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资格证总结
三.名词解释(教学法)
1.教学氛围: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教授法: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信息的方法
6.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7.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试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8.实验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培养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9.讨论学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各问题与他人相互研讨,切磋,琢磨,相互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
10.调研学习法:是调查研究学习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11.研究性学习: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12.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的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与技巧。
13.导入技能:指教师在讲解新知识教学活动开始时,有意识有目的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境的一种能力和技巧
14.板书技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的需要用黑板以凝练的文字语言或形象的图表传递信息的能力与技巧。
15.评价方法: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采取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6.纸笔测验:根据教育目标,通过编制试题、组成试卷对学生进行测试,引起学生的学习表现,然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测试结果加以衡量的一种评价方法。
17.成长记录袋: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18.合作评价: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9.教学媒体: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20.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四.简答
1.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2.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
发展性、情感性、主体性、多样性、技术性 3.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 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科性质、特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学原则 依据教师的素养条件 依据教学目标
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4.选择教学方法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注意反馈调控优化课堂结构 注意灵活性和调控性 注意积极性与整体性 注意科学性与艺术性 注意教法与学法的统计
5.简要回答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
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6.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 由以教为重心逐渐移动以学为重心 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 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7.简要回答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内涵
教学目的观、教学过程观、教学对象观、教师观、知识观 8.加涅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哪几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操作阶段、反馈阶段 9.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1)2)3)4)5)6)7)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认为学生的认识经历着“动作表征,映象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 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 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 注意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10.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 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 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 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 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11.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 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 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 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原则 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12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 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观 13.简答教学模式的能力
构造功能、解释功能、启发功能、推断功能 14.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综合性、发展性、递补性
15.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创新的原则、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原则、全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突出学生主体的原则、开发的原则、实践探究的原则
16.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 1)2)3)4)5)6)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题情境 尝试—探究知识的尝试 归纳—归纳结论、纳入知识系统 变式—变式练习的尝试
回授—回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解 调节—单元教学结果的回授结果
17.简要回答暗示教学的模式的教学策略 创设优雅的教学外部环境 学前动员
采用各种暗示手段
18.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19.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读书学习法、讨论学习法、调研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循环学习法 19.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些
教育学生爱好读书,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
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工具书、善于使用工具书
教会学生一些作读书笔记的方法、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要适当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 20.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指导、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学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21.简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
互动观、目标观、师生观、形式观、情境观 22.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哪些方面
课前准备、专心听、仔细看、善于想、敢于问、勤于解、重点记 23.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 1)2)3)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
教学技能的形成是以知识经验为基础 教学技能是学习与训练的结果 4)教学技能具有可操作性
24.备课包括哪些内容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学方法;制定学年、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制定单元教学计划;编写教案 25.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通读整个课程标准、把握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 了解相关学科的课程标准,了解各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精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26.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教学目的要写的具体明确,切记空洞抽象 有创造性,既依据教科书,又不照搬教科书 要反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27.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则
目标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明确性原则、适宜性原则、多样性原则、普遍性原则 28.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 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或缩小学生思考的范围 引出部分答案
提供与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 把明思考问题的方向
把一个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的问题 从难度较大的问题退回难度较小的问题 29.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和作用 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具有强化主题,明确要旨的作用 能使学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 提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练习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30.中小学基础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纸笔测验、课堂观察、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合作评价 31.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
体现多维目标、恰当确定各学习领域的比例、试题选择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32.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哪些方面 学生的参与状态 学生的交往状态 学生的思维状态 学生的情绪状态 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33.如何实施课堂观察
明确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确定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选择观察方法、准备观察工具、观察结果的处理 34.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基本步骤
确定评价目的和目标、选择记录的工具、收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形成性反馈 35.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要趋势
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合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系。教学日益多媒化、综合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36.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特点 丰富的表现力、交互性强、共享性号 37.简述网络教学的主要特点
自主性、交互性、个性化、仿真性、及时性、灵活性、可控性、高效性 38.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材中的难点与重点、网络教学促进了教学内容和目标结构的变革、网络教学可以节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五.综合
1.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新要求 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 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研究学法
促使学生知情意和谐发展 实现教学方法最优化
2.结合实际分析中小学教师学习教学方法的重要意义 1)教学方法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 教师备课离不开教学方法 教学的实施离不开教学方法 教学评价离不开教学方法 2)教学方法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的个性心理的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的智力发展 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的身体发展 3)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通过教学方法来体现 教学内容的改革必然伴随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行教学改革最容易着手的是教学方法的改革 3.结合实际分析启发式教学的基本理念 1)2)教学目的观:全面发展与主动的发展的相互统一 教学过程观:
教学过程是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双边互动的过程;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的过程;是知情意完满人格协调发展的过程;是认知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过程 3)4)5)1)教学对象观:学生具有发展的潜能,是潜在的主体 教师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转化者
知识观:坚持知识的获得过程是传授与发现过程的统一 由重知识传授模式向重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发展 4.结合实际分析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知识增长速度的加快,终身教育的普及和社会化竞争程度以及个人社会生活复杂化程度提高,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2)3)4)由重教师的教学模式向重学生的教学模式发展 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发展 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现代教学模式都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0世纪50年代后产生的教学模式大都属于演绎教学模式 5.结合实际分析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第一,研究性学习以项目,课题,主体或问题为载体超越严密的学科知识体系和书本中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一定下程度上探究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活动 第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研究或探究为中心的实践性学习活动 强调学生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包括调查、观察、归纳等,通过这些活动发展学生在开放的学习情境中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第三,研究性学习是重视学习过程而不是偏重结果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或探究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问题上,研究性学习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研究过程。6.结合实际分析教师运用板书技能应注意的问题 1)2)3)4)5)6)7)1)体现意图、有目的性:板书设计要加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和随意性 书写规律,有示范性:板书要工整,必须遵循汉字的书写规则
语言准确、有科学性:板书用词要准确、恰当、能正确反应教材的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意图 层次分明、有条理性:板书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繁简适中逻辑性强 重点突出、有鲜明性
合理布局、有计划性:教师在课前要根据教学要求、从实际出发进行周密的计划和精心的设计 形成多样、有趣味性: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形成多样、充满情趣的板书 以质性评价统整替代量化评价 7.结合实际分析教学评价方法改革的基本趋势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以量代的方法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所表现出的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局限日益突出,质性变化起到了促进学生综合发展的目的 2)3)4)5)6)评价的功能由侧重甄别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评价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与个别差异 强调评价问题的情境性和真实性 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发展性学生评价突出地强调在评价中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点 测验的试题不能孤立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要有真实性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有助于避免单一的评价带来的误差,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学生 评价方式多样化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客观要求 8.结合实际分析合作评价的操作策略 1)教师要做好合作评价的组织者
首先,教师要向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说明合作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其次,教师要向各评价主体明确评价的标准
再次,教师要为家长和社区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对学生也要有评价“培训” 2)3)4)5)6)7)合理控制评价主体的参与范围 淡化等级和分数
合作评价要淡化等级与分散,强调品评与反思 信息应以描述性为主 不便在高利害评价中使用 及时沟通反馈调整 要分清哪些内容适合多主体评价,要考虑评价的目的,采用最有效,最合理的评价方式与手段
三.名词解释题(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实验法:是一种有严格控制的特殊的观察形式,是有目的有方向严格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性探讨的研究方法。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4.条件发射: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5.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做出的反应 6.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7.表象: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8.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9.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10.超额学习: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11.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记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12.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13.想象:是人根据人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4.求异思维:对要解决的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并提出许多新假设和找到许多新答案的思维方式 15.创造性思维:
是人以性的方式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
16.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 17.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8.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9.情商: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他人情感的能力
2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
21.智力:使人能顺利的解决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 22.气质:人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是个人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 23.性格: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一贯的行为方式
24.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5.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可操作性方案 26.变式:指教学过程向学生举例子时,交替变更所提供材料的形式,使对象非本质特征得到变异,而突出同类事物的本质特征或共同规律
27.精细加工策略:指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次的意义,或者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将新信息储存到长时记忆中去的策略。28元认知:是个体关于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29.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律、理论等的描述
30.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它包括一切为了进行信息转换活动而采取的具体操作程序和从事这种活动的技能
31.学习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 32.技能:指经过练习而获得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或身体活动的动作方式 33.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34.心理发展:指个体从胚胎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35.教师的威信:是指教师具有那种使学生感到的威望和信誉的情神感召力量,即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四.简述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描述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2.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实践性原则
3.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测验法、个案研究法 4.为什么说脑是心理的器官:日常生活经验证明、医学临床经验证明、科学实验证明 5.简述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兴奋与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兴奋与抑制的相互诱导 6.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产生的,二者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二者在感受与反映客观事物的区别 二者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7.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
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区别: 1)2)3)4)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而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相结合的活动过程,而感知只是在分析器的综合活动中体现了思维和语言的作用。所以,观察比感知更具有理解性。
观察的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而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一要求 观察活动常常受到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影响,而感知活动则较少受到这种影响
8.简述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客观因素
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对象的活动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9.简述感受性的变化规律:感觉适应、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应用 10.如何减少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干扰 1)2)3)4)让先学习或复习的材料达到100%巩固 减少前后学习或复习的两种材料的类似程度 避免回忆材料时的系列位置效应 注意科学用脑
11.简述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规律
遗忘的发展先快后慢,到一定的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总的趋势是最初忘的多以后忘得少
12.简述如何进行复习
复习要及时,多次进行、复习要多样化、要正确运用集中复习与分布复习的方法 13.简述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1)2)3)4)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 适当超额的学习
减少前摄抑制或后摄抑制的干扰 正确组织复习
14.思维与语言有什么关系
联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活动,语言对思维的主要作用是:语言是个人思维活动的工具,语言是标记思维活动成果的工具,语言是人们互相交流思想的工具。区别:语言是物质现象,思维是精神现象,思维与外部世界是反应的关系;语言与外部世界是标志与被标志的关系,语言规律有民族性,思维规律有全人类性。15.简述思维的品质 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 16.简述创造思维的过程 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17.简述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具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18.简述影响注意分配的因素有哪些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其中必须有一种是很熟练的,这样才能把大部分注意集中到比较生疏的活动上去,使注意合理分配
注意分配的水平依赖于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的性质复杂程度,熟练程度和习惯程度等 19.影响注意转移快慢与难易的因素有哪些 原来的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新的活动和任务的特点 事先是否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人的神经类型与生活习惯 20无意注意的形成规律
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对比、刺激物的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21.有意注意的保持规律
明确活动的目的任务、激发间接兴趣、组织有关活动、用意志力排除各种干扰 22.简答动机的功能有哪些 启发功能、定向功能、强化功能 23.简述意志过程的分析 采取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 24.简述意志品质有哪些
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
不良的意志品质有:盲目性和独断性、武断和优柔寡断,动摇性和顽固性、易冲动和闹情绪 25.简述意志行动的特征
有自觉的行动目的、以随意运动为基础、受意识的能动调节支配、克服困难 26.简述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 语言提示的方式、活动的方式 27.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28.简述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自觉性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利用原有动机的转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通过先进人物的榜样和教师示范作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创造各种条件,以满足学习需要 29.简述情绪、情感与认识过程的关系 反应的对象不同、随意性程度不同、机体表现不同 30.怎样控制激情
自我意识调控、理智调控、合理释放、艺术升华、适当转移 31.如何提高学生的情商水平正确认识与控制自己的情绪、情感 正确认识与判断他人的情绪、情感 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水平32.简述情绪、情感的功能 信号、适应、动机、组织 33.简答人的外部表情的变化 面部表情、语言表情、身段表情 34.能力与认知技能的关系如何
联系:知识技能推动和促进能力的发展是能力发展的基础 能力又制约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
区别:掌握知识、技能属于心理活动过程范畴,而能力属于人的心理特征 知识是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的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 35.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言语—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知自省智能
36.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在教育与教学中培养、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在勤奋努力中培养 37.简述中小学生性格形成的因素
家庭教育影响、学校教育影响、社会教育影响、自我教育影响 38.简述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具有一种成人感、发现新的自我、具有强烈的自尊心、性意识开始觉醒 39.简述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稳定性与毕生发展性、人格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40.简述学习策略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元认知发生水平、学生的动机水平外部条件:变式与练习、外显的可操作技术 41.简述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
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控制原则、注意个人效能感原则、注意个人的年龄差异 42.有效地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的措施有哪些
要确定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学习策略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结合学科知识的教学进行训练
注重元认知策略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运用学习策略。43.简述知识学习的标准
概念化、结构化、条件化、自动化、策略化 44.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学习材料这间的共同因素、对学习材料的理解程度、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指导的作用、定势的作用、对学习情境的理解、认知结构的特点、认知策略与元认知 45.简述动作技能的形成阶段
认知阶段、分解阶段、联系定型阶段、自动化阶段 46.如何培养动作技能 理解任务的性质和学习情境、示范与讲解、练习与反馈 47.简答道德认识的形成 道德知识的掌握 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道德信念的确立
48.简述人的心理发展的规律 先天和后天的关系 内因与外因的关系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的关系 49.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什么
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的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地有效地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
50.简述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人格完善、自我意识客观、人际关系协调、反应适度 51.如何做好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面对现实适应环境;广交朋友,与人为善;努力工作,学会休闲。52.简答如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因素 1)2)3)遗传物质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必要的物质前提和基础 社会环境和教育在一定条件下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 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的矛盾运动发展的。
五.综合应用题
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观察力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这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有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直接影响到感觉的选择性。
其次,要有充分的观察准备,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制定观察的计划,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
再次,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报告、日记或作文,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试述中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1)2)3)4)5)6)7)8)1)2)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为什么而学后,才能自觉学习,主动去记,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对记忆内容的兴趣 加强对记忆材料的理解 对记忆材料的充分应用 使学生掌握记忆规律 交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 科学,合理用脑 树立记忆的信心
调动学生的学习和创造的积极性 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思维活动 3.试论中小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3)4)5)6)7)8)提高元认知能力,交给学生思维策略 交给学生思维方法和创造方法 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要使学生了解自己的思维品质 提高创造性活动条件,让学生大胆创造
4.试述影响创造性思维的因素有哪些
创造动机强度的影响,创造动机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机、知觉情境的影响、思维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的影响、解决问题策略的影响、已有知识的影响、人格的影响、灵感的影响、启发的影响 5.试述教师应如何利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要尽量防止那些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干扰 新颖的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富于变化 培养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操 2)要善于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 对学生的要求要严格适当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 组织学生实际操作 3)1)2)3)4)5)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 明确教学的具体目的和意义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
创设“问题的情境”启发儿童积极的思维 适当开展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6.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验证明,学生了解其学习结果,比不了解学习结果学习的积极性要高,进步要快,从心理学上讲,是给予及时的强化。
7.如何对中小学生不良情绪进行调适
矫正错误的观念、不要简单禁止,应善于疏导、不要损伤学生的人格与自尊心、科学正面引导,利用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帮助学生扩大胸襟 8.试述影响中小学生智力发展的因素 素质是能力形成和发展自然前提
素质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的可能性,对能力的作用和发展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教育对能力发展起主导作用 社会实践是能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总之,中小学生能力发展是多因素影响结果,其中身体素质是前提,是可能性,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教育起主导作用,实践是重要途径 9.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原则 1)2)加强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和科学规律的教学 合理安排教材,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3)4)5)6)7)1)注意教学的启发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科学地安排练习与实践,加强练习的指导 创设与情境相识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采用有效教学策略与方法 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的认知能力 10.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心理品质有哪些
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分配的注意力、巩固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想象力 2)3)教师的情感 教师的意志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要热爱学生 教师要有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 三.名词解释(教育学)
1.学校教育: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2.义务教育: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4.遗传素质: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的特征等 5.主观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用,他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征
6.教育目的;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手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7.教育方针: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指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8.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9.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0.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11.教师聘任制: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国家或教育行政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12.核心课程: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老师或数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13.校本课程:由学生所在学校的老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科、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14.课程标准: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15.教学原则: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16班级授课制: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照固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17.复式教学: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班级的学生编制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德育方法: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19.行为训练法: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四.简答简述题
