任制,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要界定决策失误、执行失误与失误主体之间的对应关系,细化责任认定;要研究出台奖勤罚懒、用能去庸的措施;要勇于治“虚”、治假”,敢于治“漂”、治“浮”,切实做到知实情、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通过制度完善,使执行有章可循,做到人人有任务、人人有责任、人人有压力,从而改变不执行不作为的不良工作作风,强化干部的执行力。

强化干部执行力,督查机制也必不可少。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政协监督、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加大对不在状态干部的查处力度。邳州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效,与当地的“民评官”做法以及人民评议员的作用密不可分。有效的监督制约,对强化干部执行力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各级干部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变“要我工作”为“我要工作”。

强化干部执行力,还得坚持动真碰硬。盯住不落实的人、抓住不落实的事,无实效就无实职、不进位就挪位子……要让广大干部意识到,不强化执行力,满足于“撞钟”者,不仅贻误事业,而且也会害了自己。

干部的执行力,体现在以高度责任心“干”出新成绩上,体现在以求真务实的作风“拼”出新成果上,体现在以开拓创新的精神“谋”出新思路上,体现在以身作则的态度“带”出新气象上。越是发展的困难时期,越是改革的关键节点,越需要坚强有力的干部执行力。

第五篇:坚持完善人大制度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坚持完善人大制度努力提高执政能力

张洪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抓住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通过了《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为新时期做好地方人大工作,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指明了方向。本人结合实际,就地方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决定》精神,提高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执政能力谈一点学习体会。

一、学习和贯彻《决定》精神,增强做好人大工作的责任心和紧迫感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提出来的,对于指导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地方人大工作者,必须紧紧围绕《决定》精神,找准职能位置,做好本职工作。

一是要增强人大意识。要充分认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作用,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为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是要增强“三位一体”意识。即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在工作中要自觉地坚持和服从党委的统一领导,充分发扬民主,始终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谋事议政,监督和支持地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严格依法办事,努力做到三者协调一致。

三是要增强创新意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崭新的制度,世界上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要在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结合人大实际,把握重点,在发展基层民主,推进依法行政,完善科学决策,改进和加强监督等方面更好地有所作为,取得成效。

二、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把促进发展当作地方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加快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具有重大事项决定权、监督权和人事任免权。学习和贯彻全会《决定》精神,就要求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在行使职权

和开展日常工作时,必须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事项,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来进行。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群众观。人大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人员,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没有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拥护,人大就不复存在。人大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走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体察民情,充分体现民意,善于集中民智,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地方政策、决定地方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和意志在人大活动中得到切实体现。

二是要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观。发展能力是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要把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人大工作的第一要务,在发展中做到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相互统筹,协调推进。在决定当前发展事项时,更要注重兼顾长远发展,多做谋全局、管长远、打基础的工作。坚决防止以损坏资源环境为代价求发展,以牺牲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求发展的短期行为。

三是要不断更新立足本职谋全局的价值观。注重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及常委会的职能优势,紧紧围绕地方党委的中心工作,在招商引资、企业改革、结构调整、优化环境、法治保障等方面,开展调查视察和执法检查,为基层、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充分发挥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能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经济社会事务的最有效的途径,是加强党对国家政生活领导的法律保证,也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法制的制度保障。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人大及其常委会,要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充分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努力开创地方人大工作新局面。

一是监督宪法和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主动参与法制宣传,督促政府及其部门把普法教育纳入依法治理的重要内容。重点抓好对宪法、地方组织法等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增强全民的宪法意识。要分类施教,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守法,并形成制度化。要加强对青少年、农村、企业的法律知识培训,推动依法治理向纵深发展。

二是建立和健全民主制度,提高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热情。要逐步扩大选

民参加直接选举的范围,保证各级人大代表和国家机关领导人,农村、社区干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要依法开好地方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召开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议及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畅通民主监督渠道,支持人民通过人大渠道行使国家权力。要完善基层政权,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建立办事公开、村务公开、民主议事等制度。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重大问题由集体讨论决定。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秩序,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征求群众意见,使决策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

三是加大监督力度,提高人大监督工作实效。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是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敢于监督,又要善于监督,增强监督实效。要紧紧抓住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等重大问题,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大事要事,抓住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认真开展法律监督,适时开展工作监督,积极推进评议监督,审慎开展涉及违法违纪的个案监督,把监督的融角延伸到行政司法的各个环节,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

四是积极做好代表工作,提高人大代表的议政能力。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他们的议政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到地方权力机关职能的发挥。人大要把加强代表工作当作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要经常组织人大代表学习,不断增强代表的职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帮助代表掌握选举法、代表法、组织法等相关法律知识,掌握代表联系选民,收集意见,撰写议案、建议等基本方法。因地制宜组织代表活动,开展议政,述职评议,履职竞赛,视察调研等活动。要加大人代会议案、建议的督办力度,提高办理质量,激发广大代表参政议政的热情。

五是强化自身建设,提高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是监督“一府两院”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工作实效,真正把人大常委会机关,建设成人民满意,党委信赖的学习型、务实型、法治型、服务型”机关。

(作者系宜昌市夷陵区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下载“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制度能力”体现执政能力(人民论坛·90年激荡历史的篇章)(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