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关于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情况的总结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关于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情况的总结
在我校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的新形势下,矿业学院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贵州大学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的具体实际情况,大力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现将矿业学院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落实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学院领导切实负责教学工作,确保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院领导充分认识到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非常重视本科教学工作,把提高教学质量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确立了教学工作在学院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学院党政领导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责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在具体工作之中落实质量意识。与此同时,学院全体教职工也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和落实学院教学工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切实保证了教学质量。
学院制定了矿业学院教学工作例会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学院领导和教研室主任等积极开展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使得教师能够更加熟练、灵活地驾驭课堂教学。另外,学院还在学生中广泛进行学生评教活动,让学生对授课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情况进行打分,并以此作为学院优秀教师评选和年终考核优秀标准的重要依据。还积极开展让学生评选自己心目中最受欢迎的教师等。
学院根据自身实际状况,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学院制定了教学经费使用和管理方面的相应制度,保证了每一个教学项目实施中都有计划、有落实、有检查,并有专人负责目的论证、设备的安装、验收和投入使用,从而真正保证了教学经费的投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2006年学院累计投资5万余元购买图书近700册,用以充实学院图书资料室的资料,并且所有图书资料面向全体教师和学生开放。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学院不断引进外校学缘教师,逐步优化师资结构,使得学院的师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2006年,学院引进博士2名,硕士8名,其中外校学缘7名,目前这些教师已经分别在各个教研室从事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部分已经成为相应学科的学科带头人。这些青年教师的引进,对于改善我院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学科交流具有重要作用。
学院高度重视中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门认真地制定了青年教师进修和培养计划,帮助他们继续深造,以及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学院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要求教师必须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入到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工作中来,并不断建立和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积极组织有关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学院要求所有教师做到课前认真备课和准备教案,课内精心组织教学,课后认真批改作业和答疑辅导,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对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教师,学院及各教研室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这些教师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完善教师教学效果考核机制,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对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于大力表彰和奖励。学院还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一项基本制度,要求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讲授一门课程。
三、教学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学院学风建设逐步好转
学院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方面的相应制度,制定和规范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辅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编印了《矿业学院教学管理文件制度汇编》等,加强了对教师、学生和有关工作人员的宣传和教育力度,使得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步趋于制度化、合理化。
学院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一直把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学生科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学生要大力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
学院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为学生营造公平、公正的考试环境。考试后,认真规范评分标准,坚决杜绝各种舞弊现象。对考试作弊者严加处理。对此,学院学生科还要求学生辅导员和各班主任要加强对学生考试纪律等方面的教育,全面杜绝作弊现象。学院还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改革考试内 容和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考查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促进学院考风的根本好转,并通过考风的转变来带动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召开教学研讨会,促进教学水平的逐步提高
