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时间:2019-05-12 02:1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一篇: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频考点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思想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矛盾》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问题,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社会主义《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不是对抗性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海文考研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由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不是对抗性的,因此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的力量,通过对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进行调整来加以解决。

第四,指明了我国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丰富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进行了深入思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海文考研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在肯定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强调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和确定根本任务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第四,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

考生要重点了解和把握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及其在中国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

【2009年分析题】

(1)毛泽东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背景以及这一理论的重大意义。

(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的具体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哪些?

【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回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海文考研1956年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中出现的问题,促使中国共产党回答这个重大的理论问题。毛泽东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与旧社会的基本矛盾性质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解决这种矛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依据。

(2)邓小平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区分开来,找到了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根源主要在于体制;明确了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指明了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海文考研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二篇: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高频考点之一——科学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在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重要论断,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借鉴国外发展经验,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实践,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是:考研政治

第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但也必须看到,2014考研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发展阶段。我们既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海文考研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提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第二,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反映,它突出的表明中国发展经过改革三十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表明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攻坚阶段;表明我国的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表明摆在中国面前的发展前景既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有巨大压力和巨大风险。

第三,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在很多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存在着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特别是速度的增长,忽视社会发展,忽视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忽视能源和资源的节约,致使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严重的社会、政治和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当代世界发展的经验教训说明,发展应该是以人为本,实现经济、政治、文化、海文考研社会全面协调有序的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可持续的发展。

此知识点比较重要,注意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去年刚考查过,今年仍不容忽视。

【2013年多选第22题】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

A.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经验的科学总结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C.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答案】BCD

2.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有效地实现发展就必须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014考研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考研政治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理解发展的要点是:①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②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③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海文考研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理解以人为本的要点是:①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②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③以人为本,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④以人为本,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考研政治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理解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点是:①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②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③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④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做到统筹兼顾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理解统筹兼顾的要点是:①统筹兼顾是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治国理政的重要历史经验;②是我们处理各方面矛盾和问题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③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2014考研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此知识点很重要,重点放在对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及其每一个具体内容的理解与记忆上。命题频率比较高。

【2009年单选第11题】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

A.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 B.以人为本 C.统筹兼顾 D.全面协调发展 【答案】C

【模拟多选1】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是()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答案】ABCD

【模拟多选2】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全面 B.协调 C.可持续 D.统筹兼顾 【答案】ABC

3.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这就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变革的最终的决定性力量的理论。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强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强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2014考研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和社会主义在消除资本主义弊端方面的优越性。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些领域和方面出现的发展问题,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来源:2014考研思想政治理论红宝书考点巧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纵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发展至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旧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那么正确理解其中矛盾,实质上是正确理解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

然而,我们皆知,人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们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这就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二者辩证统一于生产方式。应当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力量。在这对矛盾运动中,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也就是说,生产关系的性质、方式和变革、发展,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状况和发展要求。但是,生产关系也不是被动的适应,它也能主动地发挥作用,自觉地促进生产力发展;尤其在新生的、革命进步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往往能发挥其能动性,对生产力发展起到巨大的能动作用,有力地促进生产力进步和发展。当然,在落后反动的社会形态里,生产关系却是严重扭曲的、滞后的,这种扭曲、滞后的生产关系,必然误导和阻碍着生产力发展;这样的发展错位和矛盾对立,也必定引发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乃至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的重大变迁。

在工业革命以前的社会里,社会经济发展是相当缓慢的,生产力的发展也是极为迟缓的,这期间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比较趋缓的,因而其调整周期也是较长的。但近代以来,尤其是在现代科技革命推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日趋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也呈快速迅猛之势,在这种态势下,生产关系不可能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前期那样,上千年或数百年的作一次调整,就能满足之后相当一段时期的生产力发展需求,而是每时每刻生产力都对生产关系提出新的变革要求,生产关系必须不断作出调整而适应之,否则,生产关系就会滞后,二者的矛盾就会加大,从而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发展。