1.教育本质的含义: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本质的特征: 1)2)3)1)2)3)4)5)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形式。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略教育真谛。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能力 为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打下基础。3.简述学习教育学对教育工作者的作用。
4.列举《学记》中概括总结的教学原则
1.藏息相辅2.师道尊严3.教学相长4.启发诱惑5.学不le等 5.简述20世纪初教育理论界出现的主要教育理论派
1.实验教学法2.文化教育法3实用主义教育学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5.批判教育学 6.简述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1)2)3)1)2)3)1)2)3)4)5)6)1)2)3)1)2)制约着教育的性质、目的和内容 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制约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人口数量影响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人口质量影响制约教育的质量 人口的就业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教育的文化传递、保存功能 教育活化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的文化批判功能 教育的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教育的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和阶段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的个别特点的发展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7.简述人口对教育的制约
8.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9.简述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0.简述教育的本体功能
1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人的“和谐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意味着人的“多方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还指人的“自由发展” 12.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2)3)4)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是我国教育的目的的根本特点 坚持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质量标准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我国教育的总要求
13.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展、可持续发展 14.简述中小学教师师德规范的具体内容
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15.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内容 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 16.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现实社会的成员之
一、学生是迅速发展的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7.师生关系的类型
民主型、挚爱型、管理型、专制型、放任自流型 18.列举课程目标的类型及其代表人物 行为目标—美国学者泰勒 生长性目标—英国学者斯藤豪斯 表现性目标—美国艾斯纳 19.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 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 必须适应学生的特点 注重内容的基础性 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
20.世界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向 基本学科将得到进一步加强
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课程设置趋于个性化、综合化 21.课程编制的基本环节
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活动、评价课程 22.教学的基本功能
授受基本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基本能力、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23.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分为准备、展开、终结三个基本阶段 准备阶段又分为:启发和定向两个阶段 展开阶段分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阶段 终结阶段分为:检查和评价两个阶段 30.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
班级规模的小型化、空间安排的多样化、注重个别化教学、教学组织的综合化、31.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时间设计、措施设计、评价设计 32.说课中“说教学过程”的主要内容 1)2)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安排 说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安排 3)4)5)说明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说明哪些辅助手段辅助教学 说明板书设计
33.简析品德的结构
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品德包含道德价值、道德原则、行为规范 从品德能力角度看,品德包括道德判断力、决策力、践行力
从品德形式结构角度分析,品德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综合体 34.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 1)2)3)1)2)3)直接的道德教学 透视到学科中的德育影响 校内外活动
学校德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 德育目标要求与学生的道德发展实际的矛盾 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理想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35.简述学校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36.德育的过程组织的基本原则
保持教育与发展矛盾双方之间必要的张力 注意学校德育的物质与精神文化条件的建设 坚持教育与再教育、自我教育的统一 37.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 1)2)3)1)2)3)4)5)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点 为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奖励的指向不仅是成功的结果,而是获得成功的过程 奖励的频率和程度恰当 注意奖励额灵活运用
坚持奖励的精神鼓励性质,学校德育要慎用物质奖励 奖励应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 38.简述教师德育过程中运用奖励的教学艺术
39.班级的功能
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40.班级管理的内容
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建设、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 41.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1)2)3)4)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全面负责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组织和指导各类班级活动的开展 协调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力量
五、综合应用题
1.试述当代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 1)2)3)4)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日益紧密 教育民主化进度加快 教育形式、手段多样化 教育内容综合化 5)6)7)1)2)3)1)2)3)1)2)3)1)2)3)4)5)6)1)2)3)4)5)1)2)3)1)2)3)4)终身教育成为各国的共同追求 努力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教育改革日益成为教育发展常态模式
教育是有明确目的的影响人的发展的活动过程,它制约着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有计划的全面系统的影响人的过程,可以大大增强对人影响的效益性
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负责组织的教育活动过程可使人的发展避负盲目性 因材施教
教师讲课活动虽然要以教科书为依据,但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突出重点、难点,因而必然对教科书进行创造性的重组或加工还应与时俱进更新观念 教师的教育机智 了解和研究学生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努力提高教师个人修养 实现课程功能的变化
实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教学策略与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教学能力:良好的教学基本功 教学效果与特色:富有成效与特点
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品德结构各要素协调发展的过程 品德的发展是行为主体活动和实践的结构 品德的发展经历了他律到自律的不同阶段 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建立班级体的领导核心
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 有计划的组织开展集体活动 2.简述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论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论理想师生关系构建的策略
5.我国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6.论一堂好课的评课要求
7.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8.班主任如何做好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工作
第二篇:教师资格证总结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方法归纳:
1、优美图片【写景,如、故都的秋 感官刺激 引人入胜】
朗诵的范读音频【现代诗歌、散文
感受其韵律美 内容】
演讲视频【演讲稿 如、我有一个梦想 感受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情景再现【写景 叙事 如、漓江山水 包身工
】
3、提问方式【是否去过如没有 可以在课文中感受到 写景 长江三峡 趵突泉】
4、引用法【引用学过的相关诗句 如济南的冬天 】
5、诗句接龙【互动性强 但难掌控场面 如由木兰诗导出 孔雀东南飞】
6、后人评价【钟嵘《诗品》评价《古诗十九首》 一字千金】
(二)、释题
1、知人论世:结合作者生活年代,可请学生谈一谈对作者的了解。由标题明文体 文体特点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三个方面 课程重难点:重点明确【基础】,难点恰当【升华】
(三)初步感知1、2、文章结构【】 脉络清晰
3、语言特点【】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
(四)、合作探究:
1、自由发言
A结合课文及课外知识谈一谈你对主人公或某事的看法【写人或叙事】
B谈一谈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一段话
2、小组研讨
3、小辩论赛
(五)、主题归纳
1、分析人物形象
2、总结全文 分析文章内涵:思想内容和情感取向
【诗眼、文眼】
(六)、拓展引申
1、根据所学句式,仿写句子
(七)、作业布置:
1、熟读并背诵课文某段
2、把古诗改为现代诗歌或小说【
1、2针对于古诗文】
3、根据所学戏剧,分小组扮演角色并表演 【戏剧】
4、课外组织诗歌朗诵大赛【诗歌】
5、写一篇短文【你想对某人说的话】,文体,字数不限【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6、课后就自己喜欢的一段音乐用形象的语言写出自己的感受
【结语】感谢各位老师专家耐心聆听我的说课,作为青年教师,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正。谢谢。
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精选素材、首尾突出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是人教版-年级下/上册第-单元的第-篇课文,该单元以“-”为主题展开。
《》是(文章体裁),主要写了(主要内容),表达了(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提炼(),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要达到的』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研读赏析要掌握的』
由于(本课的一些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
因为(学生的一些实际),我。。。难。。:
二、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讲授法,点拨法。讲授法教师可以系统的传授知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 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 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教师板书)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 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 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等等之类
环节5 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荆轲刺秦王》说课稿
1说教材
《荆轲刺秦王》是战国策的名篇。课文记叙了荆轲刺秦王的过程,再现了荆轲献图和血染秦廷的壮烈场面,塑造了一个扶危济困、助弱锄强、视死如归的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课的讲读课文。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对于学生了解先秦文学,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文言文教学要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同时,根据本课人物形象个性化描写的特点,确立教学目标如下。①三维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1.知识与技能: ①、进一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培养文言断句和翻译的能力②、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设疑、自主探究、合作解决,培养学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②教学重点:诵读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③教学难点: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说教法
文言文教学应重视感悟、熏陶和积累。在诵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并初步把握文章的字词句、结构内容以及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奠定良好的基础。据此,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探究法等。3说学法
①自主学习法: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②探究法。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斩首行动”是现代战争中常用的一种军事手段,其核心是斩杀敌方最高军事指挥首脑,借以瓦解敌军。对伊拉克战争中的美国就使用了这一手段。而战国末期势单力孤的燕国,使用过这一手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场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吧。本课以此导入,借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②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以及《战国策》相关知识。
③指导学生朗读,指导学生参照注释,圈点、勾画、思考,理解课文大意。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完成课后练习三。以此突破教学重点。
④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了解行刺的缘由,认识荆轲“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了解行刺的准备特别是易水诀别的场面,感受慷慨悲歌的氛围,认识荆轲刚烈勇武的性格。了解廷刺秦王的高潮,抓住“顾”“笑”“前”,认识荆轲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了解荆轲被斩,认识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借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理解人物的形象,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⑤朗读并背诵易水诀别一段,结合课后练习二,引导学生探讨景物描写与音乐描写的渲染悲壮气氛的作用。
⑥探讨课文中所展现的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充分体会人物的性格。
⑦课堂小结。多角度的描写,有利于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来。本文通过环境描写、音乐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生动地刻画了荆轲这一勇武、侠义、果敢、忠义的人物形象。⑧作业,搜集课文中的特殊句式,探究荆轲刺秦王的行为,正确评价荆轲的行刺。5板书设计
行刺的缘由:“言必信,行必果”的侠义精神 行刺的准备:白衣冠——荆轲刚烈勇武
行刺的过程: “顾”“笑”“前”——超人的胆识和非凡的气质 行刺的结果: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
《滕王阁序》说课稿
一、说教材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选自人教版第四册文言文单元中的古代散文单元。通过高一和高二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所以本单元的单元要求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领略文言作品在抒情、叙事中显示出来的艺术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因此,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三个:一是理清课文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二是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体会语言之美;三是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表达的感情,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我把本课的重点设定为赏析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和理解作者复杂的感情,难点是学会赏析景物描写,掌握一定的赏析技巧。
三、说教学方法
对于文言文教学,必须以诵读为突破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所以,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诵读和讨论这两种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完成了以上的准备工作后,我对我的课堂作以下设计:
(一)新课导入。
以《新唐书》中记载的故事导入: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新唐书》)
这样导入新课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接下来的教学程序的展开。
(二)理清作者思路 先由学生齐读课文,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写了哪些内容?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成的?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思考。
通过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本文先写洪州之美。接着介绍滕王阁的万千气象和滕王阁周围优美的自然环境、富庶祥和的生活场景。并由此写到宴会的盛况,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慨,即仕途坎坷却依然积极乐观的情怀,最后述说身世,谢主引宾。
三、赏析2—3段
首先是学生自由诵读课文2---3段,在诵读中体会本文的语言美。然后让学生写出一段1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在班上朗读。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段景物描写的妙处,并提出赏析的一些技巧。亦即可先从绘画的角度,即从上下,远近,色彩,虚实等方面思考;然后再从语言的角度,即修辞,意境,表达效果等方面思考。
四、分析4—6段
在本部分,我们主要分析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首先,提出问题:
1、本部分表达了作者哪些感情?
2、我们从中得到了哪些人生启示?
