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时间:2019-05-12 02:3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第一篇: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

2.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①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①激发学习动机; ②感知教材; ③理解教材; ④巩固知识; ⑤运用知识

1.我国教育的法规体系?

①宪法中的教育条款;

②教育法律;

③教育行政法规;

④地方性教育法规;

⑤教育规章。

1.教师劳动的对象包括知识和文化、学生。

2.教育法规具有指引、评价、教育、保障的作用。3.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4.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

5.属于夸美纽斯教育观点的: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统一学制和学年制、学科课程。1.“做中学”教学原则,是杜威为了完成活动课程提出的。

2.履行教育教学职责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形成的标志是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的发表。

3.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叫教师专业发展。

4.学科课程标准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估与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

1.中小学校本研究: 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2.班级管理: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3.循序渐进原则: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知能力发展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4.德育: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5.教师角色:教师根据社会、学生的期望和职责的要求,而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或行为的人格体现,反应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身份。

教育学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既是(理论学科)也是(应用学科

从(性善论)阐述他的观点是(孟子):从(性恶论)阐述他的观点是(荀子)

10、后期称墨家为(功利主义者):称道家为(自然主义者)、曾子所著,专讲古代大学教育的是(大学)

12、曾子的学生子思的著作是(中庸)(大学)是《学记》的教育政治学基础。

16、(中庸)是《学记》的教育哲学学基础。

西方教育学传统始于古代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亚里斯多德历史性贡献是他(首次系统阐述了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

昆体良的代表著作是(雄判术原理)裴斯泰洛齐是(要素教育)的代表。被成为19世纪中期以后到20世纪世界新教育运动的开创人。

有历史记载的我国最早的学业校(是夏朝)因材施教是朱熹提出来的 昆体良古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23.20世纪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C.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 D.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

29.“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A.《学记》 √B.《师说》 C.《论语》 D.《春秋》 0.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

A.原始社会末期 √B.奴隶社会初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32.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A.柏拉图 B.昆体良 C.皮亚杰 √D.亚里士多德 3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A,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教学与发展理论 D.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6.“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37.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38.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39.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40.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42.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4.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学校课程

学校课程是指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学校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对学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系统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又称校本课程。

2.中小学校本研究

中小学校本研究是指以中小学教职工为研究主体,以学校自身所存在的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为选题范围,并且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而进行的研究。

3.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4.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

2.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答: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有:

①教育的生产性,②教育的科学性,③教育的世俗性,④教育的国际性,⑤教育的终身性,⑥教育的革命性。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一.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

答:

(一)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1.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2.良好的人品

3.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4.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

(二)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1.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的知识

3.学科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4.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三)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1.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

①爱国守法②爱岗敬业③关爱学生④教书育人⑤为人师表⑥终身学习

2,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① 足实践,面对现实②持续提升,崇尚先进③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广义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②狭义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学的发展,根据研究方法、理论成熟水平,分成萌芽、创立、分化三大阶段。一.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中国:从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

西方国家:从古希腊古罗马到资产阶级革命之前 教育学萌芽阶段的教育家及著作

我国古代教育家主要有孔子、墨子、孟子、荀子、朱熹等。主要著作有:《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即四书五经”);《学记》等。

西方古代的教育家有苏格拉底、柏拉图、昆体良等。

1.柏拉图创办一所学园,名叫阿卡德米,它是希腊的第一所高等学府,也是欧洲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著有《理想国》。他认为不同年龄应该接受不同教育。儿童受学前教育越早越好。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主。7~17岁受普通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和体操教育,18~20岁的青年经挑选受高一级教育,学习科学知识等。

2.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说,灵魂说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他把人的灵魂分三部分,植物的(生理方面)灵魂、动物的(感觉与欲望方面)灵魂、理性的(认识与思维)灵魂。人要提高的是理性的灵魂。