矿业学院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在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十分注意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制订了本科生参加科学研究项目的相关改革措施,积极鼓励教师指导高年级学生参加学校SRT等科研项目的申报,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一向重视教材建设,尽可能做到高质量教材进入课堂,同时要求尽可能选用精品教材。学院教师要结合学科和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另外,学院还制定和出台了教材选用制度和自编教材和讲义等规范,鼓励和组织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积极编写有特色的高水平的教材和讲义。同时,学院严把教材质量关,健全和完善了教材评审、评价和选用等机制。
学院在现有教学工作方面,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逐步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目前采用多媒体进行授课的课时比例在逐步上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学院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和扩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
与此同时,2006年12月,学院组织召开了矿业学院第一届教学研讨会。大会讨论和通过了《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教学改革项目管理办法》和《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两个文件,并集体观摩和讨论了院级精品课程和院级教改项目的汇报情况,部分教改论文也在会上进行了交流,会议共收到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相关论文19篇。学院将认真总结研讨会的成果,并将每年召开教学研讨会作为每年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
五、实践教学环节得到重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学院要求全体教师积极开展研究性教学,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院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在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都务必做到合理和规范。建立了本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资格审查制度,并严格管理,确保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学院各专业实验室 也逐步面向学生开放,初步建立了大学生尽早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制度和运行机制。在实验课程教学中,目前正逐步开设了一批综合性、设计性和开放性等实验,全面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
学院专门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确保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学院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了教学督导室和由学生信息员组成的教学质量监测、反馈和保证体系。学院通过教学质量监控和保证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引导教师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使其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促使管理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管理和服务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主要精力投入学习活动。
总之,矿业学院通过努力工作,采取各种举措,基本建立并完善了与教学工作相关的各项文件和制度,编印了涉及教学、行政、科研、学生等管理工作方面的文件制度汇编;设立了院级精品课程5门,立项院级教改项目4项;经过专家论证,开设了一批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召开了学院的第一届教学研讨会等。学院基本上较为创造性地贯彻和落实了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使得学院的本科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和上升,为我校实现新形势下的跨越式发展做出贡献,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第二篇:贵州大学矿业学院煤矿开采新技术
煤矿开采新技术
煤矿开采新技术主要阐述了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概念及绿色开采技术体系。绿色开采技术的主要内容应包括:保水开采、建筑物下采煤与离层注浆减沉、条带与充填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煤巷支护与部分研石的井下处理、煤炭地下气化等。
1煤矿绿色开采的提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因此,必须充分考虑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环境比较脆弱的基本特点,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前段时间提出的循环经济(recycling economy)是指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将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一个资源利用-绿色工业-资源再生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流程,保持经济生产的低消耗、高质量、低废弃,从而将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它不同于传统经济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是达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显然,此处的绿色工业是广义的概念,应由各个工业部门去实现。对矿业来说就是要实现绿色矿业。绿色矿业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绿色开采。
绿色开采的内涵是努力遵循循环经济中绿色工业的原则,形成一种与环境协调一致的,努力去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开采技术。矿区在开发建设之前与周围环境是协调一致的,而进行开发建设后,强烈的人为活动便使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由此形成了矿区独特的生态环境问题,如造成农田以及建筑物破坏,村庄迁徙,矸石堆积,使河川径流量减少,以及地下水供水水源干枯,在地面导致的土地沙漠化,由于开采而使矿物内的有害物质流入地下水中等。