接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地讨论,并联系自身实际,确立自己近期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归园田居》说课稿
一、关于教材
《归园田居》(其一)是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可以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脉络有个窥一斑而知全豹的认识。这三首诗在本册古代诗歌单元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为后面学习唐诗诗歌奠定了基础。
二、关于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情况,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三、关于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前,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有两种人生道路:A 十年寒窗苦读,金榜题名。B 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不上大学。
2、如果走入社会,有两条路:A 做官,有名有利 B 做农民,平平淡淡。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得。舍和得充满烦琐的人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去,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和大家同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为自己的选择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归园田居》写于归隐后一年。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一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园田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朗读课文,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从何而归? 明确:尘网、樊笼
追问:尘网、樊笼比喻什么?明确:官场生活(“羁鸟”、“池鱼”是陶渊明自比)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的情感?明确: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沉痛悔恨误入仕途的生活。用上“尘网”一词,足见他对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的极端厌恶。“误”字显出诗人的悔恨之深。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我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我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一去三十年”(实应为“十三年”用夸大了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1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准确生动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它巧妙地从英方撤离这一角度,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见的一个个场景、一个个画面,具有极佳的艺术感染力。
根据教学大纲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同时根据本单元新闻教学的要求以及本课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教学目的: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了解香港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②教学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理解课文的内容。
③教学难点:欣赏新闻的语言,品味文中蕴含的丰富感情。4说教学过程
①导入新课。以香港回归的史实导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促进学习的热情。1997年7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全中国人民骄傲的日子,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一刻,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让我们一起学习《别了,“不列颠尼亚”》,再一次感受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
②引导学生了解新闻以新闻特写的特点,把握新闻标题、导语、主体的形式,认识新闻特写侧重于“再现”,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③阅读课文,围绕标题、导语、主体来理解本文。引导学生认识标题的含义,其一是交待英国皇家游轮离开香港,一是象征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表达了自豪感。引导学生认识导语三个重点,一个是点题,点明查尔斯王子和港督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赋予了“不列颠尼亚”号以象征意义;二是揭示全文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6年的英国米字旗即将下降,香港即将回归;三是导语突出时间概念。引导学生认识主体部分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这一重大事件的特点。
④阅读课文主体部分,探究文中写三次降旗的意义,引导学生把握下午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拉开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6时15分,添马舰东广场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象征着英国长达156年统治的结束;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⑤探究港督府描写的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场景的自然过渡与以总督府的变迁来暗示香港的百年变迁,体现了中国的日益强大。
⑥结合课后练习三,揣摩新闻的语言,“日落仪式”的背景及“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品味文中蕴含的末任总督离港的黯然神伤和失落感以及中国人民收回香港的无比兴奋的豪情。
⑦课堂小结。本文从英方降旗撤离的角度来报道了香港回归这一激动人心的事件,同时,穿插史料的写法增添了文章厚重感。
⑧作业。搜集有关香港的资料互相交流,试写一篇短新闻。5板书设计
4∶30,港督府告别仪式(第一次降旗):英国告别仪式的序幕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第二次降旗):英国统治的结束(黯然神伤、失落)
子夜时分,交接仪式(降旗与升旗):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自豪感)0点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祝福》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祝福》,我将从八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小说写的是一个质朴的农村妇女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从而深刻地揭露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本单元是高中阶段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在高中六册书中,共有六个小说单元:第四册三个,第五册两个;第六册一个。可见,本单元在整个高中小说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初中小说学习的焊接点,又是整个高中小说学习知识技能的伸展点。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学习分析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所起的作用”,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了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几种方式。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教学重点: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难点:环境与人物的相互作用。
四、说学法
埃德加·富尔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加强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1、我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从而顺利地拿到打开鉴赏小说之门的金钥匙。
2、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如课前确立预习步骤,提供预习方法,以形成常规;
3、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读书习惯。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二)检查预习(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
(三)表演擂台(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置身那种情境之中,体会到当时人物的心情。)(四)自由论坛(每两组负责一个问题)
1、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
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逃_撞_捐_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五)影片点点评
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祥林嫂》的砍门槛的情节,让学生谈一谈对电影中增添了祥林嫂捐门槛不被承认后砍门槛的情节的看法,分析这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再次突出教学重点。
(六)课外阅读
阅读鲁迅小说《离婚》,注意比较爱姑和祥林嫂的命运,看看有何深刻含义?
八、说板书
谁杀害了祥林嫂?
内因:祥林嫂的内心世界及个性
悲剧根源
外因:封建伦理制度,旧的文化
《致橡树》说课稿
一、说教材和学情
(一)教材分析
文革结束后,我国文坛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朦胧派”诗歌作品和诗人群体的出现以及围绕“朦胧诗”展开的论战,是当年极具轰动效应的文坛大事。舒婷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致橡树》,正是当年“朦胧诗”的代表作。
《致橡树》是一首爱情诗。作为“朦胧派”的诗作,它不象常见的爱情诗那样直抒胸臆,它跳出一般爱情诗的窠臼,摆脱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照爱情,对爱情的本质进行了一番理性的拷问与判断。
诗人以“不,这些都还不够”为转折点,把这首诗分为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表达了诗人对传统认可的爱情模式的批判、摈斥,后一部分抒发了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
(二)说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十四岁左右年龄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形象思维,对于文艺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形象化表达方式和强烈的感情宣泄比年龄较大的学生更容易接受和领悟。因此,我打算调动一切可能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在获得审美快感的同时学到相关知识,陶冶情操,涵养心灵。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作者描绘的各种形象,学习运用象征、对比、对偶、对仗、类比、比拟、拟人、递进等手法,培养自己丰富而瑰丽的艺术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从听觉上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朗诵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和美感,练习放飞并驾驭自己的想象力;进而练习用优美的语言把自己的想象表达出来,记录下来。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争取女性尊严和独立地位的抗争决心和新型的爱情观、自由平等、人的价值等深层理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从“不,这些都还不够”开始,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的爱情的想象。如何鉴赏这一段?
2、难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两处,作为没有过真正的爱情体验、涉世未深的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对此可以略作讲解,但不宜过分理性化,仍应把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整体地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今后的实践和成长过程中思考。
二、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共5分钟)
1、创设情境,教师为学生作配乐示范朗诵(有条件时,同时显示相应的画面)。
2、简介作者和“朦胧诗”,文.革以及文.革结束后的转型时期,思想解放,“双百方针”,以及当年对“朦胧诗”的批评。
(二)感知形象(共15分钟)
1、学生轻声朗读课文,教师配以适当的音乐,整体感知诗歌创造的艺术的形象。要求:
标出自己读得不准的字音,如“凌霄花”的“凌”的齐齿呼后鼻音,“炫耀”的“炫”是否读成第二声,“峰”是否读成“fōng”,“雾霭”的读音等。(5分钟)
2、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将思考题板书或者用课件展示):
(1)诗中描写了那些形象?
(2)诗中提到了几种爱情观?
(3)诗歌分几个层次?
(4)诗人赞成的爱情观是什么样的?
(5)你最喜欢哪一句或者哪几句?
读完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上问题。教师尽可能不要直接给出答案,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10分钟)
(三)品咂—鉴赏(课堂练习)(共25分钟)
1、教师稍作讲解,进行局部研讨。对比诗中表现的各种爱情观,以及本文的写作手法和技巧。重点分析“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0分钟)
2、点名请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不,这些都还不够”以后的诗句。(1分钟)
3、全班齐声朗读这段诗句。(1分钟)
4、趁热打铁,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倾听、点拨:(13分钟)(以下问题板书或者用大屏幕展示)
(1)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2)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3)木棉和橡树——树的形象所象征的是什么样的爱情观?为什么用它们来象征?
(4)作者怎样描写橡树与木棉的关系的?
(5)作者怎样深化了主题?
(四)朗诵比赛(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
(五)诗歌专栏(拓展练习)(课外)
利用课外活动兴趣小组的方式,可以年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爱好者进行,组织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审稿。
表达技巧主要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 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
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
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二、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包括: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抒情、描写。
2、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繁简。
4、结构技巧:承上启下、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铺陈、铺张、铺垫等。
5、修辞手法:比喻、反复、排比、设问、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
三、不同文体的表现手法
1、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2、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
3、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四、具体表现手法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以乐衬哀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欲扬先抑 夸张 比喻 拟人 设置悬念 点面结合 开门见山 伏笔照应 开篇点题 比拟 借代
五、诗歌的表现手法(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
第三篇:教师资格证总结(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3同辈群体 如何因材施教1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如何培养学习动机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如何激发学习动机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育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罚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教师应怎样去创设难度适宜的问题情境1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2要求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3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带我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1相似性2原有的认知结构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1学习者是否拥有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促进迁移的教学1精选教材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知识学习的作用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如何有效地进行只知识概括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2正确运用变式3科学的进行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运用你记忆术3进行组快化编码4适当过度学习5合理进行复习如何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地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学习策略训练的方法1指导教学模式2程序化训练模式3完形训练模式4交互式教学模式5合作学习模式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式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高创造性者具有的个性特征1具有幽默性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
如何培养创造性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如何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度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1有效地说服2树立良好的榜样3利用群体约定4价值辨析5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配合与补充 课堂教学过程的差异
1课堂规则的制定与执行2吸引学生注意力3教材的呈现4课堂练习5家庭作业的检查6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3进行专门训练4反思教学经验
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简述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答: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4、简述当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特点。答:(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简述当代教育民主化的表现。答:教育民主化是对言教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甚至教育结果的均等。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7、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答:(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8、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答:(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9、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答:(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0、简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答:(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11、简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答:(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12、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3、简述学校文化的特性。答:(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14、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与特征。答:成因:(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特征:(1)过渡性;(2)非正式性;(3)多样性;(4)互补性。