(一)教育学创立阶段的特点

时间是从17世纪欧洲文艺复兴开始。1.提出一些独立的理论范畴和命题。2.从哲学、伦理等学科中分化出来。教育家及其著作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著有《大教学论》。此书被认为是独立教育学形成的标志。从此为开端,出现了一系列对后世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教育家及代表作。被称为教育学之父。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在西方,通常把赫尔巴特建立在心理学研究基础上的《普通教育学》视为“科学教育学”形成的标志。被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夸美纽斯(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的手段,教育能促进人的发展。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他说:“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必须由教育去形成”。(1)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教育要依据人的自然本性的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进行的主张。教育适应自然地原则是夸美纽斯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根本性原则。(2)(3)(4)(5)第一次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提出了统一学制和学年制

为各级学校设置了广泛的学科课程(泛智教育)建立了教学原则体系

1.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

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著名的“白板说”,一切的知识来源于经验。2.卢梭的教育思想

卢梭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而不是培养公民。3.赫尔巴赫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赫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赫尔巴赫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赫是教育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学应该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教学的阶段论,“四段教学法”。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4.威的教育思想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的无目的论。提出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提出了儿童中心论

杜威认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要根据儿童的兴趣,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杜威的教育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赫尔巴赫与杜威教育思想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三个不同中心上:赫尔巴赫强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和书本中心,而杜威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和活动作业中心。

二. 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杨贤江(1895-1931)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以李浩吾的化名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

苏联克鲁普斯卡娅著有《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一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列宁的夫人

苏联教育部长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对我国新中国成立时期的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20世纪中叶以后,教育学进入现代发展阶段。

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指导实际、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有《给教师的建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著有《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德国教育家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瑞典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著有《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二)当代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第一,第二,第三,教育的起源 教育学研究学科基础的扩展。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多样化。

教育学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教育的起源问题,是关于教育何时产生以及如何产生的问题,实质上是教育的产生、发展的动力问题。一.教育的其他起源说

(一)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有托尔洛和沛.西能。他们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不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这一解释是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和近代以来的自然教育思想为指导的。这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二)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二.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一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一)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需要

(二)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因此说,教育只能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并随着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教育的发展历史,根据不同的尺度,可以作不同的划分。一般有三种不同的划分尺度:生产力尺度、生产关系尺度、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尺度。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来划分,可以把教育分为古代教育、现代教育;以生产关系为尺度来划分,可以把教育的发展分为原始社会教育、奴隶社会教育、封建社会教育、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其实,这两种划分标准不是对立的,而是完全可以统一起来的。古代教育包括原始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的教育、封建社会的教育,现代教育包括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一般采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尺度,就把教育发展分为三种形态:原始教育形态、古代学校教育和现代学校教育。一.原始教育形态

原始社会教育的共同特征:

(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融合在一起

(二)教育的无阶级性、平等性

(三)教育内容简单

(四)教育手段和方法单一 二.古代学校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

(一)奴隶社会教育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就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即学校。

我国是历史上最早出现学校教育的国家。此时的教育是“学在官府”、“政教合一”,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希腊斯巴达其教育目的是培养骁勇的军人与武士。尚武国家

雅典教育重视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才。崇文国家

(二)封建社会教育

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基本特征是学校大体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

在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优“。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教育方法是崇尚书本、死记硬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欧洲封建社会两种教育体系—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教士和僧侣,称为僧侣封建主教育。教育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中世纪产生的第一个大学是萨莱诺大学。(意大利)

(三)古代学校教育特征

阶级性、非生产性、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三.现代学校教育

(一)现代学校教育的内涵

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包括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国家形态的教育;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上分,包括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两种历史形态的教育。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1.教育终身化

2.社会化

3.生产化

4.民主化

5.国际化

6.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的多元化

(二)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的生产性

2.教育的科学性

3.教育的世俗性。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干预。4.教育的国际性 5.教育的终身性 6.教育的革命性

一.当代中国教育的历史定位

1905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引进西方学制,中国便开始了现代教育。三. 当代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社会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动因、尺度和归宿。

2、经济对教育的作用:

㈠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㈡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机构和布局

㈢ 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对人才和知识的需求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㈣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3、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㈠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㈡ 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 ㈢ 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㈣ 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

4、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㈠ 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 ㈡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㈢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㈣ 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式的使用

1、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 ㈡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㈢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㈣ 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

6、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 ㈡ 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 ㈢ 教育促进现在政治民主化

7、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㈠ 教育具有传递 — 保存文化的功能 ㈡ 教育具有传播 — 交流文化的功能 ㈢ 教育具有选择 — 提升文化的功能 ㈣ 教育具有创造 — 更新文化的功能