我国目前的煤矿生产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进行的:一是生产成本不完全。如投入不足;技术装备落后;安全设施欠帐;工人工资太低。二是相关费用支付不全。如矿产资源费以及植被恢复,地面塌陷与水损失;污染治理等。提出并形成绿色开采技术是为了正视开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和破坏,并有清醒的认识与足够的估量,以便提出必要的对策和对政府提出必要的政策建议。煤炭开采形成的环境问题主要为:(1)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占用。煤炭开采对土地资源的破坏损害,井下开采以地表塌陷和矸石山压占为主,而露天开采则以直接挖损和外排土场压占为主。(2)对水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煤炭开采过程中,进行的人为疏干排水和采动形成的导水裂隙对煤系含水层的自然疏干,破坏了地下水资源。同时开采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资源。(3)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主要来自矿井排出的煤层瓦斯抽放和煤矿矸石山的自燃。
矿井瓦斯即煤层气,它是比CO2还严重的温室气体,也是导致煤矿重大安全事故的根源。据初步估计,我国2 000 m浅范围内具有30-35万亿m³煤层气资源,居世界前列。但由于我国煤层透气性小,难以在开采前抽出。建国以来,我国煤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1 500余次,仅2001年由于瓦斯事故的死亡人
数达2 356人,为煤矿总死亡人数的40%。煤矿每年排放瓦斯70-190亿m3。同时瓦斯又是最好的清洁能源,因此必须加以利用,变害为宝。由此可见,提出并尽快形成煤矿绿色开采技术已迫在眉睫。我国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正式提出了煤矿绿色开采的理念及其技术体系。
2绿色开采的内涵与技术体系
从广义资源的角度论,在矿区范围内的煤炭、地下水、煤层气(瓦斯)、土地以至于煤研石以及在煤层附近的其他矿床,都应该是经营这个矿区的开发对象而加以利用。而原来对矿井瓦斯的定义是:矿井中主要由煤层气构成的以甲烷为主的有害气体。而在矿井水文地质类型划分中认为: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涌水量、水害情况和防治水难易程度等划为类型。显然,上述概念将原本为矿区资源的瓦斯和水单纯作为有害物来对待是不合适的。
煤矿绿色开采以及相应的绿色开采技术,在基本概念上是从广义资源的角度上来认识和对待煤、瓦斯、水等一切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基本出发点是防止或尽可能减轻开采煤炭对环境和其他资源的不良影响;目标是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根据煤矿中土地、地下水、瓦斯以及矸石排放等,绿色开采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水资源保护形成保水开采技术;②土地与建筑物保护形成离层注浆、充填与条带开采技术;③瓦斯抽放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④煤层巷道支护技术与减少矸石排放技术;⑤地下气化技术。
开采引起环境与主要安全问题的发生都与开采后造成的岩层运动有关(岩体不破坏上述问题都不会发生),因此,绿色开采的重大基础理论为:①采矿后岩层内的节理裂隙场分布以及离层规律;②开采对岩层与地表移动的影响规律;③水与瓦斯在裂隙岩体中的渗流规律;④岩体应力场分布规律及岩层控制技术。
3基于关键层理论的绿色开采技术研究与实践
采场老顶岩层砌体梁结构模型是针对开采过程中的矿山压力控制而提出来的。近年来,为了解决岩层控制中更为广泛的问题,提出了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关键层理论提出的目的是为了研究覆岩中厚硬岩层对层状矿体开采中节理裂隙的分布及其对瓦斯抽放与突水防治以及对开采沉陷控制等的影响。因而,关键层理论将为绿色开采的研究提供理论平台。
开采后,随着关键层的破断,在该区域内地下水将形成下降漏斗。地下水位能否恢复,则决定于随着工作面的推进,上覆岩层中有否软弱岩层(事实上它是研究地下水渗漏的关键层)经重新压实导致裂隙闭合而形成隔水带。把地下水视为资源,必须形成保水开采技术,即开采后地表水暂时形成下降漏斗仍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开采技术。底板突水是在采动和水压共同作用下底板破坏所致,因此,底板突水机理及防治研究应重视采动底板破坏规律的研究。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的原理可以用于采场底板突水治理研究中,即在采场底板隔水层中,找出起主
要控制作用的岩层隔水关键层,由此展开相应的力学分析。在采场底板突水事故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无断层底板关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及有断层底板关键层的破断与突水机理进行了研究,据此提出了底板突水预测预报的原理与方法,在淮北朱庄矿6313工作面底板突水危险性的预测预报中得到了应用与验证。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将保证覆岩主关键层不破断失稳作为建筑物下采煤设计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建筑物下采煤既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又确保地面建筑物不受到损害,关键在于根据具体条件下覆岩结构与关键层特征来研究确定合理的减沉开采技术及参数。
确定覆岩中的关键层位置,掌握其离层与破断特征参数,是注浆减沉技术应用可行性分析、钻孔布置与注浆工艺设计及减沉效果评价的基础。从理论上来说,充填采矿是解决煤矿开采环境问题的理想途径。为了降低充填成本,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提出了部分充填(条带充填)控制开采沉陷的思路:仅充填部分采空区,只要保证未充填采空区的宽度小于覆岩主关键层的初次破断跨距,且充填条带能保持长期稳定,就可有效控制地表沉陷。在关键层理论指导下,开展了多个矿井建筑物下条带采煤试验和巨厚火成岩下离层充填减沉试验,累计安全采出建筑物下压煤数百万t,取得了显著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目前,关键层理论正应用于多个矿井的建筑物下采煤实践。我国煤层70%以上煤层的渗透率达不到标准,这对我国开展煤层瓦斯采前预抽是极为不利的。正因为如此,我国已钻的200多口采前地面煤层气井中,稳产高产井很少,单井产量超3000 m3的也只有约30口。而如何提高煤层采前渗透率是尚未解决的难题。实践表明,一旦煤层开采引起岩层移动,即使是渗透率很低的煤层,其渗透率也将增大数十倍至数百倍,为煤层气运移和开采创造了条件。因而,卸压煤层气抽放将是我国煤层气开采的重要途径。
我国煤矿卸压瓦斯抽放工作一直在进行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我国煤矿抽放瓦斯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采煤的安全,而不是将瓦斯作为一种有用的资源进行开采,大部分矿井抽放瓦斯未能利用而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目前,我国卸压瓦斯抽放总体上仍存在抽出率低及钻孔工程量大的问题,瓦斯总体抽出率仅为23%。如何基于岩层移动规律进行卸压瓦斯抽放方案的优化、提高瓦斯采出率将是我国煤矿卸压瓦斯抽放进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基于岩层控制的关键层理论及煤矿绿色开采思想提出的煤与煤层气共采的基本观点为:将煤层气作为一种资源,充分利用采煤过程中岩层移动对瓦斯卸压作用并根据岩层移动规律来优化抽放方案、提高抽出率,在煤层开采时形成采煤和采煤层气两个完整的开采系统,即形成煤与煤层气共采技术,煤矿从采掘部署上把瓦斯抽放当作正规的开采工艺流程,从时间、空间与资金上给于保证,对抽放瓦斯进行利用。若在开采时形成采煤和采瓦斯两个完整的系统,利用岩层运动的特点将煤层气高效开采出来,即形成煤与瓦斯共采技术。