19、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答:(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夸大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特别是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20、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答:(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23、简述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答: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它明确了教育对象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预定的发展结果,指导着整个教育活动的开展,支配着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无论是教育政策的制定,教育制度的建立,还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方法的选择及效果的评价等,都受到教育目的的制约。
26、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答: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28、简述素质教育的内涵。答: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1)德育;(2)智育;(3)体育;(4)美育;(5)劳动技术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嘉奖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所在。
29、简述德育概念及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答: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普通中学德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2)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科学;(3)建立民主和法制的意识,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4)形成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意识和道德观念;(5)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30、简述智育概念及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
答: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普通中学智育方面的要求是:(1)帮助学生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和技巧;(2)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和创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
32、简述美育概念及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答: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普通中学美育方面的要求是:(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最高层次的任务。
36、简述我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应尽的义务。答:(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37、简述教师的职业性质与特点。答: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1)传道者角色;(2)授业、解惑者角色;(3)示范者角色;(4)管理者角色;(5)朋友角色;(6)研究者角色。
38、简述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答:(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39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4、简述如何研究学生。答(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47、简述教科书的作用。答:(1)教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2)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3)根据教学计划对本学科的要求,分析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和教学任务。(4)根据本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中的地位,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49、简述教学任务的内容。答:(1)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3)学生所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52、简述课程评价的基本阶段。
答:(1)把焦点集中在所要研究的课程现象上;(2)搜集信息;(3)组织材料;(4)分析资料;(5)报告结果。
54、简述教学的主要作用。答:(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5、简述教学的一般任务。答:(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5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答:(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59、简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关系。答:(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发展智力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可相互转化。
60、简述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的条件。答:(1)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2)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3)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4)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61、简述教学过程的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相结合的规律。答:(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65、简述我国中学教学原则。答: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66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67、简述启发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答: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的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68、简述巩固性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答: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69、简述循序渐进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
答: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70、简述因材施教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答: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2)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71、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及其贯彻的基本要求。答: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72、简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答:(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3)学生特点;(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80、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答: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83、简述上好课的要求。答:上好课的具体要求是: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表达清晰、组织严密、课堂气氛热烈。)84、简述教师布置作业的要求。答:(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8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答: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88、简述德育的意义。答: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89、简述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答:(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91、简述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答:(1)德育目标。(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3)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96、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答:(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97、简述思想品德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答: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要素是相互作用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99、简述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答:(1)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2)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3)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100、简述德育过程的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答:(1)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2)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是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3)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101、简述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答:(1)一个人的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反复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抓反复。102、简述我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108、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答:(1)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2)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3)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0、简述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答:(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111、简述如何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答:(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112、简述班集体形成的基本特征。答:班集体必须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明确的共同目标;(2)一定的组织结构;(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113、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P179)
答:(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114、简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P180)答:(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115、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答:(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116、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
答: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这些构成了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二是班主任的个性条件,构成了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117、简述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答:(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教学技能教师技能的定义包含三层含义:1,教学技能是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的整体体现2,教学技能的形式是内外兼修的结果3教学技能是在教师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教学技能的特点1,示范性2复杂性3发展性4操作性5整体性 教学技能训练的基本原则1,目的性原则2,分解原则3示范原则4反馈原则5训练与自我完善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技能训练的常用方法1观察法2书面作业法3对镜练习法4录音训练法5角色扮演法6模拟教学7介入教学8教育教学实习9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的特点1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2技能训练针对性强3信息反馈及时有效 备课的类型1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2学期备课、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3课前备课和课后备课 备课的内容1备课程标准2备教材3备学生4备教法5备学法
钻研教材的意义1有助于教师掌握教材的逻辑体系2有助于教师教学设计教学内容3有助于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的基本要求1通览教材,全面理解2精读教材,深层领会 3精细加工,再创教材 了解学生的内容1学生的年龄、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2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认知状况3学生已有的能力和经验基础4学生对学科的认识状况5学生的学习意志、情绪和自信心6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7学生的家庭状况、学生班级体情况 了解学生的方法1观察法和谈话法2调查研究法3教学反馈法4摸底测验法5资料分析法6阶段判别法 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1要切合实际,坚持“五性”2要优选教法,精设课型3要重视“正本”,关注“附件”4要认真备课,纠正“背课”5要内容全面,并及时调整
课堂导入的作用1集中注意2引发兴趣3进入课题 课堂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2复习导入3直观导入4问题导入5实例导入6审题导入7故事导入8游戏导入 课堂导入的基本要求1导入要有针对性2导入要有启发性3导入要有趣味性4要适当把握导入的“度”5导入要有艺术性
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1语言要规范、简明、生动2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信息3要与板书、体态语相配合4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的设计问题2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提问目的要明确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6要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课堂对话的作用1课堂对话使教学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革2 课堂对话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发展3课堂对话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了提高课堂对话的基本要求1营造对话的气氛2选择适当的对话话题3真诚地倾听学生言说4要及时指导和修正对话 课堂板书的基本要求1要精选内容,突出重点2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要形式灵活,布局合理4文字要精当5书写要规范6时机要恰当 教学反馈的基本要求1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2要多途径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3反馈必须及时4反馈必须准确5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馈 教学强化的基本要求1强化目标要明确2强化态度要诚恳3强化时机要恰当4强化方式要灵活5强化要与反馈有机结合结课的作用1有助于对教学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并使之系统化2有助于检查教与学的效果3有助于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4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5具有教学过度的作用 结课的方法1归纳结课2比较结课3活动结课4悬念结课5拓展延伸结课 结课的基本要求1要有针对性2要有全面性和深刻性3要简洁明快4要有趣味性 作业的类型1按完成作业的时间和目的不同进行分类2按完成作业的方式不同进行分类3按完成作业的难易程度不同进行分类 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1批改作业要及时2批改方式要灵活3要尊重学生4批改态度要认真5批改符号要统一6批改要与讲评紧密结合 课堂观察的范围1课堂学习气氛2学生的学习行为3学生的神态表情4学生活动
课堂观察的影响因素1学习成绩2光环效应3期望效应4刻板效应 课堂观察的基本要求 1要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2将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结合起来3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4要尽可能排除各种主观倾向 教学口语的功能1传递信息2调控课堂教学3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4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口语的构成要素1语音和吐字2音量和响度3语速4语调和节奏5词汇 教学口语技能提高的途径1提高内在修养水平2强化语言外化能力3在实践中进行训练 课堂教学口语的基本要求1符合规范,内容科学,合乎逻辑2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启发3条理清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4要富于创造性,有独特的风格教态语言的特征1辅助性2连续性3表情性4动作性5情境性 教态语言的功能1教育功能2传递信息功能3激励功能4调控功能5强化功能
教态语言的类型1身姿变化2面部表情3外表修饰 教态语言的基本要求1身姿要稳重端庄2表情要真实自然3衣着要朴实整洁
教师常用文体写作1听课笔记2教学笔记3操行评语4教育科研论文 学法指导的途径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2开设专门的学习方法指导课3开设学习方法专题讲座4召开学习方法研讨会学法指导的基本要求1要明确目的2要遵循学习规律3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4要与学情相结合5促进具体操作向内在学习素养的转化常规学法指导技能1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2指导学生科学运筹时间3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4指导学生提高课堂学习效果5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6指导学生进行课后复习7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合作学习指导的要求1选择适宜的学习内容2分组要合理3选择恰当的合作方法4全班共享合作成果 说课的性质1说理性2科研性3工具性4交流性 说课的意义1有利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对话交流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 说课的类型1研讨性说课2示范性说课3评比性说课4检查性说课 说课的基本内容1说教学目标2说教学内容3说学生情况4说教学方法5说教学程序设计6说练习的内容与方法 说课的基本要求1语言简明,重点突出2关注教学创新,突出自身特色3说理透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4要具有较强的教学反思意识 听课的内容1“听”教师的教2“听”学生的学3听教学过程4听对教材的分析处理5“听”教学细节听课的基本要求1要认真记录2要善于思考3听课后要及时总结交流评价评课的基本要求1评课标准要多元化2要坚持评课之道3评课要有提高性4评课要有激励性教学反思的特点1超越性2实践性3过程性4主体性5发展性 教学反思的作用1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经验 2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3有利于教师形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体系
教学反思的内容1观念与情感2教学行为过程 专业情感1专业理想2专业情操3专业自我 教学反思的途径1阅读理论文献,在理论解读中反思2撰写教学日志,通过写作进行反思3寻求专业引领和同伴互助,在对话讨论中反思4征求学生意见,从学生反馈中反思