文化选择的标准主要包括:科学的选择;时代的选择;民族的选择;辩证的选择。

(四)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 四.教育在科技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科技传播有多种途径,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

(二)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 五.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教育现代化的含义:所谓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教育传统,积极地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变化过程。

8、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第一,教育观念现代化 第二,教育目标现代化 第三,教育内容现代化

第四,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第五,教师队伍现代化 第六,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七,教育设备现代化 第八,教育制度现代化

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发展和意向发展

⑴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 ② 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 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⑵学校教育对人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1加速人的发展

2提升人的价值 3发掘人的潜力

4健全人的个性

10、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的条件

⑴ 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⑵只有正确处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的成效。⑶要正确处理好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

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价值

㈠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功能 ㈡教育目的对人们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㈢教育目的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和评价的重要标准

5、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教育是国家的事业,评价教育要看其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指标。代表:柏拉图、涂尔干

6、个人本位论: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7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1)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2)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根本途径

人的全面发展说基本内容(马克思)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9素质教育的基本观点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

(3)素质教育要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4)素质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

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4.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

1986年4月全国六届人大4次会议上通过了《义务教育法》,从而使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历史进入了在法律保障下迅速发展的新得阶段.6.1929年 英国成人教育家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7.1995年3月18日全国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通过了《教育法》。8.1995年9月1日实施了《教育法》。

9.联合国教材义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标志着终身教育体系的最终形成。

10.教育法规的规范作用: 1.教育法规具有指引作用 2.教育法规具有评价作用 3.教育法规具有教育作用 4.教育法规具有保障作用

教师资格制度:是指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认定和许可制度,是由国家规定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应该具备的特定条件和取得教师资格的法定程序。16、17世纪,有不少人总结了教学的经验和规律,使教学的专业性增强,1681年,法国基督教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1897年,上海南洋公学下设了师范教育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这对我国教师的法定含义、地位作用进行了规定。

.、教师劳动的特点

① 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② 劳动手段的主动性 ③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 ④ 劳动空间的室内性 ⑤ 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应扮演的角色:诊断者、指导者、评价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员、传授者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目标和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点,从一个成长近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

师生关系包括教育关系、道德关系、心理关系

新型师关系的特征: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学生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新性

6、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质(1)教师的一般综合修养 ①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 ②良好的人品

③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

④健康的身心和一定的兴趣爱好(2)教师的学科专业修养

①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相关知识 ③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④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3)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①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②先进的教育理念 ③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4)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①教师职业道德的定义: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过程中,用于调整教师与社会、教师与教育事业、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自身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涵: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③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 第一,立足实践,面对现实 第二,持续提升,崇尚先进 第三,自我反思,自主发展

10、学生再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对象)

一、从教师方面看,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学生就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

二,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向师性。⑵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一、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

二、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从狭义上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总和。

3.制约学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㈠ 社会生产力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㈡ 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㈢ 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影响着课程的发展 ㈣ 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需要与特点对课程的影响 ㈤ 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2.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联系师生的纽带

(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4)课程是国家对学校教学进行检查和监督的依据,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

课程的分类:从课程的管理制度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来划分,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学习选择的自由度的不同,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又可分为限定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按课程的存在形式及其地位作用的不同,又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5怀特海率失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6.美国杰克逊1966年提出了隐性课程

7.课程计划: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也叫课程方案。

学科课程标准:又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课程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1、,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部分,是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为主要目标的活动。而教学则是实施智育及其他各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但不是唯一的活动

3、教学的任务

⑴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⑵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和创造力 ⑶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健康

⑷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学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特点;

⑴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

⑵教学过程以认知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 7.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⑴激发学习动机

⑵感知教材

⑶理解教材(中心)

⑷巩固知识

⑸运用知识

8.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 学习间接经验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 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启发性原则;

定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① 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②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

③ 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④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

17.综合课的结构有: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材料,巩固新材料,布置课外作业

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分成班级,教师根据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和规定的时间表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成

(1)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有利于严格管理教学,使教学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

3、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

24、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 ⑴ 教材建设的突破 ⑵ 教学组织形式的突破 ⑶ 师生关系的突破