煤炭地下气化技术是将处于地下的煤炭进行有控制的燃烧,通过对煤的热化学作用而产生可燃气体的过程。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属于一种特殊的采煤方法,它是国际首创。煤炭地下气化技术具有投资少、安全、工期短、见效快、用人少、效率高、成本低、效益好等优点,尤其适合我国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劣质煤比例高、“三下”压煤严重的矿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应继续研究完善“长通道、大断面、两阶段”和“矿井式气化”两种典型煤炭地下气化工艺,进行较大规模的地下气化试验研究,摸索实现“两个控制、三个稳定”的技术途径,并实现连续、稳定生产探索应用的途径。
4乡镇煤矿开采适用的采矿新技术
在许多地区,由于乡镇煤矿生产能力较小,地质构造复杂煤层赋存变化大,且很多为急倾斜煤层和薄煤层,给开采带来较大的困难,研究和开发新采矿技术,提高矿井的高产高效,更为重要。在乡镇小煤矿中,单一长壁采煤方法已趋成熟,现主要发展的有放顶煤采煤技术、急倾斜煤层采用伪倾斜柔性掩护支架采煤法和小阶段爆破落煤等采煤方法。
目前实施国家关闭小煤矿,淘汰落后生产技术和生产设备,提高平均单井规模的技术政策,开发小型煤矿机械化、半机械化开采技术和装备,改进小煤矿的采煤方法和开采工艺,提高采煤工作面的单产和工效;提高小煤矿的顶底板控制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顶底板事故率。
总结
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式下,煤矿开采技术的进步和完善始终是采矿学科发展的主题。在发展现代采煤工艺的同时,继续发展多层次、多样化的采煤工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采煤工艺理论。煤矿的绿色开采技术将是中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煤矿绿色开采技术体系将为实现煤炭的高效开采、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提供重要保障,对实现煤炭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第三篇: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若干意见(最终版)
关于开展本科教学的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地位
开办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应该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近几年来,我校的改革与发展取得重大进展,但是随着今年本科教育的具体实施,对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当前,必须高度重视本科教育的质量建设,把加强本科教学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本科院校要处理好新形势下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推进高等学校的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二、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中青年骨干教员队伍 提高本科教学的质量,必须把加强中青年教员队伍的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员,特别是要承担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中青年教员。要像重视培养学科带头人一样重视基础课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
高等学校要大力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学第一线的工作。鼓励各
院校之间、院校与科研机构、企业的教学合作和有序的人才流动,鼓励派出优秀骨干教员到著名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学习。
三、切实加强学风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学习的积极性 优良校风、学风对学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学校要将学风建设作为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针对新形势下学员的思想实际,加大学员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努力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引导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价值观。努力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制度,要吸收学员参与教学管理和制度建设。要严明学习纪律,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杜绝考试作弊现象。对于违反学校纪律的学员,要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四、大力提倡编写、引进和使用先进教材
教材的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也直接影响本科教学的质量。学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建立科学的高校教材编写、评价和选用制度,鼓励学校编写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讲义,防止教材编写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五、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升教学水平
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措施。高校的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绝大部分学科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
六、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作用。高等学校要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并开出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要根据科技进步的要求,创造条件使学员较早地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学校的各类实验室、图书馆要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提高使用效率。要建立和完善校内外学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开办本科教育成功与否将决定着我校的前途与发展,在我们前进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但是既然我们已经决定去走这条路,那么就需要我们每一位郑州指挥学校人共同努力,共同奋斗,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真正的孕育高级人才的摇篮。愿我们的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越走越远。