教学反思的方法1教学日志2教学案例3行动研究4教师成长档案袋 使用教师成长档案袋应注意的问题1教师本人是档案袋的主人2学校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袋提供帮助3学校要恰当利用档案袋评价教师教学方法的定义 1教学方法与教育目的相联系2教学方法始终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意义1教学方法是联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纽带2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3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4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师威信和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5教学方法影响学生身心发展 教学方法的分类1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2按知识的来源分类3依据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1图例讲解法2复现法3问题性讲述法4局部探索法5研究法))4依据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1组织认识活动的方法2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3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新的教学方法1愉快教学方法2情景教育法3尝试教育法4成功教育法 愉快教学法 倪谷音倡导,是借助于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儿童的全面发展 理念一切为了儿童,为了一切儿童,为了儿童的一切 愉快教育法基本阶段1以趣激学,引发动机,展示目标2以趣导学,组织认知掌握目标3以趣励学,适时评价,反馈目标 情景教学法是李吉林首创,创设一个有关的情景。基本精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的掌握知识,发展创造力 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配合说理而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 尝试教学法由邱学华首创,让学生主动探索,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学能力为主要目标 特点是变先讲后练为先练后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先尝试练习,然后教师有针对性的讲解 步骤1出示尝试题2自学课本3尝试练习4学习讨论5教师讲演 成功教学法由刘京海提出 成功的内涵1成功的下限是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2成功意味着超越自我,超越他人3成功的本质是不断发展,不断提高4成功总是相对原有基础而言5成功的最高境界和目的是主体获得自己争取成功的能力 基本要素1积极的期望2成功的机会3鼓励性评价 我国的教学方法1发现法((美国布鲁纳倡导,步骤1创设问题的情境2促使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材料提出问题,提出解答假设3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4根据实验获得一定材料,在仔细评价的的基础上引出结论))2范例教学法((德国瓦。根舍因 内容需有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基本原则教学与德育相统一,解决问题的学习与系统知识学习相统一,基础知识学习与智能培养相统一,主体与客体相统一 四个阶段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3目标教学((美国布卢姆,环节包括1定标2实施3评价))4程序教学法((美国B.F.斯金纳倡导 原则1积极反应原则2小步子原则3即时反馈原则4自定步调原则))5‘纲要信号’图标教学法((前苏联沙塔洛夫))6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乔治。洛扎诺夫 种类分类1直接暗示2间接暗示3自我暗示和反暗示 功能分类1暗示正效应2暗示负效应 原则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有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的原则,暗示相互作用的原则 阶段1呈现新语言材料2运用语言知识))7非指导性教学方法((美国卡尔。罗杰斯))
当代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特点1重视实现学生的主体性2重视教学中学生知情智力的整合统一3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4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5教学方法的模式化 现代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1以学生学习为中心2关注真实生活3以‘研究’超越‘经验’4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学设计的依据1依据现代教学理论2依据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3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4依据学生的特点5依据教师的教学经验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体现的四个基本要素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策略,教学媒体4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的常用模式1系统分析模式2目标模式3过程模式 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起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时间设计,教学措施设计,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目标分为教学总目标,学校教学目标,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教学目标的功能1导向功能2激励功能3标准功能 教学目标的分类1知识,认知领域教学目标((分为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思想,情感领域教育目标((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3能力,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要求1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2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3难度适中4便于检测 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的规定1完成作业的条件2完成作业的速度3完成作业的质量4作业的类型 教学起点的设计1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1对学生认知因素的分析2对学生非认知因素的分析3对学生社会因素的分析))2确定学生原有的学习基础3进行学习任务分析 教学内容的设计1研读课程标准,明确基本要求2通览教材,鸟瞰全局3疏通教材,清除障碍4熟悉教材,重点记忆5分析教材,把握三点(重点,难点,关键点)6精心设计,妥善安排7阅读资料,吸取营养 教学时间设计1设计教学时间的纬度((1名义学习量2实际学习量3单元课时量4专注学习时间5教学时间的遗失))2设计教学时间的策略((1把握好整体时间分配2保证学生的实际学习实践3科学规划单元课时4尽可能增加学生的专注学习时间5防止教学时间遗失))教学方法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四、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的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系统完整,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符合知识的系统性和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要求
3、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表达水平。运用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作出充分准备
2、所提问题的表述要简练明确
3、要注意控制问题的难度。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性的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知识,发展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谈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准备
2、讨论的开端
3、讨论的引导
4、讨论的评价。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并培养阅读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
1、提出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思考题2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3帮助学生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4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实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只要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演示法的种类根据教具的类别分:
1、实物、标本、模型的演示
2、图片、图画、地图的演示
3、实验的演示
4、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的演示。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演示的目的,做好演示准备
2、演示时要使全体学生都能观察到演示活动,并尽可能使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以加深印象
3、演示时要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观察演示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取新知识,特点是把教学同社会建设实际、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参观法的具体形式:1准备性参观2并行性参观3总结性参观。运用参观法的基本要求:
1、参观的准备
2、参观的进行
3、参观后的总结。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三种。实验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进行独立作业,并通过观察事物的变化来获取知识,培养实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特点是让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进行独立操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认真编写实验计划2加强实验指导3做好实验总结。实习法的特点在于能够充分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便于获得直接经验。实习法的种类按实习场地分:1课内实习与课外实习2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3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运用实习法的基本要求:1做好实习前的准备2实习中,教师要加强指导3实习结束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实习进行检查与评定,认真做好总结。练习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特点在于应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达到学了会用的目的。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有关基本知识,增强练习的自觉性2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3练习安排要有计划性,方式要多样化,时间分配要合理。欣赏法的类型:一是艺术美与自然美的欣赏,二是道德行为的欣赏,三是理智的欣赏。教学方法运用的一般要求:
一、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二、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最佳选择和优化组合
三、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第四章 教学组织的方法1.教学组织的概念:教学组织是指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围绕一定的教育内容或学习经验,在一定时空环境中,通过一定的媒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结构与程序。2.教学组织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特殊的师生动
(二)特殊的时空排
(三)教学因素的特殊组合3.教学组织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化
(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综合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化
(四)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 4.教学组织的选择:
(一)根据学校的物质资源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二)根据师生数量和教师专业水平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三)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四)根据课程的性质和课程内容,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五)根据教学对象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六)选择恰当时机灵活运用教学组织形式 5.班级授课制的含义:班级授课制也称为班级教学或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年龄和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教学计划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根据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6.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学作用。7.班级授课组织的具体形式:
大致有三种:一是全班上课,二是班内分组教学,三是班内个别教学。8.班级授课辅助的教学组织形式——现场教学9.组织现场教学要遵循如下要求:
目标明确;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10.班级授课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11.在当前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改革中,改革的重点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适当缩小班级规模,使教学单位趋向合化
(二)改进班级授课制,实现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运用
(三)多样化的座位排制,加强课程教学的交往互动
(四)探索个别化教学12.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完整的教学工作由备课、上课、课外作业和课外辅导等四个基本环节组成。13.上好课需要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目标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效果优异
14.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作业分为三类: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
15.课的结构是指一堂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的安排顺序和时间分配。综合课的一般结构是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和布置课外作业。16.教案,是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设计的具体教学计划和方案。第五章 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17.媒体的概念:媒体是media的译名,是记录、存储、传输、调节和呈现信息的所有教材、实物、设施和人的总称。18.现代教学媒体具有现代化特征和以下优越性:一是扩大了教学传播的范围和规模 二是能传送活动图像,能准确、直观地传送事物运动状态,从而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19.教学媒体的特性:固定性、扩散性、重复性、组合性、工具性、能动性。20.现代教学媒体运用应遵循以下几项基本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二)科学性原则
(三)技术性原则
(四)艺术性原则
(五)经济性原则
21.什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22.同时应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该在以信息技术、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第二,课程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第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改变了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指评价主体依据一定的标准,运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在系统收集有关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教学活动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对教学评价含义的理解:1由评价主体,客体,方法,标准等基本要素构成2必须在有效收集教学系统的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对教学系统的事实性把握为前提3教学评价内在的包含着一定的标准 教学评价的功能:1导向与激励功能2鉴定功能3改进提高功能4管理功能5研究功能 教学评价的分类:1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分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2根据评价的标准分类(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3根据评价主体分(自我评价,他人评价)4根据评价的方法来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5根据教学评价设计的层次与范围分类(宏观教学评价,中观教学评价,微观教学评价)现代教学评价强调基本理念:1关注学生发展2强调教师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 教学评价的编制:1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2设计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基本要求3设计教学
评价指标体的策略4设计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教学评价基本原则: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档案袋评价的特点:1学生成长档案袋中材料的收集和选择是有目的的而不是随意的,是与一定的教育目标相适应2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3学生应是选定自己的成长档案袋内容一个决策者4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要通过大量材料的收集和学生本人对材料的反省,客观而形象的反映出学生某方面的进步,成就及其问题,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的能力 评价内容的收集:1录音作业2纸一笔作业电子化3短剧表演视频化 教学研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学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学规律的一种认识活动 教学研究在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1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2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3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4提高广大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教学研究的功能:1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揭示教学活动内在的特性,增长教学知识,构建,丰富,发展教育教学理论2改进教育实践 教学研究的价值:1教师的需求2学生的需求3决策部门的需求4管理部门的需求5公众需求6研究人员的需求 教学研究的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我国教学研究包括广大教师,基层教研员和专业研究工作者三个研究群体的合作 教学研究方法: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的进行教学研究和教学理论的方式 教学研究的一般程序:选定研究问题,查阅文献和初步调查,制定研究计划或方案,实施研究(搜集并整理资料),分析研究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报告 选题的来源:1从研究者感兴趣的问题中选定2从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问题中选定3从由中央到地方的科学研究规划中选定 选题的过程:1提出课题2调查研究3检索文献4课题论证 研究报告和论文的结构构成:1题目及署名2摘要和关键词3正文4注释5参考文献6附录 攒写研究报告和论文的基本要求:1在科学求实的基础上创新2观点和材料的一致性3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借鉴吸收4书写格式符合规范文字精练简洁表达准确完整 教学研究课题鉴定的程序:1整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2向课题主管部门申请鉴定3向鉴定委员会的专家提供鉴定材料4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3实验法4个案分析法5行动研究法6比较法 观察法: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对研究对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直接观察,记录,分析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特点:1适用范围较广,研究课题较小2直接,客观。有表面性3有目的,有计划。不能控制条件 观察法的要求:1具有一定的知识准备2目的明确3严密的组织计划4保持观察情境的自然性5克服观察中的主观倾向6正确记录科学解释 调查法的特点: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3调查方法可操作性和实用性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 调查方法:1问卷法2访谈法3调查表法 实验法:研究者按照教学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学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实验法特点:1教学实验室有意识,人为地控制与实验无关的变量,但在实验中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2实验对象是青少年学生3教学实验会产生所谓的实验者效应 实验法的类型:从性质和目的上分(确认性试验,探索性实验,推广验证性试验)手段上划分(实验室实验,自然实验)从组织上(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循环试验)实验法一般步骤:1提出实验课题2提出假说3设计实验方案4创造实验条件,准备实验用具5实验的实施6对实验结果进行测定和统计7验证假说,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8攒写实验报告 个案分析:典型分析法,解剖麻雀法,指对单一人或事进行个别深入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指实际工作者基本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专家,学者及本单位的成员共同合作,将实际问题作为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研究方法 应用行动研究法应注意的问题:1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是运用行动研究法的前提条件2认真制订严密,科学的行动方案是行动研究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3行动研究过程是一个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过程4.研究结果不能轻易推广 比较法含义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某类教学现象在不同情况下地表现进行比较研究,找出教学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本质,力求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的研究方法