在当代,科技经济快速发展,即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落后的矛盾日益凸显,特别是生产资料、运营资本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分配公平化的矛盾更加激化,落后的所有制形态和生产关系,已经成了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桎梏,已经成为生产力畸形异变的根源。尽管资产阶级们极力辩解和设法缓解矛盾、化解冲突,但终因不能自我解决社会制度和所有制性质这一根本问题,而只能任由矛盾继续恶化,或饮鸩止渴的将错就错下去。显然,这种矛盾日益加剧且不能解决,是违背解决矛盾和调整生产关系要求的,如此下去的物极必反,必然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而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之矛盾,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调整周期大为缩短,并走上不断能动调节之路径。

一般来说,生产力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能力;但从本质上讲,生产力不仅有其自然属性,而且还有鲜明的社会属性。生产力有其自然属性,就是说构成生产力的诸要素是自然客观的;而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则是因为居于决定意义的劳动者是有社会属性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组织管理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形态,并受不同的利益主体和所有制形式支配的。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

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商品经济,是我国现存的“经营层”的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商品经济的运行有它特有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每个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都要在自己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中,多创造出为社会所需要的产品,并从中获得较多的盈利或利润。盈利或利润作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的目的,必然要转化为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才推动着每个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不断改进工具,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从而大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更重要的,也正是这种动力,才在商品生产者之间引起激烈的竞争;而竞争又作为一种压力,迫使每个商品生产者马不停蹄地前进。同时,内在的动力可以转化为外在压力,外在的压力又不停地向内在的动力转化,商品生产者就是在内外两种力量交相作用和冲击下努力把社会生产力神奇般地发展起来。必须看到,企业的生产目的和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目的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现阶段,企业,不论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还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它们的生产目的,从一定的意义上讲,都不过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目的正是要通过千百万个大大小小的企业具体的生产目的来贯彻和实现的。社会主义这个庞大的国民经济机体,正是由成千上万个作为个别企业而存在的经济“细胞”有机结合起来的。还要看到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每一个社会主义企业,不论是工业还是农业,当它们在为各自的利益而奋斗时,必然会在它们所创造的全部财富中,以相当大的部分,作为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的实体而存在,并通过税收、租金、利润、利息和价格等形式,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国家手中。

上面讨论了如此之多对国家层面,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讨论,那么我们是否也能在个人层面展开一番认识呢?

在个人的生产生活中,“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单个人的历史决不能脱离他以前的或同时代的个人的历史,而是由这种历史决定的。”可见,尽管“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因此,要辩证地看待人的发展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正如马克思所说: 决定着人的发展的“社会形式”本身又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最后,经过一层层严谨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影响的。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我们现阶段的任务还是学习,认清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可以使我们的认知不断的完善,最终,我们可以凭借着努力勤奋,来影响个人甚至是国家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第四篇:考点总结——毛中特

常考主观题

 为什么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理解十七大报告指出的关于基本路线的几个提法)(选择或简答)①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③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党、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 ④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党和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 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论述)

①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选择),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动摇了基本路线,这方面有过深刻教训。

 为什么必须要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简答)

●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 实现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第七章将专题论述)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改革开放的统一(即二者的关系)(简答)二者相互贯通,互相依存,被概括为“两个基本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发展生产力,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

 1.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内涵(选择)

(1978年,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8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加以强调。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进一步坚持和阐述)

第一,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第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渗透并作用于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中,推动生产力进步。

第三,现代科学使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变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是技术。

第四,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

 2.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两个具体战略——科教兴国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选择)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科技实力和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

人才强国战略的内涵:●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培养造就不同类别和不同层面的高素质人才●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1)1956年中共八大的正确认识及后来的背离: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但后来严重偏离,作出了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的错误判断,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制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路线。(2)改革开放后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1981年《决议》对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表述: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重申三中全会中心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生产力。(选择)