第四篇: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总结 师德师风是教师职业道德和教学风范的具体体现,师德师风建设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保证。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利用政治学习的机会组织全院教职工对贵大党发[2007]55号文件(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关于印发《贵州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的通知》)精神进行传达和学习,并成立了由学院党政领导、工会主席和教学科研科长组成的贵州大学矿业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和督促检查小组,全面推动“三风”建设,形成以德立教、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良好氛围,不断推动我院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健康深入发展。通过前期工作,矿业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简要总结如下: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明确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大对教育事业提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和业务水平”的新要求。十七大报告又提出了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六大任务之首,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创建和谐社会的路线方针。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更加突出了教育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位置。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的高度,从推动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和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创建和谐学院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师师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为目标,以热爱教育、教书育人为核心,以全面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大力造就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为促进学校、学院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二、认真组织学习各项文件精神和相关知识,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2007年4月以来,矿业学院结合“讲正气、树新风、促评建”主题教育,认真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和讨论省委和校党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贵大党发[2007]11号)和《中共贵州大学委员会 贵州大学关于印发《贵州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的通知》(贵大党发[2007]55号)、“评建”知识、《贵州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贵州大学教师教学规程》、《贵州大学教师教学事故处理规程》等相关文件和知识,让全院教师全面了解教育部、省委和学校在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总体部署和要求,为学院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好思想保证。
三、严格规范和要求全体教职工认真履行工作职责,树立良好精神风貌 对于专业教师,学院要求他们严格按照《贵州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贵州大学教师教学规程》的要求认真履行教师职责,做好教学工作,要求全体教师务必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工作状态,教师在课堂上必须仪表整洁、文明得体,不出现迟到、提早下课和拖堂现象,教师上课要备齐各项教学文件;要求教师使用普通话进行上课,对于个别普通话不是很好的教师,学院还要求他们在下面多加练习,尽可能使得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听懂;要求教师不能随意调课和调换教室,无论任何情况都不允许教师在上课时接听手机等。
对于领导干部,学院要求全体学院领导和各科室认真履行工作岗位职责;上班时应具有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服务热情,勤政廉政、团结带领学院教职工高质量完成学校和学院的各项任务,在工作中积极起表率作用。
矿业学院在今年还制定和下发了《关于加强政治学习考勤制度规定的通知》、《关于行政管理人员上下班考勤制度的规定》和《关于实验室工作人
员上下班考勤制度的规定》等三项规定,对全体教职工进行规范约束。
四、学院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和做法经验
学院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工作,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日常工作,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主要采取“奖励、批评、沟通和齐心协力创建和谐学院”四种做法开展各项工作。
首先,学院每年组织开展一系列的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加强先进典型和模范事迹的宣传,激励全院教师努力自觉做教书育人的表率,为学院的教学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做贡献。比如学院设立了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年终考核优秀奖、矿业学院月月奖(见附录)、优秀辅导员、班主任奖、优秀女职工奖、优秀共产党员奖、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奖等一系列奖项。虽然说每个奖项的奖励额度不是很大,但是我们希望通过先进和优秀的带动作用是的学院全体教职工都能够积极行动,尽职尽责,争当先进。
另外,学院还专门拨出经费用于鼓励教师发表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的版面费,这不仅减轻了部分教师经济上困难的现状,还在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学院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的热情。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学院设立的院级精品课程和教改项目、院级SRT项目和院级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基金,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搞科研机会,而且也鼓励了教师带动学生提早参与科研的兴趣和积极性,活跃了学院师生的科研氛围。