比较法的作用1比较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教育的普遍规律2能促使人们正确认识本专区,本单位的教学状况3能帮助人们获得新的发现,促使教学研究的发展4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运用比较法的要求1资料的可靠性与解释的客观性2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3比较事物的本质4比较法要与其他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克服其不足
你认为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1、和谐社会是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
2、教育具有提高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完善民主政治和促进文化发展等重要的社会功能
3、教育可以通过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提高国民素质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论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根据少年期的年龄特征,学校教育应如何“帮助少年起飞”或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给少年独立的要求以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解自我。在身体发展方面,初中阶段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在认知方面,初中阶段教育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教育如何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教师专业素质 教师教育专业素养⑴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⑵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⑶具有良好的研究能力。教师职业素养⑴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a所教学科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b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和才能⑵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a教育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b观察儿童能力和教研能力c教学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d教育机智⑶职业道德素养a忠诚教育事业b热爱学生c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简述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这一评价模式是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的,强调要用明确的、具体的行为方式来陈述目标,并以预先规定和界说的教育目标为中心来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从而确定学生通过课程教学所取得的进步,亦即确定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找出实际结果与课程目标之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信息反馈作为修订课程计划或更新课程目标的依据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把评价的重点从“课程计划预期的结果”转向“课程计划实际的结果”上来
3、背景、输入、过程、成果评价模式:该模式包括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四个过程。此模式可以弥补其他评价模式的不足,相对来说比较全面
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基本阶段有哪些或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
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辩证关系掌握知识与发展质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⑴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⑵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a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b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c重视教学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能力,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d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如何理解和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2、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
用语言直观
11中小学教育的一般任务是什么或教学的一般任务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2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特点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13教师布置作业的基本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并要有代表性,要有助于学生巩固与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易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14简述运用陶冶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景的创设
15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⑴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⑵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⑴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没有社会交往,就没有社会道德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⑴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⑵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⑶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16德育的意义和作用意义:
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
17试述当前初中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思路存在的问题:
1、由于受到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改革思路: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3、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18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里相容的氛围 19班级管理有哪几种主要模式 常规管理: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度和执行规章制度区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平行管理:班级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民主管理:班级民主管理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目标管理:班级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进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20简述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21根据马卡连柯“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班主任应如何处理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的关系
1、“平行影响”教育思想的含义
2、管理要求:第一,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第二,充分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教育转化个体学生;第三,通过转化个别学生,促进班集体的管理和发展
22“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请你从培养学生的角度谈谈对上述“四个学会”的理解
1、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理念
2、终身教育的理念
3、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23为什么教育要以人为本,你认为在教育过程中应如何体现以人为本要点: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观)
24新学期开学的时候,经常听到送孩子的家长对老师说:“我把孩子交给您了,请您严加管教,孩子不听话,要打要骂随您的便”请用所学教育学理论分析这一现象,看看它在哪些方面违背了现代教育思想
1、学生是有个性 的独立存在的人,但整个社会并未彻底把儿童本事看做是有个性价值的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关键是承认和确立青少年、儿童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并切实保障青少年、儿童的合法权益。从观念的层面上讲,要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树立现代的学生观;从制度层面上说,要懂得法律规定的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尊重学生的权利,确定恰当的学生管理制度,科学的教育和管理学生2、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核心精神的基本原则是: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原则、无歧视原则
3、教育领域中,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在与教师、校长或行政机关双方形成的关系中,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如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等都应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作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也必须受到保护。教师不能因为教育职责的履行而侵害学生的权利
第四篇:教师资格证总结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第一节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含义
广义: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向期望方向发生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共关系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相对独立性
四、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
5、交往起源论
五、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的功能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1、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2、教育对人口的再生产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
五、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3、学校文化
第四节、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1、什么是人的发展
2、青春期的生理发展变化
3、人的发展规律
二、影响人发展的因素
1、影响人发展因素的理论
2、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五节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概述
1、教育制度的含义
2、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3、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二、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学制发展历程
1、双轨制
2、单轨制
3、分支制
三、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
1、旧中国的学制
2、新中国的学制改革
3、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三、义务教育制度
1、义务教育的概念
2、义务教育的特点
3、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 第六节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含义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3、教育目的的作用
4、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理论
1、社会本位论
2、个人本位论
3、生活本位论
4、教育无目的论
三、我国的教育方针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五、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德育
2、智育
3、体育
4、美育
第七节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和特点
特点:
1、研究角度的多维性;
2、研究目的的针对性;
3、研究主体的多元性;
4、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5、研究成果的滞后性。
二、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1、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需要
2、促进教师专业不断发展
3、不断激发教师对工作的热情
三、中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隐性课程 二,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 第二节课程组织
一、课程目标
1、概念
2、确立依据
3、三维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1、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
2、课程内容的文本表现方式 三 课程评价
1、涵义
2、主要模式
三、课程开发
1、概念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3、课程开发的模式
第三节站刚教育课科改革
一、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频与理论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基本理念
2、核心理念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1、新课改的总目标
2、具体目标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课程结构的改革
2、课程内容的改革
3、课程评价的改革
4、教育观念的改革
5、学习方式的改革 第三章中学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数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二、教学的任务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站本环节
一、备课 要求:
三、上课
四、课外作业的布量与提改
1、意义
2、形式
3、要求
五、课外辅导
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价 方法:
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的含义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8、量力性原则 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国外常用的教学方法
2、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现代教学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4、现代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5、其他教学组织形式
三、新型教学组织形式
1、新教育
2、翻转课堂
3、微课
4、微格教学
5、慕课
6、跨越式教学 第七节教学评价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二、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1、学生学业评价
2、课堂教学评价
3、教师评价
三、教学评价的种类
1、根据实施功能,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根据运用的标准,可以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根据评价主体,可以分为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 一、我用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
1、实施素质教育---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题
2、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
3、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重心
4、实施科学的教学评价
二、我国教学改革的基本趋势
1、以教育现代化为阶段目标取向
2、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
3、以终身教育为终极价值取向
4、以生命关怀为核心价值取向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一节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的概念
2、感觉的种类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4、感觉的特性
二、知觉
1、概念
2、种类
3、特性
三、注意
1、概念
2、特点
3、分类
4、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四、记忆
1、概念
2、分类
3、记忆的过程
5、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思维
1、概念
2、特征
3、种类
六、想象
1、概念
2、分类
七、问题解决
1、问题解决概述
2、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4、问题解决的策略 第二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概念
二、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与表征
2、知识学习的种类
3、知识学习的过程
三、技能的形成
1、技能及其分类
2、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3、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三节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内驱动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5、奥苏泊尔的成就动机分类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6、成就目标理论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第四节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概念
二、学习迁移的分类
1、正迁移和负迁移
2、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5、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三、学习迁移的理论
1、形式训练营说
2、共同要素说
3、概括化理论
4、关系转移理论
5、认知结构迁移理论
四、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
1、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五、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关注知识经验、完善认知结构
2、选择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五节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
2、元认知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 第六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2、巴浦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3、斯纳金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4、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5、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慨述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1、性意识的出现