⑷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⑸ 扩大了教学规模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的活动。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5.德育原则:

a)方向性原则 b)知行统一原则

c)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d)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e)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7.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㈠ 说服教育(基本方法)㈡ 榜样示范 ㈢ 指导实践 ㈣ 陶冶教 6.德育的途径: ㈠ 教学

㈡ 社会实践活动 ㈢ 课外活动

㈣ 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㈤ 班主任工作 ㈥ 志愿者活动

4.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㈠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的过程

㈡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 ㈢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 ㈣ 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从过程之外到过程之内存在着三个方面的矛盾,分别是: ① 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② 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③ 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2.德育的任务: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2、班集体的构成要素: 1.共同的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共同生活的准则

4.一定的心理氛围、情感纽带 3.班集体形成的条件: 1.确定班级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规则和秩序 4.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 5.培养集体舆论和班风 班级的教育意义: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社会性,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

(2)有利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合作,提高效率,培养社会交往能力

(3)可以满足学生的尊重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教育能力。、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功能: 1.满足学生正常的心理需要 2.促进学生人格的独立与发展 3.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4.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班级管理是班主任带领学生,通过各种活动的形式,对班级中的人、财务、时间、信息等资源进行组织管理,以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

13、班级管理的基本原则(1)平行性原则(2)民主与自主原则

(3)规范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4)目标原则

12、班主任的工作内容和方法:(1)了解和研究学生(2)设立班级目标(3)转化后进生

9、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首先,要正确对待后进学生,关心热爱后进生

其次,要弄清情况,分析原因,了解症状,对症下药。再次,努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后,要抓反复、反复抓。

8、班主任的任务和职能: 1.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身体健康 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 5.指导班委会、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

6.做好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 7.评定学生操行

7、班主任的专业地位与素质要求: 1.班主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

2.班主任是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主要执行者 3.班主任是班级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4.班主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师

6、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1.在思想认识上要正视非正式群体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必要性

2.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创造表现自我的良好机会,满足非正式群体的需求 3.注意发挥和引导好非正式群体中核心人物的作用

4.正确认识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针对不同类型的非正式群体,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 5.加强正式群体的建设,减少非正式群体不良因素的侵蚀 中小学教育科研

含义:指为了改进中小学教育工作围绕某一主题而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钻研和探究活动。

课题选择选题的原则:

教育性、实践性、可行性、适宜性、伦理性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总结

教 育 学

一、名词

1、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指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是指依据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重点)

3、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重点)

4、遗传素质:遗传素质也成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重点)

5、环境:指人生活于其中,围绕在人周围并影响人的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

6、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故称为主观能动性。(重点)

7、教育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或单选)

8、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者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或单选)

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或单选)

10、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P94定义,重单选

11、素质教育: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12、教师:是旅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重点)

13、教师资格证制度:国家对教师职业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重点)

14、教师聘任制度:在聘任双方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校岗位的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重点)

15、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

16、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重点)

17、师生关系:指师生在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决定着彼此所处地位、作用和相互态度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主要包括师生的教育关系、心理关系等。

18、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重点)

19、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重点)

20、隐性课程:又叫隐蔽课程或潜在课程,在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课程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2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重点)

22、课程评价:是通过系统调查、收集数据资料,对学校课程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山判断的活动,它的判断依据主要是课程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与课程的有效价值。

23、学分制:把规定的毕业最低总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和毕业标准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

24、教师:主要是学校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5、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重点)

26、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而按一定要求在人员、时间、空间等方面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7、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重点)

28、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重点)

29、教学设计: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30、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1、说课:指教师以口头表达的方式,以教育科学理论和教材为依据,针对某节课的具体特点,以教师为对象,在备课和上课之间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

32、德育任务:指德育活动要努力培养学9生品德素养的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德育方面的直接体现。

33、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价值与规范,是完成德育任务所需要从事的具体工作。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重点)

35、思维训练法:指的是以道德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思维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方法。

36、情境陶冶法:指的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暗示性德育方法。

37、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8、修养指导法: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主动地为自己提出目标,自觉采取措施,实现思想转化和进行行为控制,从而是自己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39、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他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40、班主任: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教师。(重点)