其次,学院还认真地搞好对师德师风建设的督促检查工作,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对于个别教学效果较差、学生反映较大、以及不积极参与学院各项集体活动的教师,学院在职工大会上予以通报批评,并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其改进和提高;对于违反师德师风建设有关规定,经教育和帮助仍不改正的教师,学院也将予以严肃处理。学院还把教师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的表现作为考核、岗位考核、职称评定等的重要依据,促进学院全体教师都能够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再次,学院党政领导、工会对全体教职工积极开展沟通交流等活动,让教师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和长期性。学院领导经常和一些工作上和思想上有困难的教师进行谈心和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另外还由学院工会牵头,积极组织全院教职工围绕“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教育及实践活动。
最后,矿业学院紧密围绕创建和谐学院的总体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学院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事关学院工作全局的大事,摆在教师工作中更加重要的位置,贯穿于学院各项工作的全过程。学院将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工作纳入了学院工作计划和要点,并结合学院实际,以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水平为重点,积极引导教师自觉加强师德修养,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真正形成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良好风尚。学院领导和全体教师都深刻认识到师德师风建设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建设好的,必须靠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将其长期贯穿融入到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因此对于此项工作务必要常抓不懈,长久地坚持下去。
在今后的工作中,矿业学院将认真按照(2007)55号文件要求,对照《贵州大学师德师风建设考核办法》全面开展好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和督促检查工作,围绕全面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牢固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理想和推进师德建设工作创新的主要任务,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我院的师德师风建设成效,充分发挥全体干部和教职工在评建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为我校的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和学校、学院今后的长久发展做出贡献。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
2008年4月8日
附: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月月奖”推出的评优项目
为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学院”,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教职工业务能力,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紧密配合学校教学评估工作,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经院党委研究决定,在我院开展“月月奖”系列活动。对在党建、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工会建设等工作中表现优秀的教职工进行表彰和奖励,特设立“月月奖”。“月月奖”提倡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并以精神奖励为主。“月月奖”推出的评优项目包括:
1月: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奖—表彰和奖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2月:优秀管理奖—表彰和奖励在党政、教学、实验室等管理工作的做出一定成绩的管理人员;
3月:优秀女教职工奖—表彰和奖励坚持为学院改革与发展服务,在教书育人、管理服务等方面具有示范性、导向性、创新性作用的优秀女职教工;
4月:热爱集体、关心学院奖—表彰和奖励关心学院,并为学院的发展做出一定贡献的教职工。
5月: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表彰和奖励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青年教师;
6月:和谐家庭奖—表彰和奖励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和睦相处,起模范作用的家庭。7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民主党派人士奖—表彰和奖励表现优秀的党内外人士。
8月:科研优秀奖—表彰和奖励在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并做出突出成绩的在职教职员工。
9月:师德标兵—表彰和奖励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学,在教学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教师。
10月:先进集体奖—表彰表现突出的教研室和实验室,并对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奖励。11月:特别贡献奖—表彰和奖励为本学院全面建设做出贡献的返聘教师。
12月:优秀班主任、优秀辅导员奖—表彰和奖励在班主任、辅导员考核中取得优秀的班主任和辅导员。
年终奖—奖励在本完成本职工作出色,业绩突出,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教职工。“月月奖”旨在激励全体教职员工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勇于进取,开拓创新,与矿业学院携手共进,共创辉煌。
第五篇: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
华师教(2003)第116号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 [2001]4号文件,简称4号文件)的精神,切实加强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完善与我校“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建设目标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教高司函[2002]152号)中优秀标准的要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深入学习教育部4号文件,充分认识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和地位