2、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三、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心理和性生理的变化
2、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处理性冲动,适当地与异性交往
四、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第二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
1、感觉的发展
2、知觉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
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智力发展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的机制
2、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
3、认知发展的阶段
七、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与教育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3、内化学说
4、教育知识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情感概述
1、情绪和情感的含义
2、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
3、情绪的分类
4、情感的分类
二、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2、坎农-巴德学说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6、情绪动机-分化理论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四、中学生的情绪特点
五、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1、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
2、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 第四节中学生的意志发展
一、意志的概念
二、意志的基本特征
三、意志行动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四、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双趋式冲突 双避式冲突 趋避式冲突
多重趋避式冲突
五、意志品质
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持性
4、自制性
六、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1、采取决定的主动性和计划性不断提高,执行决定的毅力明显增长
2、意志行动由易受暗示性向自觉性发展
3、意志行动由草率向果断性发展
4、意志行动的持续时间逐步增长,坚持品质逐步形成
5、意志行动对行为的调节能力增强,自制力逐渐成熟
七、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 第五节中学生的人格和能力发展
一、人格
1、概念
2、特征
3、结构
4、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5、中学生良好的人格塑造
二、人格发展理论
1、佛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2、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3、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4、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5、A-B型人格理论
三、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分类
3、智力及其理论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二、心理健康的标准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1、抑郁症
2、恐惧症
3、焦虑症
4、强迫症
5、网络成瘾
第二节中学生心理轴导的方法
一、心理辅导概述
1、概念
2、目标
3、途径
4、基本原则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三、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第三节压力与挫折
一、压力及压力源概述
1、压力的概念
2、压力源的种类
二、压力的调节方法
三、挫析的含叉
四、挫折的应对 第七章、中学德育
第-节中学生品德心理与发展
一、品德概述
1、概念
2、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3、品德的心理结构
4、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三、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2、内部条件
四、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地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第二节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2、教育价值
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3、教育价值
第三节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含义
二、德育目标 三、德育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4、生态文明教育
5、心理健康教育
四、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生存教育
2、生活教育
3、生命教育
4、安全教育
5、升学就业指导教育 第四节中学德育过程
一、中学德育过程的内涵
1、概念
2、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3、构成要素
二、德有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 第五节中学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一、中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影响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
7、依靠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
8、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二、中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途径
2、方法
第八章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第一节班级与班集体建设
一、班级概述
1、班级的含义
2、功能
3、班集体的含义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1、班级与集体的区别
2、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3、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三、班级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1、正式群体
2、非正式群体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4、群体的功能
第二节有效的课些管理
一、课堂管理概述
1、概念
2、功能
3、影响课堂管理的基本因素
4、课堂管理的原则
5、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
二、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1、课堂气氛及其类型
2、课堂气氛的影响因素
3、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策略
4、良好的师生沟通
三、课堂纪律与课堂问题行为
1、课堂纪律及其维持策略
2、课堂问题及其应对
第三节课外活动的组织与管理
一、课外活动概述
1、概念
2、特点
3、意义
二、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三、课外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三、课外活动组织管理的要求 第四节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三、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四、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1、班主任常规工作的内容
2、个别教育工作
3、班会活动组织
4、偶发事件的处理 五、学校与家庭的协调
1、家访
2、班级家长会
3、家长学校
4、家长沙龙和家长委员会 六、学校与社会的协调 第五节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角色心理
1、教师角色的含义
2、教师角色的构成
3、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4、教师角色意识
5、教师威信
二、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
2、教师的人格特征
3、教师的行为特征
4、教学效能感
三、教师成长心理
1、教师成长的历程
2、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方法
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3、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4、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教育观与素质教育观
1、教育观
2、素质教育观
3、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4、中学素质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1、素质教育的目标
2、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素质教育观的运用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2、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第二节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涵
3、中学生发展的特点
4、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三、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2、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1、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1、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4、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5、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6、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1、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3、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4、教师职业心理素养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2、教师职业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概述
1、教育法的含义
2、功能
3、基本原则
二、教育法律关系
1、概念
2、构成要素
三、教育法的渊源
1、宪法
2、教育法律
3、教育行政法规
4、地方性教育法规
5、教育行政规章
四、教育法律责任
1、教育法律责任的含义
2、构成要件
3、类型
五、教育法律救济
1、含义
2、途径
第二节我国主要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一、教育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性质与地位
2、基本结构与内容
二、教育单行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三、教育法规与政策
1、《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第三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一教师的权利
1、教师权利的含义
2、确立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
3、教师的基本权利解读
二、教师的义务
1、含义
2、确立教师义务的法律依据
3、教师的基本义务解读 第四节学生的权利保护
一、法律法规关系中的学生
1、学生的法律地位
2、中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权利保护的意义
二、学生的权利与保护
1、学生的权利
2、学生权利的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 第一节中学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道德
1、教师职业道德
2、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3、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4、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制定背景
2、具体内容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三、《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1、制定背景
2、具体内容与解读 第二节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
1、教师思想新为规范
2、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3、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5、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4、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素养 第一节历史文化素养
一、中国古代史
1、原始社会
2、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
3、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初步发展---战国、秦、汉
4、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5、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6、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西夏、金、元
7、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弱---明、清
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
1、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4、戊戌变法
5、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6、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7、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8、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
9、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10、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11、抗日战争
12、人民解放战争
1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14、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放
三、世界历史
1、古代历史简介
2、近代历史简介
3、现代史简介 第二节科学文化素养
一、我国古代的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
2、天文学成就
3、数学成就
4、农业、手工业及自然科学著作
5、医学成就
6、地理学著作
二、我国近现代科技成就
1、两弹一星
2、航天技术
3、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4、超级杂交水稻
5、超级计算机
6、成功提取青蒿素
7、中国天眼
三、外国主要科技成就
1、外国古代科技成就
2、近代科学主要成就
3、科技发展中的三次科技革命
四、著名的科学家及主要贡献
1、第一次科技革命
2、第二次科技革命
3、第三次科技革命
五、生活中的科学常识 第三节传统文化素养
一、传统思想文化
二、古代教育
三、古代称谓
四、神话故事与历史典故
五、部分民族民俗
六、其他文化常识 第四节文学素养
一、中国文学名家名篇
二、外国文学名家名篇能力提升训练 第五节艺术素养
一、文字和书法
二、绘画
三、雕塑
四、建筑
五、音乐
六、中国戏曲
七、电影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第一节、信息处理能力
一、Word文字处理软件
二、Excel电子表格
三、PowerPoint演示文稿 第二节逻辑思维能力
一、概念与命题
二、直言命题的对当关系
三、复言命题的推理
四、智力推理
五、类比推理
六、图形推理
七、数字推理
第五篇:教师资格证培训总结
工作小结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眼看这次的教师资格培训班就要接近尾声了,看着朝夕相处的同学们马上就该回到各自的工作生活中去,心里难免有些不舍。在这些天的学习生活中充满着欢声笑语,充满着温暖和辛苦,有太多值得我去回味和纪念的,也有太多工作方面的收货让我受用一生。
此次培训班本着为了更好的解决退役运动员的职业转换,更好的踏入社会这一目的。在省体育局以及训练中心上上下下各级领导共同争取和努力下,最终促成了2012年的教师资格培训班的顺利开班。不管是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其中的艰辛和困苦只有亲历者才能够体会。可以说是领导重视、准备充分、师资雄厚、条件优越、精心安排、机会难得!这种机会它并不是每年都有,这是多年来的首次也许是唯一一次。对于参加培训班的同学来说如此,对于我来说更是如此。作为参加工作不久的一名工作人员,在领导的充分信任和认可下我才有幸参与其中,成为了培训班的班主任。对于这样一个机会我看的很重要也很珍惜,竭尽全力的去完成领导交给的每一项任务。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是负责二班的晚自习,还有日常及宿舍管理。因为是第一次担任班主任一职,所以在很多方面的表现是有好有坏,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培训班概况
我们班的同学主要由威海基地的、省水校的、还有乒乓球管理中心的三部分人员构成,有已经分配工作的,也有还在为自己前途而奋斗而努力拼搏的,有已为人父母把孩子接到身边,边照顾年幼的孩子边学习的,有严重骨折到不能正常走路仍旧坚持的,还有即将成为人母怀有四个月和九个月身孕的准妈妈依然学习出色的,可以说班级构成情况是最为复杂的班级之一。但是所有人并没有因此而缺课、无故旷课、不认真听课,克服了种种困难坚持在这里学习。保证了极高的出勤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对于老师交给的课后作业,都能积极的按时完成。课后辅导也都在辅导老师的带领下自觉的进行。可以说这些学生的素质都是很高的,自我管理约束的能力也是很好的。他们的所作所为让我一次次的感动,让我感到内心无比欣慰和佩服。我没有理由对大家不负起责任,没有理由让这次的培训没有收货,没有理由辜负领导寄予的厚望。
二、培训班的工作 明确培训目的 发挥核心骨干力量
开班仪式上体育局领导和中心领导以及授课方的负责人,都分别谈了此次培训班的目地和举办意义,旨在满足对于需要教师资格证去参加相关工作的运动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让大家系统的学习,为成功考取教师资格证打下基础。回到班里,通过班级会和单独谈话的方式,特别是与班干部和年龄稍大同学的交流,强化这一概念。多次向大家强调:纪律是根本,态度是关键,还有上课的重要性,认真学习的实用性,以及这次机会的难得和不易。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发挥部分人的带头作用,让学习的氛围一直保持积极向上。2 严格管理 认真检查
针对运动员长时间专业训练造成的不爱学习、无故旷课、课堂纪律差的特点。在开班初期,就严格规定了请销假制度,并制有班级考勤表,对于不按时上课,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点名批评,教育警告。监督到位,并严格上报执行。在这方面同学们基本都按照要求去做了。对作业的完成也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指出不足,督促完成。在晚自习时间,跟辅导老师就辅导内容积极交流,调整辅导节奏,增加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明显。3 贴近同学 用心沟通
这次培训班同学的年龄与我相差无几,所以在交流沟通方面基本没有什么障碍和代沟。与同学相处的很愉快,大家伙也都很信任和支持我的工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细心观察,多看多问,对于大家存在的不同情况的实际困难,积极汇报领导给予最大的帮助和支持。课余时间带着部分学生到个别场馆去参加体育运动,放松紧绷的学习压力。让他们感受像家人般的温暖,安心的在这里学习,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通过这些付出,大家回报给我的,也是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班级纪律。同时,彼此收获的还有深厚的友谊。4 专家教学 反响强烈 汇总意见 及时反馈
这次培训班的师资力量是强大的,老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同学领导们的一致认可。对于老师们来说,这应该是第一次给这么多专业运动员讲课,这与在大学中教普通学生存在一定差别,加上这次的学习又是时间短,任务紧。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难免会出现难以迅速消化和理解的情况。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小班班主任是最了解,最能及时得知的。为了让大家不丧失信心,跟上节奏,保持学习热情,在领导组织的多次碰头会上也分别提出同学们的心声和意见。领导在听取反馈意见之后考虑了方方面面的问题,最终做出既能保证课程质量又能照顾大家情绪的决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加人性化更加完美。5 工作中的不足
作为班主任,既是一个培训班的组织者、管理者,更是班级的协调者和服务者。另外我还身有公寓部的本职工作,那怎样做好这些角色的互换和协调统一,是我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该考虑如何做得更好的问题。其次,虽然以上四点的工作我都考虑到并都实际去做了,但还可以做到更好更加细致。例如,建立一个班级的QQ群,方便交流和沟通,及时收集对学生们有用有价值的学习材料和讯息。咨询相关老师,引导同学们更加高效的学习,寻找好的学习方法。在日常生活的管理上应该更加严格,严抓安全问题。务必保证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只有我也身心钻进学习中钻进大家伙当中,才能体会他们的难处,才能体会到学习生活的过程是怎样的,怎样才能做到更好,而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眼看离毕业是时间越来越近了,与大家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接下来的十天是大家最后的冲刺阶段也是最难熬的阶段,怎样让同学们坚持下来,怎样做好剩下来这些天的工作才是关键所在。就像邱主任说的那样,在这个时候推大家一把,把大家带上去!我也会谨记领导的话,抓学习抓安全。站好最后一班岗,争取让我的工作有一个完美的收尾,让这次培训班画上圆满的句号!
班主任:XXX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九日