41、集体舆论: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重单选)

42、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的一种风气。(重单选)

二、简答 第一章

绪论

1、简述教育本质的含义。(重点)

教育本质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简述教育本质的特征。(重点)1)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3)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3、简述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特点。(重点)

1)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2)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3)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4)教育内容的日渐丰富,提高了教育职能。

5)教育方法崇尚书本,呆读死记,强迫体罚,棍棒纪律。6)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个别施教。

4、简述学习教育学的价值。(重点)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5、简述学习教育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重点)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者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

6、列举《学记》中概况总结的教学原则。(重点)

1)藏思相符;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导;5)学不躐等

7、简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儿童中心论、太阳中心论】(重点)

1)教育即生活 2)教育即生长

3)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4)学校即社会

5)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

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8、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流派。

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批判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第二章

教育功能

9、简述关于教育与社会主要理论。(或多选)

1)人力资本论 2)教育万能论 3)教育独立论

10、简述社会生产力水平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制约着教育目标的制定

2)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

4)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教学组织形式、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变革。

11、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标和内容 2)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3)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

12、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制约。(重点)

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性质、文化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 3)文化观念影响教育观念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

13、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重点)

1)人口的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3)人口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14、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重点)

1)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2)教育活化文化的功能; 3)教育的的文化选择功能; 4)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5)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15、简述教育的人口功能。(重点)

1)教育可减少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手段 2)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手段 3)教育能够促进人口结构合理化

16、简述教育对人口合理化的促进作用。

1)教育有助于人口性别比例的平衡 2)教育可以改变社会人口的年龄结构 3)教育能够改变教育的行业和职业结构 4)教育可以调节人口的地域结构

17、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1)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这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18、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3)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19、简述教育所具有的促进个体个性化功能。

1)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第三章

教育目的

20、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重点)

1)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还以为这人的“多方面发展” 4)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21、简述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认知领域包括的基本内容。

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22、简述加涅的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包括的基本内容。

1)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育教学所改变,要想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避免超越学生的先天素质限制。

2)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

3)学生习得的素质是直接参与到新的学习中去的,是新的学习的必要组成部分。

23、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特点 2)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3)注重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4)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

25、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重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26、简述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重点)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

27、简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特点。

长期性、重心在职后和曲折性。

28、简述学生的本质属性。(重点)

1)学生是显示社会的成员之一; 2)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 3)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9、简述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

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30、简述师生关系的类型。(重点)

民主型

挚爱型

管理型

专制型

放任自流型 第五章

课程

31、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重点)

1)行为目标: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 泰勒。2)生长性目标:代表人物是英国学者 斯滕豪斯 3)表现性目标:美国课程学者 艾斯纳提

32、列举20世纪以来主要课程理论流派。

实用主义课程理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33、简述课程理论选择的依据。

课程目标,学生的需要、兴趣与身心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需要,课程内容本身的性质。

34、简述课程内容的选择原则。(重点)1)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2)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3)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4)贴近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

35、简述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重点)

1)基础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2)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3)课程设置区域个性化、综合化 4)课程管理的动态化、弹性化

36、简述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重点)

课程编制是指完成一项课程计划的整个过程,包括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以及评价课程。

37、列举课程评价的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外貌模式、CIPP模式。第六章

教学

38、简述教学的基本功能。(重点)

1)授受基本知识

2)形成基本技能

3)发展基本能力

4)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39、简析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重点)

大致可以分为三大主结构和八个亚结构。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其中,准备阶段又可以划分为启动和定向两个小阶段;展开阶段可分为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小阶段;终结阶段可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小阶段。40、列举我国中小学活动经常采用的原则。

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41、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组织性、计划性强,较以往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了教学效率,扩大了教学效果; 2)以教师的系统讲述为主,有利于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3)以课时为单位,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循序渐进与系统完整; 4)班级人数固定,时间统一,有利于学校组织、管理教学;

5)师生在集体中共同学习交流,利于扩大信息来源,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42、简述个别辅导的意义。

1)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促进个体的充分发展; 2)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3、组织现场教学用注意哪些问题?