十三大前夕,邓小平提出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提出基本路线的条件完备。

十三大阐述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选择)社会主义社会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论述)

 为什么说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产力直接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推动力。提出:社会主义建立后,应“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特别是在物质产品还不够丰富的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必须使集体财富的源泉都充分涌流,方能为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打好基础)邓小平坚持强调了这样的观点,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惟有如此,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生产力是一定要发展的,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实现方式和目的不同,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为消除两极分化和达到共同富裕提供了条件)

(3)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4)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社会需求同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根本上来说,只能靠不断发展生产力来解决。

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过程(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一直在追寻实现振兴中华,实现民富国强的梦想。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的条件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了现代化的实践。

1954年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现代化。

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两步走,第一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在20世纪末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重申。(选择)但囿于各种历史因素,经历了曲折,未能如愿。(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总结以往经验教训,随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再思考,开始调整对现代化的认识。●1982年十二大提出了到20世纪末翻两番的“两步走”战略。●1987年十三大正式确定“三步走”战略部署和目标(选择)。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前两步战略目标提前实现后,1997年十五大将第三步具体化为三个阶段性目标: 21世纪第一个十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小康生活更加富裕; 建党一百年时,经济更发展,制度更完善;  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 即“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1)从改革的目的讲:革命和改革的目的都是要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从改革的深度上讲:改革是对原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不是对原有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包括经济体制,也包括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3)从改革的广度上讲: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综上所述:

我国的改革开放实质上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新的伟大革命。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第一次革命把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则是通过改革,解放发展生产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但是,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是也不允许否定和抛弃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五篇:毛中特和近代史考点总结

第二部分

毛中特

一、科学发展观

命题角度一: 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战略地位。【分析点拨】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命题角度二: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解决就业问题? 【分析点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命题角度三: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分析点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牢固基础。

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不断开拓上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命题角度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分析点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命题角度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如何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之间的关系。【分析点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命题角度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分析点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基本要求,并使之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信念。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三、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命题角度一:为什么要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分析点拨】 第一,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第二,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第三,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命题角度二:怎样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分析点拨】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四,统筹区域发展。第五,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命题角度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分析点拨】 第一,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命题角度四: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分析点拨】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容:①核心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

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②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就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命题角度五: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区别。【分析点拨】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而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前者的含义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的不仅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命题角度六: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分析点拨】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两个坚持”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就是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四、生态文明建设

命题角度一: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 【分析点拨】

生态文明既包括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的认识成果,又包括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实践成果,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提高和人们生态观念的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命题角度二: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分析点拨】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当前,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着力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命题角度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分析点拨】

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命题角度二:人民民主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比较。【分析点拨】

1.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第一,性质相同。人民民主专政同无产阶级专政一样,都是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都是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的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

第二,作用、职能相同。都承担着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扩大人民民主,镇压敌对势力反抗,保卫和巩固革命成果,领导和组织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的职能;

第三,历史使命相同。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社会不平等,为未来过渡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依靠无产阶级专政保卫社会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力量,巩固人民的政权,是正义的事情。

2.人民民主专政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的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命题角度三: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分析点拨】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更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

命题角度四:如何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分析点拨】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一)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

(二)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

(三)完善基层民主制度。

(四)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五)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六)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

(七)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命题角度一:为什么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分析点拨】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命题角度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分析点拨】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性质。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动力。命题角度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内容? 【分析点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不仅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且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思想根基,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命题角度四:当前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分析点拨】

第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第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第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助于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命题角度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如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点拨】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科学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奋斗目标。

解决文化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做到:第一,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第二,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第三,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第四,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五,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关键环节上实现新突破。第六,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七、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命题角度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分析点拨】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发展教育也是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必须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优化教育结构。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命题角度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分析点拨】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条件。必须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第三部分:近现代史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命题角度一:简要说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指出民族资产阶级探索的结局并分析导致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分析点拨】