教育部的两个文件是规范和加强本科教学的重要文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和针对性,全校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要在全校牢固树立“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整个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作为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上,要明确“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是立校之本,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强校之基”,要进一步确立本科教学的地位。
二、建立教学工作责任人制度和教学工作会议制度,进一步明确本科教学的领导体制 学校和院系党政一把手是学校和院系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在学校办学资源的配置上,要保证教学人力、物力、财力的切实落实。学校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议或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决策和部署重大教学改革问题。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本科教学与教学管理研讨会,分析新情况、新问题,研究落实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对学校教学改革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梳理,统一思想,推进全局性的改革。
学校各职能管理部门的部处长作为各部处保障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把保障本科教学条件、保障本科教学的顺利运行作为本部处的重要工作,协助校领导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各院系要保证本科教学师资、教学设备设施、教学经费的落实。院系党政一把手要切实关心院系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充分掌握院系本科教学的情况,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本单位本科教学中的问题,讨论推进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学校各级领导都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师生要求,发现存在问题并尽快加以解决,按照学校关于干部听课制度的有关规定,经常深入课堂、班级、实验室听课并了解情况。教务处将把校院(系)及部处领导每学期听课情况通过校园网及其它形式予以公布,接受广大师生的监督。
三、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
要不断加强师德建设、优化本科教学的师资力量配备。结合学校“十五”事业发展计划,落实师资队伍建设的各项措施,建设一支 适应创建研究型大学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建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资格审查制度,我校从事本科教学的主讲教师95%应具有硕士学位或讲师及以上职务,三年内达到98%以上。55岁以下的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应为本科生讲授一门主干课程(没有本科教学需要的除外),对于因为承担重大课题等原因不能承担本科教学任务的,必须经过有关院系批准,并由学校教务处备案。学校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院士、长江学者为本科生开设讲座和课程,鼓励知名教授为低年级本科生上课,特别是基础课。对于初任本科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经过相应的评审机制,获得任课资格证书才能独立开课。
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度,对于拒绝主讲本科课程或达不到本科教学质量要求的教师,不能聘任为教授和副教授。
建立本科主干课程主讲教师梯队,每门本科主干课程一般应配有由教授、副教授和讲师构成的主讲教师梯队。采取切实措施重视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采用外语原版教材、并且用外语授课课时占该门课程总课时50%的课程,称为双语教学(不包括外语教学)课程,各院系达到双语教学要求的本科课程应当不低于8%。
四、全面深化教学改革,促进本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按照学校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要求,继续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继续推动学校本科主干课程建设,结合学校“十五”期 间211工程建设,增加资助力度,重点建设100门左右的本科主干课程和100门左右的本科双语教学课程。重视系列选修课程的建设,使学校选修课程每年开课门数增加10%以上。结合理科大楼和新校区的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好本科基础教学实验室,尤其要重视综合性实验室的建设。
教材质量直接体现着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水平,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直接影响到本科教学的质量。要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的调整,推动教材的更新换代,推动高水平有特色教材的出版应用。完善教材开发和选用的评审机制,防止教材编写上的低水平重复,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对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财经金融管理等发展迅速、国际通用性、可比性强的学科和专业,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尽可能采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九五”国家重点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的教材。信息科学类、生命科学类和财经政法类专业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达到75%。
学校通过完善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鼓励教师多开课(包括跨院系课程),特别是多开优质课程。对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按150%计算工作量,并给一定建设费用。对因采用网络或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压缩的课时,仍足额计算工作量。对经过督导听课、评课后教学效果仍然不佳的课程,暂停任课教师开设该课程的资格。
学校鼓励各院系课程资源向外系相近专业和全校开放。根据授课时数及外院系选课人数,给院系适当经济补贴,涉及到实验消耗材料 的,院系间要协商划拨教学业务费。各院系也应给开课教师以必要的鼓励。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发更多的课程资源,并在条件成熟时,对全校课程资源实施统一调配,向全体学生开放。
学校要增加教学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全校本科教学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要达到30%以上。