1)教学目的要明确 2)准备要充分 3)重视现场指导 4)及时总结

44、简述复式教学的特点。

学科头绪多;讲课时减少;教学任务多,备课复杂;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和教学秩序的处理等有更多要求。

45、简述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重点)

1)班级规模小型化 2)空间安排多样化 3)注重个别化教学

4)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化

46、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47、简述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说明重点和难点的处理

说明采用哪些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说明板书设计

48、简述教师教学工作评价途径。(重点)

领导评价

学生评价

同行评价

教师自评

专家评价

学生成绩分析

49、简述有效的测验的特征。

1)有较高的效度 2)有较高的信度 3)有较高的代表性

4)有较高的区分度和鉴别力

5)有较好的可行性,力求测验切实可行 50、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重点)

1)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分析教学任务。2)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

3)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4)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5)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6)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第七章

德育

51、简析品德的结构。(重点)

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等不同素养。从品德能力角度看,品德结构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等若干侧面。

从品德形式结构的角度分析,品德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52、简述家庭环境中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客观因素。

(一)家庭客观因素及其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和居住条件与儿童青少年的品德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 2)家庭结构和社会主要关系中,父母之间感情破裂而导致的分居或离婚,对子女品德发展有严重不良影响;主要社会关系也对儿童青少年品德发展有一定影响。3)家长职业类型和文化程度的不同,对子女的品德有明显的影响。4)儿童的出生排行不同对其品德发展没有明显影响。(二)家庭主观因素及其影响:

1)家长对儿童模仿学习的榜样,家长品德不良,会对孩子品德的发展起消极作用。2)家长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及期望,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人格发展。3)家长作风和家庭氛围对孩子品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53、简述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重点)直接的道德教学、渗透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影响、校内外活动。

54、简析学校单独设置道德课的优点。

其一,有利于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道德理论,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其二,能够迅速的促进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 其三,能够在课程和实践上保证学校德育实施的最低限度。

55、简述德育过程的特点。

计划性与正面性、复杂性与多端性、引导性与整合性。

56、简述学校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重点)

1)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道德影响之间的矛盾; 2)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3)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57、简述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重点)

1)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2)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也就是努力建设好德育影响的校内环境,安排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交往活动; 3)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58、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重点)

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2)为学生形成科学世界观奠定基础;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发展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认识能力、践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9、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育艺术。(重点)

1)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且是获得成就的过程;

2)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3)注意奖励的灵活运用;

4)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5)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收到教育全体学生的功效。60、简述正确运用惩罚手段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了惩罚而惩罚;

2)惩罚应当合理、公平、准确,避免主观、武断和随意惩罚; 3)惩罚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 4)惩罚的运用要有教育时机意义。第八章

班级管理 61、简述班级的功能。(重点)

归属功能

社会化功能

个性化功能

选择功能

保护功能 62、简述班级管理的内容。(重点)

班级组织建设

班级制度建设

班级教学管理

班级活动管理 63、简述班主任的基本职责。(重点)

1)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3)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4)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64、简述班主任的素质。

1)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2)爱岗敬业,热爱学生。

3)较高知识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4)班主任应有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5)具有较高的能力素养。

6)有较强的组织班级活动的能力。7)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三、论述

1、论当代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的趋势。(重点)

1)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包括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两个方面。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也是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2)教育民主化进程加快。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专制型的否定; 3)教育形式、手段的多样化。今天正规的、非正规的,民办、公办的多种规格教育形式已经交织成为一个多样化、网络化的立体教育世界;

4)教育内容的综合化。当前教育内容综合化趋势在学校教育中的最显著反应便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已成为各国教育的共识和追求;

5)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明确解释终身教育的内涵,是法国的保罗.朗格朗,后来,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

6)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使教育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和潮流。

7)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的常态模式。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教育得到不断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2、论述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点)

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有效手段。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环境影响相比,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可以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影响条件,排除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影响性质和方向的一致性,以保证教育目的顺利实现。

2)教育是有计划地全面系统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全面,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体,也影响受教育者的精神;既增进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也影响其思想品德。

3)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以使人的发展避免盲目性。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可以少走弯路,获得最有效地发展。而人在环境和实践活动中,只有自发地获得知识经验,这往往要走许多弯路。