(1)1851—1864年,农民阶级掀起的太平天国起义;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了辛亥革命运动。

(2)结局: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和维新派自身的局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由于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辛亥革命也没有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因此,不管是使用改良的方法还是使用革命的手段,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都是行不通的。

命题角度二:从不同阶级探索的结果得出哪些历史启发? 【分析点拨】

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命题角度三: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 【分析点拨】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统一战线

命题角度一: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点拨】

(1)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必要性

首先,中国革命面对的敌人异常强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敌人不但有强大的帝国主义,而且还有顽固的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

其次,中国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人口的少数并尖锐对立,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却占了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要战胜强大的反革命力量,必须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中间阶级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统一战线。

第三,是由中国革命的长期性、残酷性及其发展的不平衡性所决定的。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造成了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这就使得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有必要采取正确的统一战线的策略,把一切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尽可能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以逐步从根本上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夺取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2)建立广泛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在客观上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利用各种矛盾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提供了可能性。首先,近代中国社会最大的压迫是民族压迫,这一特点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可以把一切爱国的、不愿受帝国主义奴役的人们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其次,民族资产阶级深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因而能够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在革命的锋芒主要是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时候,属于别的帝国主义系统的官僚资产阶级集团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统一战线。命题角度二: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的特点。【分析点拨】

与第一次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相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一些新的特点:第一,广泛的民

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它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同时,由于阶级成分的复杂和利益的差异,决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内部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斗争。第二,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国民党领导全国政权和军队;共产党领导局部政权和军队。第三,没有正式的固定的组织形式和协商一致的具体的共同纲领。国共两党只能采取临时协商的特殊形式解决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是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命题角度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国共两党有过合作,也有过分裂。你如何看待国共两党关系的这种变化? 【分析点拨】

①国共两党在国民大革命时期进行第一次合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分裂,在抗日战争时期再次合作,在解放战争时期又分裂。因此,国共两党的关系在中国近代史上呈现的特点是:由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

②两党关系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以下因素的制约:第一,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中共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矛盾斗争直至分裂的根本原因。第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就能够实现合作;当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时,两党斗争加剧,甚至分裂。第三,国际政治力量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与有利的国际环境,就能够促进两党合作;反之,两党矛盾扩大,关系恶化。

③从两党关系由合作到分裂,从再次合作到再次分裂,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第一,国共双方的矛盾斗争有其必然性,但只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求同存异,就能够实现合作,推动社会的发展,国家的统一。第二,合作局面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中共的倡导和推动。分裂内战局面,主要是国民党***,独裁内战,以及国际反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导致。第三,两党和则有利于民族的兴旺和崛起,分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战争和灾难,两党为了民族利益,应当再次携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农民问题

命题角度一: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孙中山的“平均地权”思想,中国共产党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都提出了解决土地问题的主张。请分别分析三者的性质与影响。【分析点拨】 《天朝田亩制度》是农民阶级的土地纲领。它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表现了广大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但它主张建立的社会理想,具有不切实际的空想性质,根本无法实施。

“平均地权”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土地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发展;但是,“平均地权”并非将土地所有权分给农民,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难以成为发动广大工农群众的理论武器。1931年的土地革命路线是无产阶级的土地革命纲领。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它使广大贫雇农获得了土地,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命题角度二:从不同阶级的土地政策得出哪些启发?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土地问题。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由于受阶级的局限,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完整的土地纲领;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提出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命题角度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实行什么样的土地政策?