结合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进一步强化本科实验环节的教学,保证教学实验课的足额开出,实验开出率达到95%以上。80%以上的实验课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理科各专业的大部分实验室均应保证全天向本科生开放。文科各专业要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要建立和完善校外实习基地,高度重视毕业实习,提高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质量。
要特别重视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鼓励教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教师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适应培养创新人才需要的教学评价制度 推进教学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益。完善学校教学制度,建立教学责任事故认定与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教学质量信息收集系统,全面实现教学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
学校将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学分制改革,研究和出台推进学分制改革的有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学籍管理制度改革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选时间、选地点、选课程、选老师、选专业)。为此,学校要全 面修订本科(学分制)学生学籍管理办法。从2003年起,启动校内二年级学生转专业的试点和按大类招生的试点。
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鼓励本科生从事科研活动。在部分有条件的院系试行“本科生指导教师制度”,鼓励教师尤其是教授、副教授指导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对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给予积极引导,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务处根据当进行的重要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评估、学生问卷调查、校内外关于教学的来信等,对院系教学工作的进行综合考评,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3级。对不合格院系除提出限期整改通知外,学校扣发院系的部分岗位津贴。
学校根据下达到院系的编制数,考核院系应当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不能完成的按比例扣发岗位津贴。学校鼓励各缺编单位采取积极措施,补充师资队伍。对于个别确实由于市场供需矛盾造成暂时性缺编单位,如果完成的教学工作总量超标、教学质量达标,学校核定后给予适当津贴。
院系根据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手册》中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按质和量两方面进行考核,并依据考核结果给以相应的奖惩。教务处将提供统一的课程授课质量调查表,供院系采用,并公布课程质量调查结果。学校设立校教学优秀奖(含教师奖、教材奖、管理奖),奖励优秀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于工作马虎、学生反映强烈的教师或管理人员,根据情 节轻重,给以不同等级的处分,直到取消当年申请高一级职称的资格。
六、增加本科教学投入,实现本科教学经费的增长适度超前于办学规模的扩大
学校逐年增加教学经费的投入,在3年内达到将学费收入的30%(2003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0%、2004年达到学费收入的25%、2005年达到学费收入的30%),用作日常教学经费,主要是指教学业务、教学仪器设备修理和更新、教学差旅、体育维持等四项教学经费。
在教学经费中,下达到院系的教学业务费,自2003年起连续3年,生均经常经费每年增长10%。学校继续安排每年不少于100万的教学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各项教改项目。
建立教学实验室按拨款、每年有所更新的机制,每年预算额度为当年学费收入的3%左右。更新教学实验室工作采取立项方式进行,明确建设目标和责任人。要逐步改变现有教学实验室从属于教研室的状况,成立实验中心,由院系统一管理教学实验室,提高使用效率。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七、建立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重视学校质量文化建设,促进校风、教风和学风的全面转变。把学风、考风建设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营造团结友爱、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形成诚实守信、努力拼搏、崇尚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氛围,促进考试内容、考试方法的改革。
全面建设“华东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教学质量评 价系统、教学质量调控系统,通过教学输入、教学过程和教学输出的评价,保证本科教学投入、质量与效益的不断提高。
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发挥我校教育评价学科的优势,组织有关高等教育评价专家开发我校的学生评教体系,充分发挥学生在本科教学质量评价中的作用。通过实地听课、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网上调查等多种途径收集本科教学质量信息,对教师的教学作出客观评价。通过经常性的毕业生社会适应性调查,建立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社会评价机制。
完善学校已有的校内督导机制,发挥教学督导员的监督作用、指导作用和咨询作用,建立教学督导信息发布制度,并将其与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八、政策配套,措施到位,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进一步落实教学科研的经费、成果及奖励政策,保护教师从事教学改革和教学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科研经费、成果(包括教材、教学奖励)由教务处归口管理,统一汇总,院并归入院系对教师的科研考核统计中。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教学科研和教学改革项目,学校落实配套经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成果的奖励和科研成果的奖励同样对待。凡在学校认定的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教育研究论文,在申报高一级职务岗位时均可作为科研成果予以认定。
改革学生奖励的评审办法,鼓励学生刻苦学习、积极探索。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管理、参与课程建设、参与教学评价。设立校优秀教学奖,通过学生评课,专家和领导 听课等方式,每年从本科授课教师(尤其是公共课和基础课)中评选出优秀教学奖获奖教师。继续开展毕业生评选“最受欢迎的教师”活动,学校给与相应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