3、试述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教育活动的实施要以人的发展变化为前提,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是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按次序发展的,所以要求教育工作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揠苗助长。2)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成长是一个持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不同与其他的本质的、典型的、一般的特点。这决定了教育工作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3)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人的身心发展在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时间的早迟上具有不均衡性的特点。在人的生理或心理的某一方面行为和能力最适宜形成的时期称为关键期,如果在关键期给与适当良性刺激,会促使其行为和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4)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一定教育目标,根据受教育者的个别差异和具体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5)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稳定性要求在一定时期内,教育内容、方法等要保持相对稳定;人身心发展的可变性要求要根据时代特点、文化特点、地点,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以适应社会和人的不断发展的新需要。

6)人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对教育的制约。人身心发展的全面统一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4、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重点)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根据不同的教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上。

第一,因材施教,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二,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须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和加工。

第三,教师的教育机智,教师在工作中要始终保持头脑灵活冷静、意志坚定,遇到突发事件能应付自如,体现出教师的教育机智来。

5、论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P105—106)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6、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重点)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把学生视为不成熟但同时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

3)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教师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要素。

7、论述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重点)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的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的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的课程,一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地现状,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8、试论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

1)学生认识的主体性 2)教学目标的多为发展性 3)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4)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5)教学手段的先进性 6)教学评价的全息性

8、如何全面认识和理解教学设计。

1)从教学设计的目的和研究对象来看,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大幅度的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地发展。2)教学设计强调运用系统方法。

3)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4)教学设计必须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其科学决策的依据。5)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6)教学设计十分重视对设计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

9、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重点)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教学目标包含三个方面:即基础目标、提高目标、体验目标。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首先,教师正确理解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难点,同时,教学内容应充实和反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其次,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再其次,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策略和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a,学生主动参与;b,合作学习;c,学生自主学习及差异发展;d,鼓励创新。

4)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包括课堂驾驭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5)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课堂教学效果体现在:学生获得的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思考,发言有独到见解;学生的参与活动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在教学特色上,主要看,课堂教学是否有改革创新;教学风格是否独特。

10、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与学校德育的关系。【论述学校德育的基本规律,或试述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重点)

1)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品德的形成与发展,就是个体伴随着自然生命成长在品德结构上不断同化异化,形成高质量、更具有丰富的个性道德人格的过程,实质上是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的过程。2)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果。任何道德行为,任何道德品性都是人们在活动和实践中与他人发生适当关系而得来的。只有通过活动和实践,人们才能获得对道德规则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调节自己的行为。3)品德的发展经历从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整个品德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单纯受外部环境的支配到受行为主体自我控制的过程。

11、论德育的功能。(或多选,多选选三点)

1)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b、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c、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2)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德育的教育功能有两个含义。一是德育的教育价值;二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德育对智育、体育和美育具有促进作用,体现在动机作用、方向作用和支持作用。3)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指的是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德育的社会功能主要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影响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等。

12、论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重点)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良好的班集体不可能自发形成,只能是班主任精心组织和培养的结果。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步骤是:

1)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班主任在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时,要善于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提出振奋学生精神,鼓舞人心的新目标和任务,把班级学生吸引并团结到班集体中来。

2)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有无正确的集体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4)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组织共同的活动是集体的生命,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多种多样,班主任要善于组织和设计各种活动,班主任要做好导演,让学生做好演员。

13、论班主任对品行不良学生矫治的基本步骤。

1)了解情况 2)分析原因 3)采取措施 4)反馈调节 5)巩固强化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自10月27日起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的收获很大,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本次培训班共有学员近百人,分别来自于赣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怀惴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相聚在赣州教师资格证培训班。

本次培训班所安排的授课教师张老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人员,也曾多次担任过培训班教学工作。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谨,兢兢业业地传授知识,热情耐心地解答学员问题,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位学员,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学习期间,学员们自始至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练习,互相交流。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内容很枯燥乏味,很多理论知识,而且重在理解,这让我们很是头痛,可是张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在听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后就很适应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上的知识点,让我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他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他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也符合考试要求,结合生活。他教会我们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老师在其中发挥其作用,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尽量不让学生有厌学等不良行为。《教育学》是 老师给我们上的,她是一位很漂亮而且很有内涵修养的一名教师,从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她几乎都是面带微笑的,这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对教育学增添了几分兴趣,也让我懂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她对书上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用书上的话说可谓是循循善诱,当然也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让我们对教育学这门课程了解更全面。除此之外,老师还会讲一些教育小孩方面的知识,也是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常见问题。