【分析点拨】

1.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①1928年井冈山土地法: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②1929年兴国土地法: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的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不受侵犯。③阶级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分配方法: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抗日积极性,又有利于争取地主阶级的大多数抗日。3.解放战争时期

①《五四指示》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消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②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1947年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四、比较两次中日战争

命题角度一:19世纪和20世纪的两次中日战争有怎样的不同结果?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

【分析点拨】

(1)19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这次战争以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宣告结束。20世纪的中日战争是指开始于1931年的抗日战争,这次战争以日本投降,中国收回台湾以及澎湖列岛,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而宣告结束。

(2)两次中日战争之所以结果不同,原因是:第一,甲午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第二,抗日战争取得胜利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命题角度二:通过比较19世纪和20世纪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你得出什么历史启示? 【分析点拨】

①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它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民族只有强大起来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积极进取才能不断进步。

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抗争史,它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前进动力。③两次中日战争失败和胜利的不同结果教育我们: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

五、辛亥革命

命题角度一: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分析点拨】

①辛亥革命之前,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对国家的出路问题也进行了探索,虽然对于打击中外反动势力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开创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

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但是,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的。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说 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分析点拨】

①孙中山先生站在时代前列,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希望推动中华民族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外国列强侵略,推动中国跟上世界发展进步的步伐、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他领导和影响下,大批革命党人和无数爱国志士集聚在振兴中华旗帜之下,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②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因此,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

六、与中国共产党密切相关

命题角度一:结合中国共产党90年的发展历史说明两大历史任务之间的关系。【分析点拨】

①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它们是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②区别:前一个任务是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改变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后一个任务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同时借鉴国际经验,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③联系: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除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

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命题角度二: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分析点拨】

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表现在:

①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成为引导全民族走向抗战胜利的一面旗帜; ③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促成、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共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鼓舞者;

④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路线政策,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开辟广大的敌后战场,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⑤中国共产党人以自己最富于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胜利的民族先锋。

命题角度三:为什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分析点拨】 鸦片战争以后,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不甘屈服的中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但又一次次失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事实说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要解放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革命的先进理论,必须找到能够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原因如下: 第一,斗争实践——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向西方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农民阶级、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资产阶级的维新派、革命派的努力先后失败。

第二,思想启蒙——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启蒙的结果,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中的指导思想地位。

第三,阶级基础——五四前后工人阶级的壮大及其斗争为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阶级基础和实践需求。

第四,外来影响——“一战”的影响:“一战”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中国人对资本主义方案产生了怀疑。俄国十月革命的推动:十月革命给陷于彷徨、苦闷的中国人昭示了新的理想目标和建国方案,这就是走俄国人的路,搞社会主义。

命题角度四: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集中体现为完成和推进了哪三件大事?党是如何完成这三件大事的? 【分析点拨】

第一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党和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我们党通过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艰辛探索,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六、对外开放

命题角度一:有人说: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分析点拨】

(1)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也有合理性。

(2)因为: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③但是,鸦片战争的客观后果,一是使中国由闭关逐步走向开放,走向近代化;二是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解体,刺激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思想上先进知识分子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西学东渐局面逐步形成。

(3)可见,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观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至于“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只是客观后果,而且中国是付出惨重代价的。

命题角度二:近现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有什么本质区别? 通过比较两次对外开放,你得出什么历史启发? 【分析点拨】

(1)近代的开放是中国在列强的坚船利炮的侵略下被迫开放的,损害了国家主权;今天的对外开放是中国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主动融入世界经济潮流,更好更快地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命题角度三: 如何理解“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探索中,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分析点拨】

改革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探索,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因此,改革开放的进程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只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来解决。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下载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中特高频考点系列之六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中特必背考点(八)

    考研政治:毛中特必背考点(八) (★特别提示:2014新大纲增加考点 )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按照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必须坚持走中......

    2014政治毛中特不同题型考点

    2014政治毛中特不同题型考点“吐血“总结 一、客观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论述、简答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论述、简答) (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

    毛中特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2018金融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1

    2018金融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1 感谢凯程郑老师对本文做出的重要贡献 金融考研政治毛中特高频考点包括提高国民经济,。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

    2015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考点梳理专题

    2015考研政治复习毛中特考点梳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

    毛中特论文

    关于大学生社会责任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在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调查时间:2011年5.9-5.11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宿舍 教学楼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