一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还是要感谢陈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初次对教育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我们离教师行业更近一步,还要感谢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在12月份的考试中,更多的学员通过考试,让我们在这里学到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在此希望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考试要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总结:

一体健,二天才,三财力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于谦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阮元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考试培训总结

自10月27日起我参加了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培训,在这短短的一个月里,我的收获很大,对我的启发也很大。

本次培训班共有学员近百人,分别来自于赣州各大高校的学生,大家怀惴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追求,相聚在赣州教师资格证培训班。本次培训班所安排的授课教师张老师、都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优秀教研人员,也曾多次担任过培训班教学工作。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态严谨,兢兢业业地传授知识,热情耐心地解答学员问题,受到了学员们一致好评,给学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感染了每一位学员,更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让我们实实在在的学到了知识。学习期间,学员们自始至终坚持上好每一堂课。严格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认真做好笔记。课后认真练习,互相交流。

下面我想具体谈谈学习完各门课程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是张老师给我们上的,课程内容很枯燥乏味,很多理论知识,而且重在理解,这让我们很是头痛,可是张老师凭借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严谨的教学态度,让我们在听完张老师的第一节课后就很适应了,他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书上的知识点,让我们很快的接受了这样的方式。他有着很丰富的工作经验,不论是在教学方面还是心理辅导方面,他的课让我们受益匪浅,他举的很多例子都来自现实生活,这也符合考试要求,结合生活。他教会我们多关注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中小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社会经验与社会阅历较缺乏,在这个人才集中、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甚至心理疾病。这就需要老师在其中发挥其作用,让孩子在学校感受到温暖,尽量不让学生有厌学等不良行为。《教育学》是 老师给我们上的,她是一位很漂亮而且很有内涵修养的一名教师,从她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开始,我就被她身上所特有的气质吸引,一堂课下来,她几乎都是面带微笑的,这让我很佩服,同时也让我对教育学增添了几分兴趣,也让我懂得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是很重要的。她对书上的知识点讲的很透彻,用书上的话说可谓是循循善诱,当然也补充了不少课外知识,让我们对教育学这门课程了解更全面。除此之外,老师还会讲一些教育小孩方面的知识,也是结合生活中碰到的常见问题。

一个月的培训即将结束,还是要感谢陈老师给我们这次学习的机会,让我们初次对教育有一个较深刻的认识,也使得我们离教师行业更近一步,还要感谢给我们上课的两位老师,你们辛苦了。希望在12月份的考试中,更多的学员通过考试,让我们在这里学到的理论基础付诸实践,在此希望中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更多的学子学有所成,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证考试 总结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资格证考试

    1赵峰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不仅数学成绩好,其他各科成绩也都名列前茅。可是,他上课时发言积极,课余时间却不愿意与同学主动交流,也不喜欢参加班集体活动,显得有些冷漠。每当有同学......

    教师资格证考试

    2013教师资格证考试面试预测题及答案 你最尊敬的教育家是谁,为什么? 【参考答案】:我最崇拜的教育家是素有英语教育界泰斗之称的——张道真。我之所以崇拜他,原因有三。第一高尚......

    教师资格证考试

    非师范生报考教师资格证的步骤一、准备材料:1.二表:①教师资格认定申请②申请人思想品德鉴定表2.六证:①身份证原件和影印件,②学历证书原件和影印件,③户籍证明,④体检合格证明,⑤普......

    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

    安徽省2013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笔试公告经教育部批准,我省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简称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根据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和的通知......

    j教师资格证考试简答题汇总 2(大全5篇)

    一、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①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 小学生的发展可能性 ③ 小学生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2)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① 小学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②......

    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2

    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历年真题(九)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请将......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考试总结

    综合素质的话 主要也是要有重点滴准备。 内容上大致占考试内容的48%,简单来说就是说职业理念三观(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教育相关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两个规定规范)、教......

    心理学归纳总结 知识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范文模版]

    第二编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